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9_第1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9_第2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9_第3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9_第4页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初级中学语文模拟题9一、单项选择题1.

导读《水浒传》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书中的一个情节,分组进行表演,下列不属于《水浒传》中情节的是______A.林冲风雪山神庙B.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江南博哥)C.吴用智取生辰纲D.孔明挥泪斩马谡正确答案:D[解析]“孔明挥泪斩马谡”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

2.

教师在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让同学们举出类似的爱国诗词,下列选项中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______A.晏殊《破阵子·春景》B.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C.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D.王昌龄《从军行》正确答案:A[解析]A项,晏殊为婉约派诗人,《破阵子·春景》以轻淡的笔触,描写了古代少女们春天生活的一个小小片段,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副情趣盎然的图画。

3.

教学曹禺笔下的陈白露时,教师说她“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新女性’形象”,要求学生列举出其他“新女性”形象,探究她们在女性解放道路上的求生情结,下列不合适的是______A.鲁迅笔下的子君B.丁玲笔下的莎菲C.茅盾笔下的静女士D.巴金笔下的瑞珏正确答案:D[解析]D项,巴金笔下的瑞珏是“传统型女性”。

4.

在讲授岑参的《逢人京使》一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时候,老师让大家举出几个与该诗所表达的感情相同的诗句,下列诗句不符合要求的是______A.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D.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正确答案:C[解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A、B、D三项也是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C项,表达的是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5.

某教师在教了学生标点符号的用法之后,为学生写出了下列四个句子,学生应该选出的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石墨烯——这种二维的碳到底会给人类世界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即使是刚刚戴上诺贝尔奖桂冠的研究者们,也无法预知。B.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C.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嫦娥二号”生产的多个品种、多个规格的铝合金板材,无论在强度、塑性、耐腐蚀性还是在抗疲劳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D.《晋书》有言:“有人不及,可以情恕”。正确答案:C[解析]A项,问号应改成逗号。B项,“求知问学”前的逗号应改成分号。D项,句号应放引号之内。

6.

学习《伤仲永》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中“利”字的用法特点,并从文中找出同类字词用法。几位学生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邑人奇之B.父异焉C.稍稍宾客其父D.并自为其名正确答案:C[解析]“利其然”中的“利”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有利”,意思是“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C项,“宾客其父”中“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意思是“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7.

某版教材《济南的冬天》一课后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的冬天,根据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方面?”对于该题设计意图的分析恰当的是______A.设计该练习题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B.主要是引导学生能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C.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D.加深学生对济南的冬天景物的印象正确答案:B[解析]A项,设计该练习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重点。C项,“文章的结构特点”没有体现。D项,“加深学生对济南的冬天景物的印象”与该练习题的设计没有关系。

8.

在学习了一系列关于战争题材的作品后,教师让学生搜集关于战争的诗句,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学生搜集诗句的是______A.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B.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C.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D.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确答案:D[解析]D项选自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与战争无关。

9.

下列有关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B.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C.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不在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D.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答案:C[解析]学生的家庭生活及日常生活话题均在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

10.

某版教科书《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有这样一段预习提示性文字: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这段文字属于教科书的什么系统______A.练习系统B.知识系统C.助读系统D.范文系统正确答案:C[解析]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预习提示也属于助读系统。

11.

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教师在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即使个别学生在听讲,也显得心不在焉。但是当他随机提问的时候,发现学生几乎都能理解他讲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李老师说:“同学们,我们之前也学过很多辛弃疾的词,有些同学从课外也看过很多,今天让我们就自己所知道的辛弃疾的词进行一次‘你最喜欢的辛弃疾的词’的讨论,好不好?”听完李老师的话,学生顿时打起了精神。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充分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什么原则______A.多样性原则B.综合性原则C.灵活性原则D.整体性原则正确答案:C[解析]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包括多样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讲授法改为讨论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灵活性原则。

12.

在作文课上,李老师把学生按不同的水平分成了几个等级组,制订出不同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学生自动“对号入座”,如C级组的标准是“语言通顺”,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一个学生高兴地说:“我的作文在小学里就经常的不及格,今天老师给我打了100分,我觉得学好作文还是很有希望的!”李老师又继续鼓励达标的同学向B级组、A级组进军。对上述案例中李老师行为的评价不当的一项是______A.该教师注重了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我的价值B.该教师的分组行为,势必会伤害到作文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C.该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的分层次化,关注了学生之间发展的差异和需求,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D.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正确答案:B[解析]教师分组行为的初衷是更好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若教师在分组之前向学生讲明分组的标准、要求和目的,在操作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相信不仅不会挫伤作文水平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反而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13.

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某教师曾经设计三个环节执教《散步》一文。第一步是让学生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学生自拟的标题有“生活之美”“小路亲情”“情满小路”“春天的步伐”……该教师在对学生拟的题目做一番评价之后,列举了自己拟写的标题,如“幸福的家庭”“亲情无边”“小事情深”“分歧”“大路小路”“背起整个世界”“春意”“呵护”“生命,生命”等。第二步要求学生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速度感、情节感、重音感、意味感。第三步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点评。

对上述片段教学设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正确答案:C[解析]该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从整体出发,侧重了对文章整体的感受。

14.

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的明确化、类型化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A.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B.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C.“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D.“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正确答案:C[解析]A项,并未体现“语言知识教学”与“语文课程教学”的关系。B项,教学论文分别提及“有效积累”与“有效整理”,但并未论述两者之间的重要性关系。D项,说法混淆概念

15.

阅读以下某教师的教学随笔(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作品的魅力。所以我在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通过“听”的形式,让学生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理解文本意境,沉浸于文本营造的美好氛围中,从而牢宰抓住了学生的心。

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B.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C.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D.歌曲播放可以取代教师的讲解,能够直接让学生领会文本意境正确答案:D[解析]歌曲播放不能取代教师的讲解。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40分)1.

阅读下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的教学设计,完成下题。

教学过程:

1.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游览某处风景名胜或文化遗迹之时,除了自己用心观赏之外,往往需要导游给我们作一番详细的讲解。那么,你认为一个出色的导游最基本的素质应该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投影打出:能准确挖掘景点的妙处,并将它准确传达出来,以增强游客游览的兴趣)

今天,大家将面临一项艰巨的任务,那就是为鲁迅老屋后的百草园担任导游,引导游客游览百草园,领略百草园的关。当然,在此之前,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培训。这堂课就是“导游培训课”,希望每一位学员都能顺利过关!

教师板书:百草园导游培训课

2.美点概览

虽然,我们暂时还不能身临其境去观摩真正的百草园。但是,我们手头有最好的资料: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们先“纸上谈兵”,和少年鲁迅一道共同领略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提出初读要求:

自读课文1~8自然段,用“在鲁迅的眼中,百草园是______,你看那______”概括百草园的妙处。

(2)学生初读课文。

(3)学生汇报初读情况。(指名回答)

(4)概括百草园的美。(学生回答,引导比较。教师板书:景物关、传说美、游戏美)

3.美点欣赏

我们已经知道了百草园美的所在:景物美、传说关、游戏美,那么关在何处呢?让我们亲自去领略吧!

(1)提出阅读提示。

①课文第2自然段,描绘了哪些景物?它们的特征分别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景物的?

②为什么作者叙述美女蛇的传说?

③雪地捕鸟着实有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捕鸟知识?作者又是怎样描述雪地捕鸟过程的?

(2)学生细读课文。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读书心得。(指名回答,组织讨论)

方法一:打出相应图片,以持续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句子。

方法二:组织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引导学生体会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

方法三: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一个游戏。引导学生体会这段话中动词的准确使用。

4.练写“导游词”

(1)组织学生质疑问难,探究重难点内容。

(2)梳理学生问题,突出以下内容:

①怎样向游客介绍百草园春夏秋冬的景色?

②你打算向游客讲述美女蛇的传说吗?

(3)组织学生分小组研讨,并引领学生读课文。

(4)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写、说、评“百草园导游词”。

5.课堂“导游”

(1)组内选出“优秀导游”,并向全班汇报“导游”特点。

(2)各小组“优秀导游”在教室内导游,全班同学评价。

[问题]

从新课标的角度评析该教学过程设计。正确答案:(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该教学中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得以落实。整节课教师始终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给学生的语文实践创造着空间和时间。组内评选、全班汇报、同学评价等的设计,努力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的理念。对学生的明确要求和阅读提示,指导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内容的引导点拨等,都表明教师发挥了教学的主动性。

(2)教师发挥了教学的创造性。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对教科书内容的创造性使用上,教师用“导游培训课”的新形式设计教学,整堂课共设计了四个环节,巧妙地把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精读训练整合在教学中。并把“研讨与练习”部分内容放在学生细读课文后汇报读书心得时处理,作为指导学生理解内容和词句的方法,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帮助了学生学习表达。此外,还把学习课文的重难点化作学生的说写实践,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该教学过程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该教学过程设计对语文基础重视不够。“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识字写字、熟读课文、朗读背诵、揣摩词句、体会情味等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练习,一刻也不能忽视或淡化。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下列问题。

挫折四问

①古往今来,挫折像一条尾巴跟着我们人类。从荆轲刺秦王时遇到的挫折到邓小平三起三落时遇到的挫折,从爱迪生发明电灯时遇到的挫折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遇到的挫折,我不禁迷惑于挫折,思考起挫折来。现写《挫折四问》,算是我对挫折的思考。

②第一问:挫折是什么?

③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道“挫折”的意思就是变相的失败。但不同的是,挫折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同含义,挫折是弱者眼中的大山,是强者眼中的沙粒,是穤弱者逃避的理由,是坚强奋斗者的阶梯。

④第二问:挫折真的存在吗?

⑤挫折当然存在。人越大好像越难以面对挫折,大人们说:小孩子哪里会知道挫折?其实不然,就像小孩子玩过家家一样,挫折在小孩子的眼里是透明的。孩子们说:爸妈不给买玩具是挫折,打架回家再被打一顿是挫折。有时我会问自己:挫折是否真的存在?在经历了白天与黑夜,经历了花开与花谢之后,我明白了挫折的存在。它存在于我考试的失力中,存在于父母的不理解中,存在于友谊的破裂中。

⑥第三问:挫折与成功的界限在哪?

⑦挫折与成功只在一线之间。要不然爱因斯坦怎么会说:我喜欢挫折,它是我走向成功的路标。纵观古今名人或巨人,哪一位成功者的背后不是挫折在作铺垫?爱迪生经历挫折发明了电灯,居里夫人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挫折才找到了镭元素,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敢于面对挫折,敢于向挫折挑战。

⑧第四问:挫折给我什么启示?

⑨读了上面的材料,我认为我对挫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那就是:受挫折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走过崎岖小路,才能真正体味生活的欢乐;穿过茫茫迷雾,才能深切感受阳光的明媚。不经风雨,怎见彩虹;不吃一堑,难长一智!

⑩屈原曾作《九问》,我今天写的《挫折四问》为我的人生指明了方向。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我再也不会害怕挫折,我知道了挫折的真正内涵——获得真知。最后我还要说一句: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问题]2.

请从第③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正确答案:错别字:第③段,“穤弱”改为“懦弱”;第⑤段,“失力”改为“失利”。

第③段病句:“是懦弱者逃避的理由”改为“是懦弱逃避者的理由”。

3.

请对本篇习作进行点评。(不少于200字)正确答案:优点:

(1)形式新颖。作者以“挫折四问”的形式演绎了这一话题,这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创新,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读性。

(2)设问别具匠心。四个“问”形成了一个逐层深入的议论阶梯,这就使得文章结构井然,读后有一气呵成之感。

(3)论证恰当。用排比与举例论证,气势浩然,增强了观点的说服性。

不足:

(1)几个“问”扣“启示”不是太好。由前三问过渡到挫折对“我”的启示,逻辑性不够强。

(2)最后一段结尾,过渡不够自然,稍嫌牵强。前面并没有说到“挫折的内涵——获得真知”,后面出现这一句显得突兀,应注意前后照应。

(3)本文还存在错别字、病句等硬伤。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65分)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原文】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后练习

一、背诵并默写短文。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单元介绍

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未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

[问题]1.

回答课后练习第二题第1小题,要求不少于150字。正确答案: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这句话说明作者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2.

确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说明确定依据。正确答案:(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大意。了解“铭”的特点和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②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深入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讨论,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发表意见,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学习并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2)确定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课程目标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②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是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因此要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文体特点,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③文言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学会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还要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因此,在该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3.

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正确答案: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理解了文章的大意,并解决了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复习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老师点拨、指导。

2.疏通文意

(1)学生再次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口头翻译全文。

(2)检查上节课学习效果并引导解疑。

三、赏析课文

1.本文的题目是《陋室铭》,那么这陋室在作者眼中到底陋不陋呢?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看法的语句。

明确:陋室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2.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论述陋室不陋的?

明确: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