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湖北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主父偃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通过这一措施,诸侯国越分越小,无法威胁中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通过材料中的措施,减弱了地方的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诸侯越来越小,无法威胁中央,与增强皇室的凝聚力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2.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A.以法入礼的思想 B.中央集权的原则 C.文臣治国的理念 D.皇权至上的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意为‘抬头’来表示尊敬之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首创文书抬头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臣民对于皇帝的尊敬,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D项正确;“以法入礼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地方与中央关系,排除B项;“文臣治国的理念”出现在宋朝,不是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3.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假如你是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当你为前来参观秦朝展厅的同学讲解如图展品时,你会从哪个角度来阐述()A.促进了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C.反映了秦朝的丞相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D.体现了秦朝时的冶铸业水平,表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右丞相封泥”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封泥是秦朝丞相的印章留下的,有助于研究秦朝的丞相制度,即借此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项正确;丞相主管行政,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且材料信息与皇帝关系不大,排除B项;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与冶铸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可知这一结构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垄断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尚书省主管行政(执行),决策权在皇帝,中枢决策过程没有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5.“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以细沙散土填平”并结合所学,中国新疆地区位于大西北,气候干旱,沙子较多,该地区的军民应该对沙土的特点也非常熟悉,故用细沙做侦察工具的文书应该出土于新疆地区,C项正确;四川绵竹剑门关地区是山峰地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广州气候潮湿,不太有沙土地,排除B项;西安“西市”是设置在都城里的市场,路面建设应该不错,不太适合挖坑填土,排除D项。故选C项。6.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A.监察体制的趋于成熟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材料中“昆少卿者…昆尝求补外郡…无通判处则可矣”,可见通判对地方官节制很大。通判作为监察官职,是充当皇帝的耳目,地方官害怕通判说明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项正确;“趋于成熟”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揭示通判的职权,无法说明其权力是否很大,排除B项;昆少卿热衷于做官,所以不能说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7.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B.民族交融大为增强,完成封建化过程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两宋建立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并且与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冲突,签订合议条约,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且各少数民族政权力量消长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管理模式,不能得出完成封建化过程,排除B项;北宋政权存在167年,超过百年,且此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金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8.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通过指定亲信通过奏折汇报地方见闻,以保证皇帝及时了解地方民情和官员动态的密折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体现康熙皇帝对于官员的控制手段,与农业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康熙皇帝控制官员的措施,对于地方物价的稳定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阅读并分析图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①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②宣扬了国威,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③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④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所给地图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①符合题意;据材料“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增加收入,

②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和倭寇没有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可知,明朝传递的是以和为贵的理念,④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是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0.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乾后期(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实行的“一口通商”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限制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使中国逐渐与世界隔绝,导致中国错过了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A项正确;闭关锁国不是因为政府重视开拓国内市场,选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做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排除C项;后世吸取了闭关锁国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借鉴其做法,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这反映了维新派()A.态度坚决措施彻底 B.缺乏策略急躁冒进C.准备充分斗志昂扬 D.握有实权雷厉风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可知,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幼稚,树敌过早,举措简单激进,B项正确;维新派政治上软弱妥协,排除A项;维新派存在诸多的局限,如没有发动群众、幻想列强支持等,排除C项;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排除D项。故选B项。12.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洋药”,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止准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这表明()A.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清政府有效遏止了白银流失C.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8年(中国)。依据材料“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并结合所学可知,1858年,在清政府与英、法、美国家签订的条约中,鸦片交税后即可进入中国,明确规定鸦片贸易的合法化,A项正确;材料和清政府白银外流无关,排除B项;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材料只是强调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前期,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在此陈独秀()A.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反对无能权贵通过“新政”掌握政权C.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D.赞扬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帝制不再被国人认同,清朝皇帝溥仪也不再具有以前的社会影响力,D项正确;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新政府的自救运动,不会打击皇帝权威,排除B项;“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亲自耕种过的一块菜地。此举主要目的是()A.增加生产坚持抗日战争 B.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C.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D.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件以后,国民党停止了对陕甘宁的财政拨款,并对其进行了经济上的限制,不让外部的资金和资源流入,以消耗和摧毁的革命势力,党中央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对派的阴谋以及继续抗战,进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而“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经济生产:,而“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与题干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A.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C.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C项正确;三线建设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不会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中长期看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说明该倡议()A.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B.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C.推动了地区热点问题的彻底解决 D.拓宽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根据材料,“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大量收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B项正确;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作用,没有涉及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材料二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三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1)条件:战乱动荡,国家赋税减少;人口迁移频繁;土地兼并、集中,租庸调制地位下降;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刘宴的理财理念和整顿财政的基础。(任意答出三点)措施:量出制入(以财政开支确定税收总额);扩大征税对象,主客户都要纳税;以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以货币为完税形式;分夏秋两季征收。(任意答出三点)(2)简析:唐代中期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缓解了唐王朝财政危机;顺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减化了征税名目,放松人身限制,体现了公平、效率原则;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和资产为主的标准,对以后的税收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不再限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统治危机。(任意答出2点)(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财政)。(4)关系: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户籍制度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依据。〖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兼并的加剧”可知,土地兼并、集中;根据材料一“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可知,租庸调制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可知,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可知,刘宴的理财理念和整顿财政的基础;根据材料一“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可知,人口迁移频繁;根据材料一“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乱动荡,国家赋税减少。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可知,量出制入(以财政开支确定税收总额);根据材料一“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扩大征税对象,主客户都要纳税;根据材料一“以财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可知,以财产为主要纳税标准,以货币为主要完税形式,分夏秋两季征收。【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中“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缓解了唐王朝财政危机;根据材料一“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并且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和资产为主的标准,对以后的税收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一“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化了征税名目,放松人身限制,体现了公平、效率原则。同时,也必须从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由于不再限制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统治危机。【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改革,据材料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小问含义,据材料二“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庸指的是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第三小问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小问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代(中国)。相互关系,由材料三“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户籍制度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依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1)举措:政治统治;军事镇守;发展经济;思想教化(儒家教化);改土归流。目的: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效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秩序稳定;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巩固统一;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目的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可知,政治统治;军事镇守;发展经济;思想教化(儒家教化);改土归流。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可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小问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可知,因地制宜;从措施看,清朝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多措并举。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可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秩序稳定;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巩固统一;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整体上来观察五四运动,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心中,不管秉承什么“主义”,有“主义”比没有主义强,“主义”应该成为衡量一切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摘编自邵明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的里程碑意义的历史考察--基于社会思潮变迁的视角》材料二五四运动展现了中国青年力量,在主义和社会运动的催化下,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摘编自张治银等《酝酿和探索:五四运动与建党准备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的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五四运动中中国青年活动的价值。〖答案〗(1)特征:年龄整体偏小;不少有留学经历;崇尚“主义”;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2)简评:促使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积极探寻了先进的救国救民思想;探索并实践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社团;为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四时期(中国)。据材料一“它的骨干力量是以《新青年》同仁和以北大为中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其中既包括19世纪70—80年代后一代,拥有出国留日经历的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包括了罗家伦和傅斯年这样的19世纪末的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可得出年龄整体偏小,不少有留学经历,是五四运动的骨干力量;据材料“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留日时期,日本学界正处于“主义”概念广泛应用的时代,这样的经历让陈独秀等人对“主义”“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可得出崇尚“主义”。【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五四时期(中国)。据材料二“中国青年站在了时代前沿,从社会改良转向谋求社会改造,乃至革命,他们成为社会变革的急先锋”,可得出促使先进青年知识分子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先锋;据材料”先进青年结成了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他们创办社团,制订组织章程,训练组织骨干,增进组织团结,为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先进青年教育服务群众,宣传鼓动群众,组织凝聚群众,找到了一条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为的成立打下了群众基础。先进青年在实践中发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都行不通,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可得出积极探寻了先进的救国救民思想;探索并实践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起重要作用的社团;为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三、论述题(12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民族融合是指历史上两个以上的民族因杂居相处、互相通婚等原因,社会和文化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差异性缩小,共同性增多,最终融为一体,合而为一个民族。民族融合是民族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的进步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民族是各民族血缘和基因的融合体,汉族有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摘编自何星亮《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论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秦朝时期,征服越族地区,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不断更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元朝的大一统,推动了汉、蒙古、畏兀尔等民族长期相处,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内涵的丰富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此可见,中国在古代各个时期都有一定的民族交融,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首先,确定论题,材料中描述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一直处于发展演进的过程,民族交融不断加深,而且不论是在同一时期还是在分裂时期,各民族都有相似的价值信仰。据此可以提出相关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各民族的交融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上各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及影响予以论证,如: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通过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原周边的戏戎狄蛮夷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这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政权在长期对峙期间交往交流交融,造就元朝空前的疆域;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说明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历史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期间,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族群交流互补、冲突融合,推动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1.汉初,诸侯王的爵位由嫡子继承,庶子无继承资格。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认为这样会无法传扬儒家仁孝之道,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按汉制,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汉武帝同意了这一建议。这一建议有利于()A.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B.壮大地方割据势力C.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D.增强皇室的凝聚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根据材料,汉武帝时,主父偃建议诸侯王分封子弟为列侯,侯国隶属于郡,与县地位相当。通过这一措施,诸侯国越分越小,无法威胁中央,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通过材料中的措施,减弱了地方的割据势力,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为了解决诸侯国的问题,诸侯越来越小,无法威胁中央,与增强皇室的凝聚力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2.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A.以法入礼的思想 B.中央集权的原则 C.文臣治国的理念 D.皇权至上的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意为‘抬头’来表示尊敬之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首创文书抬头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让臣民对于皇帝的尊敬,这是皇权至高无上的表现,D项正确;“以法入礼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表现地方与中央关系,排除B项;“文臣治国的理念”出现在宋朝,不是秦朝,排除C项。故选D项。3.史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假如你是某博物馆的讲解员,当你为前来参观秦朝展厅的同学讲解如图展品时,你会从哪个角度来阐述()A.促进了人们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B.体现皇帝对军权的控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军事管理制度C.反映了秦朝的丞相制度,可用于研究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D.体现了秦朝时的冶铸业水平,表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右丞相封泥”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封泥是秦朝丞相的印章留下的,有助于研究秦朝的丞相制度,即借此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C项正确;丞相主管行政,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A项;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且材料信息与皇帝关系不大,排除B项;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与冶铸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可知这一结构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垄断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尚书省主管行政(执行),决策权在皇帝,中枢决策过程没有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5.“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以细沙散土填平”并结合所学,中国新疆地区位于大西北,气候干旱,沙子较多,该地区的军民应该对沙土的特点也非常熟悉,故用细沙做侦察工具的文书应该出土于新疆地区,C项正确;四川绵竹剑门关地区是山峰地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广州气候潮湿,不太有沙土地,排除B项;西安“西市”是设置在都城里的市场,路面建设应该不错,不太适合挖坑填土,排除D项。故选C项。6.宋朝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写道:“往时有钱昆少卿者,家世余杭人也。杭人嗜蟹,昆尝求补外郡,人问其所欲何州,昆曰:‘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则可矣。’”这反映出宋代()A.监察体制的趋于成熟 B.通判拥有很大的权力C.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材料中“昆少卿者…昆尝求补外郡…无通判处则可矣”,可见通判对地方官节制很大。通判作为监察官职,是充当皇帝的耳目,地方官害怕通判说明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D项正确;“趋于成熟”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具体揭示通判的职权,无法说明其权力是否很大,排除B项;昆少卿热衷于做官,所以不能说人们追求安逸的生活,排除C项。故选D项。7.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0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订立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宋夏达成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南宋取得郾城大捷南宋与金签订和约A.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B.民族交融大为增强,完成封建化过程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宋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两宋建立时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并且与少数民族政权发生冲突,签订合议条约,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少数民族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且各少数民族政权力量消长变化,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政权的管理模式,不能得出完成封建化过程,排除B项;北宋政权存在167年,超过百年,且此表述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C项;金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8.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通过指定亲信通过奏折汇报地方见闻,以保证皇帝及时了解地方民情和官员动态的密折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体现康熙皇帝对于官员的控制手段,与农业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康熙皇帝控制官员的措施,对于地方物价的稳定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是《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西王惧怕,派使者谢罪,并请求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此事至今仍在印度尼西亚流传。阅读并分析图文材料,可以看出郑和下西洋()①最远可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②宣扬了国威,增加了明朝对外贸易税收③有效防范了倭寇对我国东部沿海的侵扰④一定程度上传递了明朝以和为贵的理念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题干所给地图可知,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①符合题意;据材料“明朝政府放弃了西王的赔偿”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在于增加收入,

②不符合题意;郑和下西洋和倭寇没有关系,③不符合题意;据材料“船队的人员在爪哇岛上被麻喏巴歇国西王手下误杀170人……郑和上禀皇朝,以化干戈为玉帛处理这件事”可知,明朝传递的是以和为贵的理念,④符合题意。符合题意的是①④,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10.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 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康乾后期(中国)。据材料,清政府实行的“一口通商”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限制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贸易,使中国逐渐与世界隔绝,导致中国错过了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的机会,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A项正确;闭关锁国不是因为政府重视开拓国内市场,选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一做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不符合世界发展潮流,排除C项;后世吸取了闭关锁国的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借鉴其做法,排除D项。故选A项。11.在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这反映了维新派()A.态度坚决措施彻底 B.缺乏策略急躁冒进C.准备充分斗志昂扬 D.握有实权雷厉风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新变法时期(中国)。据材料“变法开展之前,康有为就公开表明与旧官僚体制为敌;康有为在接受光绪帝召见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即变尔!’”可知,维新派在政治上的幼稚,树敌过早,举措简单激进,B项正确;维新派政治上软弱妥协,排除A项;维新派存在诸多的局限,如没有发动群众、幻想列强支持等,排除C项;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排除D项。故选B项。12.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洋药”,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止准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这表明()A.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清政府有效遏止了白银流失C.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8年(中国)。依据材料“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并结合所学可知,1858年,在清政府与英、法、美国家签订的条约中,鸦片交税后即可进入中国,明确规定鸦片贸易的合法化,A项正确;材料和清政府白银外流无关,排除B项;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材料只是强调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A项。13.20世纪前期,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在此陈独秀()A.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反对无能权贵通过“新政”掌握政权C.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D.赞扬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帝制不再被国人认同,清朝皇帝溥仪也不再具有以前的社会影响力,D项正确;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新政府的自救运动,不会打击皇帝权威,排除B项;“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4.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亲自耕种过的一块菜地。此举主要目的是()A.增加生产坚持抗日战争 B.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C.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D.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件以后,国民党停止了对陕甘宁的财政拨款,并对其进行了经济上的限制,不让外部的资金和资源流入,以消耗和摧毁的革命势力,党中央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对派的阴谋以及继续抗战,进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而“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经济生产:,而“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与题干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A.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C.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C项正确;三线建设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不会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16.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中长期看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说明该倡议()A.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B.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C.推动了地区热点问题的彻底解决 D.拓宽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根据材料,“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大量收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B项正确;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作用,没有涉及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对作为自耕农的成丁课以定税的税制。它规定,每成丁纳“租二石、绢二丈、绵三两”。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随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正月,正式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钱粮和绢帛同缴。——摘编自瑶喜臣《试论租唐调制到两税法的变革》《旧唐书》材料二

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唐初的租庸调制与之前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这在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整理自李羡於《论均田制的兴衰及其与租庸调制的关系》材料三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创行两税法的条件及措施。(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税收制度的变化。(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中国古代史上哪一重大改革?并简析“庸”的含义及作用。(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答案〗(1)条件:战乱动荡,国家赋税减少;人口迁移频繁;土地兼并、集中,租庸调制地位下降;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刘宴的理财理念和整顿财政的基础。(任意答出三点)措施:量出制入(以财政开支确定税收总额);扩大征税对象,主客户都要纳税;以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以货币为完税形式;分夏秋两季征收。(任意答出三点)(2)简析:唐代中期由租庸调制到两税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缓解了唐王朝财政危机;顺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减化了征税名目,放松人身限制,体现了公平、效率原则;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和资产为主的标准,对以后的税收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不再限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统治危机。(任意答出2点)(3)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含义: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作用: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财政)。(4)关系: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户籍制度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依据。〖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中“土地兼并的加剧”可知,土地兼并、集中;根据材料一“租庸调制地位日降”可知,租庸调制地位下降;根据材料一“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可知,工商业的发展和商品货币关系的扩大;根据材料一“大理财家刘宴对财政大力整顿,增加了财政收入”可知,刘宴的理财理念和整顿财政的基础;根据材料一“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可知,人口迁移频繁;根据材料一“唐中期‘安史之乱’(755-763年),造成了经济大破坏,国家赋税收入大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乱动荡,国家赋税减少。第二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以‘量出制入’为征课原则”可知,量出制入(以财政开支确定税收总额);根据材料一“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可知,扩大征税对象,主客户都要纳税;根据材料一“以财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夏秋两征”可知,以财产为主要纳税标准,以货币为主要完税形式,分夏秋两季征收。【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一中“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丁户逃亡,租庸调制地位日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税制改革,缓解了唐王朝财政危机;根据材料一“以产为征课对象,以货币计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顺应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并且由人丁为主转向以土地和资产为主的标准,对以后的税收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材料一“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化了征税名目,放松人身限制,体现了公平、效率原则。同时,也必须从消极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由于不再限制土地兼并,激化了阶级矛盾,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统治危机。【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改革,据材料二“北魏太和九年,正式确立均田制,与此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调制”及所学知识可知,“正式确立均田制”发端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二小问含义,据材料二“最大的区别是庸的制度化”及所学知识可知,庸指的是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第三小问作用,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也保障政府的赋税。【小问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唐代(中国)。相互关系,由材料三“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并结合所学可知,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户籍制度是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依据。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答案〗(1)举措:政治统治;军事镇守;发展经济;思想教化(儒家教化);改土归流。目的: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效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秩序稳定;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巩固统一;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目的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可知,政治统治;军事镇守;发展经济;思想教化(儒家教化);改土归流。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可知,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小问2】本题为特点、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可知,因地制宜;从措施看,清朝对于西南边疆地区的治理是多措并举。第二小问效果:根据材料“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可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秩序稳定;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巩固统一;有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