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1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2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3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4页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1篇:八级物理教学设计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3.1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

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二、进入新课

1.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

1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2使用温度计应注意:○

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

1/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能将温度计胀破。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3各类温度计:○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

3.体温计

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2/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三、巩固练习:配套练习§3-1第1-10题。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1-4题。课后记载: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用具: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凹镜、凸镜。教学过程: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3/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4/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a.凹面镜的性质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3.球面镜的分类.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2.P80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5/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光的折射实验器、适量的水、水杯、铅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在杯中盛满水,把铅笔斜插到杯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2: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介绍光的折射实验器的装置,并演示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1.光的折射

2.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实验1: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观察:○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

②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

6/1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学生实验2: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观察: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学生实验3: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

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分析得出:

①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②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①池水变浅了。②“错位”。

三、巩固练习:课后练习第1-3题。。四、课堂小结

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4.4第1、2、3、12、13题。课后记载:

《§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二、能力目标

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

7/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色散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

8/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爱好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2.色光的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爱好: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5-6。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三、课堂练习:配套练习§4.5第6-9题。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1-5题。

《§5.4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加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德育目标

1.通过活动,培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育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9/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培育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育.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眼睛模型、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眼睛

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讲叙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3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4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5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6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10/11

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阅历的影响.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三)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1-3题

11/11

第2篇:八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学科

物理

授课人

常潇琳

课题

第一节: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概念;2、认识力的相互性;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学习归纳概括的方法,通过常见的事例和实验认识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力的认识、探索,增强对大自然的好奇、热爱的感情,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情中获得探索科学规律的乐趣,多动手,多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本节内容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概教材分析

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课本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概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中归纳出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关于力的物理图景。

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难点:理解力并应用其解释有关现象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学情分析

”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

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阅历,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法

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

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我们先从一首诗说起:引入新课

林暗鸟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这首诗中讲了一个故事:汉朝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百战名将飞将军李广一日带兵巡视边防回来晚了,天色朦胧,李将军看到草丛中的石头,以为是老虎,遂弯弓怒射,箭头全部射进石头里去了。

李广将军对弓箭做了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威力呢?这里面蕴含了什么物理学原理呢?

对,力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下面咱们就一起深化认识一下什么是力。1、力是什么

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阅历,同学们来举一些力现象的例子好吗?(老师板书)新课教学

人熊猫拖拉机地球……物体

提攀拖吸引……作用

木桶竹枝车苹果……物体

学生举例,说出有关力的例子

学生回答:力学生听故事,进入课堂状态学生活动

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一个物体可以有力的作用吗?

在这些例子中,总有两个物体存在,那我们将其中一个物体叫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那大家再分析图中,那些是受力物体,那些是施力物体?

根据分析你能得出力是什么吗?(先讨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在物理学中一般用字母示力。

F来表

学生回答:

两个不能

学生讨论归纳出力的概念

注意:

○1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且需要两个物体,一个物体新课教学

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2不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力的作用,直接接触时也要发生作用(即:推,拉,压,挤排斥等)才会产生力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请两个学生上讲台来玩扳手腕的游戏活动二:用手托起自己桌上的书

分析课堂开始鼓掌时,两手为什么都会疼?由活动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那什么时候是受力物体,什么时候是施力物体,这要根据讨论对象而定。

这种相互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的。“同生共死”3、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一:用手指压自己的脸蛋,你发现什么?实验二:两手用力使尺子弯曲。从实验能的出什么结论?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板书)实验三:手投粉笔,使粉笔从静止到运动。实验四:乒乓球飞来被反拍出去。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板书)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现在你能分析出李广射箭的故总结新课

事蕴含那些物理学原理了吗?巩固练习作业布置

以思维导图方式总结本课内容;课本

1、2。

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实验结论

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实验学生上讲台扳手腕学生托起自己的书板书设计一、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一种作用。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人熊猫拖拉机地球……物体

提攀拖吸引……作用

木桶竹枝车苹果……物体教学评价教学设计符合“让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导入新课,生动巧妙激趣。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注重学生参加、自主探究,符合新课标理念。不足之处:课堂练习较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渗透不明显。

第3篇: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二.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三.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四.教具准备

(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3)本节课的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桌子、地面、自己的额头)2)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3)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经常采纳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温度的读法:-5℃就读作负5摄氏度(或读作零下5摄氏度),不能读成摄氏负5度。另外,在科学讨论中还会采纳华氏温度3)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4)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即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即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5)温度计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或其他温度计的构造及使用。六.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4)其他温度计七.布置作业

作业:小华在物理实验中是这样做的:老师叫他测量一下桌上的水的温度,他随便拿了一只温度计插入水中,并使玻璃泡与杯底接触了。读数时,他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然后从上往下看,读得水的温度为摄氏21度。问:

a.请问小华在实验中有几次错误?帮他纠正过来。b.这杯水的温度是多少?应怎样读?八.板书设计

《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纳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2.温度计(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3.温度计的使用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摄氏度(或其他温度计的构造及使用。4.体温计及使用

第4篇:八班级物理教学设计

《§3.1温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育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育学生爱惜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教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烧杯、试管、

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二、进入新课

1.温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2.温度计

1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玻璃外壳、液体泡、毛细管(内径很细,粗细均匀)、温度计的使用、液体、刻度、符号。温度计上符号为C,表示摄氏温度。2使用温度计应注意:○

要正确读出所测的温度,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高,超出了温度计的量程,将测不出温度,温度计里的液体可

能将温度计胀破。

如果所测的温度过低,低于温度计的最低温度,将测不出温度。

3各类温度计:○寒暑表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50℃,最低温度是-30℃,分度值是1℃,主要是根据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常年温度范围确定的。

体温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是42℃,最低温度是35℃,分度值是0。1℃,是根据人体温度的变化范围确定的。

实验用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最高温度为110℃,最低温度为-20℃,分度值是1℃,根据实验中需要测量的范围确定的。

在温度计上有C(或℃),它是表示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代表1摄氏度(1℃)。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读做“37摄氏度”。

北京一月的平均气温是-4.7℃,读做负4.7摄氏度或零下4.7摄氏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

3.体温计

体温计里面的毛细管,比实验室用的温度计更细,而且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非常细的弯曲缩口。

玻璃管非常细,这样当玻璃泡内的水银有微小的膨胀,玻璃管内的水银柱会有明显变化,因而更精确。

读体温计示数时要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所以仍指示原来的温度。

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在缩口处断开不能退回玻璃泡,重新用体温计时,必须拿着体温计用力往下甩,让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这样才能使用,否则测量出温度不准确。

4.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要认清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

测量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但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巩固练习:配套练习§3-1第1-10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1-4题。课后记载:

《§4.3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2.培育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教学难点:1.虚像的概念.2.球面镜的应用.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教学用具: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凹镜、凸镜。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①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③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4.应用知识

[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老师指导学生看课本图2.3—2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1叫虚像.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思考题: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三)平面镜的应用

1.平面镜成像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在其他方面应用甚广.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3.凹面镜的性质及作用a.凹面镜的性质

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b.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击,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③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d.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三、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2.平面镜的应用:成像和改变传播的方向.3.球面镜的分类.4.球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2.P80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3.预习第四节“光的折射”.

《§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掌握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光的折射实验器、适量的水、水杯、铅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在杯中盛满水,把铅笔斜插到杯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铅笔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

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2: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介绍光的折射实验器的装置,并演示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1.光的折射

2.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

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实验1: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观察:○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②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分析得出结论: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三线共面)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两线分居)○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4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学生实验2:让光垂直射向水面

观察: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分析得出: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

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

学生实验3: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

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分析得出:

①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②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4.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①池水变浅了。②“错位”。

三、巩固练习:课后练习第1-3题。。

四、课堂小结

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共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五、布置作业:配套练习§4.4第

1、

2、

3、

12、13题。课后记载:

《§4.5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与物理学习活动。教学重点:色散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另一个相同的

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爱好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2.色光的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爱好: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5-6。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三、课堂练习:配套练习§4.5第6-9题。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第1-5题。

《§5.4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加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活动,培育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2.通过活动,培育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

培育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教学难点: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育.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挂图、眼睛模型、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眼睛

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讲叙

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3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4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

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5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6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阅历的影响.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1-3题

第5篇:八班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班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李全仁

20xx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班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爱好。教材采纳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进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乐观制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加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进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老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育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讨论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乐观实践,积累阅历。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老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仔细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舞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育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乐观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展他们的爱好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制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5、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育学生的优良学风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做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及学生认知进展水平的实际。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适应新情况,增强时代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体现学科教学的鲜明特点;要注意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博,努力运用新材料、新信息以及社会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

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育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育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物态变化”单元主要以实验为基础,讲述物态变化方面的热现象,这些现象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实验,定性地讨论物

态变化的规律,培育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讨论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沟通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育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班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声音的特征”,区分音调和响度,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是第一章的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规律”这几方面内容相互联系,且都要通过实验手段来进行教学,实验起到关键的作用,但八班级学生的实验能力不强,所以此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物态变化”中“讨论海波的熔化过程”和“观察水的沸腾”等实验由于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图像法,通过描绘熔化、沸腾的曲线,使学生认识物理现象变化的规律,这对于初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乐观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乐观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第6篇:八班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

八班级物理《电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2)知道电能的单位;(3)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体验电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2)通过小组的讨论与沟通,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进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进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2)培育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电能及电源和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2、学生对电能的理解及电能表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展进步的重要资源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进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电能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电能。老师播放关于能源的多媒体资料。那么这些电是从哪里来的?(激趣引思,启发谈话)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

二)探究新知

1、电能

结合生活中有关能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能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电能的来源。引导学生分析电流经过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过程。

(1)电能的来源

观察章首页,说一说。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风车田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哪位同学能简要地回答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风力发电有什么好处?

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风力发电外,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信息。(火力发电,是用煤来发电的;水力发电,例如三峡工程就可以发电。一些小水电站也都是利用水力发电的。核电站,我们国家有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太阳能发电,潮汐也能发电,地热、有些废料垃圾还能发电。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新能源能变成电能,等待着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智慧,利用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的知识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2)电能的利用。

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在工作。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用电的地方有哪些,电能是怎样工作的?

〖师〗观察课本图8.1-2,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电充当一个什么角色。电能让电灯泡发光,电能通过灯泡转化成了光能。电能还能转变成热能。如电饭锅、电炉、电热水器……。

电风扇通电转动。

电动玩具车装上电池,合上开关,电动玩具车会运动起来。电能还能转变成动能。如电风扇、电动车。

电能又转化为我们需要的能量。人们可以把许多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反过来电能又可以转化成许多形式的能,如热能、机械能、化学能。下图总结了各种能量与电能间的转化情况,请你再举一些例子加以说明。

〖思想教育〗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电对我们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电力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2、电能的单位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相关内容。⑴电能的单位是什么?

⑵电能表铭牌上的各种标注是什么含义?⑶电能表怎么读数?

(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师:请同学们回答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电能的单位是什么?电能的不同单位是怎样换算的?

生答:电能的单位有:度、千瓦时和焦耳,其中千瓦时和度是一样的,它是千瓦时的学名,其符号是:kW·h,焦耳是物理学中最常用的能量的单位,简称焦,符号是J。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W·h=3.6×106J。

你知道一度电能的作用吗?

学生回答后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材上相关内容。让学生说一说看过以后你有什么想法?

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大家知道一度电在我们生活生产中的作用,也应该明白我们

在生活中应该节约每一度电。《电能》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电能的概念,知道电能的来源及用电器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本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在课堂上有些知识比如:电能的单位、电能表的使用等知识点布置学生自学,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二)教会学生沟通合作。通过小组的讨论与沟通,课堂踊跃发言,让学生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进展的重要作用。

(三)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突出“自主、协作、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协作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乐观性、主动性和制造性。

(四)采纳多媒体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采纳多媒体课件在屏上显示为主、黑板上书写为辅的展示方法,以形象直观的图形和动态文字,显示重要的物理知识,对学生产生感观上的刺激,以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电能的广泛来源和应用。

教学中不足之处:教学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点仍重视不够。表现在课堂探究没能照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