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基础检验(038)(副高级)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1、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以下哪种细胞分类与中性粒细胞有相同的颗粒染色性质?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答案:C解析:血细胞分析仪通常采用过氧化物酶染色法来区分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都含有过氧化物酶,能够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使细胞质内的物质显色,因此它们在血细胞分析仪的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具有相同的颗粒染色性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则不含过氧化物酶,故不会与中性粒细胞有相同的颗粒染色性质。嗜碱性粒细胞虽然也含有过氧化物酶,但其含量较低,且颗粒大小、形态与中性粒细胞差异较大,故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不作为主要区分依据。2、关于血液分析仪红细胞计数原理,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电阻抗法是根据血细胞通过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B.激光散射法是根据血细胞对激光束的散射能力进行检测C.荧光染色法是利用荧光染料与细胞内特定物质结合后发出的荧光进行检测D.红细胞计数仪可以直接检测出血液中红细胞的体积大小答案:D解析:红细胞计数仪主要用于检测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而非直接测量红细胞的体积大小。红细胞体积大小的测量通常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如血细胞分析仪中的红细胞直方图分析或专门的红细胞体积测定仪来进行。电阻抗法、激光散射法和荧光染色法都是血液分析仪中常用的红细胞计数原理,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物理或化学特性来识别和计数红细胞。电阻抗法利用血细胞通过小孔时引起的电阻变化进行检测;激光散射法根据血细胞对激光束的散射能力进行检测;荧光染色法则利用荧光染料与细胞内特定物质结合后发出的荧光进行检测。3、关于细菌L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菌L型是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在高渗环境中易形成细菌L型C.青霉素等抗生素可诱导细菌L型的形成D.细菌L型具有致病性,且可引起慢性感染答案:B解析:细菌L型是细菌在某些环境压力下(如青霉素等抗生素的作用),细胞壁发生缺陷而形成的特殊形态。A选项正确描述了细菌L型的定义。青霉素等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菌,当细菌处于这些抗生素的压力下时,可能形成细胞壁缺陷的L型以逃避抗生素的杀伤,因此C选项也是正确的。细菌L型虽然细胞壁缺陷,但仍具有致病性,并能在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引起慢性感染,所以D选项描述正确。然而,细菌L型是在低渗环境中,如高浓度的青霉素或其他细胞壁破坏剂存在的条件下,由于细胞壁受损而形成的,而不是在高渗环境中。因此,B选项错误。4、关于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可用于检测淋巴细胞亚群B.可用于检测血液系统疾病中的异常细胞C.可直接测定单个细胞的DNA含量D.可用于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答案:D解析: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是一种可以对细胞或亚细胞结构进行快速、多参数、定量分析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检验中,如A选项所述,流式细胞术可以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帮助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B选项也是正确的,流式细胞术在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中,可以检测并区分各种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等。C选项同样正确,流式细胞术结合荧光染料技术,可以直接测定单个细胞的DNA含量,这对于细胞周期的分析、肿瘤细胞的检测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D选项描述的是流式细胞术在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的应用,这是不准确的。流式细胞术主要用于细胞水平的分析,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通常通过其他方法,如琼脂扩散法、稀释法等进行。因此,D选项是错误的。5、下列哪项不是白细胞计数的影响因素?A.冷凝集现象B.血液凝固C.红细胞计数液残留D.巨大血小板答案:D解析:白细胞计数是血常规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准确性受多种因素影响。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A.冷凝集现象:这通常发生在自身抗体(如冷凝集素)引起红细胞凝集时,凝集的红细胞可被误认为是白细胞,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假性增高。B.血液凝固:如果血液在采集后未及时与抗凝剂混合或抗凝剂不足,血液会开始凝固。凝固的血块中的白细胞会被释放出来,使得白细胞计数偏高。C.红细胞计数液残留:如果在进行白细胞计数之前,红细胞计数液未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的红细胞计数液可能会干扰白细胞的计数,导致结果不准确。D.巨大血小板:巨大血小板是血小板形态的一种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小板体积增大,功能异常。然而,这并不会直接影响白细胞的计数,因为白细胞和血小板是通过不同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计数的。6、关于尿糖定性的班氏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原理基于葡萄糖的还原性B.尿标本无需加热即可与试剂反应C.反应终点是出现绿色沉淀D.反应结果易受尿液中其他还原性物质干扰答案:B解析:班氏法(Benedict)是一种常用的尿糖定性检测方法,其原理是利用葡萄糖的还原性,在碱性条件下与铜离子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的红色沉淀。我们逐一分析选项:A.反应原理基于葡萄糖的还原性:这是正确的,班氏法的反应正是基于葡萄糖的还原性质。B.尿标本无需加热即可与试剂反应:这是错误的。在使用班氏法进行尿糖检测时,通常需要将尿液与试剂混合后加热,以促进反应的进行和沉淀的生成。C.反应终点是出现绿色沉淀:这是不准确的描述。实际上,在班氏法中,反应终点是出现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而非绿色沉淀。可能是对颜色描述的误解。D.反应结果易受尿液中其他还原性物质干扰:这是正确的。因为班氏法的原理是基于还原反应,所以尿液中其他具有还原性的物质(如维生素C等)也可能与试剂反应,从而影响尿糖的测定结果。然而,这并非本题的错误选项,因为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说法。7、下列关于尿本周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A.又称凝溶蛋白B.是一种免疫球蛋白轻链C.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D.见于多发性骨髓瘤E.是肾小管性蛋白尿的主要成分答案:E解析:尿本周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单体或二聚体,属于小分子量的蛋白质,可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由肾脏排出。尿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有诊断意义。肾小管性蛋白尿是肾小管结构或功能受损,对正常滤过的小分子量蛋白质(如β₂微球蛋白、溶菌酶、核糖核酸酶等)重吸收障碍,导致蛋白质从尿中排出。而尿本周蛋白不属于肾小管性蛋白尿的主要成分。8、下列哪种情况会导致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A.红细胞比容增大B.纤维蛋白原减少C.球蛋白含量降低D.血浆中白蛋白增多E.红细胞叠连加速答案:E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沉降比较缓慢,但在某些病理性因素下,红细胞叠连加速,沉降率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生理性因素包括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血沉可加快。病理性增快主要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其中,红细胞叠连加速是病理性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的主要原因。选项A红细胞比容增大,选项B纤维蛋白原减少,选项C球蛋白含量降低,选项D血浆中白蛋白增多,均会导致红细胞沉降率减慢,可一并排除。9、关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B.主要由RNA和蛋白质组成C.分为附着型和游离型两种D.游离型核糖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答案:D解析: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这一点在A选项中正确。核糖体主要由RNA(主要是rRNA)和蛋白质组成,这些成分共同构成了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基础,故B选项正确。核糖体在细胞质中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附着型核糖体和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游离型核糖体。附着型核糖体主要参与分泌蛋白和膜蛋白的合成,而游离型核糖体则主要负责合成胞内蛋白,如酶、细胞骨架蛋白等。因此,D选项中的“游离型核糖体主要合成分泌蛋白”是错误的。10、关于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A.校准是确保仪器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手段B.校准品应使用与仪器配套的专用校准品C.校准应定期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D.校准完成后,无需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即可直接进行样本检测答案:D解析: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是确保仪器测量结果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关键步骤。校准品应使用与仪器配套的专用校准品,以确保校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故A、B选项均正确。由于仪器性能可能会随时间、环境或使用情况而发生变化,因此校准应定期进行,以保证结果的可靠性,C选项描述正确。然而,在校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如使用质控品进行检测),以评估校准后的仪器性能是否满足要求,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D选项“校准完成后,无需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即可直接进行样本检测”是不正确的。11、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哪种细胞的数量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A.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答案:C解析:嗜酸性粒细胞在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和皮肤病等情况下会增多。寄生虫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能够吞噬并杀伤寄生虫,因此其数量会明显增多。选项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炎症、组织损伤、大出血等,与寄生虫感染无直接关联。选项B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与寄生虫感染不符。选项D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与寄生虫感染不相关。12、关于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血沉增快可见于炎症性疾病B.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可导致血沉加快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可降低血沉D.红细胞叠连形成缗钱状时可促进血沉加快答案:C解析: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的快慢与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和红细胞本身的性质改变有关。选项A血沉增快可见于炎症性疾病,因为炎症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或球蛋白含量增加,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导致红细胞叠连,血沉加快。选项B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如急性炎症、心肌梗死等,均可使红细胞叠连加速,血沉加快。选项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会降低血沉是错误的,因为纤维蛋白原增多会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沉加快。选项D红细胞叠连形成缗钱状时,红细胞沉降力明显增大,可促进血沉加快。13、在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减小常见于哪种情况?A.巨幼细胞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骨髓纤维化答案:B解析: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是反映红细胞大小的指标。MCV减小通常与红细胞生成减少或红细胞破坏过多但骨髓代偿不足有关。选项中:A.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红细胞DNA合成障碍,红细胞体积会增大,形成大细胞性贫血,故不选。B.再生障碍性贫血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红细胞生成减少,且以小细胞为主,故MCV减小,为本题正确答案。C.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过多,骨髓会代偿性增加红细胞生成,但红细胞大小多正常或偏大,故MCV正常或增大,不符合题意。D.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内纤维组织增生,红细胞生成受抑,但红细胞大小多正常,MCV不变,故排除。14、在尿液分析中,尿蛋白的定性检测通常采用哪种方法?A.磺基水杨酸法B.葡萄糖氧化酶法C.尿沉渣镜检D.免疫比浊法答案:A解析:尿蛋白的定性检测是尿液分析中的重要项目,用于评估肾脏滤过功能。各选项分析如下:A.磺基水杨酸法是一种经典的尿蛋白定性检测方法,通过磺基水杨酸与尿蛋白结合形成不溶性蛋白复合物而沉淀,从而判断尿蛋白的有无,故为本题正确答案。B.葡萄糖氧化酶法主要用于血糖和尿糖的测定,与尿蛋白检测无关,故不选。C.尿沉渣镜检主要用于观察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不是尿蛋白的定性检测方法,故排除。D.免疫比浊法虽然可用于尿蛋白的定量检测,但在临床中,尿蛋白的定性检测更常用磺基水杨酸法等简单快速的方法,而非免疫比浊法,故不符合题意。15、下列哪种方法不是用于检测白细胞形态学异常的?A.瑞氏染色B.过氧化物酶染色C.酸性磷酸酶染色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白细胞形态学异常的检测方法。A.瑞氏染色是血液学最常用的染色方法之一,可以清晰地显示白细胞的不同种类和形态,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的形态学特征,故不选。B.过氧化物酶染色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细胞类型,特别是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故排除。C.酸性磷酸酶染色主要用于诊断前列腺癌、戈谢细胞病等,但也可用于观察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的形态学变化,故不考虑。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主要用于反映中性粒细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以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预后判断,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等,但它不是直接用于检测白细胞形态学异常的方法,为本题正确答案。16、在尿沉渣检查中,发现管型的主要临床意义是?A.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B.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C.肾小管分泌功能受损D.尿路感染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尿沉渣检查中管型的临床意义。尿沉渣检查是尿常规检查中的一个重要项目,通过检查尿中的有形成分,如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可以了解肾脏及其他泌尿系统的健康状况。选项A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尿液中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等成分的增多,而不是管型的出现,故不选。选项B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时,尿液中的蛋白质、细胞或碎片等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称为管型。管型的出现通常提示肾小管有病变,故为本题正确答案。选项C肾小管分泌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尿液中某些特定物质的减少或缺失,如尿比重降低、尿渗透压下降等,与管型的形成无直接关系,故排除。选项D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成分的增多,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但一般不出现管型,故不考虑。17、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B.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C.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感染D.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白细胞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A选项: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具有趋化、吞噬和杀菌作用。在急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增多,以应对病原体的入侵。因此,A选项描述正确。B选项:嗜酸性粒细胞在寄生虫感染时,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等,会明显增多,以参与免疫反应。所以,B选项描述正确。C选项: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见于结核杆菌感染、百日咳、梅毒等。在急性细菌感染时,淋巴细胞通常会减少,而不是增多。因此,C选项描述错误。D选项: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汉坦病毒和HIV病毒等,也可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杆菌等。所以,D选项描述正确。18、关于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均一B.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均一C.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变D.两者红细胞形态均无明显差异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分析的临床意义。A选项:肾小球源性血尿,也称为肾性血尿,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裂缝时受血管内压力挤压受损,受损的红细胞通过肾小管各段又受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容积变小,甚至破裂。因此,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变,而非均一。所以,A选项描述错误。B选项: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也称为非肾性血尿,主要见于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如泌尿系结石、肿瘤、外伤、炎症、结核等。这些情况下,红细胞未通过肾小球基底膜的裂缝,因而红细胞形态正常,呈均一性血尿。但题目中要求的是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均一”的表述,忽略了“正常”这一前提,因此B选项描述不完全准确,可视为错误。C选项:如上所述,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变,这是由于红细胞在通过肾小球基底膜裂缝时受损,并在肾小管中受不同环境因素影响所致。因此,C选项描述正确。D选项: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多变,后者正常且均一。所以,D选项描述错误。19、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对于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下列哪项是核心环节?A.标本的采集与运送B.仪器的校准与维护C.试剂的选择与保存D.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答案:B解析: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基础项目之一,其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影响。在质量控制方面,虽然标本的采集与运送(A)、试剂的选择与保存(C)以及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D)都是重要的环节,但仪器的校准与维护(B)是核心环节。因为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维护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20、关于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的临床意义,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ESR增快可见于各种炎症B.ESR增快程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C.ESR可用于观察疾病的变化及预后D.ESR是诊断风湿性疾病的唯一指标答案:D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其测定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ESR增快可见于多种情况,如各种炎症(A)、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等,且ESR增快的程度与病情活动度相关(B)。此外,ESR还可用于观察疾病的变化及预后(C)。然而,ESR并不是诊断风湿性疾病的唯一指标(D),其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临床信息综合判断。21、在血液分析中,哪种细胞形态的改变最能反映铁缺乏状态?A.红细胞形态变小,中心淡染区扩大B.红细胞形态变大,中心淡染区缩小C.白细胞形态变化,出现中毒颗粒D.血小板形态变化,出现巨大血小板答案:A解析:铁缺乏是贫血的一种常见原因,特别是缺铁性贫血。在缺铁性贫血中,由于铁元素的不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形态变小(小细胞性),同时血红蛋白合成不足使得红细胞中心的淡染区扩大。这种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小细胞低色素性)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表现。因此,A选项“红细胞形态变小,中心淡染区扩大”最能反映铁缺乏状态。B选项描述的红细胞形态与铁缺乏不符;C选项描述的是白细胞中毒变化,与铁缺乏无关;D选项描述的血小板形态变化与铁缺乏无直接联系。22、关于尿液中蛋白质的检测,哪种方法最常用于临床筛查?A.磺基水杨酸法B.加热乙酸法C.免疫化学法D.试纸条法答案:D解析:尿液中蛋白质的检测是评估肾功能和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为了快速、简便地进行尿液蛋白质筛查,最常用的方法是试纸条法(也称为干化学法)。这种方法利用试纸条上的特定化学反应来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具有操作简便、结果快速的特点。因此,D选项“试纸条法”是临床筛查尿液蛋白质最常用的方法。A选项的磺基水杨酸法和B选项的加热乙酸法虽然也可以用于检测尿液蛋白质,但操作相对复杂,不常用于临床筛查。C选项的免疫化学法虽然灵敏度高,但成本较高,也不作为常规筛查方法。23、在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中,下列哪种因素可导致ESR加快?A.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B.红细胞比容增大C.血浆球蛋白含量减少D.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答案:B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ESR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其中,红细胞比容增大时,红细胞叠连机会增多,沉降率加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增加时,血浆黏度增高,ESR加快。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时,红细胞间的排斥力增加,不易叠连,ESR减慢。24、关于抗人球蛋白试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又称Coombs试验B.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C.间接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不完全抗体D.阳性结果可见于新生儿溶血病答案:C解析:抗人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是检测红细胞不完全抗体的一种经典方法。根据试验方法和原理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试验是检测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而间接试验是检测血清中的游离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母体Rh(D)抗体,以便及早发现和预防Rh溶血病的发生,而不是用于检测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结果可见于新生儿溶血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等。25、在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中,下列哪种因素会导致ESR加快?A.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B.红细胞比容增大C.血浆球蛋白含量减少D.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答案:B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ESR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红细胞比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A.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纤维蛋白原是一种血浆蛋白,其含量增加会使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红细胞易于聚集,从而导致ESR加快。但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则会使ESR减慢,与题意不符。B.红细胞比容增大: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红细胞比容增大意味着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间的摩擦力增大,从而导致ESR加快。这是符合题意的选项。C.血浆球蛋白含量减少:球蛋白是血浆蛋白的一种,其含量增加会使血浆黏度增高,红细胞易于聚集,ESR加快。但球蛋白含量减少则会使ESR减慢,与题意不符。D.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这些负电荷相互排斥,使红细胞保持分散状态,不易聚集。红细胞表面负电荷增多会使红细胞更加分散,不易沉降,从而导致ESR减慢,与题意不符。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关于血小板黏附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血小板与血管内皮下组织胶原接触后发生的B.血小板膜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起关键作用C.黏附是血小板聚集的先决条件D.黏附过程不消耗ATP答案:ABCD解析:A.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下组织胶原的过程,是血小板止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血管受损时,内皮下的组织胶原暴露,与流动的血小板接触,引发血小板的黏附反应。故A正确。B.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Ⅰb/Ⅸ/Ⅴ复合物是介导血小板与胶原黏附的主要受体,该复合物与胶原结合后,能够激活血小板内的信号通路,促进血小板的活化和黏附。故B正确。C.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之间通过相互连接形成血小板团块的过程,是血小板止血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血小板的聚集反应通常是在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之后发生的,因此黏附是聚集的先决条件。故C正确。D.血小板黏附的过程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主要依赖于血小板膜上的受体与血管内皮下组织胶原的结合,不需要消耗ATP。而血小板的聚集反应则是一个主动的过程,需要消耗ATP来提供能量。故D正确。2、关于血液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的描述,正确的是:A.血液分析仪常用电阻抗法检测白细胞B.五分类仪器常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白细胞分类C.三分类仪器可将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D.仪器分类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分类答案:BCD解析:A.电阻抗法主要用于血液分析仪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计数,而不是白细胞的计数和分类。白细胞计数和分类通常采用光学法或荧光法,结合特定的试剂和细胞形态学特征来进行。故A错误。B.流式细胞术是一种高效、快速、多参数的细胞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五分类血液分析仪中。通过流式细胞术,可以实现对白细胞多种特征的检测和分类,如细胞大小、形态、表面抗原等。故B正确。C.三分类血液分析仪通常将白细胞分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三类。这是基于白细胞的不同形态和光学特性进行的分类。故C正确。D.尽管现代血液分析仪已经具有高度的自动化和准确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白细胞形态异常、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等存在时,仪器分类可能会出现误差。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仪器分类不能完全替代显微镜分类,显微镜分类仍然是白细胞分类的金标准。故D正确。3、关于红细胞形态学检查,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A,B,D)A.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B.靶形红细胞多见于地中海贫血C.棘形红细胞主要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D.泪滴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骨髓纤维化解析:A.球形红细胞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这是由于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红细胞表面积减少而体积相对缩小,形成球形。B.靶形红细胞多见于地中海贫血,这种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周围为苍白区域,形如靶子。C.棘形红细胞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如脾切除术后、酒精中毒性肝病等,而非急性溶血性贫血。急性溶血性贫血通常可见大量破碎红细胞和异形红细胞,但棘形红细胞不是其主要特征。D.泪滴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骨髓纤维化,这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在通过纤维化的骨髓时受到挤压变形所致。4、在临床基础检验中,以下哪些项目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答案:A,B,C,D)A.凝血酶原时间(PT)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C.凝血酶时间(TT)D.纤维蛋白原(Fib)解析:A.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常用于监测抗凝治疗效果和评估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对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较为敏感,常用于监测肝素治疗效果。C.凝血酶时间(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异常时可见于血浆纤维蛋白原减低或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D.纤维蛋白原(Fib)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蛋白质,其含量增高可致血液高凝状态,含量降低则易引起出血。因此,Fib水平也是评估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5、以下关于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描述,正确的是(答案:B、D、E)A.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4~6):1B.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C.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D.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血液病等E.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解析:A选项描述不准确,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例在成人中大致为(2~4):1,而不是(4~6):1,故A错误。B选项正确,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及某些皮肤病和血液病等,这是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这些病理过程中具有免疫调节作用。C选项错误,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主要见于过敏性疾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而不是病毒感染。D选项正确,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及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等。E选项正确,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病毒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见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等。6、以下关于尿液检验的描述,正确的是(答案:A、C、D)A.尿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B.尿白细胞增多仅见于泌尿系统感染C.尿蛋白质阳性可能与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D.尿糖阳性主要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等E.尿胆原阴性一定表示肝功能异常解析:A选项正确,尿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外伤及邻近器官疾病等,这是由于这些病理过程会导致泌尿系统的血管破裂或通透性增加,从而使红细胞进入尿液。B选项错误,尿白细胞增多虽然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但也可见于某些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因此不能一概而论。C选项正确,尿蛋白质阳性可能与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等)及剧烈运动、发热等生理性因素有关。D选项正确,尿糖阳性主要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妊娠性糖尿等,这是由于这些疾病或状态会导致血糖升高,超过肾脏的重吸收能力,从而使葡萄糖进入尿液。E选项错误,尿胆原阴性不一定表示肝功能异常,因为尿胆原的生成和排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药物、肠道吸收功能等。在某些情况下,如溶血性黄疸、胆道梗阻等,尿胆原也可能呈阴性。因此,不能仅凭尿胆原阴性就判断肝功能异常。7、以下哪些因素可影响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测定结果?(A,B,C,D)A.红细胞形态B.血浆蛋白含量C.红细胞比容D.血浆粘度答案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为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这一指标受多种因素影响。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会增加其沉降速度;血浆蛋白含量增加,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会使血浆粘度增加,从而加快红细胞沉降;红细胞比容减少,即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减少,也会使ESR增快;血浆粘度增大同样会加速红细胞沉降。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8、关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叙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B,D)A.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缓慢、持续且不可逆结合的产物B.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C.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D.其测定结果不受采血时血糖水平的影响答案解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形成的产物,这种结合是缓慢、持续且不可逆的,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对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选项A和B正确。HbA1c的测定结果不受采血时血糖水平的影响,能够更稳定地反映血糖的长期变化趋势,所以选项D也是正确的。然而,HbA1c主要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而不是用于糖尿病的诊断,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仍然是血糖测定,包括空腹血糖、随机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故选项C错误。9、关于临床基础检验中的血液涂片制备,以下哪些步骤是正确的?()A.采集的血液应立即推制成涂片B.推片时与载玻片成30°角C.涂片应薄而均匀,无尾部和干涸D.涂片后应立即进行染色答案:C解析:A项:采集的血液通常需要先进行抗凝处理,以防止血液凝固,然后再进行涂片制备。立即推制成涂片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影响观察。故A项错误。B项:在制备血液涂片时,推片与载玻片的角度通常为30°~45°,但具体角度可能因个人习惯和实验室规定而异。然而,仅指出30°角并不足以判断其绝对正确性,因为角度范围有一定灵活性。但在此题中,更关键的是涂片的质量,而非具体角度,因此B项虽不完全错误,但非最佳选项。故B项不选。C项:血液涂片应薄而均匀,无尾部和干涸,以便于观察细胞形态和进行计数。这是血液涂片制备的基本要求。故C项正确。D项:涂片后通常需要先进行干燥固定,然后再进行染色。立即染色可能导致染色不均匀或细胞形态受损。故D项错误。10、在临床基础检验中,关于尿液分析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尿液分析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手段B.尿液颜色、透明度可初步判断尿液性质C.尿液pH值异常可能与饮食、药物或疾病状态有关D.尿液沉渣检查有助于发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答案:A、B、C、D解析:A项:尿液分析通过检测尿液中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葡萄糖、白细胞、红细胞等),可以间接评估肾脏的滤过、重吸收和分泌功能,是评估肾脏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故A项正确。B项:尿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是尿液分析中的常规观察项目。尿液的颜色可以受到食物、药物和疾病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透明度则反映了尿液中悬浮物的多少。通过观察尿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可以初步判断尿液的性质和可能存在的问题。故B项正确。C项:尿液的pH值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饮食(如摄入大量肉类或蔬菜)、药物(如碳酸氢钠、氯化铵等)以及疾病状态(如酸中毒、碱中毒等)。因此,尿液pH值的异常可能与这些因素有关。故C项正确。D项:尿液沉渣检查是将尿液离心后取沉淀物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方法,可以观察尿液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有助于发现尿液中的异常情况并诊断相关疾病。故D项正确。11、关于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于所有白细胞减少的鉴别诊断B.某些异常细胞可能干扰分类结果C.结果需结合显微镜复检D.报警提示时,需对标本进行显微镜复检答案:B、C、D解析:A选项:虽然血液分析仪在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用于所有白细胞减少的鉴别诊断。特别是当白细胞数量极低时,分析仪可能无法准确分类,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由于血液分析仪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细胞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特征进行分类,因此某些形态异常或结构异常的细胞可能会干扰其分类结果,B选项正确。C选项:血液分析仪的分类结果是一个初步筛查,其结果需要结合显微镜复检来确认。显微镜复检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细胞形态学信息,因此C选项正确。D选项:当分析仪发出报警提示时,通常意味着标本中存在异常细胞或分类结果存在疑问,此时需要进行显微镜复检以进一步确认,D选项正确。12、关于尿沉渣镜检的标准化操作,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混匀标本后取10mL进行离心B.离心速度为1500r/min,离心时间为5分钟C.弃去上清液后,剩余沉渣至少为0.2mLD.先用低倍镜观察全貌,再用高倍镜鉴别细胞答案:C、D解析:A选项:尿沉渣镜检通常不需要取10mL标本进行离心,一般取10~20μL尿液置于离心管中,加入3.8mL生理盐水或1.5%甲醛溶液,混匀后离心。因此A选项描述错误。B选项: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因离心机和标本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离心速度在15002000r/min之间,离心时间为510分钟。B选项给出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是一个可能的组合,但并非唯一正确答案,且未明确说明离心机型号和标本量,因此B选项错误。C选项:弃去上清液后,剩余的尿沉渣量应足够进行显微镜观察,通常建议剩余沉渣至少为0.2mL。这样可以确保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足够的细胞和其他有形成分。C选项正确。D选项:尿沉渣镜检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全貌,了解尿沉渣的分布和大致数量;然后再用高倍镜对可疑细胞或成分进行鉴别。D选项描述了正确的镜检流程,D选项正确。13、关于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答案:B,C,D)A.校准应每日进行,以确保仪器的准确性B.校准品应选择经过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标定的物质C.校准过程中应注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控制D.校准后应进行质控品检测,以验证校准效果解析:血细胞分析仪的校准是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步骤。A选项中的“校准应每日进行”通常是不准确的,因为校准的频率取决于仪器的稳定性、使用频率以及制造商的建议,并不一定需要每日进行。B选项提到选择经过国家标准物质中心标定的物质作为校准品,这是正确的,因为这样的校准品具有可追溯性和准确性。C选项指出校准过程中应控制环境温度和湿度,这也是必要的,因为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影响仪器的性能。D选项提到校准后应进行质控品检测以验证校准效果,这是质量控制的重要一环,通过质控品的检测可以评估校准是否成功,并监控仪器的稳定性。14、在临床基础检验中,关于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其结果?(答案:A,B,C,D)A.红细胞的数量B.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C.红细胞的大小和形态D.血浆中球蛋白的含量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也称为血沉,是临床常用的一个检验指标,其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A选项指出红细胞的数量会影响ESR,因为红细胞数量越多,红细胞间的相互摩擦力就越大,沉降速度就越慢。B选项提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纤维蛋白原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它可以增加血浆的粘度,从而影响红细胞的沉降速度。C选项中的红细胞大小和形态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异常形态的红细胞(如球形红细胞)沉降速度会加快。D选项指出血浆中球蛋白的含量,球蛋白属于蛋白质,其含量增加同样会增加血浆的粘度,从而影响ESR的结果。因此,这四个选项都是正确的。15、以下哪些因素可影响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的测定结果?A.红细胞数量B.血浆蛋白含量C.红细胞形态D.红细胞表面电荷答案:ABCD解析: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的测定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红细胞数量增多时,红细胞间的摩擦力增大,导致血沉加快;血浆蛋白含量增多,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加时,血浆黏度增大,也会使血沉加快;红细胞形态异常,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由于表面积减小,与血浆的摩擦力减小,血沉会加快;红细胞表面电荷的减少或消失,会导致红细胞间的聚集性增加,血沉也会相应加快。因此,选项A、B、C、D均正确。16、关于尿中红细胞形态检查,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为正常B.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异常C.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常发生变形D.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有助于鉴别血尿来源答案:BCD解析:肾小球源性血尿,也称为肾性血尿,是由于肾小球基底膜断裂,红细胞通过该裂缝时受血管内压力挤压受损,受损的红细胞通过肾小管各段又受不同渗透压和pH作用,呈现变形红细胞血尿,红细胞容积变小,甚至破裂。因此,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常发生变形,而非多为正常,选项A错误,选项C正确。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多正常,但由于尿液渗透压、pH等因素的影响,也可呈现形态异常,但较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红细胞形态变化轻,故选项B正确。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是鉴别肾小球源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的重要方法,因此选项D正确。17、关于红细胞形态学检查,以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B,C)A.球形红细胞增多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B.靶形红细胞常见于地中海贫血C.泪滴形红细胞增多常见于骨髓纤维化D.棘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解析:A.球形红细胞增多是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一个显著特点,由于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缺陷,导致红细胞膜表面积减少,红细胞呈球形。B.靶形红细胞在地中海贫血患者中常见,这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内出现大量变性珠蛋白小体,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C.泪滴形红细胞增多是骨髓纤维化的一种特征性表现,骨髓纤维化时,骨髓内纤维组织异常增生,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形态。D.棘形红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而非溶血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学改变通常包括球形、靶形、椭圆形等多种形态,但棘形红细胞不是其主要特征。18、在临床化学检验中,关于血糖测定的质量控制,以下哪些措施是必要的?(A,B,C,D)A.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维护B.使用标准品和质控品进行比对C.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实验条件D.对异常结果进行复核和确认解析:A.仪器校准和维护是确保血糖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基础,定期校准可以避免仪器误差对结果的影响。B.使用标准品和质控品进行比对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通过比对可以及时发现并纠正测定中的偏差。C.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和实验条件是保证测定结果一致性和可靠性的关键,任何操作上的疏忽或实验条件的改变都可能导致结果的偏差。D.对异常结果进行复核和确认是防止误报和漏报的重要措施,通过复核可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19、以下哪些选项是临床基础检验中常用的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A.瑞氏染色法B.巴氏染色法C.过氧化物酶染色D.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答案:A,C,D解析:临床基础检验中的细胞形态学检查,主要用于观察血液、尿液、体液等样本中的细胞形态、数量及比例,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A选项:瑞氏染色法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可清晰显示细胞质和细胞核的结构,适用于白细胞分类计数及形态学观察。B选项:巴氏染色法(Papanicolaoustain)主要用于宫颈细胞学检查,通过染色增强细胞结构的对比度,便于观察细胞的异常变化,不属于临床基础检验中常用的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C选项:过氧化物酶染色常用于鉴别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前者细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呈强阳性,后者为阴性或弱阳性。D选项: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用于鉴别感染性发热与肿瘤性发热,前者NAP活性增高,后者降低。20、关于尿液沉渣检查的叙述,以下哪些是正确的?()A.尿液沉渣检查是尿液常规分析的重要内容B.尿液沉渣检查包括化学检查和显微镜检查C.尿液沉渣镜检可发现细胞、管型、结晶等有形成分D.尿液沉渣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答案:A,C,D解析:尿液沉渣检查是尿液常规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选项:尿液沉渣检查是尿液常规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沉渣检查可以了解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形态、数量和比例,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B选项:尿液沉渣检查实际上主要指的是显微镜下的有形成分检查,如细胞、管型、结晶等,而不包括化学检查。化学检查主要是通过试纸条等方法检测尿液中的化学成分,如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C选项:尿液沉渣镜检是尿液沉渣检查的主要手段,通过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尿液中的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管型(如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等)和结晶等有形成分。D选项:尿液沉渣检查能够直观地反映泌尿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例如,红细胞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或肿瘤等;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管型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等。三、共用题干单项选择题(用普通单选题替代,15题,共15分)1、患者,女,45岁,因贫血入院。骨髓象检查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红系增生减低,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急性白血病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答案:B解析:患者中年女性,贫血。骨髓象检查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粒、红系增生减低,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考虑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及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多数骨髓小粒空虚。选项A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倒置,红细胞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现象),无再障的骨髓象表现,故排除。选项C急性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细胞为主,≥30%,可伴有Auer小体,无再障的骨髓象表现,故不选。选项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以粒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其中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慢性期原始细胞<10%,无再障的骨髓象表现,故不考虑。2、患者,男,3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查体:贫血貌,心率增快,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60g/L,MCV70fl,MCH20pg,MCHC28%,网织红细胞正常,骨髓象检查:增生减低,粒红比例减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巨幼细胞性贫血C.溶血性贫血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答案:A解析:青年男性患者,出现贫血症状,查体见贫血貌,心率增快,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示血红蛋白显著降低,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提示骨髓红系代偿增生不足,骨髓象检查见增生减低,粒红比例减低,淋巴细胞、网状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全片未见巨核细胞,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故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再生障碍性贫血。选项B巨幼细胞性贫血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₁₂缺乏,或应用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贫血,其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系巨幼变,无再障的骨髓象表现,故不选。选项C溶血性贫血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红比例倒置,无再障的骨髓象表现,故排除。选项D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骨髓象特点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尤以红系细胞增生明显,无再障的骨髓象表现,故不考虑。3、一位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其红细胞沉降率(ESR)明显加快,这一结果最可能提示哪种病理情况?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缺铁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急性白血病答案:B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即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血沉的快慢与血浆黏度,尤其与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系。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大,血沉就快,反之就慢。血沉加快可见于多种情况,如急性炎症、白血病、结缔组织病、结核病的活动期、贫血等。其中,缺铁性贫血时,由于红细胞体积减小,表面积减小,而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含量减少,导致红细胞密度减小,从而使红细胞间的聚集力增大,故血沉加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数量增多,但血沉一般正常或稍快;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时,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沉通常减慢。4、患者男性,45岁,因长期低热、乏力、盗汗、消瘦就诊,实验室检查发现其血沉加快,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淋巴细胞比例增高,PPD试验强阳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首选的实验室检查是?A.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B.痰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C.结核菌素试验D.胸部X线检查答案:A解析:患者中年男性,长期低热、乏力、盗汗、消瘦,为结核病的典型全身中毒症状。实验室检查见血沉加快,白细胞计数正常但淋巴细胞比例增高,PPD试验强阳性,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选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该检查是结核病诊断的金标准,且能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痰结核分枝杆菌PCR检测虽能快速检测结核杆菌,但易出现假阳性,且不能作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故不作为首选。结核菌素试验主要用于检出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而非检出结核病,故不选。胸部X线检查虽为诊断肺结核的必备手段,但无特异性,不能确诊肺结核,故排除。5、患者,男性,50岁,因长期饮酒,出现黄疸,诊断为酒精性肝病。在对其进行临床基础检验时,发现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该指标升高最可能的临床意义是:A.骨骼疾病B.胆道梗阻C.肝癌D.甲状腺功能亢进答案:B解析:患者长期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出现黄疸,提示肝功能受损。在肝功能受损,特别是胆道梗阻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会显著升高。这是因为ALP主要来源于肝脏和骨骼,而胆道梗阻会导致胆汁排泄受阻,胆汁中的ALP反流入血,引起血清ALP水平升高。因此,对于该患者,血清ALP升高最可能的临床意义是胆道梗阻。选项A骨骼疾病虽然也会导致ALP升高,但题干中未提及患者有骨骼疾病的相关症状或体征,故不选。选项C肝癌虽可引起肝功能异常,但ALP不是其特异性指标,且通常伴有其他肝功能指标的显著异常,故不考虑。选项D甲状腺功能亢进时,ALP通常不会升高,且患者无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故排除。6、患者,女性,30岁,因反复发热、关节疼痛就诊,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试验阳性。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选的检验项目是:A.类风湿因子(RF)检测B.红细胞沉降率(ESR)复查C.C-反应蛋白(CRP)检测D.关节液细菌培养答案:A解析:患者青年女性,反复发热、关节疼痛,实验室检查示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试验阳性,提示可能存在链球菌感染后的免疫反应。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应首选的检验项目是类风湿因子(RF)检测。RF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血清标志性抗体,对RA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选项B红细胞沉降率(ESR)复查虽然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性,但不是RA的特异性诊断指标,故不选。选项CC-反应蛋白(CRP)检测同样能反映炎症的存在,但同样缺乏特异性,故排除。选项D关节液细菌培养主要用于化脓性关节炎的诊断,而该患者无化脓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故不考虑。7、一位患者在临床基础检验中,其红细胞沉降率(ESR)显著升高,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再生障碍性贫血D.急性心肌梗死答案:D解析:红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其快慢与血浆黏度和红细胞间的聚集力有关。ESR升高可见于多种疾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组织损伤及坏死,可导致ESR明显增快,故D选项正确。A选项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减少,体积减小,导致ESR减慢,故不选。B选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红细胞沉降多正常或减慢,故不考虑。C选项再生障碍性贫血时,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红细胞体积小,ESR减慢,故排除。8、在临床基础检验中,关于血涂片染色后镜检红细胞形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溶血性贫血的特征性表现?A.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央淡染区扩大B.红细胞体积大小不一,异形红细胞增多C.红细胞体积缩小,中央淡染区消失D.红细胞形态正常,但出现大量靶形红细胞答案:B解析:溶血性贫血时,由于红细胞破坏加速,骨髓代偿性增生旺盛,因此红细胞形态常表现为体积大小不一,异形红细胞增多,这是溶血性贫血的特征性表现,故B选项正确。A选项红细胞体积增大,中央淡染区扩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与溶血性贫血不符,故不选。C选项红细胞体积缩小,中央淡染区消失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故排除。D选项红细胞形态正常,但出现大量靶形红细胞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故不考虑。9、患者,男性,50岁,因长期饮酒导致肝硬化,近期出现腹水,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比值倒置。关于该患者腹水形成的机制,下列哪项不是主要原因?A.门静脉压力增高B.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C.淋巴液生成过多D.继发性醛固酮增多E.肝静脉回流受阻答案:E解析:患者长期饮酒导致肝硬化,近期出现腹水,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比值倒置,提示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症。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包括:门静脉压力增高:肝硬化时门静脉压力增高,使门静脉系统毛细血管床的滤过压增加,同时肝硬化时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是腹水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肝硬化时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外渗形成腹水。淋巴液生成过多:肝硬化时肝窦内压升高,引起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形成腹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醛固酮在肝内灭活,肝硬化时肝功能减退,对醛固酮的灭活作用减弱,导致继发性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使水钠重吸收增加,引起水钠潴留,形成腹水。肝静脉回流受阻:并非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肝硬化时,虽然肝静脉回流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但腹水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减退导致的。10、患者,女性,35岁,因发热、咳嗽、咳痰一周就诊,查体示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初步诊断为肺炎。关于该患者痰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下列哪项操作是不正确的?A.采集前用清水漱口B.采集时用力深咳C.痰液标本应立即送检D.痰液标本可置于4℃冰箱保存E.痰液标本中可加入少量生理盐水答案:E解析:对于该患者痰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采集前用清水漱口:以去除口腔中的杂菌和食物残渣,避免污染痰液标本。采集时用力深咳:尽量咳出呼吸道深部的痰液,以提高标本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痰液标本应立即送检:痰液标本中的细菌容易死亡或繁殖,因此应尽快送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痰液标本可置于4℃冰箱保存:在无法立即送检的情况下,可将痰液标本置于4℃冰箱中保存,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检测结果。痰液标本中不可加入少量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会稀释痰液,降低标本中细菌的浓度,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采集和处理痰液标本时,应避免加入生理盐水。11、在血涂片检查中,观察到一种细胞具有强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覆盖在细胞核上,使得细胞整体呈现灰蓝色。该细胞最可能是: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血涂片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强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在细胞质中分布不均,常覆盖在细胞核上,导致整个细胞呈现灰蓝色。这种特征性的形态学表现是嗜碱性粒细胞独有的,因此选项B正确。嗜酸性粒细胞虽然也含有颗粒,但颗粒呈粗大、圆而均匀,充满整个胞质,且颜色为橘红色,与题干描述不符,故选项A错误。中性粒细胞颗粒细小,且呈淡红色或浅紫色,无强嗜碱性,可排除选项C。单核细胞虽然体积较大,但胞质内无颗粒或有少量细小颗粒,不符合题干描述,故选项D错误。12、患者,女性,因长期贫血就诊,血常规检查显示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红细胞形态正常,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巨幼细胞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的是贫血的分类及其特点。患者长期贫血,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但红细胞形态正常,MCV和MCHC均正常,这些表现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特点。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但细胞形态一般正常,故选项C正确。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多呈小细胞低色素性,MCV和MCHC均降低,与题干描述不符,故选项A错误。巨幼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多呈大细胞性,MCV升高,而MCHC可正常或降低,同样不符合题干描述,故选项B错误。溶血性贫血时,红细胞破坏增多,但一般不影响红细胞的生成,且红细胞形态多变,与题干描述不符,故选项D错误。13、某患者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但分类中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急性粒细胞白血病D.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答案:B解析: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等病毒性感染。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可达10%~20%或以上,其形态典型,诊断价值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减低,但通常不会以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要表现。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白细胞分类中均以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为主,不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明显增多的情况。14、在血液涂片检查中,发现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最可能的诊断是:A.缺铁性贫血B.巨幼细胞性贫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溶血性贫血答案:A解析: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区扩大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红细胞形态学改变。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红细胞体积增大,但中央淡染区不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红细胞数量减少,但形态通常正常,无大小不等和中央淡染区扩大的表现。溶血性贫血的红细胞形态可能因溶血原因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通常不会出现中央淡染区扩大的特征性改变。15、患者,男性,65岁,因持续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2天就诊。查体: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平片示小肠胀气及多个气液平面。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阑尾炎B.急性胰腺炎C.急性胆囊炎D.绞窄性肠梗阻答案:D解析:患者老年男性,持续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2天,为肠梗阻的典型临床表现。查体示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提示腹膜刺激征阳性,肠鸣音消失,提示肠梗阻加重。腹部X线平片示小肠胀气及多个气液平面,为肠梗阻的X线表现。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查和影像学检查,最可能的诊断是绞窄性肠梗阻。选项A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无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表现,腹部X线平片无小肠胀气及气液平面,故不选。选项B急性胰腺炎常表现为饱餐或饮酒后突发上腹剧痛,伴恶心、呕吐,但无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表现,腹部X线平片亦无小肠胀气及气液平面,故不考虑。选项C急性胆囊炎主要表现为进食油腻食物后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但无肠梗阻症状,腹部X线平片亦无异常,故排除。四、案例分析题(11题选8,共40分)第一题临床案例材料:患者,男性,50岁,因“发热、乏力伴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一周”就诊。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C,伴有乏力、头晕,近三天发现全身皮肤散在出血点,尤以四肢多见,无关节疼痛及腹痛。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10年,未系统治疗。查体:体温38.8°C,脉搏92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神志清,精神稍差,全身皮肤散在瘀点瘀斑,尤以四肢明显,肝脾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5×109/L,中性粒细胞0.3×109/L,淋巴细胞0.8×109/L,血小板20×109/L;凝血功能检查显示PT、APTT均延长;肝功能示ALT120U/L,AST150U/L。问题: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白血病B.再生障碍性贫血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急性肝衰竭答案:B2、下列哪项检查对于该患者的进一步诊断最为关键?A.骨髓穿刺检查B.腹部B超C.自身免疫抗体检测D.肝穿刺活检答案:A3、针对该患者的治疗,以下哪项措施最为重要?A.立即输注浓缩红细胞B.输注新鲜冰冻血浆C.强力抗感染治疗D.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造血刺激因子答案:D解析:患者中年男性,有慢性肝炎病史,近期出现发热、乏力、皮肤瘀点瘀斑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示三系减少(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红细胞减少不明显但已处于偏低水平),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轻度损害,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最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金标准,通过骨髓象可以了解骨髓增生程度、各系细胞比例及有无病态造血等,对明确诊断至关重要。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支持治疗及促进造血功能恢复。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造血刺激因子是常用的治疗方案,旨在通过抑制异常免疫反应和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来恢复造血功能。相比之下,输注浓缩红细胞和新鲜冰冻血浆均为对症治疗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患者目前无明确感染灶,故强力抗感染治疗并非首选。第二题临床案例材料:患者,男性,58岁,因持续低热伴乏力、盗汗2个月就诊。患者自述近期体重明显下降,约10kg,食欲不振,偶有咳嗽,无痰。体格检查:体温37.8°C,脉搏88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触及肿大,质硬,无压痛,以颈部及腋窝处最为明显。胸部X线检查示双侧肺门淋巴结增大,伴有多发性小结节影。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增加。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骨髓穿刺检查。不定项选择题:1、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最可能的诊断是:A.肺结核B.淋巴瘤C.肺癌D.结节病答案:B2、骨髓穿刺检查结果若显示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伴有形态学异常,最支持的诊断是:A.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淋巴瘤骨髓浸润D.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答案:C3、针对该患者的治疗方案,以下哪项通常不是首选:A.化疗B.放疗C.手术治疗(针对原发灶或肿大淋巴结)D.靶向治疗答案:C解析:患者持续低热、乏力、盗汗,体重明显下降,为淋巴瘤的典型全身症状,且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质硬无压痛,结合胸部X线检查结果,考虑淋巴瘤的可能性最大。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若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异常增生伴形态学异常,通常提示淋巴瘤已浸润骨髓,是淋巴瘤分期的重要依据。淋巴瘤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放疗可用于局部病灶的控制,靶向治疗也是近年来的重要治疗手段。而手术治疗在淋巴瘤的治疗中通常不是首选,除非是为了明确病理诊断或处理某些特殊并发症。第三题临床案例材料:患者李先生,65岁,因持续性低热伴乏力、体重下降3个月就诊。既往有糖尿病史10年,控制不佳。体检示:体温37.8°C,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40/90mmHg。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坦,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略高,淋巴细胞比例升高;尿常规正常;血糖11.2mmol/L,糖化血红蛋白9.1%;肝肾功能正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显示骨髓增生活跃,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并见少量异常细胞。问题:1、针对李先生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白血病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再生障碍性贫血D.淋巴瘤答案:B2、为了明确骨髓中异常细胞的性质,进一步应选择的检查是:A.骨髓流式细胞术B.骨髓活检C.免疫组化染色D.染色体核型分析答案:A3、考虑到李先生有糖尿病史且血糖控制不佳,其当前低热、乏力等症状可能与之相关的并发症是: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B.糖尿病肾病C.糖尿病合并感染D.糖尿病神经病变答案:C本题通过一个典型的临床案例,综合考察了临床医学检验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对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理解。每个小题均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进一步检查的需要进行设计,旨在考察应试者的临床思维和诊断能力。第四题临床案例材料内容:患者,男性,60岁,因“持续性低热、乏力伴体重下降3个月”就诊。患者自述近期食欲明显减退,伴有夜间盗汗及轻微咳嗽,无咯血及胸痛。体格检查发现:体温37.8°C,脉搏9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20/80mmHg,面色苍白,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触及多个肿大,质硬,无压痛,肝脾轻度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血红蛋白偏低,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胸部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生,形态学特征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表现。不定项选择题: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淋巴瘤D.再生障碍性贫血E.结核病答案:B2、针对该患者的进一步检查,以下哪项最为关键?A.胸部CT以排除肺部肿瘤B.肝功能检查评估肝脏损伤程度C.骨髓活检以明确骨髓浸润情况D.淋巴结活检以明确病理类型E.结核菌素试验以排除结核感染答案:C3、关于该患者的治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立即启动化疗,以尽快杀灭异常淋巴细胞B.因患者年龄较大,应采取姑息治疗为主C.监测病情变化,定期随访,必要时启动治疗D.可考虑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首选治疗E.无需特殊治疗,仅给予支持性治疗即可答案:C本题通过一个典型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案例,考察了对该疾病临床表现、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原则的理解。第五题临床案例材料内容:患者李某,男,52岁,因持续性低热、乏力、盗汗伴体重减轻一月余就诊。查体见颈部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无压痛,活动性差。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进一步行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提示为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患者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问题:1、关于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下列哪项最准确?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霍奇金淋巴瘤D.非霍奇金淋巴瘤答案:C2、针对该患者的淋巴结活检结果,以下哪项不是霍奇金淋巴瘤的典型病理特征?A.肿瘤细胞呈RS细胞或镜影细胞形态B.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C.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背景D.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混合性浸润答案:B3、在治疗上,对于该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通常不包括以下哪项?A.化疗联合放疗B.单纯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C.靶向治疗(如针对CD30的抗体)D.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答案:B解析:患者李某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高度提示为淋巴瘤,而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明确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故选项C正确。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征包括典型的RS细胞(镜影细胞)及其变异型,以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组成的背景细胞。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非其典型特征,这多见于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故选项B错误。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原则是以化疗为主,放疗为辅的联合治疗模式。虽然手术切除在某些情况下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单纯手术切除肿大淋巴结并非首选治疗方案,因为它不能有效控制全身性的肿瘤负荷,故选项B错误。而靶向治疗(如针对CD30的抗体)和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近年来在淋巴瘤治疗中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第六题临床案例材料内容:患者李某,男,56岁,因持续性发热、乏力、面色苍白一周就诊。患者一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C至39°C之间,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及体重下降。查体见患者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及,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血常规结果显示血红蛋白(Hb)80g/L,红细胞比容(Hct)0.28,白细胞计数(WBC)2.5×10^9/L,血小板计数(PLT)120×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初步诊断为不明原因贫血伴发热。不定项选择题:1、针对该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首选的进一步检查是:A.骨髓穿刺检查B.腹部B超检查C.胸部X线检查D.肿瘤标志物筛查答案:A2、若骨髓穿刺检查结果显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倒置,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但形态异常,巨幼变明显,考虑可能的诊断为:A.缺铁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C.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微积分(1)》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交通仿真技术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云南理工职业学院《药品微生物韩》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天狮学院《画法几何与透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药学学科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医学微生物学C》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借款合同书面质证
- 快递驿站加盟合同(2025年版)
- 信用借款协议合同
- 铝合金压铸件典型内部缺陷
- 场地移交确认书
- 叉车保养计划表(共10页)
- 空调维修材料费清单
- 河北省分公司联通公司员工退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辽宁计价定额2008计算规则
- 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量化评分表(共1页)
- 发电部八项管理经验介绍
- 安全生产检查记录表(范表)
- 企业总经理聘用合同范本
- 土木工程行业人才需求缺口与本科院校就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