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1页
十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2页
十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3页
十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4页
十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45分钟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3·赣州模拟)有学者指出,《南京条约》及附件的签订暗含了丰富的羁縻思想,领事裁判权的让与是羁縻之道中因俗而治的体现,开放通商口岸也是以通商为饵羁縻夷人。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B.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未看清英国政府侵略的本质D.国际地位得到了巩固【解析】选C。羁縻政策是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怀柔政策,包含夷夏有别、怀柔远人、因俗而治等内涵。清政府将之用于处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显然未看清英国侵略的本质。而且,清政府还试图通过给予所谓“恩惠”来安抚外国,丝毫没有意识到国家主权沦丧的危害,未认识到条约的不平等性,C正确,排除A;中国外交近代化是以总理衙门成立为标志,羁縻政策不具有近代意义,排除B;D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鸦片战争期间,中英两国年均财政收入和军费情况,以下数据说明,鸦片战争 ()国家财政收入鸦片战争的军费军费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人口数人均军费中国3904万两2733万两70%41000万0.067两英国15540万两1243万两8%1500万0.829两A.人均军费与战局无关B.清政府的战败有必然性C.无法从经济角度解释D.军费数量与战局负相关【解析】选B。材料显示清政府鸦片战争的军费开支在财政收入的占比太高,清政府财力无力维系正常战争的开支,相反,英国则相对轻松得多,注定清政府的战败,B正确;人均军费与战局有关,但不能决定胜负,排除A;从经济角度,可以解释战争的败因,排除C;军费数目与战局正相关,但影响战局的因素很多,军费开支大的一方也可能失败,排除D。【加固训练】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主要体现在世界交往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劳动方式的改变。作为世界历史的一个缩影,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这揭示了 ()A.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B.闭关锁国导致传统贸易体系解体C.中国对外交往趋向近代化D.开埠通商对中国经济的巨大冲击【解析】选A。“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中“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指鸦片战争的失败,“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指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在先进的生产力面前不堪一击,由此说明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落后,故选A;“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体现的是生产力落后导致的失败,而不是贸易政策,排除B;“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无疑是劳动方式变革的必然结果”只能说明中国近代外交失败的原因,而无法看到失败之后中国的变化,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信息,排除C;“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解体”指鸦片战争的失败,但没有说明开埠通商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3.(2023·宁德模拟)英国领事阿礼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 ()A.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B.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C.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D.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解析】选C。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可知,《南京条约》的范围是狭窄的,清政府仍然固守传统,实际作出的让步是有限的,英国没有获得政治上的平等,这说明《南京条约》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破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民的态度,排除B;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D。4.1842年9月1日,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此后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即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办理”,“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这表明清政府 ()A.缺乏近代国家意识B.改变天朝上国观念C.迎合西方列强侵略D.提出治外法权【解析】选A。《南京条约》刚刚签订,清政府主动向英国提出,若英国商民和中国内地民人交涉,英商交英国管理,表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意识,司法主权观念淡薄,故选A;改变天朝上国观念与“夷人管夷人”不符,排除B;迎合西方列强侵略与清政府追求“最方便、最省事”不符,排除C;治外法权是一种国际法承认的、根据各国双边或者多边条约确定的针对外交人员的权利(国民在外国境内不受所在国管辖),排除D。5.(2023·潍坊模拟)《海国图志》问世后很少有人阅读,在国内的印刷数仅有千册左右。很多人无法接受书中对西方蛮夷的“赞美”之词,主张将其付之一炬。这表明《海国图志》 ()A.存在崇洋媚外的倾向B.深受主流思想排斥C.对后世产生影响甚微D.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解析】选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历史、地理知识,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冲击了中国士大夫固有的思想体系,遭到了仇视,可见中国在“天朝上国”的观念下存在着盲目排外的心理,《海国图志》深受主流思想排斥,B正确。【加固训练】徐继认为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而是科学昌明、繁荣富强且自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表明他 ()A.要求全面接受西方文明B.认识到洋务运动的不足C.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D.初步摒弃传统华夷观念【解析】选D。“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说明徐继认为西方社会不仅仅贸易发达,而且是有一套良法美意、文明有序的教化之国,这说明他开始摒弃传统华夷观念,故选D;“西方不仅经济繁荣,且文教制度完备”这是他对西方的看法,并不能说明他要以此来改造中国,排除A;徐继是洋务运动之前的人物,排除B;“西方并非‘但知贸易,无他技能’”是徐继的观点,并未明确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排除C。6.(2023·沈阳模拟)1868年,英美领事与上海道订立了《上海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该章程规定:“凡不作商人之领事馆及为其服役并雇佣之人,未得该领事馆允准,不得拿获。”之后,列强还设立了领事法庭、领事公堂、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等在华审判机关。这一系列举措 ()A.完善了中国近代的司法制度B.使中国在涉外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C.促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D.表明清延主动寻求外交的近代转型【解析】选B。材料中的章程规定外国在华审理涉外案件不受中国司法部门管辖,并建立了独立于中国政府之外的司法部门,使得中国在涉外纠纷中处于被动局面,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司法制度并未完善,排除A;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由材料看不出清廷主动寻求外交转型,排除D。【加固训练】1867年,总理衙门大臣奕认为列强各国遇事只有“于彼有益,则必出全力以相争,不载入条约之内不止”。1869年,在奕坚持下,“洋药进口税增加二十两,生丝出口税倍增”等内容写入《中英新定条约》。这说明奕 ()A.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B.萌发国家主权意识C.遵循“中体西用”原则D.坚守朝贡贸易体系【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奕坚持将“洋药进口税增加二十两,生丝出口税倍增”等内容写入《中英新定条约》,体现了运用国际规则维护权益,A正确;“萌发”一词说法不恰当,排除B;材料内容与“中体西用”无关,排除C;朝贡贸易是指古代中国的封建王朝与周边及海外各国建立起来的一种寓政治和经济为一体的对外政策,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7.(2024·大连模拟)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B.新疆和台湾正式成为中国领土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解析】选C。题干内容所述及的时间是19世纪60年代,即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该时间之后,中国传统的疆土观念发生了变化,萌发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从“疆土观念”转变为“治疆理念”,体现的是清政府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反映出晚清政府的国防观念逐渐向近代转型,故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政府的“治疆理念”并没有阻止西方列强的侵略,边疆危机也没有消除,排除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元朝时,中央政府设置澎湖巡检司,最早将台湾纳入行政管辖的范围,排除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D。8.(2023·济南模拟)在《马关条约》的谈判中,李鸿章对日方说:“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余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由此可见,李鸿章 ()A.认清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的根源B.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加剧C.肯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启蒙作用D.认同日方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解析】选C。依据材料“我国人民对贵国抱怨之声甚多,然与抱怨之感怀相比,余个人也许应该感谢贵国唤醒了中华国人”并结合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因此材料中李鸿章的言论肯定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启蒙作用,C正确;材料并没有讨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利的原因,排除A;李鸿章并没有谈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排除B;李鸿章感谢的是战争的“唤醒”作用,而非对侵略战争的认同,排除D。9.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中国铁路铺设里程仅300多千米;战后八年内,中国铺设了4000多千米铁路,其中三分之二是由外国人铺设的。这表明了 ()A.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B.中国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C.传统思想制约铁路发展D.民族独立是交通发展前提【解析】选A。据题意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虽然中国铺设大量铁路,但多由外国人铺设,外国人在中国铺设铁路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表现,故选A;仅根据铁路的铺设情况无法说明中国近代化举步维艰,排除B;中国的铁路多由外国人铺设是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表现,不是传统思想的制约,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与民族独立无关,排除D。【拓展延伸】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1)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如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2)经济上,出现了振兴实业、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热潮。(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挽救中国,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10.(2024·日照模拟)如表为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统计,其中居前7位的城市分布状况。根据你的判断,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的城市最有可能是 ()地域(代号)工人数(人)占工人总数的%①3622047.75-46.40②12850-1335016.94-17.10③1030013.58-13.20④3080-41804.06-5.35⑤2970-32403.92-4.15⑥10001.32-1.28⑦700-10000.92-1.28其他8730-877010.72-10.47A.上海、汉口、广州B.南京、福州、苏州C.香港、厦门、重庆D.北京、天津、宁波【解析】选A。据材料“1894年中国产业工人地域分布统计”可知,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通商口岸的自然经济最先遭到破坏,这些地区近代工业发展较快,产业工人最多,上海、广州和汉口分别在1842年《南京条约》、1858年《天津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故选A;苏州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重庆在1895年《马关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北京是当时的政治中心,西方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排除D。11.(2023·昆明模拟)1906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校长詹姆士在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提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打动并促使罗斯福实施庚子赔款的退款计划。据此可知,该计划 ()A.说明列强在华矛盾冲突尖锐B.反映美国对中国持同情态度C.是美国施行文化侵略的手段D.推动了清末新政的顺利实施【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提出的利用“庚子退款”支持中国留学生的方案,其目的是要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的收获”,这反映出西方的侵略方式逐渐趋于隐蔽多样,C正确;“冲突尖锐”说法错误,排除A;B并非材料主旨,排除;美国退款主要是为了扩大在华权益,并非清末新政得到国际认可,排除D。12.近代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某条约中规定:“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该规定反映出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C.外国人取得可在中国游历的权利D.列强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近代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中规定,如再有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者违约之行,清政府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这反映了《辛丑条约》中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A;列强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是指鸦片战争之后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排除B;外国人取得可在中国游历的权利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并非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排除C;《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列强的侵华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排除D。【拓展延伸】《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华的特点(1)惩罚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其用意是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缴纳“罚金”,借此惩罚、侮辱所有的中国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条约惩办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和镇压反帝斗争不力的官吏,但没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相反,列强扶植清政府继续充当其侵华的代理人,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24分。13.(12分)(2023·临沂模拟)下为时人对《南京条约》的看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道光皇帝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即应思前顾后,预为筹画,于勉从下策之中力求弭患未然之计浙江布政使李星沅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且约中如赎城、给烟价、官员平行、汉奸免罪,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耆英照会璞鼎查兹蒙大皇帝解嫌释惑,恩准照旧通商,于广州一处之外,又给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四处,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而中国也有盟言,必须预为要约。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摘编自茅海建《天朝的崩溃》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的看法,并进行评论。【解析】第一问看法,据材料“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不厌反复详明,务须永绝后患”等,得出签订条约要一劳永逸,以绝后患;据材料“阅江南钞寄合同(指《南京条约》),令人气短……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等,得出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无法向历史交账;据材料“俾斯得广为贸易,实属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等,得出开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泽,双方应广为遵守。第二问评论,评论时,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积极方面——从道光帝、李星沅对《南京条约》的不满态度等内容,得出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感到耻辱,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消极方面:据材料“令人气短……至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公然大书特书,千秋万世何以善后”等信息,得出盲目维护所谓天朝的“体面”;据材料“体恤有加。惟贵国所定条款,期于永久遵行……言归于好,无话不可商量”等,并结合《南京条约》是不平等条约的性质等,得出缺乏近代国际知识,不懂得用近代国际法维护本国利益。答案:看法:签订条约要一劳永逸,以绝后患;条约的签署是莫大的耻辱,无法向历史交账;开辟通商口岸是皇帝的恩泽,双方应广为遵守。(6分)评论:清朝君臣对《南京条约》感到耻辱,极力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体现了一定的民族气节;盲目维护所谓天朝的“体面”;缺乏近代国际知识,不懂得用近代国际法维护本国利益。(6分)14.(12分)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申报》作为当时有一定影响力的报纸,对这场战争进行了报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为朝鲜必当与日本力争,断不可稍有退让。”“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李新军《甲午战争前夕的<申报>舆论》材料二《申报》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报告战役报道黄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