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单元特征:1.专制王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2.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潮流,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又有所新的发展。具体表现:1.政治上:现代中国基本疆域在清朝前期最终奠定;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2.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人头税逐渐废除;江南经济转型;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但已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3.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并存;市民文化不断发展;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逐渐落后于西方。4.对外关系上:开始受到外来侵略;“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5.民族关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强。课标要求:1.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2.了解世界形势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核心素养:【时空观念】了解明清时期所处的历史阶段,体会封建社会末期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繁荣;【唯物史观】认识明清时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扩大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会文化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史料实证】通过对陆王心学和进步思潮的史料分析,理解两种思想的进步性所在;【历史解释】通过学习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局限性作出客观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及文化自信。时空坐标:教学分析:教学重点:明清时期在经济、文化、思想、科技领域的新变化;教学难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教学设计:1.本节课上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和封建专制的发展,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在时间上横跨明至清中叶进四百年,在内容上涉及明至清中叶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科技等的新变化及变化中隐藏的危机。2.通过把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置于东西方文明的具体时空下进行考查、分析、理解,学生能从全球史观出发,认识在当下的时空背景在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康乾盛世中隐藏的危机;3.通过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比较,学生能把握历史发展的潮流与规律,做到以史鉴今,联系当代中国与国际发展关系。4.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图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并落实好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内容:教学过程:情景导入:耕织图起源于南宋时期,是我国古代为劝课农桑而详实地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形象生动、细腻传神地描绘了劳动者耕作与蚕织的场景和详细的生产过程,从而起到了普及农业生产知识、推广耕作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明清时期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放在世界的角度来看是进步或是落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农业发展新现象(1)明朝后期,新的农作物品种(玉米、甘薯等)被引进、推广种植,丰富农产品结构,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问题思考:作物品种变化的原因材料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地也。——[清]袁景辉纂修《建始县志》归纳为:原因:①人地矛盾的尖锐②新航路开辟,欧洲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③美洲作物的传入等。(2)农业的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变化:材料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①经济作物种植的增多,种植广泛;②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3)商品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变化(明朝“一条鞭法”,清朝“摊丁入亩”)、高产作物的引进等,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二)手工业新变化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生产。问题思考:阅读“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手工业出现新变化的表现?“历史纵横”: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卷四合作探究: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含义、缓慢的原因及评价(1)含义:是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除了生产是以市场利润为目的外,还必须具备自由雇佣关系(支付工资),即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特征: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3)发展缓慢的原因:①政治(根本):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束缚②经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自给自足,农民相对贫困造成国内市场狭窄;③资金:地主、商人往往把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④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⑤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⑥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仍占主流地位,重农抑商的思想、重人文轻自然的理念、重义轻利的意识均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⑦技术:科举制下忽视实用型技术的创新。(4)评价:积极:①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代表社会发展趋势;②冲击自然经济,为明清文化发展和早期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局限性:①仅限于少数地区,少数部门;②发展缓慢力量薄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未促成中国社会的转型。(三)商业新发展材料一明清两朝,尽管人均收入水平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增长,人口和经济却是在大幅度地扩张。在低价值的铜钱无法满足经济和人口扩张对货币的需要,纸币发行又免不了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明清两朝只能寄希望于渐成气候的白银。——汤金旭、张光:《从纸币帝国到白银帝国——近代中国衰落的货币制度成因》材料二一些学者认为16-18世纪的中国也发生了一场商业革命。其主要表现为……以十大商帮为贸易主体的大宗商品远距离贸易的发展......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归纳为:1.货币:海外贸易刺激白银流入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长途、大额贸易发展和商业资本集聚。2.商帮:徽商、晋商、宁波商人等(1)原因:①商品经济发展②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血缘宗族)③商人借助群体力量维护自身的经济和安全利益(2)特点:①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缘、业缘为纽带;②以会馆为活动场所;③拥有政府的特许经营权;④受儒家义利观影响。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四)社会经济的局限(经济之不变):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3.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占据主流地位。4.经济政策:闭关锁国、重农抑商。综合归纳:明清时期社会经济中的新现象及其局限(核心素养:历史解释)(1)新的生产关系:明代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但是,商人始终未能从封建势力中分化出来形成新的阶级,使中国古代有资本主义却无资产阶级。(2)新的国际环境:明清时期,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明清的经济,一方面,新的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在中外贸易中,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丧失融入世界市场的契机。(3)新的商人群体的形成:商帮的形成反映了商人群体共同的经济诉求,但是,局限在地域宗法群体的性质严重影响其规模的发展,商帮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始终未发展成统一的社会力量。(4)新的货币形态:明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中国进入货币经济时代,清代正式确立白银的官方货币地位。但是,中国不是白银主要生产国,国际银价的波动对中国经济影响很大,这成为近代货币改革的重要诱因。(5)政府干预方面: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但是闭关锁国、重农抑商阻碍社会的发展。二、思想领域的变化(一)变化的背景:材料农业和私营手工业等诸领域都突破了原来自给自足和单纯满足官府消费的理念,要求私人资本的积累和地方权力的扩张,人们愈发重视被“天理”抑制的“私欲”。……到了明中期,程朱理学已成为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了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目睹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引发社会动荡的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来更新理学。——据汪高鑫《中国经史关系史》等整理归纳为:(1)南宋时期,一些理学家对程、朱探究真理的烦琐方式表示不满;(2)宋明理学成为官学后,日益僵化;(3)明中期以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4)南宋陆九渊思想。(二)变化的表现:1.陆王心学:(1)代表人物:(南宋)陆九渊、(明朝)王守仁(2)陆九渊(南宋)①(核心思想)心即理也,心是万物的本原②求理之法:“发明本心”,内心反省。“发明”:“发而明之”,意为启发、开扩。“本心”:即“仁义之心”。(3)王守仁(明朝):心学集大成者材料一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传习录》材料二“晚明个性解放的思想,滥觞于对王阳明独信自家良知的改造和发挥……王学的崛起事实上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对构成儒学权威的“圣”、“贤”、或“六经”的冲击。”——《中国大通史・明卷》1.主张:①宇宙观:良知即天理;②人生观:“致良知”;③方法论:“知行合一”。历史解释:良知是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人基本的是非之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等与生俱来的“善端”。良知实际上是“天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4)评价:①将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强调道德自律、自觉精神;②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③而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④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虽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对客观知识学习,造成之后子弟任性废学的弊病。能力提升: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2.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1)背景:①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社会矛盾尖锐;②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③思想: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④社会:市民阶层扩大和世俗化倾向。主要代表:历史解释:经世致用指的是一种治学思潮,要求将经书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又称经世致用之学。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历史解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合作探究: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特点、实质及其评价1.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2)反对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3)提倡“经世致用”;(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2.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批评继承,仍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未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未占主流,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不变)。3.评价:(1)政治:冲击了君主专制,具有解放思想和早期民主启蒙的作用;(2)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3)思想:批判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4.局限:(1)从内容上看: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2)从地位上看:无法撼动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未在当时成为主流思想。(3)从影响上看:影响有限,未能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4)从性质上看:不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本质上还未跳出传统儒学的范畴。三、小说与戏曲(一)背景: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传统的宋元话本的推动。特点:平民化、通俗化、反传统、反封建。(三)成就:阅读教材,填写下表:四、科技(一)科技成果和特征梳理教材:归纳明清时期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和共同特征。(二)局限:总结前人成就,无科技创新,仍是传统科技,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问题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没有转成近代科技的原因材料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提示:(1)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和狭隘性,到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技术突破有限,缺少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缺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5)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6)科技上:自身的缺陷。不重视实验和规律的探索总结;且采用子嗣世代相传的方式。知识拓展:明清时期世界与中国之变化对比初试牛刀:1.(2023·全国甲卷)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B.“心外无物” C.“存天理,灭人欲”D.“工商皆本”正确答案:A.【解析】考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新发展。根据材料信息“虽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并结合所学可知,意思是,虽然自己为了利益去行商,但是有自己的原则,即利己又利人,不害己害人,这样能做到就是圣贤有道德的人。百姓日用即道要求统治者把满足群众穿衣吃饭作为第一需要,把“百姓”和“圣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读经和做生意不违背,A项正确;心外无物,是出自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心即理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存天理、灭人欲是宋代著名儒者程颢、程颐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消灭人的私有欲望,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封建统治者顽固推行“崇本抑末”的政策,这就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正确答案:B。【解析】考点:明朝的统治——加强基层的管理。据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及所学知识可知,百姓对邻里的情况相互知晓,有利于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进而加强对民间的控制,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厉行重农抑商政策不能体现政府对农业和商业的态度,不能反映农商皆本,排除A项;明清时期,对人口流动进行严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动,C项表述过于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邻里之间“知晓丁数、职业”与经济均衡发展没有直接关系,且邻里之间的相互了解不能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全国新课标卷)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在15世纪只是一个“结茅而居”的渔村,到16世纪,已成为“繁华世界”,“宝货塞途,家家歌舞赛神,钟鼓管弦,连飙响答”,时称“小苏杭”。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A.朝贡贸易繁荣 B.农业生产技术进步C.白银大量流入 D.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正确答案:C。【解析】考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我国东南沿海某港口贸易增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结合所学,这一时期,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增多,中国手工业产品迅速发展,在对外贸易中占优势,因此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的兴起,C项正确;明朝在朝贡贸易中采取“免征税”“给予赏赐”等优待政策,“厚往薄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作用有限,排除A项;材料强调明朝的对外贸易,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无关,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时期的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4.(2023·湖北高考)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正确答案:A。【解析】考点:明代江南教育的发展。由材料信息明代湖北武昌府与黄州府的进士最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最多的地区依旧为黄州府和武昌府,结合所学,进士人数多、著作府域多说明文化氛围浓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而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选拔率,故选A项;汉阳府的交通条件并不比黄州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