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22血小板的功能和临床应用第一部分血小板的功能:止血与凝血 2第二部分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4第三部分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7第四部分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9第五部分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1第六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13第七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5第八部分血小板在临床中的应用:输血和治疗 19
第一部分血小板的功能:止血与凝血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止血的机制
1.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和其他促血管收缩物质,导致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2.血小板粘附:血小板通过其表面受体与血管壁上的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蛋白质结合,从而粘附到血管壁上。
3.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通过释放ADP、血栓素A2和其他聚集因子,激活相邻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4.血小板释放反应:血小板聚集后,释放各种活性物质,包括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小板因子4和其他细胞因子,参与血凝块的形成和组织修复。
血小板凝血的作用
1.血小板参与凝血级联反应:血小板表面受体与凝血因子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凝血因子级联反应,最终形成纤维蛋白网,将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凝块。
2.血小板提供凝血因子:血小板含有大量的凝血因子,包括因子V、因子VIII、因子IX、因子X和因子XIII,这些凝血因子参与凝血级联反应,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
3.血小板释放促凝血物质:血小板释放血栓素A2、ADP和其他促凝血物质,这些物质可以激活凝血因子,加速凝血过程。
4.血小板形成血小板栓塞:血小板聚集后,形成血小板栓塞,堵塞血管破裂处,防止血液继续流出。#血小板的功能:止血与凝血
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无核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和凝血。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包括:
1.止血:
-血管收缩:血小板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这些物质可以引起血管收缩,减少出血量。
-血小板粘附:血小板可以通过其表面受体与血管内皮细胞和暴露的胶原蛋白结合,从而粘附到损伤的血管壁上,形成血小板栓塞,防止出血。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粘附到血管壁后,会释放多种促聚集物质,如腺苷二磷酸(ADP)、血栓素A2(TXA2)等,这些物质可以激活邻近的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血小板聚集体可以进一步巩固血小板栓塞,阻止出血。
2.凝血:
-血小板因子释放:血小板在聚集过程中释放多种凝血因子,如血小板因子4(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血小板膜糖蛋白(GMP-140)等,这些因子可以参与凝血反应,促进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酶形成:血小板表面含有凝血酶原,当血小板被激活后,凝血酶原可以被凝血酶原激活因子(FXa)激活,生成凝血酶。凝血酶是凝血反应中的关键酶,它可以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小板功能异常与疾病:
血小板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包括:
-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
-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异常,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也会导致出血倾向。
-血栓形成:血小板过度聚集或激活,可导致血栓形成,危及生命。
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包括:
-输血:血小板输血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脾切除术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结论:
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血小板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包括输血、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和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等。第二部分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1.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体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2.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由其他疾病或因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常见病因有: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等)、感染(如病毒性肝炎、EB病毒感染等)、脾大、妊娠、恶性肿瘤等。
3.血液系统疾病:
-一些血液系统疾病,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这些疾病破坏了骨髓中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
-皮下出血:皮肤和粘膜下出现瘀点、瘀斑,严重时可形成血肿。
-牙龈出血、鼻出血:容易发生牙龈出血、鼻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
2.疲劳、乏力: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伴有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影响能量代谢所致。
3.脾肿大:
-部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脾肿大。
-脾脏是血小板的破坏场所之一,脾肿大可加剧血小板的破坏,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并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ITP可分为原发性ITP和继发性ITP。原发性ITP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环境因素有关。继发性ITP是由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如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淋巴瘤、艾滋病、妊娠等。
-巨幼细胞贫血:
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从而抑制骨髓中血小板的产生,导致血小板减少。
-脾功能亢进: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同时也是血小板的破坏场所。当脾脏功能亢进时,会破坏过多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生成障碍性贫血:
这是骨髓中产生血小板的过程发生障碍的一种疾病,可由遗传因素、药物、感染、癌症、营养不良等原因引起。
-药物引起的:
包括抗生素类、解热止痛药、抗凝药、抗肿瘤药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感染:
包括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寄生虫感染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血液系统疾病:
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浸润骨髓,抑制血小板的生成,导致血小板减少。
-其他:
包括妊娠、脾切除术后、血小板输注反应等,均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表现
-出血:
血小板减少症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出血,包括皮肤出血(紫癜)、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脑出血等。出血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
-贫血: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出现贫血,这是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血凝块形成受阻,从而导致出血和失血。
-乏力: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常有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出血导致贫血和组织缺氧所致。
-脾肿大:
脾脏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当脾脏功能亢进时,会破坏过多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脾肿大是脾功能亢进的常见表现。
-其他:
包括发热、关节痛、肌肉痛、腹痛、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常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有关。第三部分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病史采集】
1.询问患者是否存在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月经过多等。
2.了解患者的用药史,包括正在服用的药物和既往服用的药物,重点关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某些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凝药等。
3.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包括是否患有出血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肝脏疾病、脾脏疾病等。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体格检查】
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1.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为150,000-450,000/μL)时可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形态学检查:
-血涂片检查可观察血小板形态和大小。如有血小板过大、过小、形态异常等,可提示特定疾病。
3.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若凝血功能检查异常,可提示血小板功能障碍或其他凝血因子异常。
4.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可评估血小板生成情况。若骨髓中巨核细胞减少或异常,可提示血小板生成障碍。
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
1.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大:PDW增大提示血小板大小差异较大,可能为血小板破坏或生成异常所致。
-血小板比积(MPV)增大:MPV增大提示血小板体积较大,可能为血小板生成异常或功能障碍所致。
-血小板寿命缩短:血小板寿命缩短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放射性标记血小板或血小板生存试验等方法检测血小板寿命。
-巨血小板症:巨血小板症是指血小板体积过大,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血涂片检查或血小板体积分析等方法诊断。
-血小板功能障碍:血小板功能障碍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可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等方法评估血小板功能。
2.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某些疾病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毒感染(如登革热、出血热等)、药物反应(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等)、遗传性疾病(如伯纳德-苏利埃综合征等)等。
3.鉴别诊断的目的是准确确定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第四部分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1.血小板产生增加:骨髓造血组织异常增生,导致血小板产生增加。
2.血小板破坏减少:血小板的寿命延长,导致血小板在体内的存活时间增加。
3.血小板清除障碍:脾脏功能异常,导致血小板的清除减少。
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1.出血倾向:血小板数量过多,导致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出现出血倾向。
2.血栓形成:血小板数量过多,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3.脾肿大:脾脏功能异常,导致脾脏肿大。
4.骨髓纤维化:骨髓造血组织异常增生,导致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
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这种类型的血小板增多症没有已知病因。它可能是由于骨髓中的突变所致,导致血小板过度产生。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这种类型的血小板增多症是由其他疾病或状况引起的,例如:
*感染
*炎症
*癌症
*脾切除术
*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B12缺乏症
*叶酸缺乏症
*某些药物,如利尿剂、抗生素和类固醇
*家族性血小板增多症:这种类型的血小板增多症是由遗传突变引起的。
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
*出血: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症状,例如:
*鼻出血
*牙龈出血
*皮肤瘀伤
*月经过多
*消化道出血
*颅内出血
*血栓形成: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血栓形成症状,例如: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心肌梗死
*脑梗死
*其他症状: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症状,例如:
*疲劳
*头痛
*视力模糊
*头晕
*脾肿大
*体重减轻
血小板增多症的严重程度可能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出血或血栓形成。第五部分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1.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随着血小板计数的增高而变化,患者可有多种症状,包括出血、血栓形成和全身症状。
2.出血症状常发生在皮肤、黏膜和内脏,以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为常见。
3.血栓形成症状可发生于动脉或静脉,表现为脑血栓形成、心肌梗死、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血小板功能障碍的诊断】:
血小板增多症
一、诊断
1.血小板计数>450×109/L,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
2.血小板形态异常。血小板增大,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血小板胞浆呈蓝灰色,核常为单核,偶见双核或多核。
3.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
二、鉴别诊断
1.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见于感染、出血、炎症、手术后、妊娠、缺铁性贫血等。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又称真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以血小板异常增多为主要表现。
(1)血小板计数>1000×109/L。
(2)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增多。
(3)JAK2基因突变。
3.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4.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见于伯纳德-苏利埃综合征、格兰茨曼血小板增多症等。
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
出血: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常有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血栓形成:血小板增多症患者易发生血栓形成,表现为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等。
脾肿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常有脾肿大,表现为左上腹疼痛、消化不良、贫血等。
骨髓纤维化: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可进展为骨髓纤维化,表现为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血小板增多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羟基脲、干扰素等。
2.骨髓移植。适用于年轻、无严重合并症的患者。
3.脾切除。适用于脾肿大明显、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
血小板增多症的预后
血小板增多症的预后与疾病的类型、患者的年龄、合并症、治疗方案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70%~80%。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只有20%~30%。第六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关键词关键要点【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1.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导致血小板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出血性疾病。
2.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伯纳德-苏利叶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格兰兹曼综合征等。
【血管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病因与临床表现
一、病因
1.遗传因素:某些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如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等。
2.获得性因素:包括药物、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些因素可导致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3.特发性因素: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可导致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衄、齿龈出血等。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2.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紫癜:血小板数量正常或升高,但功能异常,导致出血倾向。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衄、齿龈出血等。严重的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紫癜可导致危及生命的出血,如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3.血小板增多症: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值,可导致血栓形成倾向,表现为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脑血栓等。严重的血小板增多症可导致危及生命的血栓并发症。
4.其他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包括血小板粘附异常、血小板聚集异常、血小板释放异常等,这些疾病可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倾向。
三、诊断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主要基于以下检查: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数量高于正常值提示血小板增多症。
2.血小板功能检查:包括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释放试验等,这些检查可评估血小板的功能。
3.其他检查:根据具体情况,可进行骨髓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以明确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病因。
四、治疗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治疗取决于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病因。主要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包括激素类药物、免疫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等,这些药物可抑制血小板破坏、改善血小板功能、预防血栓形成。
2.输血治疗:对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可输注血小板以纠正血小板计数,减少出血风险。
3.手术治疗:对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紫癜患者,可进行脾切除术,以改善血小板功能。
4.其他治疗: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尚处于研究阶段,但有望为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第七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
1.仔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药物史、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2.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3.特殊检查,如有必要,可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
1.仔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血栓形成史、药物史、感染史、脾脏疾病史等。
2.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
3.特殊检查,如有必要,可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骨髓活检、染色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
1.仔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药物史、感染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2.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涂片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等有助于明确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因。
3.特殊检查,如有必要,可进行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释放试验等,以进一步明确病因。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出血症的鉴别诊断
1.与其他出血性疾病鉴别,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与其他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鉴别,如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与其他药物引起的出血性疾病鉴别,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华法林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血栓症的鉴别诊断
1.与其他血栓性疾病鉴别,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等。
2.与其他凝血功能异常性疾病鉴别,如血浆凝血因子缺乏症、肝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3.与其他药物引起的出血性疾病鉴别,如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华法林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遗传学检测
1.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遗传学检测有助于明确疾病的病因和遗传方式。
2.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使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遗传学检测成为可能。
3.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遗传学检测有助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出血症状:血小板功能异常较明显时,可出现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出血,包括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生殖系统出血等。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出血。
2.血栓形成:少数血小板功能异常患者可出现血栓形成,表现为脑梗死、心肌梗死、肾梗死、外周动脉闭塞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3.血小板功能检查:血小板黏附、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反应等均可异常。
4.特殊检查:根据需要,可进行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血小板微颗粒检测、血小板基因突变检测等。
三、诊断: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病史等综合考虑。当患者出现出血症状或血栓形成,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小板功能异常时,即可考虑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诊断。
四、鉴别诊断:
1.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减少,凝血时间延长,但血小板功能检查正常。
2.凝血因子缺乏症: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凝血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查正常。
3.血管性出血性疾病:血管性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状与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相似,但凝血功能检查和血小板功能检查均正常。
五、治疗: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治疗主要针对出血症状和血栓形成,包括:
1.止血治疗:出血症状严重的患者,可给予输注血小板或血浆,必要时可进行手术止血。
2.抗血栓治疗:有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可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
3.病因治疗:部分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有明确的病因,如遗传性血小板功能异常、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六、预后:
血小板功能异常性疾病的预后差异较大,取决于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血栓形成的风险以及病因等因素。出血症状轻微、无血栓形成风险、病因明确且可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出血症状严重、有血栓形成风险、病因不明或无法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差。第八部分血小板在临床中的应用:输血和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血小板输血
1.血小板输血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或血小板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2.血小板输血剂量和频率:取决于患者的出血严重程度、血小板计数以及血小板功能状态。
3.血小板输血的风险:包括输血反应、血小板无效、血栓形成和感染。
血小板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1.预防和控制出血: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控制外科手术中的出血。
2.创伤性出血的治疗:血小板输血可用于治疗创伤性出血。
3.产科出血的治疗:血小板输血可用于治疗产科出血。
血小板在血液病中的应用
1.急性白血病: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出血。
2.慢性白血病: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出血。
3.淋巴瘤: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淋巴瘤患者的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出血。
血小板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1.细菌性感染: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引起的出血。
2.病毒性感染: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出血。
3.真菌性感染: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性感染引起的出血。
血小板在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1.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输血可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症。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输血可用于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输血可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化疗引起的出血: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出血。
2.放疗引起的出血: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放疗引起的出血。
3.靶向治疗引起的出血:血小板输血可用于预防和治疗靶向治疗引起的出血。血小板在临床中的应用
1.输血
血小板输血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的主要方法,可用于预防或控制出血,并改善患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合同
- 2025年度外贸合同书样本: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合同
- 2025年度商业地产产权转让与物业管理合同
- 2025年度园林绿化养护临时用工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移动宽带网络用户满意度提升合同
- 工业园区升级补贴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合同监理实施办法
- 2025年度商场顾客满意度调查与提升合同
- 2025年度房屋租赁安全免责合同(带宠物)
- 2025年导电银浆行业现状分析:导电银浆市场复合年增长率为20.12%
- PCB制程涨缩系数操作指引
- 标准 DB37T 3690.1-2019 液体菌种制备技术规程 第1部分:香菇规范
- 2021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培优辅差计划3篇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课件
- DB11T 852-2019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 最新2022年减肥食品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材料化学合成与制备技术
-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30课PPT课件[通用]
- 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第二版)教学课件-(4)
- 医疗废物管理组织机构架构图
- cjj/t135-2009《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