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_第1页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_第2页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_第3页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_第4页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公饮酒,日夜相继。晏子请发乘于民,

三请,不见许。公命柏遽国,致能歌者。晏子闻之,不说,遂分

家粟于氓,致任器①于陌,徒行见公曰:“霖雨十有七日矣,坏

室乡有数十,饥氓里有数家,百姓老弱,冻寒不得短褐,饥饿不

得糟糠,敝撤②无走,四顾无告。而君无恤,日夜饮酒,令国致

乐不已。马食府粟,狗媵刍豢,三室之妾俱足肉。狗马室妾,不

已厚乎?民氓百姓,不亦薄乎?故里穷而无告,无乐③有上矣;

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婴随百官,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

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再拜稽首,请身而去,遂走

而出。

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粟米尽于

氓,任器存于陌。公驱,及之康④内。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

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是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

轻重,惟夫子之令。”遂拜于途。晏子乃返。命禀巡氓,家有布

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

委积之氓,与之薪撩,使足以毕霖而。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

者,予之金。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后者,若不用令之

罪。

公出舍,损肉撤酒。三日,吏告毕上:贫氓万七千家,用粟九十

七万种,薪撩万三千乘;坏室二千七百家,用金三千。公然后就

内退食,琴瑟不张,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

之。(取材于《晏子春秋》)

注释: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②敝撤:艰难的样子

③乐:喜欢、乐意④康:大路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致能歌者致:使……到来

B.徒行见公曰徒:步行

C.兼于涂而不能逮逮:赶上

D.委之百姓委:任命

6.答案:D【解析】属文言实词的考查。D项中“委”应解释为

“交给”,联系上下文并不难理解。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B.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晏子乃返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7.答案:D【解析】A项前面“见”表被动,译为“被:介

词,后面“见”是“拜见”的意思,动词;B项前面“已”意为

“停止”,后面“已”意为“已经”;C项前面“之”意为“动、

往”,动词,后面“之”是结构助词,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协调音节,不译;D项,两个“乃”字意思均为“于是,就”

的意思。(“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意为:咬断它的喉咙,吃

光他的肉,就离开了)故选D。

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被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号原文的

一项是

A.(但)无乐有上矣。B.(景公)令趋驾追晏子其家。

C.惟夫子之令(是听)。D.后(于三日)者,若不用令之罪。

8.答案:A【解析】A项省略的文字应是“民氓百姓”。其实可

根据上下文推知,此类题解题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理解文意方

可正确作答。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一组是

①遂分家粟于氓②饥饿而无告,无乐有君矣。

③请身而去,遂走而出。④公出舍,损肉撤酒。

⑤三日,吏告毕上。⑥晏子请左右与以歌舞娱君者退

之。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9.答案:C【解析】②句是讲百姓对国君的态度,④句是讲国君

省悟后的节俭之举,⑤句陈述三天官吏完成朝廷使命后汇报的事

实,这三句都与表现晏子爱民爱国的事无关,故选C。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生活困苦而得不到救助,就会对统治者不满。

B.景公是一位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开明君主。

C.景公降尊纤贵,并以社稷百姓的名义追回了晏子。

D.晏子爱民爱国,为了劝谏景公不惜放弃自己的官位。

10.答案:B【解析】文中没有体现出“齐景公的从谏如流”的开

明之处。

【参考译文】:

齐景公时,连绵之雨下了十七天。景公日夜不断地饮酒作乐。晏

子请求向人民放粮救灾,请求了多次,不被许可。景公命柏遽巡

视国内,招来善于歌唱的人。晏于听说了这件事,不高兴了,于

是就把自己家里的粮食分给村民,在路上摆上装粟米的容器,徒

步来见景公说:“连天大雨下了十七天了。毁坏屋室几十处,饥

饿的村民有好几家,百姓中老年体弱的,挨冷受冻甚至连短褐衣

服都穿不上,饥饿连槽椽都吃,处境艰难无路可走,四处找寻,

求告无门。可是您不加体恤,日夜饮酒,在国内不停地作乐。你

的马吃的却是府库里的粟米,你的狗被过分地宠养,处在三室的

姬妾都给准备好充足的肉食。狗、马、室中妾,对这些不已经是

很优厚的吗?对于村民百姓,不也是很刻薄吗?在家乡处于困境而

无处求告,就会对国君不满意;饥饿而无法求助,就会不喜欢君

主。晏

娶我同百官,使人民饥饿穷困而无处中告,使主上沉湎于享乐却

不对人民体恤,这是我的最大的罪过啊。”行了两次跪拜礼后,

请求离开,于是弃职出走。景公跟着他,在途中兼程却没追赶上。

令车驾追到晏于家中,也没赶上他。发现他家的粟米都给村民分

光了,装米的容器都摆在道路上。景公驱车追赶在大路上赶上了

他,于是下车,对晏于说:“我有罪,您背弃我不管,我就不能

约束好自己,你不想顾及国家百姓吗?希望您留下来保全我。我

请求恭敬地拿齐国的粟米财物交给百姓,拿多拿少,只听您的吩

咐。”说完就在路上向晏予拜求。晏子于是返回来,命令巡视查

访百姓家,家中有一布一线的积蓄而没有粮食吃的,让他们有一

个月的粮食;家中连一布一线的储备都没有的,让他们有一年的

食粮;没有被分到财物的村民就给他提供柴薪,使之足够来渡过

连雨的难关。让柏遽巡查村民家,发现屋室不能抵挡风雨,就给

金。巡视找寻缺财少用的村民,三日内结束。三天以后,如果没

查到位,就是巡查官员的罪过。

景公走出屋舍,减少酒肉的供应。三日后,官吏巡访后向上汇报:

贫困的村民有一万七千家,用去粟米九十七万钟(钟,古代表容

积的计量单位),柴薪用了有一万三千辆车;毁坏房室二千七百

家,用金三千。景公从这以后在宫室内节省饮食,不吹奏琴瑟,

敲钟击鼓作乐。晏子请求让景公身边那些凭歌舞来使国君欢娱的

人离开宫室。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8分。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

周子日:

“夫越之于齐楚杆蔽也犹齿之有唇也

唇亡则齿塞今日亡越明日患及齐楚矣

且教越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

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11.(5分)夫赵之于齐楚/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

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文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

粟/为国计者/过矣。

三、(12分,每小题3分)(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o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

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

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

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

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

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

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

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

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

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

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

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

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

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

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天。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

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

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

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

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

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

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

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

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适:往,到

D.余甚或焉或:通"惑"

5.答案:B【解析】属文言实词的考查。宗:归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C.

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D.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6.答案:A【解析】A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至于;

比得上。C再说;尚且。D指示代词,哪个;表反问语气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

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7.答案:C【解析】①是说伯夷、叔齐不记仇;③是说伯夷、

叔齐以西伯昌为贤,准备投往;④是说伯夷、叔齐进谏;这些都

不能体现他们的“淡泊名利,坚持操守”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

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

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

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

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

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

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

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8.答案:A【解析】“含蓄地批判吴太伯、自夷这类人的消极

进世行为"错误。作者对他们是赞扬的态度。

9.阅涣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

之,是富桀①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今之所

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

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①桀:夏桀,暴君。

⑴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

居也

⑵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4分)

②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4分)

【答案】:9.(10分)

⑴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⑵翻译

①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

②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

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说是山上可能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

论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如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非常

详细。我认为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经书

里连一点大略的文字记载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

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

对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

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

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

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

孤竹君的次子。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

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经死了,他

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并把他的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

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净说:“父

亲死了不葬,就发动战争,能够说是孝顺吗?作为臣于去杀害君

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对他们。太公吕

尚说;“这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离去。等到武王

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

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

山上,抚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

那歌辞是:“登上那的山啊.采摘那里的饭菜。以暴臣换暴君啊,

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哪

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

是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

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

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

生里,只有颜渊被推重为好学,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

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这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

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

聚集党徒几千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

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

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

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

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

像这样小心审慎而遭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

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也只有各人按着

自己的意志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是可以寻求得到的话,

即使作个卑贱的赶车人,我也愿去做;假如寻求不到,那还是依

照自己的爱好去做。”“到了严寒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

的。”整个社会混乱污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露出来。

这难道不是因为有的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得另一些人

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轻吗?

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

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

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

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

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

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三、(12分,每小题3分)(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

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

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

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

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

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

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

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

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

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日:“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

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

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

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

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

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

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

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

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榔殓殡之礼,买地城

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

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

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

士人哉(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重然诺,好周人急救济

B.母如其言,附舟诣潭往见

C.潭谢不纳,母大困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寝母给……吃

8.答案:C【解析】“谢”应解释为“推托”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秦王为赵王击缶

9.答案:B【解析】A项均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均是“才”

的意思;D项均是介词“替”的意思;B项前“因”是“于是”

之意,后“因”是“经、由”的意思

10.下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

10.答案:A【解析】B、C、D全是正常语序;A是介词宾语前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

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

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

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

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11.答案:B【解析】“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

12.断句和翻译(9分)

⑴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3分)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

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

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

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

附他?

(3)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

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过着宦

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

人的承诺,喜欢在危急时周济别人。

他父亲的好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在九江,家业破败,他的母亲张

氏有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哭泣,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先恭的,

可怜她老迈无助,告诉她说:“现在安庆做太守的谭敬先,不是

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允恭老母照这个人的话

去做,坐了一条船到谭敬先处,谭敬先推辞不接纳,张氏陷入了

困境,随从的人到了金陵,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问:“一

元现在还好吧?”路上遇着的那个人回答说:“一元已经死了,

好久了,只有儿子杜环在,他家住在直鸳洲的街市里。”常母穿

着破衣,下雨天走到杜环家。杜环当时正和客人坐着,看见常母

来,非常吃惊,于是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怎么到这来了?”

常母哭着把原因告诉了他。杜环听后也哭了,扶着她坐下,对她

行跪拜礼,又叫妻子儿女来拜见。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

换下常母的湿衣,拿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常母询问她

的故旧亲人及幼子伯章的情况,想投奔他们,而不想拖累杜环。

杜环知道老人的故旧亲人都没在这儿,不足以把老人托付给他们,

又不知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人说:“外面正下雨,雨停后我

再替您走访,假使无人奉养您,我虽家贫,难道不能赡养您吗?

希望您不要有后顾之忧。”常母见杜环家很穷,等雨停后,坚持

要出门找自己其他的故旧亲人。杜环让使女跟着她走,到了晚上,

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老人制伯衣被。杜环家人无论老小都把常

母当作长辈来侍候。十年后,杜环在外乡遇到了老人的儿子伯章,

哭着对他说;"你母亲在我家,天天想你都想出了心病,你赶快

见见她吧。”伯章就象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脱说:“我也知道

母亲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呀。”

杜环回家半年后,伯章才来见母,母子相见抱头痛苦,不久常伯

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

她不管,离开了杜家。杜环奉养常母愈发恭谨,可是常母思念小

儿子伯章的心思更切,病情也更为加重。三年后,去世了。杜环

为她准备好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

她,每年按时给她扫墓。

史官评论说:“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难的事呀。当人身处顺

境、志得意满时交友,双方情意相投,恨不能为对方奉献一切,

就好象遇不见难事一样。等到事态发生了变化,局势不妙的时候,

不能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违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况朋

友本人死了,却能奉养他的亲人,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

那些被称做义烈之士的人也比不过他,可世俗之人常说现在人比

不上古人,这不是在错怪天下的士人吗?

三、(9分,每小题3分)(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徙高谈虚论,左琴右书,以

费人君禄位也。

吾见世中文学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及有试用,多无所堪。

居承平之世,不知有丧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保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

故难可以应世经务也。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

者,攫为令、仆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典掌机要。其余

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

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签

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

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

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捷耳。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舆,入则扶侍,郊

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

之。举朝以为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

而然。

古人欲知稼嵇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

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之不能相存。耕种之,锄之。刈获之,

载积之,打拂之。簸扬子,凡几涉手而入仓縻,安可轻农事而贵

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而渡江。本为羁旅,至今八九世,

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

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

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选自《颜氏家训》,有删节)

[注]①涉步:涉及、从事实际事务②果马下:一种矮小的马,可

在果树县行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徙高谈虚论徙:只是

B.及有试用,多无所堪堪:胜利

C.至乃尚书郎乘马,这纠劾之纠:纠正

D.本文羁旅羁旅:寄居

10.答案:C(【解析】考查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纠应为

“检举、告发”之义)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标明当时士大夫“崇尚空谈”和“养尊

处优”的不良习气的一组是

A.品藻古今,若指诸掌出则车舆,入则行步

B.肤脆骨柔,不堪行步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

C.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晋朝南渡,优借士族

D.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多迂诞浮华,不涉事务

11.答案:A(【解析】筛选文中信息。B项均为“养尊处优”;

C项前者为“崇尚空谈”,后者说的晋的上层统治者,不是“士

大夫”;D项前为“养尊处优”,后为“崇尚空谈”,与题干不

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主张士大夫要应世经务,不要白白浪费君王的俸禄。

B.这些士大夫缺乏自知之明,都怨恨梁武帝父子偏爱中下层官吏。

C.作者以周弘正骑果下马受到朝廷官员的称赞为例来批评时风。

D.重视农耕是立国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农民的辛劳,才能

做好其他事务。

12.答案:C(【解析】考查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从“举朝以为放达(放达:过于随便,不拘礼法)”可以推断,

应为批评)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促俸禄之资,不知有耕稼之苦。

(4分)

(2)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4分)

(3)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2

分)

13.【答案】:

(1)在朝廷当官,不知道有战场上的危急;依仗有俸禄的收入,

不懂得有耕作的劳苦(4分)

(2)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

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4分)

(3)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三

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2分)

【参考译文】

君子为人处世,贵在能对社会有所贡献,而不是只是高谈阔论,

左手抚琴,右手持书,尸位素餐。

我见过有些武文弄墨的人,谈故论今,头头是道,易如反掌,到

了任用他们的时候,大多数人确不能胜任。他们处在太平盛世,

不知道耕田种地的劳苦;地位处在吏民之上,不知道劳役的辛苦。

所以,这样的人难以适应社会,不会处理事务。晋朝南渡之后,

朝廷优待士族,有才干的江南人士,都担任尚书令,左右仆射

以下,尚书郎、中书舍人以上的官职,掌管机要。而其他那些只

会武文弄墨的士人,大多迂阔荒诞,华而不实,不参与世事;如

果他们有了一些过失,君王又不忍心用鞭默捶打来处罚他们,因

此,就将他安排在轻闲的职位上,这就是庇护他们的短处。台

阁令史,主书监帅,各个王府。军府的签帅、省事等中下级官吏,

都熟悉日常食物,办事准确,如果他们犯了错误,都可以鞭里捶

打,严加惩罚。所以他们常委以重任,这是要发挥他们的长处。

当时许多人都怨恨梁武帝爱惜小人而疏远士大夫,这种看法就像

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看不到自身的短处。

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着宽衣,系阔腰带,戴大帽子,穿高跟木

屐,出门就以车代步,进门就又人侍侯,城里城外,见不着骑马

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欢周弘正,送给他们一匹果下吗,他常常

骑着这匹马。朝廷上下都认为他放纵豁旷达,不拘礼俗。如果尚

书郎骑马,就会遭到弹劾。到了候景之乱的时候,士大夫一个个

细皮嫩肉,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体质虚弱,又不能耐受寒冷或

酷热。暴病而死的人,往往是由于这个原因。

古人吐痰务农的艰苦,这是为了使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民以食为天,没有食物,人们就无法生存,三天不吃饭,父子之

间没有力气相互问候。粮食要经过耕种、锄草、收割、储存、春

打、扬场等好几道工序,才能放进粮仓,怎么可以轻视农业而重

视商业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员,随着晋朝的复兴,南渡过江,

流落他乡,到现在也经历了八九代了。从来没有人从事农业生产,

而是完全依靠俸禄供养。如果他们有田产,也是随意交给年轻的

仆役耕种,从没见过别人挖一块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时播种,

何时收获,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务呢?因此,他们做官就不识世

务,治家就不治家产,这就是养尊处优带来的危害!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湖南文征》序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

为序其端。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易》、《书》、《诗》、《仪礼》。《春

秋》诸经,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即周秦诸子,亦各自成

体。持此衡彼,画然若金玉与卉木之不同类,是乌有所谓法者。

后人本不能文,强取古人所造而摹拟之,于是有合有离,而法不

法名焉。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约有二端:曰理,

曰清。二者人人之所固有。就吾所知之理而笔请书而传请世,称

吾爱恶悲份之情而缀辞以达之,若剖肺肝而陈简策。斯皆自然之

文。性情敦厚者,类能为之。而浅深工拙,则相去十百千万而未

始有极。自群经而外,百家著述,率有偏胜。以理胜者,多阐幽

造极之语,而其弊或激宕失中;以情胜者,多排恻感人之言,而

其弊常非弊而寡实。自东汉至隋,文人秀士,大抵义不孤行,辞

多俪语。即议大政,考大礼,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

历唐代而不改。……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

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

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

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

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而

况湖湘后进,沾被流风者乎?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善

言情者,约十之四;而骈体亦颇有甄采,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惟考据之文搜集极少。前哲之倡导不定,后世之欣慕亦寡。研生

之学,稽《说文》以究达诂,笺《禹贡》以晰地志,固亦深明考

据家之说。而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引,取其长而不溺其偏,

其犹君子棋于择术之道欤!

(选自《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藩陋甚,齿又益衰齿:年龄

B.若剖肺肝而陈简策陈:陈述

C.间以婀娜之声间:间或

D.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薄:接近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C项,从语境看,该句是曾国藩批评“自东汉

至隋”,“文人秀士”中“辞多俪语”的不良文风。根据与前句

的结构分析,可知本句与前句中的“缀”当同属动词,此处可译

为“间杂”“夹杂”“穿插”等,如初中课文《口技》中有“中

间力拉崩倒之声”的用法。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

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

级为B级。B项的两个“以”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都可以理解为“用”“拿”等。A项的两个“乎”字,前者为介

词,表时间,可译为“到”;后者为语气词,相当于“呢”。C

项的两个“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D项的两个“与”字,前者为介词,

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和”。

11.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

项是

A.其体势声色,曾无一字相袭

B.周秦诸子,亦各自成体

C.若其不俟摹拟,人心各具自然之文

D.《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

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级,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先要准确理解各个例句的意思,并

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进行判断选择。

题目要求选出“不能说明‘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的一

项”,而A、B、C三项都来自文中第二段,都是为了论证本段

首句的论点,只有D项选自第三段,意在强调湖南文化的源流,

说明《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之文所取法,故其不符合题目要

求。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行文的顺序看,作者先说文集,次论文法,再论文风,

然后谈湖南文化源流,最后是对《湖南文征》及其编撰者的评价。

B.论及群经之外的百家著述,作者认为,无论是以理胜者,

还是以情胜者,都有其自身的不足,并非尽善尽美。

C.谈到文化源流,作者认为,湖南虽属“山国荒僻之亚”,

但由屈原、周子(敦颐)所开创的文化传统,泽被后世。

D.文章结尾,作者认为,《湖南文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客

观原因是罗研生深明考据家之学,“论文但崇体要,不尚繁称博

弓I”o

12.[答案]D【解析】此题是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

着重在理解文意、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

D项对文意的概括有误,“罗研生深明考据之学”应是《湖南文

征》收录考据之文极少的主观原因,而非客观原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每小题3分)

⑴奚足以语文事?

(2)而其弊常丰缚而寡实。

(3)兹编所录,精于理者盖十之六。

13•【答案】:⑴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

⑵但它的弊病常常(在)词藻华丽缺少实际内容。

(3)这部文集收录的,长于说理的文章大概十分之六。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

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

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

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

等,并做到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

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

(1)句是反问句,要译出反问语气,同时“奚”“足以”“语

文”三个重要的词语要译准,这是三个得分点,尤其是“语文”,

这是个古今异义词,要注意其与现代汉语的区别。(2)句的“丰

缚”理解容易出错,结合语境不难看出是指写文章“词藻华丽”,

而非“繁文褥节”;“寡实”之“寡”是“缺少”之意;句中两

个“而”字,均为连词,一表转折,一表并列。(3)句的重要词语

有“兹”“盖”“所录”,此外,“十之六”这个文言文中的分

数表示法也是考查重点。

三、(9分,每小题3分)(江苏卷)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收。

槐貌甚伟,广颠而丰牙牙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

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

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楠私铸兵结豪

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

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

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

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桶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

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桶狱。绍定三年秋,

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

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

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

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

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

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

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

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

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

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

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

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游③起,

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

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

对,遂薨。

(选自《宋史•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③清(音同“荐”):再

度。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对待B.吾属将责之偿责:谴责

C.斩以徇师徇:示众D.麾妇人出麾:挥手使……

离去

8.答:B【解析】责,要求。

9.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D.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9.答案:B【解析】A连词,因果关系;B介词,用、拿;C介

词,凭;D连词,顺承关系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

父亲极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楠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

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崎马跟在几个人

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

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

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

悔过自新。

10.答案:C【解析】C项“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有误,原文

“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中的“从”为使动用法,应译为“使……

跟从”“带着”。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⑴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

什么不可以?

【解析】“民,吾民也”是断句。“振”通“赈”,救济。“胡”,

疑问题,为什么,怎么。

⑵土工涌起,民罢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译文】:土土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

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解析】"罢”能“疲”,疲惫不堪。“所以”表凭借,译为

“用来……的……”

⑶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译文】: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

坐着。

【解析】“大雨”“烈风”“雷电”“衣冠”,都是名词活用

为动词,译时要补出相应的动词。

【参考译文】:

董槐,字庭植,定远县城人。年少时就喜欢谈论军事,暗地里读

孙武、曹操的书。他身体魁梧,额头宽,两颊丰润,长有漂亮的

胡须。谈论时事慷慨激昂,常自比为诸葛亮、周瑜。父亲董永对

他要求很严格,听到他自比诸葛亮、周瑜的事后,非常生气,叹

息道:“你不努力读书,又喜欢讲大话,只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

罢了,我不愿意你成为这样的人啊!”董槐心里很惭愧,于是就

学于永嘉叶师雍的门下。

嘉定十四年,朝廷任用他做广德军录事参军。有人诬告富人李楠

私下里铸造兵器,暗中结交豪杰来响应叛臣李全,图谋不轨。郡

守就将李楠逮捕入狱。董槐通过查访,看出是桩冤案,告诉郡守。

郡守说:“为叛臣说请,当诛族。”董槐说:“执法官吏明知案

件有冤情,却还要把他推向死地来付会法律,难道法律规定被告

人不论冤枉不冤枉,都要杀头吗?”郡守仍不予理会。不久,郡

守因办理父丧去官,董槐负责处理郡事,感叹道:“李楠确实是

冤枉的,现在如果不想办法放了他,恐怕活不了了。”于是为他

翻案,表明他没有谋反之心,奏章呈上后,李楠终于得释。

绍定三年秋天,暂任镇江府通判,刚到任,恰逢李全谋反,李全

渡过淮水逼近长江,上级紧急从州里调拨军队。董槐当日就带兵

渡过长江,向西挺进,李全逃走,于是带兵返回。嘉熙元年,被

调往常州主持政务,三天后,董槐任湖北提点刑狱时,常德军中

发生骚乱,夜里放火吵闹,董槐带领几个随从骑马赶到火场,问

作乱者为什么这样?乱者说:“将军马彦直掠夺我们的年度军饷。

我们要求他偿还,并不是要反叛。”董槐坐在马上,叫来彦直立

斩于马前,于是骚乱的人都回到了队伍中。嘉熙三年,主持江州

政务。秋天,渡江来归附他的灾民有十多万人。官吏们都说:“国

家正在用兵之际,急需储备的粮食,哪里还顾得了给灾民粮食吃

呢?”董愧说:“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

们,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灾民们到了他这里如同回到了家一样

得到了救济。

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他检查税收,发现被官吏侵吞

税收现象严重,于是下令说:“我管理江西,官吏还敢侵吞税收

不悔过自新的,我将杀了他!”于是盗取赋税的官吏都震惊恐惧,

愿意悔过自新。董槐趁机为民除害,裨将卢渊凶狠狡猾不听从命

令,董愧将他在军中斩首示众,于是军中整肃,没有人再敢胡作

非为了。皇上一天天地重用董愧,董愧论事不隐藏自己的观点,

意在阻止皇上有不利于治理国家的想法,不说取悦于皇上的话。

皇上问修太乙祠的事,他回答说:“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

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皇上

问边疆的事,他回答说:“外面有敌国,就应该谋画先让自己强

大起来,能自强的人别人怕我,我不怕别人。”董愧每次上奏,

皇上总是称赞他说得好。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晚上,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

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挥手让妇人出去,给弟子们讲解《兑》、

《谦》二卦,问他们现在是夜里什么时候,弟子们回答说现在是

半夜,于是就去世了。

三、(12分,每小题3分)(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目。

醉书斋记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

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

筲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廛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莆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

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

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

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瞒见

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

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

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

日:“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

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夹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

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

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

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

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

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

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

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

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

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

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敝帽子。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

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9.【答案】:D(【解析】赚zuM:哄骗)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

B.者

C.之

D.与

10.[答案]C【解析】A项中“以”都作“来”讲;B项中“者”都

作“……的人”讲;C项中前一个“之”是音节助词,后一个是

“他”;D项中“与”均作“和”讲.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

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②随意抽书一族,据坐批

阅之

③则朱墨潜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

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

前请者

A.①③④B.③⑤⑥C.①②⑤D.②④⑥

11.[答案]B[解析】①写屋内陈设;②写他的读书动作;④写他

想戒除书隐,均不符合要求,只有③⑤⑥符合。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

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

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

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

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

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

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

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

算。

12.[答案]B【解析】从文章第三段可以推断出来

【译文参考】: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

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把笔蘸饱满做好准备。随意抽出一卷书,

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用笔在纸

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有时候唱起歌

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

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是连

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害怕惊诧,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

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婢女送来酒和茶,

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

生气地责骂,婢女后来也就不再端来了。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

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只有妻子有时隔着门帘观察

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

吗?"我答应了。妻子离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

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

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甚

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

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晚上读书常常到午夜,回

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

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

上我正在校读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客人。客人等我了,就非常

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

的性情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

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

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妻子

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

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你沉湎在书籍之中,而

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

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

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字,不依然靠女人来治愈吗?于是我笑

着回答她说:“像你说的那样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