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导学案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3.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4.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实行情况。知识点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战国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汉朝形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唐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元朝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明朝以职业定户籍,造“黄册”清朝摊丁入亩,户籍永停编审2.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组织①秦汉: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②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③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以维护治安为主的基层组织①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②演变时期内容秦汉建立什伍组织,相互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主要形式储粮赈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隋唐时期,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优抚弱势群体尊重高龄老人;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宗族救助宗族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慈善组织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特点eq\b\lc\{(\a\vs4\al\co1(①救济主体是政府,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②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③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意义: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问题导学辨正误1.古代政府管理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2.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3.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4.历代社会救济主要由民间组织实施。宋朝以后,政府和宗族的作用逐渐增大。(×)挖教材1.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提示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2.《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2)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提示强调国家备荒的必要性。拓视野1.图解历史——丰图义仓丰图义仓,被慈禧太后朱批为“天下第一仓”。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是中国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思考义仓在古代救荒中有何作用?提示义仓是古代中国救荒仓储制度的主体之一,在救荒活动中,义仓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社会稳定、民生安泰作出了贡献。2.学术观点——古代乡村自治社会是一种自律社会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思考古代乡村自治自律的基础是什么?提示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知识点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1.西方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1)古希腊时期:村社实行自治,村社大会是村社最高权力机关。(2)西欧封建社会: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城市行会或商会,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近代西方①英国:1835年,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②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③法国: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4)二战后①表现: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实行居民自我管理。②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5)20世纪80年代以后①表现: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②作用: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2.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西方国家建立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影响①进步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②局限性: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保障制度日趋成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问题导学辨正误1.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2.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挖教材1.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基层治理的什么特点?提示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7)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什么特点?提示管理市场化。拓视野重要观点——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1)政治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2)经济功能: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发展。(3)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4)道德功能:体现合理责任、提升社会道德。思考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重要作用?提示减轻了人们的负担,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主题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视角1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史料探究】史料宋政府对户籍制度进行了改革,将客户与主户①均列为国家的编户齐民,给予独立的户籍。宋代在主户和客户外还设置了特殊户籍。宋真宗年间将坊郭户②作为正式户种,包括商贾、手工业者和城内其他的居民家庭,开创了封建城市人口管理的新方式。此外,户籍中还有兵籍。宋代规定:“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悉归枢密院。”——摘编自姜婷婷《宋代户籍制度探析》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有田地、家产并承担国家赋税的有产户。②居住在州、府、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以及部分居住在州、县近郊新的居民区──草市的人户。思考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户籍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积极作用。提示特点:依据财产、职业、地域进行户籍划分;户籍种类繁多。作用:提高了佃农的地位和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国家稳定;促进了城市和工商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1)地域性。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又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2)等级性。反映在户籍上是在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这几种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限分明。(3)世袭性。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记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被赋予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在中国历史上,政府通过户口管理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视角2古代社会的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史料探究】史料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至宋朝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等《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思考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提示趋势: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削弱。原因:国家统一;封建专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素养提升】历史解释——古代救济制度的特点(1)时间久远,源远流长:先秦时期的《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六条政策,这是我国最早的救济制度的记载。(2)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政府主要承担灾害与灾难时的社会大范围救济,民间承担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日常救助,二者相辅相成。(3)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政府救济典型地体现了“为民父母行政”的特征,政府设置不同类型与层级的社会救济救助机构,并制定法律予以保障。(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宣扬“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主张“仁”“仁政”,倡导救困济难,体现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和精神。主题二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视角1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及特点【史料探究】史料“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①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②,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摘编自王薇《英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社会救济、惩罚和社会控制构成济贫法制度的主要社会功能。②此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发展。思考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提示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素养提升】历史解释——西方基层治理的特点(1)基层治理以自治为主,自主权逐渐扩大。(2)基层自治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3)地方分权和地方自治的发展围绕地方自治的民主性和独立性进行,即对内的民主治理和对外的独立自主。(4)基层治理向规范化法制化方向发展。视角2关注民生——西方的社会保障制度【史料探究】史料1601年的“济贫法”,是英国社会福利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件。它实际上是都铎王朝在不同时期针对贫民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法律的汇编。其中主要内容是: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思考概括史料中17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01年“济贫法”出台的主要社会背景。提示内容:立足地方教区;费用主要来自救贫税;推广感化院制度。背景:圈地运动造成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城市流浪人口增加,影响社会稳定。【素养提升】唯物史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作用(1)保障权利公平: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会保障,意味着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从而在一个相对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2)保障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应被覆盖在社会保障范围内,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3)维护规则公平:规则公平指一视同仁,既不能对弱势群体歧视,又不能对特权阶层倾斜。通过社会保障机制,重点保护社会的极端贫困人口。(4)调节分配公平: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进行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练·高考真题】命题点从社会治理角度考查中国的乡村管辖1.(2020·天津高考,3)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深化理解:费孝通论乡土中国社会的礼治秩序首先,作为熟人社会的乡土中国,崇尚礼治而非法治,维持礼治的力量不是身外的法律,而是源于长期教化而形成的内在的习惯和身内的良心。其次,“无讼”是礼治社会的目标,理想的礼治社会成为“无讼”社会。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自律社会”等并联系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主要依靠社会基层单位的宗法教化,B项正确。乡村的自治、自律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基层社会的基本状态,而不能等同于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A项错误,排除;自律、自治依靠的是乡约民俗,而不是法律条款,C项错误,排除;官府对乡村事务干涉较少不等同于乡村社会脱离官府的管控,D项错误,排除。命题点以《明太祖实录》切入,考查古代户籍制度2.(2016·浙江选考,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解题路径解析《明太祖实录》是文献资料,属于第二手资料;而户帖是发给百姓的文簿,是明朝时期的原件,应为实物资料,属于第一手资料,故A项错误。第一则材料反映了官方对皇帝圣旨的润色,第二则材料是对明太祖当时颁布圣旨的真实记录,都是文献史料,因此不存在口述史料,故B项错误;第一则史料是官方进行润色修改后的,属于文献史料,不是历史实录,故C项错误;第二则材料是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相比第一则材料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故D项正确。【练·经典模拟】1.(2023·天津河西区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控制人口;汉朝实行“编户齐民”;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明朝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办法。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B.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C.为抵御外族进攻提供足够的兵源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答案D解析历朝历代重视户籍制度是因为征税的对象是人民,而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能够精确地管理和控制人口,以便进行兵役、徭役和赋税的征派,故选D项;兴修水利工程也是目的之一,但不算“主要目的”,排除A项;户籍管理并不能阻止人口流动,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是必然的,排除B项;户籍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人口,因此并不一定能保障足够的兵源,排除C项。2.(2023·山东临沂模拟)某“族约”曰:“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该“族约”的主要功能是()A.注重血缘纽带,推动理学普及B.激励家族成员,追求功名利禄C.强化宗族特权,维护家族秩序D.凝聚宗族力量,加强基层教化答案D解析根据该“族约”中“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知其功能是凝聚宗族力量;根据“族约”中“故吾姓子孙者,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可知其功能是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由“族约”中的“今恐吾宗散乱,或为习俗所移”可以看出其注重血缘关系的纽带作用,但是“告之以孝悌忠信之行,申之以礼义廉耻之教,务要为子孝,为臣忠,父义母慈,兄友弟恭”意在规范族人的言行,而不是推动理学的“普及”,排除A项;在“族约”内容中并没有涉及激励族人“追求功名利禄”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由“族约”中的“不守先训,则是上贻辱于前人,下有愧于厥后”可知其目的在于维护家族秩序,但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