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之文学评论题型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4/13/wKhkGWbGPjWAHk_nAAHBzZZOO8o855.jpg)
![新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之文学评论题型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4/13/wKhkGWbGPjWAHk_nAAHBzZZOO8o8552.jpg)
![新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之文学评论题型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4/13/wKhkGWbGPjWAHk_nAAHBzZZOO8o8553.jpg)
![新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之文学评论题型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4/13/wKhkGWbGPjWAHk_nAAHBzZZOO8o8554.jpg)
![新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之文学评论题型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5/14/13/wKhkGWbGPjWAHk_nAAHBzZZOO8o855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小说阅读主观题之文学评论题型专练
一、题型思维建模
1.模式
(1)题干原理+选文例证
(2)题干例证+选文原理
2.循环答题法
(1)文学理论一一文化思想(儒释道),冰山理论+虚构真实+……
(2)实例一一人物,情节,选材,主题
3.答题模式手法句(文学理论)+材料句(文本内容)+分析句(观点)
二、具体类型
(-)集中解决人物形象问题
问题: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说:“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
化的土壤里。”选文体现了儒道两家的思想,请结合“棋王”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
的理解。(6分)
答案:①选文体现了儒家的孝道。②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老者
称其棋技“汇道禅于一炉”,且上升到“中华棋道”的高度。③体现了道家的无己
境界。投入比赛后,心外无物。④体现了道家的无功境界。在老者提出和棋后,不
执意于输赢。(若答体现了儒家的“和为贵”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此
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是一道探究性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
拓展。首先立足文本,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自己的理解。结合“书包你
拿着,不管怎么样,书包不能丢。书包里有……我妈的无字棋”“妈,儿今天……
妈一一”等分析,体现了儒家的孝道。结合“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
后发制人,遣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
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分析,体现了儒家由器而见道的哲学思想。结合''王
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仍旧是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
是盯着极近的近处,瘦瘦的肩挑着宽大的衣服,土没拍干净,东一块儿,西一块儿。
喉结许久才动一下”“他接过去,正要喝,一个局号报了棋步。他把碗高高地平端
着,水纹丝儿不动。他看着碗边儿,回报了棋步,就把碗缓缓凑到嘴边儿。这时下
一个局号又报了棋步,他把嘴定在碗边儿,半晌,回报了棋步,才咽一口水下去”
等分析,体现了道家的无己境界。结合“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
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王一生再挣了一下,仍起不来。我急忙过
去,托住他的腋下,提他起来。半晌,才呜呜地说:'和了吧。'”分析,体现了
道家的无功境界。
(二)集中解决情节问题
问题:文本一中多处出现“重复”,请结合文本二,分别从语言、人物、情节
等角度分析这些“重复”的作用。
答案:(1)语言:十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案件审讯,其实不
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者对俄国司法制度
的批判。
(2)语言: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了所谓的审讯
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官和庭长的虚
伪、丑陋嘴脸。
(3)语言: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
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
件真相。
(4)人物: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
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
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
在当时社会不是个例。
(5)情节,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
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
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6)主题: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审讯对象相类,
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性,深化了马斯
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语言上的作用:
(1)“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又是大叫一声:“升堂!”那三个衣领绣花
的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
那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文章很多个“又”(“又是”)重复,说明所谓的
案件审讯,其实不过是一种机械形式,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案子的本身,突出了作
者对俄国司法制度的批判。
(2)“开庭前的种种准备工作也跟昨天一样”“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
天一样”“法庭也像昨天那样有好几次宣布审讯暂停”“庭长也像昨天那样扮演着
公正无私的角色”,文章四个“跟昨天一样”(“像昨天一样")重复,前两个突出
了所谓的审讯每天都在这样发生着,加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后两个强化了副检察
官和庭长的虚伪、丑陋的嘴脸。
(3)“这个案子的审讯工作完全像昨天一样,有供词,有罪证,有证人,有证
人的宣誓,有审问,有鉴定人,有追根究底的盘问”,作者重复七个“有”,列出
“有”的内容,既是对一个简单明了案件却有如此繁琐“花样”的讽刺,也表现了
案件审讯程序与形式虽齐备,但无人关心案件的真相。
人物上的作用:“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被告由两个手握拔出鞘的
军刀的宪兵押上来,是一个二十岁的孩子,生得瘦伶伶的,两肩很窄,脸色灰白,
脱了血色,身上穿着灰色长因衣。他独自一个人坐在被告席上,皱起眉头瞧着走进
法庭的人”“从那儿拿走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可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这班
衣食饱暖、家财豪富、受过教育的人,非但不去努力消除那些伤害这个孩子落到目
前这个地步的原因,却要惩罚这个孩子”,马斯洛娃身世悲惨、无辜被害,因审讯
疏忽被判重刑,男孩身世可怜、本性善良,偷了“几条谁也不需要的粗地毯”却要
“受到最重的惩罚”,这两个形象有重合之处。这样既加深了人物及遭遇的可信度,
又说明这样的弱小无辜受重罚在当时社会是普遍现象。
情节上的作用:”这个孩子被控同一个伙伴扭开一个堆房的锁,从那里偷出几
条旧的粗地毯,一共价值三卢布六十七戈比”“他在发言中证实这个盗窃案发生是
在一个住人的地方犯下的,而且是扭开锁进去的,因为这个缘故那个孩子应当受到
最重的惩罚”“有一天晚上他们两个人喝醉酒,扭开锁,从那儿随手拿走了一些东
西。他们被捕了。他们照实供认了罪行,被关进监狱”,孩子偷粗地毯被抓的过程
在选文一共出现三次,这三次叙述,让读者对案件始末及孩子为什么“会成为现在
这样的人”,有一个全面、客观的了解,从而使读者对案件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
主题上的作用:文章开篇写“(马斯洛娃案件审讯后的第二天)等到聂赫留朵
夫同陪审员们一块儿走进法庭,昨天的那种程序就开始了,……那三个衣领绣花的
人又登上高台,又是肃静,陪审员们又在高背椅上坐下,又是那几个宪兵,又是那
幅画像,又是那个司祭”,马斯路娃命案审讯的第二天,即发生男孩偷盗案审讯,
审讯对象相类,审讯人员相同,审讯讯程序如昨,说明了马斯洛娃遭遇的社会普遍
性,深化了马斯洛娃遭遇的悲剧意义,加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给人以警醒。
(三)集中解决主题问题
问题:文本二对母爱作了哲理性的思考,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母爱是无条件的。文本一中作者有意不对孩子的情况作具体介绍,正
是表现了无论孩子贤或不肖,甚或已经年至五十,已有儿孙,妈都仍然会将他当作
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②母爱是无需靠努力换取的,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
个人最深的渴求,因此文本一中的孩子即使五十岁了,在妈面前仍然充满孩子气,
仍然对妈有着无比的依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由原文“孩子回家时候,妈正在烧饭;炕头很热。每到一年里这几天,土炕
都能烙得熟烧饼;孩子走在村路上,踩着薄薄的积雪,听脚底发出“吱吱”的声音;
孩子要离开了。妈将他送出小院,送到村头”这几件事当中,孩子时而顽皮,时而
懂事,但所显示的母爱都是无条件的。妈妈都仍然会将他当作孩子,给予无微不至
的关爱。
②由原文“妈在,哪怕孩子五十岁、七十岁、一百岁,也是个让人不放心的孩
子。无条件的母爱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因此文本提到,不管多少岁,都有一
个妈妈在爱着你,孩子即使五十岁了,在妈面前仍然充满孩子气,仍然对妈有着无
比的依恋。凸显爱的无条件性。
(四)集中解决结构特点问题
问题: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
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答案: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
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
索展开,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零散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
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
都怕和他握手,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
人民形象。④结尾突转。陈秉正老人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
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
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读者层面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手为什么套不住呢?”,
令人产生好奇心,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人迫不及待的往下读。
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为线索展开,先是家
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他为了干活而忘戴手套,接着戴了手套而又丢
了手套,最后老人回家后把手套还给了儿媳妇。作者“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
起来”,有起有落,把人物的塑造的更加真实丰满,情节设置的颇为巧妙。
从手法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
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
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
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
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从小的劳作,塑造了一位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
从结尾的设置来看,小说的结局突转。陈秉正老人“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
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他
最后把手套还给儿媳妇,并表示“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结局出人意料,又
在情理之中,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崇高的劳动者形象。
(四)集中解决文艺理论问题
问题:有人评价王安忆《隐居的时代》是种“对无诗意时代的诗意追忆”,请
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文革中知识青年的下乡和知识分子的下放经历,本是这一部分人的灰暗
记忆,但王安忆在小说中将这段经历描写的非常富有美感,透出了一股浓浓的诗意。
如文本一中,大刘庄村民接受了黄医师,黄医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格调与
大刘庄那沉淀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可思议的暗合,这种混合产生了一种特
有的美感,这便使得原本缺少诗意的时代有了一些诗意在里面。而在材料二中,县
城里这些隐居者们不尽相同的境遇,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加之县城这块为传统文
化泅染的土地的包容,这些使得这个特定的无诗意的时代增添了些许诗意,哪怕是
带有苦涩的诗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对于小
说所表现出的诗意,在文本一中集中体现在黄医师这一人物身上。作为下放的知识
分子,黄医师应该与大刘庄这个传统中国乡村应该是不相容的,但在小说中,黄医
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格调与大刘庄那沉淀了几千年的生活方式却显得非常
的融洽,如“在这静默里,他们互相像是很了解的,双方都不感有什么压力,就这
么可坐半天”“我们庄无论干部还是社员,从来没有指责过黄医师的不遵守纪律。
农村本来就是散漫的,何况人们都同情黄医师的境遇”“在这满房间的黑影里,有
一具高高的影子矗立着,那就是黄医师。他搬来他房间里的那把椅子……黄医师高
高地坐在椅上,双手笼在袖子里,这倒和农民的习惯相合”,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
会到,正是黄医师身上的知识分子情调与大刘庄传统文化的融洽暗合,让小说产生
一种诗意的美。
而在文本二中,“隐居指人们由上海来到大刘庄、五河县城进行隐居的生活,
包括医疗队的医师、下乡的知青、大学生及责产阶级右派。……他们都是独往独来,
自己在自己的屋里,互相也不参与”这些情节都表明,县城里这些隐居者们不尽相
同的遇,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都透露着那个时代所特有的严肃与压抑。但这些人
都为那个小县城所容纳,他们的各种特立独行也被当地的传统文化所包容,正是这
种包容,让两种不同的文化产生融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带给小说一种带有
苦涩意味的美感,从而使得这个特定的无诗意的时代增添了些许诗意。
专练提升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
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
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
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
这铺子,是他和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
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
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
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是一个雪天,我
多烫了一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
起来0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
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
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
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
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
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
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外的家里把她
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
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
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
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
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
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
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
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
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
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
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
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
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
形象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
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发掘人
物的灵魂美、人情美。在孙犁的笔下,他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
他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的郁达夫那样直杼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
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
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级而
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
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级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
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
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而且,他还善于捕捉富
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富有音韵美和
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
则着意于抒情遗兴,朱光潜认为“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
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
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她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根据文本二概括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的表现,并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掌柜热情而开朗,作为战士的伙计英勇善
战又略显率直急躁,掌柜的老婆则泼辣而小气。
B.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掌柜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体现出战友之间的革命
情谊,也体现出革命战士的些许悲观和无奈。
C.“残疾军人”“打走敌人”"反‘扫荡'”等词语,都指向特殊年代的战斗生活,
体现了“一九四一年”的时代特点。
D.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
场景,这非常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2.下列有关文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代表作《沉沦》具有自传性,带有浓厚的感
伤和颓废色彩;散文《故都的秋》不乏直抒胸臆的内容,感情饱满。
B.意境,指文学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
相融和虚实相生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C.形散而神聚,多用于指散文的写作特点。形散是指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等灵活多
样;神聚是指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D.白描,指用简洁的笔墨,略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抓住人物典型
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的对话,将人物性格凸显出来。
4.小说讲究叙事策略,文本一主要以“我”为战士故事的叙述者,而小说最后叙述
者又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L①诗化的人物,文本一中的掌柜开朗和善,待人真诚;伙计英勇善战,
有不屈的革命精神,都体现出灵魂美、人情美。②诗情诗境,文本一写了“我”四
次去肉铺的场景,四个场景自然连缀,其中重点写了第二次,通过“雪天”“烫了
一壶酒”“围着火”等营造出和谐淡然的意境,烘托了战争年代人物美好的情感品
质。③诗意的语言,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本一中多用短
句,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特色的能力。
根据文本二先概括出诗性特征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一具体解说。
由文本二第一段“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由
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
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在孙犁的笔下,他们
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他们因包练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
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可概括出“人物诗化”,在文本一中,
体现为作者对掌柜的和伙计的美好人性的描述,如''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
时候,他透露聪明的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
一些”,真诚大方,他始终笑着,和善而开朗;“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
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
“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
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
一个漂亮的伏击战”可见,伙计愿意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令人震撼动容,这些都是
小说中人性的美,作者写出了“诗化的人物”。
由文本二第二段“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
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正是内在于小
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可概括出“情境诗化”,在文本一中不是连贯叙述,而是以自
己去肉铺的几次经历片段连缀而成,“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
去买猪肉吃”,然后分别叙述了四次去肉铺的情景,其中“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
我多烫了一壶小酒”“三个人围着火塘谈起来”写得最为详细,以雪、火塘和围炉
谈话,营造了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也烘托出了人物品性。
由文本二第三段“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
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
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
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
又一个重要特征”可概括出“语言诗化”,从文本一“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
像胡萝卜”“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等句子,
比喻巧妙;“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
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
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
放着一个火盆”等描写,白描而不加以多余的修饰烘托,直观地展现人物形象与生
活环境;写人物语言时,简短明了,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富有生活气息。
2、B【解析】B.“也体现出革命战士的些许悲观和无奈”错误,从文中闲谈的内容
来看,如“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
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
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后面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
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并没有体现出悲观情绪,而是体现出英勇顽强、昂
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3.D【解析】D.“白描……略加烘托”错误,“白描”应是“不加烘托”。
4.①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起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
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②结尾以“村干部”为叙述者,增加叙述
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
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同时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小说中叙述角度转换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其次是仔细分析文本中设置叙述
者转化的作用。
就本文来看,小说上文是从“我”的角度来展现人物形象,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的方式,即以“我”作为战士故事的叙述者,灵活地对上下文不同时空的事件进行
了衔接,在“掌柜”的讲述中“我”了解了伙计的曾经;而小说最后,是从“村干
部”的角度来展现人物形象,叙述者转换为“村干部”,扩大了叙事空间,借用他
人之口,使战士形象更加丰满、真实;文章的讲述视角就由单一视角转换为多元化
视角,从叙述角度上,由“我”变为“村干部”,变化了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的
空间,叙述视角的增加使叙述更加富有变化,更加富有艺术张力;
从人物形象方面说,在村干部的讲述中让我们看到了战士的英勇善战,如“那
才算个战士……我派了人去抬他们……民兵们拗不过他,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
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表现了“战
士”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形象,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可信;
从主题方面讲,通过他人间接转述而不是直接描写所见,他们成了其他人口中
的“传说”人物,更增加了小说的传奇色彩,丰富了小说的主题意蕴。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昭关
冯至
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角,他
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
他知道应该怎样隐蔽自己: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
给他的方向前进。秋夜,有时沉静得像一湖清水,有时动荡得像一片大海。①身体
疲乏,精神却是宁静的,宁静得有如地下的流水。他自己也觉得成了一个冬眠的生
物,忘却了时间。他有时甚至起了奇想,我的生命就这样在黑夜里走下去吗?可是
那有时静若平湖,有时动若大海的夜渐渐起了变化,里边出现了岛屿,他不能这样
一直无碍地走下去了,他的夜行将要告一个结束。
昭关在他的面前了。楚国在这里屯集了一些兵,日夜警醒着怕有间谍出没:一个
没有节传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
一天,他在晓色朦胧中走到昭关山下的一座树林里,雾气散开后,从树疏处望见
一座雄壮的山峰,同时是一片号角的声音,刹那间他觉得这树林好像一张错综的网,
他一条鱼似她投在里边,很难找得出一条生路。他在这里盘桓着,网的包围仿佛越
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
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
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子胥逡巡在这里,前面是高高耸起的昭关山,林中看不清日影的移动,②除却从
山谷里流出来的溪水外,整个的宇宙都好像随着他凝滞了。怎样沿着这蜿蜒的溪水
走入山谷,穿过那被人把得死死的关口,是他一整天的心里积着的问题,但是怎么
也得不到一个适当的回答。
夜又来了,远远有豺狼号叫的声音,树上的鸟儿们都静息了,只剩下鸥枭间或发
出两三声啼叫。③使人的心境感到几分温柔的也只有那中间不曾停顿一刻的和谐的
溪,他听着这溪声,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
他远望夜里的山坡,不能前进,他只有想,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
颠倒,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
一行行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
日的特殊的运命。事事都平常而新鲜,正如这日夜不断的溪水——谁在这溪水声中
不感到一种永恒的美呢?但这个永恒渐渐起了变化:人们觉得不会改变的事物,三
五年间竟不知不觉地改换成当初怎么也想象不到的样子。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
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
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
走出昭关。
他坐在草地上,仰望闪烁不定的星光。这时不远的山坡上忽然有一堆火熊熊地燃
烧起来,火光渐渐从黑暗中照耀出几个诚挚的兵士的面庞,他们随着火势的高下齐
声唱起凄凉的歌曲。那一堆火旁是几个兵士在追悼他们死在异乡的伙伴。按照故乡
的仪式,其中有一个人充作巫师,呜呜咽咽地唱着招魂的歌曲。声音那样沉重,那
样凄凉,传到子胥的耳里,他不知道他所居处的地方还是人间呢,还是已经变成鬼
域。随后歌声转为悲壮,那巫师在火光中作出手势向四方呼唤,只有向着东方的时
候,子胥字字听得清楚:
魂兮归来!
东方不可以托些!
长人千仞,
惟魂是索些!
子胥正要往东方去,听着这样的词句,觉得万事都像是僵固了一般,自己蜷伏在
草丛中,多么大的远方的心也飞腾不起来了。他把他的身体交给这非人间的境界,
再也不想明天,再也无心想昭关外一切的景象。——那团火渐渐微弱下去,招魂的
巫师以最低而最清晰的声音唱出末尾的两句,整个的夜也随着喘了一口气:
魂兮归来!
反故居些!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
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
沉的深处。
第二天的阳光有如一条长统把他从深处汲起。他一睁眼睛,对面站着几个朴实的
兵上。他们对他说,要在山上建筑兵营,到关外去采伐木材,人力不足,不能不征
用民夫,要他赶快随着他们到山腰的一个广坪上去集合。这时这条因为脱皮困难几
乎要丧掉性命的蚕觉得旧皮忽然脱开了,一-而脱得又这样迅速!
子胥混在那些褴褛不堪的民夫的队伍中间,缓缓地,沉沉地,走出昭关。他感到
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
灵魂。
子胥在关外的树林里伐木时,④在一池死水中看见违离了许久的自己的面貌,长
途的劳苦,一夜哀凉的招魂曲,在他的鬓角上染了浓厚的秋霜。头发在十多天内竟
白了这么许多。
(选自《伍子胥一-从城父到吴市》,有删改)
文本二:
我们常常看见有人拾起一个有分量的东西,无所谓地向远方一抛,那东西从抛出
到落下,在空中便画出一个美丽的弧。在这中间有无数的刹那,每一刹那都有停留,
每一刹那都有陨落……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
了死,都无异于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
(选自冯至《伍子胥一一从城父到吴市》后记)
1.钱理群认为冯至的《伍子胥》“把一个古代的逃亡故事与一种真实的人生体验合
而为一了”,也就是说作者借伍子胥逃亡的故事,写出了人们普遍拥有的人生体验。
请结合以上两则文本简要分析。
2.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伍子胥过昭关而一夜白头的传奇故事为素材,加以作者的想象和虚构,这
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相似之处。
B.夜行中“出现了岛屿”,这一描写符合吴楚之地多湖泊水流的特点,说明伍子胥
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
C.楚国战士追悼战友时的歌唱,突出了楚地好鬼信巫的风俗,侧面表现了伍子胥的
内心,是其思想情感变化的重要因素。
D.听了招魂曲后,伍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化合为一”,这一描写表现了伍子胥的失
落、痛苦,他对自己的人生感到绝望。
3.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以流水比喻伍子胥夜行时的心境,疲乏与宁静之间的对照,说明伍子胥自
我生命状态的自由和放空,甚至不去想复仇之事。
B.第②处以溪水的流动与宇宙的凝滞构成对比,宇宙的凝滞运用夸张手法,是伍子
胥昭关遇阻时沉重心情的投射,溪水则代表未知的可能。
C.第③处和谐的溪水具有象征意味,它温柔、亲切、熟稔、永恒,引发了伍子胥对
往日和故乡的回想,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
D.第④处一池死水与第①处流水相呼应,这一变化暗示了伍子胥内心思想和情感的
转变,对复仇的坚定,意味着对自我人生的放弃。
4.对伍子胥而言,蚕的“脱皮”意味着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①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
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哲理;②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
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任时的矛盾与挣扎;
③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人生遭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一段美的生活,不管为了爱或是为了恨,不管为了生或是为了死,都无异于
这样的一个抛掷:在停留中有坚持,在陨落中有克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止于讲
述伍子胥逃亡的故事,更是借此来表现某种人生际遇,以及其间包含的人生体验和
哲理。结合作者所处的年代,如忧心如焚的战争局势和剧烈变化的现实处境等,还
表现了一个追求理想的人的受难,充满了一个遭难国家的艰苦,“反映出一些现代
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的痛苦”,是作者关于现实人生和国家民族的深切思考。
小说在叙事时淡化了故事情节,构成小说基本原素的是其浓郁的诗性和哲理的
完美融合,着重表现人们的普遍体验:“想起他的少年时代,那时是非还没有颠倒,
黑白也没有混淆,他和任何人没有两样,学礼,习乐,练习射御,人人都是一行行
并列的树木,同样负担着冬日的风雪与春夏的阳光,他丝毫不曾预感到他今日的特
殊的运命。……他觉得,独自在这荒诞的境界里,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
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
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
为那千仞的长人,要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伍子胥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
恋,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表现了在理想生活幻灭后,不得不担负起责
任时的矛盾与挣扎。
“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
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伍子胥想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
“子胥的意识沉入朦胧的状态,他的梦魂好像也伴着死者的魂向着远远的故居飘去,
溪水的声音成为他惟一的引导。子胥的心境与死者已经化合为一,到了最阴沉最阴
沉的深处”,写出了伍子胥逃亡的艰难,潜意识里似乎祈求者死亡和结束;”一切
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往下想了,他
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走出昭关”,
伍子胥渴望新生。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和情景交融,让读者走进人物内心,感
受其人生遭际。
2、B【解析】B.“说明伍子胥逃亡的地形由平坦易行变为坎坷难行”说法不当,原
文为“他白昼多半隐伏在草莽里,黄昏后,才寻索着星辰指给他的方向前进”可知
并不“平坦易行”。
3.C【解析】C.“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于文无据,原文为“他听着这溪声,
稔熟,亲切,仿佛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没有被污辱的故乡”,主要引发了伍子胥
对往日和故乡的回想。“进一步坚定了他复仇的意志”属于过度解读。
4.①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②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坚定地承担起为
父兄报仇的使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词语的理解能力。
由“伍子胥在郑国和陈国绕了一个圈子,什么也没有得到,又回到楚国的东北
角,他必须穿过这里走到新兴的吴国去”“昭关在他的面前了。……一个没有节传
的亡人,怎么能够从这里通过呢”“网的包围仿佛越来越紧,他想象树林的外边,
山的那边,当是一个新鲜的自由的世界。蚕在脱皮时的那种苦况,现在的子胥深深
地体味到了。子胥觉得新皮在生长,在成熟,只是旧皮什么时候才能完全脱却呢”
可知“脱皮”指通过昭关,逃亡到吴国;
由“一切都远了,只有这不间断的溪声还依稀地引他回到和平的往日。他不要
往下想了,他感到无法支持的寂寞,只希望把旧日的一切脱去,以一个再生的身体
走出昭关”可知“脱皮”指割断对和平的往日和故乡的留恋。
由''他感到从未有过的清爽:他想,有一天他自己会化身为那千仞的长人,要
索取他的仇敌的灵魂”可知“脱皮”指坚定地承担起为父兄报仇的使命。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黎明的河边(节选)
峻青
有一个时期,人们曾把我当成了英雄,说我在坚持昌潍平原的敌后斗争中打开了
新的局面,表现得非常勇敢、顽强;可我清楚地知道:任何新的局面,都不是任何
一个人的力量所能够打开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那么他就什么都做不成。就拿
我夜间经过敌占区从永安到河东的这一段路上所遭遇到的情况来说,如果没有小陈
一家人,我即使不被敌人打死也早就被河水淹死了,哪里还能有今天?所以,每到
人们要我讲斗争事迹的时候,我第一个提起来的就是小陈。
那是一九四七年的秋天。清晨的河岸并不宁静。一场激烈的风暴就要卷来了。
陈家庄那边,突然响起了一阵噎噎的钟声,紧接着南面的村庄也响起来了,一村
连着一村,一刹那,河西沿岸的好多村庄里,都响起了火急的钟声……
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来了。
枪声越来越近了。西边的敌人已迂回到了果树林的边沿,伏在一条离我们不远的
沙丘后面向我们射击,子弹像蝗虫似的在我们身边扑扑地乱飞,溅起了壕沟沿上的
泥土,打断了蓬蒿的枝叶。
我们沉着地不还一枪,等待着敌人更靠前一些。可是,敌人很狡猾,他们始终不
肯离开那条沙丘。突然,他们停止射击了,一个匪徒从沙丘后面探出头来,挥舞着
一块红布,喊道:“别打枪,别打枪。”我认得说这话的就是才侥幸逃回去的那个
匪徒,“小陈,你来看看,这是谁?”
小陈的脸色一下子就变得雪一样的苍白,站在沙丘上的原来是一个老大娘和一个
十四五岁的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 45185-2024眼视光产品成品眼镜安全技术规范
- SMARCA2-ligand-13-生命科学试剂-MCE-7252
- Nonanoylcarnitine-C9-carnitine-生命科学试剂-MCE-3656
- CP-LC-1254-生命科学试剂-MCE-4991
- 3-Hydroxy-desalkylflurazepam-生命科学试剂-MCE-8942
- 二零二五年度瓷砖产品出口退税代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泳池水上运动项目推广合作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境污染责任赔偿调解协议
- 质量控制在提高实验室效率中的作用
- 2024烟台的海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烟台的海》教案
- 2024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心尖球形综合征
- DBJT 13-460-2024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增设电梯工程技术标准
- 中国证监会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监控系统证券公司接口规范
- 2025届天津市部分学校高三年级八校联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微项目 探讨如何利用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甲醇-2025年高考化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鲁科版)
-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学期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 水产品冷冻加工原料处理与加工技术考核试卷
- 全新保密协议模板公安下载(2024版)
- 财务管理学(第10版)课件 第1章 总论
- GB/T 4008-2024锰硅合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