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安达市第七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统计,1960年,全世界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的人均收入是30∶1,而2000年是74∶1;1980年,最不发达国家有20多个,但到2000年联合国成员中这样的国家已有48个。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B.两极格局瓦解造成动荡C.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D.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2.19世纪90年代在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A.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自然经济完全解体融入世界C.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3.1851年,英国颁布《劳动阶级租住公寓法》,以保障城市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建设,解决工人住房数量不足与质量低劣等问题。这表明当时英国A.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立 B.阶级对立问题较为突出C.劳动者利益得到确实保障 D.城市空间布局得到优化4.以下两幅图片用于研究性学习,与之最契合的主题是A.清代建筑风格的全盘西化 B.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C.西欧历史上的“中国热” D.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5.英国王室的影响力被称为“无形资产”。2018年5月,哈里王子大婚期间出现的下列这种杯子纪念品(见如图)很是畅销。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英国A.王室具有干预经济的权力 B.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C.国王大都备受国民的爱戴 D.国王是国家的精神象征6.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包括①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②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③民众掀起抵制洋货运动④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7.约喻·L加迪斯指出,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据此可以推断该学者的观点是A.美、苏两国对冷战的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B.冷战实际是两种不同思想观念的对抗C.意识形态和安全利益是冷战的根本原因D.苏联和斯大林应该对冷战负主要责任8.清代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自宋太祖易以文臣牧民,而后天下渐得苏息,历代因之,皆享国久长,民不思乱。”这句话着重强调宋代A.文臣治国政策的重要性B.地方设置通判的必然性C.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D.完善三省体制的进步性9.19世纪60年代以后,很多在华外资企业以“附股”的形式大量吸收华商资本。到90年代,“华商附股”累计总数已达4000万两以上,约占这些企业股本的一半。“华商附股”的大量出现A.表明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有利于新兴生产方式的引进C.反映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D.促进了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10.有人认为:“1980年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步过程中的重要年份。”事件能为此观点提供佐证的有①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②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④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城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唐末草市兴起之后,有人描述当时彭州唐昌县建德草市,“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这反映了A.坊市制度逐渐走向瓦解 B.唐朝末年开始出现了草市C.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 D.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12.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典客少数民族事务太仆宫廷车马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和税收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13.根据下列文本材料所示内容,可以推断出的朝代是A.宋朝 B.唐朝 C.汉朝 D.秦朝14.军队由城邦公民组成。遇到外来侵略,城邦公民即放下犁头,拿出自备武器,穿上盔甲,由推举出来的领袖率领上战场。战事结束后军队随即解散,士兵回到各自工作岗位,耕田的耕田,牧羊的牧羊。公民执干戈以卫城邦,是义务也是权利。这支公民军队最初只是为保卫城邦,后来却成为帝国向外扩张的武力。由此推知此时是A.共和国早期的罗马 B.春秋战国时的中国C.中世纪时期的法国 D.共和国鼎盛的雅典15.据史书记载:九品中正制下,选择中正的权力在中央,政府选择中正非常慎重,多数中正都符合“贤有识鉴”的标准;中正必须认真负责,不负责者都要受到弹劾。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强化中正官的道德意识 B.方便中央自上而下地管理C.安抚了世族的不满情绪 D.消除了士族对吏治的影响16.20世纪初,梁启超强调:“国家所最渴望者,为国包资格了鼓吹革命者亦认为:“夫立国于地球之上者,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在当时思想家中,“中国自开国以来,未尝有国民”成为一种共识。这些看法A.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B.折射了军阀割据的现实C.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自信 D.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17.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指哥伦布)维氏(指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指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一句话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18.帝制的崩溃成为20世纪初期世界政治走向现代的重要一幕。下列有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宣统皇帝下诏退位②德意志帝国走向崩溃③俄国沙皇专制结束④土耳其废除素丹制度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④②1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把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次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发展,又将“人民共和国”改为“民主共和国”。此举旨在A.适应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新形势 B.巩固陕北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C.团结中间阶层孤立反共顽固势力 D.推进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化建设20.如下图是1984年创作的漫画《做实验》。“实验”的最终目的是A.实现国家统一B.推进改革C.调整外交政策D.筹建经济特区21.下面法国《时事画报》刊登的漫画反映了近代史上哪一现象?A.五口通商 B.租界设立 C.瓜分狂潮 D.门户开放22.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894年-1921年应该填:时期

主题词

1894-1921年

1921-1935年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1949-1956年

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1978-2001年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推翻帝制,走向共和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23.阅读下列《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中国这一时期外交状况的结论是年份1969197019711972197319741975197619771978国家数495469878895103107110112①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外交战线未受文革干扰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交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④24.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时“应考者寥寥”。1867年,仅有98人报名,录取30人,最终到馆只有10人。而1885年的招考异常顺利,报考者达394人,经初试、复试,最后录取到馆达108名。这一变化说明A.教育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B.民主科学思想已得到广泛传播C.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D.“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扩大25.“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A.《人权宣言》的发表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C.《法国民法典》的颁布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26.下图所反映的问题,可以通过下列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A.联合国B.世界银行C.世界贸易组织D.世界货币基金组织27.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C.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28.对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历史新变化的解释中不确切的一项是A.走向共和政体 B.思想解放潮流 C.社会生活变迁 D.国际地位提升29.如图是《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名称拟出最合适的章的名称A.环境:黄色土地与蓝色海洋 B.政体:帝制与共和C.传统:专制与民主 D.学术:重伦理与爱智慧30.对“英国脱欧”分析有误的是A.作为创始国之一理应有大国担当 B.欧洲走向联合的道路具有曲折性C.英国将难以再依托欧盟发展自己 D.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目标真正实现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长期以来界对夏王朝存在与否颇有争议。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夏文化的探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碳十四测数据(选样)——(资料来源:《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材料二二里头早期文化层直接叠压新砦期的地层。……新砦遗址总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中心区的高地上发现一座东西长92.6米、南北宽14.5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遗址,其性质……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等高规格遗物。——赵青春《新砦考古的回顾与展望》请回答:(1)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认定夏朝的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据此你认为材料一中哪些考古文化遗存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据材料二指出,新岩遗址已经出现了哪些可以佐证早期国家形成的文化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砦遗址的发现对于破解夏文化之谜的价值。(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考古发现的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在哪里?鉴于有关夏代文献记载极其简单,因此探索夏文化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32.海洋既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障碍,又是近现代文明交融的媒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2)结合所学,分析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因素。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20世纪初,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在整个两宋时期,发生在江南地区的疫病大概有29次。南宋152年间,平均每五年就出现一次,其中有26次发生在江南地区。杭州取代汴京成为宋朝的首都以后,也成为新的流行性疾病的多发区,苏轼曾评价杭州的流行病指出,“杭(州),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从时间的分布上看,从1142一1190年的48年中共发生13次传染病流行,平均每4年一次;1195—1211年的16年中发生了9次,平均每2年就有一次瘟疫。两宋尤其是南宋时期传染性疾病大多发生在夏秋之际,23次有明确月份的记载,其中有15次疫情是发生在这个季节,约占65%。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南方大疫,两浙贫富皆病,死者约十之五六”,“浙西路死者五十余万人”。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浙西大疫流行,平江府以北的河流中“流尸无算”。——摘编自尹娜《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材料二流行病的灾难,促进了医学卫生的各种研究和观察,为近代卫生学的发展铺平了路。以1845年中英《上海土地章程》的颁布为起点和标志,公共租界开始了其公共卫生建设的进程。此外,工部局还颁布了一些法令法规,以使公共卫生管理走向法制化和制度化。《上海洋泾浜北首西国租界田地章程后附规例》第42条涉及到沟渠、建造房屋、街道清洁、挑除垃圾污秽、查视地方污秽、查视房屋污秽等内容;1901年工部局起草《公共卫生细则》,以实行传染病的强迫性通知和传染病人的强迫性隔离。20世纪20—30年代上海华界的公共卫生事业,不论在组织、体制、法制还是关于传染病的现代防疫措施上,均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水平。服务体系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学、科研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政府通过计划手段进行管理,确保医疗——摘编自刘雪芹《近代上海的瘟疫和社会》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里,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发生疾病风险时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费用保障。全国绝大多数居民都能够得到最低限度的医疗卫生服务,确保了医疗卫生服务在全国范围的公平供给。——摘编自牟海林《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疫情发生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材料反映当今世界经济贫富差距大,并且有加大的趋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故A正确;材料提到的贫富差距问题在1960年和1980年就已存在,与两极格局瓦解无关,故B项错误;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有利于国际秩序的公正合理化,这样一定程度应该可以缓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国际贸易有很大影响,但与贫富差距问题没什么影响,故D项错误。2、A【解析】

材料“衣洋布者十之七八”显示当时洋布占据中国市场的70-80%,这一现象说明中国经济逐渐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正确;19世纪末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不是完全瓦解,排除B;C中的“根本变化”说法绝对,排除C;中国近代一直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排除D。故选A。3、B【解析】

材料反映了英国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来保障工人阶级的住房问题。依据英国的史实可知,英国的阶级矛盾问题较为尖锐,工人的斗争已经影响国家的发展,因此英国通过保障工人住房来缓解阶级矛盾。B正确;1908年的《养老金法》、1911年的《国民保险法》所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确立,A错误;材料只反映了英国颁布法律来保护工人住房,不能反映是否得到确实保障,C错误;材料信息与城市布局是否优化无关,D错误。故选B。4、D【解析】

从材料中的建筑样式可以看出,这些建筑是融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因此能够反映出清代的中外文化交流,故D正确。5、D【解析】

王室经济效应显然是因为国王是国家的精神象征,备受人们的关注和爱戴,因此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D项正确;君主立宪制下英王“统而不治”,A项错误;王室经济效应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没有直接因果关系,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选D。6、B【解析】

从材料中的“农工商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可以看出,北洋政府倡导使用国货,实行有利于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相对宽松,①②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民众掀起抵制洋货运动,排除含有③的A、C、D项。7、D【解析】

据材料“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可知斯大林的这种理念导致了美苏冷战,D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斯大林的责任,而没有体现美国,A错误;据材料“从根本上看,冷战是两种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对立。由于斯大林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领袖,从未放弃过‘世界革命’的最终理念。”,导致了美苏冷战,B片面;据材料“仅仅将冷战所要解决的问题归结为两个超级大国的利益之争是不恰当的,……”可知,C说法与题意不符。8、A【解析】

依据材料中“易以文臣牧民”信息可知,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宋太祖文官治国的重要性,并未涉及地方通判的设置;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局限性;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与中央的三省体制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B【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华商附股”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外资企业借助华商资本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另一方面是华商借助人股外资企业投资新式企业,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引进,故B项正确;列强短暂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排除A项;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排除C项;“华商附股”的形式,加剧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半殖民地化特征,不利于民族工业的长远发展,排除D项。故选B。10、B【解析】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1980年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城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①②④正确,故选B;③是1979年,排除,故排除A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80年”,联系1980年中国的重大事件分析解答。11、D【解析】

据材料“人既繁会,俗巴丰饶,又置一镇,抽武士三十人而御之,亦立廨署,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可知,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草市兴起,且政府设立机构管理,这体现了政府重视商业环境的治理,D正确;“坊市制度”是唐朝城市布局的设置,与草市无关,A说法错误;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市开始出现,B错误;材料“……早暮巡警,盗将窜迹,人遂高眠”指的是对草市的管理,而不是“草市功能转向政治军事”,C错误。12、D【解析】

由秦朝九卿职能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都是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的,国与皇家实际上融为一体,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故选D。仅从九卿的职能无法得出秦朝是否统一的结论,排除A;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九卿是中央官制,材料没有提及地方制度,没有对比,故强干弱枝的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C。【点睛】依据图中国家官吏围绕皇室的家事设置,可以推知家国同构的特点,表格阅读时切记要寻找共性规律。13、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文采华丽的文体、书写材料得到改进是指汉赋和造纸术的改进,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这一信息不符,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文学成就·造纸术、汉赋14、A【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经历了由共和国到帝国时期,城邦公民训练有素,为对外扩张奠定基础,故A选项正确;春秋战国时的中国没有对外扩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事共和国时期的罗马,而不是中世纪的法国,故C选项错误;共和国鼎盛的雅典没有对外扩张,故D选项错误。15、B【解析】

由于选择中正官的权力在中央,中央对中正官有严格的要求,故方便了中央自上而下地控制官员的任选,B项正确;选择中正官的要求是“贤有识鉴”“认真负责”,强调除了道德,更重要的是“鉴人”能力,A项不全面,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世族”的不满情绪,九品中正制并非意在“安抚”世族,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对官员的考核任用的影响贯穿始终,排除D项16、A【解析】

梁启超、资产阶级革命者以及当时思想家都在提倡国民的重要性,这种主张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A正确;B与题无关,排除;20世纪初正值民族危机,思想界多主张学习西方,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而且国民这一概念也是西方的舶来品,C排除;梁启超并不主张革命,因此D与国民概念无直接因果联系,排除。17、C【解析】

开辟新航路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情况下进行的,西欧的航海家在世界各地寻找财富,而郑和下西洋时期的明朝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导,朝贡贸易追求宣扬国威和“厚往薄来”,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导致中西航海家的远洋航行存在巨大差异,故答案为C项;A项不符合题干中“根本上”的要求,排除;郑和船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排除B项;当时西方在科学技术和武装力量方面并不占有明显优势,排除D项。18、B【解析】试题分析:该题属于史实记忆型选择题。宣统退位发生在1912年,德意志帝国在1941年共和国的建立时走向崩溃,俄国沙皇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中被推翻的,1922年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了废除苏丹制的决议案,故正确的顺序是B项。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19、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到“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再到“民主共和国”的转变,是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新形势,争取更多的抗日力量,以扩大统一战线,故A正确;巩固陕北根据地不是主要目的,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为了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故C错误;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化建设是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故D错误,20、A【解析】时间是1984年,注意漫画上的文字“、香港”,结合所学知识应该是关于国家统一问题的“一国两制”,所以A项正确。21、C【解析】

图片中文字“中国之险象”及图中寓意可知,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形势,C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到五口通商、租界的设立、门户开放等信息,故A、B、D与材料无关。22、B【解析】试题分析:A项错误,抗日战争是在1937年开始的;C项错误,国共对峙是从1927年开始的;D项错误,星星之火指的是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1927年后开始的。B项正确,1894年到1921年间,进行了辛亥革命,创立了共和制度。考点:辛亥革命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辛亥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23、C【解析】

由六十年代末起,中国的建交国数量不断增长,体现了外交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①符合题意;七十年代初期,中国建交国数量增长较慢,说明外交战线还是受到了文革干扰,②错误;1972年以后,中国建交国数量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③符合题意;表格内容无法体现中美正式建交的内容,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C,排除ABD。24、D【解析】

京师同文馆的招考由“应考者寥寥”到异常顺利,说明“西用”思想的社会基础有所扩大,促进了京师同文馆的招考,故选D项;A项与题意不符,且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民主、科学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B项排除;清政府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新政,排除C项。故选D。25、C【解析】

《法国民法典》是近代社会一部重要的法律文献,它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26、C【解析】

材料涉及关税,根据所学可知,世贸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国家贸易中的关税问题,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选项C正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选项A排除;世界银行向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推进国际贸易均衡发展,选项B排除;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稳定国际汇率,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对选项中所列国际组织宗旨和职能的掌握。27、C【解析】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从材料中的这段信息可见梁启超借助中国传统的绅权来宣扬近代西方的民权思想,故选C。“绅”是一种非官非民的身份,多有学历或有党派身份,不仅仅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故A表述不准确,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的信息,故排除B。材料也没有体现“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的信息,故排除D。28、D【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即从1910到1919年。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低下,故D符合题意;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A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猛烈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推动社会社会生活大变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29、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和希腊的政治制度。先秦逐渐走向专制,古希腊逐渐走向民主,C正确;A与材料无关;中国帝制确立于秦朝,故B错误;D与材料无关。30、A【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欧盟创始国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六国,英国并非创始成员国,故A项符合题意;英国脱欧是欧洲实现一体化过程中的一次重大挫折,说明欧洲的联合之路具有曲折性,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脱欧即意味着它放弃了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其再也难以依托欧盟发展自己,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它的脱离不利于欧洲一体化目标的真正实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3(1)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一、二期。(2)文化现象:城堡;祭台;铜器。价值:新岩文化把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紧密连接起来;为了解夏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3)中心区:河南中部:山西南部。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龙山文化晚期及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的标本年代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范围内,可以成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根据材料二“有外濠、城墙和内濠三重防御措施……是祭台,此处出土了铜器残片”可知城堡与祭台可作为佐证早期国家形成证据;二问结合所学从新岩文化与龙山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的联系进行分析阐述。(3)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文化中心区发掘于河南中部与山西南部;探索夏文化,应从考古发掘与文献资料的记载进行相互印证而进行。32、(1)变化:海路贸易越来越重要(或对外贸易重心由陆路向海路转移)。原因: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代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海运具有明显的优势;宋代航海技术发达。(2)荷兰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大西洋沿岸有利位置,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推行殖民扩张;依托强大的海军作为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保障。(3)观点:中:消极防御,力保和局。日:主动进攻,争夺制海权。背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均被列强从海上打开大门,被迫开展洋务运动;日本遭遇“黑船事件”,被迫向西方开放,并进行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影响: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日胜中败。(4)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日、俄、中均侧身其中。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太平洋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依据材料一“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可以得出海路贸易越来越重要(或对外贸易重心由陆路向海路转移)。第二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一“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代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海运具有明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