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详细解读_第1页
《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详细解读_第2页
《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详细解读_第3页
《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详细解读_第4页
《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详细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详细解读contents目录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缩略语5总则5.1IT应急风险管理与IT应急管理的关系5.2风险管理原则contents目录5.3风险管理文化5.4风险管理策略5.5风险管理技术5.6风险管理对象6风险管理框架7顶层设计7.1战略规划7.2组织构建contents目录7.3架构设计8风险管理环境8.1内外部环境8.2促成因素9风险管理体系10风险管理要素10.1专业团队与人员10.2风险类型contents目录10.3风险管理流程10.4信息系统10.5数据10.6其他11风险管理实施11.1统筹和规划11.2构建和运行11.3监控和评价11.4改进和优化contents目录附录A(资料性)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附录B(资料性)IT应急管理专项风险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附录D(资料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情况下的整体应用场景附录E(资料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情况下的具体应用场景参考文献011范围1.范围风险管理内容本标准涉及的风险管理内容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处置以及恢复等各个环节。它要求组织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保障信息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涉及领域该标准不仅适用于传统的信息技术领域,还涵盖了与信息技术紧密相关的各个行业,如金融、医疗、教育、政府等。这些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在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均需按照本标准进行应急风险管理。标准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组织和机构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进行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框架和指导原则,帮助组织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对信息技术系统造成的影响。022规范性引用文件核心引用文件该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核心引用了国家关于信息技术服务、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确保标准的合规性和权威性。技术标准引用行业最佳实践2.规范性引用文件为了保障应急风险管理的技术可行性和操作性,标准还引用了多个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安全技术标准,如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云计算服务安全标准等。在制定应急风险管理流程和措施时,标准参考了行业内外的最佳实践案例,以确保标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这些规范性引用文件共同构成了GB/T43046-2023标准的基础,为该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引用这些文件,标准制定者确保了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有助于组织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更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请注意,由于我无法直接访问外部资源,上述解读是基于对标准制定过程的一般理解和假设。在实际应用中,建议直接查阅GB/T43046-2023标准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2.规范性引用文件033术语和定义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指在组织面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对信息技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预防、响应和恢复的一系列活动,以确保信息技术的连续性和组织的正常运营。3.术语和定义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突然发生,可能对公众安全、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在此类事件中,信息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尤为重要。风险管理框架该标准中定义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框架,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处理、监控等各个环节,为组织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风险管理方法。顶层设计指的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确保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应急响应计划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制定的详细应对方案,包括预警、响应、恢复等各个阶段的具体措施和责任人。3.术语和定义044缩略语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nformationSecurityManagementSystem)ISMS业务连续性计划(BusinessContinuityPlan)BCP01020304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灾难恢复计划(DisasterRecoveryPlan)DRP常见缩略语解释风险管理(RiskManagement)RM风险管理相关缩略语风险评估(RiskAssessment)RA风险处理(RiskTreatment)RT风险控制(RiskControl)RC危机管理(CrisisManagement)应急响应(EmergencyResponse)事故指挥计划(IncidentCommandPlan)应急操作程序(EmergencyOperatingProcedure)应急响应与危机管理缩略语CMERICPEOP055总则5.1编制目的提供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IT应急风险管理指导本标准旨在为组织实施IT应急风险管理提供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以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挑战。提高IT应急风险管理能力通过遵循本标准,组织可以系统地提升其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IT应急风险管理能力,减少潜在损失。促进信息技术与业务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业务中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信息技术能够成为支持业务连续性的关键因素。本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组织和机构,包括但不限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进行IT应急风险管理的场景。各类组织和机构主要聚焦于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涵盖基础设施、软件开发、数据处理与存储、网络通信等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服务领域5.2适用范围5.3基本原则预防为主,防抗结合01强调预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建立健全的预防机制来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同时,也要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快速响应,恢复优先02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后,应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优先保障重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尽快恢复业务连续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03建立统一的IT应急风险管理体系,明确各级组织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持续改进,不断完善04通过对历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总结与反思,不断完善IT应急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提高应对能力和水平。065.1IT应急风险管理与IT应急管理的关系IT应急风险管理是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控信息技术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风险的过程。它侧重于预防、减轻和应对可能对组织的信息技术系统和业务连续性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IT应急风险管理的定义IT应急管理的定义IT应急管理是组织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为确保信息技术系统和服务的连续性和可用性而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它关注于快速恢复组织的关键信息技术服务,以最小化业务中断和损失。两者之间的关系010203IT应急风险管理是IT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有效的IT应急风险管理策略,组织可以识别并控制潜在的信息技术风险,从而增强其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应对能力。IT应急风险管理为IT应急管理提供必要的输入和支持。通过风险评估和监控,组织可以了解当前的信息技术风险状况,并据此制定和调整其应急管理计划和策略。两者共同构成组织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全面信息技术保障体系。IT应急风险管理侧重于风险预防和控制,而IT应急管理则侧重于事件响应和恢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确保组织在面临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的信息技术韧性和业务连续性。075.2风险管理原则责任明确原则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风险管理职责,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应涵盖信息技术服务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基础设施、数据安全、应用系统等,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和防护。预防为主原则强调风险的事前预防和控制,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动态管理原则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评估和调整风险管理策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环境和威胁。5.2风险管理原则085.3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指组织内部对于风险管理的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它影响着员工对风险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定义风险管理文化是组织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保障信息技术服务连续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因素。它能够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促进风险管理的全员参与,从而提升组织整体的风险应对能力。重要性定义与重要性开放与透明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开放与透明的沟通氛围,确保风险信息在组织内部得到及时、准确的传递和处理。全员参与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全员参与,每个员工都是风险管理的责任主体,需要承担相应的风险管理职责。持续改进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识别、评估、监控和应对风险。风险管理文化强调持续改进,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风险管理技能。核心要素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组织应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阐述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流程和组织架构,为全员提供指导。建设与实践01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定期组织风险管理培训活动,提高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和技能水平,增强风险意识。02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风险管理实践,提出创新性风险管理建议和改进措施。03定期评估与审查定期对组织的风险管理实践进行评估和审查,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采取改进措施,确保风险管理文化的有效落地。04095.4风险管理策略为组织提供明确的风险管理方向和原则。促进组织内部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统一理解和行动。确保组织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能够有效应对信息技术风险。5.4.1制定风险管理策略的重要性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包括保障业务连续性、减少损失、维护声誉等。5.4.2风险管理策略的核心内容确定风险管理的原则,如预防为主、快速反应、持续改进等。制定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包括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处置等方面。01020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加强风险管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定期对风险管理策略进行评估和更新,确保其适应组织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5.4.3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要点5.4.4风险管理策略与其他管理策略的协调010203与业务连续性管理策略相协调,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业务的持续运行。与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相协调,共同保障组织的信息资产安全。与应急管理策略相协调,形成统一的应急响应机制,提高应对效率。105.5风险管理技术5.5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监测与预警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可能引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预设的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报告潜在风险,以便相关部门能够迅速作出响应。数据安全保障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期间,确保重要数据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需要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手段,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技术评估与选择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对可用的信息技术进行全面评估,选择最适合当前情况的技术手段。这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备份与恢复技术、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系统容灾技术等。030201应急响应与恢复:当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计划,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损害评估、资源调配、信息发布等工作。同时,要确保在事件处理完毕后,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信息技术服务。这些风险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优化,以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最大程度地降低信息技术风险,保障组织业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同时,这些技术也需要与相关的管理策略、流程和人员能力相匹配,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果。5.5风险管理技术115.6风险管理对象确保关键信息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关键信息技术系统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这些系统可能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通过风险管理,可以识别和预防潜在的系统故障,确保系统的持续可用性。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是组织的重要资产,尤其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更加重要。风险管理需要关注数据的备份、恢复和加密等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损坏或丢失。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业务流程中断,给组织带来重大损失。通过风险管理,可以识别和评估业务流程中的潜在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以确保业务流程的连续性。维持业务流程的连续性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组织的运营可能面临各种挑战。风险管理需要关注供应链、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等关键环节,确保运营的稳定性,以满足客户需求并维护组织声誉。保障运营的稳定性业务流程和运营人员和设施安全确保设施安全设施安全也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对象。这包括确保办公场所、数据中心、仓库等关键设施的物理安全,以及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防止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风险。保障人员安全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人员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风险管理需要关注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和培训,以降低人员伤害的风险。126风险管理框架确定组织的风险偏好、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管理目标,为风险管理活动提供指导。风险管理策略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等环节,确保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风险管理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高效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风险管理组织架构6.1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成0102036.2风险管理框架的实施要点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01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明确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风险识别与评估02通过定期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确保业务持续稳定运行。制定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0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降低风险对组织的影响。强化风险监控与报告04定期对业务进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确保业务稳健发展。同时,向上级管理机构报告风险管理工作情况,以便及时获取指导和支持。提升组织信誉和形象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并有效实施,可以提升组织的信誉和形象,增强客户和市场对组织的信心。提高组织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组织可以更加系统地管理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和质量。保障业务稳定运行风险管理框架有助于组织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问题,从而确保业务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6.3风险管理框架的意义137顶层设计总体架构设计顶层设计首先关注的是应急风险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这包括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分析层、应用层等,并确保各层之间的顺畅交互。7.顶层设计标准化与模块化为了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顶层设计强调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理念。这意味着系统的各个部分应遵循统一的标准,同时每个部分都应设计成可独立升级和替换的模块。安全性与可靠性考虑在顶层设计中,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核心考虑因素。这包括数据加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备份与恢复等安全措施,以及通过冗余设计和故障转移机制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集成与协同:顶层设计还需考虑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如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的集成与协同工作。这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业务流程的优化。在《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标准中,顶层设计是构建有效应急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组织能够建立起一个结构清晰、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应急风险管理系统,以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挑战。7.顶层设计147.1战略规划明确战略目标和定位评估组织面临的内外部威胁和机会,包括技术、法律、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为战略制定提供依据。分析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规划基于目标分析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符合组织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阶段。确立组织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的战略目标和定位,以确保业务连续性和信息安全。7.1.1制定应急风险管理战略建立应急资源管理机制明确应急资源的来源、分配、利用和回收等流程,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及时更新。加强跨部门协作拓展外部合作渠道7.1.2整合应急风险管理资源促进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积极寻求与政府、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外部组织的合作,共同提升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多种方式,提高组织内部人员的应急风险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的信息技术支撑体系,包括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技术手段,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开展应急演练活动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活动,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0203017.1.3提升应急风险管理能力157.2组织构建应急风险管理团队应成立专门的应急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全面规划和执行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工作。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各部门能够迅速响应、协同工作。7.2.1组织架构设立明确应急风险管理负责人,负责统筹协调应急风险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策略和计划。应急风险管理负责人配备专业的技术支持人员,负责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提供及时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技术支持人员7.2.2角色与职责分配7.2.3培训与演练计划模拟演练定期开展模拟演练活动,检验应急风险管理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风险管理相关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应急意识和风险处置能力。应急资源储备建立应急资源储备机制,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调配所需资源。技术设备支持7.2.4资源保障措施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应急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0102167.3架构设计安全性考虑在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安全性因素,采用多种安全机制和技术手段,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模块化设计标准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确保架构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便于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和调整。分层结构架构分为多个层次,包括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等,每层之间通过标准接口进行通信,实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处理。7.3.1总体架构建立统一的数据集成和共享平台,实现不同来源、不同格式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提高数据利用效率。数据集成与共享制定数据治理规范和标准化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提升数据质量。数据治理与标准化采用数据加密、脱敏等安全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隐私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7.3.2数据架构业务应用整合采用微服务化设计理念,将应用拆分为多个独立的服务单元,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微服务化设计多租户支持支持多租户模式,能够为不同租户提供独立的应用环境和数据空间,确保租户间的数据隔离和安全性。将各类业务应用整合到统一的应用平台上,实现业务的协同和高效运作。7.3.3应用架构7.3.4技术架构01基于云计算平台构建技术架构,充分利用云计算的弹性扩展、按需付费等优势,降低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采用分布式技术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可靠性,确保在高并发场景下系统的稳定运行。运用容器化技术进行应用部署和管理,提高应用的部署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同时,容器化技术还便于实现应用的版本控制和快速迭代。0203云计算平台支持分布式技术运用容器化技术部署178风险管理环境8.风险管理环境外部环境评估除了内部环境,对外部环境的评估同样重要。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市场动态以及供应链情况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组织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产生影响。建立风险管理意识在组织中培养风险管理意识是确保应急风险管理措施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培训、演练和沟通,使员工了解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知道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如何迅速响应。内部环境分析风险管理环境首先涉及对组织内部环境的深入分析。这包括了解组织的结构、文化、资源分配以及信息技术架构。内部环境的稳定性与强健性对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至关重要。030201持续改进与优化:风险管理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随着组织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持续改进与优化。这包括定期审查风险管理策略、更新风险管理流程以及提升风险管理技能等。在《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标准中,风险管理环境被视为一个动态且持续优化的过程。通过深入理解并应用这一标准,组织可以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保障信息技术的稳定运行和业务连续性。8.风险管理环境188.1内外部环境8.1.1内部环境组织结构与文化组织内部需建立适应应急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包括应急响应团队、风险管理委员会等,并培育强调安全、稳健和快速响应的文化氛围。资源与能力组织应确保拥有足够的资源(如技术、人力、财力)来支持应急风险管理活动的实施,并不断提升在风险评估、监控、响应和恢复等方面的能力。信息系统与数据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实现风险数据的实时收集、分析和报告,为决策层提供准确、及时的风险信息。8.1.2外部环境法律法规与合规要求组织需密切关注与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动态,确保业务活动符合法律要求,避免因违规而带来的风险。行业趋势与市场竞争供应链与合作伙伴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了解竞争对手在应急风险管理方面的做法,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策略,保持市场竞争力。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以及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降低整体风险。198.2促成因素在探讨《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GB/T43046-2023)标准的促成因素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这些促成因素共同推动了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以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需求。8.2促成因素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和组织提升效率、优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因此,确保信息技术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信息安全意识的提升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网络安全事件频发,使得社会各界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断加深。这促使人们更加关注信息技术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管理相关风险。8.2.1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求8.2.2政策法规的推动法规要求的提高随着网络安全法规的不断完善,对组织和个人在信息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促使组织和个人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以符合法规要求。国家标准的制定为了规范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推动相关标准的制定。GB/T43046-2023标准的发布,正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V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信息技术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这些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标准来应对。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随着风险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能够更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信息技术风险。这为制定和实施更为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标准提供了技术支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8.2.3技术发展的驱动209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是组织为识别、评估、控制、监控和改进信息技术应急风险而建立的一套系统化、结构化的管理方法和流程。定义与目的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文化等。核心要素9.1风险管理体系概述策略制定基于组织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制定与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相关的策略,明确风险管理原则、目标和优先级。策略实施将风险管理策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确保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9.2风险管理策略组织架构设计建立明确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划分。职责与权限9.3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各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和监控。0102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通过对风险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和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风险改进定期对组织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风险监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风险控制通过系统的方法识别组织面临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包括技术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等。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评估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9.4风险管理流程积极培育组织的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文化培育定期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提升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知和理解。培训与教育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确保风险管理信息在组织内部得到及时传递和共享。沟通与协作9.5风险管理文化0102032110风险管理要素确立风险管理政策明确组织的风险管理目标、原则、流程和组织架构。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降低和应对措施。构建风险管理流程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处置和监控等环节。10.1风险管理框架全面识别风险通过收集信息、分析历史数据等方法,全面识别可能对组织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建立风险清单将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风险清单。10.2风险识别评估风险大小和发生概率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发生的可能性。确定风险优先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明确优先处理的风险因素。10.3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如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制定风险应对措施定期对实施的风险应对措施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其有效性。监控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10.4风险处置实时监控风险状况通过建立风险监控机制,实时掌握组织面临的风险状况。定期报告风险情况10.5风险监控与报告定期向组织管理层报告风险情况和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决策提供支持。01022210.1专业团队与人员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中,专业团队与人员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是确保信息技术系统稳定运行、及时响应并处理各种风险的关键因素。10.1专业团队与人员沟通与协调团队负责与内部员工、外部合作伙伴以及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沟通,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资源的有效协调。核心团队由信息技术专家、风险管理专家和业务连续性规划专家组成,负责全面规划和执行应急风险管理策略。技术支持团队提供系统维护、数据恢复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支持,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信息系统的可用性。10.1.1团队构成与职责定期培训对团队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应急响应能力。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风险评估方法、应急预案制定和执行、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模拟演练定期组织模拟演练活动,以检验团队的应急响应能力和预案的有效性。通过演练,可以发现并改进预案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团队的实际操作能力。10.1.2人员培训与演练团队成员应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定位并解决问题。专业技能团队成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以便在紧急情况下与各方有效合作,共同应对风险。沟通协调能力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团队成员应保持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并做出正确决策。抗压能力10.1.3人员能力要求2310.2风险类型包括硬件故障、软件故障或网络故障,可能导致关键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系统故障技术风险由于物理损坏、人为错误或恶意攻击导致的重要数据损失。数据丢失或损坏在紧急情况下,不同系统或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可能导致通信或数据共享的障碍。技术兼容性问题人为错误操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误操作可能导致系统崩溃或数据丢失。流程执行不当应急响应流程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可能导致响应延迟或效果不佳。操作风险黑客利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混乱局面进行网络攻击,如勒索软件、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等。恶意攻击敏感信息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访问或泄露。数据泄露安全风险法规遵守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可能忽视或误解相关法律法规,导致违规风险。知识产权保护使用未经授权的软件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可能导致法律纠纷。法律与合规风险供应链中断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可能导致关键设备或服务的供应链中断。合作伙伴不可靠在紧急情况下,合作伙伴可能无法提供必要的支持或服务。供应链与合作伙伴风险2410.3风险管理流程10.3.1风险评估明确评估的对象、目的以及所涉及的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确定风险评估的目标和范围包括系统架构、业务数据、安全策略、历史安全事件等,为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根据分析结果,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排序和分类,明确优先级和处理策略。收集相关信息利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和方法,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脆弱性,并分析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01020403确定风险级别针对已识别的风险,制定具体的处置措施和实施方案,包括风险降低、风险转移等策略。制定风险处置计划按照计划落实各项风险处置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业务的连续性。实施风险处置措施定期对已实施的风险处置措施进行效果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处置策略。监控风险处置效果10.3.2风险处置010203建立风险沟通机制明确各部门和人员之间的风险沟通渠道和方式,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共享。定期报告风险情况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风险评估和处置的进展情况,为决策提供支持。加强风险意识培训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全员对信息安全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10.3.3风险沟通和报告总结经验教训对风险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进行总结和分析,形成宝贵的经验积累。完善风险管理流程根据实践经验和业务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方法论。持续关注新技术新威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安全威胁的不断涌现,保持对新技术的关注和研究,及时更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10.3.4风险持续改进2510.4信息系统定义与范围信息系统在本标准中指的是支持组织业务运作、管理决策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重要性信息系统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信息传递、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的重要基础。10.4.1信息系统概述包括识别信息系统的脆弱性、威胁源以及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置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量化和定性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和发生概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固系统、备份数据、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等。10.4.2信息系统应急风险管理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响应流程、责任人、联系方式等。应急响应计划确定系统恢复的目标、优先级和时间表,确保业务连续性。系统恢复策略建立数据恢复机制,包括定期备份、异地存储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数据恢复与备份10.4.3信息系统应急响应与恢复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访问控制建立安全监测系统,实时检测异常行为并记录日志,以便后续审计和分析。安全监测与日志审计定期扫描系统漏洞并及时更新补丁,降低系统被攻击的风险。漏洞管理与补丁更新10.4.4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措施0102032610.5数据数据分析与挖掘: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可以发现潜在的风险点和问题,为应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例如,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类型及其影响。02数据可视化:将数据以图表、图像等直观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决策者更快速地理解和把握当前形势,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数据可视化还能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确保各方之间的高效沟通。0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处理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数据时,必须严格遵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规定。这包括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以及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04数据收集与整理:在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中,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包括收集各种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相关的信息,如事件类型、发生时间、地点、影响范围等,以及整理这些信息以便于分析和利用。0110.5数据2710.6其他10.6其他标准的应用范围与重要性该标准不仅适用于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还适用于所有依赖信息技术开展业务的组织。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它提供了一种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信息技术应急风险,从而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本标准的实施需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而本标准则提供了更为具体和可操作的指导。标准的实施与监督为确保标准的有效实施,相关组织应建立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对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自查和评估。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将对标准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其得到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未来展望与持续改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形态的变化,本标准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持续的修订和完善。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行业专家和组织参与到标准的修订工作中,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领域的进步与发展。10.6其他“2811风险管理实施明确应急风险管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分工,形成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11.1构建和运行根据组织实际情况和外部环境,制定合适的应急风险管理策略,以指导具体工作的开展。制定应急风险管理策略依据策略要求,落实各项应急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风险识别、评估、监控、应对等。实施应急风险管理措施设立监控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对组织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控。进行绩效评价结合监控结果和其他相关信息,对组织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以衡量其有效性和效率。11.2监控和评价持续改进提升将改进建议落实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循环的监控、评价和改进过程,实现组织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总结经验教训根据监控和评价结果,总结组织在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以优化组织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流程。11.3改进和优化2911.1统筹和规划资源整合与配置:统筹和规划还需要对组织内外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这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资源等,以确保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调动所需资源,有效应对风险。02风险识别与评估:在统筹和规划阶段,还需要进行全面的风险识别与评估。通过对组织面临的各种信息技术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可以确定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03应急预案制定:基于风险识别与评估的结果,统筹和规划阶段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这些预案应明确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组织应如何快速响应、处置和恢复,以最小化风险带来的影响。04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在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中,统筹和规划的首要任务是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定战略规划。这涉及到确立组织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方针、目标和原则。0111.1统筹和规划3011.2构建和运行11.2构建和运行在《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标准(GB/T43046-2023)中,第11.2部分“构建和运行”是关乎应急风险管理体系实际落地的重要环节。该部分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体系框架的构建**: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结合标准的指导原则,建立起完善的应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这一框架需要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职责、流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机制。2.**风险评估与监测**:在体系构建完成后,需要对组织面临的信息技术风险进行全面的评估。这包括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分析风险的大小和发生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监测机制,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问题。11.2构建和运行3.**应急预案的制定**基于风险评估的结果,组织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这些预案应该详细列出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组织应如何迅速响应、调配资源、控制风险并恢复正常运营。4.**培训与演练**为了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组织需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演练。这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应急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检验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5.**持续改进与优化**应急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的改进和优化。组织需要定期回顾和总结体系运行的效果,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流程和策略,以确保体系始终能够适应组织发展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3111.3监控和评价在《信息技术服务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标准(GB/T43046-2023)中,监控和评价是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关键环节。以下是对该环节的详细解读:监控机制的实施:标准强调了对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过程进行持续监控的重要性。这包括对各种风险指标、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系统恢复能力的实时监控。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审查,组织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弱点,从而调整风险管理策略。评价指标的建立:为了量化风险管理的效果,标准提出了一系列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可能包括风险降低的程度、系统恢复时间、员工对风险管理的满意度等。通过这些指标,组织可以客观地评估其风险管理实践的成效,为未来的改进提供数据支持。11.3监控和评价持续改进的循环监控和评价不仅仅是一个单次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标准倡导组织在每次评价后,根据反馈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这种持续改进的循环有助于组织不断优化其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流程,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与其他管理流程的整合监控和评价环节应与其他管理流程(如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紧密整合。这样,组织可以确保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时,各个管理流程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共同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11.3监控和评价3211.4改进和优化持续改进机制:标准强调建立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管理的持续改进机制。这一机制包括定期评估、问题反馈、改进措施制定和实施等环节,以确保应急风险管理工作的持续优化。技术更新与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应急风险管理也需要与时俱进。标准提倡关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时更新和升级现有的管理工具和技术手段,以提高应急风险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经验总结与分享:在改进和优化过程中,应重视经验的总结和分享。通过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编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推广,促进整个行业应急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优化资源配置:在改进过程中,需要对应急风险管理所需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和配置。这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资源等,以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化效益。11.4改进和优化33附录A(资料性)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定义与范围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涉及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信息技术服务在应急响应、恢复及业务连续性保障等方面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评估目的旨在识别、分析、评价及应对这些风险,以确保组织在突发事件中能够快速、有效地恢复关键业务功能。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概述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构成外部风险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供应链中断等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风险涵盖系统故障、人为错误、恶意行为等内部因素引发的风险。技术风险涉及硬件故障、软件缺陷、网络安全等技术层面的问题。管理风险指组织架构不合理、应急预案不完善、培训演练不足等管理方面的缺陷。定性评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式,对风险进行主观判断和分析。定量评估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工具,对风险进行客观量化和预测。综合评估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全面评估IT应急管理的总体风险水平。030201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评估方法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风险降低通过保险、外包等方式,将部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承担。风险转移01020304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避免或减少风险的发生。风险规避在明确风险性质和后果的基础上,主动承担部分风险。风险接受IT应急管理总体风险应对措施34附录B(资料性)IT应急管理专项风险IT应急管理专项风险概述风险评估方法介绍针对IT应急管理专项风险的风险评估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手段,以及评估过程中应关注的重点因素。定义与分类明确IT应急管理专项风险的具体定义,包括风险来源、性质及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风险的特点和发生场景,对专项风险进行合理分类。涉及IT基础设施,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出现故障,导致系统服务中断或数据丢失的风险。基础设施故障风险面临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威胁,可能导致系统瘫痪、信息被篡改或恶意利用的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应用软件或系统平台出现故障,影响业务正常运行,造成经济损失或声誉损害的风险。应用系统故障风险常见IT应急管理专项风险010203风险监测与报告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实时监测各类专项风险的发生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定期向上级管理部门报告风险状况和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预防策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优化应用系统架构等措施,预防专项风险的发生。应急响应计划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应对各类专项风险的流程、责任人和资源调配方案,确保在风险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有效控制损失。专项风险应对措施35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附录C提供了关于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的详细指导,它是确保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信息技术应急风险的关键因素。以下是该附录的核心内容解读: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1.**组织架构设计**:设立专门的应急风险管理团队,负责全面监控和应对IT风险。明确团队内各成员的职责和角色,确保快速响应和决策。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建立跨部门的协作机制,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调动全公司资源。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2.**管理体系建立**:01制定详细的应急风险管理流程和操作指南,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有章可循。02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潜在的IT风险进行排查和分析。03设立风险应对预案,包括数据备份、系统恢复、网络安全防护等措施。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3.**培训与演练**: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定期对员工进行应急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组织定期的应急演练,检验管理流程的有效性和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4.**持续改进**:通过附录C的指导,组织可以建立起一个高效、灵活的IT应急风险管理架构和管理体系,为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坚实的保障。跟踪最新的信息安全技术和趋势,及时更新应急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在每次应急事件处理后,进行总结和评估,不断完善管理流程。附录C(资料性)IT应急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与管理体系0102030436附录D(资料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情况下的整体应用场景场景概述在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如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发生时,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