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检修作业指导书_第1页
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检修作业指导书_第2页
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检修作业指导书_第3页
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检修作业指导书_第4页
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检修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1.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1

2.承力索检修作业指导书....................8

3.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15

4.分段绝缘器检修作业指导书................25

5.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33

6.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39

7.避雷器检修作业指导书......................48

8.隔离开关检修作业指导书.....................52

9.锚段关节检修作业指导书...................65

10.电连接检修作业指导书...................76

11.中心锚结检修作业指导书..................80

12.腕臂结构支持与定位检修作业指导书.......84

13.附加导线检修作业指导书..................94

14.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102

附表:常用力矩标准汇总表......................110

接触线检修作业指导书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接触线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

修步骤等。

本标准适用于南昌铁路局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接触线检修工作。

2检修周期

检修周期:登车巡检(C2)每周一次,动态综合检测(G)每

10天一次,停电巡查3个月,磨耗测量12个月,导高、拉出值静态

检测3年。

3作业准备

3.1人员:5〜6人(不含接地线、防护人员)。

3.2工具:激光测量仪、接触网平直度检测尺、力矩扳手、接触

线五轮直弯器、扭面器、手扳葫芦、断线钳、游标卡尺、钢卷尺、水

平尺、塞尺、温度计、铿刀、滑轮、棕绳、橡皮锤、垫板等。

3.3主要材料:接触线接头线夹、电力复合脂、定位线夹、棉纱、

螺母、细砂纸、铁线等。

4检修项目

4.1检查接触线是否扭面;

4.2检查接触线是否有硬点;

4.3检查接触线的磨耗;

4.4检查接触线的拉出值(之字值);

4.5检查接触线的高度、坡度、坡度变化率;

4.6检查接触线是否受损。

5检修质量标准

5.1正线采用CTST50,站线采用CTS-85。

5.2按照吊弦计算软件计算的结果进行安装调整,标称接触线悬

挂高度为6400mm,高度误差±30mm,其中最低接触网高度不得低于

6330mm。两个相邻悬挂点和吊弦的最大高度差为10mm(既悬挂点与

悬挂点之间、吊弦与吊弦之间两者同时满足)。

5.3接触线坡度:

接触线坡度不大于1%。,坡度变化率不大于0.5%。。通过测量两

点高差和两点距离计算坡度,既(h「hh)

定位点两侧第一根吊弦处接触线高度应相等,相对该定位点的

接触线高度允许误差±10mm。

5.4接触线平直度:

接触线的平直度检测标准:用塞尺检查接触线与检测尺之间的间

隙,其间隙不得大于0.

5.5之字值、拉出值:

拉出值按照设计值调整,拉出值误差为土30mm。

5.6接触线应过度平滑,无扭面、弯曲、裂纹等情况,接触线线

面应圆滑,无夹伤、缺口现象。

5.7接触线不得有接头。

5.8接触线的磨耗和损伤不得超过下列标准:接触线局部磨耗和

损伤达到截面积的20%时-,整锚段换线(CTS—150型接触线出厂高

度为14.4mm,磨损面积达20%时对应残高为10.93mm,CTS-85型接

触线高度为10.8mm,磨损面积达20%时对应残高为8.18mm)。

5.9接触线偏角不大于4。,困难时不大于6°。测量方法:测

量出接触线非支长度既两支柱跨距(L),非支下锚处与其在工作支时

方向的直线延长线间距d,则接触线偏角6=arctand/L。

6检修步骤

6.1接触线线面不正时,造成线夹偏斜,容易打碰弓,通过接触

线校正扳手,整正线面。

6.2若一跨距内线面普通偏斜,则需用两个校正扳手从一个定位

开始,一步一步整正到另一个定位,作业时一,一个校正扳手固定不动,

另一个校正扳手扭动,使线面平整。

6.3若一个跨距内只有少数地方线面不正,则可以用3个校正扳

手,两个固定两边不动,中间一个校正扳手扭动,平整线面。

6.4校直

接触线有弯曲部分,较大的弯,先用五轮整正器顶正,较小的弯

时一,通过橡皮锤、垫板敲直。用接触线平直度检测尺检测锚段接触线

平直度是否符合要求。

6.5磨耗测量

磨耗的测量:使用游标卡尺对接触线需要进行测量的地方进行磨

耗测量,测量时游标卡尺要垂直于导线,不得偏斜。

6.6根据测量的值查接触线磨耗换算表,得到该处测量点接触线

磨耗值。查磨耗换算表时,要注意各种型号导线的不同。

6.7检调接触线拉出值(之字值)。

6.7.1测量接触线实际拉出值(之字值),依据设计值与实际值

确定调整量及调整方法。

6.7.2使定位器卸载,按事先确定的调整量,重新安装定位器,使

拉出值符合标准。

6.8检调接触线高度

6.8.1调整前,测量接触线高度。

6.8.2根据调整时温度、跨距,查相应的当量跨距及安装曲线图,

并计算,然后,重新安装吊弦,必要时调整支撑装置的安装高度,使

其符合标准。

6.9补强

6.9.1接触线因局部损伤或局部磨耗超标时,需要对其进行电气

机械补强。

6.9.2在损伤或磨耗部件,通过接触线接头线夹,直接在该处进

行补强。

7、安全注意事项

7.1严禁踩踏接触线。

7.2曲线处作业时、作业人员不宜站在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

7.3高空作业系好安全带,严禁将安全带系在拆卸的接触网部件

±o

附表1:CTS-85接触线磨耗换算表

接触线残余损失截面损失截面积接触线残余损失截面损失截面积

高度(mm)积mm2%高度(mm)积mm2%

10.70.140.16818.8521.92

10.60.390.457.919.8023.03

10.50.710.837.820.7724.15

10.41.101.277.721.7425.28

10.31.531.787.622.7226.42

10.22.002.337.523.7127.57

10.12.522.937.424.7128.73

103.063.567.325.7229.90

9.93.654.247.226.7331.08

9.84.264.957.127.7532.27

9.74.905.70728.7833.47

9.65.566.476.929.8234.67

9.56.257.276.830.8635.88

9.46.978.106.731.9037.09

9.37.718.966.632.9538.32

9.28.469.846.534.0139.54

9.19.2410.746.435.0740.77

910.0411.676.336.1342.01

8.910.8512.626.237.2043.25

8.811.6813.586.138.2744.49

8.712.5314.57

8.613.3915.57

8.514.2716.59

8.415.1617.63

8.316.0618.68

8.216.9819.74

8.1817.1720.00

8.117.9120.83

附表2:CTS-150接触线磨耗换算表

接触线残余损失截面损失截面积接触线残余损失截面损失截面积

高度(mm)积mm2%高度(mm)积mm2%

14.30.160.1111.523.4215.51

14.20.450.3011.424.5816.28

14.10.830.5511.325.7617.06

141.270.8411.226.9517.85

13.91.771.1711.128.1518.64

13.82.321.541129.3719.45

13.72.921.9310.9330.2020.00

13.63.562.3610.930.6020.26

13.54.242.8110.831.8421.09

13.44.953.2810.733.0921.92

13.35.703.7810.634.3622.75

13.26.484.2910.535.6323.60

13.17.294.8310.436.9224.45

13.08.135.3910.338.2125.30

12.99.005.9610.239.5126.17

12.89.896.5510.140.8327.04

12.710.817.161042.1527.91

12.611.757.789.943.4828.80

12.512.718.429.844.8229.68

12.413.709.079.746.1730.57

12.314.719.74

12.215.7310.42

12.116.7811.11

1217.8411.82

11.918.9212.53

11.820.0213.26

11.721.1414.00

11.622.2714.75

承力索检修作业指导书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承力索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

修步骤等。

本标准适用于南昌铁路局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承力索检修工作。

2检修周期

登车巡查(C2)每周一次,动态综合检测(G)每10天一次,

停电巡查3个月,偏移、高度、与其他线索间距、与桥隧建筑物间距

静态检测3年。

3.1人员:5〜6人(不含接地线、防护人员)。

3.2工具:激光测量仪、力矩扳手、活口扳手、手扳葫芦、紧线

器、钢丝套、滑轮组、断线钳、钢锯、钢卷尺、温度计、滑轮、棕绳、

木锤等。

3.3主要材料:锥套式承力索接头线夹、双耳楔形线夹、钢线卡

子、电连接线、电连接线夹、铜绑扎线、双环杆、铁线、电力复合脂、

细砂纸等。

4检修项目

4.1检查承力索横向偏移和安装高度;

4.2检查承力索磨耗机损伤程度;

4.3检查承力索锈蚀、腐蚀情况;

4.4检查承力索坚固件力矩情况。

5检修质量标准

5.1正线采用JTMH-120,站线采用JTMH-70o

5.2承力索高度

承力索在悬挂点处安装高度8000mm,上跨桥下承力索距离桥底

的最小绝缘距离不得小于500nlm,并加装绝缘护套,承力索与接触线

最小高度不小于600mmo

5.3承力索位置

标准值:直链型悬挂,直线区段承力索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曲线

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

安全值:直线区段允许误差150mll1;曲线区段允许向曲线内侧偏

移100mmo

限界值:标准值±200mm。

5.4承力索磨耗及损伤程度

5.4.1承力索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

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采取全张力接续条或加补强线进行补强,若

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5.4.2承力索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

时一,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

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5.4.3承力索接头:

A、一个锚段内承力索接头、补强和断股的总数量:锚段长度800m

以下时接头数量2个,锚段长度800m以上时接头数量4个(不包括

分段、分相及下锚接头)。

B、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同一跨距内不允许有两个接头。

C、承力索用同型号、同材质线材接续。

5.3螺栓紧固力矩

紧固力矩按标准值进行紧固。

6检修步骤

6.1承力索位置超标:

6.1.1腕臂柱处:根据测量值、确定承力索调整量、在平腕臂上

做好标识,通过调整承力索座位置,使承力索位置达标。具体调整方

法如下:

A直线处,作业人员将承力索从承力索座内抬出,移动承力索座

到规定位置,再将承力索放入承力索座线槽中,紧固好。

B曲线外侧区段时,在支柱上底座处搭0.75T便力紧线器拉住承

力索,紧便力紧线器,使平腕臂不受力;将承力索从承力索座内抬出,

移动承力索座到规定位置、紧固好;松便力紧线器,再将承力索放入

承力索座线槽中,紧固好。

C曲线内侧时一,先摘除腕臂管帽,在腕臂管插入一根带两个定位

环的1米长定位管,调整定位管的外露长度,在定位管上搭0.75T便

力紧线器拉住承力索;紧便力紧线器将承力索水平方向力卸载后从承

力索座内抬出承力索,移动承力索座到规定位置、紧固好;松便力紧

线器,再将承力索放入承力索座线槽中,紧固好。最后拆除手扳葫芦、

插管。

6.1.2在线岔、关节处调整时,要综合考虑相关的参数。

6.2承力索磨耗及损伤超限:

6.2.1承力索断股数达到总股数的20%及以下(如:当19股时断

1-3股):用同型号、同材质的承力索对断股处进行补强处理。

A用平锂将承力索断股头打磨平整,并将其按原在承力索上的缠

绕方向、位置重新缠绕,然后用绑扎线将两断头侧分别绑扎。

B在距承力索断股头处合适的位置安装紧线器,并挂手扳葫芦链

与其中进行紧线。紧线至两紧线器间的承力索略有松驰、不受力后,

停止紧线。

C在平均温度安装时,将补强线贴在承力索上并在断股点两侧平

均分配。先装一侧的钢线卡子,当一侧钢线卡子紧固螺母后,一人抓

住补强线末端上钢线卡子的端侧拉直并与承力索紧贴,另一人安装此

侧的钢线卡子。

使用钢线卡子进行补强线与被补强的承力索固定时,断股两侧的

钢线卡子各安装3个,且为两正一反或两反一正相互错开,严禁同

侧的三个钢线卡子同方向安装;钢线卡子间距100mm,留头100mm,

留头中间用铜绑线绑扎20mm。

D紧固各部螺母,检查受力情况。

E待确认无误后,稍松一下手扳葫芦,确认补强线受力良好后完

全松开并撤除所有紧线工具。

F再次检查、紧固螺母,涂电力复合脂。

6.2.2承力索断股数超过总股数的20%以上(如:当19股时断4

股及以上):

方法一:采用锥套式承力索接头线夹进行接头处理O

A旋开线夹:

对接头线夹规格型号及外观进行检查,确认与承力索型号一致,

无裂纹和损伤,旋开接头线夹取出线夹内的楔子。

B穿线:

将接头的承力索端部绑扎后剪成齐头,用钢锂锂平,达到光滑无

毛刺;

将左右两螺纹大楔套分别套入两边的承力索端头上。用木锤轻轻

垂直敲打楔套,使承力索端头向线夹内穿绞线端部绑扎线随之向上移

动,留在线夹外面。

C穿楔子。

当承力索端头外露时,绞线外层自动松股散开,然后把楔子穿进

承力索绞线的芯线股上去。同时将绞线外层的每股线自然、均匀分布

在内楔子四周表面上;两手配合,一手向外拉承力索,一手顶紧大楔

子,使内小楔子平端部外露于绞线端部2mll1。

D紧固

两人配合把左、右两楔套对准线夹本体,先用手把住左、右两楔

套,旋转线夹本体逐渐旋进线夹本体,直至用手旋不动为止。

用三把专用下锚终端力矩扳手,二把分别卡住接头线夹的左、右

螺纹楔套六棱上,另一把扳手卡住线夹本体,两边扳手不动,中间扳

手旋转紧固;用力矩扳手复合紧固力矩,使达到标准要求力矩。

E结束

接头完毕,拆除留在楔套外边绞线上绑扎线。

方法二:采用2套双耳楔型线夹、1件770型双环杆、1组短接

电联结的方式进行接头处理。

A在断股处两侧各2m的位置安装紧线器,挂好手扳葫芦紧线使

承力索卸载。

B将断股的承力索断点两侧绑扎后从断点处剪断。

C制作回头。回头长度约为400mm,回头的绑扎长度为100±10mm,

露头20mmo

D连接770型双环杆,拆除手扳葫芦和紧线器。

E安装短接电联结。

F检查两侧吊弦偏移,不符合要求时要按标准进行适当调整。

图中:1、双耳楔形线夹;2、770型双环杆;

3、短接电联结线;4、电联结线夹

6.3承力索锈蚀、腐蚀情况

承力索局部锈蚀,用砂纸打磨后涂电力复合脂进行防腐处理。

6.4螺栓紧固力矩。

各部位螺栓紧固力矩值按标准执行。

7、安全注意事项

7.1人员机具必须保证规定的安全距离,不得进入邻线,不得影

响相邻轨道电路。

7.2高空作业人员作业时,要认真分析,接触线受力方向,避免

线索弹回伤人。

7.3做锥套式承力索接头时应注意:

7.3.1安装前应检查接头线夹规格、型号是否与线材一致,外观

有无损伤,配件是否完整。

7.3.2螺纹楔套有左右之分,左螺纹楔套和本体有槽沟,操作时

不得装反。

7.4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

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一,要有防止线索

滑跑的后备保护措施。

7.5车梯作业时,工作领导人和推扶车梯人员,要时刻注意和保

持车梯的稳定状态。当车梯在曲线上或遇大风时,对车梯要采取防止

倾倒的措施;当车梯在大坡道上时一,要采取防止滑移的措施;当车梯

放在道床、路肩上或作业人员超出工作台范围作业时,作业人员要将

安全带系在接触网上,不得系在车梯工作台框架上;车梯在地面上推

动时、工作台上不得有人停留。

7.6冰、雪、霜、雨等天气条件下,车梯应有防滑措施。

线岔检修作业指导书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线岔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准、检修

步骤等。

本标准适用于南昌铁路局鹰潭供电段昌福线线岔检修工作。

2检修周期

检修周期12个月

3检修项目

3.1交叉线岔(9号、12号道岔)

3.1.1检查限制管的安装位置是否符合要求、限制管的安装固定

状态是否良好;

3.1.2检查固定限制管的定位线夹是否有偏斜及变形、螺母是否

松动、脱落、垫片有无缺损等现象;

3.1.3检查接触线在限制管内有无卡滞现象、线夹是否偏斜;

3.1.4检查线岔交叉点的投影位置;

3.1.5检查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高差,线岔始触区内是否有除

吊弦线夹以外任何线夹及设备零件;

3.1.6检查电连接、吊弦状态有无缺损;

3.1.7检查线岔所在跨距内接触线有无损伤痕迹、硬点、局部磨

耗严重等缺陷。

3.2无交叉线岔

3.2.1检查线岔始触区是否有线夹;

3.2.2检查测量各定位柱拉出值、抬高是否符合要求;

3.2.3检查交叉吊弦的设置是否符合要求。

4.检查方法、步骤及技术标准

4.1交叉线岔

4.1.1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

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

下方。

4.1.2道岔始触区范围:

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600〜1050mm之间的区域

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600〜1050mm之间的区域

4.1.3确认交叉吊弦与始触区另一侧的吊弦不大于6〜8米,否

则应在始触区内增加吊弦;确认线岔电连接位置(不得在始触区内且

满足温度偏移变化量)及数量符合设计要求(安装双电连接)。

4.1.4线岔各定位处的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更换交叉吊弦后应

复测导线高度符合设计图要求。

4.1.5交叉线岔的高差要求:

交叉点导线相距500mm处。标准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

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

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高80-100mmo

当延长一跨下锚时,接触线下锚非支距线路中心725mm处抬高

350—500mmo

交叉点导线相距500mm处。安全值: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

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

不大于30mmo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

线抬高50—100mm。并延长一跨下锚。

4.1.6交叉吊弦设置导流环,导流环应装在线夹倾斜的反侧,如

下图所示(图中只是显示导流环安装位置),导线面应尽可能满足水

平状,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度。

4.1.7岔区须等电位两支悬挂,如果两支承力索交叉处高差小于

100mm时,应用一段长度不小于400mm、70nlm?铜合金绞线等电位连

接,连接线不得影响承力索伸缩。

4.1.8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按6〜10m取值。始触区与岔

心间安装交叉吊弦1组,安装位置在本线接触线距邻线路中心水平投

影550〜600mm范围内,两组交叉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但要保证大

于4L+200mm(4L为线岔两接触线随温度变化最大偏移量)。交叉吊

弦的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为

立面图

正班*力东

T

4.1.9线岔(限制管)型号选用:安装线岔的接触线距中锚长度小

于500m时,限制管选用L=1300mm线岔,安装线岔的接触线距中锚长

度大于500m时,限制管选用L=1600mm线岔。应安装牢固正确,并使

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有1〜3mm的活

动间隙。

4.1.10始触区范围内侧线接触线通过吊弦抬高30mmo

4.1.11对单开和对称(双开)道岔的交叉线岔,其技术状态应

符合以下要求:

4.1.11.1线岔交叉点位于道岔导曲线两内轨距735—1050mm范

围内的横向中间位置。横向位置允许偏差50mm。横向距两线路任一

线路中心不大于350mm,纵向距道岔定位大于2.5m。

4.1.11.3对于标准定位,工作支拉出值应为375mm,误差为土

30mm;非标准定位拉出值不得大于400mm。

4.1.11.4在两轨间距800nlm处两接触线必须位于受电弓同一侧。

4.1.11.5安装限制管的导线不得扭面和偏磨,线岔防松垫片安

装正确,各种螺栓紧固有油,电连接安装位置正确、状态良好。

4.1.11.6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内不得装任何线夹。图如下:

受电弓动态包络线示意图

A——设计规定的受电弓抬升量(最大劣态200mm,定位器不限位时,按抬

升400mm时不与支持装置发生碰撞)

a——设计规定的受电弓横向摆动量(直线按250mm,曲线按350nmn)

b——滑板拐点至受点弓诱导角端点的距离(1950/2-1450/2=250mm)

c——滑板拐点至受点弓中心线的距离(1450/2=725mm)

d=2a+b

e=a+b+c

4.1.11.7道岔定位器支座不得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否则应

使定位器加长,并采用特殊弯形定位器,以保证定位器的端部不侵入

其他线的受电弓限界。

4.1.11.8两组交叉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o其安装位置应能保证

在极限条件情况下,两吊弦间距不小于60mm。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

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

间的吊弦。

4.1.11.9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

距大于等于1220mm处,并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

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1220mmo

4.1.11.10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

±20mm,两支承力索垂直间隙应不小于60mm。

4.218#无交分道岔:

4.2.1一般由三个定位柱来定位道岔的,一个为侧线非支下锚柱

(岔后柱),一个为定位在线间距约为200mm(距理论岔心7〜15m)

的定位柱(线岔柱),另一个是定位在两线路中心线间距在约为1350〜

1600mm(距理论岔心7〜10m)的定位柱(岔前柱)。进行无交分线岔

调整时要确认腕臂是否安装正确。

接触网平面示意图(支柱位于正线侧)

接触网平面示意图(支柱位于侧线侧)

始触区示意图

4.2.2无交分线岔导线高度的确定:

4.2.2.1当支柱在正线侧时,导线高度,岔前柱(A柱)正线、侧线

均为工作支时,侧线的导高比正线导高高20mm,始触区内侧线比正

线导高高20mm。从始触区到线间距约为200mm的道岔柱处(B柱),

侧线导线高度逐渐从比正线高20mm过渡到侧线比正线高80mmo从

200mm定位道岔柱(B柱)处到非支下锚柱(岔后柱C柱),侧线高度

逐渐从高80mm过渡到高450~500mm(应尽量接近上限500mm),使受电

弓从侧线进入正线时逐渐过渡到正线接触线上,在施工中可先按照设

计导线高度进行正线的导高调整,再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侧线的导高调

整。

4.2.2.2当支柱在侧线侧时,导线高度,岔前柱(D柱)正线、侧线

均为工作支时,侧线的导高比正线导高高20mm,始触区内侧线比正

线导高高20mm。从始触区到线间距约为200mm的道岔柱处(E柱),

侧线导线高度逐渐从比正线高20mm过渡到侧线比正线高80mmo从

200mm定位道岔柱(E柱)处到非支下锚柱(岔后柱F柱),侧线高度

逐渐从高50nlm过渡到高450~500mm(应尽量接近上限500mm),使受电

弓从侧线进入正线时逐渐过渡到正线接触线上,在施工中可先按照设

计导线高度进行正线的导高调整,再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侧线的导高调

整。

4.2.3拉出值调整:先按设计调整岔前柱、岔后柱的拉出值,岔

前柱标准拉出值是200mm,允许误差±20mm,标准定位的岔后柱定位

点处正线拉出值50〜250mm,侧线拉出值100〜300mm。然后按安装图

上的拉出值对线岔柱进行调整到位,正线标准拉出值100mm,侧线标

准拉出值200mm,允许误差±20mm。标准定位时线岔柱(位于两线间

距200mm处)上两支腕臂的位置:正线支在开口侧,侧线支在闭口侧。

非标准定位在与上述标准定位对应的线间距处的导线抬高量应与标

准定位相一致。

4.2.4始触区:始触区是指受电弓在运行时即将同时接触两支接

触线的区域,始触区范围是指受电弓中心(线路中心)距相邻的接触

线的距离600nlm〜1050mm的范围内,由于该区域为受电弓即将接触

(离开)另一支接触线,所以该区域不得任何线夹(除吊弦线夹外)

及金具,以保证受电弓不发生碰弓和钻弓的现象。确定始触区的方法:

用激光测量仪放在靠近岔前柱(A/D柱)(道岔柱方向)的正线上,

用激光打到侧线接触线,拉出值为600mm和1050mm处两点,与激光

测量仪摆放的两点,四点的连线形成的四边形,即为机车侧线进正线

的始触区。以同样的方法可确定机车正线进侧线的始触区。日常检修

时可以钢轨上做好标记,以便巡视检查。

4.2.5交叉吊弦:交叉吊弦是指正线承力索悬吊侧线接触线,侧

线承力索交叉悬吊正线接触线。他的安装位置一般为本线受电弓(线

路中心)距另一支接触线550mm〜600nlm处。交叉吊弦处侧线导高比

正线导高高约20mm,允许偏差为一5mm〜0。交叉吊弦的安装顺序要

保证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和

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交叉吊弦设置导流环,导流环应装在线夹倾斜

的反侧,如下图所示(图中只是显示导流环安装位置),导线面应尽

可能满足水平状,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度。

交叉吊弦的安装位置

4.2.6岔区须等电位两只悬挂,两承力索间需安装等电位线,如

果间距较小(小于100mm),应用一段长度不于400mm、70mm?铜合金

绞线等电位连接,连接线不得影响承力索伸缩。

5.安装调试所需工具:

5.1水平仪或具有水平仪功能的轨道尺

5.2扭力扳手:100NM

5.3内六角扳手:14mm

5.4套筒板手或外六角扳手:17mm和19mm

5.5剪线钳和克丝钳

5.6高度测量尺或激光测距仪:长度大于7m

5.7钢卷尺

6注意事项

6.1检调时注意温度变化对限制管的影响,以免当温度变化很大

时造成线夹交叉点位置偏移严重,从而脱弓或钻弓。

6.2在限制管范围内,上边接触线与限制管应保持1〜3mm间隙

防止卡滞现象。

6.3在线岔附近检调时,必须注意对线岔500mm处的影响。

分段绝缘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1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分段绝缘器的检修周期、安装步骤、检修项目、检

修质量标准、检修步骤等。

本标准适用于南昌铁路局鹰潭供电段昌福线分段绝缘器的检修

工作。

2检修周期

正常进路计划动车不经过的分段检修周期6个月;有经过计划的

分段检修周期3个月,频繁经过(达270弓架次/月)的分段检修周

期1个月。

8b——轴8c——螺栓M12・458d——螺母M129——承力索绝缘子

10——短金属滑道11——绝缘滑道托架12绝缘滑道13——长金属滑道

14——螺栓M10・2015——螺母M12

3作业准备

3.1人员:6〜8人(不含接地线、防护人员)。

3.2工具:紧线器、手搬葫芦、钢丝套、单滑轮小绳、导线威弯

器、接触线校正扳手、平铿、水平尺、内六方扳手、手锤、钢锯、木

锤、平垫板、钢卷尺、工具包、激光测量仪、力矩扳手。

3.3材料:分段绝缘器、环节吊弦(可调式整体吊弦)、酒精或丙

酮、①3.5软态不锈钢丝、棉纱、25mm2裸铜软绞短接线。

4安装步骤

4.1安装承力索绝缘棒

先测量承力索上绝缘棒的中心位置,用白粉笔在中心划线,并在

中心位置两侧10mm处用镀锌铁线绑扎。在两侧距承力索绝缘棒中心

2m的位置安装紧线器,打好手扳葫芦。

缓慢摇动手扳葫芦,至手扳葫芦完全受力即可停止紧线。用断线

钳从绝缘棒中心处将承力索断线,两端做好终端。

将承力索终端与承力索绝缘棒两端单耳相连,绝缘棒安装时可适

当调整手扳葫芦的受力大小来配合承力索绝缘棒的安装。穿入螺栓

销、螺母、开口销,并将开口销掰开不小于60°角。缓慢摇动手扳

葫芦,使手扳葫芦逐渐卸力,至承力索绝缘棒完全受力且稳定后,将

手扳葫芦卸下,用绑扎线把两端回头进行绑扎,承力索绝缘棒安装完

毕。

4.2安装分段绝缘器本体

安装时首先从承力索绝缘棒中心处向导线处吊线锤、画线,即找

到分段绝缘器本体中心在导线上相应位置,画线标记。在距导线中心

点两侧的2m的位置,安装紧线器、手扳葫芦。

将接触线接头线夹的梢轴中心安装于距分段绝缘器中心560mm

处。注意安装时根据接触线规格安装于与接头线夹相对应的位置,如

85导线的安装时有85字样的一边安装在主线上,如下图所示。

II

接触线85mm2接头线夹安装示意图

然后再将辅助导线并在接头线夹上,注意辅助导线与接触线规格

应相同。用扭力扳手将接头线夹螺栓拧紧,使用时应调节扭力扳手扭

矩至55NM档,紧固时先中间后两边,反复拧三次。接头线夹螺栓紧

固后安装并沟线夹。

分段绝缘器两端安装并沟线夹3套,安装时要求螺栓朝向应一

致。每一端先安装两套,安装时应注意使第一个并沟线夹离接头线夹

160mm,并保持两并沟线夹间有足够的距离以便于安装在第三个并沟

线夹及吊弦支撑,且不要将线夹拧紧,以能在导线上滑动为宜。再安

装第三个并沟线夹和吊弦支撑,安装时注意相互位置正确,且不要将

线夹拧紧,以能在导线上滑动为宜,以便调节线夹位置。调整第二、

三个线夹的位置,使第二个并沟线夹离第一个并沟线夹230mm,第三

个并沟线夹离第二个并沟线夹230mm°调整完毕后将螺栓拧紧,再将

花篮螺栓安装在吊弦支撑上。

操作手扳葫芦直至手扳葫芦受力使导线松软,确认手扳葫芦受力

并无滑动后再在导线中部用断线钳断线。断线后用撼弯工具使导线向

上弯曲45°角,撼弯时应尽量使导线弯起部分与线夹密贴,撼弯后

在线夹上端部用钢锯锯断导线,可用手锤轻轻敲打导线弯曲部分,使

之与线夹密贴。

将分段绝缘器本体安装在接触线上,安装时使本体上的沟槽套住

接头线夹的轴,再利用紧线器将导线缓慢防松,同时观察紧线器的卸

载情况,确保接头线夹免受冲击力,及其两个轴嵌入分段绝缘器的u

型沟槽内,待分段绝缘器受力稳定后,安装吊弦线。

吊弦线安装时先从承力索吊弦线夹处开始,用扭力扳手将吊弦线

夹拧紧,在往吊弦支撑花篮螺丝上引线,安装完毕后调节吊弦线长度

保证本体留一定负弛度。负弛度大小选定:当速度W60km/h时,负

弛度约15~20mm;当速度60km/h~120km/h时,负弛度约30~40mm;当

速度120km/h"160km/h时一,负弛度约50~60mm。

测量分段绝缘器两端钢吊弦处的导高(a、b),测量分段绝缘器

两侧的接触网悬挂吊弦处导高(A、B),分段绝缘器负驰度即为[(a-A)

+(b-B)]/2,可通过收放分段绝缘器两端钢吊弦调整负驰度,使之符合

以上标准要求,并让分段绝缘器与接触线保持平顺。

安装花篮螺丝螺栓先不要拧紧,应先用水平尺超平,调节分段本

体水平、结构高度符合标准后,再用扭力扳手将螺栓拧紧,并将固定

绑扎线绕好。

用水平尺再次超平,使之与轨面平行。若水平尺指示倾斜,调整

花篮螺丝,注意调整花篮螺丝时一,应两组同时操作,花篮螺丝调整至

分段本体水平符合要求后装上开口销。

最后再用水平尺第三次超平,沿导线与本体滑动,并通过本体,

应保持同一水平度,不应有硬点。如在导线与分段连接附近有硬点,

应调节分段绝缘器端头顶丝同时用肉眼从接触线的一端观察,并用水

平尺沿导线及本体全程滑动,确认水平。然后检查分段绝缘器各部件

安装是否良好、螺栓紧固是否满足要求,在离分段绝缘器2m之内安

装载流吊弦线。

安装完毕后,用激光测量仪测量分段绝缘器导高、中心偏移、负

弛度、与轨面平行度等相关参数是否符合标准。

5检修项目

5.1检查分段绝缘器整体磨耗情况,检查主绝缘和承力索绝缘子

有无烧伤、破损、裂纹和老化现象。

5.2检查有无塌腰和刚弓现象。

5.3检查分段绝缘器底面工作面与轨面是否平行,绝缘滑道与金

属滑道衔接处过渡是否平滑。

5.4检查绝缘器与接触线的连接是否可靠,过渡是否平滑,分段

绝缘器两端沟槽与接头线夹衔接是否良好,接头线夹有无裂纹和腐蚀

现象。

5.5检查调整吊弦受力状态是否良好,有无烧伤及严重磨损现

象,检查各部螺栓紧固状态。

5.6测量检查分段绝缘器的工作面高度和距线路中心位置,其工

作面高度应留有负弛度,顺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应和受电弓中心重合。

6检修质量标准

6.1绝缘器的主绝缘应完好,其表面放电痕迹应不超过有效绝缘

长度的20%。主绝缘严重磨损应及时更换。

6.2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100mm。

6.3安装平面平行于轨面连线,最大误差不超过lOmmo

6.4分段绝缘器安装高度,按设计行车速度所要求的抬升力,用

钢尺测取所安装的高度值,允许偏差为±5mm。

6.5绝缘器导线接头处过渡平滑。

6.6不应长时间处于对地耐压状态,尤其在雾、雨、雪等恶劣天

气时,应尽量缩短其对地的耐压时间,即当作业结束后应尽快合上隔

离开关,恢复正常运行。

7检修步骤

7.1用25mm2裸铜软绞线短接线,分别连通分段绝缘器两端接触

线和其正上方绝缘棒两端承力索。

7.2清扫主绝缘元件、绝缘棒的污秽。

7.3检查主绝缘有无烧伤、破损、裂纹和老化现象,如有缺陷,

则视情况处理或更换本体组件。

7.4检查有无副弓现象,检查绝缘滑道的工作面与轨面是否平

行,判定方法:用水平尺托架在分段绝缘器的工作面上,如图1所示,

测量点A和点B之间的水平距离L和垂直高差h,h,=a*L/1440,其

中a为分段绝缘器下方线路超高,h,为分段高差h的标准值,h与h'

的误差允许值为lOmmo若超过误差范围,则调整四根花篮螺栓,直

至符合标准。

图1

检查导流板与主绝缘衔接处过渡是否平滑,用600mm长的水平

尺模拟受电弓滑过绝缘器工作面进行检查,若是轻微缺陷,可用锂刀

打磨,否则更换分段本体组件。

7.5检查绝缘器与接触线的连接是否可靠,过渡是否平滑,分段

绝缘器两端沟槽与接头线夹衔接是否良好,接头线夹有无裂纹和腐蚀

现象。距导流板顶端50mm处为受电弓由接触网过渡到分段绝缘器的

始触点,受电弓在该处同时接触接触线和导流板,否则调整顶紧螺栓,

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7.6检查调整吊弦受力状态是否良好,有无烧伤及严重磨损现

象。

7.8检查各部螺栓紧固状态是否良好。

7.9测量检查分段绝缘器的工作面高度和距线路中心位置,其工

作面高度应有负弛度,顺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应和受电弓中心重合,最

大误差不超过100mm。调整两端吊弦,直至到达负驰度标准,然后

调整四根花篮螺栓至受力状态。如果分段绝缘器顺线路方向的中心线

与受电弓中心距离超过100mm,则调整两端定位的拉出值,直至符

合要求。

7.10检修完毕,撤除25mm2铜软绞短接线。

滑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滑轮补偿装置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

准、检修步骤等。

本标准适用于南昌铁路局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滑轮补偿装置的检

修工作。

昌福线补偿装置有滑轮补偿装置和棘轮补偿装置两种,一般情况

下,滑轮补偿装置安装于线路路基段和隧道内,棘轮补偿装置安装于

线路桥梁上。同一锚段两端下锚于不同地段时,应保持两端补偿方式

一致。当同一锚段一端在路基上下锚,另一端在桥梁上下锚时,该锚

段两侧均采用棘轮补偿方式;当同一锚段一端在隧道内下锚,另一端

在桥梁上(路基)下锚时,该锚段两侧均采用滑轮补偿方式。

2检修周期

停电检修为12个月。测量a、b值:站线区段为6个月,区间周

期为12个月。

3检修项目

3.1检查测量a、b值是否符合标准。

3.2检查补偿绳是否存在散股、断股,是否磨双环杆,动滑轮处

补偿绳是否偏磨。

3.3检查补偿滑轮转动是否符合标准,两滑轮间距是否符合标

准,动滑轮角度是否符合标准。

3.4检查限制架各零部件是否按规定涂油,螺栓力矩是否符合标

准。

3.5检查坠坨是否破损,块数、叠码是否规范,上下移动是否灵

活。

3.6隧内补偿重型锚臂、定滑轮底座、定滑轮及拉线板等连接是

否牢固,螺栓是否拧紧。

4检修质量标准

4.1补偿滑轮

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动坠泥能上下自由移

动),没有卡滞现象。

定滑轮应保持铅垂状态,动滑轮偏转角度不得大于45度。

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任何情况下不小于

500mmo

正线采用1:3+1:3方式,侧线采用1:3+1:2方式。

4.2补偿绳

补偿绳应涂油防腐,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其它部件、

线索相摩擦。b值的调整完毕后在补偿绳回头500mm处用绑线对回

头与补偿绳进行绑扎,绑扎长度为100±10mm,回头超长部分盘成

直径150mm圆圈固定在补偿绳上,禁止剪断。

隧内补偿的补偿绳是否嵌入在滑轮槽内,是否偏磨,补偿绳是否

在第一转向轮和第二定滑轮的同一断面处,第二定滑轮与下锚坠蛇是

否保持铅垂状态。

承锚补偿绳与线锚双环杆间距不小于50mm。

4.3a、b值

b值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允许a、b值误差不超过安装曲线

值±200mm。但在极限温度时,1:2滑轮组的a、b值不得小于240mm,

1:3滑轮组的a、b值不得小于300mm。

4.4限制架

各框架安装正确(下限制架安装高度为1200mm,上下限制架相

距5300mm),满足坠坨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蛇的摆动,不妨碍升

降。且受力良好,螺栓紧固有油,铁件无锈蚀。

4.5坠坨

坠泥应完整,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上端有坠蛇卡

子固定。坠泥块自上而下按块编号,并标明重量。

坠蛇串的重量(包括坠坨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

l%o

正线接触线下锚坠坨共33块,站线接触线下锚坠坨共20块。其

中,锚段长度大长1400m时全部为铁坠泥,锚段长度小长1400m时

为15块铁坠坨+18块水泥坠泥。

正线承力索下锚坠坨共26块,站线承力索下锚坠坨共20块。其

中,正线锚段长度大长1400m时全部为铁坠泥,锚段长度小长1400m

时为5块铁坠泥+21块水泥坠泥。站线全部为水泥坠泥。

隧道内坠坨全部为铁坠坨。

4.6下锚复合悬式绝缘子

承力索、接触线两下锚复合悬式绝缘子应对齐,允许偏差为土

150mm。

4.7下锚绝缘子处,带电体与隧道壁的距离不小于300mm

4.8锚臂底部及滑轮对受电弓的绝缘距离不小于350mm

5作业准备

5.1人员:4〜6人(不含防护及接地人员)。

5.2工具:手扳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吊绳、断线钳、手锤、

温度计等。

5.3材料:04.0镀锌铁线、双耳楔形线夹、绑扎线、补偿绳、

坠坨、滑轮、防腐油等。

6检修步骤

6.1检查补偿滑轮

6.1.1转动不灵活

调整滑轮方向;检查补偿绳是否在滑轮槽的正中;加油润滑。

6.1.2两滑轮间距小于500mm

根据测量数据及温度安装曲线确定调整量,将承力索、接触线截

断重新做下锚,或更换双环杆。

6.1.3动滑轮偏斜角度大于45°

用管钳或450扳手卡住终端线夹,旋转绝缘子使动滑轮角度正

常。

6.2检查补偿绳

6.2.1散股、断股,需要更换补偿绳。

更换补偿绳或调整动、定滑轮间距方法:

a、将需要更换补偿绳的坠坨串用手扳葫芦吊起固定在支柱上;

b、将紧线器安装在接触线上,钢丝套子安装在接触网支柱上,

紧动手扳葫芦,使补偿绳卸载;

c、拆除旧补偿绳,安装新补偿绳(或更换整套补偿滑轮组);

d、确认补偿绳全部位于滑轮中部,两个手扳葫芦配合加载,撤

除工具,检查各部数值和状态。

6.2.2补偿绳磨双环杆,需重新调整。

用手扳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连接补偿和支柱使补偿卸载,调

节下锚角钢调节孔,使承力索或导线下锚双环杆错位,脱离摩擦。

6.3a、b值过大或过小,按照安装曲线重新做回头,调整。

a、根据调节量在补偿绳上适当位置打一紧线器,在坠坨杆上固

定好钢丝套子;

b、用手扳葫芦连接,紧线,使补偿绳松弛;

c、将楔形线夹从坠坨杆环内取下,退出楔子,按补偿曲线的要

求,重新做回头;

d、撤除各用具,复测a、b值。

6.4检查限制架各零部件

螺栓力矩不紧固的,按照规定力矩紧固。未涂油的进行涂油。

6.5检查坠坨

6.5.1坠坨破损

更换破损坠坨,用手扳葫芦、钢丝套子将承力索或导线硬锚在支

柱上,卸下破损坠坨,换上新坠坨。

坠坨块数不足:补齐,并立即检查本锚段另一下锚坠坨数量,使

两端坠坨数量相等。

坠坨叠码不规范:叠码整齐,其缺口互相交错180°。

坠坨上下移动不灵活:移动限制管上下部螺栓调节孔,将限制管

与坠坨重心线调整至平行且距离适当。如限制管与与底座固定,则重

新确定底座位置,重新固定限制管。

7.1:2,1:3滑轮补偿装置安装曲线

C:\Documentsand

Settings\Administ

棘轮补偿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棘轮补偿装置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检修质量标

准、检修步骤等。

本标准适用于南昌铁路局鹰潭供电段昌福线棘轮补偿装置的检

修工作。

2检修周期

停电检修为12个月。测量a、b值:站线区段为6个月,区间周

期为12个月。

棘轮补偿示意图

1、轮体2、摆动杆3、补偿竖轴4、制动卡块6、M24x600螺栓

7,8,9、M12x50六角螺栓、垫片、M12六角螺母10,11、垫片、M24螺母

12、5x40销钉16、防脱螺栓(两侧)17a、带专用楔子的终端楔型线夹

3检修项目

3.1测量a、b值是否符合标准。

3.2检查补偿绳是否存在散股、断股,是否卡在轮体上或者叠加。

3.3检查棘轮转动是否灵活。

3.4检查限制架、棘轮补偿制动装置各零部件螺栓力矩是否符合

标准。

3.5检查棘轮补偿制动卡块到棘轮的距离是否符合规定(一般为

48mm),安全抱箍距补偿绳距离是否符合规定,(一般为3mm)。

3.6检查坠坨是否破损,块数、叠码是否规范,上下移动是否灵

活。

4作业准备

4.1人员:4〜6人(不含防护及接地人员)。

4.2工具:手扳葫芦、紧线器、钢丝套子、吊绳、断线钳、手锤、

管钳、钢卷尺、温度计等。

4.3材料:①4.0镀锌铁线、双耳楔形线夹、绑扎线、补偿绳、

开口销、销钉、垫片、坠坨、滑轮、防腐油等。

5检修质量标准

5.1a、b值

运行中a、b值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允许偏差±200mm,但最

低不得小于300mm。

5.2补偿绳

补偿绳缠绕圈数应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大、小轮缠绕时最少缠

绕半圈,最多缠绕三圈半,小轮缠绕时必须两边对称。

补偿绳不得有松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其它部件、线索相摩擦,

不得卡在轮体上或者出现叠加。

5.3补偿滑轮

补偿滑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人力用手托动坠蛇能上下自由移

动),没有卡滞现象。

5.4限制架、制动装置

各框架安装正确,受力良好,螺栓紧固有油,铁件无锈蚀。

满足坠泥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蛇的摆动,不妨碍升降。

制动卡块到棘轮的距离为48mm。

安全抱箍到补偿绳的距离为3mm。

轮体必须垂直,用水平尺检测。制动卡块咬住轮齿。通过螺栓轴

和固定底座上的调节板调整轮体。

5.5坠坨

坠蛇应完整,坠泥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

坠蛇串的重量(包括坠蛇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

1%O坠坨块自上而下按块编号,并标明重量。

5.6下锚绝缘子

承力索、接触线两下锚绝缘子应对齐,允许偏差±150mm。下锚

补偿装置水平轮应水平,偏斜不超过20°。

6检修步骤

6.1a、b值过大或过小:

按照安装曲线重新做回头,调整。

a、操作人员攀登上支柱中部,打好安全带,在适当的高度打上

紧线器并在其下方安装一个钢线卡子,防止紧线器打滑。

b、将另一装有钢丝套子的紧线器装在坠坨杆上,必要时可卸掉

1—3块坠蛇,挂在手扳葫芦。

c、紧手板葫芦,直到轮体脱离制动卡块,检查紧线器无滑动现

象后卸开双耳楔形线夹,抽出补偿绳回头,根据实测值和计算值之比

来放长或缩短补偿绳长度,重新做补偿绳回头。

d、连接完毕后放开手搬葫芦,使补偿绳受力,检查无不良现象

后卸下手扳葫芦,重新测量b值并与b标比较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

e、确定b值符合标准后卸下紧线器及钢线卡子,重新绑扎好回

头,并将坠蛇恢复原状。

f、检查所有连接,并确认无误后,松开手板葫芦,拆除紧线器

和手板葫芦。

g、撤除各用具,复测b值。

6.2补偿绳散股、断股:更换补偿绳;

卡在轮体上或者叠加:调整

a、将需要更换补偿绳的坠蛇串用手扳葫芦吊起固定在支柱上。

b、将紧线器安装在线索上,钢丝套子安装在支柱上;紧动手搬

葫芦,使补偿绳卸载。

c、调整补偿绳或者拆除旧补偿绳,安装新补偿绳。

d、两个手搬葫芦配合加载,撤除工具,检查各部数值和状态。

6.3棘轮转动不灵活:

未涂油:涂油。如因补偿绳卡滞或者叠加,处理方法同上。

6.4限制架、制动装置各零部件。

6.4.1未按规定涂油:涂油。

6.4.1螺栓不紧固:按照规定力矩紧固。

6.4.2检查棘轮补偿制动卡块到棘轮的距离不达标:松开制动

块固定螺栓,在调节孔范围内移动制动卡块,至符合标准:

a、首先松开4个螺栓连接,方便移动制动卡块。

b、调整间距,将制动卡块按要求移动到距轮体48nlm处,并使

其两边和轮缘中心对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