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课时2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课时2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课时2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课时2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2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目标引领】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3.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4.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5.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成就;了解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了解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学校教育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概念拓展】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他主要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非,中国和外国。该报告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准备。2.“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为战胜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而采取的一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政策。中共中央于1960年冬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批准了这一方针。主要内容有: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大力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压缩重工业生产;对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精简职工和城市人口。到1962年底,经济上的最困难时期已经结束。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3.“四个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1954年9月的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此后,“四个现代化”的内涵不断调整和充实。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现“四个现代化”,始终是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4.中美《上海公报》: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的公报。双方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知识体系】1.20世纪50—60年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理论(1)1956年4月发表《论十大关系》。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2)1956年9月召开中共八大。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党和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还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分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阐明要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4)1958年5月召开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强调高速度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脱离了实际实践(1)1958年掀起“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生产要求高速度、高指标,最显著的是全国大炼钢铁。农业生产也急于求成,各地浮夸风、虚报风盛行。同时在农村大办人民公社,组成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的社会基层组织。“大跃进”运动使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生产浪费,经济效益极差,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民公社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陷入混乱(2)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八字方针主要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有关政策,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发还自留地,开放自由市场。同时,精简城镇职工;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重工业战线,充实轻工业;减少财政支出;稳定物价等。到1962年,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成就原因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奋斗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就生产生活领域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基础设施等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时代模范“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著名科学家外交领域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这些外交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情境探究】视角1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国西南和西北广袤的大地上,展开了一场以备战为主要目的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建,二是迁。一方面国家资金大量投入三线地区,在内地建设大型的钢铁、煤炭、水电、机械等工业基地,并修筑成昆、川黔等重要交通干线;另一方面则是将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科研单位等以“一分为二”或者全迁的方式迁入内地,或并入内地既有企业,或另建新厂。以甘肃省为例,1965年,陆续从辽、吉、沪等省市搬迁工厂20个、大专院校2个、科研单位11个,分别迁入兰州、天水、酒泉等地。整个三线建设期间,累计投资多达2000亿元。到20世纪70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约1400亿元,占全国的1/3;建成全民所有制企业2.9万个,形成45个以重大产品为主的专业生产科研基地和30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和工业区,如昆明、攀枝花、六盘水等工业城市和成渝、攀西、关中、兰州等工业区。——摘编自徐有威等《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思考1】据材料,概括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三线建设的特点。提示:方式独特,新建、拆分和内迁相结合;以重工业、国防军工为主,兼顾地方民生;投入巨大,持续时间长,成果丰硕;工业、交通、科研等全盘启动,形成了体系化建设。视角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精神材料“三钱”是对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三位著名科学家的美誉。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于1955年10月历经艰辛回到祖国。钱伟长生于1912年10月,1940年赴加拿大主攻弹性力学,1946年学成回国。钱三强生于1913年10月,是法国科学家小居里夫妇的高徒,在法国留学时就靠近党组织。1956年春天,“三钱”都被委任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重要成员。科学规划委员会的任务是制定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钱学森是规划委员会综合组组长,钱伟长是综合组主要成员。钱三强当时正带领“热工实习团”在苏联学习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技术。“三钱”的1956年,是意气风发、干劲十足的一年。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十年”也由此开启。——摘编自黄庆桥《“三钱”的1956: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最是春风得意时》【思考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钱”的相同之处。提示:生于乱世,刻苦勤奋;留学国外,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国家;成就突出,乐于奉献;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视角3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多次致电联合国,严正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但是20世纪50年代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一直受到美国的阻挠。中国适时调整对策,把同外国建交和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紧密联系,出席日内瓦会议等一系列外交活动,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扩大对外交往。不仅在国际舆论中博得普遍赞誉,更是打开了和西方国家扩大接触的局面。随着新中国外交的开展和联合国会员国的增加,赞成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票数逐年增加。美国侵朝战争失败后,加紧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活动,中国在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场合阐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台湾的政策。中国着眼大局,历时15年,中美双方会谈136次,逐步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改善。中国的长期努力,使联合国内支持中国的力量对比逐渐发生变化。终于在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大上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驱逐台湾代表出联合国。中国22年的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摘编自金朝晖《周恩来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思考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为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所做的努力。提示:公开声明立场;主动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扩大与西方国家的接触;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利用国际局势的变化;推动中美关系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高考指向】考点维度考点辑要江苏考情分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023年江苏选择考·T10·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命题方向:(1)江苏新高考重点考查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2)理解全国范围内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3)题型以选择题为主。2.备考攻略:(1)复习时,全面把握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展变化各个方面的特征。(2)要注重知识的纵向梳理和横向联系山东等级考·T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浙江1月选考·T9·社会主义建设成就2022年江苏选择考·T11·农业发展河北选择考·T9·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湖北选择考·T9·科研经费支出2021年江苏选择考·T10·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打开外交新局面2022年江苏选择考·T10·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努力【典题悟意】(2023·山东等级考·T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解题思维】明立意本题考查1956年毛泽东对国家与工厂的关系的认识,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的讲话为依托,正确地理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排选项定答案据题干“各个生产单位都要有一个……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的论述强调的是工厂的“独立性”,再结合题干的时间“1956年”,可知其强调的是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故选A【真题体验】知识点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2022·江苏选择考·T11)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解析】选A。据材料“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可知杂交水稻试种一年后,短时间内便在全县迅速推广,反映了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故选A;当时政府以阶级斗争为纲,排除B;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科技进步,环境只是重要因素之一,排除C;材料只提到杂交水稻推广,并未提到产量,无法说明实现粮食自给,排除D。2.(2022·河北选择考·T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据统计,1949—1959年国内放映的苏联电影达750多部,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观众约19亿人次。这一现象说明 ()A.“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B.国家重视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C.“双百”方针的贯彻丰富人民生活D.“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解析】选B。据材料“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可知,电影是一种文化娱乐方式,容易被广大人民接受,据材料“如《列宁在十月》《科学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知这些苏联影片的主题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成就及苏联卫国战争,讴歌了苏联军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英勇事迹,具有思想教育意义,故选B;材料只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电影引进方面与苏联的合作,不能反映“一边倒”方针推动中苏“全面”交流,排除A;“双百”方针的贯彻不能解释1949年至1956年“观看苏联电影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排除C;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促进了文化事业繁荣,排除D。3.(2022·湖北选择考·T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解析】选D。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为1953-195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为1958-1962年,1960年正处于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五年计划就是大规模建设社会主义,这导致了科研经费支出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增长,故D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排除A;海外科研人员归国仅能反映科技人员数量的增加,而不能反映科研经费支出增加,排除B;“双百”方针的内涵是“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与科研经费支出增加、科技人员数量增长联系不大,排除C。4.(2021·江苏选择考·T10)东北机器制造厂尉凤英曾被授予“毛主席的好工人”称号。她回忆:“在五六十年代,大搞技术革新时,我们简直入了迷、着了魔。从1953年到1965年这12年的时间里,我共实现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