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陕西省西安铁一中国际合作学校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1938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从营造、入祀、公祭、日常管理到调查统计的国家忠烈祭祀制度。普设“忠烈祠”涵盖了国民政府所认可的辛亥以来所有烈士但以抗日烈士为主。这一制度设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控制 B.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C.促进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D.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2.家庭生活是一些作家创作小说的重要来源。在这些作家看来,一向温情脉脉的家庭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运用这种创作手法的文学作品是A. B.C. D.3.1989年,美国《商业周刊》做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支持美国限定对日本的出口,69%的受访者赞成限制来自日本的进口,61%的受访者倾向于提高日本产品进口关税,而59%的受访者则赞成限制技术外流到日本。该调查结果反映出当时A.美国对外政策忠于民意 B.日本冲击美国霸主地位C.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D.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4.在北京奥运会上的盛大开幕式上,展示了数千年文明古国的风采,其中有一部分题材来自远古时期丰富多彩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对神话的认识最符合历史学要求的是A.历史久远基本没有历史价值 B.是古代先民们生活的真实写照C.对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D.是口耳相传的第一手资料5.王斯德主编的《世界通史》认为,“正是那场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开启了人类新文明的大门。”这一“新文明”与中华文明首次发生激烈碰撞是在A.十八世纪上半期B.十八世纪下半期C.十九世纪上半期D.十九世纪下半期6.西周时期的法,是一种完全依附于礼的法。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执政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金属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铸刑书”产生的主要影响应是A.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C.巩固了礼乐教化的地位 D.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7.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8.唐朝前期实行税盐制,官不采者,听民私采煮,官收其税。安史之乱后,开始推行榷盐制,先是实行民产、官收、官运、官销的专营办法,后刘晏主持盐政改革,全面推行民产、官收、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唐代盐制的变化A.说明政府退出对商业的直接经营 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C.有效削弱了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 D.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9.毛泽东在某篇文章中说:“(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四年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大大地向前发展……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和基本的经验,就是两件事:(一)在国内,唤起民众(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及各国人民共同奋斗。”该文章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思想产生 B.严格遵循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C.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 D.阐明了团结盟国抗战的重要性10.元朝时期,西域之士“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这反映出元朝A.民族隔阂的消除B.对外政策的开放C.中央集权的加强D.民族融合的加强11.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半殖民地”的含义是A.中国的经济成了列强经济的附庸B.中国政府变成了列强统治和侵略中国的工具C.中国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权D.外国资本主义不断加强对中国的控制12.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C.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中央设置的军机处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早在殷商之时,中国就有了禁止在街道上倾倒垃圾的规定,并视其为犯罪;管仲则明确提出以法律手段保护生物资源,设置相应官吏;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北宋对矿课控制较松,但仍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这种做法,不仅保证了国家收入,也抑制了私人盲目开采。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汉以来,“朔方、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灌田”。材料二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进入唐代,土木之兴依旧不止。经过唐玄宗40年的统治,曾经遍布森林的关中三辅地区几无可供砍伐的林木。到唐德宗年间,为修建神龙寺,同州山谷中的古松几乎被砍伐一空。至唐后期,北方高大成材的林木已寥寥。破坏高原植被,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后果。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开始向长江流域转移。——引自《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中,经历了三次人口资源环境恶化:一是1958年,二是“文化大革命”,三是改革开放之初。——引自《中国近代现代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材料四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燃烧重油排放的废气严重污染大气,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骤增,尤其是哮喘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50岁以上的老人发病率约为8%,死亡10余人。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因石油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人们食用被汞污染和富集了甲基汞的鱼、虾、贝类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死亡率达38%,汞中毒者达283人,其中60余人死亡。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神痛川流域,因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河水和稻米,居民食用后中毒,1972年患病者达258人,死亡128人——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现代化及环境污染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黄河泛滥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并指出影响古代环境的不利因素。(3)依据所学知识,分别分析1958年和“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人口资源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4)依据材料三与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与日本两国环境污染的不同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这种情况下,和平共处的原则,是代替“冷战”和可能发生的全面核灾祸的唯一的方法。因此,这些原则——包括人民享有自决、独立和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必须成为一切国际关系的唯一的基础。——摘自《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1961年9月)材料二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正式加入,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当时任职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区域问题部门的阿拉马诺夫在上海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在阿拉马诺夫看来,上合组织吸引力与日俱增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上合组织提供了一个平台,其框架下不只有多边协作,也包含了双边关系。“现在世界上面临共同的风险和挑战,唯有和平与发展才是出路,唯有对话与合作才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上海精神’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理念高度契合,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据2019.6.14《人民日报打造更加紧密的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的历史背景,并简述不结盟运动的主要主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意义。以一句话概括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的方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B【解析】

根据材料国民政府在各地普设“忠烈祠”的目的是弘扬抗日烈士精神,从而达到激发国人的抗战精神的目的,故选B;材料显示对抗日烈士的褒扬,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控制,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辛亥革命时期,C错误;抗日战争是全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目的不是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D错误。2、B【解析】

根据题干“种种令人触目惊心的“戏剧”最能反映道德伦理、社会价值标准的巨变,从而成为作家描绘社会生活的一个绝好的视角”可知这些小说旨在阐述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体现了现实主义特点,《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品,故B项正确;《巴黎圣母院》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排除A项;《老人与海》与《等待戈多》均属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排除CD项。故选B。3、B【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民众大部分主张对日本在进出口和技术转出上进行限制,这主要和日本的发展冲击美国的霸主地位有关,B正确;美国的对外政策是由于国家利益决定的,A排除;资本主义阵营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分化,C排除;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D排除。故选B。4、C【解析】

“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属于神话故事,通过了解先民活动,有一定的历史价值,C正确;历史价值不在于存在远近,A错误;神话并不是先民真实写照,B错误。口传史料是二手史料,D错误。5、C【解析】

据材料“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体现了这一“新文明”与中华文明首次发生激烈碰撞,故C正确;十八世纪上半期、十八世纪下半期、十九世纪下半期都不是1840年的范围,故AB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在大西洋岛国最先迸发、然后蔓延到整个欧美世界的技术、经济变革”,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鸦片战争的背景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6、A【解析】

“铸刑书”是将传统依附于礼的法用成文法的形式肯定下来,这样有利于限制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A正确;成文法的出现使刑法有法可依,利于缓和社会矛盾,B排除;法律不属于教化的层面,是国家暴力机器的组成部分,C排除;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排除。故选A。7、B【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并且群众广泛参与,这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因此B选项正确;该活动只能体现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保证”其性质,A选项错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选项错误;1954年宪法反映了国家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不是根本任务,D选项错误。故选B。8、B【解析】

唐朝盐制由税盐制民产官税,到榷盐制官运、官销,再到“就场专卖制”商运、商销,加强了对盐业的控制,减少了政府的开支,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有利于维护唐王朝统治,B项正确;唐代盐制改革不能说明政府退出了对“商业”的直接经营,A项错误;唐朝盐制改革,并不能有效削弱“割据”藩镇的物质基础,C项错误;唐代全面推行民产、官收政策,不是盐业生产专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D项错误。9、C【解析】

根据孙中山逝世的时间推断可知文章应该发表于1949年,因此毛泽东的这篇文章是为新中国成立做了理论准备,故选C;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本质不同,排除B;1949年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故选C。10、D【解析】从材料中可知西域和中原人士之间的交流交往非常频繁,但并不能说明民族隔阂消除,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元朝的对外政策,主要是元帝国境内民族交往,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地方官职,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加强,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原和周边民族交往非常频繁,民族融合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11、C【解析】

“半殖民地”指的是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主权,中国有限度、有范围的受到外国列强的控制,故选C项;半殖民地指的是政治层面,与经济层面无关,排除AD项;中国政府变成了列强统治和侵略中国的工具是半殖民地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没有体现全部的内涵,排除B项。12、D【解析】

材料中“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清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秦朝时君主专制才正式确立,郡县制体现中央与地方,不符合题意,A错误;B体现了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是君权趋势加强,排除;三省六部起到加强了皇权的效果,但是皇权没有到达顶峰,排除C。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13、(1)措施: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兴修水利。(2)社会原因:统治阶级为统治需要,大兴土木,大片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和自然环境。唐朝后期安史之乱,战乱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社会安定。自然原因: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天灾等因素的影响。不利因素:大兴土木,乱砍滥伐;农业中的过度垦殖;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战乱;自然灾害等。(3)1958年原因: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文革:文革时期主要以阶级斗争为主,左倾错误思想严重。(4)原因:中国主要是政策性因素导致的人口资源环境恶化;日本主要是工业化道路发展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启示:经济发展要遵循经济规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解析】

(1)措施:根据材料“秦墓出土的《田律》是世界上最早的环境立法之一;北宋甚至以皇帝下诏的方式重申环境保护禁令,命令基层官吏捕拿违反禁令的人”可归纳出严格立法,加强行政管理;根据材料“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可归纳出对重要资源加强国家垄断;根据材料“中国在史前,已设立治水官吏——司空;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成为“天府”的富庶源泉”可归纳出兴修水利。(2)原因:社会方面,根据材料“隋文帝、隋炀帝扩建长安与洛阳两京,穷极土木之工,大片砍伐森林”可归纳出统治者大兴土木的破坏;根据材料“等到安史之乱之后,田地荒芜,水利失修,人口大量死亡和南移,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可归纳出安史之乱的破坏。自然原因,根据材料“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导致黄河频繁泛滥。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可归纳出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加上天灾等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结合上述分析可归纳出影响因素是大兴土木,乱砍滥伐;农业中的过度垦殖;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战乱;自然灾害等。(3)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在工业上以大炼钢铁为特征,对自然资源产生巨大的破坏,同一时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给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文革时期以阶级斗争为主,左倾激进思想占主导地位,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巨大的破坏。(4)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的环境破坏主要是政策性失误导致的,不遵守经济规律;根据材料“1961年前后,日本四日市由于石油化工和工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