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09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解析版)_第1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09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解析版)_第2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09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解析版)_第3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09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解析版)_第4页
备战2025年中考化学复习基础培优讲义(全国)专题09 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9构成物质的微粒、元素解析版知识导索掌握微观世界物质的构成微粒微粒的种类、性质、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形式分子、原子、离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应用知识详解【微粒】一、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1.原子的构成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H原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2.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3.定义式:Ar精确应用: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实际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大的,实际质量就大计算应用: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注意: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可以用来比较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大小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发生改变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离子1.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其他层不超过8个(对前20号元素而言)。2.原子结构示意图:(1)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元素的分类最外层电子数得失电子趋势化学性质稀有气体元素8个(氦为2个)相对稳定,不易得失电子稳定金属元素一般少于4个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不稳定非金属元素一般多于4个易得到电子不稳定ps: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3)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①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负电荷③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带正电荷(4)原子与对应离子的异同①同:质子数、中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②异:最外层电子数、电子总数、微粒电性(从不带电到带电)、化学性质③可能改变:电子层数(阴离子不变,阳离子变少)(5)原子和离子的稳定性①对于稀有气体原子,原子更稳定②对于其他原子,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离子更稳定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1.分子和原子的异同分子原子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一旦分子改变,物质就改变,化学性质随之改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性质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Ps: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有的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因此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必然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不变(取决于具体的反应)。2.分子的主要特点: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闻到气味,氨水、盐酸的挥发等),分子之间有间隙(物质三相变化的本质,压缩气体的原理,水和酒精混合总体积减小的原因),原子也具有以上特点,以稀有气体单质为例可以说明。3.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比如NaCl晶体)。四、离子1.核外电子的排布(1)核外电子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2)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属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3)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4)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2.离子的形成(1)离子①带有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②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③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2)离子符号是用来表示离子的化学符号。离子符号表示式为Xn+或Xn-。例如,Na+表示每个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Cl-表示每个氯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SO42-表示每个硫酸根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3)离子的写法方法:先写出元素符号,再在右上角表明该离子带的电荷数,注意“+”、“-”写在数字后面。常见的阳离子:Na+、K+、H+、Fe2+、Ca2+、Fe3+、Al3+、NH4+。常见的阴离子:F-、Cl-、S2-、O2-、OH-、NO3-、SO42-、CO32-。(4)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元素】一、元素1.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统称。2.元素、原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元素原子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区别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即将种类,又讲个数。使用范围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举例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二、元素符号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3)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石”表示非金属固体,“气”表示非金属气体。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每一纵行叫做族,在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共有16个族。第8、9、10行为一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习题讲解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如图,是水的微观层次结构,图中右侧“”表示()A.氢元素 B.氢原子 C.氧元素 D.氧原子【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一杯水由很多水滴构成,水滴又是由很多水分子构成,通过水分子的模型可知,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所以图中右侧“O”表示氢原子。故选:B。2.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A.分子的体积增大 B.分子间间隔增大 C.分子的质量增大 D.分子的个数增多【答案】B【解析】水烧开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壶内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了。分子的体积、质量和个数都不变。故选:B。3.善于梳理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以下对某一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化学家与贡献B.实验安全道尔顿——元素周期表可以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闻无毒气体的气味C.实验数据与记录D.化学中常见的“三”用100mL量筒量取7.2mL盐酸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A.A B.B C.C D.D【答案】D【解析】A.道尔顿发现原子学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故错误;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故错误;C.量筒的选择遵循大而近的原则,应选10mL量筒量取7.2mL盐酸,故错误;D.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故正确;故选:D。4.下列物质中,含有氢分子的是()A.H2 B.H2O C.CH4 D.H2SO4【答案】A【解析】A.H2是由氢分子构成的,故正确;B.H2O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错误;C.CH4是由甲烷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错误;D.H2SO4是由硫酸分子构成的,不含氢分子,故错误。故选:A。5.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中,错误的是()A.转化观:农家肥料的腐熟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 B.微粒观: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C.元素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化学价值观:依靠化学,人类能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难题【答案】B【解析】A、农家肥料的腐熟包含物质的缓慢氧化,说法正确;B、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铝氯离子构成的,说法错误;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说法正确;D、依靠化学,人类能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难题,说法正确。故选:B。6.甲酸(HCOOH)具有清洁制氢的巨大潜力,制氢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乙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1:2 C.46g甲酸中氢元素质量为2g D.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答案】B【解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H2↑+CO2↑;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符合一变多,属于分解反应,故A正确;B、由图可知,乙是CO2,二氧化碳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故B错误;C、根据甲酸的化学式HCOOH,可以计算出46g甲酸中氧元素质量为:46g××100%=2g,故C正确;D、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OOHH2↑+CO2↑,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甲与乙的分子个数比为1:1,故D正确。故选:B。7.下列示意图表示了A()与B()生成C()的反应前后分子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是()A.2:2:3 B.1:2:2 C.1:1:1 D.2:1:2【答案】D【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反应前有2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C分子和1个B分子;则有1个B分子未参加反应,可判断参加反应的各种分子个数为:2个A分子、2个B分子、2个C分子;则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由此可知参加反应的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2;所以D正确。故选:D。8.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反应物属于纯净物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C.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答案】B【解析】由反应微观示意图,该反应是氢气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水,O2+2H22H2O;A、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属于混合物。故A说法不正确;B、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故B说法正确。C、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可以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C说法不正确;D、反应物是两种单质,生成物是一种化合物,属于化合反应,故D说法不正确;故选:B。9.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我国科学家成功合成新型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该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的化学式为O2 B.甲、丙、丁均为氧化物 C.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不变 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22:3【答案】D【解析】A、乙的化学式为H2,该选项不正确。B、丙是甲醇,含有三种元素,不是氧化物,该选项不正确。C、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3H2CH3OH+H2O,反应后分子数目减少,该选项不正确。D、反应中甲和乙的质量比为44:6=22:3,该选项正确。故选:D。10.日本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将核污水排放入海洋。所排核污水中有大量的氚,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如图示意图能正确表示氚原子结构的是()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氚是指核内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的氢原子,氚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选:C。11.用“”“”和“”分别表示质子、中子和电子,如图表示四种原子结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乙、丁为同一种元素 B.甲、乙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C.丙的核外电子数为2 D.丙、丁为同一种原子【答案】A【解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且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A、乙、丁的核内质子数相同都是2,故为同一种元素,选项正确;B、甲原子中质子数1,中子数为2,乙原子的中质子数2,中子数为2,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甲、乙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相同,选项错误;C、丙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1,不是2,选项错误;D、丙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为1,丁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为2,中子数为1,两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不相同,不是同一种原子,选项错误。故选:A。1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的质量比原子的质量大 B.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C.相同原子可以构成不同分子 D.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间隔【答案】C【解析】A、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分子的质量比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大,但是不能说分子的质量比所有原子的质量大,如铁原子的质量大于氢分子,故选项说法错误;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可分为原子核和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C、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如氧原子可构成氧分子和臭氧分子,故选项说法正确;D、分子、原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13.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的示意图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氯化钠固体由分子构成 B.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 C.氯原子核外有两个电子层 D.反应中Cl变成Cl﹣,证明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发生改变【答案】B【解析】A、氯化钠是由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说法错误;B、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少于4个,因此在化学反应中一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相对稳定结构,说法正确;C、氯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说法错误;D、反应中Cl变成Cl﹣的过程中质子数没有改变,元素种类不改变,说法错误。故选:B。14.已知有R﹣有x个电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M为整数),则这种元素的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数为()A.M﹣x﹣1 B.M﹣1 C.x﹣1 D.M﹣x+1【答案】D【解析】由题意可知,R﹣有x个电子,是由R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则R的核外电子数是x﹣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所以这种元素的原子中含有的中子数为M﹣(x﹣1)=M﹣x+1。故选:D。15.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A.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B.原子的质子数 C.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答案】D【解析】A.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错误;B.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中子数,故错误;C.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而不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故错误;D.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最外层电子数,故正确。故选:D。16.下列粒子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属于阴离子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A、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为8,为原子,错误;B、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正确;C、质子数为12,核外电子数为12,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错误;D、质子数为11,核外电子数为10,为阳离子,错误;故选:B。17.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 B.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是因为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 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因为分子受热变大【答案】D【解析】A、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氧气加压后变成液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小。故A正确;B、不同的花儿产生了不同花香的分子,不同的分子性质不同,所以,不同的花儿有不同的香味,故B正确。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C正确。D、由于分子间有间隔,在受热时间隔变大,所以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分子的体积不变,故D错误。故选:D。18.下列现象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氧气和液氧都可助燃﹣﹣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B.八月桂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温度升高,分子间空隙变大 D.温度降低水银温度计示数变小﹣﹣温度降低,原子体积变小【答案】D【解析】A、氧气和液氧都可助燃,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B、八月桂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D、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温度降低水银温度计示数变小,是因为温度降低,原子间的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错误。故选:D。19.我国古代诗人王安石在《梅花》诗中写道:“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能说明诗人在诗中表达情景的科学道理是()A.分子很小 B.分子可分 C.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在不断运动【答案】D【解析】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的浓郁香味,是因为梅花的浓郁香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梅花花香。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的浓郁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体积很小无关,故选项错误。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的浓郁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可分无关,故选项错误。C、由分子的性质可知,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的浓郁香味的主要原因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D、由于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这是造成闻到诗人在远处能闻到梅花的浓郁香味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故选:D。20.雪花,被人们称为“冬之精灵”,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的形状是完全相同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雪花形成过程中,水分子由运动变为静止 B.雪花融化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没有发生变化 C.雪花中各水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 D.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不相同【答案】C【解析】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A、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在雪花的形成过程中,水分子也是不断运动的,故A错误;B、由分子的特征可知,分子之间有间隔,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就是由于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故B错误;C、任何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雪花分子也不例外,故C正确;D、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所以,不同雪花中,水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D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共1小题)(多选)21.关于原子和分子说法正确的是()A.都能构成物质 B.分子体积大于原子 C.原子之间、分子之间都有间隙 D.在化学变化中都可以再分【答案】AC【解析】A、原子和分子都能构成物质;故A正确;B、不同物质的分子和原子不能直接比较,因为不管是体积还是质量,有的分子大于原子,有的原子大于分子;故B错误;C、原子和分子间都有间隙;故C正确;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故D错误;故选:AC。三.填空题(共13小题)22.在点燃条件下,A和B反应生成C和D.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1个B分子中共含有2个原子.(2)A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3)图中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AD.【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析】(1)由B分子的微观构成可知,1个B分子中共含有2个原子.(2)由A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一个A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式为:NH3;由于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可知,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3)由A、B、C、D四种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A、D都是由不同种的原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化合物.故答案为:(1)2;(2)﹣3;(3)AD;23.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微粒B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2)B和D组成的物质的构成微粒是Na+、Cl﹣(填符号)。(3)C所示的粒子化学性质与如图中粒子G(填字母序号)的化学性质相似。【答案】(1)二;(2)Na+、Cl﹣;(3)G。【解析】(1)由微粒B的结构示意图可知,B元素原子的核外有三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元素的质子数是11,为钠元素,D元素的质子数是17,为氯元素,钠元素和氯元素形成氯化钠,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号分别为Na+、Cl﹣。(3)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C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2,且原子核外有多层电子;F微粒达到了稳定结构,H微粒最外层电子数是6,而G原子核外是多层,且最外层电子数为2,所以C所示的粒子化学性质与如图中粒子G的化学性质相似。故答案为:(1)二;(2)Na+、Cl﹣;(3)G。24.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成功举办。(1)亚运会金牌是用99.9%的白银镀上99.9%的黄金铸造而成的。从物质组成的角度分析,该金牌在物质分类上属于混合物(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亚运村食堂的宋嫂鱼羹等江浙美食深受运动员喜爱,鱼肉富含蛋白质、钙、磷、铁等,这里的“钙、磷、铁”指的是元素(填“原子”、“分子”或“元素”)。(3)亚运场馆霓虹灯闪烁,霓虹灯内填充的气体是空气中的稀有气体。【答案】(1)混合物;(2)元素;(3)稀有气体。【解析】(1)该金牌是由金、银等物质混合而成,属于混合物;(2)这里的“钙、磷、铁”不是以分子、原子、单质的形式存在,而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3)稀有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可用于填充霓虹灯和制作多种用途的电光源。故答案为:(1)混合物;(2)元素;(3)稀有气体。25.生活中蕴含着很多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倒出暖水壶中的热水时,应将瓶塞倒(填“正”或“倒”)放在桌面上。(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填元素符号)。(3)昆虫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能生存一段时间,这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氧气。(4)博物馆保存珍贵名画时用氮气作保护气,利用了氮气不活泼的化学性质。(5)妈妈为小明准备了“高钙牛奶”,这里的“钙“指的是元素(填“分子”“离子”或“元素”)。【答案】(1)倒;(2)O;(3)氧气;(4)不活泼;(5)元素。【解析】(1)倒出暖水壶中的热水,瓶塞要倒放在桌面上,正放会导致瓶塞受污染,最后对瓶中的热水造成污染,故答案为:倒;(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故答案为:O;(3)动物的生存离不开呼吸,呼吸离不开氧气,故答案为:氧气;(4)用氮气作保护气,是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答案为:不活泼;(5)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故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元素,故答案为:元素。26.写出下列相关内容的名称或符号:HPCNaMgAlSN氢磷碳钠镁铝硫氮【答案】HPCNaMgAlSN氢磷碳钠镁铝硫氮【解析】氢元素的符号是H;磷元素的符号是P;碳元素的符号是C;钠元素的符号是Na;Mg的元素名称是镁;Al的元素名称是铝;S的元素名称是硫;N的元素名称是氮。故答案为:HPCNaMgAlSN氢磷碳钠镁铝硫氮27.研究表明,月球土壤中有数百万吨的氦﹣3,氦﹣3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图中的A(填字母)。【答案】稀有气体元素;A。【解析】氦、氖、氩等气体属于稀有气体,氦﹣3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则原子核内有2个正电荷,氦原子结构示意图为A;故答案为:稀有气体元素;A。28.研究表明,月球土壤中有数百万吨的氦﹣3,每百吨氦﹣3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氦﹣3原子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氦﹣3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填“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答案】稀有气体元素;2。【解析】氦﹣3元素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氦﹣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2。故答案为:稀有气体元素;2。29.如图中的①、②分别是钠元素、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是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2)A粒子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原子。(3)B和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答案】(1)22.99;(2)非金属;(3)质子数。【解析】(1)元素名称的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2)A粒子为氟原子,氟字带有”气“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3)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B和C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因为它们的质子数相同。故答案为:(1)22.99;(2)非金属;(3)质子数。30.“见著知微,见微知著”是化学思维方法。(1)从宏观知微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填名称)。(2)从微观知宏观。①由图Ⅰ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②C所表示的元素的离子符号Mg2+。③微粒A、B、C、D、E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E(填序号)。④若图Ⅱ表示的微粒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则微粒符号是O2﹣。【答案】(1)氧分子;(2)①19.00;②Mg2+;③CE;④O2﹣。【解析】(1)氧气是由分子构成的,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2)①元素名称的正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由图Ⅰ可知,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②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相差2,且核电荷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镁离子,离子符号为Mg2+;③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微粒A、B、C、D、E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CE;④核电荷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若图Ⅱ表示的微粒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则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为氧原子,则氧离子微粒符号是O2﹣。故答案为:(1)氧分子;(2)①19.00;②Mg2+;③CE;④O2﹣。3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故答案为:分子、原子、离子。32.地球外层空间存在着微量的臭氧(O3)和氧原子(O),飞机排放的氮氧化物(NO和NO2)会破坏臭氧层,它们和O3和O发生如下反应:O3+NO=NO2+O2;O+NO2=NO+O2,这两个反应反复循环,其总反应方程式为O3+O═2O2,氮的氧化物在破坏臭氧层的过程中起到了催化的作用.【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解析】分反应中反应物有O3、NO、O、NO2,生成物有NO2、O2、NO、O2合在一块是:O3+NO+O+NO2═NO2+O2+NO+O2,反应物和生成物中相同的要消去即:O3+O═2O2,由方程式可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都参加了反应,但最后又生成了它们,说明它们是催化剂,催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催化作用.故答案为:O3+O═2O2;催化.33.化学上把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氧气(O2)和臭氧(O3)是常见的同素异形体。(1)从分子的角度,氧气和臭氧的区别是一个氧气分子由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臭氧分子由三个氧原子构成。(2)臭氧常作为消毒剂,臭氧消毒的原理可以看作是:O3→O2+O,氧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