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6/13/wKhkFmbFM9SATkJTAAMiHSBqwBw554.jpg)
![第6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6/13/wKhkFmbFM9SATkJTAAMiHSBqwBw5542.jpg)
![第6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6/13/wKhkFmbFM9SATkJTAAMiHSBqwBw5543.jpg)
![第6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6/13/wKhkFmbFM9SATkJTAAMiHSBqwBw5544.jpg)
![第6讲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高三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3/36/13/wKhkFmbFM9SATkJTAAMiHSBqwBw55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中国通史目录第6讲
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7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考情分析课程标准考情统计复习重点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②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③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2023年全国乙卷·25
唐朝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湖北卷.3唐朝对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视广东卷.3
两晋时期专制皇权的弱化
广东卷.4、北京卷.3、江苏卷.2
政权更迭山东卷.3、江苏卷.3区域经济的开发2022年全国甲卷·
25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全国乙卷·25皇族分封广东卷.3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①民族交融、区域经济的发展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特点与影响③隋唐经济发展的表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战火连绵。但是也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因素,各民族政权制度的创新为隋唐制度奠定了基础。(2)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南方得到初步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3)文化上: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也走向交融。佛教、道教发展迅速,玄学产生。文艺承上启下,丰富多彩。(4)民族关系上:继春秋战国之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的高潮,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隋唐时期(1)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创立,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唐后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朋党之争严重。(2)经济上: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3)思想文化上:思想自由宽松,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出现儒学复兴运动;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4)民族关系与对外交流方面:民族政策开明,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阶段特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民族大交融、江南经济大发展时期时期,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基础。隋唐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大发展时期,也是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时空定位整合教材夯实必备知识板块一学什么时间:建立者:都城:洛阳曹丕220年时间:建立者:都城:刘备221年成都时间:建立者:都城:229年孙权建业乱→治分裂→局部统一政权——由“多”到“少”经济——由“衰”到“兴”进步东汉末年1.三国鼎立(公元220——280年)必备知识知识点1:魏晋南北朝政权的更迭与民族交融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②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特点:①西晋建立:时间:266年,建立者:司马昭都城:洛阳②280年,司马炎完成统一③316年,被匈奴贵族所灭2.西晋短期统一(265—316年)五胡内迁: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和鲜卑内迁,史称“五胡”。八王之乱: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争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争斗。永嘉之乱: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军队击败洛阳的军,俘掳晋怀帝等王公大臣。后导致西晋灭亡。①短暂统一317年司马睿建康(今南京)十六国(公元317—439年)3.东晋(公元317—420年)永嘉南渡:指西晋末年中原地区战乱,周边少数族内徒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南渡,史称“永嘉之乱”或者“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迁,晋朝首都迁至江东建康,自此史称东晋。东晋政治特点:士族崛起,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魏晋时期的门阀政治4.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职位②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上:士族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1.发展历程:萌芽于东汉,鼎盛于东晋,衰落于隋唐2.兴起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的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③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3.标志:“王与马,共天下”,开启东晋门阀政治格局。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级中的特权阶层。又可以称为门第、门阀、世家、氏族等;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为寒门。5.衰落原因:①士族自身腐朽,与生俱来的特权使之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②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地主乘机崛起;③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④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6.评价:积极: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消极: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造成大量的冗员。4.南北政权之再分裂:南北朝西晋
东晋十六国北朝南朝观看地图,总结北朝、南朝的政治特点:①偏安南方,定都建康;②政权更迭频繁;③疆域不断缩小,国力逐渐衰弱。南朝:北朝:北魏曾统一北方后分裂十六国①内涵: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的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②淝水之战:前秦统一北方后进攻东晋,表面强大的前秦政权战败后迅速崩溃,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特征: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分裂中孕育统一趋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更迭三足鼎立短暂统一北乱南稳南北对峙220-280280-316317-420420-589
尽管分裂是这个时期的整体特点,但是社会并没有停滞不前,还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新编中国史·魏晋南北朝史》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1)含义:
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交融。(2)内容:
民族交融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3)特点:以汉族为核心发生。(4)认识:①从经济角度讲,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②从习俗角度讲,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③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交融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基础概念:
民族交融建立时间:民族:都城:时间:影响:统一4世纪后期鲜卑族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其职责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人物目的措施性质迁都推行汉化孝文帝(拓跋宏)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后期:孝文帝主持: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迁都洛阳(494年)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汉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1)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2)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3)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4)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⑴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⑵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⑶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民族交融。(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材P32【深化】(二)交融的历程1.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2.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五族。3.十六国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后、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5.西魏北周统治者积极推动民族交融、有效强化内部凝聚力。
材料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刘聪(匈奴汉赵政权的皇帝)“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
材料三(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三)特点:1.民族对立到民族差异缩小再到民族交融加强。2.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知识点2隋唐到五代十国(1)建立:581—589—618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都城:长安(2)统一:589年1.隋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1)隋朝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可集中力量兴建大型工程。(2)为加强对南方的有效控制,巩固统治。(3)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保障中央政府的物资供应。(3)建设:①开通大运河②设仓库③兴建洛阳城(4)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措施边疆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岭南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琉球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武力机构册封交流2.唐时间:618-907年建立者:李渊定都:长安(2)唐朝前期的统治(618—907)唐太宗——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
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唐玄宗李隆基——开元盛世(627-649年)(690-705年)(715-755年)(1)建立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1.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1)前提条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2)经济繁荣:魏晋南北朝时区域经济开发奠基;隋唐轻徭薄赋,发展生产;(3)政治清明:完成统一;统治者励精图治;改革吏治,完善制度;(4)文化开明:开创并发展科举制;兴学重教;人心思定;(5)民族交融:实行民族平等的开明政策,促进民族交融;(6)军事节制:改革兵制、节制用兵。能力提升:
唐太宗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但是,唐太宗这位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君主,也有他的过失之处,如杀兄夺位,崇尚迷信,出征高丽,贞观后期,渐恶直言,奢侈现象增多了。但人无完人,唐太宗晚年的骄奢,和他流芳千古的贞观政绩相比,那又渺小多了,因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科学态度一是,遵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二是,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三是,将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四是,历史人物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五是,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更好前进。2.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联系: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和亲+会盟文成公主、进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数次会盟册封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地方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中央管理机构:(3)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管理机构:
(选1P61)战争→设置机构——唐与突厥册封大祚荣——唐与靺鞨和亲、会盟——唐与吐蕃方式:
《选1》P61)骨力裴罗——唐与回纥问题探究:
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启示
材料
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其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特点:①政策开明包容;②措施灵活多样;③以“和”为主;④因俗而治,因地制宜。(2)启示: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政策;
②尊重少数民族的习俗、宗教信仰;③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基础概念:
羁縻制度
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影响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唐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乃宋、元、明、清几个王朝土官制度之窠臼,实际上“土官制度”也可称为“羁縻制度”(4)国家治理:①地方管理: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为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选必1·第1课)②法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选必1·第8课)知识点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755—763)(1)背景:①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沉于享乐,用人不当;怠于政事;②边疆危机: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③军事失当:任用胡人担任节度使;兵力外重内轻。(2)概况:
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历时八年方被平定。(3)影响: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唐代中央集权大大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历史解释:
节度使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初设时为负责管理调度军需的支度使,同时兼管理屯田的营田使,主管军事、防御外敌,唐朝天宝后,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到唐朝后期势力大大加强,已经到独揽大权的地步,举例唐玄宗时期边镇十节拥兵四十九万,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人,典型的外重内轻。知识点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755—763)(3)影响:经济: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经济未遭破坏,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民族关系:边防空虚,周边不宁,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犯。2.黄巢起义(1)原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土地兼并的严重,人民负担加重。(2)概况: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黄巢起义军的将领朱温降唐,被封为节度使。他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黄巢起义。最终被镇压。(3)影响: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历史解释:
朋党之争也称牛李党争”,指的是从唐宪宗末,经穆宗、敬宗、文宗到武宗初,约四十余年期间,以牛僧孺等为领袖的牛党(庶族官僚)与李德裕等为领袖的李党(士族官僚)之间的争斗。实质是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二是如何对待藩镇)。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3.唐朝的灭亡:(1)原因: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宜专权;朋党之争;黄巢起义。(2)灭亡: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知识点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4.五代十国(907—960)(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称“五代”;(2)十国: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等九个政权,再加上割据太原的北汉,称“十国”。史学界把907年后梁建立到960年北宋代后周这一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时期。(3)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藩镇割据(1)含义: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2)背景:源于唐玄宗时代的节度使和采访使的权力合一。唐中叶在边境和重要地方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有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扩充军队,委派官吏,征收赋税,不服从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称这种局面为藩镇割据。(3)影响:唐后期中央与藩镇不断战争,藩镇间也连年攻战,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十国,人民惨遭战乱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板块二目录主题一
重心转移——魏晋到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影响主题二
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民族关系第6讲
从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主题一
重心转移——魏晋到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影响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年3考]变革与繁荣——隋唐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年7考]板块二必备知识——主干梳理主题突破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水排: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
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利鼓风装置。一座炉子用好几个囊,放在一起,排成一排,就叫“排囊”用水力推动这些排囊,就叫“水排”。(1)农业工具①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②翻车:东汉末出现,三国时马钧革新翻车,其后在民间广泛使用(2)手工业工具水排(3)庄园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2.江南经济的开发
★我国古代,黄河上游的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是开发较早的地区,而南方则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西汉之前,江南地区还处在火耕水耨的原始农业阶段。
秦汉时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1)原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增加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2)表现: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为以后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基。(3)影响:①人口因素:从西晋末年起,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自然条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③社会环境:南方相对安定④政府政策:南方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⑤其他条件: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二、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筒车①曲辕犁②灌溉工具——筒车(选2P20)1.农业2.手工业唐三彩秦汉到隋唐时期,形成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货币农产品商品化商业服务市的发展城市繁荣对外贸易交通3.商业隋朝的大运河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朝驿道,以长安城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唐开元通宝隋仍铸五铢钱。唐高祖下令“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从此,开元通宝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①邸店:是专供商人存货、交易和居住的地方。②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它是银行雏形。③飞钱:是一种汇兑方式,类似后世汇票。a.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b夜市比较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广州)丝绸之路(海陆并进)空前繁荣,瓷器大量外销;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1.屯田制(曹魏时期土地国有制度)(1)含义:源于西汉,主要实行于曹魏,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的田租。(2)背景:东汉末年战乱不断,生产力遭到破坏,土地荒芜。内容:军屯指士兵屯田,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民屯指在国有土地和无主土地上,由国家直接派官员管理而不受郡县官员的管理,按照军事组织的方式,强征佃农开垦耕种,收成按照四六或者对半分给国家。(3)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后期引起了屯田的军民的反抗与逃亡。(4)特点: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2.占田制(两晋时期土地私有制度)(1)含义:农民、士族等向官府登记自有田亩,占田数是国家允许占有的土地限额。(2)目的:既保证政府收入,又保护士族特权(3)内容:农民按限额占有土地,征收田租;士族地主有占田、荫客、荫亲属等特权。(4)影响:确认和保护士族已占到大量土地和户口的既成事实,巩固了士族特权和地位。基础概念:3.寺院经济:(1)含义:
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2)形成原因:①佛教广泛传播;②统治者的支持。(3)影响:①寺院经济过渡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②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③加重农民的负担;④寺院经济的发展,为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基础概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农业经营方式----佛教庄园经济发展起来。社会上把这些在佛教庄园里耕种的农户称为“佛图户”。“佛图户”必须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佛图户”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佛教庄园里务农,不准随意离开,实际上已沦为佛教庄园的依附农民。佛教庄园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供庄园内部享用,很少与外界进行商品交换。依照惯例,官府对庄园的僧侣(尼)、“佛图户”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选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问题思考:
寺院经济与传统小农经济有哪些不同?①寺院经济下土地全部为寺庙封建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小农经济下自耕农拥有少量土地。②寺院经济下农民没有生产自主性,缺乏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下农民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性,生产积极性较高。③寺院经济下农民受寺庙封建主的控制,向寺庙交租服役;小农经济下农民受国家控制,向国家(或地主)交租服役。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材料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心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特点:(1)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1.原因:(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2)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4)南方社会相对稳定;(5)南方统治者的重视。3.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交流;②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素养提升素养提升——认知深化能力提升(6)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轻徭簿赋、劝课农桑,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4)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之间交流频繁。(5)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视角人口迁徙——江南开发与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一中原每一次较大的政治变动,如淝水之战、刘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徙。据研究,至刘宋为止,南渡人口约有90万,占当时刘宋全境人口的1/6……北来的侨民集中在长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汉流域的襄阳、江陵、武昌以及长江下游的今江苏省境内……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摘编自曹文柱等著《乾坤众生》重心转移——魏晋到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影响主题一材料二唐朝后期南北户口升降比较表项目天宝元年(742)户数元和年间(806-820)户数下降率(%)北方373665286688776.9南方3117624150654851.7总计6854276237343565.4——摘编自王育民《论唐代南北方户口分布比重的消长》材料一主要记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原因、规模、分布等。材料二主要涉及唐代天宝元年与元和年间户数变化相关数据的比较。解读(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主要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由北向南迁徙;迁徙规模大,参与人口多,迁徙范围广,迁徙涉及阶层广,民族成分繁杂。思考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融合选必3)原因:(1)中原王朝实力衰落,无法保持秦汉时传统政策;(2)北方割据势力大量招引周边民族拓展资料劳力和兵源;(3)气候变冷及西域地区的生存环境破坏日益严重.(4)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大片肥沃的土地荒无。表现:(1)东汉以来,少数民族不断内迁西晋时,内迁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学习汉族典章制度、频繁接触、通婚杂居。5世纪,北魏统一北方,推行汉法。(2)汉人南迁南方,三国吴、蜀及东晋、南朝经济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进一步加强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民族交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分类(迁移方向):①从北方到南方:主体是黄河流域的汉人。东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辽宋夏金等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黄河流域的农民南迁。②从边疆到内地:主体是少数民族,如西晋时期,匈奴、鲜卑、羯、氐、羌等陆续内迁。③从内地到边疆:大多由政府组织内地军民迁徙,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始皇迁徙内地“几万家于河套”以发展生产,加强边防。④从国内到国外:如唐朝时,我国已有很多人到南洋,即东南亚各地生活。(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对表格中的数据变化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化趋势:南北户数都大幅度下降,且北方下降幅度高于南方。历史解释:原因: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带来政局动荡;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遭到破坏;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等。思考1.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分裂中孕育着统一因素深化拓展2.历史解释——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①政治: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经济: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政策:南方统治者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自然: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2)影响①交通贸易: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很大的改善。②人口分布:南部、东南部人口所占比重不断增长。③人才教育:南方的科举人数不断增加。④南方地位:南方经济、政治及社会地位不断上升,其综合影响力也在不断上升。⑤南方环境:过度开发,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命题探究提升关键能力考什么主题二
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民族关系变革与认同——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3年2考]主题二开明与包容——隋唐的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3年2考]板块二视角1祖先认同——魏晋时期的民族交融材料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到隋唐的民族关系主题二材料中既有北魏对历史祖先的认同,又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政策的措施。解读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认同中原文化;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过程:拓跋珪自称黄帝是其祖先;此后多个皇帝通过祭祀承认和延续这一祖先认同;孝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汉姓、迁都洛阳、定姓族等)加以强化。效果:北魏统治者获得汉臣认可,通过祖先认同实现文化认同;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思考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基础概念:
羁縻制度
羁縻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影响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
唐对西南少数民族采用羁縻政策,乃宋、元、明、清几个王朝土官制度之窠臼,实际上“土官制度”也可称为“羁縻制度”视角2羁縻府州——唐朝的边疆治理与民族政策材料从羁縻府州长官任命、管理和推广方式等方面介绍了唐朝边疆治理政策——羁縻府州制度。解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思考1.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深化拓展2.历史解释——隋唐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随堂演练热考命题对接练什么板块三(2023·湖南卷,3)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高考真题悟【典例】√1231.社会情境——从贞观之治的社会表现看隋唐盛世(2023·北京卷,3)“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是对唐代两个重要时期的赞誉。一般认为,“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开元盛世”更强调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以下诗文能够直接反映“贞观之治”特点的是①“君臣相得”“乐闻直谏”
②“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③“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贞观之治’更强调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君臣关系融洽,虚心纳谏,①符合题意;“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开元盛世经济发达的场景,②不符合题意;“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学童以不说诗词文赋为耻,是唐朝中期杜佑对当时社会文化繁荣的描述,③不符合题意;“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是《贞观政要》中对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安定局面的描述,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1232.生活情境——从百姓服饰看魏晋时期社会发展趋势(2022·海南卷,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123根据材料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1233.史料实证——以考古发现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2021·6月浙江选考,25)历史人物评价常易引发讨论,如对商纣王、曹操、武则天等人,古今史家众说纷纭。尤其是新材料的发现会引发新一波的讨论,以曹操墓的发现为例,一时曾有“不堪寂寞,曹操出土”的说辞。如何正确看待和评价历史人物,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历史人物评价标准和方法,合理的是A.知人论世,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B.与时俱进,以今日之价值标准全面衡量前人之是非C.察言观行,评价历史人物活动应侧重动机而非效果D.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运动趋势推动社会进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12月黄山屯溪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急需紧缺人才17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时尚北京》杂志2023年第11期
- 新上岗护士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课件
- 第5课《黄河颂》课件【高效课堂】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时尚北京》杂志2024年第10期
- 二零二五年度土石方爆破作业安全培训与考核合同
-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2025危重孕产妇转诊专家共识解读课件
- (高清版)JJF(皖) 206-2025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校准规范
- 《定量预测方法》课件
- 现代旅游管理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可行性建设研究报告
- (2024年更新)国家慢性疾病编码新目录
- 2024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 工伤保险政策解读
- 安全环保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2024年
- 苜蓿青贮料质量分级DB41-T 1906-2019
- 新鲜牛肉购销合同模板
- 2024中科院心理咨询师考试复习题库(官方版)-下多选题
- 2024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文科综合试题卷(含答案)
- 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1
- 烧烤店选址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