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8-吉林省长春市2025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四)(含解析)本试卷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留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晰,将条形码精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3.请依据题号依次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运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需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运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秦帝国的建立是法家学说在实践上的成功。比较而言,秦国的改革在当时各国中进行得相对较晚,但却最彻底。东部的齐国改革较早,在春秋中期齐桓公的时候就起先,所以国家较早强盛起来。晋国、郑国在春秋时期也进行了政治改革。但是,在全部诸侯国家的改革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改革像秦国的改革那样系统和彻底,那样具有革命性。为什么较早改革的国家没有较晚改革的国家成功,先驱者反而被后来者战胜?这曾经是一个历史之谜。我们认为谜底可能有三:一是改革越早历史包袱越重,受到的阻力越大,越不简单彻底;二是改革越晚可借鉴的阅历教训越多;三是有了系统化改革理论的指导。在社会变革时代,在外部环境誓不两立的条件下,法家学说是走向成功的理论利器。秦帝国建立以后,接着推行了从前的法家政策,几乎把法家学说发挥到极致。秦帝国的君臣们没有理由变更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因为过去的阅历已然证明法家学说的成功。也正因如此,秦帝国时期焚书坑儒,确定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基本国策。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帝国做出了统一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建宫殿、抗击匈奴等前无古人的事业。全部这一切都在帝国建立后十几年时间内完成,政治、经济的建设成果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秦始皇信念满满地向世人宣布他的嬴姓帝国将传承千秋万代。然而事情的结局出人意料。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匹夫群起响应,浩大的帝国大厦轰然坍塌,秦帝国存在了不到二十年光景便灰飞烟灭,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人们往往困惑:这究竟是因为什么?这是困惑汉初思想家的难题。人们最初百思不得其解,莫非求真务实、富国强兵有错?但事实无情,答案摆在那里,不容臵疑。错在哪里?痛定思痛,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反思,最终得出了答案。西汉前期贾谊的《过秦论》是这一政治反思的理论结晶。顾名思义,《过秦论》的宗旨就是论述秦帝国错在哪里,为什么错。贾谊告诫人们,打天下和守天下策略不同,打天下须要法家学说和孙子兵法,守天下法家的学说不行,它激化社会冲突,是亡家亡国之学!为什么法家之学是亡家亡国之学?贾谊的回答并不彻底,他还没有看到后来汉武帝独尊儒术带来的社会长治久安。为了揭开秦帝国成败的真相,在《秦帝国政治模式分析》一文中,我们采纳政治模型分析的方法,归纳总结了秦帝国的政治环境条件、秦帝国政治模型的要素、秦帝国政治模型的效应,得出了两个层面的结论。第一个层面是具体的,指出秦帝国的一统强化了法家政治意识,这导致了极端的权力专断,极端的权力专断引致双重效果:行政的高效率与政局的不稳定。大规模工程建设的完成是行政高效率的体现,国家的快速崩溃是政局不稳定的恶果,而这一切的干脆缘由是国家的统一,间接根源是法家学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得出了其次个层面的抽象结论:政治意识的唯物化与国家的富强成正比,与国家的长治久安成反比。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却是一个无可奈何的阅历事实。(摘编自张荣明《中华国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家为秦国供应了系统化的改革理论,秦变革的成功表明秦创建性地践行了法家学说。B.法家政策能在秦帝国建立后接着推行,与秦帝国君臣的惯性思维和激进思想密不行分。C.焚书坑儒、统一文字、修驰道、筑长城等,体现出秦帝国行政的高效率和政局的不稳。D.在秦由打天下向守天下的转变中,法家学说由成功的理论利器变成了亡家亡国之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将秦国的改革与齐、晋、郑的改革进行了对比,论述了这些国家改革失败的缘由。B.文章列举秦帝国为巩固国家统一实行的措施,论述了法家学说在富国强兵方面的作用。C.作者在文中引述了《秦帝国政治模式分析》的结论,为读者揭开了秦帝国成败的真相。D.文章论述法家学说在秦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过成败,体现了作者的历史眼光和辩证思维。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过秦论》的结论并不赞同,认为贾谊受到自身的历史局限,因此他的回答并不彻底。B.秦帝国沿用法家政策实行了富国强兵的求真务实之举,但是在客观上导致了极端的权力专断。C.政治意识唯物化体现在采纳法家学说治国,它带来了国家富强,却无法带来国家的长治久安。D.法家学说导致秦朝的快速灭亡,儒学却带来汉朝的长治久安,这说明儒学比法家之学更先进。(二)好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状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很多探讨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样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醒悟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探讨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简单考虑他们行为的将来后果,实行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意;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简单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意,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探讨显示,睡前拖延特殊简单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限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确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原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限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整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探讨综述》)材料二:(摘编自《202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材料三:《202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依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24年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消遣文化的旺盛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后和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后学生党消遣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每天熬夜的现象。(摘编自《2024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消费日报网)4.下列关于“睡前拖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睡前拖延”,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习惯性地推迟自己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B.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简单考虑他们行为的将来后果,实行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意,即使睡前拖延也会补足睡眠。C.睡前拖延可能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D.确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这时自我限制资源通常比较匮乏,往往导致调整失败,引发种种睡前拖延现象。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长一辈信奉中医“子时入眠、肝脏排毒”的自然规律,而年青一代认为这并无科学道理,更情愿依据自己的习惯自由支配睡眠时间。B.受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萤火虫族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年轻妈妈是“萤火虫族”中被动性熬夜的典型人群。C.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的同时,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D.近六成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20%的人甚至每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浅、睡得短的现状。6.依据材料,概括人们习惯性熬夜的缘由。(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9题。文本一:忆平乐冯至六年前,十一月下半月里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桂林上了一只漓江上的民船。那时正是长沙大火后,各地方的难民潮涌一般地到了桂林。抗战以来,假如说南京失守是第一个挫折,那么武汉撤退明显是其次个挫折了,大家不知道此后的局势将要怎样发展,但对于将来都具有信念。人们似乎很年轻,报纸上虽然没有多少好消息,同时几乎每天要跑警报,可是面貌上没有一些疲乏。在桂林住了半个多月,全国各地的一举一动都会在这里发生感应,但是一上了漓江的船,就迥然不同了,初冬的天空和初冬的江水是一样澄清,传不来一点外边的消息。我立在船头,看到桂林的山是那样奇兀,水是这样澄澈,江底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历历可数。此外就是宁静,宁静凝聚在前后左右,似乎千军万马也不能把这宁静冲破。俗话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至于山水的秀丽还要算漓江。船过了大墟,这条江水便永久被四面的山包围起来了。船在水中心,仿佛永久在一座带形的湖里,船渐渐地走着,船上的人没有事做,只有望着四围的山峰。经过许久的时间,山峰似乎都看熟了,突然转了一个大弯子,面前的山峰紧接着也变更了形象,原来船已经走出这“带形的湖”,又走入一座新的“带形的湖”里。山的转变无穷,水也始终没有被前面的山遏住。这样两天,过了阳朔始终到了平乐。在平乐,我们找到一辆汽车要经过柳州、南宁到龙州去。往南越走越热,临行的前一天,妻的身上穿着棉衣,她说想做一件夹衣预备在热的地方穿,但唯恐来不及了,因为汽车在其次天清早就要开行。我说,我们不妨到裁缝铺里试一试。我们于是在临江的一条街上买了一件衣料,随后拿着这件衣料问了几家裁缝铺,都异口同音地说来不及了。最终到了一家,仍旧是说来不及了,但口气不是那样坚决,不行能中似乎含有一些可能的意味。我们也就利用这一点可能的意味向那裁缝请求:“假如你在今晚十二点以前把这件衣服缝好,我们情愿出加倍的工资。”“加倍的工资,我不要,只怕时间来不及了。若是来得及,一件夹袍是一件夹袍,工资无须增加。”“我们也是不得已,因为明天清早就要到柳州去。”我们接着请求,最终那裁缝被我们说动了,他说:“放在这里吧,我替你们赶做——”我们把旅馆的地址留给他,接着到街上料理其他的琐事。晚饭后,一切都已整理停当,我们确定早一点睡,至于那件夹衣,其次天清早去取,想不会有什么耽搁。想不到睡得正熟的时候,突然有茶房敲门,说楼下有人来找。我睡眼蒙眬地走到楼下,白天的那个裁缝正捧着一件叠得好好的夹衣在旅馆的柜台旁立着。他说,这件夹衣做好了,在十二点以前。我当时很感动,我对于我的早睡觉得非常惭愧。我接过来那件夹衣,它在我的手里似乎比它原来的重量沉重得多。我拿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交给那个裁缝,他找回我两角钱,说一声“一件夹袍八角钱”,回头就走了。我走上楼,把夹袍放在箱子里,又躺在床上,听着楼下的钟正打十二点。六年了,在这六年内听说广西也有很多变更,过去的事在脑里一天比一天模糊。入秋以来,敌人侵入广西,不但桂林、柳州那样的大地名每天在报纸上出现,就是平乐也曾经一再地在报纸上读到。当我读到“平乐”二字时,不知怎么漓江两岸的风光以及平乐那晚的阅历都引起我乡愁一般的思念。如今平乐已经沦陷,漓江一带的山水想必也会有了变更,还有那个裁缝,我不知道他会流亡到什么地方,我怀念他,像是怀念一个旧日的友人。并且,在这六年内世界在变,社会在变,很多人变得不成人形,但我深信有很多事物并没有变:农夫照旧春耕秋收,没有一个农夫把粮食种得不成粮食;手工业者照旧做出人间的用具,没有一个木匠把桌子做得不成桌子,没有一个裁缝把衣服缝得不成衣服。真正变得不成人形的却是那些衣冠人士:有些教化家把学校办得不成学校,有些军官把军队弄得不成军队。现在敌人正在广西到处猖獗,谣言在后方都市的衣冠社会里病菌似的传布着,我坐在房里,只苦苦地思念起漓江两岸的风光和平乐的那个仔细而守时刻的裁缝。一九四三年,写于昆明(有删改)文本二: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离开这里,但是当我在八月十二日的早晨又走到镇上时,镇上突然活跃起来,与昨天完全不同了。茶馆里、饭馆里、商店的廊檐下,聚集着很多服装一样的兵士。可是茶馆里没有茶,饭馆里没有饭,商店里没有货物。我看着这些兵士是簇新的,这些兵士看这个市镇也是簇新的。他们以新奇的眼光在一条条空旷的街巷中走来走去,我也以新奇的心情走遍全镇。我分明知道,斗争随时都可以爆发,但在它还没有爆发之前,却似乎很沉重地悬在空中,要落,却又落不下来。这时突然在街上出现了一个农夫,挑着一担西瓜,他也带着惊诧的神情,东张西望,他大半是从远方挑着这担西瓜到这里来卖的,并不知道这里已经起了这么大的变更。他把这担西瓜放在一座桥上,经过一个时期的踌躇,最终仿佛若有所悟,向这来来往往的兵士一招手,大声喊道:“弟兄们,把这一担西瓜分着吃了吧,反正我也不情愿再挑回去了。”他刚说完这句话,在他四周已经聚集起十几个兵士。我看着这幅景象,心里感到轻松而爽朗,真似乎一段新的历史要从今起先。一九四五年,写于昆明(摘编自冯至《八月十日灯下所记》)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回忆“六年前”的往事,可见本文并非作者率尔下笔,有感辄发,而是长时间体验与思索的升华,是多年沉淀的结果。B.文章写到长沙大火、南京失守、武汉撤退,尽管国难当头,但“人们似乎很年轻”,脸上也没有倦容,表达出抗战必胜的信念。C.文章画线处连用双重否定句,赞美农夫、手工业者能够坚守职责,节律强劲,感情充足,起到了加强语势、深化文意的效果。D.文章以“忆”统领,具体描写了漓江两岸的风光及作者在平乐的经验,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情感蕴藉深厚。8.文本一是一篇语言安静、充溢理性思索的散文,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9.冯至撰文擅长以小见大,截取大时代大动乱中小人物的生活片段,寓情于事。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臵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时赋近畿户出马备边,民以为病,括言:“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今舍我之长技,强所不能,何以取胜。”又边人习兵,唯以挽强定最,而未必能贯革,谓宜以射远入坚为法。诏皆可之。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愿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行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来宾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三十一·沈括》)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B.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C.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D.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新其二坊/疏水为百渠九堰以播/节原委/得上田七千顷/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常平仓是宋代地方官府为抑制粮价、储粮备战以供官需军用而设置的粮仓。B.枢密院是宋代最高的军事机构,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以防备武人跋扈。C.天章阁是真宗营建的奉御集御书之所,皇帝在此接见大臣是最高规格礼遇。D.方志是记述地方状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括擅长治水,造福当地百姓。他在担当沭阳主簿期间,借助水利工程,得到上等田地七千顷;他还在淮南疏通沟渠,整治废田,解救水患。B.沈括革故鼎新,务实而有成效。在担当提举司天监时,他改革郊祭制度,并按新制进行郊祀,节约了大量费用;创设浑仪、景表等天文仪器。C.沈括见解独到,提出备边之法。他主见发挥自身特长以应对敌人,同时对边人训练军事的具体标准提出建议,这些主见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D.沈括学问广博,文化成就斐然。他在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方面无所不通,都有著述,并撰写了流传后世的《笔谈》一书。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北地多马而人习骑战,犹中国之工强弩也。(2)凡六会,契丹知不行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14.沈括处理宋辽边界争端的依据是什么?(2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燕子来舟中作杜甫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到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题点明白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可看出诗人此时流落湖湘,以船为屋,舟中逢燕,无限伤感。B.“动经春”表明时间飞逝,诗人羁留此地一年之久,在此地已经“两度”见到春燕衔泥筑巢。C.今日舟中相逢之燕即是往年同屋而居的那一只,这与晏殊的“似曾相识燕归来”情感基本相同。D.燕子在桅杆上呢喃细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诗人触景生情,老泪纵横,感到无限孤独和哀痛。16.诗歌颔联中“远看人”三字意蕴丰富,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苏轼《后赤壁赋》中有“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之句,这与他《赤壁赋》中描写其巡游行为的两句“,”相像,均反映出作者巡游的随性无拘。(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用“”和“”两句写出了自己“口体之奉不若人”,表明白求学的艰辛。(3)“子规”又称“杜宇”“杜鹃”,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意象。因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唐诗中“,”。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摆脱贫困始终是中国人民的幻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成功。这是一幅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劳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脱贫攻坚的宏大斗争,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食其力、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独立自强的信念和志气大增。很多学者表示: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所创建的奇迹,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不仅供应了新的借鉴,也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念。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孜孜以求大张旗鼓铸造面貌一新B.孜孜不倦汹涌澎湃铸造耳目一新C.孜孜以求汹涌澎湃锻造面貌一新D.孜孜不倦大张旗鼓锻造耳目一新19.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精神上的硕果远赛过物质上的丰收B.精神上的硕果促成了物质上的丰收C.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D.物质上的丰收远不及精神上的硕果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脱贫是依靠制度优势创建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念,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供应了新的借鉴。B.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创建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念,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供应了新的借鉴。C.脱贫是依靠制度优势所创建的奇迹,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不仅供应了新的借鉴,也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念。D.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所创建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农田水利EPC施工合同
- 2024年度体育赛事赞助与媒体转播合同
- 金色鱼钩课件教学课件
- 2024年度定制家具制作与销售合同
- 2024年国际货物买卖与运输服务合同
- 2024年度版权衍生品开发合同
- 2024年度商用门安装合同样本
- 2024年度设备租赁服务合同
- 2024江苏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全过程合同模板
- 2024年度学校实验室灯具更换劳务外包合同
-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 银行客户经理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集团公司)
-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练习含答案
- 福建省2025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仿真模拟政治试题(一)
- 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2024年-2026年)
- 2024-2030年中国重症监护监护系统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分析报告
- 2024年艾滋病知识题库
- 2024年安徽龙亢控股集团限公司公开招聘人员13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湖南美术出版社六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表格教案
- 投标项目进度计划
- 中医脑病科缺血性中风(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分析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