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版_第1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版_第2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版_第3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版_第4页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高三文综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一、选择题,每题4分,48分(本大题共12小题,)1953年底,美国情报部门的一封电报中写道:“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在其周边地区(指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促进和建立可以作为缓冲的友好国家。”这种判断的依据是,中国政府提出了()A.另起炉灶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 D.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是指: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视处理,并非处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的政策,且新中国成立后就实行的外交方针,不是1953年才提出的,故A项错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中印时期首次见面提出的,并与中印、中缅倡导的,是处理临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原则,故B项正确;

求同存异是指1955年在亚非会议中,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打扫屋子再请客: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针对帝国主义的,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关系,题干中的时间1953年,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点明重点是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联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和所学知识的运用,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针,认识外交政策调整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但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中苏建交一个月后,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就兄弟国家来说,我们是联合的,战略是一致的,大家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实行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 B.“一大片” C.独立自主 D.“另起炉灶”C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外交,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的识记能力。根据关键信息“但国与国之间在政治上不能没有差别”说明中国主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选C。

“这一原则让中国同冷战中的美苏保持了距离;这一原则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大、最成功的价值理念的输出;这一原则写进了1954年宪法”。“这一原则”是指()A.不结盟原则 B.睦邻友好原则

C.“一国两制”原则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是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和完整体现,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成熟.D项正确;

A项是我国新时期提出的,材料中是1954年,时间不符.故排除;

B项内容含义包含在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因此不全面,故排除;

C项是新时期提出解决我国统一问题的,与美苏冷战没有关系,故排除.

故选D.

本题旨在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敌视、封锁、和军事威胁,利用外交来巩固中国革命胜利的果实、确立在国际上有利的地位,是当时外交上的迫切任务,因此新中国除了采取“一边倒”方针,坚定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外,还广泛建立与周边国家、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过程:

(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

(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937年底,中国政府邀请苏联派遣军官援华。次年5月,聘请苏联人担任中国军队的军事总顾问。几年间,在华的苏联军事顾问总计超过300人,包括6位元帅、15位将军。这反映出()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

B.国民党践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C.中国采取对苏“一边倒”外交

D.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D依据题干时间“1937年底”可知,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了抗战国民政府接受苏联的援助,由此可知,意识形态分歧让位于国家安全战略,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一边倒”外交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1937年底”,结合抗日战争时期的形势解答即可.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外交.考查对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9年,华北出现旱灾,粮食、棉花供应困难,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此外,他认为提供大批借款和进行贸易对中国工业化也有帮助。中国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此事件表明当时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

B.美国企图用经济封锁要挟新中国

C.中国已经确立“一边倒”的外交战略

D.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原则基本形成D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外交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实现这些事情并非易事”说明新中国实行不承认国民党政府与各国的外交关系,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D与题意相符;A与材料意思相反,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排除;C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综上,故选D。

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2)》中曾这样评价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是新中

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

的相当重要的标志。”该观点依据的史实应该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政策的提出

D.参加日内瓦会议AA根据材料“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是我国外交成熟重要标志,故A项正确.

B求同存异”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故B项不正确.

C项的意思是: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的残余势力和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与题意不符合.

D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下开展的,故D项不正确.实行无敌国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政.

故选A

本题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1953年周恩来访问印度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在措辞上作了修改,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后,获得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A.清除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残余势力 B.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

C.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D.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C依据题干材料“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中国在团结和平中立的国家,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故C项正确。

A项是“打扫屋子再请客”的含义,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是指上海合作组织,时间是201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

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需要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扩大和平中立趋势”、“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上对美国、苏联的盟国和与其接近的国家,或定为“美帝国主义的走狗、帮凶”,或视作“修正主义的伙伴”、“赫鲁晓夫的走狗”,推行四面出击,打倒一切的外交路线。有学者称之为“黑屋外交”。在当时,这种外交政策的推行()A.加剧了冷战的紧张程度 B.恶化了自身的处境和形象

C.有助于计划经济的实施 D.否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这种“黑屋外交”既打击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也打击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使自己孤立于近乎整个世界之外,必然极大地恶化自身的处境和形象,故B项正确。

材料涉及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而冷战是美国针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因此材料的政策对冷战影响不大,故A项错误。

中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实行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D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周恩来一再告诫,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周恩来强调“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外援如有利于中国当然要,但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这段话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A.“一边倒” B.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B依据题干“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B项正确.

“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求同存异”的方针、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需要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中国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用自己的腿走路”、“任何国家都不能干涉中国内政”、“不能依赖,即使对于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依赖之心”进行分析理解即可.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考查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巴黎和会B本题主要考查对万隆会议的认识和理解,旨在考查对有效信息进行准确、合理解读的能力。根据题意,会议号召亚非人民团结起来,维护领土主权完整,改变被摆布的命运;另外,依据题干“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亚非人民”可知是1955年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故B符合题意;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是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A项不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涉及到的国家不止亚非国家的范围,故C项错误;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1952年4月,周恩来在外交部第一次驻外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就外交工作来说,是“以国家和国家的关系为对象的”,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是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而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周恩来的这一外交思想()A.运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否定了“一边倒”的战略

C.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 D.成为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C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A项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52年”,故排除;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即“一边倒”,故排除B项;D项中的“新中国外交指导原则”应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立于1949年,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2年”,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就外交工作来说……区别不同国家的‘主要关键……’不是国家的阶级属性”可知该外交思想突破了“两大阵营”界限,故选C。

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团团长评价某次国际会议时说:“最重要的事实是到处洋溢着团结感。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新中国()A.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首次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C.提出“存同存异”方针 D.积极奉行不结盟的政策C依据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可以看出反映的是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提出“存同存异”方针,故C项正确。

A项是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B项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D项是新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应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万隆会议。需要掌握“存同存异”方针。解题的关键是对“20世纪50年代,尼泊尔代表”、“这种团结感是这样强烈,连那些反对公理并且跟着另外一方跑的人最后都不能不同意,因为他们不想违背潮流”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存同存异”方针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考查核心素养,基础题25分论述题12分(本大题共4小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10月5日,斯大林在给毛泽东的电报中,关于中国出兵抗美援朝问题表明了苏联政府的态度。他在电报中说:“当然,我也考虑过,美国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

1951年6月4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和外交委员会联合主持召开的关于美国在朝鲜应采取什么政策问题的听证会上指出:“如果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就会给俄国一个合法的借口干涉这一战争,中苏之间的条约具备这样的性质,同时中国人也会根据这个条约,要求俄国人这样做。”

--摘编自齐德学《中苏同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作用》

材料二

“如果美帝国主义真正进攻我们的大陆,那就不只是中国一个国家的战争问题,我们和苏联已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一打起来,就是全面性的打。”“我们今天不是孤立的,我们有《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和联合国都晓得,它要发动战争,那就意味着这是世界大战。”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4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不敢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积极影响。(1)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进行归纳,说明扩大战争到中国将会使力量相对均衡的美苏直接对抗,引起世界大战,对美国来说将无法预测结果,因而美国不敢扩大战争.

(2)抓住材料中中苏结盟对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影响,再联系教材的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不难.

故答案为:

(1)原因:中苏同盟建立,担心苏联参战;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可能在亚洲投入更多兵力;美军在战场处于被动的局面,扩大战争难以扭转战局;新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2)积极影响: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对新中国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外交中的结盟政策和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认识在美苏两极格局下,由于美苏力量相对均衡,不敢发动世界大战,为中国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中国在建国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及与苏联结盟对维护国家利益起了重要作用.

本题主要以抗美援朝中美国的态度说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新中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与苏联结盟对维护国家利益的积极作用,也进一步证明了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也正是由于国家利益会随国内形势和世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会有变化.中苏关系因国家利益而发展,也因国家利益导致破裂和对抗.

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家,为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9年1月27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同时,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请回答:(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该要求的结局及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3)上述材料体现出两位外交家有何共同追求?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结局:列强拒绝中国正义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直接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成果:达成《日内瓦公约》;推动印度支那地区和平。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声誉。(3)追求:捍卫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不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1)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及其对中国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调运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并结合所学,即可回答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列强拒绝、山东特权转交日本等方面指出该要求的的结局。第三小问,可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相关史实,回答其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

(2)本题考查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并调运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等方面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日内瓦公约》、印度支那地区和平等方面回答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第三小问,可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新中国的声誉等方面回答这在新中国外交史上有何重大意义。(3)本题考查近代与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外交的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比较的能力。第一小问追求,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两位外交家的共同追求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维护民族独立;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不同时期中国外交不同结局的主要因素有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62年的那次战争,可以说中国处于1:3的绝对劣势局面。表面上中国打赢的是印度,但事实的实质是中国击败了当时的两大世界军事强国美、苏。然而,此时中国的领导人却做出了快速回撤的决定,而且是沿着过去的实际控制线再后退20公里。另外,中国方面还遣返了包括1名少将旅长在内3450名印度战俘,以及归还缴获的武器装备。西方国家对此感到惊讶的同时也对东方这个“怪物”有了新的认知。

现在看得很清楚了,中国政府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印度:我们争的是国家的尊严,是对中国国家身份的认同和维护。毛泽东在不同场。舍对此役给予了充分肯定,并预言,这一仗至少可以保印中印边界10年稳定。

--摘编自《一场不十分公平的较量:美国人眼中的中印。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62年中印战争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打赢了战争之后做出“快速回撤”决定的战略意义。(1)1962年,中印之间的战争,仍应该是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进行的,与美国敌视中国和中苏关系的恶化相关,当然也与中印之间的领土纷争,和中国当时国内的经济困难有关。

(2)中国政府之所以在打赢战争以后快速撤回,从材料可以看出,他有维护国家尊严的因素,同时,中国的措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而且还避免了中印战争的升级,维护了边境的问题。

故答案为:

(1)背景:美、苏对印度的支持;美国继续采取对中国的敌视政策,中苏关系恶化;中印存在领土争端;中国经济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任选3点)

(2)意义:维护了中国的尊严;中国的克制与让步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避免了中印战争的全面升级,维持了中印边界的长期相对稳定。(1)本题主要考查中印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战后格局的特征和两国关系的特点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中印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60年代初中苏关系和中日关系的特征,其次,要搞清楚中印之间关系发展的过程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20世纪4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中外历史部分重大事件简表。时间中国亚洲欧美1945~1950年

抗战胜利,重庆谈判(1945年);内战全面爆发(194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1950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1945年);朝鲜正式分裂(1948年);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雅尔塔协定》签订;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出台,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1947年);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德国正式分裂,北约成立(1949年)1951~1955年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签订(1951年);日内瓦会议,签订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1954年);亚非万降会议召开(1955年)《美韩共同防御条约》签订(1953年);苏、美、英、法四国与柏林外长会议(1954年);联邦德国加入“北约”,“华约”成立(1955年)1956~1960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956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苏联撤回全部援华专家(1960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1956〜1957);老挝抗美救国战争(1959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