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1页,当前为第1页。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专项调研七年级生物试卷一、单项:(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斑的同一部位时,应选择以下哪组目镜和物镜,且视野中能看到最多的细胞a.目镜10x;物镜10xb.目镜10x;物镜40xc、目镜15倍;物镜10xd。目镜5x;目标40x2.使用显微镜观察时,下降镜筒时为什么眼睛要注视物镜a、观察物镜是否与通孔B对齐。避免物镜与载玻片样本碰撞c.观察物镜是否对准反光镜d.可以在视野中找到物像蒲公英白天开花,晚上关闭。有些人怀疑蒲公英只有在有光的时候才会开花。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你认为以下哪种实验方案更合理4.从营养学角度看,选配三餐时,应尽量注意食物的多样性。其主要目的是a、确保食物煮熟。B.确保食物含有单一营养成分c.保证食物色香味美d.保证食物营养成分齐全5.海洋中的大量藻类分布在浅海,但在深海中没有踪迹。你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种分布现象吗?a.海水温度b.阳光c.海水含氧量d.海水含盐量6.小红给妈妈的午餐食谱包括米饭、炖牛肉和辣豆腐。为了使这个食谱更有营养,你可以添加的食物是a.素炒豆角b.牛奶c.排骨汤d.小米粥7.以下陈述反映了生物体对环境的影响a.菟丝子与大豆b.仙人掌的叶刺和肉质茎c、北极狐和大耳狐的耳朵大小不同8.在涵养水分、保持水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2页,当前为第2页。9.夜间在室内摆放很多花卉或其他植物会影响健康.其原因是a、温度高B.空气不流通C.湿度太高D.花与人竞争氧气10.将药物封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吞服,以免对胃产生刺激。从消化特点看a、胃可以消化淀粉,药物会慢慢渗出。B.胃不能消化淀粉,胶囊通过胃进入小肠c.淀粉在口腔初步消化便于吞咽d.胆汁不能消化淀粉,胶囊进入大肠消化11.将2ml唾液溶液注入含有2ml淀粉糊的试管中,摇匀并在37℃的温水中保持10分钟。取出试管冷却,滴2滴碘。结果是试管保持蓝色。这个实验表明淀粉a.遇到碘酒不会变蓝b.已经水解为麦芽糖c、它已水解为葡萄糖d。没有变化12.食物的营养成分中,必须经过消化才能吸收的是a、水、无机盐、维生素B、蛋白质、糖和脂肪c.蛋白质、维生素d.维生素、糖类、脂肪13.在消化道中,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起始部分分别被消化a.口腔、小肠和胃b.口腔、胃和小肠c.食道、口腔和胃d.小肠、胃和口腔14.竹节肢动物的身体与竹枝非常相似,竹枝属于a.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环境对生物的制约c、D.环境对生物体的适应15.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a、阳光B.温度C.湿度D.空气16.将载玻片上写的英字母p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时看见的物像应是a、pb、qc、bd、d17.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若在视野左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a、左下B.右上C.左上D.右下【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3页,当前为第3页。①做出假设②实验(设计实验和完整实验)③问问题④根据实验得出结论⑤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答。①②③④⑤b。③②①④⑤c。③①②④⑤d。②③①⑤④19.在设计探究实验时,下列哪一组条件不能作为对照实验的变量a、光和无光B.光和无水C.干和湿D.空气和无空气20.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中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a、光B.温度C.水D.空气二、辨对错: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21.在调查得出结论后,无需对整个调查过程进行反思。22.进行调查时,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23.科学调查不是收集数据。24.有些毒蛇具有醒目的体色或斑纹,很容易被敌害发现,这是对环境的不适应。25.当使用显微镜进行绘图和观察时,左眼应注视目镜,右眼应睁开。26.农民在早春播种后,用塑料膜覆盖能提早出苗,原因是提高土壤温度。27.成语“蚁穴破堤”主要揭示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28.科学探究的过程必须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等5个步骤,一个都不能少。29.实验结束后,如果发现结果与假设不一致,则否认原始假设,并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30.所有的营养成分都通过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三、在答题纸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正确答案序列号(此主要问题共9分,每空1分)31.将下列生物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用线连接起老虎吃羚羊①合作关系b许多蜜蜂在酿蜜②竞争关系【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4页,当前为第4页。d动物与身体上的跳蚤④捕食关系32.请将以下显微镜的结构与其功能连接起来。四、你能填:(本大题共21分,每空1分)33.从面包中取出一些面包屑,放在滑梯上,滴一滴碘,以显示面包的颜色▲,表明面包中含有大量▲,哪个属于▲在六种营养素中。34.食物中的▲、▲、▲等大分子物质不能直接被消化道壁吸收,必须经过▲,由结构▲物质变成结构▲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吸收。淀粉最终被消化成▲,蛋白质最终被消化成▲,脂肪最终被消化成▲和▲.35.填古诗词:“竹外桃花三两枝,▲。”36.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科学▲和▲关于有机体。37.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影响它的环境因素可以分成两类,分别是▲和▲。38.存在相互影响▲相互的▲在生物体和环境之间。39.现有一台显微镜,配有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为10x和40x,对光时,选用的物镜是▲。五、实验探究:(本大题20分,每空1分)40.右图是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以下问题问题:(1)图中a的生理过程称为▲.(2)消化道中参与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肠液、胰液和胃液▲.(3)西红柿、辣椒等果蔬中富含维生素c,经常食它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病41.下图为一个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5页,当前为第5页。在该生态系统中,图中没有画出的生配料是▲,鹰、蛇和其他动物属于▲。(2)生态系统产生能量和有机物产者的▲作用。(3)在一定时间内▲,▲和▲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包括▲和▲.非生物成分主要是▲,▲,温度▲土壤等。42.图中所示的是巴斯德著名的“鹅颈瓶”实验示意图。a瓶、b瓶内都装有肉汤,甲图表示a瓶煮沸,b瓶不作处理。一段时间后。一段时间后,其中一瓶仍然保鲜,另一瓶变质;接着,将保鲜那瓶的瓶颈打断(如乙图),数日后,瓶中肉汤也变质。请回答:(1)在图a中▲这瓶肉汤还是新鲜的,但是其瓶颈打断后,变质的原因是空气中的▲进入瓶子。(2)甲、乙两组实验所控制的变量都是(▲)a、瓶子大小B.是否有细菌c.肉汤的多少图B中控制该变量的方法是打破瓶颈;而甲图中控制变量的方法则是▲。(3)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应该重复吗多次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专项调查七年级生物答案一、单项:(本题共20个子题,每个子题得2分,共计40分)【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6页,当前为第6页。1.a2.b3【七年级】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检测试卷(含答案)全文共6页,当前为第6页。11.b12.b13.a14.c15.c16.d十七点一18.c19.b20.b二、辨对错: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题包括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21.b22。a23。b24。B25.a26。a27.a28。b29。b30。B三、将相对应的正确答案序号填写在答题卡横线上(本大题共9分,每空1分)31.通过电线将以下生物体相互连接a―④b―①c―②d―③32.请将以下显微镜的结构与其功能连接起来。a―②b―①c―⑤d―④e―③四、你能填一下吗:(总共21分,每个空格1分)33.蓝淀粉糖类34.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消化既复杂又简单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35.填写古诗《春江暖鸭先知》36.生命现象规律37.生物和非生物因素38.影响作用39.10倍五、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