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学完整版本_第1页
发展社会学完整版本_第2页
发展社会学完整版本_第3页
发展社会学完整版本_第4页
发展社会学完整版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发展社会学界说一、发展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发展1、有关发展的观点发展是经济增长(刘易斯)发展是全面进步(熊比特)发展是人类有目的的行动(胡格韦尔特)发展是人的发展(纪芬蒙)发展是可持续性的过程(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展就是现代化(缪尔达尔)发展:既指人类社会随时间的推移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变迁,又指向某种既定目标的有意识的行动。2、社会发展的逻辑定义从其内在特征看:社会发展是一种社会动态过程,既是一种从落后走向先进的社会过程,又是一种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社会过程从其外显范围看:一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社会发展。二是相对于经济发展的社会发展。三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和科技发展的社会发展3、社会发展的学术定义“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的学术观点“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学术观点“传统社会—转型社会—现代社会”的学术观点(二)现代化1、现代化的界定把现代化看作是工业化把现代化看作是西方化把现代化看作是社会变革过程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把现代化理解为一切现在2、现代化的内涵现代化是世界范围内的、以工业化为发端的、以一个个民族实体为其载体的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含两层含义:第一,现代化是静态的,即指“现代性”,涵盖现代社会的一切特征。第二,现代化是动态的,即“化”的现代性,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三)发展和现代化的关系:(1)联系:发展即现代化的过程(2)区别:绝对性和相对性;动态和静态(四)发展社会学的含义:是一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发展与现代化的学科。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狭义:是立足于当今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实践,在总结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广大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理论、途径、模式和过程等问题的学科。广义:是从全球背景上研究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二、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一)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发展——现代化阶段——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全球发展的整体研究发展社会学促使我们正视发展中的社会学问题,如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而发展?除了现代化和工业化外,有没有另类的发展轨道?社会发展的特征1、渐进性——社会发展过程表现为现代因素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2、整体性——社会发展是既包括社会系统内部各个层面的变化,又涉及社会与自然因素相互关系的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二)发展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对围绕着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如社会分化与整合、工业化、民主化、世俗化、理性化、城市化、知识化等;2、对发展模式进行系统的研究。(三)发展社会学的主要特征综合性:发展社会学主要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个社会不同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发展观的演变(一)经济发展观1、含义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将社会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才能进步;并且只要经济增长了,社会就一定会进步。2、主要内容(1)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增长;(2)把财富、财富的增长乃至财富的增长速度看作衡量发展的基本尺度;(3)割断经济增长与文化价值的联系,不关心价值追求的合理与否,直接把功利当作惟一的价值标准。3、主要弊端(1)造成了经济领域一系列的矛盾和负面影响;(2)造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失衡,加剧了二者的紧张关系;(3)排除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造成了经济和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对立;(4)造成了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出现倾斜;(5)造成了资源的破化、环境的污染,使生态失去平衡。(二)社会发展观1、含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发展应当是整体的、综合的、协调的,它注重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组织的关系,强调发展是社会发展,包括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社会转型、文化变迁、自然协调、生态平衡等多方面的综合。2、主要内容(1)强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均衡;(2)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在的“;(3)明确提出人在发展中的地位问题。3、主要弊端(1)初步提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但未给人的地位以充分的论述;(2)开始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但并未给予完全充分的重视。(三)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1、含义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把人看作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认为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只是发展的手段或条件。2、主要观点(1)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本质在于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协调。3、主要弊端(1)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容易助长人类中心主义的扩展;(2)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所关注的人,基本上是“代内人”,而未涉及或未考虑到“代际人”。(四)可持续发展观1、含义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与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是一个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人口、资源、环境等综合协调发展的行动纲领,它从根本上实现了人类价值观念的变革,即从追求物质生活富足到追求物质和精神双充实,进而追求生存环境的改善和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2、主要论点(1)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持续的发展观;发展状态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2)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协调的发展观;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整体发展。(3)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发展观。“人本”是指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3、理论特征(1)研究了人们的代际关系即一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问题;(2)全面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4、最基本要点(1)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权利时,应当和自然保持和谐统一;(2)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发展和消费时,应当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四、社会发展的两种类型(模式)(一)两种“理想类型”划分的依据早发内生型(先发内源型)与迟发外生型(后发外生型)两大理想类型的划分依据:前者指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在它本身基础上长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一个自发的演进过程。如英、法等西欧国家和美国后者是在先发国家的“诱导”下或者是外来的力量中断了它们自身原有的生存与发展逻辑,从而被动地走上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如德、俄、日、拉美、东亚“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二)两种社会发展类型的特点对比面型层类面型层类早发内生型迟发外生型发展条件优越性劣质性发展动力内源性外缘性发展进程自然性、渐进性人为性、突发性(跳跃性)发展手段创新采借创新(三)迟(后)发展效应迟(后)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因其现代化起步较晚而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因而迟发外生型社会发展具有不同于早发内生型社会发展的发展优势与劣势,这就是迟(后)发展效应。1、正面效应(迟发展优势)第一,发展动力容易形成;第二,发展资源可以采借;第三,发展道路可以选择。赫尔曼·康恩:十种力量(1)资本、市场和技术的获得;(2)劳动力的输出;(3)引进面向出口的工业;(4)旅游事业;(5)技术转让;(6)具备有用的榜样、体制和个人;(7)输入“污染”和“卑下”的劳动;(8)进口货物的替代;(9)很正常的外部稳定的存在;(10)外国的援助。2、负面效应(迟发展劣势)第一,可能形成依附性经济;第二,可能形成依附性政治;第三,可能形成依附性文化。罗荣渠:《现代化新论》(1)双重发展效应;(2)同步发展效应;(3)高速效应;(4)超前效应。经济破坏、生存环境恶化、传统社区解体、人际关系淡化等。十大发展难题十大落后发展优势发展道路和战略目标难以选择可借鉴先发达国家的经验少走弯路先进文化输入引起的社会机体的功能紊乱难以调理有先进文化的输入,可缩短文化更新的过程,并形成文化杂交的优势日益严重的急性病难以克服打破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迷梦,才能奋起直追传统重负难以摆脱为克服传统重负提供了日益强有力的冲击力量落后心理难以清除在奋进中有利于克服落后消极的心态经济发展不平衡难以改变有利于加强有不平衡到平衡的经济增长消费膨胀难以抑制可以把急于提高生活水平的强烈欲望转化为发展生产的动力人才外流难以控制可以借助发达国家的教育设施和提供的人力物力培养人才政治上难以安定有利于加速社会的革新和社会进步旧世界经济秩序的马太效应难以克服社会对立面转化是比马太效应耿强有力的普遍规律后发正负效应的影响取决于:第一,政府的调控能力;第二,后发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第三,后发国家的人力资源情况。(四)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特殊难题1、错位现象(1)由传统因素瓦解和现代因素生成的异步性造成的错位。(2)突然提出的新任务与正在形成的国家能力之间的错位。(3)“示范效应”与不正常的超前现象。2、失衡现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3、畸变现象:过度城市化4、两难困境(1)经济两难:消灭贫穷与增强国力(消费与积累)的矛盾。(2)社会两难:社会的分化与整合、社会的规范与失范、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再调整等。(3)政治两难:强化中央集权与政府的能力、稳定政治秩序与扩大地方和公民自治组织的自主权、大众参与、政治民主之间的矛盾。(4)文化两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第二讲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代表人物:拉扎斯菲尔德、韦伯斯特、英格尔斯、列维、麦克莱兰、艾森斯塔德,等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内部原因,而未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仍处于传统社会阶段;而要实现这种转化,必须引进西方文化价值观。出发点: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对立与转化一、现实背景1、二战后西方社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兴起和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西方资本主义连续高速经济增长(美国)2、二战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冷战形成3、战后独立国家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进程。二、理论来源1、理论前提:孔德、斯宾塞、迪尔凯姆、滕尼斯、韦伯等人对社会变迁与社会进化的研究。2、方法论基础:帕森斯利用其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对社会进化的研究。迪尔凯姆《社会分工论》两种基本社会类型:“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斯宾塞:军事社会-工业社会滕尼斯:社区-社会韦伯:传统和情感-理性;“韦伯命题”三、理论观点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二分法2、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过程3、将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原因归咎于其内部的“传统性”4、社会发展变化是单线的,无论那个社会都经历同样的发展过程四、现代化理论的反思1、西方文化中心论2、保守主义倾向3、方法论的简单与抽象化五、现代化理论的政治战略1、美国统领世界的需要论2、鼓吹西方社会发展道路3、为美国向不发达国家提供外援找到“合法”依据第二节依附理论20世纪六十年代末依附理论主要是用“中心”和“外围”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来解释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为什么不发达的原因。代表人物:弗兰克、阿明、桑托斯等人一、理论来源1、马克思的社会理论,特别是其关于资本剥削与资本扩展的理论;2、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殖民地理论;3、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如缪尔达尔、普瑞比斯奇等人的理论观点。二、现实背景现代化理论在非西方不发达国家的推行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经济社会后果。经济上、政治上、社会上20世纪60年代末,依附理论受到拉美、非洲等地区学者的重视。三、基本观点1、依附理论的基本视角主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即中心或核心国家)与非西方不发达国家(即外围或边陲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特别是从国际贸易关系,从不发达国家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出发,去解释非西方国家的欠发达。2、欠发达的发展论弗兰克的低度发展和革命方案提出“都会——卫星”的连锁模式来解释欠发达的形成。3、依附化的过程和形式三个阶段和形式:重商主义、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四、依附理论的反思1、依附理论批判了现代化理论“传统”与“现代”的二分法,自己却又陷入了简单的“发达”与“欠发达”、“核心”与“边陲”或“都市”与“卫星”的二分法之中。2、其次,依附理论批判了现代化理论在价值观念即文化方面的内因决定论,同时又陷入了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外因决定论。3、依附理论基于“核心”与“边陲”的二分,在其外因决定论的前提下,认为发展与依附是不相容的。4、对依附理论的普遍性问题的反思第三节世界体系论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体系论是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其总体的发展规律,并从其总体的发展过程中分析作为部分的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代表人物:沃勒斯坦一、理论来源1、依附理论;2、结构主义;3、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分析方法。二、现实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亚四小龙、新加坡的发展。现代化理论和依附理论无法解释。美国在资本主义体系中主导地位的挫折。三、基本观点(一)世界体系的产生与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源于16世纪并持续至今起点:1500年前后的西北欧(二)世界体系的结构核心——半边陲——边陲(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规律1、周期性节律资本主义体系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长期性趋势(四)世界体系中的国家发展(五)世界体系的文明冲突四、世界体系论的反思1、世界体系论对现代化的理解失之片面2、世界体系论的“结构决定论”过于僵化3、世界体系理论对经济体系与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4、世界体系理论陷入历史悲观主义与怀疑论的泥沼第三讲工业化一、工业化定义:

(一)几种观点

(1)斯大林的看法:

一个国家如果工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工农业总产值70%,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实现了工业化。

(2)西方发展经济学家们的看法: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全面结构转变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制造业在总产出和就业中所占的比重上升,以及农业所占份额下降,所呈现的发展趋势。

(3)中国学者基本一致的看法:

工业化是使一个国家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生产发展历史阶段。(二)工业化定义:

工业化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的、特定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机器大工业体系的主导地位,使一个国家或社会从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状态,演变到以先进生产技术和高度发达社会生产力的先进工业国的过程。

注意:工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发展机器大工业和应用当代先进生产技术,其过程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三)工业化的产生与发展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并逐步延伸至其他各生产领域,结果导致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剧烈变化,最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显然工业化的起点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发展的两个时代:农业时代——转型阶段(工业革命)——现代增长时代农业革命和原初工业化(四)工业化的形式1、产业自然成长型工业化模式,如英美。2、殖民输入式工业化模式,如巴西。3、政府高度介入的工业化模式,如市场经济前的中国。二、二元经济和工业化(一)经济二元与社会二元1、二元经济(阿瑟·刘易斯):整个经济体系分成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这个部门内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过剩、人均收入极低;另一个是“现代”的工业部门,这个部门生产率较高,已经基本商业化并且纳入到国际贸易体制之中。2、二元结构的自我再生产性质:随着工业化的展开,二元结构会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自我强化。(二)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内卷化1、农业生产的“内卷化”状态农民在其劳动边际产出低于其边际投入的状况下,仍然继续进行劳动投入。2、中国过去一百年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工业化的三个历史阶段:(1)清末民国(1949年以前)(2)改革开放以前(1949—1980)(3)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至今)3、真正能够实现全社会的工业化、消除二元经济的关键不在市场,而在国家和政府三、政府作用和经济发展(一)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诺斯悖论”国家保护产权和维持经济增长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进而使统治者的“租金”最大化;二是通过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化。两个目的的不完全一致性。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垄断;社会稳定因此,政府应维持收入的良性分配,合理配置用于经济长期发展的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二)转型期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扩大内需,解决三农问题第四讲城市化一、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城市:人口的聚集及由此派生出的安全防护设施、商业活动以及一种不同于农村的生活方式。2、世界城市的起源(二)城市化的含义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1)人口学: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2)地理学: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3)经济学:农村经济转化为城市化大生产的过程。(4)社会学: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城市化就是现代社会兴起过程中伴随工业化而出现的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迅速集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此外农村中城市特质的增加也属于城市化。二、城市化的道路与进程(一)城市化发展进程从城市的起源、发展动力和推进规模的角度,可以将人类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分为三大发展阶段:1.工业革命前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人类城市化发展阶段2.工业革命后建立在早期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局部城市化发展阶段3.二战后建立在现代工业化基础上的世界全球城市化阶段(二)城市化与农村人口转移农村人口转移是城市化的必然途径,但过程中需解决以下问题:1.就业问题2.城市人口膨胀问题3.城市建设问题4.户籍制度问题(三)城市化的发展模式1.同步城市化: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2.过度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3.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三、城市化的功能1.促进了经济的巨大进步2.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3.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更新4.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四、城市化与市民生活空间(一)城市物理空间的建构及影响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城乡关系的变化;人工力量的加强(二)城市社会关系空间的形成及特征社会关系的异质性;工具性关系的大量存在;个人自由感增强五、中国城市化道路(一)中国城市化的特征1.动力特点——政府发动型2.体制特点——城乡双重性3.结构特点——不协调型4.进程特点——波浪型(二)城市化与城市病房地产绑架下跑偏的城市化高能耗换取高速城市化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造就堵城第五讲民主化一、民主(一)民主的定义“底线定义”标准或“选举民主定义”(源于熊彼特)民主是一种达成政治决定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中,个人通过竞争争取人民的选票来获得决策的权力。熊彼特对民主的定义民主政治并不意味着人民真正的统治。民主统治的意思只能是:人民有接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的人的机会。民主实质上就是一种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现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作出决定的权力。民主政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民主=选举(选举是民主的底线)(二)民主的程序性要求1.宪法规定,对政府政策的决策控制权归属公共官员。2.民选的官员由经常性的、公平进行的选举产生,强制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是相当罕见的。3.在实践中,所有的成年人都有选举官员的投票权。4.在实践中,所有的成年人都有权利去竞选政府中的民选职位。5.在宽泛意义上的政治事务方面,公民有表达自己的权利,而无需承担严厉惩罚的风险。6.公民有选择替代性信息来源的权利。而且,替代性的信息源是存在的并受到法律的保护。7.公民也有权成立相对独立的社团或组织,包括独立的政党和利益集团。8.民选的官员必须能够顶住非民选官员的(非正式)反对而行使宪法赋予他们的权力。9.这个政体必须是自治的(self-government);它能够不受其他政治体系的限制。程序性民主定义面临的问题这个定义过于精确,因为:1.它暗示,在实现成年人的普选权之前不存在民主。2.忽视了人民监督政府的权利3.不能解释其他形式下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情况4.没有注意到自由、人权等价值理念的重要性。因此民主的定义:以宪政和人权为基础,以民意和执政合法性为目的,以定期竞争性间接选举为手段,保证多数人决定权、监督权等权利,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三)对民主的评价:历史变迁民主是个坏东西——多数人的暴政(柏拉图)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波普尔)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1、为什么民主是个坏东西民主实质上是“选主”(王绍光)多数暴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民主是最不坏的政体?民主不能杜绝错误,但具有强大的纠错功能民主不一定能给民众带来幸福,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他们的痛苦民众可以自由表达政治权力受到制约3、为什么民主是个好东西民主可以带来平等、和平、福利、科学决策、经济发展,减低腐败吗?错误的归因:把一些西方发达民主国家已达到的指标,如较为平等的社会、发达的经济,较为廉洁的政府等等,完全看作是民主带来的成果,进而视之为民主本身的特征。权力制衡、合法性来源、言论与结社自由4、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在人类迄今发明和推行的所有政治制度中,民主是弊端最少的一种。民主保证人们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是人类的基本价值。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现代化。二、民主化亨廷顿:民主化是威权政府向民主政府转变的过程大卫.波特:由较少负责任的政府到较多负责任的政府;由较少竞争(或干脆没有竞争)的选举到较为自由和公正的竞争性选举;由严厉限制人权和政治权利到较好地保障这些权利;由市民社会只有微弱的(或干脆没有)自治团体到享有较充分自治和数量较多的自治团体。针对民族国家而言,民主化主要是指国家从非民主状态走向现代民主状态的历史进程。1、民主化的特征专制威权政府不断消亡、民主政体国家迅速增加民主化进程从西方扩展到非西方间接民主、议会制成为主流民主模式民主化的动力经济发展教育与科技市民社会2、民主化浪潮亨廷顿:民主化浪潮指向民主化的过渡和民主化改革在若干国家同时发生或相继出现而形成的政治现象。三次民主化浪潮时间(年)实现民主的国家数目回潮时间倒退的国家数第一波1828~1926331922~194222第二波1943~1962401958~197522第三波1974~333现代民主的新途径——网络民主网络民主一般是指公众以网络空间为场所,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数字互动,积极表达政治意愿、参与政治事务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网络问政、网络参政、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公知速成手册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ThePublicIntellectual)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是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是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而在中国社会的实践中,“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貌似公正博学,实则摇摆不定,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已任,视政府和百姓问题多多,自认担纲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尤其在网络和微博中,第三方提到“公知”多含有讥讽的意思。初级公知的七个关键词

在以前,要想成为一个公知必须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但是现在你只需要好好掌握七个关键词,你就足够成为一名入门级的公知了。这七个关键词分别是:

1.自由2.民主3.人权4.体制5.宪政6.选票7.普世价值作为一个中级公知,你除了宣扬自己的理论之外,更重要的是贬低对手的一切。有三个对象是天生的好靶子,你不管怎么贬它,都不会错。那就是:

1.专制2.极权3.暴政第六讲世俗化一、世俗化的含义和特征早期的社会学思想家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传统的宗教将在现代社会当中越来越处于边缘。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都相信,随着社会实现现代化,并更加依赖于科学和技术来控制和说明社会世界,就必然会出现一个世俗化的过程。1.从辞源上看,世俗化是与“超越性”、“宗教化”相对的概念,表现的是人们不再过出世禁欲的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更加关注现世生活,认为幸福在现世而不是彼岸。2.从历史的角度看,世俗化是这样一个过程,是指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的各种活动逐渐脱离宗教形态的过程。(一)世俗化的基本含义1、国外学者的探讨:涂尔干:世俗化是宗教在社会生活带各个方面丧失影响的过程。吉登斯:评价世俗化的维度:宗教组织的成员规模;宗教组织的社会影响;信仰和价值观的变化。拉里.席纳尔:世俗化的六个含义:宗教的衰退;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从出世到入世的变化;宗教与社会的分离;信仰和行为的转变;世界渐渐摆脱了其神圣特性;神圣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化2、国内学者的探讨:世俗化是宗教的作用和约束力不断衰退和减弱的过程。社会、宗教本身、普通人世俗化是一种用科学与理性的术语对人的行为和其他现象作出解释和论证的倾向,来取代对现实的宗教解释和对人生的宗教倾向。3、世俗化的基本含义:世俗化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在科学与理性精神日益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过程中,与前现代的宗教出世观相比,民众日益关注世俗社会现实切身利益,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参与的过程。第一,在社会政治层面,宗教制度、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制约或影响政治的公共职能逐渐消失。(政治世俗化)第二,个体宗教信仰在现代启蒙运动中对科学与理性精神的转向。(社会世俗化)第三,社会道德问题公开在世俗意识形态内加以讨论。(道德世俗化)第四,宗教自身在不断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现代化的进程。(宗教世俗化)(二)世俗化的基本特征1、现实性2、理性化3、个人主义倾向4、社会参与性二、世俗化的历史进程(一)西方的世俗化进程欧洲中世纪:神支配人,教会支配世俗生活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开始,打破了传统社会的保守气氛。政治上,神权让位于王权、人权;经济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取代封建田园经济,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代替了身份地位;文化上,对人性美、人性需要的歌颂和肯定取代了对上帝的赞美。(二)中国人的信仰及近代以来的世俗化中国宗教信仰的复杂性与功利性戊戌变法、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以后,都采取批判封建迷信的措施三、世俗化在社会诸层面的发展(一)世俗化与宗教(二)世俗化与教育(三)世俗化与公共领域(四)世俗化与大众文化世俗化过程中的焦虑:1.旧的神圣信仰的崩塌导致人们因失去精神依赖而感到空虚、焦虑和迷茫。2.世俗化的社会对人性和自我的追求易带来激烈竞争,使人产生失落感。四、世俗化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世俗化与本土化(二)世俗化与终极关怀第七讲理性化一、理性及理性化(一)理性的含义1、理性的本体论内涵——没有任何事物没有理由,理性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根源。2、理性的认识论内涵——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思维活动的能力。3、理性的价值论内涵——人类独有的用以调节、控制人类自身的欲望和行为使其合乎共同体规范的一种精神力量。理性: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理由和依据,又是人类认识这些事物的感知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是人类调节和控制自身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二)理性化的含义是指用理性作为一切个人行为、社会行动及政治权力正当性和合理性的根据的过程。1、世界的理智化——强调行动的客观合理性必须依赖于科学的判断,依赖科学的知识。突出科学的重要性2、人的主体化——要求社会的每个行为者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个人,其行为是相对理性的,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由独立的个体独立决策来完成。3、社会生活的计算化——计算成为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的主要特征,现代理性就是以计算为其特征的。4、法律的权威化——理性化过程是法律的权威性和至上性获得一致确认和遵守的过程。(三)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1、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地位理性化处于社会现代化大系统的核心,贯穿于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始终。(1)理性化与工业化(2)理性化与城市化(3)理性化与教育普及化(4)理性化与世俗化(5)理性化与民主化(6)理性化与科层化2、理性化在社会现代化中的作用理性化的程度决定了社会现代化的成败(1)理性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导(2)理性化是社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3、理性化的负面影响(1)理性化导致工具理性的统治(2)工具理性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征服,成为统治人和社会的枷锁。(3)组织理性化导致非人化(4)经济理性化导致异化(5)文化理性化导致商品化理性化与社会的麦当劳化乔治.瑞泽尔《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理性化的麦当劳:1.高效性2.可计量性3.可预测性4.可控制性二、社会发展中的理性化(一)从神秘主义到科学主义(二)从德行至上到功利诉求(三)从重视亲情到崇尚契约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模式:“差序格局”现代契约观念的六大内容:自由意志观念、平等观念、权力观念、法律约束观念、公平观念、理性观念。(四)从等级观念到平等观念第八讲中国的社会转型概述一、社会转型的含义转型,是指事物从一种运动型式向另一种运动型式转变的过渡过程。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转变的过渡过程。1.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区别:社会的基础产业不同;社会劳动方式不同;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程度不同;社会主要组织形式和社会关系不同;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不同;社会开放程度不同;社会管理的权威基础和主要方式不同2.社会转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由名到实3.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二、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一)1840-1949:慢速发展阶段(二)1949-1978:中速发展阶段(三)1978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三、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标志(一)市场经济的发展1、商品市场的发展(1)产品市场(2)服务市场2、要素市场的发展(1)资金市场(2)劳动力市场(3)土地市场(4)技术市场(5)信息市场(二)对外开放的实行1、社会交通(1)交通形式的多样化(2)交通工具的现代化和高效化2、社会沟通(1)大众传媒(2)个人传媒3、社会流动(1)社会流动急剧增加(2)社会流动日趋合理四、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一)社会转型内容的特殊性经济体制转轨: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社会转型动力的特殊性政府和市场双重推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并共同推动社会转型(三)社会转型进程的特殊性1、市场化改革始于农村2、城市化主要表现为乡村自身的城镇化3、民主化某些方面始于农村第九讲转型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一、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一)改革以前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城乡差异明显生产方面;生活方面;社会福利和保障方面2、城乡分隔刚性第一,户籍制度严格限定了城乡居民的身份。第二,粮油供应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生活。第三,劳动用工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民进城就业。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制度安排和城市偏向的赶超型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选择实施,是形成中国城乡差别、市民与农民的差别、工农业非协调发展以及由此造成的农民贫困、地位低下、农村落后和农业长期徘徊的两大根源。前者是制度根源,后者是经济根源。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型模式,是在人为制度安排下所形成的。(二)改革以来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1、城乡差异更为明显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扩大。二是城乡消费差距日趋扩大。三是城乡教育差距明显。四是城乡医疗卫生差距明显。具体表现:(1).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世界最高(2).城乡收入差距仍在扩大(3).高收入人群收入超常增长2、城乡分隔开始软化一是崛起的小城镇成为城市与农村的中介。二是流动的农民工成为工人与农民的中介。3、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与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叠加并存(1)含义: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由一系列的行政制度安排来构成;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城市对于农村的依赖性越来越小(2)原因:社会从生活必需品的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3)后果:两种二元结构的叠加,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进一步的扩大二、中国二元社会结构的走向从“二元”走向“一元”“一元”——城乡差别基本消失、城乡壁垒基本消除、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状态基本形成。(一)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必然性分析1、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2、走出二元社会结构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二)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破除城乡二元的旧观念,树立城乡一体的新观念。2、改革导致城乡分隔的旧制度,创立促进城乡一体的新制度。3、废除城乡联系的旧机制,建立城乡联系的新机制。第十讲转型期的二元组织结构一、二元组织结构的含义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内部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所确立的相互关系形式,具体包括组织设置、规范体系、职权系统、角色构成等要素。二元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同时具有双重的异质性的组织结构,即是指在转型社会,由于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杂然并存,组织结构中也呈现出传统因素与现代组织因素杂然并存的特征。二、二元组织结构的表现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并存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表层结构,是指组织建构时所明文规定了的制度体系,是与现代组织建构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一套组织原则。潜层结构,是指潜存于表层结构之后,为组织成员所默认的、规范组织成员行为的、非正式的一套组织原则。3、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并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组织规范的遵守(2)组织评价机制(3)组织成员的选拔(4)组织管理中国特色之一:“原则上”所谓“原则”,就是执行的标准,遵守的规范,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违反。“原则上”则是:这么做是违反原则的,但是出于这个那个原因,是可以找个借口,寻个理由,偏向一点,违背一下。英文中:原则“principle”原则上“Inprinciple”中国特色之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9个人在食堂排队打饭,小李是司机,排在第6个,由于领导有急事要出车,所以小李必须尽快吃饭。在中国:小李对师傅说明情况,然后让他优先打饭,排队顺序变为(1,6,2,3,4,5,7,8,9)。在西方:为了人6尽快打饭,他们会加快12345位的打饭速度,以便尽快轮到6。三、二元组织结构的形成背景1、从宏观层面来看,二元组织结构是社会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2、从中观层面来看,组织的现代化需要经历从表层到里层、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型阶段。3、从微观层面来看,组织成员现代人格的培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四、二元组织结构的非合理性1、二元组织结构影响社会现代化进程。2、二元组织结构影响了组织的有效运行和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3、二元组织结构不利于维护组织稳定,并导致人际关系的畸形发展。4、二元组织结构不利于组织成员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五、二元组织结构的未来走向1.组织结构的分化与不分化重叠状况终会改变2.现代的表层结构与传统的潜层结构重叠的状况也会改变六、组织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的对策性分析1、简化组织职能,促进社会结构的分化从宏观走向微观。2、建立现代组织运行机制,促进现代组织因素从表层走向潜层。第十一讲转型期的二元人格结构一、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与模型(一)二元人格结构的含义所谓二元人格结构,就是指在个体的人格结构中,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融杂并存的人格结构状态。传统人格是在中国长期历史进化中逐步凝结而成并在今日社会中仍有遗存或发生影响的众多人格特质的聚合体。现代人格则绝非是在历史上形成的,而是由未来导向、适应着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种种人格。“二元型人格”:过渡社会人的行为、观念、情感、思维出现了两极分化。边际人:“边缘人”或“过渡人”。在社会文化变迁或地理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转型人格。指处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群体之间的,具有中间性和边际性的人们。(农民工)(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模型人格结构构成:1、行为动机;2、个人才智;3、情绪控制;4、互动关系;5、社会适应1、行为动机

传统人格-价值型人格(个人行动取决于某种特定的信仰和价值观念的认同)

现代人格-工具型人格(个人行动取决于预先设计的自利目标)2、个人才智

传统人格-经验性人格(尊重经验,以经验衡量才干)

现代人格-创造性人格(以创造性衡量才干)3、情绪控制

传统人格-消极型人格(宿命的、对命运感到无力控制)

现代人格-积极型人格(理性的、力图掌握自身命运)4、互动关系

传统人格-权威型人格(等级服从关系)

现代人格-平等型人格(不论身分地位差别,人格平等)

5、社会适应

传统人格-封闭型人格

现代人格-开放型人格二、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与未来(一)二元人格结构的现实表现(观念层面)1、择业观:安稳型择业观与风险型择业观并存2、择友观:价值型择友观与工具型择友观并存3、择偶观:社会条件型择偶观与个人素质型择偶观并存择偶观念引发新现象闪婚:即男女恋爱、交往的时间很短就结婚成家。一般指那些没有充分交往、了解就草草结婚的现象。许多网友在聊天室认识,电话交往一个星期,便走入婚姻,引发闪婚现象。试婚:也就是实验婚姻。它不是正式的婚姻,只是男女双方在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的一次实验。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试婚是被谴责的,认为打破了婚姻的严肃性。但在相爱容易,相处太难的时代,一些人选择试婚作为正式走入婚姻前的一个过渡,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八分钟恋爱:即以多对男女在同一地点进行相亲,轮流相互考察,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对象。剩女:她们往往是高学历、高收入、高个子的一群,共同特点是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选择独处的大龄女青年(二)二元人格结构的未来走向1、传统人格中的精华仍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能全然抛弃。2、现代人格也并非是完美的理想人格,并不能全盘接受。二元人格结构从二元走向一元,传统人格与现代人格从对立走向整合,是人格转型的必然趋势。现代人格整合的三个原则:第一,要求有利于人类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实现;第二,要求符合当代世界文化的主流——理性精神;第三,要求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教育的历史变迁注重内部世界修炼心性的古代教育注重外部世界征服自然的近代教育注重个人表现现世享乐的现代教育第十二讲转型期的社会失衡社会失衡,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带来的贫富分化或贫富差距。贫富差距体现为收入差距、财富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收入差距——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们获得货币收入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收入流入量的差别。财富差距——指在一定时点上人们占有的有形资产和金融资产量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收入存量的差别。生活水平差距——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们用于物质和文化生活消费上的差别,它的核心点是货币支出量的差别。一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主要是由财富差距和收入差距,尤其是财富差距决定的,生活水平差距是贫富差距的重要表现。一、贫富差距的测量(一)贫富差距测量方法的科学性1、基尼系数(1)含义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2)基尼系数的区段划分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五等份法将所要分析的居民按收入的高低依次排序分成五等份组,用20%的最高收入家庭与20%的最低收入家庭之比的倍数来说明总体收入差距程度。目前国际公认5倍以下是合理区,5—10倍是偏高区,>10倍是风险区易引发社会动荡,而2倍以下也是不正常的,象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状态。国外实行资本主义“好的市场经济”的国家,该数字是3—6倍。二.中国收入差距主要表现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城乡间差异2.地区间差异3.行业间差距4.单位间差异1、城乡间差异2、 地区间差异我国各省(区、市)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之比从2001年的4.18倍增加到2010年的5.15倍。2010年与1980年相比,东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西部地区绝对差扩大了33.04倍。3、行业间差距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是证券业17212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9倍;金融业87670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0倍;航空运输业7576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15663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3.6%;纺织业16222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5.5%;农副食品加工业17559元,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0.1%。最高与最低行业平均工资之比为11:1。4、单位间差距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20759元,同比增长14.1%;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同比增长13.5%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水平远低于非私营单位,平均每个月相差1366元,前者是后者的近1.8倍。虽然“非私营单位”包括国有单位、集体单位以及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等单位,但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较高,主要是由国有单位(包括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和集体单位的高工资拉动的。如果单独统计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的工资水平,将之与私营单位作比较,其差距恐怕远不止1.8倍。企事业单位编制内外差距大新人/老人,正式工/劳务工,固定工/临时工,编制内/编制外,干同样的活儿,身份不同,收入、福利待遇差出一大截——三、贫富差距的调控(一)调控贫富差距的理论依据1、贫富差距必然论2、贫富差距功能论3、贫富差距效应论(二)调控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

1、从政府的角度来讲,需要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调节收入分配。2、从社会的角度讲,需要发动公众力量,积极发展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第十一讲转型期的社会失调一、社会失调的历史考察(一)社会失调的涵义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众多要素、子系统构成的统一体,其中的每一部分都为维持社会整体的平衡发挥着一定功能。因此,社会的协调有赖于各个构成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当构成社会的各基本要素在社会整体中失去平衡而不能发挥一定功能时,即发生社会失调现象。(二)社会失调的历史表现1、经济增长未能带来社会进步“单纯(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发展模式)导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无发展的增长”、“恶性增长”等局面。“巴西神话”、“伊朗奇迹”、“巴基斯坦悲剧”2、社会发展未能带来环境改善20世纪中叶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二、社会失调的现实探讨(一)工业化与自然植被1、资源危机问题2、环境污染问题(二)市场化与“社会植被”“社会植被”是指凝聚社会个体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市场化破坏“社会植被”引发社会问题:1、权力腐败问题2、社会风气问题3、社会发展滞后问题清廉指数:全球清廉指数(CorruptionPerceptionsIndex)由世界著名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建立的清廉指数排行榜。在衡量腐败程度上主要用两种指标,即“清廉指数”和“行贿指数”。透明国际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表示最廉洁;0分表示最腐败;8.0—10.0之间表示比较廉洁;5.0—8.0之间为轻微腐败;2.5—5.0之间腐败比较严重;0—2.5之间则为极端腐败。三、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市场化道路(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涵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概念是在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它是特指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并不是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2、内容要求①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②经济效益好: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通过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③资源消耗低:就是要充分考虑我国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实际,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节约的转变,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④环境污染少:就是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管理入手,注重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避免走旧工业化过程中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⑤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要从我国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出发,制定推进工业化的具体政策,处理好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通过教育和培训加强劳动力资源的能力。(二)走新型市场化道路1、规范层面:加强制度建设(1)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完善社会管理制度2、观念层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十四讲转型期的社会失序一、社会失序的理论探讨(一)社会失序的涵义1、失序与无序失序是指社会秩序出现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而且这种紊乱有扩大和加深的趋势。当失序现象超过了一定的阈值,即当法律、道德甚至风俗习惯等规范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完全失去约束作用时,社会才真正陷入“无序”。2、失序与失范失范是指社会规范或因缺乏、或因混乱、或因冲突而出现的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的减弱甚至丧失。失序是指因社会转型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社会失范所引起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紊乱。(二)社会失序的类型1、

根据生活领域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经济失序、政治失序、文化失序等。2、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隐性失序和显性失序。3、根据社会功能(后果)的不同,失序可以划分为建设性失序和破坏性失序。4、根据其发生范围的不同,失序可分为局部失序和整体失序。5、根据其发生的矛盾性质层次不同,可分为结构失序和行为失序。二、社会失序的现实思考(一)转型期中国社会失序的表现表现之一:政治领域的失序现象表现之二:经济领域的失序现象表现之三:教育领域的失序现象表现之四:思想文化领域的失序现象表现之五:日常社会生活领域的失序现象(二)社会失序的现实后果1.社会心态的焦虑和浮躁2.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三)转型期中国社会失序的原因1、“规范真空”与失序2、“规范迷乱”与失序3、“规范软化”与失序讨论:转型期我国社会如何从失序走向有序?三、如何从失序走向有序一是对规范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化。完善权力配置形式和权力制约机制,是使现代政治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主体的行为规范化的关键环节。首先,必须慎重而有选择的运用行政手段,使它与改革开放的方针保持吻合,从应由非行政手段承担的领域中逐步撤出来。其次,要对行政权力加强监督,健全权力制约机制,对权力和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的制约。二是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体系。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来反映市场经济秩序的本质。其次,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三是重新进行道德伦理、价值取向定位,控制“示范效应”。四是强化社会规范施行的控制手段,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越轨行为。社会控制是社会规范得以实施的手段,它主要包括司法手段、行政措施、社会舆论等。第十五讲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一、社会开放的含义与特征(一)社会开放的含义某一社会系统同其他社会系统进行双向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二)社会开放的特征1、包括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2、是包括输出和输入的双向社会过程;3、具有接收与排斥、吸收与排泄的双重功能。二、社会开放与社会发展1、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2、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标志3、社会开放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开放则存,封闭则亡开放则快,封闭则慢三、中国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一)1840-1949:慢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二)1949-1978:中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三)1978年至今:快速转型期的社会开放1、对外开放首先是全方位的开放2、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是多样的对外贸易资金往来引进技术劳务合作国际旅游3、我国对外开放是多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突出一个“特”字。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988年,国务院先后确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全方位的开放政治方面:中国与世界各国政治互访经济方面:中国加入世贸;文化方面:中国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文化年体育方面: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教育方面:中外联合办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放,可以使中国融入世界,与世界各国相互取长补短,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四、中国转型期的区域开放(一)从内向型到外向型:我国区域结构的历史演变1、1949-1978:均衡发展战略与内向型区域结构(1)区域均衡发展(2)内向型(行政性)区域结构:七大区域2、1978-1998:非均衡发展战略与外向型区域结构(1)非均衡发展战略(2)外向型(经济型)区域结构(二)现代化与合理化:我国区域结构的发展目标1、区域的现代化:区域结构的组成要素的现代化区域由传统型区域转变为现代性区域的过程,具体表现为该区域从产品经济型向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型、从农业型向工业型、从农村型向城镇型、从相对封闭型向开放型、从伦理型向法理型及从同质单一型向异质多样型转变。2、区域间关系的合理化:区域结构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合理化(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1)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合理,即差距不能过大(2)区域之间的分工合理,即不能完全同构(差别)

第十六讲转型期的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的含义与特征(一)社会分层的含义两类表述: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二)社会分层的特征1、普遍性(1)作为一种客观过程或现象,社会分层或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2)从现实生活角度看,无论是人们的定居生活还是旅行生活,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分层现象。2、特殊性表现为在不同社会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质和状态不同。一般来说,以农业经济或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其社会阶层结构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个人阶层地位因而具有较强的凝固性。以工业经济或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其社会阶层结构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个人阶层地位因而具有较高程度的流动性。二、社会分层的依据社会分层的依据就是社会资源,即社会成员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阶层。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其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生产资料的是否占有及占有多少直接决定人们在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不同;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是否占有及占有多少直接决定人们的生存或生活方式的不同。韦伯则认为最重要的社会资源不是一种而是三种,即物质财富(含金钱)、社会声望和政治权力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这三种社会资源的中国化表述就是利、名、权。三、社会分层的原因1、从社会整体面看,社会分层即社会分裂为不同的阶层或阶级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分化的结果或表现。社会分化表现为纵横两个方面,横向分化为社会分工,纵向分化为社会分层。2、从社会个体层面看,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形成不同等级或层次的过程,既然如此,能力和机会就是社会分层的原因,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既有能力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机会等客观方面的原因。四、我国社会阶层分化状况(一)传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1、士、农、工、商的阶级结构。传统中国社会的基本制度是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经济制度。2、城乡分野与金字塔社会。国人为战胜之部族,居于城中险峻之地;野人则是战败之部族,居于城外平邑之地从事耕耘。国人有参政之权,野人则供租税、服徭役。(二)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1、非财产型的社会分层结构。2、三分式阶层结构。3、三级式阶层结构。(1)三分法的分层一:按阶级成分(或家庭出身)可以区分为:阶级成分(或家庭出身)好的。阶级成分(或家庭出身)不好的和处于中间状态域家庭出身一般三分法的分层阶级成分好中间状态域阶级成分不好工人中农地主贫农知识分子富农下中农自由职业者资本家革命干部小手工业者反革命分子革命军人小商、小贩坏分子烈士家属宗教职业者右派分子(2)三分法的分层二:“两个阶级一个阶层”(3)三级式阶层结构三级式分层一:根据社会成员的社会身份不同,将其划分为干部、工人、农民三个高地有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层。干部是一种社会身份。一个人能进入这种身份的关键是要由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而将其列入干部编制。这种所谓列入编制靠的是一整套“档案身份管理制度”。三级式分层二:通过户籍制度,将农村和城镇人口人为地分割为性质不同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从总体上说,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大大高于乡下人,持有城市户口的人在收入、消费、社会福利、就业等方面所享有的条件和待遇都是持有农村户口的人所不能比的。干部经济和社会地位最高,工人低于干部但高于农民,农民处于经济和社会地位最低阶层。(三)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1、阶层内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