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和八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1.央视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不少中国传统美食的生产、加工工艺。假设该剧组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下列选项中符合他们拍摄要求的外景地点是()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文化遗址 D.仰韶文化遗址【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想拍摄我国水稻起源的专题片,应将河姆渡文化遗址选为外景地,C项正确;元谋人尚未发明农业,排除A项;北京人并未栽培水稻,排除B项;仰韶文化遗址种植粟和黍,属于典型北方旱作农业,不能作为拍摄水稻起源的外景地,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认为:“商朝是依靠一系列的武力征服而建立起来的。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该学者认为,殷商内外服制度()A.呈显出内外分治特征 B.存在邦族种姓之分C.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 D.具有松散性的特点【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由于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商朝的创建者商汤创立了内外服制度”可知,殷商内外服制度是为了战争和新建国家管理职能的需要而创建的,说明内外服制度适应了当时政治需要,C项正确;材料并非强调内外分治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邦族种姓之分,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内外服制度具有松散性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3.“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这表明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D.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可知,夏商周设置的官员职位,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官员,是执政者,具有双重的身份地位,说明夏商周都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项正确;按照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是西周宗法制的表现,排除A项;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是商朝的内外服及西周的分封制,排除B项;国家和家族通过宗法制密切结合,夏和商宗法制尚未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4.上古时期,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者称为“祝史”。周朝时期,祝史或随分封远赴列国,或因王室衰微流散列国。这表明,周朝“祝史”()A.巩固了分封制度 B.导致了王室衰微C.有助于文化传播 D.推动了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周朝“祝史”负责保存天子祭祀颂词、祷文、誓书并兼掌占星气候、布历农时等事务,对周朝的文化、典籍等非常熟悉,所以祝史的流散会将周文化带入迁入地,有助于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祝史流散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分封制度无关,排除A项;周王室衰微是导致祝史流散的一个原因,排除B项;祝史有利于推动文化的传播,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5.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说明()A.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B.家国同构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C.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周代血缘政治弱化了贵族特权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立家”,对士,庶而言,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说明在卿大夫、士、庶等人眼中并没有向周王效忠的意识,说明分封制下隐含着分裂割据的因素,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排除A项;由题意可知,家国同构并不利于强化王权,排除B项;血缘政治是强化贵族地位的,排除D项。故选C项。6.“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土地制度A.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B.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C.属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等信息可以看出,所描述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故答案为D项;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铁器广泛使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其后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B项;井田制出现在奴隶社会,不是封建土地制度,排除C项。7.“家”字在春秋以前仅有两个意思,分别是氏族宗庙、宗族。而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导致“家”的含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逐步瓦解 B.宗法制趋向完善C.生产关系的变革 D.各国变法的推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逐渐衍生出‘个体家庭’的意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大进步,推动者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革,逐渐产生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出现“家”含义变化的现象,C项正确;A项主要影响诸侯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变法的影响只是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应从经济因素考虑,排除D项。故选C项。8.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推行县制 D.奖励耕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打破了贵族的血缘优势,使得平民阶层可以通过军功进入统治阶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项正确;重农抑商的主要作用是富国强兵,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A项;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与打击贵族无关,排除C项;奖励耕织属于经济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排除D项。故选B项。9.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C.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有关“和”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发展、完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C项正确;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根本,强调根本地位过于夸张,排除A项;传统道德准则形成经历漫长过程,材料只是说明“和”文化内涵没有涉及传统道德,偷换概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和”文化突出共性、尊重差异,并不排斥否定个性,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是反映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观点的一幅漫画。与该漫画主旨最相符的观点是()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胡作非为。符合材料“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理。”的说法,A项正确;B项和D项是孔子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C项是荀子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11.易中天先生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派作了如下的评价①关注社会,留下了平等、互利、博爱的社会理想②关注人物,留下了真实、自由、宽容的人生追求③关注国家,留下了公开、公平、公正、法制的治国理念④关注文化,留下了仁爱、正义、自强的核心价值下列学派与题干中评价对应正确的是A.墨家、道家、法家、儒家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道家、儒家、墨家、法家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将题干中对思想家的评价找到对应学派即可。①体现了兼爱思想,是墨家学派。②体现了“无为”的思想,是道家的思想主张.③体现了法家的治国思想.④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义”。对应的依次是墨家、道家、法家、儒家,所以正确答案为A,排除BCD项。12.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中【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秦朝的军国大事先由三公九卿讨论,然后再由皇帝决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中央官制,而不是地方管理制度,所以不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秦朝的君主专制并没有弱化,排除C项;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没有民主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3.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这突出反映了秦朝官制设置()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选贤举能,唯才是用C.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卿”原先的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C项正确;官制设置“职分细化,各负其责”只是表面现象,反映的不是本质问题,排除A项;“选贤举能,唯才是用”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三公九卿,无法说明“官员众多,政务繁杂”,排除D项。故选C项。14.秦朝在机构设置上形成了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丞相、郡守、县令、乡有秩为代表的行政系统;御史大夫、郡监、县丞、乡三老为代表的监察系统:太尉、郡尉、乡游徼、亭长为代表的军事系统。材料所述的这些系统()A.践行了分权制衡的理念 B.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C.削弱了君主专制的权威 D.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秦朝。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这三条垂直而相互制约监督的官僚系统,即行政系统、监察系统、军事系统,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分权制衡,排除A项;“捍卫了普通百姓的利益”的说法绝对化,且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秦朝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5.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虽然都有自己的方言,但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未间断过。这得益于A.秦朝疆域辽阔 B.秦朝统一货币C.秦朝统一文字 D.秦朝统一度量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秦朝建立后统一的文字,使得各民族间有了能够交流的工具,C项正确;各民族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文化交流是因为有统一的文字,而不是因为疆域辽阔、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出大将蒙恬出兵收复河套地区,并移民屯垦;在南方征伐百越,设置郡县;以咸阳为中心修筑驰道和直道,并强行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等地。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B.促进中央集权国家创立C.有利于边疆开发和民族交融 D.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开发边地,促进华夏族和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C项正确;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的奠定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移民实边和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无关,排除B项;秦的暴政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7.西汉初期,陆贾认为治国“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要“不违天时,不夺物性,不藏其情,不匿其诈”。这一认识()A.体现外儒内法 B.强调天人感应C.彰显黄老治国 D.突出天时地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陆贾认为道没有比无为更大的,行为没有比谨慎诚敬更重要的。不违背自然的规律,不改变万物的天性,不掩藏性情,不隐藏谎言。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黄老无为的思想,与材料的含义一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儒法思想,排除A项;天人感应思想是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天地的作用,而是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排除D项。故选C项。18.《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排除A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19.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变革:“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下列汉武帝采取的措施与该主张一致的是()A.推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了推恩令C.设立刺史监察地方 D.实施盐铁专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本题材料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为解决王国问题,“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B项正确;据所学,最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是汉高祖而非汉武帝,排除A项;据所学,设立刺史监察地方与“众建诸侯”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实施盐铁专卖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并非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措施,排除D项。故选B项。20.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结合所学,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应该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可得出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21.公元前119年,汉朝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并命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钱作废熔化,把铜料送到长安的上林三官。五铢钱的重量和成色都有保证,私铸者无利可图。这一做法()A.确立了长安的经济领导地位 B.消除了各郡国之间的贸易壁垒C.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 D.促进了汉朝对外贸易额的增加【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汉朝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严禁地方和私人铸钱,并命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钱作废熔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铸币权收归中央,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货币统一也推动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长安的经济地位,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外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22.汉武帝时期的朝廷群臣中,儒家、黄老、法家等各色人等,应有尽有;与之不同的是,对诸侯国官员的选用则重用儒生,众多儒生如董仲舒、夏侯胜等被选派担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内史等要职。这一不同旨在A.完善地方治理体系提高效能 B.建构儒学为主流价值体系C.平衡各方势力维护政权稳定 D.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倡导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对诸侯国官员的选用则重用儒生,其目的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利用儒家思想强化皇权为核心的政治秩序,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构了以儒学为主流的价值体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平衡各方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23.下图为东汉画像石,画面中描述的主要是豪强地主庄园生活,上面一格主要刻人物,下面一格刻庄园的一角。在这个庄园的院落里,正在进行杂技表演,主人及其家属、侍从正在观看:而另一个房间里的织女却在继续从事着纺织生产,有的纺纱、有的络纱、有的摇纬、有的织布。据此可知,当时A.国家政治相对清明 B.存在地方势力膨胀隐患C.农民生活比较富裕 D.与民休息政策成果显著【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东汉时期的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较强,生产规模大,成为当时豪强割据的经济基础,B项正确;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排除A项;农民生活富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4.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B.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C.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D.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是对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现象的描述,本质上是皇权缺乏制约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与皇帝昏庸、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25.汉武帝时期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以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自东汉中后期起,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影响汉赋兴亡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国家统一富强,对外打击匈奴,军功强盛,因此规模宏大、规模宏大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国家逐渐衰落,所以抒情小赋取代了大赋。由此可知汉赋的风格受到时代的影响,C项正确;皇帝喜好是影响汉赋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根据“以抒情为主”可知,B项没有全面涵盖题意,排除B项;汉代赋是主要文学体裁,并不仅仅流行于官方,排除D项。故选C项。二、材料分析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周初分封,“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在各诸侯“并国”“开地”的过程中,周王朝的天下一统局面才得以形成和扩展,达到空前广袤的程度。在分封制条件下,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摘编自董恩林《论周代分封制与国家统一》材料二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并以武力控制周边的中小诸侯,形成了自己的霸业。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战国时期,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春秋后期,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战国四君子就是其中著名的代表。——摘编自杨共乐主编《从历史印迹中走来的世界(中国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分封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代分封制瓦解的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分封制瓦解与百家争鸣的关系。【答案】(1)特点: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2)原因: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私入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3)关系: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周朝中国。根据“周代受封诸侯从周天子手中得到的最重要的权力便是因地制宜、开疆拓土”可知,受封诸侯可以因地制宜、开疆扩土;根据“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可知,诸侯之间有严格的等级限制;根据“周天子与各地诸侯的君臣关系和天下共主的权威在整个西周时期一直到春秋初期都是实际存在的”可知,周天子具有“天下共主”的权威。【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一些实力较为强大的诸侯趁机割据一方”可知,周王室衰落,诸侯割据;根据材料“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以臣弑君的事件频繁发生”可知,诸侯国内部权力下移。影响:根据材料“私人讲学兴起”可知,私人讲学兴起并发展,学术下移;根据材料“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可知,各诸侯纷纷称王,兼并战争激烈;根据材料“各诸侯国纷纷招揽人才,一些大贵族还以养士竞争高下”可知,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小问3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王室更加衰落,无力维护‘学在官府’的体制,私人讲学兴起”可知,分封制瓦解,周天子无力维护“天下共主”的地位,“学在官府”的体制也被打破,学术下移,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出现;结合百家争鸣的影响可知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治国思想,又推动了分封制的进一步瓦解。27.[强化史料实证能力]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自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归纳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2)根据材料二,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答案】(1)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2)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解析】【详解】(1)因素:根据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可知,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根据“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初税亩”“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等信息可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因素还包括,思想解放(百家争鸣)。(2)相同点:根据材料二中“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可知,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根据材料二中“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知,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根据“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可知,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公务员面试模拟3
- 天津申论模拟4
- 陕西行政职业能力模拟8
- 2024年昆山制衣厂员工劳动合同
- 2024年精简版融资租赁合同
- 2024年工程施工安全责任书
- 二手集资房买卖简单合同范本2024年
- 贵州省公务员面试真题汇编16
- 2024年中央空调改造安装工程合同
- 2024年简单的赡养协议书范本
- 《复变函数》教案 第三章 复变函数的积分 伊犁师范学院数学系
- 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2023年公需课试题及答案
- 职场人际关系与沟通课件
-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评课稿
- 第九版内科学-高血压-课件
- Lesson13Atschool(课件)冀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
- 幕墙操作工安全操作规程
- 《小学美术活动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 QC(质量管理)培训课件
- 公交车站突发事件处置方案
-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题》练习试卷及其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