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筝古筝,弹拨弦鸣乐器,又名汉筝、秦筝,是汉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流行于中国各地。常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和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因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强,而被称为“众乐之王”,亦称为“东方钢琴”,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的起源学说分瑟为筝唐代赵磷《因话录》中记载:“筝,秦乐也,乃琴之流。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筝之名自此始。”宋代的《集韵》也支持这种观点:“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日本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有:“秦有婉无义者。以一瑟传二女,二女争引破,终为二器,故号筝。”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古筝于秦国(现陕西)一带广泛流传,故得名秦筝,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关于古筝的起源,仍无定论。兵器改良这种观点认为,古筝原本是战国时的一种兵器,后来在上面加上琴弦,拨动时发现悦耳动听,于是发展成乐器,因此有着“筝横为乐,立地成兵”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兵器也越来越轻便,体积庞大的古筝便失去了兵器的作用,仅作为乐器的形式出现。音响命名后汉刘熙《释名》筝条所说:“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古筝的“筝”便是以音响效果命名的。蒙恬造筝汉代应邵《风俗通》载文:“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今并、凉二州筝形如瑟,不知谁所改作也。或曰蒙恬所造。”由此可知,汉代以前的古筝形制应为“五弦,筑身”,但是当时“并(山西)凉(甘肃)二州筝形如瑟”,应邵不知何人所作的改革,还记下了“蒙恬所造”的传闻,这又说明,汉代在西北地区已经流传瑟形的古筝了。唐代杜佑的《通典·乐四》记载:“筝,秦声也。”傅玄《筝赋序》曰:“以为蒙恬所造。”京房造筝京房,西汉人,乐律学家。他曾经造了一种定音器,叫作“准”。又叫作“五音准”。十三弦,式样与十三弦的筝相像。《后汉书·律历志》中记载:“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长丈而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黄钟之律九寸。中央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陈肠《乐书》提到京房的“准”,说它是“筝”:“京房制五音准如瑟,十三弦,实乃筝也。”20世纪8、90年代曾经有两处出土文物,被一些古筝界人士认为是筝,因其系在我国东南的古越地出土,还曾被称为“越筝”。其中两件是1979年江西贵溪崖墓出土的,另一件是1991年江苏吴桥出土的。有的文章曾将这两处出土文物用作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十三弦筝存在的证据。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古筝的发展古筝因其音色美丽动听,入门简单,各种类型的乐曲都可以拿来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项目转让与版权许可合同
- 2025版文化创意产品借款协议含版权担保与市场推广合作
- 二零二五版临时文化活动策划及执行劳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设备安装与维护技术劳务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钢材采购合同绿色建筑认证服务
- 2025年智能电网电气改造与运维服务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智能短租公寓托管服务合同
- 2025版会所装修、绿化及智能化系统安装合同
- 二零二五版钢材废料回收及再利用合同书
- 二零二五年电子商务平台安全运维与支持服务合同
- 2024年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 课程设计液压
- 生猪定点屠宰场建设策划书项目实施方案
- 原料仓库管理制度
- 普洱辅警考试题库2023
- 外墙保温施工培训测试
- 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方案
- 钢结构会展综合体BIM技术应用成果丨
- 福建省安溪一中惠安一中养正中学2022届高三年级期中联考生物
- 澳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问题及策略分析,旅游管理论文
- 孔雷同志事迹材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