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析4100字(论文)】_第1页
【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析4100字(论文)】_第2页
【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析4100字(论文)】_第3页
【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析4100字(论文)】_第4页
【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析4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目录TOC\o"1-2"\h\u19881基于课文载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11152一、从军前:从女儿走向战士 221861二、从军中:既有女儿情怀,又有英雄气概 331594三、凯旋后:从英雄回归女儿 55231参考文献: 8267702、吴忠豪.《从教课文到教语文》 9【摘要】木兰作为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木兰诗》中的木兰,不仅有英雄气概,更有女儿情怀。木兰孝顺、有担当、能干、有主见,所以毅然脱下红装,由一个居家女子转为驰骋沙场的战士;又因为孝顺、不慕名利、渴望回归自我,木兰又由一名英雄转换为一位女子。更为传奇的是,木兰能在女儿情怀和英雄气概中自由转换。【关键词】木兰诗木兰女儿情怀英雄气概转换“用课文来教语文”这个理念,已经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所接受,课文只是教语文的材料,是“载体”,是“例子”,语文课就是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来教学生学语文。然而,真的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却依然是在教“课文”,教学目标主要指向课文思想内容的讨论,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的收获也无非是文章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下面就以《木兰诗》课堂教学为例,浅析用课文这一“载体”来教学生学语文。《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入选了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一直以来,木兰替父从军广为人们传诵,木兰作为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已深入人心。但《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更是一个具有女儿情怀的少女形象。部编教材《木兰诗》课文前“预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首民歌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也表现她的女儿情怀。学习时要注意从这两方面把握木兰这一形象。”其实,木兰不仅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女儿情怀,更值得我们探究的是她在这巾帼英雄和女儿情怀之间的自由转换。一、从军前:从女儿走向战士《木兰诗》中,木兰首先是以一位勤劳能干的女儿身份出场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木兰细腻的心思:看见“十二卷”军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想到父亲年老体衰,又没有兄长可以代替父亲从军,整天叹息不停。但面对“点兵”的“军书”,木兰虽也叹息、忧思,不过很快就有了决定:替父从军;也有具体行动:到东市买来骏马,到西市买来鞍鞯,到南市买来辔头,到北市买来长鞭(到各个集市置办各种用具)。没有和别人商量,更没有人替她出主意,木兰就这样坚定地完成了女儿向战士的转变。这一份坚定的决心,来自于木兰的孝顺:不忍心让年迈的父亲去激烈残酷的战场;也来自于木兰的担当:国家有需要,义不容辞。师木兰是以什么身份出场的?生女儿。“唯闻女叹息。”师请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下诗中木兰刚出场的形象特征。生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勤劳能干。生从“唧唧复唧唧”和“唯闻女叹息”,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心思细腻的木兰,她有心事,在叹息着。师那她为什么而叹息呢?请大家概括文中的语句回答。生可汗要征兵,父亲的名字在征兵的名册里,木兰又没有哥哥可以代父亲去征兵。师为什么没有兄长可以代父亲去征兵,木兰就要叹息呢?生木兰不忍心父亲年龄大了还要去战场,说明木兰很孝顺。师那木兰是不是就一直这么叹息下去呢?生不是。木兰很快有了决定,代替父亲奔赴战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师文中是怎样描写木兰“市鞍马”的?写出了什么?生“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为了从军作了非常充分准备。生也写出了木兰为了从军准备非常忙碌的情景。生还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心非常坚定。生还写出了木兰非常能干,什么事都自己准备。从“木兰当户织”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能干,木兰“市鞍马”的过程也写出了木兰的能干。同样是能干,却表现了木兰从一个女子走向战士的角色转变。二、从军中:既有女儿情怀,又有英雄气概木兰奔赴战场的行军过程和长达十几年的从军经历都写得比较简略,但我们可以从短短的几句诗句中,看出木兰的女儿情怀,又表现了木兰的英雄气概。在奔赴战场的行军过程,通过时间的变化:“旦辞”、“暮宿”和地点的变化:“黄河边”、“黑山头”以及晚上睡觉时听到的声音的变化“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烘托出木兰离开家乡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不闻爷娘唤女声”,表现木兰的女儿情怀。而木兰从军的经历则是通过木兰驰骋沙场的飒爽英姿、边塞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将士伤亡之严重,突出木兰的英雄气概。师木兰奔赴战场的行军过程这部分内容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生主要通过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写出了行军速度非常快,说明军情非常紧急。生还通过晚上宿营时听到的声音不同,写出了战场离家遥远。师行军中时间、地点、沿途的声音都有了变化,那有没有不变的呢?生不变的是木兰对父母的思念。晚上住宿都写到木兰“不闻爷娘唤女声”,说明晚上木兰特别想念父母。师在中国古诗词中,“日暮”往往就代表着思念。木兰虽然替父从军决心很坚定,但作为一个女子,到了晚上宿营时,特别思念父母,这是女儿柔情的真实流露,表现的是木兰的女儿情怀,虽然她这时已是一名战士。师木兰从军经历只有短短的六句,这六句展示了木兰怎样的形象?生“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写出了木兰急速行军中的飒爽英姿,突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生“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生“寒光照铁衣”,夜里还要穿着铠甲,还写出了军情的紧急,也烘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生“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战争非常激烈、残酷,也衬托出木兰的英雄形象。师这时候的木兰,不再是细腻、柔情的女儿,而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激烈残酷的战争中的英勇无畏的英雄。在从军过程中,木兰始终是个战士,但行军过程,展现的是木兰的女儿情怀,而从军经历,则展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从军经历虽只有短短六句,但运用了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以及概括战争的激烈残酷来渲染、烘托,让木兰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三、凯旋后:从英雄回归女儿《木兰诗》中写得最详细的,是木兰凯旋后没接受赏赐而辞官回家的情形。木兰作为凯旋的英雄,天子给她记很大的功,赏赐她很多的财物,还要任命她很大的官职,但木兰都拒绝了。这不仅仅是因为木兰对名利的淡泊、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孝顺,更是因为她渴望回归女儿身。师木兰凯旋“见天子”,面对天子“百千强”的奖赏,木兰心中又是怎么想的呢?请大家用文中的话说一下。生“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师木兰为什么希望能骑“千里马”回故乡呢?生千里马速度快,表现了木兰急切回到家乡的心理。师“愿”字在前文也出现过,请大家思考一下,木兰的两次“愿”有什么不同?生“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愿”字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决定,表现了木兰的孝顺。生这个“愿”还写出了木兰有担当,既有对家庭的担当,又有在为国挺身而出的担当。生这个“愿”还表现了木兰那种“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英雄气概。师“愿为市鞍马”一句中的“愿”字,表现了木兰的孝顺、担当和英雄气概。那“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中的“愿”字又表现了木兰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呢?生这个“愿”写木兰谢绝天子的重赏,渴望回家,回到父母身边,表现了木兰淡泊名利和孝顺。生这个“愿”还表现了木兰的女儿情怀,因为木兰只有回到家中,才能重新穿上红装,过上属于自己家居女子的生活。师“愿”让木兰从家中走向战场,从女子变为战士,建功立业;“愿”又让木兰从朝廷回到家乡,回归自我,从一个驰骋沙场的巾帼英雄转变为普通平凡的女子,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女儿情怀。转变的是时空和角色,但不变的是木兰的孝顺!师木兰为了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谢绝了天子的丰厚赏赐。那家人对木兰的凯旋是怎样的表现呢?生“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写父母出城迎接。生“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写姐姐打扮迎接。生“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写弟弟杀猪宰羊迎接木兰。师为什么要把爷娘、阿姊、小弟听到木兰回来时的表现写得这么具体呢?生写出了父母、姐姐、弟弟迎接木兰凯旋时喜悦而热闹的场景。生还写出出了亲人团聚的欢乐,充满了团圆的喜庆气氛。生父母已经年老,要搀扶着走路;弟弟已经长大,能宰杀猪羊,也暗示了战争经历的时间之长,更突出家人对木兰的盼归之情。师家人对木兰的盼归,也是木兰拒绝赏赐急于回家的重要原因。木兰建功凯旋,诗中既没有写木兰衣锦还乡的荣耀,也没有万写众瞩目的排场,只写了家人迎接的三个场景,传递的是亲人团聚的温馨。在亲人心目中,木兰不是英雄,而是女儿、妹妹、姐姐。所以木兰在战场上满是英雄气概,回到家中只剩女儿情怀。师那回到家中的木兰是怎样的表现呢?请大家用文中的诗句说一说。生“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师这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生木兰一回家,立即到处看看、坐坐,表现木兰结束了艰苦的军旅生活回到自己家中的轻松、喜悦和激动的心情。生我们还可以看出木兰终于可以脱下战袍回到家中的欣喜之情,以及一个恢复女儿身的少女可以梳妆打扮的爱美之心。师木兰回到了家中,脱下战时之袍,换上居家女装,完成了从战士向女子的角色转变。可以和家人团聚,可以回归女儿身,在木兰的心中,这远远比天子的丰厚的赏赐更珍贵。《木兰诗》中的木兰以女儿身份登场,又以女儿身份收场,她替父从军是因为孝顺、担当和一份家国情怀;她建功立业成为英雄,却不慕名利,只求回到家乡,回归女儿身,和家人团聚,所以她能自由行走在女儿情怀和英雄气概中,抒写一段传奇。评价“教课文”或“教语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我认为主要观察对象不是教师在课堂里教了什么,而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在语文知识的积累或语文课堂上探究性学习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