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笼主备教师:课题灯笼课型新授课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就阅读与鉴赏维度做出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材分析《灯笼》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感受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本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灯笼”主线,勾起了自己关于灯笼的诸多记忆,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在结尾处更是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已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阅读策略,通过本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表达不同的情思而采取的不同表达方式。但是,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灯笼的功能、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加上文章发表的时间离学生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思。为消除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隔阂,需要在理解文章的同时,拓展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浓浓家国情。教学目标语言能力: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思维能力: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审美创造: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读全文,圈点勾画,梳理与“灯笼”相关的人、事、物的记忆网络。(2)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难点: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诵读法教学准备1、课前要求学生预习本课文2、学生完成对应导学案【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新课导入每当一盏灯笼亮起,就有一圈古老的年轮从东方亮起。灯笼是春节和元宵节当之无愧的主角,我们班级准备以“灯笼”为主题,布置班级民俗文化墙。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吴伯萧先生的散文《灯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先贤的力量,丰富我们班级文化墙内容。接下来,现请同学们各显神通,为文化墙布置拟定初稿。邀请同学根据课文以“灯笼”为主题设计班级文化墙。文化墙布置包括四个板块如下:板块一:溯源·灯笼前身之火板块二:追寻·灯笼所结之缘板块三:品析·灯笼所含之情板块四:点亮·灯笼所明之志以设计班级文化墙这一情境活动贯穿课堂,符合新课标指导下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预习检测1、介绍作者和创作背景。屏显: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吴伯萧(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苏,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2、预习检查屏显:争讼(sòng)领域(yù)斡旋(wò)静穆(mù)思慕(mù)怅惘(wǎng)锵然(qiāng)褪色(tuì)燎原(liáo)熙熙然(xī)暖融融(róng)马前卒(zú)焚身(fén)溺炕(niào)神龛(kān)皎洁(jiǎo)犬吠(fèi)乡绅(shēn)裴公(péi)司马懿(yì)夜深星阑(lán)霍骠姚(piāo)幽悄(qiǎo)争讼:因争论而诉讼。领域:①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②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斡旋:调停,调解。静穆:安静庄严。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褪色:布匹、衣服等的颜色逐渐变淡。燎原:(大火)延烧原野,比喻气势旺盛,难以阻遏。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暖融融:暖烘烘,形容温暖宜人。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知人论世疏通字词给学生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扫除文章字词的读音和字形的障碍,为下文理解分析文本作铺垫板块一:溯源·灯笼前身之火1、默读第1段,思考文章题为灯笼为何由火写起?有何用意?明确: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了结构的单调。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学生自主思考回答问题由火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引申考点,学习语段的作用。板块二:追寻·灯笼所结之缘1、默读第二段,找找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与灯笼的关系?明确:“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里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2、快速浏览3——10段,梳理我与灯笼结下了哪些缘?明确:示例:第3段——提着灯笼,迎回祖父。(提示:段落——关键词:灯笼+事件——句式相同)第3段:提着灯笼,迎回祖父第4、5段:上下灯学,感念母恩第6段:乡俗还愿,灯慰路人第7段:夜跑龙灯,欢闹元宵第8段:族姊远嫁,灯照朱门第9段:纱灯描红,迷恋乡俗第10段:想象宫灯,追忆历史第11段,挑灯看剑,做马前卒学生探讨完成导学案题目,找出“灯笼”所结之“缘”疏通“灯笼”所结之“缘”的事件板块三:品析·灯笼所含之情1、小组合作探究:作者与灯笼的缘分诸多,品析其中情感。屏显:祖父、母亲、我、族姊远嫁、汉献帝、三位将军2、展示分析情感情感和祖父屏显:句子: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明确:祖父对我的疼爱关怀,对祖父的怀念,对其乐融融家庭氛围的一种怀念。灯笼照应着祖孙情笃情感和母亲屏显:句子: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明确:亲手、特别等词语,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和照顾。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情感和我屏显:句子:梦都随了腊火开花。明确:运用奇妙的比喻,生动地表现了灯给作者带来的无穷乐趣,写出了我的高兴、甜蜜和安心。富有诗情画意。灯笼绽放着飞扬青春情感和族姊远嫁屏显:句子: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明确:表面写族姊家华贵的朱门已褪色,不再鲜艳,实际上写家族衰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情感和汉献帝屏显:句子: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助读资料:汉献帝刘协: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协虽为帝王,但实质上并无实权,家国于他其实早已沦丧。明确:表现出汉献帝当时处境的可悯。灯笼暗示着国家命运情感和历史名将屏显:句子1: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明确:抒发作者渴望奔走效力,沙场杀敌的情怀。灯笼映照着报国之志句子2: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明确:由灯笼联想到带给人们光明的燎原烈火,呼应开头,赞颂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表达爱国热情。灯笼书写着爱国之情2、总结灯笼所含之情屏显:灯笼照应着祖孙情笃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灯笼绽放着飞扬青春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灯笼暗示着国家命运灯笼映照着报国之志灯笼书写着爱国之情3、思考:课文以“灯笼”为题,写了各种与作者结缘的灯笼。那么“灯笼”在课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明确:(1)灯笼是联结点、寄托物,是全文的线索,串联其起各个材料,所有的叙事都与“灯笼”有关。(2)灯笼是载体,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引发了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3、在这些事件中,作者蕴含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思念——感动和欢乐——淡淡的失落——怜悯——悲壮小组合作探究分析情感通过合作探究,分析“灯笼”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去理解作者在“灯笼”身上寄寓的情思。再引导学生总结“灯笼”这一题目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变化。板块四:点亮·灯笼所明之志1、思考:“灯笼”在作者的记忆里,蕴含着太多的美好。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是族姊远嫁的岁月沧桑,是纱灯上描红的惬意……但课文抒发的情感仅仅是对民俗的情感,对童年的眷恋吗?Ppt展示:背景资料: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的炮火击破了无数文人的美好幻想。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在这一时期,吴伯萧的散文时常回荡着爱国主义旋律。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明确:作者回顾往昔经历,抒发了悠悠灯笼情,又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明自己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志向,展现展现拳拳报国心,和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担当。学生思考,通过助读材料体会作者志向拓展延伸,增加背景资料,让学生体会作者拳拳报国心,和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精神担当。小结作业1、总结:小小的灯笼传递着亲情、乡情和家国情。本文以自由的散文化笔法和“以小见大”的手法,回忆早年与“灯笼”相关的一些生活情景,流露出对灯笼的喜爱、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同时,追忆历史,着眼现实,表达了要做抗日“马前卒”的心愿,体现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时代担当精神。在经历过的疫情之后,我们再读《灯笼》或许能更激起共鸣,或许对于幸福、对于珍惜、对于等待,我们都有了重新的定义。但更多的是我们能感受到,身在其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与担当。最后,请同学们怀着这份情感,再次朗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2、作业布置(1)将《灯笼》的读读写写及对你有感触的句子摘抄在积累本上;(2)散文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