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_第1页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_第2页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_第3页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_第4页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国土资源部二○○三年十二月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试行)为规范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确保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统一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在总结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经验和满足当前国土资源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简称土地更新调查或更新调查)指采用不小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基础图件比例尺的现势性强的遥感(航空遥感或航天遥感)资料制作的正射影像图及相同比例尺最新测绘的地形图为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查清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分布、数量、面积和土地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更新的调查。第二条任务和目的以县(市、区)为基本调查单位,以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为基本调查资料,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等有关资料,将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界线、权属界线调绘在遥感正射影像图上,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图件的编制和面积的量算、统计和汇总。同时,更新调查后数据须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衔接。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为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建设用地审批;为建立土地调查、统计制度等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图件、数据等基础资料。第三条主要调查内容一、各级行政区域界调查。二、土地所有权界和使用权界调查调查时可结合集体土地所有权、国有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进行权属界调查。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1:1万比例尺及小于1:1万比例尺调查地区,主要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以村为单位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国有土地所有权界和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大于1:1万比例尺调查地区,参照地籍调查要求,查清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外的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四、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五、土地更新调查后的各分类面积数据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面积数据衔接。六、编写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第四条制定本规定依据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的补充规定和说明(1987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市)级汇总技术规程》(1993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技术规程》(1994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五、《日常地籍管理办法<农村部分>(试行)》(1992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六、《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七、《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1995年国家土地管理局)。八、《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1年国土资源部)。九、《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十、《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2001年国土资源部)。十一、《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规范(试用)》(2002年国土资源部)。第五条具备的条件一、工作底图工作底图可具备下列的一种或几种。(一)采用近2年的航空遥感资料(黑白或彩色航片或彩红外航片)制作的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或数字正射影像图及相同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1.影像质量必须清晰易判、色调均匀、反差适中。2.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位中误差:平地、丘陵不大于±0.50mm;山地不大于±0.75mm;高山地不大于±1.00mm。当影像质量较差,以及在森林、沼泽、湖泊、隐蔽等困难地区,平面位置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1/2。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3.图廓边长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得大于±0.2mm、对角线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得大于±0.3mm、公里网连线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得大于±0.1mm。(二)采用航天遥感资料制作的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及相同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1.当调查比例尺为1:1万、1:2.5万时,影像空间分辨率不得小于2.5m;1:5千时,影像空间分辨率不得小于1.0m;1:2千、1:1千时,应采用航空遥感资料。2.图像质量应层次丰富、清晰易读、色调均匀、反差适中。3.图像中云层覆盖应不大于5%,且不能覆盖重要地物。分散云层,其总和应不大于10%。4.平面位置精度要求,地物点对于附近控制点、经纬网或公里网点的中误差,平原、丘陵不大于±0.75mm;山区不大于±1.00mm;高山地不大于±1.50mm。对于遥感数据较差、以及在森林、沼泽、湖泊、隐蔽等困难地区,平面位置中误差可按上述规定放宽1倍。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两倍值为最大误差。5.图廓边长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得大于±0.3mm、对角线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得大于±0.4mm、公里网连线实际尺寸与理论尺寸之差不得大于±0.2mm。遥感正射影像图图内不测绘地貌、地物及高程点,但应加注山、河流、湖泊、水库、居民点等地理名称;图内外整饰主要包括:内外图廓线、公里网线及数字注记、经纬度、图名、图号、比例尺、坐标系、摄影时间、图幅接合表、作业单位等,对于特殊需要,可以增加图面表示内容和整饰内容,并在技术任务书或设计书中明确规定。二、技术力量开展土地更新调查的地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力量,可自行完成或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完成。调查比例尺选择按下列原则选择调查比例尺1.不得小于土地详查基础图件的比例尺。2.采用大于1:1万大比例尺调查地区,县级行政区域可全部采用大比例尺调查;或只在城乡结合部、建制镇及需要地区采用大比例尺调查,其他地区采用1:1万(或小于1:1万)比例尺调查。县级行政区域内采用不同比例尺调查的应注意不同比例尺图的接边。第七条地图投影、坐标系、分幅与编号和图幅理论面积一、小于1:5千(含)比例尺图(一)地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二)坐标系1.根据本地区情况选择1954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2.同一县(市、区)不得选择两种坐标系。(三)分幅与编号采用相应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四)图幅理论面积根据选定的坐标系,按附件3公式或采用标准分幅经纬度坐标计算或按附件3—1、附件3—2(只给出了1:1万比例尺图幅理论面积,其他比例尺图幅理论面积可自行计算)计算或查找图幅理论面积,图幅理论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km²),保留2位小数。由平方公里(km²)直接换算为面积单位亩或平方米(m²)作为图幅的面积计算和统计汇总的控制数据。二、大于1:5千比例尺图坐标系、分幅与编号等一般参照有关地籍调查要求执行。图幅理论面积由图幅比例尺和图廓理论边长计算。第八条主要步骤一、准备工作。二、对土地利用分类进行预判和解译土地利用分类变化信息。三、外业调查和核实。四、更新或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五、土地更新调查后各分类面积数据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面积数据衔接。六、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编写。七、成果检查验收。八、成果资料归档。第九条土地分类未完成城乡地籍调查地区,采用附件2《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以下简称“过渡分类”);已完成城乡地籍调查地区,可采用附件1《土地分类(试行)》(以下简称“土地分类”),但在逐级汇总时,除按“土地分类”进行汇总一套数据外,仍须按“过渡分类”归并分类进行汇总和上报。第十条耕地坡度分级分为≤2°、2°~6°、6°~15°、15°~25°、>25°五个坡度级(上含下不含)。其中≤2°的为平地,其他坡度级均分为梯田和坡地两种类型。第十一条面积单位计算机量算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²),保留整数;统计、汇总面积单位为亩,保留一位小数。第十二条实施单位和调查周期以县(市、区)为单位,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国营农、林、牧、渔场(包括军队、侨务和司法等部门所属各场)的土地更新调查工作按当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实施。调查周期,对于一般地区,从外业调查到汇总出数据成果按一年完成制订技术方案;对于行政区域面积较大、土地分类复杂等地区按一年半完成制订技术方案。第十三条基本原则与要求以正射影像图为工作底图,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基础图件,通过对土地利用分类界线及其他各种界线进行室内预判和解译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制定外业调查方案。对于需要确定的调查内容无论是认为未变化的还是变化的都必须以实地现状为准进行全野外调查或核实,做到实地现状、工作底图标绘、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三者一致。在此基础上,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面积数据衔接。第十四条主要成果一、外业调查(一)外业调查原图。(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附件4)。(三)田坎系数测算记录表(附件7)。二、境界与权属界调查(一)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附件6)。(二)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三)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三、内业工作(一)平均田坎系数计算表。(二)土地利用数据库按《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建设或更新的完整、运行良好的土地利用数据库。(三)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四)图件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五)数据1.图斑面积量算表。(附件9)2.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表1)。3.土地利用现状三级分类面积汇总表(表2)。4.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表3)。5.飞入地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表4)。6.飞入地三级分类面积汇总表(表5)。7.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表6)。8.海岛土地利用现状一、二级分类面积汇总表(表7)。9.土地统计台帐。10.土地统计簿一。11.土地统计簿二。12.土地统计簿三。(六)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第十五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各种调查比例尺的土地更新调查。第十六条地方补充规定各省(区、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本规定的基本要求和本省(区、市)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土地更新调查实施细则并报国土资源部批复。第十七条本规定解释权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第二章准备工作第十八条组织准备一、机构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托现有的土地调查机构或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负责组织土地更新调查的实施。二、队伍为保证土地更新调查成果质量,组织乡土地管理员或专业技术队伍从事土地新更调查。第十九条技术准备一、制定技术方案根据本规定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实施细则,结合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土地更新调查技术方案。技术方案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更新调查采用的工作底图、技术路线、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时间安排,组织实施,质量监控及主要成果等内容。二、技术培训对参与土地更新调查的人员必须进行技术培训,经现场实习合格后方可从事土地更新调查。第二十条资料准备一、工作底图采用近两年的航空或航天遥感资料制作标准分幅正射影像图,同时配备相同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二、行政区域界、权属界资料(一)行政区域界。若要对土地详查所确定的行政区域界(含工作界)进行调整,必须收集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主要包括图件和文字说明。(二)土地权属界资料。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村集体土地权属界的最新划定和调整资料、政府处理土地权属争议界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三、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资料(一)分幅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二)土地权属界线图。(三)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四)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五)面积量算手簿、土地统计台帐、统计簿、汇总表。(六)与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相关的其他资料。四、参考资料(一)土地的征用、划拨、出让、转让等相关资料。(二)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生态退耕、结构调整等资料。(三)建设用地审批文件等资料。(四)地籍调查资料。(五)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国家法律法规和《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等部门行政规章。第二十一条仪器和工具准备根据土地更新调查需要,准备相应测量仪器和调查工具。第二十二条表格准备根据需要复制和设计有关土地更新调查的各种表格。第三章外业调查第二十三条基本方法与要求一、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基础图件,对影像进行解译,将未发生变化的各种界线和属性等调查内容,依据影像直接转绘到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实地核实确认。二、将土地详查或土地变更调查基础图件上已发生变化的调查内容,将界线和属性等调查内容在实地依据影像调绘在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三、与影像对比,调绘、转绘的各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2mm;不明显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5mm。四、新增地物补测。根据影像和实地新增地物情况,采用判读法、目视内插法、距离交绘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平板仪法;GPS法等(每种方法的具体操作详见有关测量书籍)将新增地物补测在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或参照有关资料将新增地物转绘在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到实地核实确认。补测精度要求新补测的地物点对四周已知明显地物点距离误差,平地、丘陵不得大于图上±0.4mm,山区不得大于图上±0.8mm。第二十四条境界与权属界调查一、境界调查境界指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域界。土地详查基础图件上确定的国界及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含工作界线)及控制面积在依据外交部有关资料和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复核前不得改变。土地更新调查中,调整行政区域界线必须依据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基本方法是由界线双方或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按图幅将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上的行政区域界线透绘或转绘在土地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透绘或转绘误差不大于图上±0.2mm,重新量算界线双方(或三方)控制面积。在此基础上签订“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见附件6)。原有关接边协议书归档保存。二、土地所有权界、使用权界调查土地所有权界指国有土地所有权界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土地使用权界指城镇、农村居民点以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土地详查时调查确定的土地权属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经复核无误的,可不再重新调查。(一)国有土地所有权界调查下列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1.城市市区范围内的土地。城市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市区一般指城市的建成区,既已进行城市配套建设,具备城市功能,基本连片并由市政部门直接管理的区域。土地更新调查中,只调查建成区外围界线,建成区内部的土地权属和分类不调查。2.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指国家法律未确定给集体所有的山岭、林地、草原、水流、荒地、滩涂(包括沿海滩涂和江、河、湖滩涂)等的土地。3.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指国家依法征用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更新调查中,只对农、林、牧、渔场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界进行调查。4.开发利用的国有土地。指开发利用国有土地,开发利用者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仍属国家。5.国有铁路。指铁路线路、车站、货场用地及铁路两侧依法征用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6.国有公路。指县级以上(含县级)公路线路及公路两侧依法征用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7.依法征用的国有电力、通讯、采油、管道等用地。8.军事用地。9.河道。指堤防内土地和堤防外护堤地,无堤防河道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设计洪水位以下的土地,已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国家未征用,且迄今仍归农民集体使用的除外。10.水利工程设施。指县级以上(含县级)水利部门直接管理的水库、渠道等水利工程设施用地及依法征用用于保护水利工程设施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11.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在使用的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12.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13.土地所有权有争议,不能依法证明争议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14国有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兼并、租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且已依法办理征用土地手续的土地。(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界下列界线范围内的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1.村农民集体的土地。指设立村民委员会机构的农民集体。2.村民小组农民集体的土地。指村内两个(含)以上各自独立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3.乡(镇)农民集体的土地。指属于全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4.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林、牧、渔场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及道路、水利设施等用地三、基本要求(一)行政区域界调查调整土地详查确定的各级行政区域界线(含工作界线)必须严格依据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界线的调整必须由界线双方(或三方)同时进行,并确保控制面积的不重不漏。国家负责省(区、市)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省级以下行政区域界线的调整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具体调整方法,根据各自情况自定。各级行政区域界线用相应符号表示。当行政区域界线与权属界线重合时,按图示只标绘行政区域界线符号。(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界调查1.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1万或小于1:1万地区,一般只调查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工作底图比例尺为1:5千、1:2千、1:1千地区,调查到村集体、村民小组土地所有权界。2.依据最新确权资料或界线双方实地指界,将界线标绘或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当界线双方共认同一界或对界线有争议,但经过友好协商或经过主管部门调处能够共认同一界线的为无争议界线,按图示用相应符号表示;当界线双方对界线有争议,在短时期内调处不了的为争议界线,双方自认界线之间的土地为争议土地,按图示用相应符号表示。同时,为了面积量算需要,或由争议界线双方协商画定或由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调画定一条工作界线,按图示用相应符号表示。工作界线仅共面积量算使用不作为权属界线的依据。3.在工作底图上标清权属界线拐点的位置,在其准确位置上刺直径为0.1mm的圆点,并用直径为0.8mm的圆圈表示并顺序编号。拐点之间按图示用权属界线符号表示。当权属界为线状地物时,线状地物必须调绘在准确位置,并用权属界线符号标明其归属。4.制作“土地权属界线图”。由土地利用数据库输出的一套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将权属界线、拐点及编号、权属单位全称等有关土地权属内容标绘、标注清楚。在“土地权属界线图”上有关权属单位签字盖章并各方各执一份。5.“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填写。参照“土地权属界线图”,对无争议界线,界线双方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协议书主要内容为(1)界线的位置。主要包括界线所在的工作底图图幅编号、地理名称等。(2)附图。按实地或“土地权属界线图”上拐点相对位置和界线走向,标清界线拐点和界线位置,同时将作为拐点和界线位置参照物的线状地物等一并标清。(3)文字说明。首先按附图拐点编号逐一说明拐点实地位置,然后说明两拐点之间界线的实地位置和走向。(4)界线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盖章。6.“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填写。参照“土地权属界线图”,对有争议界线,界线双方签署“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一式两份,双方个执一份。争议原由书主要内容为(1)争议界线的位置。主要包括争议界线所在的工作底图图幅编号、地理名称等。(2)附图。按实地或“土地权属界线图”上拐点相对位置和界线、工作界线走向,标清双方自认界线拐点和界线、工作界线位置,同时将作为拐点和界线、工作界线位置参照物的线状地物等一并标清。(3)文字说明。首先按附图拐点编号逐一说明拐点实地位置,然后说明两拐点之间界线、工作界线的实地位置和走向,第三说明界线争议的原由及有关凭证和处理结果。(4)界线双方在争议原由书上签字盖章。(三)农、林、牧、渔场、苗圃,河流、湖泊、水库、渠道,铁路、公路,居民地以外独立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等国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调查。管理或使用部门有确权资料的按确权资料确认国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将界线调绘或标绘在工作底图上;无确权资料或确权资料不完整的,界线双方协商确认国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将界线调绘或标绘在工作底图上,界线有争议,在短时间内双方难以协商一致的,按实地现状调查。界线用地类界符号表示。(四)对已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地区,经核实可直接应用地籍调查成果确认国有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界线。权属界界址一般不设界标,当权属单位有此要求时由权属单位出资可设界标。第二十五条海涂界线调查海涂界线指沿海滩涂(含海岛滩涂)界线,上限为海岸线,下限为海图上的零米等深线。土地详查基础图件上确认的滩涂界线不得随意改变。海涂界线变化时按下列方法和要求变更:一、海岸线。参照影像、地形图和实地调查,将海岸线调绘(标绘)在工作底图上。二、零米等深线。参照海图或最新地形图,将界线标绘在工作底图上。第二十六条海岛调查海岛指四面环水在大潮高潮时露出水面的陆地。土地更新调查时,只对大于或等于500m²(0.75亩)的海岛进行调查与统计。因围海、修建港口、筑坝等,已与大陆相连的海岛视为大陆,将不做为海岛调查与统计。对海岛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按表7单独进行统计汇总。第二十七条线状地物调查线状地物指北方宽度大于2米,南方宽度大于1米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用地等。一、线状地物宽度大于图上5mm,用双线依比例尺按图斑调查(一)河流宽度指常水位线水面宽度。常水位线一般以地形图或影像为准,不再调查;常水位线与洪水位线之间区域为滩涂,洪水位线以有关部门指界或有关图件为准。(二)铁路、公路等其他线状地物宽度指铁路、公路等线状地物线实际用地及其相邻附属设施用地。二、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5mm的,按图示用相应单线符号不依比例调查。在实地线状地物宽度均匀处量测其宽度到0.1m(量测宽度位置见附件5),并在实地测量宽度相应工作底图位置打点标记量测点,在旁边标注线状地物宽度;当线状地物宽度变化大于20%时,分别量测线状地物宽度,并在实地变化相应工作底图位置,垂直线状地物绘一短实线,分隔宽度不同的线状地物。参照附件5,不依比例尺单线线状地物宽度量测的一般原则是:(一)河流宽度为常水位线水面宽度。常水位线至洪水位线之间区域为滩涂。(二)铁路、公路、固定的农村道路宽度量测除其本身宽度外,还应包含其两侧不以排灌为主的路沟及行树。(三)固定的沟、渠宽度量测除其本身宽度外,还应包含其两侧的堤及行树。(四)林带。指铁路、公路,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两侧行树以外的狭长林地。宽度按实地用地量测。(五)管道用地宽度按实地用地量测。三、线状地物与境界线、权属界线重合时,线状地物位置标绘在准确位置上,明显界线位移不大于图上0.2mm,困难地区或不明显界线移位不大于图上0.5mm。境界线、权属界线符号,视下列不同情况标绘:(一)当以双线线状地物中心为界的,境界线、权属界线符号标绘在双线线状地物中心线上。(二)当以双线线状地物一侧为界的,境界线、权属界线符号离该侧双线线状地物边界0.2mm标绘在该侧。(三)当以单线线状地物中心为界的,境界线、权属界线符号离线状地物0.2mm,交错标绘在单线线状地物两侧。(四)当以单线线状地物一侧为界的,境界线、权属界线符号离线状地物0.2mm标绘在该侧。四、两条(含)以上线状地物并行时,按下列要求处理:(一)均为依比例尺双线线状地物并行的,均要在图上表示。(二)双线线状地物与单线线状地物并行的,双线线状地物位置标绘在准确位置,单线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或离双线线状地物0.2mm标绘,以双线线状地物为图斑界线。(三)均为不依比例尺单线线状地物并行的,依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县(含)以上公路、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管道等为主次顺序,主要线状地物标绘在准确位置,并为图斑界线,次要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或离主要线状地物0.2mm标绘。(四)当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县(含)以上公路等穿过农村居民点时,均应连续表示并量算面积汇总统计。五、线状地物编码与要求线状地物属性包括坐落、权属单位、权属性质、地类编号、线状地物编号、线状地物宽度、线状地物面积等。为读图方便,土地更新调查中,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只对线状地物的权属性质、地类编号、线状地物宽度进行编码。编码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为地类编号和线状地物权属性质代号,分母为线状地物宽度。即ab/c形式,a—地类编号、b—权属性质代号(当为国有土地时标注G、为集体土地时标注J或不标注)、c—线状地物宽度;当线状地物依比例尺的,为ab形式。如261G/25.3、153J/4.6、262G、131/33.6等。标注方法,平行线状地物标注,字头朝北(东北)或西(西北)。第二十八条地类图斑调查图斑划分(一)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等外围的闭合界线形成的地块为图斑。其图斑内部的土地权属和土地分类不调查。(二)凡被境界、土地权属界、线状地物、地类界、等分割而成的封闭地块为一个图斑。不同权属界以地类界划分。当地类界线与境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重合时可不表示,以境界线或土地权属界线或线状地物代替。当线状地物密集造成图斑破碎时,同一地类图斑视情况可适当综合,但综合后的图斑不超过2平方厘米(cm²)。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指不同地类图斑在不同调查比例尺工作底图上的上图标准,详见下表。不同调查比例尺工作底图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比例尺居民点耕地、园地、坑塘林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图上面积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实地面积1:1万4mm²0.6亩6mm²0.9亩15mm²2.3亩1:5千4mm²100m²(0.15亩)6mm²150m²(0.23亩)15mm²375m²(0.56亩)1:2千4mm²16m²6mm²24m²15mm²60m²1:1千10mm²10m²20mm²20m²30mm²30m²三、零星地类调查零星地类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图斑。(一)工作底图比例尺小于1:1万(含)地区,只对耕地中的非耕地、非耕地中的耕地且实地面积大于100m²(0.15亩)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零星地类进行调查,在工作底图相应位置打点注记,并记录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手簿”上,内业面积量算时扣除。(二)工作底图比例尺大于1:1万地区,原则上不进行零星地类调查。四、图斑编码与要求图斑属性包括坐落、权属单位、权属性质、分类编号、图斑编号、图斑面积、耕地坡度分级、耕地田坎系数等。土地更新调查中,为读图方便,图斑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只对权属性质、分类编号、图斑编号、耕地坡度分级进行编码。图斑编号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顺序编排且不能重号。图斑编码采用分数形式字头朝北表示,分子为图斑编号和权属性质代号,分母为地类编号和耕地坡度分级代号。即ab/cd,a—图斑编号、b—权属性质代号(当图斑为国有土地时标注G、为集体土地时标注J或不标注)、c—图斑分类编号、d—耕地坡度分级代号(用Ⅰ、Ⅱ、Ⅲ、Ⅳ、Ⅴ代表5个坡度级)。如12G/114Ⅱ、126/111Ⅲ、5G/201等。当图斑小,图斑编码注不下时,用引线引出注在图斑外。第二十九条耕地调查一、土地详查时调查的耕地,当人为撂荒的,仍按耕地调查。二、已办理用地手续,但实地仍耕种的耕地,按耕地调查。三、根据地形图上等高线或DEM数据量算耕地坡度,并记录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手簿”上。第三十条田坎系数测算土地详查时测定的田砍系数,若成果资料完整和测定田砍系数方法符合国家要求的,土地更新调查可继续使用。否则按下列要求重新测算。田坎系数指耕地图斑中田坎面积占耕地图斑面积的比例(%)。一、坡度≤2°耕地中,北方宽度大于2m、南方宽度大于1m的田坎,不允许用田坎系数扣除田坎面积,应按实际田坎数量逐条面积量算、扣除。二、坡度>2°耕地中,北方宽度大于2m、南方宽度大于1m的田坎,允许用田坎系数逐图斑扣除田坎面积。三、田坎系数测算方法和要求以省级为单位,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省耕地分布状况划分为若干区,每个区按坡度级和类型(梯田、坡地)测算田坎系数,逐图斑扣除田坎面积。每一坡度级和类型至少选择有代表性的、均匀分布的20个样方,实测每一个样方的田坎面积计算田坎系数,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坡度级和类型的田坎系数。每一个样方面积须大于3亩。田坎系数测算的有关原始资料和计算过程须整理、存档。第三十一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填写一、每一个图斑填写一张手簿,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二、记载每一个图斑的坐落。三、记载图斑内不上图的线状地物、零星地类的编码和面积。四、记载土地详查或土地变更调查时调查的地类及面积。主要用于数据分析和衔接。五、记载需要备注的有关内容。第四章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第三十二条工作底图的着墨整饰和要求一、分幅将外业调查的各种界线、线状地物、编码、注记等进行着墨和整饰,同时正确处理各种界线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土地更新调查后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二、墨线位移铅笔线或影像不得大于图上0.1mm。三、各种注记和编码字迹须工整、清晰、易读、无误。四、图斑划分正确,与“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一致。图幅间的各种界线、线状地物和地类要严格接边。当接边误差小于5mm时,双方配赋接边,否则应到实地核实后再接边;当地类不接边时,双方应到实地核实确认地类。不同比例尺图按影像或图解坐标接边。三十三条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原则外业调查工作完成后,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对土地利用基础图件进行外业和内业检查。当其成果合格或经修改合格后,按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第三十四条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基本程序图件扫描对不同介质的土地利用基础图件经处理后采用黑白二值或灰度或彩色扫描方式扫描。二、扫描纠正对扫描后的图件进行纠正并对扫描图像进行精度检查。图形矢量化(一)点状要素1.零星地类零星地类须确定点位坐标和录入属性数据。2.注记将地名、水系、道路、山川等注记录入数据库。(二)线状要素境界线、权属界线、线状地物、地类界线等线状要素按要求分层采集。线状地物编码应标注在其宽度量测点处。(三)面状要素图斑等面状要素矢量化时应保证图斑边界的闭合。图斑编码应尽可能标注在图斑中心或重心部位,当标注不下时可加引线标注在图斑外。四、坐标系转换将矢量化后图形的图面坐标系(单位为毫米)转换为大地坐标系(单位为米),并对转换结果进行核查。五、投影转换大于1:1万(含)调查比例尺图采用3°分带高斯投影;小于1:1万调查比例尺采用6°分带高斯投影。当行政区域跨两个以上投影带时,必须进行投影转换(换带处理)。六、图形接边对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图形严格进行接边,并保持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第三十五条面积量算以图幅理论面积为控制进行面积量算,以外业调查确定的图斑界线量算图斑面积。当量算图斑面积之和与图幅理论面积之差值小于等于15亩(或10000平方米)时,对差值进行平差处理或将差值加到一个或几个面积较大图斑并加注说明。图幅内各图斑面积之和必须等于图幅的理论面积。二、村(或村民小组)内图斑面积之和等于村(或村民小组)面积;各村(或村民小组)面积之和等于乡(镇)面积;各乡(镇)面积之和等于县(市、区)面积。各县(市、区)面积之和等于地(市)面积;各地(市)面积等于省(区、市)面积。三、以单线线状地物为图斑界线的,相邻图斑各扣除线状地物面积的1/2;以单线线状地物一侧为界的,线状地物面积全部扣除在相邻图斑。四、不作为图斑界线的单线线状地物面积,全部扣除在本图斑内。五、对图斑内的零星地类面积进行扣除。六、对耕地图斑内的田坎面积进行扣除。七、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将每一个图斑的量算面积,扣除的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类面积、耕地中田坎面积及扣除各项面积后的图斑面积分别填写在附件9图斑面积量算表上,合计在首行。第三十六条接边一、不同坐标系图幅接边计算图廓改正量,在1954北京坐标系图幅上绘出1980西安坐标系图廓、或在1980西安坐标系图幅上绘出1954北京坐标系图廓进行各种界线的接边。二、不同调查比例尺图幅接边指相邻行政区域采用不同调查比例尺工作底图。(一)将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上行政区域勘界线采用透绘、转绘等方法分别标绘在须接边的更新调查工作底图上。(二)在数据库中将大比例尺图缩小与小比例尺图进行各种界线的接边。当行政区域界线不接(不重合且大于0.2mm)时,以等于或接近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比例尺工作底图上的行政区域界线为准进行各种界线接边。(三)以大比例尺图幅上量算的控制面积为“真值”,小比例尺图幅理论面积减去“真值”为其界内控制面积。三、非同期调查的接边(一)凡土地更新调查中应用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调整土地详查行政区域勘界线(含工作界线)的,必须在上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下处理好与周边未开展土地更新调查行政区域的接边,未开展土地更新调查行政区域应积极配合该工作,使双方确认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二)对于除行政区域界线以外的其他界线和地类不接边的,可在土地变更调查时变更。(三)凡土地更新调查中不采用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图件调整土地详查行政区域勘界线(含工作界线)的,仍须使用土地详查确定的行政区域界线和控制面积。四、地方坐标系大比例尺图与国家标准分幅图的接边(一)将地方坐标系图调查范围界线转绘在标准分幅图上。(二)大比例尺图调查面积作为国家标准分幅图上大比例尺图调查范围的控制面积(视为“真值”),对国家标准分幅图调查范围的控制面积进行平差,保证行政区域面积以国家标准分幅图汇总的统一性。五、签订“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分幅行政区域接边后相邻行政区域须按附件6要求签订“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以确保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不重不漏。第三十七条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简称接合图表)是计算或汇总行政区域控制面积的依据。接合图表包括县级、地(市)级、省级和全国。县级接合图表末级单位一般为乡镇(根据各地情况也可到村或村民小组)级单位;地(市)级接合图表末级单位一般为县级单位;省级接合图表末级单位一般为地(市)级单位或县级单位;全国接合图表末级单位为省级单位。各地可在土地详查时制作的接合图表基础上,对变化的界线和面积调整后制作土地更新调查的各级接合图表。第三十八条数据汇总一、县级汇总以县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计算的县级行政区域面积为控制面积,依据附件9,按附件10要求汇总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填表至村(或村民小组),汇总至乡(镇)级和县级,县合计在首行,各乡(镇)间空一行。二、地(市)级汇总以地(市)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汇总的地(市)级行政区域面积为控制面积,按附件10要求,汇总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填表至乡级、汇总至县级和地(市)级,地(市)合计在首行。三、省级汇总以省级“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汇总的省级行政区域面积为控制面积,按附件10要求,汇总各类土地面积数据。填表至县级,汇总至地(市)级和省级,省合计在首行,各地(市)间空一行。第三十九条数据衔接一、行政区域面积衔接(一)未按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调整土地详查行政区域界线(含工作界线)的行政区域,土地更新调查后的行政区域面积必须与土地详查一致。(二)行政区域界线调整必须界线双方(或三方)同时进行。省级以下行政区域界线调整应在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主持、协调下开展。暂不开展土地更新调查的行政区域应积极配合开展土地更新调查行政区域的行政区域界线调整并签署“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无论开展还是未开展土地更新调查的行政区域都必须按界线调整后行政区域计算或汇总行政区域面积,保证上一级行政区域面积不变。(三)当土地更新调查采用的调查比例尺与土地详查不一致时,允许量算和汇总的行政区域面积与土地详查不一致,其差值为±15的倍数。(四)同一行政区域采用地方坐标系大比例尺图和国家标准分幅图同期或不同期开展调查的,大比例尺图调查面积将作为“真值”,国家标准分幅图理论面积减去“真值”为其控制面积。保证行政区域面积以国家标准分幅图汇总的统一性。(五)同一行政区域全部采用地方坐标系大比例尺图调查的,行政区域面积按国家标准分幅图计算和汇总。地方坐标系大比例尺图调查行政区域面积与国家标准分幅图计算的行政区域面积差值加到地方坐标系大比例尺图调查的一个或几个面积较大地类并加注说明。二、土地分类面积衔接(一)依据“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中土地详查或土地变更调查地类及面积栏记录的分类和面积,统计现状为耕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等主要分类变化前的分类及面积,说明变化原因及合理性。(二)对增加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面积数据进行统计汇总,说明“占补平衡”情况。(三)将与最近的土地变更调查确定的各土地分类面积的差值作为土地利用变化流量进行统计汇总。第五章文字报告第四十条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编写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写,主要包括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两部分的内容。一、调查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概况等。二、土地更新调查的组织实施情况,包括机构和人员组成、时间安排、经费的各项实际支出、工作经验和存在问题等。三、土地更新调查使用的工作底图。当使用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作为工作底图时,应描述正射影像图的制做方法和图像点位的检测精度。四、土地更新调查使用的分类系统。五、土地更新调查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工艺流程、质量保障措施、出现问题及处理方法等。六、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或更新。七、土地更新调查的主要成果。八、土地更新调查数据与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和衔接。九、土地资源利用经验、问题和建议。十、附件,主要包括有关文件、补充的技术要求、重要的会议纪要、有关图表等。第六章成果的检查验收第四十一条建立检查验收制度一、作业中主要环节的检查验收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下列主要环节内容进行检查。建立作业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采取自检、互检、专职检查员检查制度,把问题和差错解决在作业中。每一道工序完成并经专职检查员检查合格签字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对作业中不合格成果视情况予以补课或返工。(一)工作底图。对所使用工作底图的数学精度、影像质量等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图幅重新制作。(二)外业调查。对外业调查各项成果全面进行检查,对不符合要求内容必须进行补课或返工。未进行检查的外业调查成果不得进行下道工序作业。(三)数据库检查。按《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对建设或更新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检查。二、成果检查验收对县级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建立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全面自检、地(市)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检查、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国土资源部抽查的检查验收制度。第四十二条检查验收程序一、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报告形式申请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检查验收。二、验收分为预检和验收两部分。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与地(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组成预检组,按本规定要求对成果进行全面检查。检查中发的问题已改正,对重大问题须复查。在此基础上,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成果进行验收。第四十三条检查验收内容 按下列主要内容对土地更新调查成果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一、内业检查(一)总体检查主要检查成果资料是否齐全、总体技术路线和方法是否正确、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是否符合要求(二)工作底图检查在总体检查基本符合要求的基础上,均匀随机抽取10%图幅,主要检查工作底图数学精度、色调、反差、整饰是否符合要求、(三)土地更新调查基础图件检查主要检查调查的各种界线是否移位、图式使用是否正确、各种注记和编码是否符合要求、图面整饰是否清晰完整。(四)“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图幅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填写是否符合要求。(五)土地利用数据库检查(一)输出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否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试用),与土地更新调查基础图件套合,各种界线移位不得大于图上0.2mm;各种界线图式和属性注记是否一致。(二)输出的各种数据汇总表和统计表是否齐全、表间数学逻辑关系是否正确。(六)“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检查(一)内容是否完整。(二)使用的图幅理论面积是否正确;图幅界内外控制面积之和是否等于图幅理论面积。(三)计算的行政区域面积是否与各种数据汇总表和统计表的一致。(七)各种情况的接边是否符合要求。(八)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检查内容是否齐全、结构是否合理、表述是否清楚、土地更新调查后的各种土地分类面积正确性分析是否合理、土地利用建议是否可行等。二、外业检查在内业全面检查基础上,均匀随机抽取不少于5%图幅,到实地重点核实检查下列内容并记录。(一)图面上境界、权属界、地类界线及符号是否与实地一致、移位是否符合限差要求。(二)各种土地分类认定是否准确。(三)耕地调查是否符合要求。(四)线状地物及符号和编码是否与实地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一致、移位是否符合限差要求。(五)图斑划分和图斑编码是否与实地和“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一致、图斑界线移位是否符合限差要求。(六)线状地物、图斑是否有丢漏。第四十四条检查验收标准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为不合格成果(一)成果资料不齐全。(二)工作底图数学精度、影像质量不符合要求。(三)技术路线和方法不符合要求。(四)耕地调查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地类的,实行“一票否决”。即发现一处,所有成果重新进行自检,连续三次发现同样问题,该成果不予验收并给予通报。二、检查验收评价评价分为三级。各项检查内容正确率(或综合平分)大于95%(含)时为优秀;大于85%(含)时为合格;小于85%时为不合格。第四十五条检查验收报告一、成果验收合格的,省级检查验收组应写出书面检查验收报告。二、成果不合格或部分不合格的,省级检查验收组应明确阐明成果存在问题和详细的补课、返工意见并限期完成。在此基础上,对该成果重新进行检查验收。第七章成果资料归档第四十六条成果资料归档主要内容一、原始调查工作底图。二、以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装订成册的“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记录手簿”。三、签定的“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利用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四、签定的“图幅行政区域控制面积接边确认书”。五、天坎系数测算记录表和平均田坎系数计算表。六、土地利用数据库。七、“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八、各种数据计算统计汇总表。九、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报告。十、其他有关成果资料。第四十七条要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原始成果属于长期保存资料,按有关要求对其进行整理和存档。附件1《全国土地分类》(试行)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1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111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112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11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114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15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1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12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121K可调整果园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2桑园指种植桑树的园地。122K可调整桑园指由耕地改为桑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3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123K可调整茶园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4橡胶园指种植橡胶树的园地。124K可调整橡胶园指由耕地改为橡胶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5其它园地指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花卉、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125K可调整其他园地指由耕地改为其他园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点绿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农用地13林地13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131K可调整有林地指由耕地改为有林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32灌木林地指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133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但<20%的疏林地。134未成林造林地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134K可调整未成林造林地指由耕地改为未成林造林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35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136苗圃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136K可调整苗圃指由耕地改为苗圃,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4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141天然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142改良草地指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地。143人工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地。143k可调整人工草地指由耕地改为人工草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5其它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151畜禽饲养地指以经营性养殖为目的的畜禽舍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2设施农业用地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153农村道路指农村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154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不含养殖水面)的坑塘常水位以下的面积。155养殖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5k可调整养殖水面指由耕地改为养殖水面,但可复耕的土地。*156农田水利用地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它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7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梯田田坎。158晒谷场等用地指晒谷场及上述用地中未包含的其它农用地。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2建设用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21商服用地指商业、金融业、餐饮旅馆业及其他经营性服务业建筑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11商业用地指商店、商场、各类批发、零售市场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12金融保险用地指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信用社等用地。213餐饮旅馆业用地指饭店、餐厅、酒吧、宾馆、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等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14其它商服用地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服用地,包括写字楼、商业性办公楼和企业厂区外独立的办公楼用地;旅行社、运动保健休闲设施、夜总会、歌舞厅、俱乐部、高尔夫球场、加油站、洗车场、洗染店、废旧物资回收站、维修网点、照相、理发、洗浴等服务设施用地。22工矿仓储用地指工业、采矿、仓储业用地。221工业用地指工业生产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22采矿地指采矿、采石、采砂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223仓储用地指用于物资储备、中转的场所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3公用设施用地指为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游憩用地。231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指给排水、供电、供燃、供热、邮政、电信、消防、公用设施维修、环卫等用地。232瞻仰景观休闲用地指名胜古迹、革命遗址、景点、公园、广场、公用绿地等。24公共建筑用地指公共文化、体育、娱乐、机关、团体、科研、设计、教育、医卫、慈善等建筑用地。241机关团体用地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出版社等单位的办公用地。242教育用地指各种教育机构,包括大专院校、中专、职业学校、成人业余教育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党校、行政学院、干部管理学院、盲聋哑学校、工读学校等直接用于教育的用地。243科研设计用地指独立的科研、设计机构用地,包括研究、勘测、设计、信息等单位用地。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2建设用地24公共建筑用地244文体用地指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包括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纪念馆、影剧院、音乐厅、少青老年活动中心、体育场馆、训练基地等。245医疗卫生用地指医疗、卫生、防疫、急救、保健、疗养、康复、医检药检、血库等用地。246慈善用地指孤儿院、养老院、福利院等用地。25住宅用地指供人们日常生活居住的房基地(有独立院落的包括院落)。251城镇单一住宅用地指城镇居民的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用地。252城镇混合住宅用地指城镇居民以居住为主的住宅与工业或商业等混合用地。253农村宅基地指农村村民居住的宅基地。254空闲宅基地指村庄内部的空闲旧宅基地及其它空闲土地等。26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用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居民点道路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61铁路用地指铁道线路及场站用地,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及护路林;地铁地上部分及出入口等用地。262公路用地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它附属设施用地。263民用机场指民用机场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64港口码头用地指人工修建的客、货运、捕捞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相应附属建筑物,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265管道运输用地指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地面用地。266街巷指城乡居民点内公用道路(含立交桥)、公共停车场等。27水利设施用地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271水库水面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面积。272水工建筑用地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2建设用地28特殊用地指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墓地等用地。281军事设施用地指专门用于军事目的的设施用地,包括军事指挥机关和营房等。282使领馆用地指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驻华使领馆、办事处等用地。283宗教用地指专门用于宗教活动的庙宇、寺院、道观、教堂等宗教自用地。284监教场所用地指监狱、看守所、劳改场、劳教所、戒毒所等用地。285墓葬地指陵园、墓地、殡葬场所及附属设施用地。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31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311荒草地指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312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313沼泽地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314沙地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315裸土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316裸岩石砾地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317其它未利用土地指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尚未利用的土地。32其它土地指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它水域地。321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322湖泊水面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323苇地指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324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325冰川及永久积雪指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注:*指生态退耕以外,按照国土资发(1999)511号文件规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但未破坏耕作层,不作为耕地减少衡量指标。按文件下发时间开始执行。

附件2《全国土地分类》(过渡其间适用)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1农用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11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111灌溉水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112望天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设施的水旱轮作地。113水浇地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的耕地。114旱地指无灌溉设施,靠天然降水种植旱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115菜地指常年种植蔬菜为主的耕地,包括大棚用地。12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121果园指种植果树的园地。121K可调整果园指由耕地改为果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2桑园指种植桑树的园地。122K可调整桑园指由耕地改为桑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3茶园指种植茶树的园地。123K可调整茶园指由耕地改为茶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4橡胶园指种植橡胶数的园地。124K可调整橡胶园指由耕地改为橡胶园,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25其它园地指种植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花卉、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园地。125K可调整其他园地指由耕地改为其他园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3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点绿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农用地13林地131有林地指树木郁闭度≥20%的天然、人工林地。131K可调整有林地指由耕地改为有林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32灌木林地指覆盖度≥40%的灌木林地。133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10%但<20%的疏林地。134未成林造林地指造林成活率大于或等于合理造林数的41%,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新造林地(一般指造林后不满3-5年或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的造林地)。134K可调整未成林造林地指由耕地改为未成林造林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35迹地指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136苗圃指固定的林木育苗地。136K可调整苗圃指由耕地改为苗圃,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4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141天然草地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未经改良,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包括以牧为主的疏林、灌木草地。142改良草地指采用灌溉、排水、施肥、松耙、补植等措施进行改良的草地。143人工草地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包括人工培植用于牧业的灌木地。143k可调整人工草地指由耕地改为人工草地,但耕作层未被破坏的土地。*15其它农用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151畜禽饲养地指以经营性养殖为目的的畜禽舍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2设施农业用地指进行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153农村道路指农村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154坑塘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万立方米(不含养殖水面)的坑塘常水位以下的面积。155养殖水面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专门用于水产养殖的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5k可调整养殖水面指由耕地改为养殖水面,但可复耕的土地。*156农田水利用地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它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157田坎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1.0米,北方宽≥2.0米的梯田田坎。158晒谷场等用地指晒谷场及上述用地中未包含的其它农用地。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商业、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交通、水利设施、特殊用地等。其中,21-25及28等六个二级类(含所属三级类)及“交通用地”中的266一个三级类暂不启用,仍使用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地类进行,“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中包含的农用地、水域、其他建设用地,过渡期暂不变动。20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01城市指城市居民点。202建制镇指设建制镇的居民点。203农村居民点指镇以下的居民点。204独立工矿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工矿企业、采石场、砖瓦窑、仓库及其它企事业单位的建设用地,不包括附属于工矿、企事业单位的农副业生产基地。205盐田指以经营盐业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206特殊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国防、名胜古迹、风景旅游、墓地、陵园等用地。2建设用地26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用地,包括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地面运输管道和居民点道路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61铁路用地指铁道线路及场站用地,包括路堤、路堑、道沟及护路林;地铁地上部分及出入口等用地。262公路用地指国家和地方公路(含乡镇公路),包括路堤、路堑、道沟、护路林及其他附属设施用地。263民用机场指民用机场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264港口码头用地指人工修建的客、货运、捕捞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相应附属建筑物,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265管道运输用地指运输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附属设施地面用地。27水利设施用地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271水库水面指人工修建总库容≥1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以下的面积。272水工建筑用地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含义编号三大类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3未利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31未利用土地指目前还未利用的土地,包括难利用的土地。311荒草地指树木郁闭度<10%,表层为土质,生长杂草,不包括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土地。312盐碱地指表层盐碱聚集,只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313沼泽地指经常积水或渍水,一般生长湿生植物的土地。314沙地指表层为沙覆盖,基本无植被的土地,包括沙漠,不包括水系中的沙滩。315裸土地指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316裸岩石砾地指表层为岩石或石砾,其覆盖面积≥70%的土地。317其他未利用土地指包括高寒荒漠、苔原等尚未利用的土地。32其它土地指未列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它水域地。321河流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322湖泊水面指天然形成的积水区常水位岸线以下的土地。323苇地指生长芦苇的土地,包括滩涂上的苇地。324滩涂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不包括已利用的滩涂。325冰川及永久积雪指表层被冰雪常年覆盖的土地。注:*指生态退耕以外,按照国土资发(1999)511号文件规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调整为其他农用地,但未破坏耕作层,不作为耕地减少衡量指标。按文件下发时间开始执行。

附件3图幅理论面积计算公式P=﹝(4πb²ΔL)/(36060)﹞﹝Asin(1/2)(B2﹣B1)cosBm﹣Bsin(3/2)(B2﹣B1)cos3Bm﹢Csin(5/2)(B2﹣B1)cos5Bm﹣Dsin(7/2)(B2﹣B1)cos7Bm﹢Esin(9/2)(B2﹣B1)cos9Bm﹞计算图幅理论面积P的有关常数:a—椭球长半轴。α—扁率。b—椭球短半轴。е²﹦(a²﹣b²)/a²。A﹦1﹢(3/6)е²﹢(30/80)е4﹢(35/112)е6﹢(630/2304)е8。B﹦(1/6)е²﹢(15/80)е4﹢(24/112)е6﹢(420/2304)е8。C﹦(3/80)е4﹢(7/112)е6﹢(180/2304)е8。D﹦(1/112)е6﹢(45/2304)е8。E﹦(45/2304)е8。π﹦3.1415926536,ΔL—图幅经差,(B2﹣B1)—图幅纬差,Bm﹦(B1﹢B2)/2。对1:1万比例尺图幅ΔL﹦3´45",(B2﹣B1)﹦2´30"。当选择1980西安坐标系时:a﹦6378140m,α﹦1/298.257,b﹦6356755.3m。计算A~E保留15位小数。当选择1954北京坐标系时:a﹦6378245m,α﹦1/298.3,b﹦6356863m。计算A~E保留15位小数。附件3—11954北京坐标系图幅理论面积表(1:10000)纬度16°17°18°19°20°21°22°23°24°25°00′00″30.8430.6930.5230.3530.1729.9729.7729.5629.3429.1202′30″30.8430.6830.5230.3430.1629.9729.7629.5529.3429.1105′00″30.8330.6730.5130.3330.1529.9629.7629.5529.3329.1007′30″30.8230.6730.5030.3330.1429.9529.7529.5429.3229.0910′00″30.8230.6630.4930.3230.1329.9429.7429.5329.3129.0812′30″30.8130.6530.4930.3130.1329.9329.7329.5229.3029.0715′00″30.8030.6530.4830.3030.1229.9229.7229.5129.2929.0617′30″30.8030.6430.4730.3030.1129.9229.7129.5029.2829.0520′00″30.7930.6330.4730.2930.1029.9129.7029.4929.2729.0422′30″30.7930.6330.4630.2830.1029.9029.7029.4829.2629.0325′00″30.7830.6230.4530.2730.0929.8929.6929.4729.2529.0227′30″30.7730.6130.4430.2730.0829.8829.6829.4629.2429.0130′00″30.7730.6130.4430.2630.0729.8729.6729.4629.2329.0032′30″30.7630.6030.4330.2530.0629.8729.6629.4529.2228.9935′00″30.7530.5930.4230.2430.0629.8629.6529.4429.2128.9837′30″30.7530.5930.4230.2430.0529.8529.6429.4329.2028.9740′00″30.7430.5830.4130.2330.0429.8429.6329.4229.1928.9642′30″30.7330.5730.4030.2230.0329.8329.6329.4129.1828.9545′00″30.7330.5630.3930.2130.0229.8229.6229.4029.1828.9447′30″30.7230.5630.3930.203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