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6章_第1页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6章_第2页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6章_第3页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6章_第4页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教案:第1-6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课时1课时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2.阐述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教学目标与3.说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及验证

核心素养4.叙述孟德尔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分离定律分析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遗传问题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本节知识,明确科学的进步是科学家不断努力创新、艰苦奋斗、不断探索的结

果,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态度和执着的精神

教学重点:

1.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教学重难点4.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3.分离定律的内容及实质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彩色小球、两个小桶、记号笔

情境导入:从这一册书开始我们学习有关于遗传和基因的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第1

章遗传因子的发现,遗传因子是什么,大家可能不清楚,但是基因大家一定都听说过。

你的长相、身高、体重、肤色等都与基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基因最早的名字就是“遗

传因子”。基因为什么曾叫遗传因子呢?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吗?遗传因子看不见摸不着

科学家是怎么发现它的呢?让我们从一百多年前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去寻找科

学的奥秘。

引入:介绍孟德尔的生平

新课讲授: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1.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实验材料成功的原因:

①豌豆属于两性花,自花传粉,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豌豆是纯种,结果可靠

②豌豆有很多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例如书中P3的图1-2就清楚的展示出了豌豆的7

教对相对性状示意图

③相对性状的概念: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种子形状、子叶颜色、花

学的颜色等)

2.人工异花传粉的过程

过①把高茎豌豆的花先除去未成熟花的全部雄蕊,叫做去雄,然后套上纸袋等待成熟

②采集矮茎豌豆花的花粉

程③将采集到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提问:1.为什么要进行两次套袋呢?

2.为什么选用的是未成熟的豌豆花呢?

讨论并回答:1.进行两次套袋是为了防止豌豆花的雌蕊接受其他的花粉,影响实验结果

2.选用未成熟的花,目的是避免自花传粉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根据书中的豌豆杂交示意图,讲解整个杂交

实验现象:子一代(FD都是高茎没有矮茎,而子二代(F2)不仅有高茎还有矮茎

实验分析:子一代中不是没有矮茎性状,只是没有显现出来,所以把典中显现出来的

性状叫做显性性状,而B中没有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隐形性状。同时把这种现象称为性

状分离。那么怎么去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之后根据PPT讲解性状显

隐性的判断方法

那么有没有特例呢?在子代中两种性状同时显现?

①共显性:在杂合体中,一对等位基因的作用都得以表现的现象(枣红马和白马的后代

毛色既有枣红色又有白色)

②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件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纯合红花和

白花杂交,后代出现粉花)

2.用中子代高茎和矮茎的性状比是3:1,孟德尔对这种现象用豌豆的其他6中相对性状

进行了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看书中P4的表格厂1,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F?中出现的

3:1不是偶然现象,既然不是偶然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是按

一定比例分离的呢?而且每次的分离比都会是3:1吗?有没有其他的比值呢?(致死现

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抛弃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经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对分离现象提

出了以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①显性遗传因子:决定显性性状的因子,用大写字母表示,如(D)

②隐性遗传因子:决定隐形性状的因子,用小写字母表示,如(d)

2.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①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如(DD、dd)

②杂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如(Dd)

3.生物在形成生殖细胞一一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根据书中Ps图―4讲解分离现象,给同学们5分钟可以互相讨论一下,并加深理解

(2)同时还可以对此进行模拟实验:

①准备两个小桶,两种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小球分别标记为D、d

②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实验

③根据书中的实验步骤做实验并把每次的实验结果作好记录

④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并回答课后问题

孟德尔在对分离现象进行了假说之后也对此进行了实验,设计了测交实验来验证自己的

假说

四、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1.根据书上P7图1-5讲解测交实验

2.孟德尔让(高茎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dd)进行杂交为例,推测出后代中高茎

与矮茎的比例为1:1,而在真正的实验过程中高茎和矮茎数量的比例接近1:1,验证了自

己的假说

3.这种根据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

通过实验来验证的方法称作假说一演绎法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结果及其解释,后人把它归纳为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又称分

离定律

五、分离定律

1.分离定律的概念: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布置做课后练习,巩固本节知识

板书设计

第1章

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

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相对性状的概念

②用豌豆做实验的原因

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①显性性状

②隐形性状

③性状分离

④性状显隐性的判断方法

⑤共显性和不完全显性

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①孟德尔的假说

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4.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①假说一演绎法

5.分离定律

①分离定律的概念

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课时1课时

一.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阐述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3.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4.说出孟德尔遗传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与1.通过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

核心素养遗传题的技能、技巧。

2.通过自主探究、互助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对两对相对性

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作出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讲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

实践观的教育

2.基因的分离规律到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发现过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

育。

教学重点:

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4.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5.孟德尔遗传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3.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小桶、乒乓球

情境导入:

新课讲授: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孟德尔观察花园里的豌豆植株发现就子叶颜色和种子形状来看,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

黄色圆粒的,一种是绿色皱粒的,然后他用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做亲本进行杂

交,发现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3都是显性性状,绿色和皱粒都是隐性性状。

那么,迪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盂偲小乂让11日父友现味JU刈山J|王饮外出现化从不仅刊出现反倚1王饮出口球巴国

粒和黄色皱粒,提问:①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呢?②他们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

吗?

回想上节课我们讲到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用的性状分离比是3:1,这个比值和现在

讲到的9:3:3:1有什么关系吗?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教后来孟德尔对每一对性状都进行单独分析,结构每一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

也就是说控制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的遗传与控制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是互不干扰的。同

学学们可以猜想一下,假如将两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一并考虑,不同性状之间发生了新的组

合,是否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也发生了组合呢?

过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假设控制圆粒和皱粒的遗传因子是R、r,控制黄色和绿色的遗传因子是Y、y,那么纯

程种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遗传因子组合是YYRR和yyrr,产生的R的遗传因子组合是

YyRr,表现型是黄色圆粒。用课件展示出在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随着同源染色体的

分开彼此分离了,不同成对遗传因子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而自由组合的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亲本、R的遗传因子的组成

可以课堂模拟配子的形成过程:

1.准备4个小桶,每个小桶各放入黄、白色乒乓球,分别代表Yy与Rr(左桶:Y-黄色,

y-白色;右桶:R-黄色,r-白色)

2.摇动小桶,使小桶充分混合

3.从每桶中各随机抓取一个乒乓球,记录组合形式

4.将抓取得乒乓球放回桶内摇匀

5.重复20次,统计结果

6.4个小组把统计结果汇总并汇报,然后全班统计

然后讲解孟德尔对此进行的猜想并且做了的测交实验(让杂种一代YyRr与隐形纯合子

yyrr杂交)去证明自己的假说。结果显示,无论是以R做母本还是做父本,结果都与预

测相符。

通过PPT展示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和实验结果

三、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在他所研究的豌豆相对性状中,任选两对性状进行杂交实验,结果都一样,后人

将这一遗传规律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一自由组合定律,让同学们在书中画出自由组合

定律的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

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由前面我们知道了自由组合定律的分离比是9:3:3:1或1:1:1:1,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情

况呢?有没有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但是分离比却不是这两种的情况呢?

在课件中展示特殊比值的例子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在孟德尔之前,也有不少的学者做过动植物的杂交实验,也能观察到生物遗传中的性状

分离,但都没有总结出规律,为什么孟德尔能都取得成功?让同学们小组之间互相讨论

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用课件展示看同学们总结的是否全面:

1.选材:豌豆的优点

2.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一对性状到多对性状

3.用统计学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得到了恰当的比例

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先杂交再通过测交验证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讲解基因和基因型的由来: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一词起

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和基因

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的概念。由于孟德尔的杰出贡献,被后人公

认为“遗传学之父”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普遍性,在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等方面

都具有重要意义,用课件介绍一下在动植物方面的应用。

作业布置做课后第14页练习题

板书设计

第1章

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三、自由组合定律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时2课时

一.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的概念

2.阐述精子的形成过程

3.比较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

教学目标与

4.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DNA的数量变化等

核心素养5.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6.简述受精作用过程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

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

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物质不同的

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的重要原因,进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

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形成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4.受精作用的过程

教学难点:

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特征

2.比较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

3.简述分离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橡皮泥、细树枝、纸卷

第1课时

情境导入:

(一)减数分裂

让学生们观看课件中的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比较果蝇体细胞与配子中染色体

组成及数目的不同,并引导学生根据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配子的染色体与体细胞的染色体有什么差别

2.针对这幅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或猜想?

之前我们学过有丝分裂,提问学生有丝分裂的特征,提问,刚刚果蝇的配子是有丝分裂

后产生的吗?

实际上这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是由德国动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叫做减数分裂。他

从理论上预测: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特殊的过程使染色体的数目

减少一半;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染色体数目得以恢复正常。

教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是什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并回

答。(有丝分裂: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复制一次,结果形成两个与亲代染色体数目相

学同的细胞;减数分裂: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分裂后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

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过那么减数分裂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来进行探

程一、精子的形成过程

高等动物的减数分裂都是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都是在睾丸

中形成的,让学生观察书中19页图2T,并接着讲解,睾丸里有许多弯弯曲曲的曲细精

管,曲细精管里有大量的精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来增殖的。结合课件讲解精子的形成

过程,提问:1.精原细胞的增殖方式

2.什么叫同源染色体?

3.什么叫联会?

4.什么叫四分体?交叉互换发生在哪里?根据书20页图2-3来讲解

再利用多媒体展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

提问: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有什么特殊的行为?

利用多媒体讲解简述第二次分裂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理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染色体行

为及数目的变化规律。

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总结各个时期的变化和主要特征,并尝试在表格和坐标图中绘制出

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数量变化曲线。

在PPT中展示两种分裂方式不同时期的图像,让学生加以区分

通过学习,总结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并尝试填写PPT中的表格,最后老师总

结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和两种分裂方式的图像的判断方法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而卵细胞是在卵巢中形成的,大家看书中21页图2-4的图,

通过示意图和电镜图了解一下卵巢和卵细胞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基本相同,根据课件中的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讲解卵细

胞的形成过程

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找出精子和卵细胞的异同并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装片加深对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印象

第2课时

之前我们学过了减数分裂,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要相互结合才能形成受精

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但是同一个个体体内的所有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其染色体组

成完全相同,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同样的精(卵)

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首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模拟探究活动,把活动的实验步骤用课件展示出来

根据探究活动的实验步骤,每个小组都尝试去制作并且讨论

1.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主要的行为变化

2.模拟减数分裂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3.模拟减数分裂中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

第一个实验可以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去操作,后面的两个实验需要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每个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一个方案,并且完成自己的实验步骤

在学生模拟制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巡视课堂,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

时把握讨论进度。在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

通过构建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化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与思考:1.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比体细

胞减少一半,通过什么过程能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恢复正常值呢?

2.引导学生归纳出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

让学生讨论后作答。

答:1.受精作用

2.①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事,非姐妹染色单体自由组合

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二、受精作用

根据书上27页内容,讲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和整个受精作用的过程,并用PPT展示整个

过程的内容和相关图片或视频

利用班上的小组成员,模拟雌雄配子结合时的特点,并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一母生九子,

九子各不同”

答: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具有多样性,加上配子的随机组合,导致受精卵有多样性,进

而导致双亲的后代具有多样性,就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现象

根据这些内容,总结受精作用的意义。

另外还可以拓展一下课外知识(课后28页的科学技术社会)

作业布置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1课时

(一)减数分裂

1.精子的形成过程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3.精卵细胞形成的异同

第2课时

(二)受精作用

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受精作用的概念

3.受精作用的过程

4.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课时1课时

三.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教学目标与二.能力目标

核心素养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情境导入: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回答课本中讨

论的问题。用PPT展示染色体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1.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为什么首先要确定测哪些染色体?

2.为什么不测定全部46条染色体?

美国遗传学家萨顿用蝗虫细胞做材料,研究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发现孟德尔假设

的一对遗传因子,也就是等位基因,他们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

似。

用多媒体展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和孟德尔分离定律中%豌豆产生配子时遗

传因子的行为,让同学们回忆等位基因的概念,并让同学们观察下图,思考染色体和基

因之间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萨顿的假说

教萨顿发现有一种蝗虫的子代体细胞中的24对染色体,按形态结构来分,两两成对,共

12对,每对染色体中的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由此推论:基因(遗传因子)是

学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和染色体的

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过通过阅读课本中萨顿假说的有关内容,完成PPT中的表格。

根据上述观点,完成书中30页的思考与讨论,并在PPT上展示正确答案

程萨顿的假说利用的是类比推理法,在课件中展示类比推理法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萨顿只是对这个现象进行了假说,并没有进行证明,对这个实验进行证明的是美国生物

学家摩尔根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展示果蝇的照片,简单介绍果蝇

2.介绍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3.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

在课件中展示果蝇杂交的实验示意图,向同学们介绍杂交过程、现象,引导学生们对实

验结果进行分析。并让同学们结合课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

①实验如何判断果蝇眼色的显隐性

②实验现象是否符合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③果蝇眼色遗传与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有何不同

④如何解释白眼性状与性别相关联

教师根据回答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肯定

在同一时期,一些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性染色体,而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是什么?用PPT

展示雌雄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示意图,可以看出果蝇细胞中有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

色体,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有关。又因为白眼的遗传和性别相关联,而且与X染色体的

遗传相似,于是设想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用PPT展示果蝇杂交实验分析图解。引

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这毕竟只是摩尔根的猜想,并没有得到证实,那么让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

证明这个假说。让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并可以上台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分享给同

学们。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猜想以后,对学生们的实验进行肯定,并讲解摩尔根也同样进行了测

交实验(XAyXXaY)来证实自己的猜想,结果发现实验结果与推理得到的结果相符。后

来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假说。

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并绘制出第一幅果蝇各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图,用PPT展示。同时也说明了,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孟德尔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就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而不同对的遗传因子

就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用PPT展示以Aa为例画出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分裂定律

的实质

用PPT展示以AaBb为例,画出细胞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图,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自由

组合定律的实质

并在PPT上展示两种定律的实质。

作业布置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2章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2.1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假说

1、依据: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

2、方法:类比推理

3、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

二、实验证据(摩尔根)一一假说演绎

1、材料:果蝇

厂常染色体

2、染色体一「早:XX

L性染色体

&:XY

3、解释:

P红眼(雌)X白眼(康)

红眼(雌)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雄)

4、验证:测交一一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

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分离定律的实质

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伴性遗传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3节伴性遗传课时1课时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2.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教学目标与3.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核心素养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

巧。

2.使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及图形解决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1.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情境导入:用课件展示几张红绿色盲的检查图,问同学们这里面画的是什么?让同学们

都做一个色觉测试。据调查,在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再用课

件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患者照片,但这种病的患者是女性多于男性,提问:1.为什

么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有关?

2.为什么这两种遗传病与性别相关的表现不同?

联想上节课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中,F2白眼果蝇都是雄性,从而引导

学生作出控制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假说,从而引出伴

性遗传的概念。

一、人类红绿色盲

展示道尔顿的照片,并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解,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女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同型的,用XX表示;

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异性的,由XY表示。所以,如果某一种遗传病是伴性遗传的,

教那么它有几种可能:1.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2.伴X染色体隐形遗传3.伴Y染色体遗传

学那么红绿色盲的遗传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呢?用课件展示一个典型的色盲

家族系图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并回答问题

过①红绿色盲是显性基因还是隐形基因?

②家族系图谱中患者是哪种性别?

程③图中的红绿色盲都是男性患者,那女性患者会得红绿色盲吗?

④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

让同学们以4个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后得出结论,老师在同学们回答的过程中指出错

误并纠正并总结答案

四.隐形基因

五.男性

六.会,若女性有两个色盲基因时就会患色盲

七.位于X

并总结出下表

女性男性

基因型xl!xBXBXbxbxbXBYXbY

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色盲正常色盲

通过上面讲解,我们知道红绿色盲是伴X隐形遗传病,那么伴X隐形遗传病的特点是什

么?通过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来得出。

首先,分析出男女婚配的几种情况:女性:1.女性正常(熠)2.女性携带者(X中)

3.女性色盲(XbXb);男性:1.男性正常(XBY)2.男性色盲(XbY)

一共有四种婚配组合

通过PPT展示这几种组合,并让同学们填写书上第37页的内容,通过回答问题引导学

生得出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

1.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2.亲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传递有什么特点?

3.分析四种婚配方式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例

答:1.父亲致病基因只能随X染色体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2.母亲的致病基因既可传给女儿,也能传给儿子

3.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

说过了红绿色盲,现在来讲一下抗维生素D佝偻病

刚刚讲过,伴X染色体遗传病有显性遗传病也有隐性遗传病,红绿色盲就是伴X隐性遗

传病,而前面提到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就是伴X显性遗传病,这种病是受显性基因(D)

控制

PPT展示这种病的患者图片,并介绍该病的特点

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图解,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运用PPT补充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实例及其遗传特点

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用PPT展示

三、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研究伴性遗传有什么意义呢?阅读课本37-38页,了解伴性遗传的应用和研究伴性

遗传意义

1.伴性遗传理论在医学和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

患病概率

2.伴性遗传理论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

作业布置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第2章

第3节伴性遗传

⑤人类红绿色盲

(1)红绿色盲的发现

(2)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特点

⑥抗维生素D佝偻病

1.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2.伴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和实例

⑦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课时1课时

知识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与3.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的作用

核心素养二.能力目标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三.情感目标

遗传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

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

教学重点:

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难点1.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情境导入:用课件展示染色体、蛋白质和DNA示意图,并根据课本中的问题探讨引出本

节课的主要内容。根据问题探讨,让同学们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遗传物质可能具有什么特点?

2.你认为证明某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行方法有那些?

带着这些问题,引领同学们进入本节内容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引导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和遗传物质相关的内容,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对于DNA和蛋白质的认识水平如何?

2.当时认为遗传物质是哪种物质?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带领学生按时间顺序整理关于遗传方面的发展,提出20世纪30年底啊以前,人们认为

蛋白质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二、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教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提出挑战的,首先是美国微生物家艾弗

里,但是他的实验又是在英国微生物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进行的,现在我们来看一

学下格里菲斯的实验:

用课件出示R型菌和S型菌的菌体和菌落图,简单介绍一下肺炎链球菌,让学生指出何

过种是R型菌体?何种是S菌体?加深学生对这种菌体的印象

然后展示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的实验过程,并提出问题:

程1.两种肺炎链球菌有什么不同?

(S型菌有致病性,菌落表面光滑;R型菌无致病性,菌落表面粗糙)

2.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分为那几个部分?各看到哪些现象?第4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

什么?

(①活R,无毒r一活小鼠

②活S,有毒小鼠死小鼠

③加热杀死的S,无毒活小鼠

④活R+加热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

3.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格里菲斯有没有证明出来?

(没有证明出来)

4.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个转化因子是什么物质

(设计关键:必须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单独、直接的观察它们的作用,才能确定究竟

谁是遗传物质

设计方案:将S型细菌中的物质分离提纯,分别将这些物质与R行细菌混合培养。一段

时间后观察R型细菌的转化情况)

教师肯定学生的实验方案或者为学生的实验方案做些指导

为了探究这种转化因子是什么,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在20世纪40年代,在格里菲斯的实

验基础上,对此进行了实验

在课件中展示艾弗里的实验过程并提问

1.第1组实验证明了什么?

(第一组实验证明出去的这些物质可能不是转化因子)

2.第2—4组实验证明了什么?

(这几组实验证明了蛋白质、RNA和脂质不是转化因子)

3.第5组实验证明了什么?

(第5组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根据这些实验现象,艾弗里得出了实验结论:

1.通过实验说明了荚膜多糖、蛋白质、RNA、脂质等不是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2.还说明了DNA是转化因子,也可描述为DNA是遗传物质,但是不能说明DNA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

艾弗里只是证明了这些特性与DNA很相似,所以还是有一部分人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

而美国的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完成了一个更有

说服力的实验。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首先在课件中展示噬菌体T2噬菌体的模式图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电镜照片并向同学们

介绍T2噬菌体的结构特点和寄生方式,可稍微回忆一下同位素标记法

接着用课件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实验过程

1.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了哪些元素?为什么?如何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因为S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组成中,而P则主要存在于DNA的组成中

所以分别用35S、W标记蛋白质和DNA)

2.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书中45页)

3.实验结果及结论

亲代噬菌体原宿主细菌内子代噬菌体实验结论

32P标记DNA无32P标记DNADNA有32P标记

DNA是遗传物质

35s标记蛋白质无35s标记蛋白质外壳蛋白无35s标记

赫尔希和蔡斯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但是遗传物质只有DNA吗?

后来的研究证明,遗传物质除了DNA外还有RNA,例如:烟草花叶病毒

所以说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也就是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业布置做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第3章

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三、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

第3章基因的本质

第2节DNA的结构

教案

科目生物课题第2节DNA的结构课时1课时

一.知识目标

1.简述DNA的分子组成

2.概述DNA分子结构及其特点

教学目标与二.能力目标

核心素养1.在阅读“DNA结构模型的构建”中获得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完成DNA双螺旋结构

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2.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激发独立思考,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

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难点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教学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曲别针、泡沫塑料、纸片、扭扭棒、牙签、橡皮泥等

情境导入:通过前面“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那么大家可能又有些疑问:为什么DNA能够起遗传的作用呢?DNA是怎样

储存遗传信息的呢?又是怎么决定生物性状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

一下DNA的结构特点。

在多媒体上播放与DNA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们这节课的学习兴趣

一、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结合教材48—49页“DNA结构模型的构建”回答下列问题

(1)DNA是由几条链构成的?它具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2.运用科学史讲解新课

①当时科学界的认知是DNA分子是以4种脱氧核甘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但是并不

教清楚这4种脱氧核甘酸是如何构成DNA的,后来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获得了高

质量的DNA衍射图谱,在课件中展示这个图谱

学②沃森和克里克尝试搭建了很多不同的双螺旋和三螺旋的结构模型,但都被否定了

③奥地利生物学家查哥夫指出碱基的数量关系A=T,C=G

过④沃森和克里克重新构建模型: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安排在螺旋外部,碱基安排在螺旋

内部,形成氢键来进行互相配对,最终发现模型与基本照片推算出的DNA双螺旋结构相

程符

通过科学史的阅读,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地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必修一的内容,结合刚刚所学的知识,完成表格

DNA元素组DNA基本单脱氧核甘酸脱氧核昔酸

DNA碱基种类

成位的结构组成种类

了解过后,回答之前PPT中的3个问题

(1)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位于外侧

(3)腺喋吟与胸腺W密咤配对,鸟噪吟与胞喀咤配对。碱基排列在内侧

二、DNA的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