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宁波大学考核答题纸(2015—2016学年第2学期)课号:课程名称:犯罪心理学改卷教师:学号:136230003姓名:原豫星得分: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分析【内容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得以迅速的普及和发展,然而网络技术在带给我们方便和快捷的同时,网络犯罪也应运而生,且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不断发展,网络犯罪也走向越演越烈的趋势,研究和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形成机制便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即是基于此背景之下对于网络犯罪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形成机制的分析。【关键词】网络犯罪特征心理特点心理形成机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全世界发展异常迅速,而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带给我们的却并不仅仅只有便利和快捷,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福音的同时,网络犯罪也悄然而至,可以说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为网络犯罪的实现提供了平台基础,网络犯罪则即通过以互联网作为其违法犯罪的手段或工具来达到犯罪目的的新型犯罪行为。其作为现代高科技犯罪技术的一种,正在迅速发展,但对社会生活危害极大。因此,研究网络犯罪,分析网络犯罪的心理成因,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网络犯罪的概念及特征“网络犯罪,是指行为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借助于网络对其系统或信息进行攻击,破坏或利用网络进行其他犯罪的总称。既包括行为人运用其编程,加密,解码技术或工具在网络上实施的犯罪,也包括行为人利用软件指令,网络系统或产品加密等技术及法律规定上的漏洞在网络内外交互实施的犯罪,还包括行为人借助于其居于网络服务提供者特定地位或其他方法在网络系统实施的犯罪。简言之,网络犯罪是针对和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网络犯罪的本质特征是危害网络及其信息的安全与秩序。”1.百度百科网络犯罪其具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1.百度百科网络犯罪1.智能性网络犯罪的犯罪手段的技术性和专业化使得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智能性。若要具体实施网络犯罪,犯罪人要掌握相当的技术及具备较高专业知识并擅长实用操作技术,才能逃避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掩盖犯罪行为。所以,网络犯罪的犯罪主体大多是掌握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专业人士。他们洞悉网络的缺陷与漏洞,运用丰富的电脑及网络技术,借助四通八达的网络,对网络系统及各种电子数据、资料等信息发动进攻,进行破坏。而网上犯罪作案的时间短,手段复杂隐蔽,许多犯罪行为的实施,可在瞬间完成,且往往不留痕迹。2.隐蔽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不确定性、虚拟性和超越时空性等特点,使得计算机犯罪具有极高的隐蔽性。而犯罪人的专业技术更是为这种隐蔽提供了保障,使得很多案件难以被发现,甚至发现了也难以追查。3.低龄化和内部人员多主体的低龄化是网络犯罪的作案人员年龄越来越小和低龄的人占整个罪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从时下发现的网络犯罪来看,犯罪分子大多年龄较低,熟知一定的网络专业技术。4.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网络的普及程度越高,网络犯罪的危害也就越大,而且网络犯罪的危害性远非一般传统犯罪所能比拟,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安全。传统的犯罪一般只局限于一时一地,针对的是特定的犯罪或者一定范围内的不特定多数,网络犯罪则可能造成全世界的网络受到破坏,甚至有可能造成连行为人自身都无法预计或控制其破坏。网络上任何有意或无意的攻击,都可能造成网络上成千上万台计算机瘫痪。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实施的涉及利益性犯罪,其非法获利或在客观上造成的损害通常较大,而侦查活动却十分困难。网络犯罪的犯罪心理特点认知方面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网络犯罪由于其智能化的特点和技术性、专业性的要求,其若要实施网络犯罪则必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而这类技术往往很难被我们一般人所掌握,这就意味着网络犯罪的行为人若要掌握相关技术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行为人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扭曲的道德观。网络犯罪人员往往会存在网络道德缺失现象,这种现象在网络黑客的犯罪案络犯罪案件的产生也必然有行为人内在的个体化因素影响,而在具体的网络犯罪的犯罪场中也必然存在促使犯罪行为得以实施的特定、具体的环境和条件。”2.梅传强2.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外在客观诱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指促成犯罪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如特定的作案时间,犯罪场地和环境因素及自然现象。”3.梅传强.3.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影响生成犯罪心理的社会生活条件和促成犯罪的情景因素。”4.4.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5.肖剑鸣,郑怀瑾,宋晓晨.网络犯罪罪因系统机制探[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6(05)6.梅传强.犯罪心理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7)家庭因素家庭会对犯罪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大多数的犯罪人的家庭生活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问题。网络犯罪所对应的其中一种社会现象是行为人沉迷网络,一来依恋网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网成瘾”,而我们作为人类的自然成长过程中最早产生且影响深远的依恋感一定是对于我们的父母的依恋,而行为人沉迷网络的自我封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对行为人影响最深的亲情依恋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行为人由此而产生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还有一点行为人扭曲的道德观和淡薄的法律观也是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到位,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父母的师表作用没有起到,早期教育不到位,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认知观。学校教育因素同样行为人的道德观、法纪观淡漠与学校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联,且在学校生活中,如果行为人性格较为孤僻,又缺乏学校的关爱,也可能会导致行为人的内我封闭。文化因素黑客文化对网络犯罪者的影响深远。尽管黑客行为对于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只是意味着破坏,但他们常常无法控制自身的不负责任的强迫性行为。并且按照传统,黑客习惯于把自己看作是敢于超越规则的精英分子,胸怀大志,自认是新的电子世界的拓荒者。黑客对当今电子计算机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有背于他们的理想强烈不满。一方面热衷于炫耀自己的电子技术才华;一方面蔑视所有的法规。黑客精神的这两个方面正是针对黑客类型网络犯罪的观念根源。另一方面“网络犯罪人往往从网络沉迷开始,通过网络亚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不断将异常心理结构通过网络越轨行为外化到交往对象或网络社会中,又同时从其他人的上吸收不良或有害的影响,形成交叉感染,其网络行为结构也逐步从较轻微的网络越轨发展成为网络犯罪。”7.7.宋瑜.浅谈网络犯罪的特点和防范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07)(4)网络技术自身缺陷网络技术的缺陷主要变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数据存储密度高。存储设备可以存储大量信息,且存储设备极易携带,而由此导致很多商业秘密、国家机密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极易被窃取。②系统的可访问性。一台远程终端用户可以访问到系统中的所有数据,并可以按他的需要将其拷贝、删除或者破环。③操作系统漏洞。随着用户的深入使用,漏洞才会不断的暴露出来。网络技术的自身缺陷是部分网络犯罪如黑客行为的必备外在条件。(5)被害人因素被害人有时会存在纵容网络犯罪人员行为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有时会使网络犯罪更加猖狂。人们对于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犯罪案件往往持不在意的态度,甚至有部分人会受黑客文化影响而欣赏这种行为,而被害人的纵容罪典型的体现就是对于企业网络的攻击和个人网络的攻击,只要没有造成侵害结果或者危害结果较小,被害人往往会采取沉默的形式而非法律手段追究。(6)法制因素上文提到由于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和飞速发展,导致具有滞后性的法律在面对网络规制方面滞后性表现的尤为突出。且由于网络犯罪往往具有隐蔽性、取证困难的特点,对于网络犯罪的侦破难度也极大,这也就造成了现实社会不仅对于网络的立法规制是落后的,连打击力度也远远不够,也为犯罪人的侥幸心理滋生提供了温床,立法执法的滞后及打击力度的不足使得很多网络犯罪人游离于法律的束缚之外,无疑助长了网络犯罪心理的形成。而跨国的网络犯罪在侦破打击上就更加困难了。网络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内在动因人格因素首先是人格缺陷的形成,由于网络犯罪的涵盖面较大,不同类型的网络犯罪的实施者往往具有不同的人格。人格特征决定着一个人对现实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倾向,决定这一个人用什么方式与现实社会环境发生作用,如果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了不正确的社会态度,进而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那么这些人格缺陷就可能是生成犯罪心理的基础。生理条件年龄网络犯罪呈现出低龄化特征,大多数犯罪人的年龄在18—30岁之间,更有甚者为部分未成年人。处于青少年年龄段的人精力旺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新事物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在学习和接受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速度方面,其他年龄段相对而言处于劣势。加之许多家长自己没有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或根本不懂网络知识,也就无法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计算机网络了。且青少年较强的好奇心更会催发网络犯罪的犯意形成。性别网络犯罪的犯罪人多为男性,一般而言男性对于专业性较强的网络技术知识更加感兴趣,且崇尚追求黑客文化的比例也要相对较高。智力水平受网络犯罪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犯罪人往往要具有明显高于常人的专业知识水平,犯罪人个体的智力水平也相对较高。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包括不良的需要,兴趣,价值观等个性倾向性,不良性格、气质、犯罪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以及错误的自我认识等内容。”就网络犯罪而言,犯罪人的不良需要包括对于完成黑客行为的自我满足和优越感、不法利益的追求和报复心理的实现等;兴趣往往针对于黑客文化影响下的系列行为;犯罪人往往具有错误的价值观,且具有极度自信、虚荣的心理特征。外在客观诱因和主体内在动因的作用机制犯罪的各种诱因和动因并不是均衡的作用于每一个人,不同情况下的诱因和内因有机的结合共同促成了犯罪心理机制的形成。而促成犯罪心理形成同样符合“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内因,那么即便存在外因事物也不会发生变化,就好比一个炸药,内因是火药,外因是引线,如果没有火药那么引线燃尽炸药也不会爆炸,应用到犯罪行为中也是同理。但内因和外因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存在着,其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可以说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因是外在诱因内在化的体现,如缺陷性人格的形成受到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内在动因,则符合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校社保管理办法
- 煤矿采掘知识培训课件
- 标识管理办法及方法
- 阳江酒吧管理办法
- 委托代征管理办法
- kpi签订管理办法
- 种植棚大棚管理办法
- 物业中装修管理办法
- 仓储班组长管理办法
- 下属不认可管理办法
- 2025辅警考试题《公安基础知识》综合能力试题库
- 2025年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考试测试题及答案
- 自动驾驶车辆的事故责任归属法律问题研究
- 餐饮废水排放管理办法
- 2025届马鞍山市第二中学物理高二下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心理健康讲座
- 2026版高三一轮总复习(数学) 第二章 重点培优课1 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课件
- QC品质工程图模板
- 2024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泡泡玛特-
- 2025至2030中国西餐厅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生物炭固碳机制-洞察及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