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1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2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3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4页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片段一: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

师:这是三⑴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观察这

个表格,看看有什么发现?

三⑴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XXXXXXXXX

同位商量后汇报交流。

生:从表上可以看出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一人。

生:我发现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前面3个人名字一样的。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生:我从表上看到杨明、李芳、刘红3人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

参加了数学小组。

师:刚才同学们从这个表上发现了不少数学信息,谁能根据这

些信息提数学问题。

生1:语文小组人数比数学小组人数少多少人?

生2:数学小组人数比语文小组人数多多少人?

生3: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有没有17人呢?

生4: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解决生1、生2提的问题。

学生很快得出答案。

生:语文小组比数学小组少1人。9-8=1(人)

生:数学小组比语文小组多1人。也是9-8=1(人)

师: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一共有多少人呢?

生:两个小组一共有17人。8+9=17(人)

生:有3个人重复了,应该是14人。

学生议论纷纷,两边相持不下。

片段二:创设情境,探究体验。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到底这

两组一共有多少人呢?你们能不能想办法设计一幅你喜欢的图案,把

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在合适的地方。是别人一看就知道参加语文小组的

有哪些同学,参加数学小组的有哪些同学,两个小组都参加的有哪些

同学?看谁的设计既清楚又简洁,又有创意。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图表。

汇报交流。

教师用展示台展示学生作品。

生:我画了两个大苹果,左边苹果里写着语文组的8个人名单,

右边苹果里写着数学组9个人名单。

生:我把两个圆圈相交到一起,中间写重复的3个人,左边写

语文组剩下的5人,右边写数学组剩下的6人。

师:观察这两种设计,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种,很容易看出语文小组、数学小组分别是那

些人参加了。

生:我喜欢第二个同学设计的,图很简单,还能看出哪三个人

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

师:老师也设计了这幅图案,你们帮老师评一评好吗?

课件出示两个空白集合圈。

师:谁能帮老师填名单。

生:语文组有杨明、刘红……。

数学组有杨明、刘红

生:把重复的3人排成竖的一队。

师课件演示。

生:还要改,将相同的名字只写一个,两个图中间的部分填写

三个重复人的名字。

师用课件演示两集合相交的过程。

师:能说说每个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吗?(课件演示:分别闪动)。

生:中间表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

生:左边表示参加语文小组的学生。

师:他们参加数学小组了吗?

生:没有。

师:那该怎么说?

生:左边是只参加语文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

生:右边是只参加数学小组,没有参加数学小组的学生。

片断三:数形结合,列式计算。

师:根据这个图,谁能列算式来算一算。

生:8+9-3=14(人)

生:还可以是这样的:5+3+6=14(人)

生:5+9=14(人)

生:8+6=14(人)

生:11+3=14(人)

师:能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

生:语文小组有8个人,数学小组有9人,一共是17人,还有3

人是重复的,所以要去掉,最后是14人。

生:只参加语文小组的有5人,数学小组有9人,一共是

5+9=14(人)

生:语文小组是8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有6人,因此一共是

8+6=14(人)

师:5+3+6=14(人)表示什么呢?

班上顿时静了下来。

师:看图想想。

生:参加语文小组的5人,3个人既参加语文小组又参加数学

小组,参加数学小组的6人,一共是14人。

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过程基本上实现了教学设计的意图,让学生体会

到了〃集合”这一基础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实现运用,以及这一知识对解

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能积极参与到

数学活动中来,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到数学知识的有

用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创新的兴趣。

当学生解决两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时,答案有了争议,两种答案

的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学生都想正确

的答案是多少。而老师此时没有及时肯定哪个答案,而又创设了另一

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设计图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

到了发展,提倡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已

有知识经验和独特体验,用自己的方法来发现创造。学生在一次次的

肯定中,学习动机得到激励,进而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

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

学。〃因此教学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教师是教学过程的

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创设了让学生

设计图案,学生设计的图案很多。可见,创造源于实践,提供实践操作

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

三、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思维。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

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

水平的不同层次。本节课学生

共用了5种方法来计算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我也给学生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新课改

下的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固定的运算方法,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

能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本节课虽然完成了教学目标,也有不足之处:

1、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重过程,强调学生

的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强调学生的体验,这是新课改的方向。我在本

课设计中,比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设计图案并填写名单,汇报就有少数同学说

没写好。要是等所有的同学都写好,本课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还有展

示学生作品时一,许多学生都设计得很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展

示。应该说强调过程与教学时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但如何处理好强调

过程与教学时间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2、应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