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

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

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脸犹之故。不遑启居,

狡犹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

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

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

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一

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

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

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

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

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

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

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

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

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南唐中主的词“落落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从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一种“众芳芜秽,

美人迟暮”的悲哀和感慨。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

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王国维的这种感发正是中国诗歌中让人心不死的

“兴”的作用。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既包括见物起兴又涵盖因事象而引起感动。

B.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

C.子贡从切磋琢磨句中悟出做人的道理,无疑当在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之列。

D.王国维“为学”境界的读诗感发,证明了中国诗歌中的“兴”的重要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段与段之间衔接十分紧密,如中间四段的段首句都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

B.文章既援引古代经典中的言论,又以《诗经》及唐宋诗词为例,论证方式灵活。

C.文章论述“兴”的作用,主要从作者和读者两个方面展开,并且重点论述后者。

D.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文学理论的对比论证,突出了阅读中读者兴发感动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作品的理解越背离作者本来的意思,就越能体现读者具有生命感悟能力。

B.读明月即懂明月,读清风即懂清风,从表面理解作品,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

C.孔子的“诗可以兴”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

D.陆游的《钗头凤》和晏殊的《蝶恋花》,这都是能够使读者产生感动的好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牡丹的拒绝

张抗抗

(1)它被世人所期待、所仰慕、所赞誉,是由于它的美。它美得秀韵多姿,美得绚丽娇艳,美得惊世骇

俗。

(2)有多少人没有欣赏过牡丹呢?却偏偏要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揣着焦渴与翘

盼的心涌进洛阳城。

(3)欧阳修有诗云: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传说牡丹被武则天一怒之下逐出京城,贬去洛

阳。却不料洛阳的水土最适合牡丹生长。于是洛阳人种牡丹蔚然成风。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

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

(4)所以看牡丹是一定要到洛阳的。没有看过洛阳的牡丹就不算看过牡丹。况且洛阳牡丹还有那么点来

历,它因被贬而增值而名声大噪。

(5)这一年是洛阳的第九届牡丹花会。这一年的春却来得迟。连日浓云阴雨,四月的洛阳城冷风飕飕。

街上挤满了从远方赶来的看花人。看花人踩着应准的花期。明明是梧桐发叶,柳枝滴翠,桃花梨花婉紫嫣

红,海棠更已落英纷纷——可洛阳人说春尚不曾到来;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

(6)你闭上眼睛不忍寻觅。你深呼吸掩藏好了最后的侥幸,如姗步入王城公园。你相信牡丹生性喜欢热

闹,你知道牡丹不像幽兰习惯寂寞,你甚至自私地愿牡丹接受这提前的参拜和瞻仰。

(7)然而,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的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牡丹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

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个个形同仙桃,却是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薄簿的花瓣层层相裹,透出一副傲慢

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

(8)于是看花人说这个洛阳牡丹真是徒有虚名;于是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

这个春实在太冷怎能怪牡丹?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

唯独牡丹不从,宁可发配洛阳。如今牡丹怎么就能轻易改了性子?

(9)于是你面对绿色的牡丹园,只能竭尽你想象的空间。想象它在阳光中火热的激情;想象它在春晖里

的辉煌灿烂——牡丹开花时犹如解冻的大江,一夜间千朵万朵纵情怒放,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它积蓄了一

年的精气,在这几天中轰轰烈烈地迸发出来。它不开则已,一开则倾其所有挥洒净尽,终要开得一个倾国

倾城,国色天香。

(10)此刻你想象花开时节洛阳城上空被牡丹映照的五彩祥云;想象微风中颤动的牡丹花香;想象被花

气濡染的树和房屋;想象洛阳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之盛况。牡丹为自己营造了神秘与

完美恰恰在没有牡丹的日子里,你探访了牡丹的个性。

(11)其实你在很久以前并不喜欢牡丹。因为它总被人作为富贵膜拜。后来你目睹了一次牡丹的落花,

你相信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感动:一阵清风徐来,娇艳鲜嫩的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

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牡丹没

有花谢花败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委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丽而消遁。它虽

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下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

(12)所以在这阴冷的四月里,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

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它有权为自己选择盛大的节日。天南海北的看花人,依然络绎不绝地涌入洛阳城。

人们不会因牡丹的拒绝而拒绝它的美。

(13)于是你在遗撼中感悟到,富贵与高贵只是一字之差。同人一样,花也是有灵性、有品位之高低的。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你叹服牡丹卓尔不群,方知“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

的美。

(选自《语文读本》2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写了一场未见花开又胜似花开的牡丹盛会,体悟到牡丹花傲慢的外表下掩藏的更为宝贵的品位、个

性和精神。

B.文章第(10)段通过联想、想象虚写了牡丹盛放时的美,运用排比、比喻、夸张等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花

色与花香。

C.本文借牡丹托物言志,作者认为牡丹不应被作为“富贵”者膜拜,而应用“高贵”来颂扬,寄托了自己

精神追求。

D.本文语言优美生动,饱含激情,措词精当,如写牡丹花苞“朱唇紧闭,皓齿轻咬”,赋予花以人的动作

和神情,形象可感。

5.文章全篇未写牡丹的盛开,却铺写了牡丹的一次坠落场景,请分析这个场景描写的作用。

6.理解标题“牡丹的拒绝”在文中的含义

三、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烈妇传

(唐)李翱

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累其男女,以

会于陈州。

县令李侃不知号为。其妻杨氏日:“君县令,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谁守?"侃

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杨氏曰:“如不守,县乃贼所得矣,仓縻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

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日:

“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侬。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

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许之。乃徇曰:“以瓦石中贼者,与之千钱;以刀矢兵刃之物中

贼者,与之万钱。”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杨氏亲为之爨®以食之,无长少必周而均。使侃与贼言曰:

“项城父老,义不为贼矣,皆悉力守死。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贼皆笑。有飞

箭集于侃之手,侃伤而归。杨氏责之日:“君不在,则人谁肯固矣!与其死于城上,不犹愈于家乎?”侃

遂忍之,复登晔久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率其徒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

师,坠马死。其师,希烈之婿也。贼失势,遂相与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刺史上侃之功,诏迁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兹犹存。

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于卑幼有慈爱者,则贤矣。辨行列,明攻守勇烈之道,此公卿大

臣之所难。厥自兵兴,朝廷宠旌守御之臣,不知几人,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

矣彼何人哉若杨氏者,妇人也,孔子曰:“仁者必有勇。”杨氏当之矣。

(选文来自《语文读本》1《李文公集》)

注①爨(cu&n):烧火做饭。②睥(pi):城上的矮墙。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B.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C.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D.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弃其城而走者/有矣/彼何人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县令李侃不知帆为当其欣于用遇

B.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阿母为汝求

C.非若吏人百姓缪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于卑幼有慈爱者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9.下列对原文有关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希烈叛军要攻占项城县时,县令李侃不知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服他应忠于职责,为国家利益而

坚守。

B.杨氏对召来的吏人百姓讲话,激励他们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不做叛军之人。

C.李侃带领召集的几百人备战,杨氏亲自为他们做饭送饭。并让李侃向叛军讲话,表示准备战死决不投降。

D.李侃受伤回家,杨氏责备了他,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叛军在主帅被射死后撤退,项城得以保全。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2)得吾城不足以威,不如亟去;徒失利,无益也。

(-)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稀©!

秋风肃肃晨风飓®,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诗歌选自《语文读本》2)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猫:妃,悲;呼猗,戴欷。⑤晨风

飕:晨风,雉鸡;飓,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在遭遇男子变心后的情感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12.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

合两首诗歌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1)《赤壁赋》中写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句子是:,,

(2)《离骚》中与“道不同,不相为谋”意思一样的两句是:,。

(3)《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写女子容颜美丽、婚姻幸福的两句:»

第II卷课内文言知识及语言表达题

四、课内文言文知识(共12分)

14.下面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既若见录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③客有吹洞箫者④渺渺兮予怀⑤仰观宇宙之大

⑥甚矣,汝之不惠⑦渐见愁煎迫⑧寄蜉蟾于天地⑨相与枕藉乎舟中⑩还必相迎取

A.①⑦/②③/⑤⑥/④/⑧⑨⑩B.①⑩/②⑦/③⑤/④⑥/⑧⑨

C.①⑦/②④/③⑤/⑥⑩/⑧⑨D.①⑩/②⑦/③⑤/⑥/④⑧⑨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侣鱼虾而友麋鹿D.淇水汤汤,渐车维裳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想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单之观

C.亦将有感于斯%D.余音袅袅,不绝如绫

17.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参乘,亦作“骏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如《鸿门宴》中的樊哙。

B.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在《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里指代有学问的人。

C.古代纪年的方式有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兼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赤壁赋》

中“壬戌之秋”属于干支纪年法。

D.祖道,出行者祭祀路神和别人为之设宴送行礼仪。如《荆轲刺秦王》中“既祖,取道”.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自信,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礼敬、继承、创新性发展的一种基本立场和态度。它首先来源于博大

精深的、的中华文明,是那种融入民族血脉之中,成为民族灵魂和基因的文明。其次来源于中华民

族积贫积弱时,无数仁人志士寻求救国救民、_的艰苦奋斗。笫三个来源,是在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形成、丰富和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

否立得起来,关键在于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还要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是在中华民

族遭受外部势力欺凌的历史背景下,相当部分中国人产生的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极端思想导致的对西方

文化的盲目崇拜和对本土文化的全盘否定。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一些人中产生的文化自负。只有我

们努力恢复和加强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吐故纳新,一,这样的文化自信才会表现出一种“自

信而不自负,自豪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

总而言之,坚持文化自信,必须培育全体国民健康的文化心理,坚持中华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

新性,“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跨越时空,超越国度,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兴盛之路。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渊源流长救亡图存推陈出新集思广益

B.源远流长存亡继绝标新立异博采众长

C.源远流长救亡图存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D.渊源流长存亡继绝标新立异集思广益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无论哪一个立不起来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因为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B.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思想文化,这个国家和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C.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立得起来,关键是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

D.无论哪一个立不起来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因为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造成的。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的文化就会是一种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伟大文化

B.一种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伟大文化就会诞生

C.一种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伟大文化就是这样的文化

D.我们的文化才会成为一种对世界产生更大影响力的伟大文化

21.很多古代诗句浸润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①竞渡深悲千载怨,忠魂一去诅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人间()

②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③玉漏银壶切莫崔,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⑤残腊即又尽,东风应渐闻。一宵犹几许,两岁欲平分.()

22.请你从《论语》《巴黎圣母院》《大卫科波菲尔》《家》四部名著中选择一本向同学们推荐,并写出三点

推荐理由,每点不少于10个字。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

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

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I卷阅读题

【答案】1.B2,D3.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

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B项,“就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表现在读者对作者及其诗歌作品产生感动”范围扩大,表述错误。

本文所论述的是“诗”的“兴”,不是关于作者的“兴”。结合文本内容“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

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分析可知,

读者对于作者的感动应是从作品中来的,不是源于作者本身。

故选B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

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

进结构)两种。

D项,“对比论证”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兴”的作用,不

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

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分析可知,东西方文学理论是并列关系,没有

形成对比。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

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

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

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

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越背离……越能体现……”的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

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

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受生命的读者”分析可知,题干曲解文意,表述错误.

B项,“都是第一层次的读者”中“都”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

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分析可知,第二,第三层次的读者也能够做到这一点.

C项,“不是说诗仅仅能够感动一位读者,而是能感动无数读者”表述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诗经》所说

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分析可知,孔子说的“诗可

以兴”,是说从诗歌所表达的本意中读出其他的含意,而不是感动的读者众多。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

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

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

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

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

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

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

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己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

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

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

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

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

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

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

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

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

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答案】4.B5.(1)内容:交代了作者喜欢牡丹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牡丹的欣赏与赞美之情。(2)

凸显牡丹花落时的惊心动魄的美一高贵之美、个性之美、品位之美。(3)结构:与上文想象中的牡丹盛开

的场景相呼应,写出牡丹或盛开、或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4)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

格的感悟和议论做铺垫。

6.①在文中“牡丹的拒绝”的字面意思是洛阳的牡丹在天寒的情况下未按时绽放。②隐含的意思是拒绝苟

且、妥协和媚俗,不为荣耀和赞颂改变自我的品质。③作者是用“牡丹的拒绝”作标题,是概括全文点明

主旨,表达了对人格自由与尊严的赞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

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

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项,“运用……比喻……等手法”错误,第(10)段没有比喻的手法。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的作用。一般包括结构、内容、表达三个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

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和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结合“牡丹没有花谢花败之时,要么烁于枝头,要么归于泥土,它跨越萎顿和衰老,由青春而死亡,由美

丽而消遁。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给人最后一次惊心动魄的体味”分析可知,这交代了作

者喜欢牡丹的原因.

结合“娇艳鲜嫩的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地坠落,铺散一地绚丽的花瓣。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

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内容,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壮唯美的气氛。

前文写“每年阳历四月中旬春色融融的日子,街巷园林千株万株牡丹竞放;花团锦簇香云缭绕一一好一座

五彩缤纷的牡丹城”,这是表现牡丹盛开之美,此处写牡丹的坠落之美,结构上相互照应,同时也凸显了

牡丹无论是盛开还是坠落,生命都极其壮丽而热烈的风姿,从而为下文作者对牡丹生命品格的感悟和议论

做铺垫。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

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

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结合“看花人说牡丹城好安静”“然而,满园绿色,却仅有零零落落几处浅红、几点粉白。一丛丛牡丹

植株之上,昂然挺起千头万头硕大饱满的牡丹花苞,……透出一副傲慢的冷色,绝无开花的意思”“于是

洛阳人摇头说其实洛阳牡丹从未如今年这样失约”等内容可知,“牡丹的拒绝”的表层含义是洛阳的牡丹

在天寒的情况下未按时绽放。

而结合“当年武则天皇帝令百花连夜速发以待她游玩上苑,百花慑于皇威纷纷开放,唯独牡丹不从,宁可

发配洛阳”“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即使告别也要留下最后一次的惊心动魄”等内容,可知,“牡丹的拒

绝”隐含的意思是拒绝苟且、妥协和媚俗,不为荣耀和赞颂改变自我的品质,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牡丹追求

人格自由与尊严的赞美。

作者是用“牡丹的拒绝”作标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又耐人寻味。

【点睛】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写景类一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一

托物言志;有时也用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答案】7.C8,A9.D

10.(1)把落入叛贼手中的财物夺过来,吃他们的粮食,用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使唤/差遣不怕牺牲的勇士,

那一定能成功。

(2)即使攻克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用来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消耗军力,没有什么好处。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

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

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其勇不能战”“其智不能守”“其忠不能死”是并列的三个主谓短语,结构相同,所以三个短语之间均

需断句。译文:论其勇气,他们不能进攻;论其才智,他们不能坚守;论其忠诚,他们不能效死;弃城逃

跑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什么人呢?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

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均用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事”,该项正确。

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构成“为……所”结构,表示被动关系;第二个“为”是“替”的意思,该项

错误。

C项,第一个“然”是代词,可译为“那样”;第二个“然”是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过”“但是”的

意思,该项错误。

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第二个“于”是介词,可译为“被”,该项错误。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

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

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

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并和他一起去指挥作战”错误,依据“侃遂忍之,复登睥”可知,登城指挥作战的是李侃一个人。

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

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第一个“食”,名词作动词,“吃”;“死士”,不怕牺牲的勇士;“济”,成功。

(2)“威”,名词作动词,“显示军威”;“亟”,赶快;“徒”,白白的。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

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

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译文:

建中四年,李希烈攻克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军队几千人抵达项城。将掠取这里的财

物,俘获捆绑这里的壮丁和妇女,而后到陈州会师。

县令李侃不知道怎么办。他的妻子杨氏说:“你是县令,叛贼到犯就应当坚守;力量不足,战死在这

里,这是你的职责。你如果逃跑,那么谁来守城呢?”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该怎么力、?”杨氏

说:“如果不坚守,县城将会被叛贼抢夺去了。粮仓储藏的粮食都成了他们的粮食,府库的财物都成了他

们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把落入叛贼手中的财物夺过来,吃他们的粮食,用

优厚的奖赏来使令不怕牺牲的勇士,那一定能成功。”于是在官府的庭院里召集差吏百姓,杨氏说:“县

令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差吏百姓那样。差吏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

在这里,应该相互出死力来坚守这个城池,怎能忍心失掉操守而成为叛贼的俘虏呢?”众人都流泪答应了。

于是杨氏向大家宣布:“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叛贼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击中叛贼的,奖赏他万钱。”

征募到了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不论老,|、一定周到照顾、公

平对待。杨氏让李侃对城下的敌人喊话说:“我们项城的父老,坚守道义而决不为贼效力,都全力死守。

即使攻克了我们的城池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渊耗军力,没有什么好处。”叛贼

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还会坚守阵地呢!

跟那些士兵一起战死在城上,不胜过死在家里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

项城是个小城,没有长戟劲弩等精良武器,也没有险固的高城深沟。叛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

将要越过城墙而攻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有人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正好射中了他们的统帅,统帅落马而

死。他们的统帅,是李希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刺史上奏李侃的功劳,朝廷下令升任李侃为绛州太平县令。杨氏至今还健在。

作为妇人女子,奉养父母公婆能做到竭尽恭敬孝顺,对奴婢下人和幼辈能做到体恤慈爱的,那就是品

德贤良了。至于明辨战阵部署、进攻防守之道,勇猛刚毅,这即使是公卿大臣们都难以做到。自从战争爆

发以来,朝廷施恩表彰的那些承担防守、抵抗叛贼使命的大臣不知有多少人,论其勇气,他们不能进攻;

论其才智,他们不能坚守;论其忠诚,他们不能效死;弃城逃跑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什么人呢?像杨氏,

只是个妇女。孔子说:“有仁德的人一定是有勇气的。”杨氏当之无愧了。

【答案】11.B12.《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拉杂、摧烧等动作)到伤感(相思与君绝),最后无

奈。(彻夜未眠仍未放下);《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于嗟鸠兮,无与士耽)后悲伤,(躬自悼矣)最终

释然、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

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

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B项,”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错误,开头五句写她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

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她经

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璘瑁簪”。“璘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

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

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

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所以“她”此时的心中并无“犹豫”。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确定比较鉴赏的角度,然后分别鉴赏

两首诗歌,结合诗歌内容和情感对题干中提出的鉴赏角度进行辨析归纳。

本题比较的角度是“情感变化”。先看本诗,“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了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己倾心他

人后,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愤然砸毁信物,表达了愤激、决绝的态度。“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

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妃呼稀”,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

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款欲长叹。

再看《氓》,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女主人公先是表现出对负心男子的怨恨,"嗟鸠兮,无食桑甚!于嗟女

兮,无与士耽!”以“戒鸠无食桑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接着诗人再用“比兴”的手法,用“桑

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从今以往,勿复相

思、,相思与君绝”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

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

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

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

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答案】(1).纵一苇之所如(2).凌万顷之茫然(3).何方圜之能周兮(4).夫孰异道而相安

(5).桑之未落(6).其叶沃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

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

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是提示,同时注意“顷”的书写;(2)“与‘道

不同,不相为谋‘意思一样”是提示,同时注意“圜”的书写;(3)“用比兴手法写女子容颜美丽、婚姻

幸福”是提示,同时注意“沃若”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

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

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

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第n卷课内文言知识及语言表达题

14.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

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结合翻译来判断。文言

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①⑩为宾语前置句,②⑦为被动句,③⑤为定语后置句,④⑥为主谓倒装句,⑧⑨为状语后置句。

故选Bo

【点睛】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

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

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

15.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

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舞”,使动用法,“使……起舞”,该项错误。

B项,“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暗昏惑的地方”,该项错误。

C项,“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该项错误。

D项,没有活用,该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

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

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

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16.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

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

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借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A项,怀抱:古,胸怀抱负;今,抱在怀里、胸前。

B项,非常:古,不寻常,超乎寻常;今,很、十分。

C项,斯文:古,这篇文章;今,文雅。

D项,古今意思相同。指声音细微悠长,连绵不断。

故选D。

【点睛】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

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

确含义。②代入分析,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

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③课文迁移,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

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如果能将从课本中学到的词语含义进行灵活迁移,

就能够快速地推断出阅读材料中词语的含义。

17.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

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项,“古时乘车站在车左担任驾车的人”错误,“参乘”指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故选Ao

【答案】18.C19.B20.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渊源流长:一般指事物的内在有很深的积蕴.

前者是说时间长的事物,后者一般可以用来形容“新”出现的新鲜事物。此处用来形容“中华文明”,应用

“源远流长”。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国家的生存.存亡继绝:恢复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了的子嗣:泛指使濒临

天亡或己亡者得以继续存在或延续.因前文有“救国救民”一词,此处应用“救亡图存”。推陈出新:对

旧事物取共精华,去其糟粕,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标新立异:提出新奇主张或作出奇特的举动,显示与众不同

根据前文内容“坚定文化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示结合成语意思,应用“推陈出新”一词。

博采众长:广泛采纳,吸取各家的长处.集思广益: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根据前文“恢复和

加强中华文化曾经有过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一句,可判断吸取到的是长处,而不是意见,所以用“博采众

长”。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

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

本题中,A项,“无论哪一个立不起来的国家和民族”逻辑错误,“都是”一词过于绝对。C项,“能否”

与“关键是珍惜”两面对一面。D项,“因为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造成的”句式杂糅。应该为“因为不

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或“由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造成的"。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联系上下文,看看主语是否一致,有没有关联词语,有

没有指示代词的出现等。考生能注意到前一句的主语是“这样的文化”为了保持主语一致性,应排除BC两

项,其次,根据“只有……才”巨石上的一致,能排除A项。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

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

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

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1.

【答案】(1).端午(2).七夕/乞巧(3).元宵/上元(4).重阳(5).除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筛选关键信息,其次要在关注生活的

基础上,加强文化常识的分类识记。

(1)“忠魂”“离骚”提示诗句写的是屈原,而纪念屈原的节日便是端午节;(2)“卧看牵牛织女星”是

提示,相传在“七夕”之时,牛郎和织女于鹊桥相会;(3)“见月”“闻灯不看来”是提示。上元夜,指

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我国素有元宵赏灯的风俗;(4)这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

九日即重阳节;(5)“两岁欲平分”是提示,“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是新一年的前一天

晚上。

22.

【答案】①《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代表作,它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巴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②

其中既有对上流社会黑暗内幕的揭露,更有对生活在社会底层民众痛苦磨难的展示;既有全景式的社会生

活的描摹,也有特写式的弱小群体的呼号。③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埃斯美拉达、外表丑陋,内心炽热的敲钟

人卡西莫多,是世界文学画廊中焕发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名著内容,其次要审清题干要求,

如本题要求从所给名著中“任选一本”,并写出“三点”推荐理由,且每点“不少于10个字”。推荐理由

可围绕作品的作者、内容、主旨、人物、手法效果来写,但在表达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连贯得体、简明

准确,同时在对作品的分享过程中能有自己的阅读认识。

【点睛】名著阅读积累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从学生备考的实际出发,可以积累以下方面的内容:

1、作家作品常识,包括作家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