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14板块一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含文言学问梳理)1.(2024新高考Ⅰ,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2)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主子公无法排遣的离情。
(3)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写道,江中不仅能看到江水,还能看到“”;而北望故都,又“”,视线常被遮断。答案(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才下眉头却上心头(3)中间多少行人泪可怜多数山解析(1)据题干关键信息“子路”“用三年时间治理”“千乘之国”,可定位到“比及三年”之后的两句。(2)题干信息“主子公无法排遣的离情”与该词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退”意思相同,再结合题干信息,便可定位名句。(3)题干信息“不仅能看到江水”即词句“郁孤台下清江水”,再由题干信息“还能看到”可推知所填名句应是其后一句;由“北望故都”可知,应填“西北望长安”后面一句,即“可怜多数山”。
2.(2024新高考Ⅱ,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后世多将军队中的同事称为“袍泽”,这个词源自《诗经·秦风·无衣》中“”和“”两句。
(2)杜甫《登岳阳楼》中“,”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穷无尽的景象。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斗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斗争所得,因此“,”,原来就不在于斗争。
答案(1)与子同袍与子同泽(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解析本题内容均为古诗文背诵举荐篇目,答题时,要留意“与子同袍”中的“袍”字,“吴楚东南坼”中的'“坼”字和“乾坤日夜浮”中的“乾坤”均为常见易错字。考点阐释高考对常见的名篇名句的默写要求是能结合所给语境进行正确书写,考查内容是常见的名篇名句,考查的范围按状况有所不同:2024年高考运用新教材的省份,背诵篇目为《一般中学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举荐的背诵篇目中的60篇(首);第三批启动高考的省份除辽宁省外,考查的篇目范围为原课标全国卷《考试大纲》规定的64篇(首)。考情视察新高考两套试卷都传承了全国卷的经典考查形式,即理解性情境式默写(3道题,6分),不过新高考两套试卷都是其中的一道题填写的是非连续的名句,其他两道填写的是连续的名句。一、明确考查题型题型1:理解型默写理解型默写是名篇名句考查的热点题型,其特点是把理解与背诵结合起来,要求考生依据题干供应的对所考查的“名篇名句”的分析或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内容。这种题型较之识记型默写题,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对点演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李煜面对春日的风月,在《虞美人》中感慨“,”。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假如六国疼惜自己的百姓,就足以反抗秦国,紧接着说:“,,?”
答案(1)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理解型名句默写选准句“三方法”1.关键词定位法一些名句默写题的题干列出了所填名句中的重点关键词(人、事、物、时间等),依据这些关键词可精确定位所填名句。[题目]李白《行路难》(其一)一诗经过反复回旋,最终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定位]“最终”一词已提示了所填写名句的位置,再结合“反复回旋”“境界顿开”“乐观和自信”,很明显空缺部分应当填写“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意义还原法某些名句默写题的情境提示就是对名句的意义说明或翻译,我们把语句的意义或翻译还原成古文或诗句即可。[题目]《荀子·劝学》中写“君子广泛学习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会才智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的两句是“,”。
[还原]3.技巧推断法部分名篇名句默写题的题干点明白应填名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如“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反衬”等,我们借助这些手法加以推断联想,就可以推断出应填写的名句。[题目]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人吹洞箫的场景,起先是正面描写,写洞箫的声音凄切、不绝如缕,接着用“,”两句来从侧面描写洞箫声音的悲凉。
[技巧推断]题干中“侧面描写”已明示所用手法,“洞箫声音的悲凉”已明示表达效果。依据手法和效果,及前面的提示,可联想到应当填写“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题型2:识记型默写识记型默写是名篇名句默写的常见题型,一般是给出首尾两句,要求填写中间两句,有时给出前句要求默写后句,个别题目给出中间两句要求默写前后两句。◆对点演练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3)杜甫的《登高》中“”一句,点出困苦催生白发,而“”一句,则表达了诗人欲借酒消愁而不能的苦痛之情。
答案(1)廊腰缦回各抱地势(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二、名句默写写准字“五策略”策略1:写准难写字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考生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缘由是难写字书写有误,因此对于名句名篇中的一些难写字,考生平常要勤于动笔,强化记忆,这样在考试中才能精确无误地写出来。◆对点演练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专心专一的原因。
(2)《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确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愿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答案(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清照《声声慢(寻寻找觅)》中“,”两句,用口语化的句子,异样贴切地将词人那孤凄、无聊、苦闷、激愤、无望的困难心绪极其传神地表达了出来。
(2)严格地说,浔阳并非确定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调繁杂,实在难以入耳。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表达了这样的意思。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挚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答案(1)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2)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策略2:写准同音异义字、同音异形字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读音相同而字形迥异的字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是命题者“设误”的热点。考生在平常复习时要特殊留意这些字,要有意识地多做分析比较,做到既知其形,又知其义。◆对点演练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过程中,声虽“暂歇”,却产生了更好的效果的两句是“,”。
(2)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共鸣;他们“”,遗忘了空间;“”,遗忘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物与我皆无尽也”这种豁达超然之“乐境”。
(3)韩愈在《师说》中说明说,郯子这些人,尽管“”,但孔子照旧会以之为师,这是因为“”,他把全部值得学习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老师。
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2)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3)其贤不及孔子圣人无常师策略3:写准形近字形近字在名篇名句中也比较常见,再加上读音又大多相同或相近,对考生有很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予以重视。◆对点演练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在《登高》中用“,”两句描写雄浑、寥廓而又肃杀、凋零的景象,以此衬托诗人落寞、悲壮的心情。
(2)《阿房宫赋》中“,”借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规模宏大,秦始皇生活奢华。
(3)《书愤》中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感叹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诗句是:“,。”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策略4:写准通假字通假字虽和本字的意思一样,但在默写中,若把句中的通假字写成本字,也属于误写,是不能得分的。◆对点演练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用“,”两句阐释了“人与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有成就的人擅长借助外物力气”的道理。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句,作者凭吊英雄人物,以一杯清酒祭月,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心情。
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策略5:写准虚词文言文中有大量的虚词,稍不留意就简洁漏掉,造成丢分。◆对点演练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2)杜牧《阿房宫赋》中以“,”描写阿房宫宫人的漂亮,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答案(1)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2)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古诗文背诵举荐篇目文言文20篇(含文言基础学问梳理和名句默写)(一)《论语》十二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曾子曰:“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知者不惑(同“智”)2.古今异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义:一旦。今义: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2)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视意)。(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古义:可以用来。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3.一词多义(1)质质胜文则野(形容词,质朴、朴实)(2)文质胜文则野(名词,华美、文采)(3)朝朝闻道,夕死可矣(名词,早晨)(4)克克己复礼为仁(动词,约束)4.特殊句式(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状语后置句)译文:
(2)克己复礼为仁(推断句)译文:
答案(1)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是私利(2)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5.文化常识(1)礼: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有过不同的说明。主要的说明有“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见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名句默写(1)《<论语>十二章》中提到了“,”的珍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去践行的。
(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十二章》中用“,,”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
(3)《<论语>十二章》中的“,”,表达了有志向的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决的思想。
(4)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用“,,,”,从四个方面说明白“克己复礼”的详细要求。
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3)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二)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行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1)车柔·以为轮(“车柔”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见识)(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性)2.古今异义(1)车柔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3)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人或动物的爪脚和牙齿。今义:比方坏人的党羽。(4)专心一也古义:两个词,因为心思。今义:集中留意力,多专心力;怀着的某种念头。(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古义:借居,容身。今义:托付;把志向、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古义:特指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一词多义(1)而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2)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相当于“于此”)(3)于取之于蓝(介词,从)(4)利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锋利)(5)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动词,横渡)4.词类活用(1)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用作状语,每天)(3)非能水也(名词用作动词,游泳)5.特殊句式(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推断句、省略句)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推断句、省略句)译文: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推断句、省略句)译文:
(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语后置句)译文:
(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推断句、状语后置句)译文: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译文:
(7)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省略句)译文: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译文: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的(2)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擅长借助外物罢了(3)(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窟就无处容身,是它专心浮躁的原因(4)靛青从蓝草中取得,却比蓝草颜色深(5)冰是水凝冻而成的,却比水更寒冷(6)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7)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绳,用火烤使(它)弯曲,把(它)制成车轮(8)就不能远达千里6.文化常识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名句默写(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说的也是这一点;“”,强调只有广泛学习,不断反省,君子才会才智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2)荀子在《劝学》一文中,用“”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更加广袤这一现象,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需学会借助工具。
(3)荀子在《劝学》中,以行路为例,提示人们若不重视积累,就难以到达远方的句子:“,。”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蟹虽然有“六跪”和“二螯”,但是“”,这是因为它“”。
答案(1)学不行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吾尝跂而望矣(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专心躁也(三)屈原列传(司马迁)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同“罹”,遭遇)(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同“旨”)2.一词多义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词,痛心)3.词类活用(1)屈平正道直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直)(2)明道德之广崇(名词作动词,阐明)(3)蝉蜕于浊秽(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污秽的境地)4.特殊句式(1)方正之不容也(被动句、省略句)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译文:
答案(1)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2)诚恳不欺却被怀疑,为人忠贞却被诽谤5.文化常识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也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名句默写(1)《屈原列传》中,以排比句高度概括屈原的文、辞、志、行特点的语句是“,,,”。
(2)《屈原列传》中,讲解并描述屈原诚恳不欺却被怀疑,为人忠贞却被诽谤,因而心有怨愤的语句:“,,?”
(3)《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其忧愁的详细内容是“,,,”。
(4)《屈原列传》中,概括介绍《离骚》内容的语句是“,,”。
答案(1)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4)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四)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慧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振之以威怒(“振”同“震”,威吓)2.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古义:放尽情感,即“傲慢”。今义:尽情。(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古义:使心虚。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看法。(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3.一词多义(1)当人君当神器之重(动词,掌握,主持)(2)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形容词,安定)(3)信信者效其忠(形容词,诚实)(4)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追求)(5)而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却)4.词类活用(1)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2)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名词用作动词,统治)(3)貌恭而不心服(名词用作状语,在心里)(4)人君当神器之重(形容词作名词,重要位置)(5)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形容词作名词,危难的状况)(6)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的人)(7)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好的看法)(8)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形容词作动词,达到远方)(9)必固其根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10)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11)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静)(1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1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5.特殊句式(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推断句)译文: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状语后置句)译文: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被动句)译文:
答案(1)这也(犹如)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密,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2)虽然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严怒气来威吓人民(3)担忧(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臣下的看法6.文化常识君王的称谓(1)神器:“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2)万岁:本为祝颂之词。古人饮酒上寿的祝词,后用于祝颂帝王。后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敬重,就成为帝王的代称。(3)陛下:宫殿的台阶下。古代臣子不能直呼皇上,必需先告知台阶下的侍者,请他们转达。后来就演化成用“陛下”代称皇上。(4)天子: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受命于天,所以称皇帝为天子。(5)圣驾:驾,本指皇帝的车驾,古人认为皇帝当乘车行天下,于是用“驾”代称皇帝。◆名句默写(1)《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论证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也易失天下的缘由是“,;,”。
(3)《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确定人民力气的句子是“,;,”。
(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强调不要因君王个人的心情变更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的句子是“,”。
(5)《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用人纳谏”的策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的句子是“,”。
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五)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确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凭它(他)来……的。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今义:连词,上文是缘由、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很多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化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化。(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确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须要。3.一词多义(1)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2)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3)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4)惑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5)之择师而教之(指代人或事物,这里译为“他”,指孩子)(6)其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它们)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惑而不从师(名词作动词,有了怀疑)(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5)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形容词作名词,愚人)(7)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愧)(9)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推断句)译文: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推断句)译文:
(3)不拘于时(被动句)译文: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译文: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句)译文:
(6)而耻学于师(状语后置句)译文: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译文:
(8)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句式)译文:
答案(1)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怀疑的人(2)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3)不受时俗的限制(4)不明句读,不能说明疑难问题(5)他懂得道理原来比我早(6)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7)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8)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6.文化常识(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故并举。巫主要以祝祷、占卜等为业,也为人治病。(2)句读:断开句子的学问。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古代说明经书的著作。◆名句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表达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句子是“,”。
(2)《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一句是“”;他认为有些老师只能教孩子们读书断句的句子是“,”。
(3)韩愈在《师说》中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接着他还说明白弟子和老师在学问方面只是领悟的时间有先后,各有所长,如是而已。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无论“他”生在“我”的前面还是后面,“我”都把“他”当成自己的老师,其前提是“”;在文章结尾说自己创作《师说》以赠李蟠的缘由是“”。
答案(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余嘉其能行古道(六)阿房宫赋(杜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凹凸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古今异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指人各专心机,相互排挤。(2)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义:天气(雨雪阴晴)的意思。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3)燕赵之保藏,韩魏之经营古义: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安排或组织。(4)可怜焦土古义:惋惜。今义:怜悯。2.一词多义(1)一六王毕,四海一(动词,统一)(2)爱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动词,喜爱)(3)族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动词,灭族)(4)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助词,不译)3.词类活用(1)骊山北构而西折(名词作状语,向北;名词作状语,向西)(2)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乘辇车)(3)朝歌夜弦(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名词作状语,在晚上)(4)日益骄固(名词作状语,一每天地)(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名词作状语,出现了龙)(6)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7)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名词作状语,弹奏)(8)谁得而族灭也(名词作动词,灭族)(9)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意动用法,以……为鉴)(1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动用法,为……哀叹)(12)燕赵之保藏(动词作名词,指保藏的金玉珍宝等物)(13)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4.特殊句式(1)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推断句)译文:
(2)函谷举(被动句)译文:
(3)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译文: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译文:
答案(1)一个人的想法,就是千万人的想法啊。(2)函谷关被攻破了。(3)秦朝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4)使(阿房宫中)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多。5.文化常识(1)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君。(2)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嫱,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即皇帝的侍妾。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3)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4)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微小。◆名句默写(1)《红楼梦》中的“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出自《阿房宫赋》中“,”两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描写楼阁随地形而建,彼此环绕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两句把桥比方为横卧在河面上的长龙,使静态的桥有了动态之美。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若能变更对六国之民的看法,秦的历史将会改写的名句:“,,?”
(5)《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不行一方面极力搜刮,另一方面却“”。
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5)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七)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输赢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输赢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暴霜露,斩荆棘“暴”同“曝”,暴露2.古今异义(1)至于颠覆古义: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气。今义:理解事物的实力。(4)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解并描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3.一词多义(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2)兵非兵不利(兵器)(3)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暴露)(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5)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6)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前“为”是动词,意为“治(7)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8)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介词,拿、用)4.词类活用(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每天地;名词作状语一月月地)(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守道义)(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4)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究竟)(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受贿);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受贿)](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推断句)译文:
(2)斯用兵之效也(推断句)译文:
(3)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推断句)译文:
(4)苟以天下之大(定语后置)译文:
(5)齐人勿附于秦(状语后置)译文:
(6)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省略句)译文: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省略句)译文:
(8)举以予人(省略句)译文:
(9)洎牧以谗诛(被动句)译文:
(10)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其次个“为”字表被动)译文:
答案(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2)这就是运用武力的功效(3)贿赂秦国而使自己的国力减弱,这是灭亡的缘由(4)假如靠着偌大的天下(5)齐国不亲附秦国(6)(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的五国(7)想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8)拿来送给别人(9)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而被杀害(10)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6.文化常识(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2)故事:旧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名句默写(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2)《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3)《六国论》中表现诸侯国先人艰苦开拓疆土的句子是“,”。
(4)《六国论》中的“,,,”,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精确形象地说明白赂秦的严峻危害。
(5)《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句子是“,,”。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暴霜露斩荆棘(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八)《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见,不任区区憧憬之至!◆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不复一一自辨(“辨”同“辩”,译为“分辩”)2.古今异义(1)不任区区憧憬之至古义:小,用于自称的谦辞。今义:(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2)故略上报古义:写回信。今义:向上级汇报。3.一词多义(1)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顾念,忧虑)(2)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计划)(3)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本来)(4)见冀君实或见恕(用在动词前,有称代作用,表示对自己(5)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正,修订)(6)如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动词,像)(7)于于反复不宜卤莽(介词,在)(8)以故今具道所以(介词,理由)4.词类活用(1)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名词用作动词,施加恩泽)(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名词用作动词,做事)5.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推断句)译文:
(2)终必不蒙见察(被动句)译文:
(3)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状语后置)译文:
(4)以谓受命于人主(状语后置)译文:
(5)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宾语前置句)译文:
(6)至于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译文:
答案(1)这是我们彼此所持的政治主见不同的原因啊(2)(但)终究确定(是)不能被(您)理解(3)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4)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吩咐(5)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6)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名句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对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对的句子:,。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对的句子:,。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干脆点明白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治上不投合的缘由所在。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为论证的立足点,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语道破的分析。
(7)在《答司马谏议书》中,“,”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答案(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3)辟邪说难壬人(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5)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6)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7)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九)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行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全部,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缪”同“缭”,盘绕、围绕)2.古今异义(1)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人与牛相斗的消遣活动。(2)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3)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4)于是饮酒乐甚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3.一词多义(1)望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的十五日)(2)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动词,起)(3)属举酒属客(动词,劝请)(4)于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5)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6)而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转折关系连词,但)(7)之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4.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名词活用作动词,歌咏)(2)桂棹兮兰桨(名词作状语,用桂树;名词作状语,用木兰)(3)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4)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起舞)(5)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6)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8)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9)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作动词,攻下,向东流)(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11)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12)哀吾生之须臾(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哀叹)(13)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14)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白)5.特殊句式(1)固一世之雄也(推断句)译文: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译文: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译文:
(4)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译文:
(5)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译文: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译文:
(7)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译文:
(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译文:
(9)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译文:
答案(1)本是一位盖世英雄(2)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3)为什么箫声这样悲凉呢(4)我们又艳羡什么呢(5)可如今在哪里呢(6)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和牛宿之间(7)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巡游(8)越过那茫茫的江面(9)有位吹洞箫的客人6.文化常识(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终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2)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3)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名句默写(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盛况。
(2)《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充溢,江水无穷无尽,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3)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客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的“,”。
(4)《赤壁赋》中“,”两句借助详细形象,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把凄凉宛转、悲凉幽怨的箫声表现得形象、真实,使人如闻其声,凄然落泪。
(5)在《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乎其微的句子是“,”,以此来感慨人类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
(6)《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来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
(7)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游人心胸开阔,自由自由,乘着小舟在广袤旷远的江面上随波漂荡的两句是“,”。
(8)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从事物变更的角度来视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9)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亮升起之后仿佛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的情状的两句是“,”。
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6)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9)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十)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静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佛寺或道观中住持住的房间;寺院的住持。(2)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表示依据以往的阅历,某种状况在确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常常发生。(3)三五之夜古义:农历每月十五。今义:表示数目不多,约数。2.一词多义(1)始室始洞然(副词,方,才)(2)过日过午已昏(偏过)(3)归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4)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环视)(5)去比去,以手阖门(离开)(6)为轩东故尝为厨(作为)3.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2)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3)垣墙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4)乳二世(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培育)(5)执此以朝(名词用作动词,上朝)(6)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作名词,一体)4.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推断句)译文:
(2)妪,先大母婢也(推断句)译文:
(3)鸡栖于厅(状语后置句)译文:
(4)其制稍异于前(状语后置句)译文:
(5)而母立于兹(状语后置句)译文:
(6)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
(7)以当南日(省略句)译文:
(8)语未毕,余泣(省略句)译文:
(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被动句)译文:
答案(1)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2)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3)鸡在厅堂里栖息(4)它的规制跟过去稍有不同(5)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6)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7)用(北墙)对着南边射来的日光(8)(老婆婆)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9)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烧毁5.文化常识(1)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2)束发:男子十五岁。(3)及笄:笄,古代盘头发用的簪子。指女子满十五周岁。(4)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5)先考、先妣:“先”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先考,对已离世的父亲的尊称。先妣,对已离世的母亲的尊称。◆名句默写(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描写项脊轩在农历十五之夜的漂亮可爱的景色。
(2)《项脊轩志》中写作者通过描写奇妙意象怀念亡妻的句子是“,,”。
(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亡母,借老妪口吻写出“”的动作和“?”的问候,描绘出了一个听到女儿啼哭就动了怜爱之情的母亲的形象,突出了母亲的慈祥和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4)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祖母,写祖母来看我时“”且自语,后又“”,这两个动作描写,将祖母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期望的困难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答案(1)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2)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3)以指叩门扉儿寒乎欲食乎(4)以手阖门持一象笏至(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文言基础学问梳理1.通假字(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希”同“稀”,稀疏)(2)莫春者(“莫”同“暮”)2.古今异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3.一词多义(1)与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成,赞同)(2)率子路率尔而对曰(轻率)(3)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4)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4.词类活用(1)如会同,端章甫(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3)鼓瑟希(名词用作动词,弹奏)(4)冠者五六人(名词用作动词,戴帽子)(5)可使有勇(形容词用作名词,志气)(6)赤也为之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相)(7)且知方也(形容词作名词,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8)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相)5.特殊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译文:
(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译文:
(3)加之以师旅(状语后置)译文:
(4)异乎三子者之撰(状语后置)译文:
(5)浴乎沂,风乎舞雩(状语后置)译文:
(6)可使(之)有勇(省略句)译文:
答案(1)不了解我呀(2)那么(你们)准备怎么做呢(3)有军队来攻打它(4)(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5)到沂河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6)可以使(人民)都有志气◆名句默写(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干脆让弟子们言志,而是先用温柔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建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冉有比较虚心,从他述志时说的“,”可以看出。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动人的画面“,,”。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可以看出。
答案(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4)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十二)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行胜记,唯倜傥特别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行用,退论书策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低温技术转让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售公园别墅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差安装配电柜合同范本
- 低颅压综合征的护理
-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招聘考试真题2022
- 2025届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物理试题(含解析)
- TAT相关研究报告
- 安全生产责任协议书
- 2024标准供货合同范本参考
- 2024至2030年中国锌合金名片盒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酒店与单位协议价合同范本
- 2024江西南昌市政公用集团招聘58人(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留置胃管课件
- (正式版)SH∕T 3548-2024 石油化工涂料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2024年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全册思维导图高中地理人教版
- 2024年贵州省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2023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数学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真题卷含答案
- 人工智能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500题)
- 跨地区经营纳税企业的分支机构年度纳税申报表(2021年版)
- 大班语言《许多许多刺》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