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编部版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编部版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编部版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编部版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一(上册)编部版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新授课“教学课件+配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鉴赏散文的相关知识。2、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3、(美点寻踪)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游踪。4、引导学生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5、让学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6、把握作者的感情线索。教学目标一、皎洁的月光照在湖面上,微风吹动,荡起层层涟漪,湖面___________,这样的美景,真是让人__________,此时此刻,再将我们的思绪打开,湖面有一片田田的荷塘,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波光粼粼流连忘返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把握抒情散文语言的表达特点,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作者处境。核心素养一、导入新课第一课时、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语句。、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与‘月色下的荷塘’相比,‘荷塘中的月色’更难写,朱自清用一个动词写出了月色的动态,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这个动词,想一想妙在何处?、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也有类似的一个动词,你能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一些思考吗?、‘荷叶、荷花、荷香、荷波’,你认为哪个最难写?”“朱自清是如何写‘荷香’的?奇在哪里?2.1整体把握,自主探究二、整体把握2.2、梳理自然段的情节2.2.1、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2.2.2、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整体把握2.3、综合、归纳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4—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前三段,写夜赏的缘由。7--9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整体把握2.4、阅读全文,为文章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6段)第三部分(7-10段)夜观荷塘的缘由荷塘月色采莲旧俗

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整体把握家小径求宁静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小径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明线:游踪(外结构)暗线:情感(内结构)整体把握现实现实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幽雅宁静朦胧整体把握文章结构表第九十段:由江南采莲想到家乡而行至家门口,迎接他的仍是一片寂静。整体把握作者简介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泻”字形容月光,如流水般静静照在荷叶与花上,传达出柔和流动之感,展现宁静美丽之景。这种描写将月光比作流水,既显动态美,又显宁静平和。此用词生动立体,让读者仿佛置身荷塘,感受月光与荷花的和谐。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亦有类似动词,两者可相互借鉴思考。、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也有类似的一个动词,你能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一些思考吗?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描绘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其中“荷香”最难描绘,因其抽象性。他巧妙地将荷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新颖且诗意,使读者感受到荷香的清淡缥缈。这种写法通过通感,突破了常规描写,展现了朱自清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使“荷香”生动且富有情感。整体把握__________诗人知人论世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朱自清全集》。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898—1948)作者简介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16(18岁)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5(27岁)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铮铮铁骨的作家。知人论世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朱自清是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初,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6月,北平学生掀起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的运动。当时,朱自清身患重病,又无钱医治,但他毫不犹豫地在写着“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的宣言上签了自己的名字。8月初,朱自清病情加重,入院治疗无效,12日逝世。那时他年仅50岁。临终前,朱自清以微弱的声音谆谆叮嘱家人:“有件事要记住,我是在拒绝美国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合给的美国面粉!”人物轶事主要作品有:《雪朝》(诗集)1922,《踪迹》(诗与散文)1924,《背影》(散文集)1928,《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散文名篇:《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作者简介创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清华园,此时南方还在进行着血雨腥风的屠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发生分化。仍然坚守文化批判阵地的知识分子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寂寞和凄凉,因而陷入苦闷彷徨之中。这是处在“五四”和第一次大革命两个革命高潮之间的低谷中的时代的苦闷,是觉醒的一代人醒来之后面对无际的黑暗而深感理想失落、无路可走的苦闷。怀着火一样热情的启蒙者碰到的却是冰一般冷酷的现实,觉醒的个性却无法找到让个性自由伸展的条件,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朗读课本,回答问题。1.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

明确:《荷塘月色》表现了作者为国家民族命运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也表现了他不愿意投身武装革命,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心态的反映。整体把握

2.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明确:因为这是作者性格的真实写照,也是因为当时作者这种矛盾心态非常强烈。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明确:作者主观上想通过游览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宁静的心态,客观上确实在观赏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时侯,作者完全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回归不宁静,又重新忧郁起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就是他不宁静的表现。第七段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想起采莲的事情?

明确:以采莲的热闹衬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莲同物,作者又是扬州人,对江南习俗很了解。

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明确:作者想寻找美景,使自己宁静,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态而不得,当然伤感。整体把握

6.第八段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明确:方面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但主要目的还是以静写动,以静来反衬自己,心里的极不宁静。心里的不宁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澜。全篇充满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社会的动荡与荷塘一隅的寂静,内心的动荡与内心的宁静形成对立统一,文章开头心里不宁静,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趋于心静,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宁静的现实中来,也形成对立、转化。

整体把握与‘月色下的荷塘’相比,‘荷塘中的月色’更难写,朱自清用一个动词写出了月色的动态,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这个动词,想一想妙在何处?明确:动词“泻”通常用来形容液体流动,朱自清用它来形容月光,既形象又新颖,使得月光的流动感跃然纸上,仿佛月光真的像流水一样轻轻地滑过荷塘。“泻”字传达出月光的柔和与连续性,给人以宁静、平和的感受,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观察之细腻,对自然景物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文学美感,也加深场景的想象,使得整个荷塘在月色笼罩下显得更加生动和立体。整体把握8、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也有类似的一个动词,你能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一些思考吗?明确: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也有类似的一个动词,你能把两者联系起来,作一些思考吗?整体把握二、针对上述问题请学生认真讨论?①心里颇不宁静表现了什么?作者采用什么方式来排解不宁静的?②为什么作者要反复写“爱热闹也爱冷静”的双重性格?

③作者说自己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写出如此宁静的文章?

④采莲与文章主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写采莲的事情?

⑤第六段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⑥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余?

⑦《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整体把握三、自由表述,再现你心目中的荷塘月色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用哪一种绘画形式来表现《荷塘月色》,油画?素描?水彩?水粉?水墨?01“荷塘月色”不只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审美化了的现实世界。是作者心灵的外化,情感的投射,是作者主观生命情调和客观景象的完美融合。其实,不只是朱自清先生,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片“荷塘月色”,让我们得以“自清”:使自己的内心清醒、清洁、清静,让我们的心灵归于平静。02整体把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4.1熟读精美语段朗读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师要求学生诵读时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为主,“内在”情感要丰富,表现出优美的“韵味”,语速宜缓,节奏分明。

课后作业上网或者上图书馆查找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走近朱自清。四、品读赏析4.2欣赏精美语言形象美——手法多样:鲜明的比喻、明显的对比、强烈的衬托、生动的拟人、传神的通感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品读赏析4.3本文的语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辞的手法,如: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品读赏析拟人句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小结:拟人灵秀动人通感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小结:通感迷离精妙品读赏析通感句解释: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品读赏析4.4叠词节奏鲜明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等

4.4.1提出叠词该运用及作用问题?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明确:叠词有两大作用实观效应,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形象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品读赏析五、动词准确形象5.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泻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5.1.1、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明确:“泻”──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六、艺术表现手法6.1、叠词的使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言平实自然。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薪薪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6.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为何用画不用印?明确:“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明确:画面美: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的朦胧景色。艺术表现手法6.3、思考语言有什么特点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6.4、写景技巧: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漂浮的姿态,一种摄人心魄的意境。艺术表现手法6.5、写景的特点第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艺术表现手法大量景物描写月光下的荷塘(素淡宁静)荷塘上的月色(朦胧柔和)荷塘曲曲折折荷叶田田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星星明珠美人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荷波闪电凝碧流水脉脉月光泻浮洗笼月影画光与影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艺术表现手法6.6、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①写荷叶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荷叶勃勃的生机,②写荷花用了拟人,博喻,“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明珠,星星,美人”,三个比喻构成博喻,把盛开的和含苞待放的白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从姿态和光华、气质上写出荷花之美。③写荷香用了通感。作者以歌声来写花香,将读者的感受从嗅觉转到听觉上来,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在断断续续,若有若无的特点上极为相似,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艺术表现手法6.7、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象?又是如何写的?④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荷叶中间零星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的表现出月下荷塘幽静又富有生气的特点。⑤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致,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的表现出了朦胧月色下荷花轻柔的姿态。

⑥远近结合,田田的叶子属于远景,袅娜的荷花属于近景,一远一近,远近结合,使月下的荷塘呈现一定的层次感。艺术表现手法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春》)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它不同于明喻、暗喻、借喻等等各种比喻。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6.8、(比喻)

博喻:艺术表现手法6.9、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了几分雕琢,而比诗歌又多了几分清淡和自然。本课在语言上的造诣极高,请简要分析。多用比喻。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妙用通感,如:用“歌声”喻清香,嗅觉向听觉转移,说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以“名曲”喻月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巧用动词,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被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很有趣味。艺术表现手法七、文体知识——了解“散文”意境深邃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达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的语言大多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同时,又兼具简洁质朴,自然流畅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说散文取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表现手法也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7.1、散文的特点文体知识7.2、散文的分类叙事性散文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朱自清《荷塘月色》哲理性散文尼采的《我的灵魂》鉴赏散文的修辞手法《荷塘月色》一文运用了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