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 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载体,这也就确立了它与其他的基础学科不通之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语文教学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传承、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以此来培养高中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1];新课标让传统文化教育上升到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其他不同版本的新课标教材中看出来。 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师忽视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面对学生高考的压力,语文教学中也更加重视学生的答题技巧,目的在于取得高分,在此情况下,学生对于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便不求甚解[2]。而高中语文课文中涉及古诗词的文章一般不做重点标记,仅以课外延展称呼,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必备课文只有学习新课才会被讲授,重点背诵课文或片段囫囵吞枣般识记。学生对理解这些古文中蕴含的意象、道理,不做过深了解。如《诗经#8226;氓》和《孔雀东南飞》就可以围绕女性“自爱”比较阅读,《氓》的女主人公被抛弃后敢于为自己发声,控诉负心人的恶行,捍卫自己的尊严。《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在丈夫被休弃后选择以死抗争,以肉体的解脱获得灵魂的自由。这两首古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古代女性中的悲剧代表,她们凭借着坚强的内心维护着自己作为女性的尊严。而学生了解并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前提是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理解。只有学生理解了文学作品中的意蕴,才能够感受作品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从而产生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在简单地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学习翻译古诗文,熟记通假字和字意,了解古诗文的时代背景,但对于其内里韵味却不予深入探究,学生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中的魅力难以体味,从而减弱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师生过分依赖工具书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死板的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取,对于涉及到的传统文化,依旧是照本宣科,而不对其中的文化韵味进行深究,学生也无法感受到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魅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对于非重点考试科目的文言文没有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讨论,迫使文化知识仅仅停在静态学习上,没有让传统文化和高中语文的魅力完美融合起来。高中教学中,学生主要依据工具书来查找古代诗文的译文,而自己则对其不求甚解,不予深究。工具书的大量使用,使得学生依赖心过大,不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也会在教师授课中心态懒散,影响着高中语文传统人文文化的弘扬,也不利于锻炼学生自主鉴赏、理解传统古诗文的能力。 三、传统文化渗透方式 (一)科学设计,完善课文 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学习时,要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需要秉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理念,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该予以继承弘扬,对于其中的不适应现当代时代要求的则应当予以摒弃,总的来说,继承传统文化,重在批判继承。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对学生教学需要落实素质教育,即不仅仅是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们追寻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导引者。例如在学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注意了解时代背景,常说知人论世,便是在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人生境遇的大环境下去理解诗歌的意蕴。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副包含了瑰丽奇妙的梦境仙游世界,而最终从仙境中惊醒回归现实,这种梦境与现实的反差,与诗人本身被赐金放还的人生境遇是相互契合的。学生通过自主寻找李白的人生境遇,便能够更加深刻的明白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文化意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拓展教学,培养兴趣 教师观要求我们要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知识面毕竟比较狭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指引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途径,让学生知道“如何寻找”,让学生在其它辅助工具下,展开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资料收集的能力,引导学生以自我思维展开学习、讨论,并向集体思维整合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学生、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传统文化是我国现当代文化的根基,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与发展,才得以永葆生机与活力。鉴于此,高中年级段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黄金年龄段,高中生无论生理、心理都已趋向成人化,对他们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作者:葛娜单位:吉林省东辽县第一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周卫山.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J].中国市场,2013,29:201-202. [2]吕萍惠.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38. [3]武育新.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5,30:111. [4]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04. 第二篇: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契合 中国传统文化常常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古人借用语言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生活方式、精神追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包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教学,如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秋水》《非攻》《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古典经典著作都是学生必须学习的篇章。 一、应用传统文字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基本的汉语语言知识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高中生只有打牢汉语语言的基础,才能够提升口语交流的水平以及书面写作水平。很多高中生不喜欢学汉语语言知识,这是由于很多高中生认为教师在开展汉语言知识教学时总是让他们学非常抽象的、艰涩的理论,如果高中语文教师不能优化教学方法,学生就不愿意自主地学习汉语语言知识。实际上,古人在学习语文知识时也需要学习汉语语言的知识,然而古人的汉语语言教学富有趣味性,古人的传统文字训练可以成为当今教师的教学借鉴。以古人引导学生学习词性的知识为例,古人通常不会告诉学生词语属于哪种词汇,那么古人应用怎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词性知识呢?古人通常是用引导学生玩对对子的游戏让他们理解汉语言的词性,比如引导学生玩对对子的游戏时,会突然说出词汇“高山”,学生要迅速对出与之相应的词汇,如对“大海”。这两组词的“高”与“大”都是形容词,形容词后就是名词。这样词性相同而意思不同的词,可以配成一对。当然,对对联这个游戏之所以是汉语言游戏,是因为它含有一定的趣味性,这个游戏的最大趣味性就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对出更多的、更相配的词汇。比如,能与“高山”配对的词汇还有“流水”,这两组词汇也能凑成非常有趣的对子。过于单一的汉语言教学的方法只会令学生排斥学习汉语言知识,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的趣味汉语言教学方法,教师可借鉴传统文化中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 二、应用传统知识训练强化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文化的魅力,他们就会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反之,他们就会用对待任务的方式学习语文知识。我国的传统语言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充满艺术灵性,语文教师可从传统语文艺术着手引导学生感受语文文化的魅力。比如,曾有一名语文教师组织学生鉴赏古人的字帖。很多学生不了解书法艺术,他们在鉴赏书法以前觉得书法有什么好看的?写得再好的字也无非就是个字。这名教师先引导学生鉴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许多学生便被这些书法字帖迷住了。学生在欣赏王羲之的书法时,能够感受到这位书法家恣意、豪迈、潇洒的性格,他把自己的性格融入书法中。这名教师一边引导学生鉴赏《兰亭集序》,一边为学生介绍其产生的缘由———《兰亭集序》写自外族入侵的时候,为了表现民族气节,鼓励同胞共抗异族,王羲之约文友在兰亭留下笔墨。他想用书法艺术传递自己的爱国思想:外族是不能打败华夏民族的,即使华夏民族一时会在战场上失利,可是华夏民族的文化是不可征服的,这种文化承载着国人的精神,只要保持着这样的精神,国人总有一天会打败异族。王羲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了《兰亭集序》,它满载着他的爱国热情,他展现出作为华夏民族一员内心的自豪感。很多学生鉴赏了书法,了解了每幅书法背后的文化背景以后,对语文传统艺术产生了兴趣,他们产生了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想法。高中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语文文化艺术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语文文化的魅力,进而愿意通过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方式传承语文文化。 三、应用古典文学名著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高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而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很多语文教师表示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他们希望能够找到高效开展语文写作训练的方法。学生的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语文积累有关,通常学生语文知识积累得越多,写作水平便越高。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国学名著,让学生从国学名著中汲取语文知识。比如,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劝学》就是议论文的典范。高中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以这一篇文章为范文,分析议论文的写作框架。通过学习这一篇课文,学生会发现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框架为:首先说明自己的议题及探讨这个议题的意义;其次应用多种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阐述观点的语言要生动、富有感染力,观点与观点之间要有内在逻辑联系;最后要强调自己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点睛。基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写作方法是具有共通性的,学生可以以古典文学经典名著为范本,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写作基础。我国传统的国学名著是经过时光考验的文学作品,它们能被广泛流传就是由于它们具有较高的语文文学艺术价值,在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典文学名著,汲取语文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要把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说明了这种教学方案实施的方法。 作者:仰海龙单位: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渗透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家,民俗更是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家的文化精髓,五十六个民族的民俗各不相同,如何才能让下一代人进行了解与继承,是我们这代人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加了解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面更为广泛的涉猎,更能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 一、丰富教师的民俗文化知识 教师是引领学生走进知识海洋的一位重要领路人,提高教师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增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更可以达到对学生更好教导的目的。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不断积累民俗文化知识,将有趣的各民族文化现象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积极吸取前人的劳动智慧与成果并加以利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二、分析讲解各民俗文化中当地的风土人情 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将教材内容变得生动而活泼,调节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在讲解《胡同文化》时,它主要讲述的是在北京的胡同里出现的各种事儿,讨论了作为北京当地市民的文化心态,在作者心里,胡同不仅是真实存在的一条巷,还是一种精神文化。教材中不仅让学生知道大部分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坐落方式,同时还对这种极强的方位意识作了日常生活处理,如“东去”“西去”等正体现了受环境影响的北京人。另外,胡同的民俗文化更是讲解的内容,比如,文章中所提到的“破家值万贯”就说明了北京人对胡同的热爱和保护之情,这种感情不是高楼大厦所能给予的;从“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就可以看到平常北京当地人所生活的现状了,邻居来回串个门,有点事儿的话,帮个忙,随个份子钱。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出北京胡同的景象,加深学生的印象与记忆,让学生通过北京人下棋、逗鸟来体会到那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心态,了解其民俗文化知识。 三、将民俗文化作为复杂化教材内容的讲解突破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民俗文化在文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为文章增添了许多亮点,对其进行了解,更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不但如此,有趣的民俗文化可以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如果单单读写课文,了解课文中的内容故事,不免觉得枯燥而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针对两个方面入手:(1)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林黛玉是贾母唯一的外甥女,其地位也是很高的,可是寄人篱下的窘迫感使得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而且荣国府不比平常人家,身份尊贵,家庭荣耀显贵,也让林黛玉生出“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拘谨行为,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作出合理的解释。(2)介绍相关背景的风土人情,在描写贾宝玉时“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时,向学生可以做简单的介绍,“箭袖”在清朝服饰中代表着家世地位,只有达官贵族才可以穿着箭袖,是身份的象征。由此以来,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荣国府在当时环境中的地位以及财富能力,从而更突出贾宝玉的身份地位以及在家庭中受重视的程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把与教材有关的民俗文化融入书本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想象当时的社会现象,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书本中的知识内容。 四、用民俗文化穿针引线,体现文章内涵 把民俗文化作为文章的主线索,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有序。比如,鲁迅先生在文章《祝福》中的祥林嫂一角,单读这一篇文章时,显而易见的是鲁四老爷压迫的祥林嫂,是他把她逼到可怜的一步,鲁四老爷才是罪魁祸首。学生如此理解也是正确的,但是教师更应该把当时的民俗和文章进行结合,就当时的社会来讲,鲁四老爷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维护者,代表着一类人,一类拥有陋习盲目的信仰者,并不是他针对祥林嫂一个加以迫害,更多的是社会环境影响出现这种人,事实上,鲁四老爷和柳妈本质上是同一类人,都是封建思想特别严重的崇拜者,而祥林嫂的悲剧更多的是由封建社会阶级地位压迫造成的。总之,加深高中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了解,才能使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对培育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打下牢固基础。 作者:王甜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星子中学 参考文献: 冯汝林.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2013.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中国的高中生,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英语。也不是学习数理化。而是要先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近年来,随着英语的热门,语文以及传统文化渐渐被学生所抛弃。这是我国教学体系的失误,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危机。因此改变这一现状的方式,就是从学生的课程中入手,利用语文课来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转变当下应试模式的生硬教育,利用生动的古诗词,来唤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延续,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养成一定的文化底蕴。 一、深入挖掘教材利用古文与诗 词来渗透传统文化要进行语文的传统教学,其实高中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进行细致的研究与学习。比如,苏洵的《六国论》中描写了六国为何破灭,而秦国为何统一。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并讲解,战国时代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可以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而作者身处北宋,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为了与北方求和,不断地割地赔款,与六国和秦国的关系很像。因此作者利用此文,借古讽今道出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仅,火不灭。”的道理。由此可见高中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都可以引申出很多的背景,而这些相关的写作背景,又包含着太多的传统文化。比如有辞藻华丽的《兰亭集序》,也有借古伤今的《阿房宫赋》。而这些内容都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部分,古人的思维以及他们的想法,都贯穿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需要我们进行发掘与探索。除了对于教材的深入教学,作为教师还要让学生对文章产生兴趣。比如,男生都喜欢历史与战争,那么在讲到苏轼的《赤壁怀古》时,可以为学生着重介绍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通过形象的讲解,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而对于女生柳永的诗词更适合她们学习,优美的诗句,与巧妙的抒情可以让她们在诗词中流连忘返。当然,除了学习课文本身之外,其蕴含的文化还包含了传统的道德与伦理,古人的思维与意识。这些都是平时学生学不到的,但这些却都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主动,传统文化的渗透,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对文章讲解中要贯穿写作背景感悟作者的精神 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与理解,都离不开写作的背景环境。很多文章放在今天这个时代,学生学习与理解起来有很多困难。但是如果充分了解背景知识,并且站在作者的立场去理解文章,那么学习起来必将事半功倍,同时还能充分的了解并学习当时的社会以及文化背景。比如在学习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这篇文章时,首先要介绍作者文天祥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经历的不同。其次作者所处的南宋末期,面对蒙古军队的南下作者只身前往敌营谈判,结果遭到无理扣押最终逃脱。并且在逃亡之后作者留下了“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句并千古流传。在了解了这些创作背景之后,学生再学习《指南录后序》就会有很强的代入感,与作者忠诚与国家忠诚于民族的精神产生共鸣。并且加强了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学习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情怀。正所谓知人论世,知事论史,知史论己,高中语文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保持一个较高的层面来面对并思考人生。在这个浮躁且纷乱的社会,能让学生不断的学习并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我国未来逐渐实现精神文明的希望。 三、注重汉语思维方式深入经典作品进行细致教学 汉语作为我国的母语,传承了千年之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着很大的改变。因此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要根据汉语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阅读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明确作者的思路,并抓住古文学习的精髓。比如,在学习王勃所写的《滕王阁序》时,就要注意这篇文章的写作格式。全篇文章波澜壮阔,对仗工整,是骈文中难得的嘉篇伟作。整篇文章紧扣宴席为主题,通过刻画周边的风景、地理、人物、与自然风光,让整篇文章变得生动且动态。学生在学习起来,仿佛里面的场景跃然纸上。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度的理解与描写的感受。同时还要学习古文的运用与思维方式,比如在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仗工整的句子,严谨的排列组成了整篇文章。这种用词简练,且满篇华彩一气呵成的文章,反映出来了我国传统文化,力求平衡对称的思维。因此学生要深入的去研究与学习,才能感悟到这类语言应用的特点。 四、结语 高中语文的学习,对于传统文化的增长有着很大的助力。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地文化渗透。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还能接受到传统文化鞋熏陶。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他们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作者:常冬美单位:江苏省泰兴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敏.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 【2】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 【3】邓安华.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J】.才智,2015(30) 【4】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2006(04) 第五篇:高中语文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文化传承的渗透 现代教育技术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想要把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与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结合在一起,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的。由于部分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所以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讲究一定的措施,不能一味的解释语言的表面意思,这样苍白无力的讲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文字的理解了。对于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这一板块,我们可以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展示与传统文化的剧本式学习 高中语文的新课标已经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改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说明我们在教学的活动中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比较偏向于固定的背诵,其实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并不能在简单的复述中被传达出来,语言的魅力没有完全展示,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一些比较经典的古体小说,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很唯美的剧本,像《红楼梦》中很多桥段都是很值得去推敲的,林妹妹的多愁善感与才情、贾宝玉的爱与无奈、凤姐的泼辣与干练。老师可以根据具体课题要求将其改成剧本形式,用多媒体放映,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下完成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这个过程学习到的知识绝对比只在书本上读读要有效的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情不自禁的去研读传统文化。这种将声音、图片、文字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学起来更有画面感,也就刚好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了。 二、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导与传统文化的联想式学习 学校教学的宗旨不仅是要教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更是提倡学生可以自主创新,多思维的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联想式的学习方法更是可以帮助许多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点,更加灵活的运用知识。现代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原本只有黑板和粉笔的教室里面安装上放映机和几台电脑,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憧憬,他们更愿意接受这样一种新式的教学课堂。对于比较难以理解的传统文化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行学习;对于文章中出现的情景可以进行多媒体放映等模式;对于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课前进行短时间的简单回顾。这都是现代教育技术带给传统文化的好处,有利于其被更好的传承。例如,在《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副壮阔的革命画,这样同学们就可以通过视觉感受从而联想到当时那种伟大的革命情怀;在《勾践灭吴》的学习中,可以放一些影视片段,这样更直观的展现文章中想要传达的思想,同学们对于勾践卧薪尝胆的决心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鸿门宴》的学习中,可以通过音乐的配合朗读文章,就可以更形象的感受当时的紧张的氛围。类似于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避免课堂上紧张的气氛,也可以让学生能够置身其境,感受古人的智慧,来自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现代教育技术的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多途径传承 有发展必然就有淘汰,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宝贵的财富,如何将这笔财富继承下去成为我们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带来高考的成绩,更是伴随学生一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把传统文化嵌入学生的生活中。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多角度的解读,通过多媒体展示传统文化的来源以及发展,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对于自己的意义,他们既可以通过它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他们愿意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去跟身边的朋友分享,尽可能达到每个人都可以对传统文化说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一些课本中出现的传统节日,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不同地方的习俗,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教学,这样既生动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还有很多课外学习的办法。例如,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跟老师进行交流互动,私下回家也可以通过现代网络跟老师沟通,有什么上课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来进行解答,加固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运用知识。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给古诗文配乐、为古文作画、为情景教学制作动画等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更深度的学习。鼓励学生进行校内校外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看国学大师的演讲报告的视频、通过网络号召身边的人学习传统文化。 四、小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悠悠古韵与勃勃生机是有机结合的,高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创新,而传统文化是书中的精髓,我们不仅要创新,更要做好传承工作,将两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更要教会学生自发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和发扬光大。 作者:周瑜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程梦.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策略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曹小华.高中语文经典名著阅读教学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3]侯雪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高中语文的剧本教学[D].苏州大学,2010. 第六篇:高中语文文化教学研究 1高中语文文化教学缺失的原因 对于高中语文课程来说,照本宣科,让学生一味的死学习的这些传统模式教学方法早已经不适合于现在的学生了,对于现在的这样一个时代,无论是做什么都需要进行改革,才能面对新的时代的发展趋势,例如教育就是最好的例子,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不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学习热情,同时在传统的课堂上,老师往往会作为一个主讲人,在讲台上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在讲台下的学生,就会成为一名听众,整节课下来,老师会累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也不可能全部掌握课上老师所讲的全部知识,这使得学生学习成为了一种被动接受。这因为此种现象的出现,促使传统模式应该进行改革,因为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们对学习充满热爱的时候,才会努力学习,发奋图强,这是基于这一问题的考虑,改革成了教育所要走的必经之路。就拿高中语文这门课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是通过老师在台上对课本进行逐字逐句地讲解,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时还会为学生们留许多语文卷子作为课后作业,目的是为了巩固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在课上让学生们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就会让学生们对于语文的学习产生厌倦的感觉,不会真真正正的从内心深处来爱上学习语文,只是会把语文的学习作为一种任务,只要完成就行的态度在学生们的心中被扎下了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显漏无疑,传统模式语文教学影响中学语文文化教学的发展。 2提高高中语文文化教学效率的建议 2.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文化是一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观点理念,同时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革新中,因为,为了应对文化多带来的思想革新,教师应随着文化发展的趋势而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并根据文化的发展进程而采取不同的学习渠道去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就教学角度而言,教师的知识储备量的多少直接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成正比,正如俗语所说:“在教会学生一碗水的知识之间,作为教师就需要保有一盆水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在对文化进行课程体现设计时,可根据以下五方面的原则来促使学生从学生环节中感受到文化自身所蕴含的魅力。(1)通过对所教学科的语言文化角度入手,促使学生侧面的了解相关文化。就高中语文课程来说,教师就可通过对英语的起源、发展、演变、成熟这几个环节来向学生展现英语文化的独特魅力。(2)将文化的讲解与教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3)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促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自身潜在能力被妥善的激发。(4)确保不同阶段的学生都能享受到相同的文化学习,并对文化有一个浅层的了解,将文化教学目标化。(5)要重视到文化的学习对学生自身行为特征、举止谈吐的影响,并确保学生都能对文化所影响的行为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行为特征的产生表示理解和认同 2.2鼓励学生多读优秀名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或这个民族在特定的时期所呈现的文学作品上,正所谓文学作品是文化的缩影,是国家及民族精神的文字性再现,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模式的制定时,应该在多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的中外名著,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蕴,因此,积极鼓励学生多读优秀的中外名著。能够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和对文化信息的掌握程度。 2.3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只是凭借老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努力是不够的,学习的环节是双方共同发展进步的过程,但在教学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展现,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全面推广高中语文文化教学,在教学模式的制定上,就要一切从学生自身出发,做到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就现今学生在学习上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独自获取高中语文文化,形成对自身的服务意识有促进作用。同时对于教师布置的语文学习内容,教师在布置前,可告知学生任务的来源,资料下载的地址,学生在长期自主学习情况下,自身独立学习能力提升,同时对语文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4注重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生活即语文”,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倡导学生走进社会生活,鼓励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增强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和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地体味语言文化的价值意义。例如,当上完一节新课后,教师都可以设计一定的活动体验。可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和途径深入地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他们的语文学习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可由文化的学习内化不断地转化生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审美价值观,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总之,语文教学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不断学习,研究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使语文教学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徐飞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曹国营.英语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61-80. [2]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3:34-40. [3]李淑玲.利用现行英语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研[J].教学与管理,2007(6):40-60. [4]平洪张国扬.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45-56. [5]王扣锁.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年5期 第七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相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国大部分青少年对外来文化更为感兴趣与热衷,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化日渐失落。语文知识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教师应明白,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造句遣词的能力,还要让其在语文学习中将自身的文化意识进行增强,并将中华民族文化知识进行沉淀,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将传统文化继续弘扬下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并使其学会阅读古文,同时使其传统文化知识得以有效地延伸。 一、在语文课堂上营造传统文化气氛 有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气氛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能够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阅读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就应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和谐、轻松、有趣的阅读氛围,并注意对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并受到一定熏陶。这样不仅能够将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而且还能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屈原的《离骚》为例,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本篇课文相关的影视作品或者话剧,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屈原这一伟大人物;还可以播放《离骚》节选的朗诵音频或者让一位学生进行朗诵,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该篇文章的印象得到加深;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屈原生活的时代背景、生平成就以及世人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并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抽签,然后对每个人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其完成分工合作。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能够对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能够使其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还能够将其对传统文化与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 二、引导学生对古文进行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记载于诸多古文中,先人的所思所想也蕴含在古文的字里行间中。但是,由于古文与现代文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差异,许多古代汉字表达的意思与现代也不一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的指导,并让其对先人的饮食生活与日常起居进行了解。若学生能够读懂古代汉语,才能够对先人独特的价值观进行理解。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卫风#8226;氓》、《秦风#8226;无衣》、《邶风#8226;静女》这三首古诗的讲解中,可以向学生讲解《诗经》的相关常识,并使其对赋比兴等艺术手法产生深刻的体会。这三首诗中有以下字词的音、义需要学生进行掌握:桀、址、埘、涣、恬、无、蒹葭、寤寐、荇莱、逑、窈窕、臣鸠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查字典将以上字词的读音进行标注,同时通过对照文中注释将这三首诗进行翻译。教师还可以在正式讲解前,将这三首诗进行简单地概括:《卫风#8226;氓》是一首叙事诗,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将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经历进行叙述;《秦风#8226;无衣》是一篇军中歌谣,文中表达了士兵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爱国奉献的精神。《邶风#8226;静女》写男女幽会的故事,主人公对伊人的大胆表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流传千古。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古文,能够让其了解古人的智慧所在,并理解古人所表达的思想。 三、展开延伸阅读,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之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至今还具有鲜活的价值,是因为其随着时代的变迁,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中。然而,高中语文教材中能够学习的传统文化极为有限,传承传统文化不能只限于课堂内,而应该“得益于校外”。课外阅读也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向其推荐一些难度适当、文化品位较高的课外读物。学生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将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延伸并拓展。例如,在学习完《逍遥游》一课,语文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组织全班学生一起去电影院看与本文相关的电影《大鱼海棠》,通过观看影片,学生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庄子奇幻瑰丽的想象世界与传统文化的魅力。总而言之,古文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大部分的高中语文教师只注重传授语文知识,而忽视了更深层方面的思想,比如古文的写作技巧、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历史情况等,从而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只停留于表面,对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气氛,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进行激发;还应对学生的古文阅读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古文阅读的方法;还可以适当地展开延伸阅读,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丰富。 作者:赖启生单位: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苏微微.浅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文学教育(上).2012(09) [2]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 [3]张美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优化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6(09) 第八篇:高中语文教学中传承国学文化探讨 近些年来,许多研究中国传统文学的学者都“奔走疾呼”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国学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国学文化传承要从儿童抓起。1998年以来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王财贵教授在台湾倡导的儿童读诵经典之理念介绍给大陆,成功开展了“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活动,深受小朋友喜爱,且得到了众多家长、教师和教育专家的肯定和支持①。各界对国学的重视和推崇引起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2013年11月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国家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摘要:《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将重新纳入孩子们的课本;语文成绩所占权重将大幅度提高;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增加30分,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考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与国学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是国学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承者。下面从两方面浅谈一下高中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高中语文教学具备在国学文化传承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要了解国学是什么且包括些什么内容。国学一词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②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③一般来说传统国学指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礼治观念、文化观念、社会观念,其中的分类是经史子集,也就是“四部”的概念。今国学之意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为载体,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的思想体系。其次了解语文的概念。语文在《现代汉语词典》④的解法是“语言和文字”,《新华词典》⑤注为“语言和文学”,我认为语文应是“语言和文化”。文化不仅包括文字、文学,更加囊括人文、历史甚至更多,一个有文化的人不单单是人们简单地认为读书多、有学历,更应该有的是情怀,对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积淀的情怀,而国学文化恰好是这种情怀的载体。接下来我们把语文教学和国学文化融合起来。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只是读音的字正腔圆,不能只满足于会做语段阅读、会写应试作文,这些基本的听说读写。在应试教育的当下这些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应对高考固然重要,但考试不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位热爱语文教学事业的教师应该明白除了教会学生如何应对考试,更重要的要通过中学语文教学使得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了解、重视、敬仰,肩负起传承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最经典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诸子百家,《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成语熟语,甚至术数方面的《易经》,医术方面的《黄帝内经》,兵书方面的《孙子兵法》等等。这些典籍都是文言性质的,而中学语文教师最擅长文言文方面的教学,中学语文教师具备的教学素养足够担当国学文化的传承任务。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地传承国学文化 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下面我从这四个方面举例阐述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适当有序的传承国学文化。所谓听的能力我认为不仅仅是指听见某个词语某句诗歌或者某段篇章,更重要的是能通过听到的来辨别其使用的对错,甚至听到某句诗文就会进入诗文营造的那个境界。而这些都需要通过语文教学来帮助实现。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成语的使用,有诗歌的鉴赏,有文言文的阅读,这些都离不开最基础的听的能力。听的能力就是感悟的能力,是与心灵的沟通。比如听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就会想象内心的愁是多么的绵长,就像三千丈的白发那么长;听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就会想这是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之道。所谓说的能力,就是要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言为心声就是此意。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说的能力指经过思考对课堂问题做出回答,此能力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是内心素养的体现,课堂上回答问题可以脱口而出引经据典,足以证明此学生平素在语文方面的积累和阅读功底有多深,也可以看出他缜密的思考过程。说的多了自然而然就会很自信的参加一些比如演讲或者班会之类的活动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最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所谓读的能力,就是指阅读能力。近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已表明小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记忆的黄金阶段,应该让学生大量背诵,所以13岁之前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的方式来学国学是最好的方法。那么高中生由于课程增多,记忆力下降,如何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来学习和传承国学文化呢?毕竟有一大部分学生在孩童时期对国学的接触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少的,他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也是即简单的几篇文言,仅仅是背诵了几句名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只是皮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和诗歌鉴赏方面就必须全力以赴了。我们学校高中三年学生除了大量的文言文阅读理解和唐诗宋词元曲鉴赏,另外还有《史记》的学习。尽管这些只是国学文化的极小的一部分,但是只有在高中阶段才能如此系统的进行学习,数量之大是初中小学阶段不能比的。那么怎样读才能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文言的方法,并且使之对中国传统文化能用一种积淀沉稳的心态去面对,从而将国学广而传承呢?我认为沉下心来反复地读是最好的办法。记得张田若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读书,用嘴读,用眼读,用心读。沉下心,慢慢积淀,才能读出国学的内涵韵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所谓写的能力,中学阶段最基本的就是写作文。高中语文新课标的作文教学有以下几个要求: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作者:曹红红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东铁匠营第二中学 第九篇: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探讨 一、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 1.学生过分依赖工具书 由于应试教育的普遍影响,很多学生把阅读文章看做是获得分数的一种手段,对于阅读能力的提升不甚注重,反而更多的是依赖辅导书去理解文章。尤其是高中语文里的古文赏析,学生处于白话文的时代,文言文的语法和现今的语法本就存在着差异,理解起来也是颇为费力,于是大部分学生就以《高中文言文解析》《高中古诗词全解》等工具书为介导,直接获取译文。缺少了自主理解和自主鉴赏环节的古文阅读,不仅使学生缺失了对古文韵味美的体验,古文的历史价值无从体现,还阻碍了学生文学修养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2.教师重技巧轻情感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教师的文学素养和底蕴足够深厚,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然而当前的问题是,大多数教师忙于教导学生单纯的古文翻译技巧,更多地关注一些表面的知识,长期形成一种我们现在所说的“解题思路”,忽视了对自身、对学生的文学熏陶,没有从情感上去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很难对古文产生共鸣,从而体会古文真正的价值所在。唯有走出教师重技巧轻情感的误区,才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策略 1.深入发掘语文教材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是经过重重筛选和严格把关,由全国优秀教师共同编写而成的,所选的每篇课文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堪称经典之作。因此,教师要深入发掘语文教材资源,以教材中的古文教学为基点,逐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向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荀子的《劝学》为例,教师可以以广为人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切入点,这句话化用的是《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从学生熟知的话语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文章全篇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又不枯燥,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论证思维,还充分体现出了荀子对于劝学的真诚恳切,言之凿凿,感人肺腑,就现在来说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教育佳论。 2.注重联系文章历史背景 某些作品其实就是当时历史的缩影,反映了那一阶段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朝代更替等,而作者的情感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想从根本上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拿辛弃疾的《永遇乐#8226;京口北固亭怀古》来说,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已六十六岁高龄的辛弃疾空怀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于是追忆孙权、刘裕等英雄人物,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信念。然而当揽政者韩侂胄欲率师北伐之际,辛弃疾又对他们这种草率的行为表示担忧,这种矛盾的心理在文章的语句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当学生了解了这些之后,才能对这篇词有本质上的理解。尤其是最后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着重表现了辛弃疾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宋室不能用人的愤慨。 3.组织参与传统文化节日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传承,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愿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自然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传统文化中,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扬民族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比如端午节开展“纪念屈原”的主题活动,朗诵屈原的《离骚》,从字里行间感受屈原的爱国之情,同时学习“骚体”诗歌独有的浪漫主义精神;清明节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扫墓,在表达对烈士的追悼之情的同时,给学生普及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人物,如清明节是为了纪念春秋名臣介子推,曹操曾为百姓健康推行《明罚令》禁止清明节吃寒食的习俗等。通过参加这些传统节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积极意义。 4.扩展课外传统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相关的课外传统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中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教师可以利用班会或课外活动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书法评选大赛、诗词朗诵比赛等,学生既锻炼了技能,又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教师也可以安排学生排演话剧,根据学生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学生对文章思想的理解。另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知名学者来校开展传统文化讲座,努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总之,学校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加大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实现新课标的素质教育。 作者:金鑫年单位:甘肃山丹县马场总场中学高中部 第十篇: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 一、前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食品卫生安全检测技术进展
- 策划大寒节气活动模板
- 财务月报解读模板
- 硕士生导师训练模板
- 圣诞新媒体运营报告模板
- 学生会总结大会主持稿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作业(三)(有答案)
-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仓储系统安装与物流管理协议3篇
- 2023年保安公司副总经理年终总结 保安公司分公司经理年终总结(5篇)
-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风力发电场运行导则(马晋辉20231.1.13)
- 中考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0篇专项练习及答案
- 2022-2023学年度六年级数学(上册)寒假作业【每日一练】
- 法人不承担责任协议书(3篇)
- 电工工具报价单
- 反歧视程序文件
- 油气藏类型、典型的相图特征和识别实例
- 流体静力学课件
- 顾客忠诚度论文
- 实验室安全检查自查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