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备考指导素养目标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理解一个特点中西并存(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理解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更的表现、特点及其影响(2)通过史料探究,理解近现代中国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特点,培育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3)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角度,了解中国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关注三大史实断发易服;不缠足与女性解放;婚姻家庭把握四个阶段鸦片斗争;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了解两大行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把握三大领域铁路运输、水运、航空业形成两点相识经济发展与交通进步相互推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是阻碍近代交通、通讯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抓住一次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了解四种媒介历史最悠久的报刊业;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被称为“第八艺术”的电视;全方位变更人们生活方式的互联网学问排查教材深化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变更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渐渐向美观、适体、便利、平民化转变。(2)表现发展阶段基本概况近代男子:通常服饰是长袍马褂;鸦片斗争后西装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流行女子:改良后的旗袍受到欢迎20世纪50年头至60年头中期特征:穿衣装扮与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20世纪60年头中期至70年头末特征:民众服饰样式、颜色趋于单调表现: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改革开放后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特性过渡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2)西餐:19世纪40年头起,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3.居室建筑的演进(1)特征:中西合璧。(2)表现①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②西式住宅:鸦片斗争后,西式住房在租界起先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头前后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习俗风尚的变革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续表主要表现婚俗清末民初:一批青年男女起先主见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丧礼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出现新式丧礼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起先向火葬改革社交礼仪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民众观念女子获得受教化的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以肯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困难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情境体验1.20世纪30年头,上海所谓一般新时代的女子,必穿了短旗袍,着了高跟皮鞋和肉色丝袜,烫了水波式的头发,画了笔直瘦长的眉毛。同时期的河南官方则下令:着绸服,则加税,而丝袜缎鞋尤甚,每一只须税一元。这些现象表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特点是什么?误区警示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与传统服饰并行。(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构图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及其特点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特点①更迭速度加快。②在城市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③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在现代中国广泛应用。(2)概况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起先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起先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投入运营,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轮船1865年,中国建立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穿,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务飞机20世纪20年头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头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全部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邮电通信的发展(1)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2)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3)电话①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电话营业所增加。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情境体验2.詹天佑《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地……以此项路工实关大局……由此推断,京张铁路的修筑有何作用?构图解史影响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1)发展缘由:社会须要适合一般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2)西人办报:19世纪40—90年头,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3)国人办报①1873年,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国人办报先例。②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创办《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③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实现了特地分工。2.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①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头初。②1926年,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③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中心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④新中国成立后,渐渐建立起从中心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2)电影①1896年8月,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影片《定军山》。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3)电视①1958年5月,北京电视台试播,标记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②1978年,北京电视台正式更名为中心电视台。3.互联网(1)兴建: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①变更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辨析比较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内因(1)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2)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更,特殊是鸦片斗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3)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思维点拨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影响,但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影视主要满意大众的文化消遣生活;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变更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主题探究实力提升主题一华丽转身——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探究1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材料任何一个特定的民族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变更。……从总的趋势上看,近代中西民俗上的共存、共生、借鉴、趋同和融合,构成民俗变迁的主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摘编自焦润明《中国近代民俗变迁及其给予社会转型的符号意义》探究分析材料,论证“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特点”。【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验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更较快、较大;广阔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政府的提倡、示范,工商业经济的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同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探究2史料实证——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材料父母之命这句话当然视为天经地义不行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当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日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当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摘编自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探究依据材料,分析我国近代婚俗的变更及缘由。【认知深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1)社会上,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2)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绽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3)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4)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素养感悟唯物史观——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中西文明碰撞的结果由于西方工业社会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变更也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代价的。近代西方工业社会文明对中国社会发挥了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更。变更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主题二雨后春笋——近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变迁探究1史料实证——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带动旺盛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学问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全部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摘编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探讨》探究依据材料,归纳铁路发展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认知深化】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②从发展水平上看,受到本国顽固势力的阻挠和帝国主义的排挤,近代交通发展缓慢。③从地域上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的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2)影响①主动影响: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沟通和发展;促进信息沟通,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变更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肯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规则意识、文明意识、同等意识,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②消极影响:交通工具的增多,不行避开地造成交通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近代交通的发展也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探究2史料实证——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材料时四方新学士子喜康、梁之争论新奇,群相呼应,起而组织学会探讨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举其著者,如长沙之湘学会、时务学堂……其他如算学会、农学会、天足会、禁烟会等,尤不行以计数,而每会必有一种出版物以发表其看法(如时务学堂创办了《时务报》)。于是维新运动,顿呈活跃之观,而杂志亦风起云涌,盛极一时。——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学问,指出《时务报》创办的主动影响。【认知深化】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扬、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意了学问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学问界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2)剧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学问、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意政论。(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学问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素养感悟唯物史观——交通体系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非常亲密的联系。肯定地域在肯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的状况必定是这个地区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表现。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给广阔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大大地变更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流淌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文化效应,为当时的中国人相识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舍弃传统落后的思想供应了有力的保证。纵联横合思维升华一、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缘由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提倡,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殊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二、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影响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扬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绽开针锋相对斗争的武器,为夺取革命的成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报刊成为宣扬党的思想体系、政策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4.改革开放以来,报刊真实、刚好、客观地为人们供应了信息,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2024海南卷,9)20世纪二三十年头,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2.(2024海南卷,8)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很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A.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扫除封建陋俗成为潮流C.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3.(2024全国Ⅲ卷,29)20世纪30年头,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素养立意模拟演练1.(2024福建厦门二模)中国手工制烛业曾用女贞树上的蜡虫分泌物——白蜡制作蜡烛。每年在四川建昌峡谷挑运蜡虫,就须要上万的脚夫。1884年以后,建昌供应的蜡虫只要几个脚夫就能挑运了。这一变更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手工制烛业的衰落 B.自然经济逐步瓦解C.自然环境的破坏 D.社会生活有所进步2.(2024四川宜宾二模)天津开埠后火灾频发,1906年鞋商文成斋等致函天津商会及巡警局,恳求设立天津救火水会,协助巡警局救火队。得到批准后,众商会分担经费,订立救火章程,划定救火地界,引进最新式救火机车,并在城区各街道装设了自来水龙头。天津火灾损失骤减。这说明当时天津()A.由民间来主导救灾活动B.城市治理有了一些突破C.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困局D.政府的权威被不断减弱3.(2024天津南开区一模)某学者撰文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更,事实上反映了我国()A.发展新兴工业取得了显著成效B.城镇化的水平不断提高C.从安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D.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4.(2024海南一般中学高考调研测试)1889年5月,清廷发布上谕称建铁路为“自强要策”,正式宣布兴办铁路。截至1911年,初步建成以北京为枢纽的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千米,其中自建铁路达5574千米。这一时期中国铁路的发展()A.反映了列强倾销商品的要求B.是洋务派自强政策推动的结果C.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D.奠定了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5.(2024吉林长春二模)《申报》的受众主要是上海市民。1912—1928年,《申报》登载的有关西藏的广告寥寥无几;1928年以后,《申报》刊登大量西藏故事、西藏风景写真等文化生活类广告。这一变更反映出当时()A.西藏民主改革卓有成效B.国家统一认同感的增加C.文化消费成为国民共识D.各地广告水平趋于平衡第24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问排查·教材深化情境体验1提示新旧杂陈。情境体验2提示有利于促进经济沟通与巩固边防。主题探究·实力提升主题一探究1提示移植性:干脆汲取西方文明习俗,如穿西装、喝咖啡、看电影、握手等在中国的流行。变异性:中西文明习俗碰撞、融合,如中西合璧的婚礼仪式、中山装等在中国的流行。传承性:保留并传承中国传统文明习俗,如春节中的传统习俗的保留。探究2提示变更: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缘由: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渐渐深化人心,人们崇尚新礼仪,追求婚姻自由成为新风尚。主题二探究1提示促进经济发展、信息流通、学问传播;有助于打破传统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探究2提示宣扬了维新变法思想;开阔了学问分子的眼界;提高了他们参加政治的热忱,推动了各种学会和组织的建立;促进了国人办报热潮的形成。真题实战·模拟演练真题实战1.B材料“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说明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故选B项;材料中只提及厦门鼓浪屿、漳州、泉州等地,只是部分地区,不是遍及乡村,解除A项;材料“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表明保留中式风格,解除C项;材料“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说明不仅仅是通商口岸,解除D项。2.D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更被给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故选D项;官府否定的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像”的发式,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解除A项;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更,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解除B项;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更,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解除C项。3.B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头上海的婚礼仪式,从中无法获知民众是否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传统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与西方婚礼仪式有关,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被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