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东省枣庄现代实验学校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学家霍布斯鲍姆(1917—2012)说:“自由贸易对于英国,就如同在政治上美国宪法对于美国一般,同是两者身份形象的象征。英国从世界经济体系中撤退,放弃了自由交易的原则,愈发凸显当时各国急于保护自家门户的现象。说得更明确一些,西方各国在大萧条压力之下,不得不将社会政策的考虑列为优先,经济事务只好屈居次要了。否则政治后果会很严重,德意志等国的例子就摆在那里。”他强调A.大萧条时期激烈的经济战有一定的合理性B.德国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产生了严重后果C.经济大危机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击得粉碎D.各国携手合作才能够达到共同繁荣和稳定2.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汉高祖、唐太宗、宋高宗、清圣祖”其称号共同源于A.年号 B.庙号 C.谥号 D.国号4.对如图漫画所体现的制度认识正确的是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③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制度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5.11世纪前后,西欧封建制度渐次形成,依据史实,下面表格中的①②应该是()A.封建等级;分裂割据 B.君主等级;民族国家C.城市自治;君主专制 D.君主专制;封建割据6.下边地图最恰当的名称是A.佛教早期域外传播图 B.伊斯兰教域外传播图C.儒家文化早期传播图 D.唐代丝绸之路路线图7.《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细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脂、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对此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B.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C.原料选择与降低造纸成本无关D.人类的需求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8.鸦片战争后,中国上海的一个美国商人赤裸裸地对他的英国同行讲:“我们不反对你们,你们只管去捞取好处,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分享这些好处。”美国商人这么说的重要依据是A.关税商定条例B.领事裁判权C.内河航运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9.“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为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和平的国际环境,创造和睦的周边关系,保障中国的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新中国在外交工作中接连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这些“积极主动的重大行动”包括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参加万隆会议③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④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阿拉伯之春(中东乱局)、伦敦之夏(社会骚乱)、华盛顿之秋(“占领华尔街”)、平壤之冬(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A.国际恐怖主义泛滥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C.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D.“一超多强”的局面被打破11.启蒙主义者推崇中国的自然哲学,试图将世俗伦理从神学与教权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开明君主,试图将绝对主义王权从政中解放出来,推崇中国的自然经济,试图将国家经济从腐败与衰落中解放出来。与启蒙思想家利用中国思想类似的事件是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科学革命12.某电文载“把皇帝带到沈阳。……我们可以制造欢迎中国皇帝的公众舆论,来制造一场看起来很像是中国的政治运动。”此电文若作为第一手史料引用,适用于研究A.二次革命 B.洪宪帝制C.护国运动 D.伪满洲国13.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 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14.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B.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 D.促进了拓跋政权的封建化15.1907年底,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女子纷纷设立“女界保路会”等妇女团体,集议筹款,签名认股,以挽回路矿权。这表明A.清末新政改变了男尊女卑传统心理B.20世纪初女性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C.列强侵略激发了女性爱国救亡意识D.维新变法使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16.在某公报中,一方重申:“问题是阻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国的一个省”;另一方则表示;“它认识到在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问题的关心。这一公报的发表A.加快了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进程B.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C.宣布了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D.实现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7.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访问了延安后,把共产党人描述成俭朴的爱国者,而国民党人则是腐败的不可信教者。他的妻子在比较国共两党时则更为坦率。她曾于1937年访问了延安,并把这次旅行说成是“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斯诺夫妇这一认识A.促进了美国对国共态度的根本性转变B.颠覆了美国对中共政治形象固化认知C.验证了延安时期中共建设的蓬勃生机D.切断了美国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支持18.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19.“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的对联,最有可能出现在A.清朝前期 B.清朝晚期 C.民国初年 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20.如图是20世纪40年代,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扫盲普及读物“抗日三字经”的摘录。它体现出中共A.重视政权建设和民众启蒙 B.社会动员取得了显著成效C.开始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 D.否定了欧美和苏联发展模式2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三十个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A.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C.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22.关于大萧条的原因,建国初期学界多认为它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学界对西方经济史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的框架之下,而是此可知,关于美国大萧条发生的原因A.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B.研究的结论受时代环境影响C.缺少对世界市场的观察分析 D.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23.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主张24.1964年10月17日,苏联《真理报》发表文章指出,当前:“裙带关系,草率的结论,鲁莽冒失的、脱离实际的决定和行动,吹牛皮说大话,根本不顾科学和实际经验已经研究出来的结论,凡此种种都和列宁式的党格格不入。…”这一论断A.肃清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历史影响 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東缚C.为勃列日涅夫的政策调整做了铺垫 D.改变了苏联农业的落后面貌25.如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此画旨在说明A.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C.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D.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26.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对革命进行了反思:“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随后他A.发动二次革命 B.成立国民政府C.进行北伐战争 D.主张国共合作27.“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古代农民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A.人口膨胀的压力 B.耕地少且耕作方式落后C.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28.下图是某一机构的示意图(局部),据此判断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宣政院 B.内阁 C.鸿胪寺 D.理藩院29.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中》指出:为了完成中国共产党在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主张同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这表明当时的中国共产党()A.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B.深化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C.注重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 D.系统地阐述革命动力问题30.罗马帝国建立以前有关法律规定:“除了约还嫁妆以外,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而《民法大全》规定:“嫁妆无论有无约定,也不管是谁认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古罗马嫁妆婚姻的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歧视妇女是罗马公民法的立法原则C.罗马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D.女性获得了与男子平等的财产分配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1940年6月法国败亡。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奈约》,其主要内容有:“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认为世界一切国家各据有应有的空间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三国由原来的反共政治集团正式转变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开始了全面对外侵略及合作。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摘编自崔洪利《德意日同盟条约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条约的目的及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的影响。32.新航路开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新航路的开辟表述为:人类文明交往之路,世界体系发展之路,殖民扩张之路,人类思想震撼之路。(1)请你指出教材做如此表述的着眼点分别是什么?(2)请选择其中两个“之路”,结合所学,进行深入的阐述。33.归纳法和比较分析是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两种方法解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但遭到冷遇。孙中山由此感悟到“和平方法无可复施”。材料二
1893年以后的22年中,甘地将印度教派的仁爱、不杀生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甘地主义”的思想。——以上两则材料均引自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孙中山和甘地是“亚洲觉醒”中的两位先驱,他们分别被誉为“中国的民主共和之父”和“印度自由的灯塔与向导”,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二者为何能够赢得这样的盛誉?(2)孙中山和甘地在领导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指导思想)上有何不同?依据上述两段材料比较分析影响两者走不同道路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西方各国在大萧条压力之下,不得不将社会政策的考虑列为优先,经济事务只好屈居次要了。否则政治后果会很严重,德意志等国的例子就摆在那里”表明大萧条时期激烈的经济战有一定的合理性,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故A正确;B理解片面,材料无法体现德国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排除;CD材料未体现,排除。2、C【解析】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故选C。3、B【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祖”、“宗”涉及的是庙号,与年号、谥号和国号无关,故选B项,排除ACD项。故选B。4、C【解析】
材料中的职工代表大会体现的是职工通过代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突出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精神,有利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错误,A排除;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前就有,④错误,BD排除。故选C。5、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中世纪的西欧通过采邑改革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采邑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的权力日益强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故本题应选A项。6、A【解析】
该图中反映的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向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传播,A正确;伊斯兰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与材料不符,B错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与材料不符,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外传路线,不能断定时唐代,故D错误。7、D【解析】蔡伦是造纸术的改进者,不选A项。实物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不选B项。选择成本更低的树皮、麻头、破布、渔网为原料造纸,直接关系造纸的成本,不选C项。由于竹简太重不便携带,而帛书太贵不易推广,人们需要低廉的造纸原料,所以人类的需求是推动造纸术的发展原因,故选D项。【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四大发明8、D【解析】片面最惠国待遇能让列强们侵略利益均摊、能让分享侵略所带来的好处,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关税商定条例、领事裁判权方面的信息,所以选项A、B均是不符合题意的,排除;内河航运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才获得的侵略权益,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分享这些好处”和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吻合的。9、A【解析】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其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1953年,①符合题意;参加万隆会议是在1955年,②符合题意,因此A正确;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是在1972年,③不符合题意,BC排除;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④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A。10、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各国政治的动荡能够说明当今世界局势是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答案选B,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CD两项不符合当今国际关系的史实。考点:多极化趋势中的世界格局点评: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快速发展的时代,尽管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世界仍然动荡与冲突不断,这说明殖民主义思想并未完全消除,利益的争夺依然激烈。高考对该项内容的考查主要从政治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命题。11、B【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启蒙运动借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宣扬理性反抗封建制度,文艺复兴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宣扬人文主义精神,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故B项符合题意;智者运动并未借助传统思想,排除A项;宗教改革直面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未借助其他形式,排除C项;科学革命是对世界新的认识与探索,摆脱了传统基督神学的束缚,排除D项。故选B。12、D【解析】根据材料中“把皇帝带到沈阳”指的是溥仪在日本侵华以后实施的建立伪满洲政权的史实,所以D正确,ACB不符合题意。13、C【解析】
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故选C;根据“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可知,学者强调的是这场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了国人的救亡意识,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联系所学甲午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14、D【解析】
孝文帝的“班禄制”是学习汉族政权的措施,有利于拓跋政权的封建化,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班禄制”,而不是税收,排除A项;“班禄制”的推行主要是针对官员,并不会影响社会稳定,排除B项;材料与隋唐盛世无关,排除C项。15、C【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20世纪初,沿海地区的妇女成立团体掀起收回利权运动,说明列强的侵略激发了妇女的爱国救亡意识,C正确;清末新政属于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未改变男尊女卑的传统,A排除;B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维新变法运动在1898年9月就已经失败,D排除。故选C。16、B【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公报是1972年的中美上海《联合公报》,这一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推动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故B正确;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A错误;1979年的《告同胞书》宣布了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C错误;1979年中美两国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故D错误。17、C【解析】
根据“一次发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和一群新的人类的旅行,这些人正在地球上最古老、变化最小的文明之心脏地带创建一个新世界”可知,斯诺夫妇认为延安具有进取精神,展现出蓬勃生机,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诺夫妇的认识,无法体现美国对国共的态度,排除AB;D不符合史实,排除。18、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可知随着妇女社会角色的变化,妇女的装束也随之变化,故排除A、D两项,选择C项;自古以来,妇女一直是劳动者,故B项的表述错误。19、C【解析】
该对联对古文和古代文化名人表现出了强烈的否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于新文化运动期间,故C项符合题意;清朝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没有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排除ABD项。故选C。20、A【解析】
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扫盲普及读物“抗日三字经”中的民主民族内容,体现出中共重视政权建设和民众启蒙,A项正确;只有《三字经》中的宣传,不能说明动员工作成效显著,B项错误;中共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不是1940年代才开始的,C项错误;“抗日三字经”中宣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民主建设,并没有否定欧美和苏联“模式”,D项错误。21、C【解析】
周王把封国做小是为了加强对封国的控制,以维护自己的统治,故C正确;周代没有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同姓贵族,排除B项;D项与宗法制有关,不符合材料中的分封制,且也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22、B【解析】
由材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不再局限于社会制度的框架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于大萧条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建国初期的史学研究有着较大的区别,这说明历史结论的得出容易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故选B;A项只反映材料的部分信息,八九十年代之后的历史研究并未强调这一点,排除;中国之所以能对大萧条原因的研究取得突破,其背景是基于对西方经济史的研究,是基于对世界市场的观察分析,故排除C;历史研究没有唯一正确的观点,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排除D。23、B【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分析可以看到,“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为目标的趋利避害的意识。A时期未出现民族危机;CD项时期不是最先出现以摆脱民族危机为目的的觉醒。1840年前后,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此时期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为最初的觉醒。故选B。考点: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点评:中国民族意思的觉醒适合民族危机密切相关的,体现了个人的解放与民族的独立自由紧密相连。与此题相关的洋务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和影响也需要掌握。24、C【解析】
当前“鲁莽冒失的、脱离实际的决定和行动”显然是指责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切实际,是为勃列日涅夫改革做铺垫,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新经济政策无关,A项错误;BD两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25、A【解析】
依据材料“奉旨不缠足”可以得出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A正确;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说法不准确,排除B;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910年,是清末新政的影响,此时维新变法运动已经结束,排除C;材料并不能反映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传统审美标准,排除D。26、D【解析】
1923年,孙中山反思革命的路向,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故D项符合题意;二次革命是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于1913年在中国发动反对袁世凯的武装革命,故A项不符合题意;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故B项不符合题意;北伐革命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于1926年至1927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27、C【解析】
题干中的“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概念,“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也说明中国古代需要精耕细作的农业耕作模式,故答案为C项;题干并非强调人口压力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误;题干信息未涉及耕作方式,故B项错误;题干未体现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D错误。28、D【解析】
从图中机构负责归档汉、满、蒙等民族事务,设有俄罗斯馆、木兰围场和喇嘛印务馆等,可以推理出其为清代负责管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D项正确;宣政院是元代的中央机构,与“木兰围场”等不符,A项错误;明清内阁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B项错误;清代负责外交、礼仪的鸿胪寺内,不会出现喇嘛印务馆、“木兰围场”等事务,C项错误。29、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在认真地分析了中国国情的情况下,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认为当时中国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最迫切的任务联合国民党等革命党派以及其他革命团体,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故B正确;1923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排除A;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没有重视掌握国民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系统地”阐述,排除D。30、C【解析】
帝国建立前,“婚姻存续期间妻子对嫁妆没有任何权利”,《民法大全》中规定“婚姻关系解除时,除因妻子的过失外,都应归还给妻子”,这体现了对妇女地位的认可,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说明罗马法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C正确;题干中围绕的是嫁妆问题,与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无关,排除A;题干并未涉及歧视妇女,而且罗马立法原则并不是歧视妇女,排除B;材料只涉及嫁妆问题,并未涉及所有财产,排除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1)目的:结盟争夺世界霸权。背景: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统治,德、日分别在欧洲、亚洲发动侵略战争;德意日与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抵制或干预使三国很难独立取得优势。(2)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规模扩大;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解析】
(1)问,“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盟争夺世界霸权。“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与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三国很难独立取得优势等角度分析。(2)问,“影响”,依据材料信息“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等角度分析。【详解】32、有一定的开放性,答到要点即可。第2问举出具体事例可酌情给分。(1)四个着眼点: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史观);2.全球化、整体化(全球史观);3.从殖民与被殖民(革命史观)4.思想演进(文明史观)等等。其它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新航路开辟形成的四条“道路”:1.人类文明交流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推动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演进,文明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传入东方。)2.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了贸易市场,商品流通数量和种类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临沧c1客运资格证考试
- 拆迁要求市场补偿申请书
- 吉首大学《竞技武术套路3》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影片制作》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声乐基础训练Ⅱ》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门店充电宝签约协议书范本模板
- 吉林艺术学院《表演艺术公共文化服务》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林师范大学《招聘与甄选》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大型饭堂采购合同范本
- 2024年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HG-T 2006-2022 热固性和热塑性粉末涂料
- 残疾儿童送教上门教案
- 《简单相信傻傻坚持》课件-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 (完整版)链传动习题
- 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表
- 食安员抽考必备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勘察报告(标准)
- 施工资源需求计划(投标阶段)
- 机械制图(六)焊接
- 深圳地铁接触网施工方案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