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50-T-210-2014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_第1页
DBJ50-T-210-2014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_第2页
DBJ50-T-210-2014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_第3页
DBJ50-T-210-2014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_第4页
DBJ50-T-210-2014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工程建设标准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rotatingextrusioncast-in-situpileDBJ50/T-207-2014主编单位: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卓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同意重庆市地方标准《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备案的函建标标备〔2014〕224号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你委《关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申请备案的函》(2014年10月21日)收悉。经研究,同意该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案号为:J12841-2014。该项标准的备案号,将刊登在国家工程建设标准化信息网和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O一四年十一月六日根据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2]616号文的要求,本规程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工程经验,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并在广泛征求意规程。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为: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共有8个章节及附录,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和环境保护。本规程由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管理,由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卓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至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1596号;邮编:401122)、重庆卓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童路奥林匹克花园三期商业街F75-25;邮编:401122),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专家:重庆卓典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重庆市设计院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川东南地质工程勘察设计院重庆市源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博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重庆市江津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重庆建工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武船重型装备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卓典建设(湖北)有限公司海南卓典高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党智勇周家明彭桂皎王新华徐惦耕向鹏赵战军杨涅谭利华谭燕姬莫勇全薛鹏邓运彬赵俊刚冷春陈颖异李红阳彭英宋永萍谢建吴在前刘维忠余明欧阳清泉林以华魏巍周永江郭长春王昌浩刘轶徐海刘鑫龙鹏飞赵志鹏审查专家:周国钧刘汉龙唐建中黄雪峰全学友孔凡林张洪明 1 22.1术语 2 33基本规定 53.1一般规定 7…53.2桩身构造 54勘察 85设计 5.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基设计 5.2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设计 216施工 246.1施工准备 246.2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 277检查和验收 317.1成桩质量检查 7.2桩身质量检测 337.3工程质量验收 348安全和环境保护 36附录A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记录表 37附录B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记录表 38本规程用词说明 39 40条文说明 41 1 2 2 3 5 53.2SriuclureofPiles 8 5.1DesignofPileFoundationofRolatingExtrusion 5.2DesignofCompositeFoundationofRolatingFxlrusion 6.1ConsrluctlionPreparal 6.2ConsrluclionofRolatingExtrusionCasl-in-siluPi 337.3AcceplanceofConstruclionQuality 36AppendixAConstruclionRecordofRol Casl-in-situPile 38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39ListofQuotedSandards 40ExplanationofProvisions 4111.0.1为贯彻执行国家和本市的技术经济政策,规范旋转挤压灌注桩的勘察、设计与施工,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工程中的旋转挤压1.0.3旋转挤压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应综合考虑场地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荷载特征、施工环境和施工技术等因素,重视地方经验,因地制宜,优化设计、节约资源,强化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1.0.4旋转挤压灌注桩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2.1.1旋转挤压灌注桩rolatingexlrusioncasL-in-silupile由螺杆桩机钻具旋转挤压土体成孔、管内连续泵送混凝土成桩形成的现浇混凝土桩。2.1.2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slandardvalueofultimateverlicalbearingcapacilyofasinglepile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承载力。2.1.3极限侧阻力标准值slandardvalueofultimaleshaftre-sistance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身侧表面所发生的岩土阻2.1.4极限端阻力标准值slandardvalueofultimatetipre-sislance相应于桩顶作用极限荷载时,桩端所发生的岩土阻力。2.1.5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characleristicvalueofthever-ticalbearingcapacityofasinglepile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除以安全系数后的承载力值。2.1.6复合地基compositeground,compositefoundation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2.1.7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leristicvalueofsubsoilbear-ingcapacily3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2.1.8褥垫层cushion指设置于基础和复合地基之间用以调整桩土应力比、减小桩土不均匀沉降的传力层。2.1.9同步技术synchronouslechnique钻具每旋转一周,钻具向上或向下的相应位移为一个螺距时,形成的桩孔或桩为螺纹状。2.1.10非同步技术unsynchronoustechnique钻具旋转数周,钻具向上或向下的相应位移为大于或小于一个螺距时,形成的桩孔或桩为圆柱状。2.2.1作用和作用效应F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到承台顶面G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II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的水平力;I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平力;M,、M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作用于承台底面绕过旋转挤压灌注桩桩群形心的x、y主轴的力矩;N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于旋转挤压灌注桩桩顶的竖向压力设计值;N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偏心竖向力作用于承台顶时第i根螺纹桩桩顶所受的竖向力;N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偏心竖向力作用于4承台顶时旋转挤压灌注桩桩顶所受的最大竖向力;N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旋转挤压灌注桩桩顶所受的竖向力。2.2.2抗力和材料性能J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9单桩第i层土极限侧阻力标准值;9单桩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Q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R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2.2.3几何参数A,桩端截面积;A桩身横截面积:d桩身直径;桩身长度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m面积置换率;u桩身周长。2.2.4计算系数k安全系数;a第i层土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增强系数;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g成桩工艺系数;8r桩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5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旋转挤压灌注桩不受地下水的限制,适用于回填土、黏性颗粒且含量小于或等于80%的卵石、全风化岩和强风化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小于或等于20MPa的中风化岩等岩土层。3.1.2旋转挤压灌注桩适用于桩基础的基桩、复合桩基的基桩和复合地基的增强体等各种基础工程。3.1.3易出现挤土负效应的深厚淤泥质饱和黏土中施工时,可采取跳桩施工等措施来消除挤土负效应。3.1.4在工程桩施工前,应进行成孔、成桩和静载荷试验,确定设计及施工控制指标。3.1.5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中必须采用满足技术指标的专用成桩设备。3.1.6旋转挤压灌注桩运用于复合地基的增强体时,桩身可不配钢筋或在桩身上部配置4m长的构造钢筋笼。3.1.7旋转挤压灌注桩基础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进行设计。3.2桩身构造3.2.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为等截面体。3.2.2旋转挤压灌注桩桩径一般为400mm~800mm。3.2.3旋转挤压灌注桩桩长应满足承载力设计和长细比要求。3.2.4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6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和强风化岩层不宜小于l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3.2.5当桩端嵌岩时,嵌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对于嵌入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岩的全断面深度不宜小于0.4d且不小于0.5m,倾斜度大于30%的中风化岩,宜根据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适当加大嵌岩深度;对于嵌入平整、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且不应小于0.2m。3.2.6旋转挤压灌注桩钢筋笼配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配筋率: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2%~0.65%(小直径桩取高值);对于受荷载特别大的桩、抗拔桩和嵌岩端承桩应根据计算确定配筋率,且不应小于上述规定值。2配筋长度:1)作为端承型桩使用时,沿桩身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2)作为摩擦型桩使用时,配筋长度不应小于2/3桩长;3)对于受地震作用的基桩,桩身配筋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和软弱土层,且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2d~3d;4)受负摩阻力的桩、因先成桩后开挖基坑而随地基土回弹的桩,其配筋长度应穿过软弱土层,且进入稳定土层的深度不应小于2d~3d;5)抗拔桩应等截面或变截面通长配筋。3对于受水平荷载的桩,主筋不应小于8Φ12;对于抗压桩和抗拔桩,主筋不应少于6φ10;纵向主筋应沿桩身周边均匀布置,其净距不应小于60mm。~4箍筋应采用螺旋式,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宜为200~300mm;受水平荷载较大的桩基、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桩基以及考虑主筋作用计算桩身受压承载力时,桩顶以下5d范围内的箍7筋应加密,间距不应大于100mm;当桩身位于液化土层范围内时箍筋应加密;当考虑箍筋受力作用时,箍筋配置应符合现行国家超过4m时,应每隔2m设一道直径不小于12mm的焊接加劲箍筋。3.2.7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及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1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小于C25;2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0mm。3.2.8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3.2.8的规定。84.0.1旋转挤压灌注桩的详细勘察除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1)对于端承型桩(含嵌岩桩):主要根据桩端持力层顶面坡度决定,宜为12~24m。当相邻两个勘察点揭露出的桩端持力层层面坡度大于10%或持力层起伏较大、地层分布复杂时,应根据具体工程条件适当加密勘探点。2)对于摩擦型桩:宜按20~35m布置勘察孔,但遇到土层的性质或状态在水平方向变化较大,或存在可能影响成3)深回填土、卵石土、岩溶、岩土界面坡率大于10%等复杂地基的一柱一桩工程,宜每柱设置勘探点。2勘探深度1)宜布置1/3~1/2的勘探孔为控制性孔。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至少应布置3个控制性孔;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至少应布置2个控制性孔。控制性孔应穿透桩端平面以下压缩厚度;一般性勘探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且不得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得小于5m。2)嵌岩桩的控制性钻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3~5倍桩身设计直径,一般性钻孔应深入预计桩端平面以下不小于1~3倍桩身设计直径。当持力层较薄时,应有部分钻孔钻穿持力岩层。在岩溶、断层破碎带地钻穿溶洞或断层破碎带进入稳定土层,进入深度应满足9上述控制性钻孔和一般性钻孔的要求。3在勘探深度范围内的每一地层,均应采取不扰动试样进行室内试验或根据土质情况选用有效的原位测试方法进行原位测试,提供设计所需参数。4现场场地条件与勘察报告出现明显差异时,应补充详细勘察。5设计5.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基设计5.1.1对于一般建筑物和受水平力(包括力矩与水平剪力)较小的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应按下列公式计算柱、墙、核心筒群桩中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桩顶作用效应: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偏心竖向力作用下2水平力式中:F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顶面的竖向力;G桩基承台和承台上土自重标准值,对稳定的地下水位以下部分应扣除水的浮力;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竖向力;M、M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承台底面,绕过桩群形心的x、y主轴的力矩;x、X、、y;第ij基桩或复合基桩至y、x轴的距离;II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作用于第i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水平力;n桩基中的桩数;5.1.2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2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N≤1.5R式中: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轴心竖向力作用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N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偏心竖向力作用下,桩顶最大竖NeK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平均竖向力;N地震作用效应和荷载效应标准组合下,基桩或复合基桩的最大竖向力;R基桩或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5.1.3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应近按下式确定:a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k安全系数,取K-2。5.1.4对于端承型桩基、桩数少于4根的摩擦型柱下独立桩基、或由于地层土性、使用条件等因素不宜考虑承台效应时,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应取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5.1.5对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摩擦型桩基,宜考虑承台效应确定其复合基桩的竖向承载力特征值:1上部结构整体刚度较好、体型简单的建(构)筑物;2对差异沉降适应性较强的排架结构和柔性构筑物;3按变刚度调平原则设计的桩基刚度相对弱化区;4软土地基的减沉复合疏桩基础。5.1.6考虑承台效应的复合基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不考虑地震作用时考虑地震作用时A.一(A—nAm)/n(5.1.6-3)式中:承台效应系数,可按表5.1.6取值;Sk承台下172承台宽度且不超过5m深度范围内各层土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厚度加权的平均值;A计算基桩所对应的承台底净面积;As桩身截面面积;A承台计算域面积对于柱下独立桩基,A为承台总面积;对于桩筏基础,A为柱、墙筏板的1/2跨距和悬臂边2.5倍筏板厚度所围成的面积;桩集中布置于单片墙下的桩筏基础,取墙两边各1/2跨距围成的面积,按条形承台计算η;t,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采用。当承台底为可液化土、湿陷性土、高灵敏度软土、欠固结土、新填土时,沉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和土体隆起时,不考虑承台效B./3456单排桩条形承台注;1表中xa/d为桩中心距与桩径之比;B./1为承台宽度与桩长之比。当计算5.1.7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桩基和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乙级建筑桩基,应通过单桩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桩基,当地质条件简单时,可参照地质条件相近的试桩资料,或结合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结果和经验参数综合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桩基,可根据原位测试和经验参数方法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5.1.8根据挤土桩成桩工艺、地层类别、物理指标、截面尺寸和桩的入土深度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下式估算:式中:Q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N);a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N);qa桩侧第i层土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1.8-1取值;9豫极限端阻力标准值(kPa),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1.8-2取值;t:桩周第i层土的厚度(m);4桩身周长;A,桩端面积(m²);a第i层土的桩侧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增强系数,可全风化岩和强风化岩:a-1.2~1.5;α值应根据现场单桩静载试验结果或当地已有试桩资料进行验证和调整。5.1.9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应进行承载力计算,计算时应考虑1)当桩顶以下5d范围的桩身螺旋式箍筋间距不大于100mm,且符合本规程3,2.6条规定时:N≤ofAs+0.9f,A's(5.1.9-1)2)当桩身配筋不符合上述1)款规定时:N≤φ.fAm(5.1.9-2)式中: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的桩顶轴向压力设计值;ge成桩工艺系数,宜取0.8~0.85;f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kPa);f,纵向主筋抗压强度设计值(kPa);A'纵向主筋截面面积(m²)。5.1.10旋转挤压灌注桩用于嵌岩桩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由桩周土总极限侧阻力和嵌岩段总极限阻力组成。当根据岩石单轴抗压强度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可按下列公式计qa5Q-uZqkliQ,一Sf演Ap分别为土的总极限侧阻力、嵌岩段总极限阻力标准值;桩周第i层土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kPa),如无当地经验时,可按表5.1.8-1取值;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黏土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嵌岩段侧阻和端阻综合系数,与嵌岩深径比h,/d、岩石软硬程度和成桩工艺有关,可按表5.1.10取值。05.1.11软弱下卧层的验算当旋转挤压灌注桩持力层下受力范围内存在软弱下卧层时,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有关规定进行软弱下卧层承载力验算。表5.1.8-1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kPa)中密(密实)续表5.1.8-1土名称土的状态桩身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全风化软质岩30<Ns[50100~120全风化硬质岩30-<Ns≤[50140r-160强风化软质岩N₆3.5>10160~-240强风化硬质岩N63.5>10220-~300注;1对于尚未完成自重固结的填土和以生活垃坡为主的杂填土,不计算其侧阻力;表5.1.8-2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m(kPa)旋转挤压灌注桩桩长I(m)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长I(m)注:1砂土和碎石土中桩的极限端阻力取值,5.1.12承受上拔力的桩基,应按下列公式分别验算群桩基础呈整体破坏和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承载力:式中:N按荷载效应标准组合计算的基桩上拔力;T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5.1.13条确定;T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Gp群桩基础所包围体积的桩土总自重除以总桩数,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G,基桩自重,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5.1.13群桩基础及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的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应通过现场单桩上拔静载试验确定。单桩上拔静载试验及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2如无当地经验时,群桩基础及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桩基,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取值可按下列规定计算:1)群桩呈非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下式计算:式中:T基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44桩身周长u—πd;qa桩侧表面第i层土的抗压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宜按表5.1.8-1取值;λ抗拔系数,可按表5.1.13取值。2)群桩呈整体破坏时,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按n群桩外围周长;5.1.14抗拔桩桩身承载力计算,钢筋混凝土轴心抗拔桩的正载面受拉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N≤,·As式中:N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桩顶轴向拉力设计值;fy纵向主筋抗拉强度设计值;As纵向主筋截面面积。5.1.15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水平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1对于受水平荷载较大的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旋转挤压灌注桩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确执行;2当桩身配筋率小于0.65%时,可取单桩水平静载试验的临界荷载的75%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当配筋率不小于0.65%时,可按静载试验结果取桩基承台底标高处桩的水平位移为10mm所对应荷载的75%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3当缺少单桩水平静载试验资料时,旋转挤压灌注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可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估算公式进行估算。5.1.16验算永久荷载控制的旋转挤压灌注桩水平承载力时,应将上述第2、3款方法确定的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乘以调整系数0.8。5.1.17旋转挤压灌注桩群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可按照215.1.18下列建筑桩基应进行沉降计算:1设计等级为甲级的非嵌岩桩和非深厚坚硬持力层的建筑桩基。2设计等级为乙级的体型复杂、荷载分布显著不均匀或桩端平面以下存在软弱土层的建筑桩基。3软土地基多层建筑减沉复合疏桩基础。4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5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6相邻建筑距离过近,可能发生倾斜时。7持力层下存在软弱下卧层。5.1.19桩基沉降变形指标包括沉降量、沉降差、整体倾斜和局部倾斜。5.1.20计算桩基变形时,桩基变形指标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由于土层厚度与性质不均匀、荷载差异、体型复杂、相互影响等因素引起的桩基沉降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控制。2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整体倾斜值控制。3当其结构为框架、框架一剪力墙、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时,尚应控制柱(墙)之间的差异沉降。5.1.21旋转挤压灌注桩基沉降的计算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执行。5.2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设计5.2.1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卵石和自重固结已完成的素填土等地基。5.2.2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为桩径的40%~60%。褥垫材料宜采用中砂、粗砂、级配砂石和碎石等,最22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5.2.3旋转挤压灌注桩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桩,并根据建筑物1内筒外框结构内筒部位可采用减小桩距、增大桩长或桩径布桩;2对相邻柱荷载水平相差较大的独立基础,应按变形控制确定桩长和桩距;3筏板厚度与跨距之比小于1/6的平板式筏基、梁的高跨比大于1/6且板的厚跨比(筏板厚度与梁的中心距之比)小于1/6的梁板式筏基,应在柱(平板式筏基)和梁(梁板式筏基)边缘每边外扩2.5倍板厚的面积范围内布桩;4对荷载水平不高的墙下条形基础可采用墙下单排布桩。5.2.4旋转挤压灌注桩的间距应根据基础形式、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土性及施工王艺等确定,宜取3~6倍桩径。5.2.5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复合地基式中: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可取1.00;??L面积置换率,m一d²/d;d为桩身平均直径(m),d。为一根桩分担的处理地基面积的等效圆直径(m);等边三角形布桩d。一1.05s,正方形布桩dβ桩间土承载力发挥系数,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1.00~1.20,天然地基承载力较高时23取大值,对变形要求高的建筑取较低值;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kPa),宜按地区经验取值,如无经验时,可取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5.2.6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变形计算可按现形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执行。6.1施工准备6.1.1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技术和人员应符合下列规定:1开工前应熟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及图纸会审资料。2应熟悉螺杆桩机及其配套设备的技术性能资料。3应根据工程特点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工程质量管理措施和质量检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临时设施的位置;3)确定桩工钻机、配套设备以及合理的施工工艺;4)施工计划和劳动力组织计划;6)施工管理:工程进度控制;质量保证措施;材料成本控4应制定有针对性的事故应急预案,完善各种预防措施。5施工前必须对作业人员做好方案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工作。6应根据施工方案的要求,合理配备人员,建立健全旋转挤压灌注桩工程管理人员质量责任制。6.1.2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设备和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主要机具设备如表6.1.2。25作业项目l台2台3台4台5台6台7台8台2应根据桩基设计图中的桩径、桩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地层情况选用合适型号的螺杆桩机及配套设备。3应根据螺杆桩机说明书进行运输、安装、启动、工作、拆卸和存放,并定时进行必要的检查、维修和保养。4应根据桩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要求配备相应的检查工5采用的设备设施应具有出厂合格证,其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6用于施工质量检验的仪表、器具的技术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7钢材应具有出厂质量证明书,商品混凝土应具有配合比报告和原材料检验报告,进场时应分批检验,并按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抽取试样进行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8混凝土的质量和技术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和设计要求,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泥宜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2)混凝土的粗骨料宜选用不大于20mm的碎石或级配良26好的卵石,且最大粒径不得大于钢筋笼主筋最小净距的3)混凝土外加剂应有产品质量说明书和产品合格证,外加剂的质量和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6.1.3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场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场地应进行平整处理,地面坡度宜小于3%,地面承载力应满足施工桩机接地压力要求,天然地基承载力应不小于150KPa,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保证施工钻机能够安全作业。2桩基施工区域内,不应有妨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及地下管线,当无法避免时应有符合安全规范的措施。3桩机作业区内不得有高压线路。4施工场地内应有完善的排水设施。5施工作业区应设置明显的施工标志或围栏,并严禁与施工无关人员进入。6临近边坡的桩基应在完成边坡支护后施工。7旋转挤压灌注桩轴线的控制点和水准点应设在不受施工影响的地方。开工前,经复核后应妥善保护,施工中应进行复测。6.1.4工程施工前应按下列要求进行施工工艺参数试验:1应根据设计要求的数量、位置打试桩,试桩的桩径、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具有该场地的代表性;2成孔试验,检测成孔深度和成孔时间,结合混凝土供应情况确定混凝土缓凝时间指标,将钻进过程中的电流值整理成表,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地层性质比对,将电流统计值作为本工程的收桩依据;对桩顶和地面土体的竖向和水平位移进行系统观测;3成桩试验,确定混凝土浇筑参数和钻杆提钻参数,计算出本工程的充盈系数,存在挤土敏感土层、易窜孔土层时应用不同施工间距的成桩试验,确定本工程的合理施工间距。4应根据试桩的参数优化设计,并应根据试桩的结果调整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6.2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6.2.1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2.1。6.2.2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施工顺序宜符合下列规定:1布桩较密集且距周边建(构)筑物较远、施工场地较开阔时,宜从中间开始向四周进行;布桩密集、场地狭长、两端距建(构)筑物较远时,宜从中间开始向两端进行;若布桩密集且一侧靠近建(构)筑物时,宜从毗邻建(构)筑物的一侧开始由近及远地28进行;2宜先施工长桩,后施工短桩;3宜先施工大直径桩,后施工小直径桩;4宜先施工主楼(高层)桩,后施工裙房(低层)桩;5宜先施工密距桩,后施工疏距桩;6桩间距小于3倍桩外径时,宜采用跳桩施工。6.2.3桩机就位后必须保证平整、稳固,确保在成桩过程中不发生倾斜和偏移,钻机上应设置控制深度和垂直度的仪表或标尺,并应在施工中进行观测记录。6.2.4施工钻机就位后,应进行桩位复查,旋转挤压灌注桩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得大于20mm。6.2.5旋转挤压灌注桩下钻成孔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机开始下钻时下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钻头采用正向旋转,在钻机施加扭矩的同时施加竖向压力,在钻头达到设计桩端标高前,钻具不应反钻或提升钻杆;2钻头钻至设计标高后,钻头应停止旋转,将混凝土泵入钻杆内的空心管道,启运钻杆正向旋转,并提升钻具,提升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必须保证钻具内的混凝土高于自然地面不小于1m。6.2.6旋转挤压灌注桩终止成孔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终孔标准原则上应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单桩竖向承载力、入土深度、电流变化、桩端持力层性状及桩端进入持力层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终孔标准应定性分析达到的桩端持力层和电流,并定量分析最后1~3m的每米电流变化作为收桩的主要控制目标。终孔标准应通过静载试验或试沉桩确定。2桩端位于一般土层的摩擦型桩,应保证设计桩长,电流值作为参考。3桩端进入坚硬、硬塑的粘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卵石,极软岩~软岩时以电流值为主,控制桩长为辅。294若电流值达到要求而设计桩长未达到,应查明原因,一般以继续钻进1~3米确定终孔。6.2.7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坍落度宜为180~220mm。2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混凝土充盈系数宜为1.1~1.3,且不得小于1.1。6.2.8旋转挤压灌注桩泵送混凝土应符合下列规定:1严禁先提钻后泵混凝土,钻头提离地面前不应停泵,提钻及泵送过程应连续进行,混凝土应保证连续泵送。2桩身混凝土的泵送压灌应连续进行,混凝土泵料斗内的混凝土应连续搅拌,泵送混凝土时,料斗内混凝土的高度不得低3提钻速度应与混凝土泵送量相匹配,必须保证钻具内的混凝土高度高于自然地面不小于1m。4桩顶混凝土超灌高度不宜小于0.5m。5混凝土输送泵管布置宜减少弯道、保持水平,泵管下面应垫实。6当气温高于30℃时,宜在输送管上覆盖隔热材料,每隔一段时间应洒水降温。冬期施工时,应在输送泵管周围包裹保温材料。6.2.9旋转挤压灌注桩钢筋笼制作、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钢筋笼的材质、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2.2的规定;2钢筋笼焊接应全节点焊接,并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和《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规定;3钢筋笼的加劲箍宜设在主筋内侧;4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位,避30免碰撞孔壁和自由落下,就位后应立即固定;5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深度;6钢筋笼安装使用钻机副卷扬或吊车进行吊装,平板振动器上焊接大刚度钢管,钢管从钢筋笼内部伸入钢筋笼,将平板振动器的振动力传递至钢筋笼底部,将钢筋笼拉入桩体。6.2.10成桩后,应及时清除钻头、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长时间停置不施工时,应用清水将钻头、清洗于净。6.2.11基桩龄期达14天后方可破除桩头,素混凝土桩可用手提切割锯割除桩头,钢筋混凝土桩可用风镐将桩头凿至设计标高,严禁横向锤击桩头。6.2.12褥垫层铺设宜采用静力压实法,当基础底面下桩间土的含水量较低时,也可采用动力夯实法,夯填度不应大于0.9。6.2.13在施工过程中应按本规程附录A表A和附录B表B的要求作好记录。317检查和验收7.1成桩质量检查7.1.1施工前应进行下列检查:本规程要求,并应具备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2水泥、砂、石子(如现场搅拌)钢材等原材料的质量、检验3应严格对桩位进行检验,桩位的施工允许偏差群桩为±20mm,单排桩为±10mm。4对混凝土配合比、坍落度等进行检查。缝长度、焊缝外观和质量、主筋和箍筋的制作偏差等进行检筋笼制作允许偏差应符合本规程表7.1.2的要求。7.1.2施工过程中应进行下列检查:1成桩过程中,应现场取样制作混凝土试块,单桩混凝土量超过50m³的桩,每根桩桩身混凝土应留有1组试件;单桩混凝土量不超过50m³的桩,每个灌注台班不得少于1组;每组试件应留3件,标准养护,送检28天抗压强度。2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应符合表7.1.2的要求:表7.1.2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327.1.3成桩施工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7.1.3的规定。成桩类型与成桩直径桩径允许偏差(mm)垂直度允许偏差(%)桩位允许偏差(mm)1~3根桩、条形桩基浩垂直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中的边桩条形桩基沿轴线方向和群桩基础的中间桩旋转挤压灌注桩d≤[1000—20~+50ld/6,且不大于100d/4,且不大于150注:1桩径允许偏差的负值是指个别断面;7.1.4旋转挤压灌注桩桩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7.1.4的规定。表7.1.4质量检验标准项目序号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1桩位见本规程表7.1.3基坑开挖前量护筒,开挖后量桩中心2孔深mm十300测钻杆3桩体质量检验设计要求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中低应变法检测4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试件报告5承载力设计要求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中静载荷试验检测单桩竖向承载力般项目1垂直度见本规程表7.1.3测钻杆,吊垂球1桩径见本规程表7.1,3井径仪,用钢尺量2混凝土坍落度mm180~220坍落度筒3mm+100用钢尺量4>1,1检查每根桩的实际灌注量5桩顶标高mm十30-50水准仪,需扣除桩顶浮浆及劣质桩体337.1.5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应符合表7.1.5的规定。项目检查项目允许偏差或允许值检查方法单位数值主控项目l原材料设计要求查产品合格证书或抽样送检2桩径mm-20用钢尺量3桩身强度设计要求查28天试块强度4地基承载力设计要求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中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般项目l桩身完整性设计要求按《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中低应变法检测2桩位偏差满堂布桩≤0.4D用钢尺量,D为桩径3桩垂直度%用经纬仪测桩管4桩长mm+100测钻杆5褥垫层夯填度用钢尺量注:1夯填度指夯实后的褥垫层厚度与虚铺厚度的比值。2桩径允许偏差负值是指个别断面。7.2桩身质量检测7.2.1旋转挤压灌注桩应进行承载力和桩身质量检验。7.2.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桩基工程,应采用静载试验对工程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进行检测,抽检数量不少于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当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1工程施工前已进行单桩静载试验,但施工过程中变更了工艺参数或施工质量出现异常时;342施工前工程未按本规程第5.4.1条的规定进行单桩静载试验的工程;3地质条件复杂、桩的施工质量可靠性低;4对于没有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经验的地区。7.2.3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质量除对预留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等级检验外,尚应进行现场检测。检测方法可采用低应变法。7.2.4采用低应变法检测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完整性时,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20根。7.2.5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检验应在桩身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并宜在施工结束28天后进行。检测数量宜为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工程的试验数量不应少于3点。7.2.6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检测。除符合本规程规定外,尚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7.2.7对抗拔桩和水平承载力有特殊要求的桩基工程,应进行单桩抗拔静载试验和水平静载试验检测,检测方法及数量应符合《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规定。7.3工程质量验收7.3.1旋转挤压灌注桩工程质量验收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及《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DBJ50-125的规定。7.3.2当桩顶设计标高与施工场地标高相近时,基桩的验收应待基桩施工完毕后进行;当桩顶设计标高低于施工场地标高时,应待开挖到设计桩顶标高后进行验收。7.3.3隐蔽工程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于隐蔽前通知有关人员检查验收,并形成中间验收文件。357.3.4旋转挤压灌注桩工程质量验收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工程验收时应提供下列技术文件和记录: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桩基础或复合地基施工图纸及会审纪要、设计变更及材料代用通知单;2经审定的施工组织设计及变更情况记录;3桩位测量放线图和工程桩位质量复核签证单;4原材料质量合格证明及试验检验资料;5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6混凝土检测报告及评定资料;7成桩质量检查报告,单桩承载力检测报告,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报告;8桩基竣工平面图及收方记录;9其它相关资料。368安全和环境保护8.1遇六级及以上大风和雷雨等特殊天气时,施工现场应停止作业,并把桩机的重心调至面对风的方向,锁住制动器。8.2螺杆桩机或其配合作业的相关机具在工作时,现场必须有专业人员指挥,任何人员不得在工作回转半径范围内停留或通过。8.3螺杆桩机钻孔时,如发现紧固螺栓松动应立即停机,重新紧固后方可继续作业。8.4各桩位周围1.5m和承台的沟槽边应有防滑措施和明显标志。夜间操作时,照明应符合安全需要。8.5作业人员在导管对接时必须戴防割手套,且手套大小应合适,并应严格注意安装时手的位置,防止手被导管夹伤。8.6严禁用手清理螺旋叶片上的泥土,防止割伤。8.7应加强对施工机械的维修保养,防止机械漏油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施工单位:设计桩长:m设计桩径:mm混凝土坍落度cm序号施工日期桩编号投料量孔口标高起止起止链轮电流主卷扬转速施工桩长有效桩长空桩长记录:机长现场技术主管:监理;38否自由开闭提钻后出钻头G连续泵送中391为方便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规程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40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规程DBJ50/T-207-2014条文说明 47 5.2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设计 6.2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 55 45近年来,旋转挤压灌注桩已在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推广应用,并成功运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特别是在成桩过程中需要穿透易塌孔地层(砂卵石、软土、淤泥质土、流沙、回填土等)和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地层时得到广泛应用,成桩质量好,承载力高,沉降小,解决了桩基或复合地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节约了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含盖旋转挤压灌注桩、旋转挤压灌注桩成桩工法、成桩设备。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承载力高,在同等条件下较传统桩桩长减小,桩径缩小,节约了工程材料,降低了工程造价;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工艺简单,成孔成桩一次性完成,施工采用钻具护壁,不受地下水影响,无需泥浆,没有噪声和震动,施工速度快,施工非常安全。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消除了传统灌注桩三大负效应,具有三大正效应,即挤密效应下钻和提钻过程中,钻具对土体产生合理挤密,有效提高和充分发挥桩侧阻力的作用,消除沉渣,有效保证桩端阻力的发挥,调整了桩的侧阻力与端承阻力的应力分摊比,在同等条件下缩短了桩长、减小了桩径;护壁效应钻具对桩周土体有良好护壁作用,不塌孔,也无需泥浆,不产生泥皮和沉渣;胶结效应桩端持力层为卵石或岩层时,桩与土体在泵压作用下胶结为整体。旋转挤压灌注技术旋转挤压灌注桩专利名称为“旋转挤压灌注桩及其成桩工旋转挤压灌注桩涵盖以下专利技术内容:一种旋转挤压灌注桩及其成桩工法,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上46部分为直线形的等直径圆柱体,桩的下端部分为扩大头锥体,扩大头锥体的直径为圆柱体直径的1.0~2.0倍之间,成桩工法为:首先采用成桩设备钻机钻杆在桩长范围挤压土体形成直杆螺母状土体;钻杆原地旋转挤压螺母土体后成圆柱状土体;利用泵压砼,通过钻杆芯底泵压出砼;保持钻杆旋转同时提升钻杆,同时全程泵压砼成旋转挤压灌注桩。1.0.1~1.0.3为使旋转挤压灌注桩的设计与施工实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的目标,在设计和施工中应综合考虑下述影响因素及技术要点:1建设场地的工程和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分布特征和土、地下水赋存状态是桩型选择、成桩工艺确定、桩端持力层选取的关键因素。场地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资料的完整可靠是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基础。2上部结构类型、使用功能与荷载特征。不同的上部结构类型对于抵抗或适就桩基差异沉降的性能不同。建筑物使用功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决定桩基设计等级的主要依据,荷载大小与分布是确定桩型、桩的几何参数与布桩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3施工技术条件与环境要求。桩型与成桩工艺选择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建筑场地周边的环境因素、单桩承载力要求,并应考虑成桩设备与技术的既有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地方经验,力求技术先进可行、工程质量可控可靠。47将本规程中常用的重要概念,以专用术语的方式予以叙述说明,并附英语译文。符号尽量沿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规范中使用的符号,以便于设计人员使用。2.1.1旋转挤压灌注桩是一种现浇混凝土灌注桩,施工采用专用成桩设备(螺杆桩机)钻具旋转挤压土体成孔,管内泵送混凝土成桩。旋转挤压灌注桩施工采用钻具护壁,不塌孔,无泥皮,无泥浆污染,桩端无沉渣。下钻和提钻过程钻具对土体产生合理挤密,通过这种施工工艺有效提高和充分发挥桩侧阻力的作用,调整了桩的侧阻力与端阻力的应力分摊比,承载力大大提高。旋转挤压灌注桩技术具有单桩承载力高、沉降小、综合造价低、施工速度快、施工安全、环保等多种优势。2.1.9~2.1.10同步技术和非同步技术是通过螺杆桩机高精密度自控系统实现,使钻具旋转速度和主卷扬竖向位移速度按照自控系统预定参数而形成相应比例关系的一种控制技术。3基本规定3.1一般规定3.1.1旋转挤压灌注桩分属于挤土桩和部分挤土桩,其适用土层略有区别,对于饱和软黏土、淤泥、淤泥质黏土和泥炭质土地旋转挤压灌注桩在中风化岩层中已得到成功运用,在海南儋州重庆建工“重庆城”项目中,旋转挤压灌注桩设备成功穿透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0.90~45.90MPa的贝壳碎屑岩,为积累更加丰富的施工经验,本规程将旋转挤压灌注桩适用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20MPa以内中风化岩层,在令后的工程实践中,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旋转挤压灌注桩在中风化岩中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3.1.4旋转挤压灌注桩作为一项新技术,它采用独特的施工成桩工法,对设备的性能要求相对较高,螺杆桩机为旋转挤压灌注桩的专用成桩设备。螺杆桩机整机重量为110吨,桩架高30米左右,钻杆长度20~35米,实现同步技术的高度智能化要求,因此施工时桩机的拆卸和安装必须由专人操作。3.1.5在基底桩间土较好的地基中,可采用复合地基,将旋转挤压灌注桩设计成复合地基的增强体,实现桩土共同受力,这样既能发挥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承载力高的特点,同时能发挥桩间土的承载力,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可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执行。由于复合地基一般是地基板(梁)下布桩或满堂布桩,且桩身不配筋,设计时应注意桩间距的控制,防止挤土效应造成旋转挤压灌注桩断桩或缩径。尤其满堂布置旋转挤压灌注桩时,应适当增加桩间距。493.1.6旋转挤压灌注桩设计时荷载效应组合和抗力极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旋转挤压灌注桩桩数时,传至承台基础底面的荷载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相应抗力应采用旋转挤压灌注桩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旋转挤压灌注桩基或复合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的荷载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计算,不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地基变形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在计算桩基结构承载力、确定尺寸和配筋时,应采用传至承台顶面的荷载效应基本组合。当进行承台和桩身裂缝控制验算时,应分别采用荷载效应标准组合和荷载效应准永久组合。3.2桩身构造3.2.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身结构在专利技术中所述为“上部分为直线形的等直径圆柱体,桩的下端部分为扩大头椎体,扩大头锥体的直径为圆柱体直径的1.0~2.0倍之间”,由于目前施工实现桩身带扩大头锥体的经验少且检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规程中所述桩身结构为不带扩大头锥体,在今后的工程实践中,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和改进,施工经验的不断积累,桩身带扩大头锥体技术的施工和检测将得以推广实现。3.2.6旋转挤压灌注桩的配筋率、配筋长度和箍筋的配置采用以下规定:1正截面最小配筋率根据桩径确定。桩承受水平力时,桩身受弯截面模量为桩径的3次方,配筋对水平抗力的贡献随桩径增加而增大。正截面最小配筋率宜为0.2%~0.65%,小桩径取较高值。2配筋长度主要考虑轴向荷载的传递特征与荷载性质。对50于端承桩宜通长等截面配筋,摩擦型桩可分段变截面配筋。桩的配筋长度不宜小于2/3桩长。抗拔桩应通长等截面配筋。3.2.5当用作桩基础时,桩身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为C25,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环境类别为二a时,最低强度等级为C25;环境类别为二b时,最低强度等级为C25。515.1旋转挤压灌注桩桩基设计5.1.8旋转挤压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是指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达到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合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材料强度。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是基桩承载力的最基本参数,设计采用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根据建筑桩基的甲、乙、丙三个设计等级,分别应用不同的方法确定。原位原型试验是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最可靠的方法,其次是利用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和原位测试方法以及端阻力、侧阻力与土的物理指标的经验关系参数方法确定。对于不同等级的桩基设计应采用不同可靠度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确定方法。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一要以单桩静载试验结果为主要依据,二要重视综合判定。试验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不少于2根的桩现场静载试验确定,从而获取反映特定地质条件、成桩工艺、几何尺寸,以及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和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统计经验值计算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5.3.2旋转挤压灌注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宜采用公式5.1.8即经验参数法进行估算。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成桩工艺采用钻具旋转挤压土体成孔,钻杆下钻和上提都能合理地对土体挤密,提高了桩周土体的力学参数C值和φ值,有效提高桩侧阻力的发挥度,从而使桩周极限侧阻力显著提高。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表明,若采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的经验参数法中的表5.1.8-1,即采用混凝土预制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来计算旋转挤压灌注桩,其最终结果所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小于或等于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因此,提出了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的增强系数a,并且依据土性,给出了下述两组建议值:岩和强风化岩:a—1.2~1.5;并且强调指出设计选用的β值应根据现场单桩静载试验结果或当地已有试桩资料进行验证和调整。本规程编制组将在今后的工程经验及资料的积累中,对本规程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和修改。5.1.9桩身混凝土的受压承载力是桩身受压承载力的主要部分,其强度和截面变异受成桩工艺的影响。旋转挤压灌注桩的成桩工艺系数取g一0.8~0.85。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与设计值的换算系数(综合荷载分项系数)为1.35。5.2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设计复合地基是天然地基在地基处理过程中,部分土体得到增强,或被置换,或在天然地基中设置加筋体,由天然地基土体和增强体两部分组成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在桩顶与基础之间设置一定厚度的散体粒状材料组成的褥垫层,由褥垫层调整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形成复合地基。由于桩承担的荷载减少,桩长缩短,工程量减少,且由于桩的置换作用强,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复合模量提高,地基变形小。重庆地区普遍采用的基础形式为桩基础,上部荷载全部由桩承担,土体不参与承担荷载,使基底粘土、卵石等良好持力土层得不好利用,造成了承载力资源的53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是一项高强度的复合地基技术,由于旋转挤压灌注桩自身的承载力高、沉降小、不取土等优点,采用旋转挤压灌注桩作为复合地基的增强体,复合地基承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承载力提高幅值即有挤密分量又有置换分量,复合模旋转挤压灌注桩复合地基成功运用于重庆东原香郡工程,该工程由6栋33层、2栋43层、商业楼及车库组成,设计桩径500mm,有效桩长17~22m,桩距3.5倍d,33层建筑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600KPa,43层建筑设计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750KPa,复合地基沉降均满足设计要求,后期沉降小于20mm。桩顶和基础之间应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在复合地基中具有如1)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它是旋转挤压灌注桩形成复合地基的重要条件。2)通过改变褥垫层厚度,调整桩垂直荷载的分担,通常褥垫层越薄桩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越高。3)减少基础底面的应力集中。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越大,桩分担的水平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越小。对抗震设防区,不宜采用厚度过薄的褥垫层设计。5)褥垫层的设置,可使桩间土承载力充分发挥,作用在桩间土表面的荷载在桩侧的土单元体产生竖向和水平向附加应力,水平向附加应力作用在桩表面具有增大侧阻的作用,在桩端产生的竖向附加应力对提高单桩承载力是有益的。546.1施工准备6.1.2桩工钻机与配套设备的合理选择,特别要注意钻机动力头扭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