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模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模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模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模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考真题•四川省成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

是时间的科学。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

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

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历史

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

的开端。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

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

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

时间的终点。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

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

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

间顺序排列起来。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

创立、完善和推广的。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

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而且,世界上

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

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虽然每个以数

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

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例如,476年,

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

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这种被赋予了重

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

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历史时间承载着

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时间确定性质,历史

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的活动所引起的结

果。

(摘自俞金尧《历史学:时间的科学》)

材料二:

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是连续时间,

而是“分段时间"?

这可能是一种偏见。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

年,都没有在中国自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

以来朝代中又有年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

贯的“单轨"理论,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

主要时间标度关联起来。年代学领域的天文学家刘羲叟在他的《刘氏辑历》

中确认了干支周期、闰月、冬至夏至等,体现了其“长术"(调和长期数据之

术)的成果。

此外,中国的历史编纂绝不限于朝代史的框架,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

形式的“通史”发展起来,以处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司

马迂本人为通史的写作树立了典范,因为他的《史记》从远古一直讲到公元

前100年左右的西汉时代,但他并没有提出很多理论来讨论历史学家的工

作。从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开始,历史哲学才得到了精彩的研究。《史

通》是世界上第一部讨论历史编纂方法的著作,很值得与八个半世纪以后的

欧洲史学先驱博丹和拉波普利尼埃尔的著作相比较。刘知几的儿子刘秩与另

一位唐代学者杜佑发明了一种全面的新型制度通史,刘秩作了《政典》,杜

佑作了著名的《通典》。但直到1322年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出版,

这种类型的著作才达到高峰。

司马光于1084年主持完成了中国最伟大的通史著作——《资治通鉴》,由

此书又产生了另一种体裁,即“纪事本末"。1190年左右,袁枢考虑到《资治

通鉴》材料过于庞杂,遂选出239个论题,在其《通鉴纪事本末》中分别论

述,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服了时

间的“分段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巨著的标题——“资治"。历史服务于一项重要的道

德目的,即"资治",指导行政工作,抑恶扬善。这便是中国历史编纂基本的

"褒贬"理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崇高努力,尽管会使一些西方现代历史学

家感到不快。由这导致的任何看似悖谬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深藏于一代代中

国历史作家心中的一种深刻信念将其化解,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

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

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

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怎么会有人以

为中国人的时间意识不如欧洲人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欧洲人的时间意识

不如中国人,因为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

(摘自英国李约瑟《时间、年代学和中国的历史编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年代学以历史时间为研究对象,可帮助历史研究者用时间线排序不

同时空的历史事件。

B.1492年以数字来标记,本身是客观、中性的,但因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关

联而具有历史意义。

C.中国没有自发产生单纯的纪年法,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

王朝的合法性。

D.材料二中认为《史通》可以与欧洲史学家的著作相比较,这样让西方读

者更容易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没能认识到时间在历史学中已充分渗透、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

处不在这一事实,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

B.在汤因比生活的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数量超过650个,但其中大多数

都已经走向时间的终点,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

C.《史记》以创作实践树立通史典范,《文献通考》达到制度通史写作的

高峰,这都说明一些中国史学家极具时间意识。

D.纪事本末体以历史论题为中心,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体现了连续时间,

能让人清晰了解具体历史事件的开端和终点。

3.依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举例与相关概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概念举例

线性时梁启超主张中国历史应以孔子纪年,将孔子生年作为纪年的开始,

A

间以此确立时间之线,方便考古。

分段时深知年号繁多的弊端,朱元璋登基后规定,从他以后的皇帝只能制

B

间定一个年号,并且以此作为祖训。

“单轨”《汉书》中用汉武帝元朔二年与匈奴的纪年时间进行关联,《新唐

C

理论书》中用唐朝年号纪年为沙陀国作列传。

“褒贬”孔子修改了鲁国史书中不合微言大义的部分,删除了无关治道人伦

D

理论的内容,最后编定了《春秋》。

A.AB.BC.C

D.D

4.材料二对西方学者的偏见进行了反驳,请简要说明文章是如何逐步展开反

驳的。

5.材料一说"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材料二说"历史是道的显现",这两句话

侧重表达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口(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氏月洲村

南帆

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

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

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

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

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

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

直到月洲村的出现。

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

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

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

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

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

鞭炮突然炸响。僻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

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

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

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

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

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

之中小鸟蜩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

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

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

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

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

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

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韩的《芦川

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

韩,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

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

而宋朝的张元韩,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

张元韩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

张元韩。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

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韩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

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量鼓",内心忽然

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韩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

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

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

“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

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

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

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

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

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

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

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

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

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

同堂”的躯壳?

因此,张元韩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

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

张元韩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斡投身于

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

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

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

元韩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

疏反对,张元韩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

秦桧的政敌胡铃被贬途经福州,张元韩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

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韩被捕入狱,除名

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韩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

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韩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

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

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

“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

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

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

C.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韩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

等,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

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韩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

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

7.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

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蜩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

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

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

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

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

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

8.文章在写张元韩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

9.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

请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

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

子之林矣。故祸莫懵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

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

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

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

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

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

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

列,陪奉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阊

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

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

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

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

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

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

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

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

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

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

空眷,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

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

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

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

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

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

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

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

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

幽囹圄之中,谁可告麴者!此真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乎?李陵既生

降,喳其家声,而仆又仰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

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

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B.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

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C.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

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D.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

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子参乘":参乘,解释为陪乘或陪乘的人。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

在中,一人在右陪坐,起到保卫或平衡的作用,称"参乘"或"车右"。《鸿门

宴》中称樊哙“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就与这个意思相关。

B."有斩将搴旗之功":搴,动词,本意是拔取的意思。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

又可以向类似的动作引申,比如《郑风》中的“褰裳涉漆”就有提起的意思;

《离骚》中的“朝搴妣之木兰兮"又可以理解为采摘的意思。

C."趣舍异路":趣舍,总的来说,就是取舍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理解为趋

舍,用"趋向"的"趋"代替"求取"的"取",意思也大体相近。《兰亭集序》中的

“趣舍万殊”的用法和意义和这里的例句是完全一样的。

D.”其素所蓄积也":蓄积,通常指积聚储存的财物。司马迁认为李陵平素的

蓄积有国士之风,是指他清廉自爱,和自己在获罪之后"家贫,货赂不足以自

赎”是一样的。因此,这也是李陵在没入匈奴后难以赎罪的原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列举了智、仁、义、勇、行五个方面的为人立世的准则和标杆,

认为自己在这五个方面都是有所亏欠的,所以自己只能是"扫除之隶”这样的

下等人,是没有资格为国家举荐人才的。

B.司马迁所列举的雍渠、景监、同子(赵谈)都是宦官,认为这样的人都是

被士大夫和世人所鄙视的,而自己因为受了宫刑,也就等同于这样的人,不

但自己受人詈诟,也令祖先蒙受耻辱。

C.司马迁认为李陵带兵打仗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因此也能够换得士兵们

拼死效命,这一点,和那些古代名将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D.司马迁为李陵的辩解,却被汉武帝认为是对外戚贰师将军李广利的攻

击,并由此获罪。因此司马迁发出了事情的原委是很难弄明白的,也很难向

不了解自己的人解释清楚的感慨。

1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

C2)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眷,冒白刃,

北首争死敌者。

14.请根据文中内容,概括司马迂为李陵辩解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①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①题中"和",读h4,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诗人的友人。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断雁""尘劳”等词写出孤雁哀号、尘世烦劳的景象,表现出诗人孤寂

困苦的沉重心情。

B.颔联对仗工整,视听结合,描写了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阴云密布,

大雪将至的景象。

C."灯花"指灯芯燃烬所结成的花状物,"砚冰已合灯花老”说明诗人夜深难

眠,读书时间之长。

D.这首酬和诗结构严谨,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侧重抒情,前后内容紧

密关联,脉络清晰。

16.黎靖在《人生之贵》中提到"人以正为贵,心以静为贵,欲以寡为贵,

学以精为贵,情以挚为贵……",在这首诗中,能看到哪些可贵之处?请结合

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飞在《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说"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

洛",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亦有同样表达:

(2)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成一家之

(3)王实甫善于化用前人句意,如","两句应从董解

元《西厢记诸宫调》“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中化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①—一,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

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音韵和谐、言不尽意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

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唐代刘长卿的《逢

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就已完备,美国弗罗斯特的《雪夜林

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一—②的艺术境界,

但是谁更精炼,更上口,也是一目了然。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巨星璀璨代

不乏人,难道不是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吗?

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

表述方面,也有些――③――。例如“圈,一中同长也",很难让刚刚启蒙的孩

子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民间当然不会用古代汉语这种交际

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

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虽无法与古希

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

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

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反问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其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口(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当回家,我便有一种踏实的感觉,那感觉牢牢地贴在心口。家里的门是一

种呵护。记得幼时,妈妈就常常唠叨,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时难。当时,对

这话总是似懂非懂,也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没有

想到的是,这种踏实感,坚守了几十年的精神依偎,却在偶然之间,被一缕

细风轻轻颠覆。

风从窗口吹进,礼貌而轻柔。风是无意的,不应该对我有敌意,也不会给我

带来什么痛苦,只是一种习惯。风一吹,我就掉过头,顺着那一习凉,把目

光聚焦窗口。不仅发现了窗外的一切,还看到了一种悬空。树枝轻轻地向我

招手,晃动的只是它纤细的指尖。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悬空在这个城市中。一幢楼房,撑起双臂,轻轻

地把我高高举起。然后悬空放置,身不由己。两脚之下,华丽的实木地板,

还有地板上的茶几、沙发、电视,都与我一样悬空着。我的心空荡荡的,仿

佛一艘无法泊岸的船,飘忽在浩瀚的海面。天再蓝,离我太远,托起我的是

我唯一的依靠——飘忽不定的水。在这个城市生存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

己是怎样被悬空的,面对黑洞洞的窗口,我找不到答案,孤独的身影,幻化

成小孩的柔弱的手。

21.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画线句子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的设想,还

要栽树……

B.让人留恋的歌声响起,标志着这是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大年夜。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至今都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时期一种

十分辛苦的劳作。

D.这位选评者把“含香之署"讲成"有香味的房子";把"怀刺"讲成”怀抱着有

刺的东西”——都是全无根据地乱说一通。

22.文中有三个加点的重叠形式"牢牢""常常""轻轻”,说说它们和

"牢""常""轻"相比,语意上各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下是百度词条对"内卷"和"佛系"这两个近年来比较常见的网络流行语的解

释:

内卷,网络流行语,原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的形态以后,既没有

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

复杂的现象。经网络流传,很多高等学校学生用其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或"被自愿"竞争。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

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

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该词语最早来源于2014年

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之后网络传播,佛系又衍生出"佛

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网络词语。

你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或者是体会到这样的感

受?似乎面对内卷的焦虑,普通人也只有用佛系的心态去化解。有没有什么

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呢?你对此有什么感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你

自身的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套作以及泄

露个人信息。

答案与解析

1.C2.C3.B4.①首先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

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②接着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长时间历史以跳出

朝代史框架;③然后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④最后指出道

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

见。5.前者侧重提醒我们,历史时间的意义依据历史学家的价值观确

定,具有一定的主观局限性;后者强调,历史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道德和社会

进步,应该秉持惩恶扬善的进步历史观。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缘于古代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能够融贯王朝的合法性”错,结合材料二第2

段”的确,单纯的纪年法,比如奥林匹克纪年或者公元纪年,都没有在中国自

发产生。中国以朝代和统治纪年,自公元前140年左右以来朝代中又有年

号。但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可

知,选项"缘于……”强加因果了。

故选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如果……历史学就不是时间的科学"作者只是强调"认识”的重要性,但"认

识"并非"历史学是否是时间的科学”的客观依据;

B."仅剩21个得以接续发展“,无中生有,材料一原文是说"英国著名历史学

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

D."以历史论题为中心"错,纪事本末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袁枢《通鉴纪事

本末》才以论题分类。

故选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朱元璋规定只能制定一个年号实际上是克服年号繁多带来的时间”分段

化”。

故选B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二第1段“在欧洲,有人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中国历史学家的时间是否不

是连续时间,而是‘分段时间’"提出问题;

第2段开头一句"这可能是一种偏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接着用让步关系

的句子"中国的历史学家又想出了一套关于王朝合法性的融贯的‘单轨'理论,

努力把同时代的小王朝、王国和蛮族的纪年法与所采用的主要时间标度关联

起来"指出:中国史学家用“单轨”理论等调和朝代、年号纪年等分段时间;

第3段"此外……"告诉我们这是又一反驳的理由,段首句强调了"发展起来的

通史处理了包括若干个朝代兴亡在内的长时间历史",指出史学家用通史处理

长时间历史以跳出朝代史框架;

第4段根据这又给接下来几个世纪创造了一整套历史体裁。这样中国人便克

服了时间的‘分段化'"可知,指出纪事本末体克服了时间的“分段化”;

第5段最后部分小结,根据"于是,历史是道的显现……道在历史中的化现是

一个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可知,指出道在中国历史中的化现是一个不断更新

的连续过程,反驳了对方偏见。

最后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

结合"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这一事实说明,历史学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给历史

时间确定性质,历史上的年代标记、时代和时期的划分,是历史学家有意识

的活动所引起的结果"可知,"历史时间承载着意义"侧重提醒我们,历史时间

的意义依据历史学家的价值观确定,具有一定的主观局限性;

结合"那便是社会的显露和发展过程的一种内在逻辑,一种内在的道,因此

‘仁心’(善心、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终究会得到社会的善果,而不仁之心

则会导致无法挽回的罪恶。人们感到这种归纳有非常充分的经验依据“可知,

"历史是道的显现"强调,历史应该服务于人类的道德和社会进步,应该秉持

惩恶扬善的进步历史观。

6.B7.D8.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

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

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

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9.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

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

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④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

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⑤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

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的目的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

击。

C."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韩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

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

D."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

忍地生活,唯唯诺诺”。

故选Bo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D."用在不经意之间"错误,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

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说法有误。"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

"当然"这一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

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节选部分来

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

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可知,作者写百忍堂典故,是为了

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这也丰富了文章内容。

根据原文"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韩,却是一个

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韩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

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

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以及下文对张元韩的重点描写可知,以“百

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

整篇行文中,大部分是"我"的游记见闻,而在此之外,作者还穿插了对张元

韩的人物评价,以及关于张氏家族“百忍堂"的历史典故,插叙历史故事使思

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

根据原文"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

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韩,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

量的大人物""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

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文章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

章的文化韵味。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

力。

在取材上,原文第四段"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

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喝啾……当然是

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展现了张氏聚居地月洲村的自然风貌;第六段”张元

韩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

韩。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

贴在月洲村的墙上……”是对人文的描写;第七段“百忍堂"典故和最后一段张

元斡的人生经历叙述了历史故事,而文章开头则是对现实的描写。因此,本

文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

在所用手法上,原文第一、二段叙述了“我”的人生经历及参观张氏家族的经

历以及所述的张氏家族历史故事,是叙述;第四段对月洲村的风景,则展开

了具体的景物描写;而“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

韩,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韩慷慨悲

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

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等语句,则运用了议论手

法。因此,全文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表达

方式无拘无束。

在情感表达上,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