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高三二诊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同学在考察了江南制造总局和大新公司原址,并查阅轮船招商局文献后,思考与之相关的课题。最为恰当的是A.近代上海经济的转型 B.近代上海市政的发展C.近代上海文化的交融 D.近代上海都市的变化2.1759年,一位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这些言辞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①清朝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③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在12世纪西欧法学家眼里,“罗马法的救令和解答,无论是单个的或整体的,都构成了在罗马法学家自己心目中绝没有构成的一种书面理性,他们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据此可知,罗马法A.沿用到了12世纪 B.与教会法融为一体C.是理性主义的起源 D.具有普世法律价值4.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一般认为孔子及儒家所称颂的这种理想社会终结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5.董必武在中共八大上发言时指出:“党中央号召公安、检察、法院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依法办事。我认为依法办事,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民民主法制的中心环节。”这一思想A.提供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B.表明建国初期推行依法治国的方针C.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形成D.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6.“刚分田之后的景象,看起米的确很滑稽,每户的田,西一条,东一块,有的用牲口耕,有的连牲口都用不上,索性用人拉犁耕……从机耕退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生产力发展水平出现了倒退 B.收益全部归农户刺激农业生产C.农村生产组织形式出现变革 D.土地所有权变更调动了积极性7.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避免了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冷战维护了世界的和平D.美苏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8.1906年,孙中山等人在《军政府宣言》中提出“国民革命”,以区别于前人的“英雄革命”。1924年,国民党在其“一大”宣言中,强调国民革命运动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这表明A.工农群众开始登上政治舞台B.革命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C.民主革命的内涵进一步丰富D.广大民众的革命觉悟显著提高9.有学者指出,早在君主政体下,君主政权决定了德国政党对国家行政的有限影响;到德意志帝国时期,虽然流行多党政治,但德国政党数目不多,对其制约与管控也比较容易。这说明,德意志帝国时期A.政党之间矛盾激烈 B.代议制度有待发展C.经济发展不合时宜 D.宪政意识尚未出现10.县大约产生于春秋中叶的楚国,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官僚政治体制正式确立 B.社会结构发生重大转变C.传统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D.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取缔11.以历史事件为素材的诗歌、散文特别是历史剧在16世纪的英国深受欢迎,如托马斯·马洛里的《亚瑟王之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这些作品中关于不列颠的神话起源被不断提及,这有助于A.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B.文学艺术的大众化C.摆脱罗马天主教的控制 D.代议制政治的发展12.造成下列欧洲政治版图前后变化的是A.普法战争 B.第一次世界大战C.美苏冷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13.与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变一样,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他们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C.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14.“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D.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15.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这说明,分封A.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 B.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C.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 D.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16.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欧美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17.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小广告(如图),称该厂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自社会主义改造后,它第一次把生产资料当成商品,可谓石破天惊。广告刊出后,该厂一下子接到了3年的订货量。这表明A.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受到了冲击 B.“统购统销"的政策得以改变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验 D.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发生了改变18.下表是美、德两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就业结构表(单位:%)。据此表可知1870年1890年1910年1930年第一产业美国52.245.134.924.9德国49.140.035.127.3第二产业美国23.526.329.229.5德国29.135.737.940.6第三产业美国24.328.435.945.4德国21.824.327.032.1A.美德两国农业生产逐渐落后 B.就业结构与生产力水平有关C.德国的制造业实力超过美国 D.结构不合理将引发经济危机19.下图分别为中国古代汉、唐、明清时期的商业中心分布图。图中商业中心分布的变化体现了A.商业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变化同步 B.跨区域间长途贩运兴盛C.黄河流域的商业比长江流域发达 D.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20.1992年,丹麦民众担心欧盟会使本国失去“主权、独立和民族特性”,一度在公民投票中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2005年法、荷兰民众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反对削弱国家主权,因此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意在扩大欧盟超国家权力的《欧洲宪法条约》。这表明A.价值观趋同有利一体化进程 B.主权让渡制约一体化发展C.全球化进程中应维护民族独立 D.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21.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错误的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年代商办官办或官商合办外商企业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设厂数资本(千元)1872-18945346971916196103280001895-1913463908018628469136103153A.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B.一战前官办资本在近代工业中的比重逐渐降低C.甲午中日战争后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发展比较迅速D.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商企业严重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22.据史料记载:“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帝国为解决这个问题A.将习惯法完善为成文法B.将成文法调整为公民法C.将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D.将万民法上升为自然法23.唐朝中期的啖助、赵匡、陆淳等人一反以往研究《春秋》仅注重“三传”的训诂注疏方法,对“三传”的解读提出质疑,提倡自主做出判断。这种《春秋》新研究的兴起A.体现了对儒家正统地位的反思 B.推动了唐朝政治制度的变革C.有利于催生儒学疑经变古之风 D.妨碍了唐朝中央集权的强化24.俗语即方言。但丁认为拉丁语是人工的,而俗语是自然的,俗语要比拉丁语高贵。但是,但丁认可的“光辉的俗语”必须是中枢的、宫廷的,而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材料说明A.俗语成为思想解放重要依托 B.人文主义开始广泛传播C.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 D.文艺复兴带有阶级局限25.曾经有人问梭伦,住在哪一个城邦最好?梭伦回答说:“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在梭伦颁布的下列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设立“四百人会议” D.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26.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该地区一些城镇拜财神的习俗也逐渐流行。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地区A.社会风气日渐堕落B.城乡差距日益扩大C.已经成为经济重心D.商品经济不断发展27.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28.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地区年份1699—17011702—17741804—18061834—18361854—1856欧洲83.645.037.336.328.9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13.346.949.434.728.1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3.18.113.329.043.0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B.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C.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D.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29.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王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我还当学徒时,就总听说女工们轻浮、堕落。人们总是以蔑视的口吻谈论她们。我暂时不再贫穷了。我们星期天的美餐仿佛是皇家的宴会……当我涨了工资以后,每顿饭我还喝上一小杯甜葡萄酒。”这段材料表明A.妇女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B.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较大提高C.陈述者积极改变自身社会形象 D.陈述者仍未摆脱社会偏见束缚30.“若只印三二张,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最初记载这一现象的著作是A.《几何原本》 B.《梦溪笔谈》 C.《史记》 D.《天演论》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研究中历史分期是一项重要工作,关于“近代中国”始于何时有很多争论,有代表性的三种,如下表:时间依据代表明清两代交替时期(1600年前后)欧洲探险家、传教士东来,从南面向上推进;俄国从北向下挺进,形成钳形势态直指中国的心脏北京;满洲兴起,清朝建立。传统的中国史学家19世纪鸦片战争(1839—1842)西方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侵华与中国革命的演进。西方历史学家、马克思主义学者,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学者折衷方案鸦片战争界定为近代的起点,也需要熟悉中国传统的国家和社会形态;西方入侵被视作催化剂,促使传统中国转化为近代中国。徐中约——整理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评述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起点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结合史实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2.材料二战后,新上台的工党政府对英国国力现状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作为工党政府中的强势人物,在战后英国对外战略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外交大臣贝文曾言,英国已经得到了大部分世界,或者说是最好的一部分,我们想做的就是保住我们已经得到的东西,阻止其他国家从我们手中把它拿走”。他还多次公开声称:“英国不能接受其不是一个大国的事实,也不能接受英国不能继续扮演大国角色的论调。”在1947年,英国外交部出台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对我们来说,从苏伊士运河到新加坡都是非常重要的地区,因为它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美元利润”;1949年,外交部出台的另一份报告再次指出,“沿着苏联边境线,从奥斯陆到东京的外国重要地区都必须控制在我们之手”“我们应该将这些边缘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摘编自杨永锋《二战后英国国家战略的确立及实现手段》(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英国确立的国家战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英国国家战略确立的历史背景。33.材料唐初依靠良性运行的均田制,府兵制亦农亦兵的征点制度方可实施,然而流民客户激增,土地兼并的发展这两者的双重作用之下,均田制难以维持良性运行而崩溃。(天宝)八,折冲诸府至无兵可交。开元十年(722年),诸卫府兵自成丁从军,六十而免,其家又不免杂徭,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百姓苦之。张说建议:请召募壮士充宿卫,不问色役(免除各种徭役),优为之制,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上从之。旬日,得精兵十三万,分隶诸卫,更番上下。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颁布了《命诸道节度使募取壮丁诏》: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利害,计兵防健儿等作定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於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据《全唐文》卷31《玄宗十二》等整理(1)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兵制改革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兵制改革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A【解析】

根据材料“江南制造总局和大新公司原址”并结合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因此可研究近代上海经济的转型,故A项正确;江南制造总局是军事工业,与近代上海市政的发展、近代上海文化的交融和近代上海都市的变化无关,故BCD三项错误。2、C【解析】

依据材料“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可以得出①②;依据材料“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可以得出④;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后,③与题干中时间不符,因此①②④项符合题意,C选项正确。其他选项不符合上述分析,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D【解析】

题干信息“将罗马法连同《圣经》、教父著述以及教会的法律一起视为神圣的典籍”可知,体现了罗马法的敕令和解答充满了理性,到十二世纪仍然被西欧法学家所大力推崇,被视为神圣的典籍,这说明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价值,没有沿用到12世纪,A项错误;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普世法律价值,而不是与教会法融为一体,B项错误;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的理性主张是理性主义的起源,C项错误。4、A【解析】

夏朝开启了世袭制度,天下为公局面结束,A正确;商朝已经有等级制度,B错误;C和D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5、D【解析】

本题考查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依法办事是加强民主法治和政治的原则,其本身不是法律制度,所以不是法律保障,故排除A项;依法治国的方针提出于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中全会,故排除B项;中共八大时我国的法律体系还远远没有形成,故排除C项;依法办事原则的提出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法学理论宝库,故选D。6、C【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情景,这是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由生产队集体劳动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故选C;从机耕退到人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化导致的,并非生产力水平倒退了,排除A;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农业税,排除B;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公有制不变,排除D。7、D【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开始后,双方对峙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使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稳定时期,故D项正确;题干立足于世界看待美苏冷战,并非仅仅欧洲重建,排除A项;冷战时期美苏霸权主义下世界局势局部紧张,爆发了局部战争,并未避免直接武装冲突,排除BC。故选D。8、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国民革命的内涵由英雄革命转向革命必须联合工农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孙中山在五四运动之后逐渐意识到工农大众的力量,选项C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材料中时间为1924年,选项A排除;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三民主义),只是依靠的力量有所转变,选项B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思想的转变,与广大民众无关,选项D排除。9、B【解析】

据材料内容可知,德意志帝国的政党数量不多,且容易控制,权力不大,这是代议制发展不完善的表现,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党政矛盾,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故C选项错误;德意志建立君主立宪制时宪政意识出现,故D选项错误。10、C【解析】

据材料“当时楚灭其北邻若干小国后置县,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可知,春秋中叶的楚国开始改变原来的地方制度分封制,设县尹、县公进行统治,县尹、县公,由贵族担任,国君可随时对其任免调遣,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正确;据所学可知,秦朝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A错误;“社会结构”指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B错误;材料只是涉及楚国的局部地区,不能推断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情况,D说法错误。11、A【解析】

“关于不列颠的神话起源不断提及”强化了对不列颠的认同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从而有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故选A;B项说法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摆脱罗马天主教控制的说法与题意无关,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代议制发展的内容,排除D。故选A。12、B【解析】

由地图中德意志、波兰、奥匈帝国等国家的疆域变化可知,这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处置有关,故B正确;普法战争开始于1871年,美苏冷战开始于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在1945年,都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信息,故ACD错误。13、C【解析】联系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非常注重对人自身素质的培养,要让人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君子,这与人文精神是一致的,通过材料中“儒家思想也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可见作者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对改造社会的作用,即反对封建专制的作用,故C正确;有教无类的教育观与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无关,排除A;启蒙思想家主要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的政治观,并非历史观,排除B;启蒙思想家提倡自由平等,反对等级制度,D错误。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A项说法错误,在罗马法制定后,习惯法依然存在;B项说法正确,但是与材料无关;C项错误,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利益的,无法做到人人平等自由;D项正确,罗马法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发展。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罗马法·罗马法的发展15、D【解析】

西周分封制突破了纯粹的血缘关系的界限,使分封制的主体实现了王族、功臣及先代贵族后代的有机结合,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将姬姓周人楔入到各地人群中,这必然会改变各地人群的血缘结构,从而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D正确;周代分封形成了地方诸侯势力,而不是抑制了地方诸侯势力,排除A;通过分封使周王室的力量渗入全国各地,这是强化了周王室统治力量,排除B;宗族意识在夏商就已经出现,排除C。故选D。16、C【解析】

材料体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美对“西方文明”外延的概述及争论,反映了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17、A【解析】

根据材料“既可以供应机床,又可以按用户需求加工零件”“把生产资料当成商品”结合所学,宁江机床厂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销售,体现了对传统经济体制的突破,A项正确;“统购统销”的政策得以改变只是材料表明的部分信息,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改革开放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受到了冲击,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验,尤其无法得出“开始实验”的结论,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无法得出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发生改变的结论,D项错误。18、B【解析】

通过材料中美国和德国在三大产业上的比例可以看出,就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B正确;农业就业人数减少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落后,排除A;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于美国不能说明制造业实力超过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工业国家排除C;表格中时间范围,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不能完整体现材料中的信息,排除D。19、D【解析】

汉代商业中心在黄河流域,唐代商业中心南北趋于平衡,明清南方商业中心较多,这体现了商业中心转移和经济重心转移是一致的,D正确;明清政治中心在北方,商业中心在南方,排除A;商业中心和跨区域长途贩运无关,排除B;长江流域商业在明清时期较为发达,排除C。20、B【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希腊、法国、荷兰等国不希望过度削弱国家的主权,从而反对欧盟权力的扩大,这体现了主权让渡的程度影响了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念分歧,故排除A项;欧盟是区域集团化,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是说明欧洲各国应放弃民族主义,排除D项。21、D【解析】

D项无法从材料中直接体现,符合题意,故选D;从1895年前商办厂数、资本偏少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力量相对弱小,从资本增长的比例可以看出,官办的比例在所有企业中最小,从1895年后的商办厂数、资本迅速增加,可以看出民族资本发展迅速,ABC不符合题意,排除。2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万民法的形成,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罗马法律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所以就由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境内的一切公民,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在共和国时期已经实现;D项发生于帝国时期,与从共和国向帝国转变的背景不符;公民法是为了维护公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23、C【解析】

依据材料“对‘三传’的解读提出质疑,提倡自主做出判断”来看,这些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催生儒学疑经变古之风。C正确;啖助、赵匡、陆淳等人反思的是两汉经学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儒家正统地位,A排除;儒家学者的学术研究没有对唐朝的政治变革产生很大的影响,B排除;材料的研究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与否,D排除。故选C。24、D【解析】

据材料可知,但丁认为中枢的、宫廷的俗语是光辉的,下层人民的俗语则是低劣的,说明其思想具有阶级局限性,故D选项正确;俗语不是思想解放重要依托,材料并未体现,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文主义的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艺复兴的局限性,而不是体现拉丁语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故C选项错误。25、D【解析】

材料“就是那一种城邦,其中未曾受害的人也和受害人一样,都尽力惩罚罪犯”体现的是雅典公民拥有独立的司法权,其中所有公民都可成为陪审员的史实最能体现这一说法,D正确;颁布“解负令”最大的影响就是稳固公民内部团体,A排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适应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要,B排除;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作为最高行政机关无审判权,C排除。故选D。26、D【解析】

宋朝以来的江南地区,城市里从事服务业、娱乐业的社会群体逐渐扩大,拜财神的习俗流行,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抑商观念,故D正确;拜财神的习俗流行,不是社会风气堕落,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农村经济状况,无法体现城乡差距日益扩大,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排除C。27、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1842《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屈辱近代史的起点,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近代史由此结束。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时间不符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运动·中华民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渡江战役。28、C【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来看,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到欧洲以外地区的比例越来越大,增速明显,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殖民地市场来销售工业品,即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故答案为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确立了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国际市场的竞争状况,排除B项;欧洲仍然占有较大份额,排除D项。【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并联系所学英国在世界各地的殖民扩张情况,比例的变化说明英国越来越依赖于欧洲以外的市场,而这些地方大多是英国的殖民地,据此确定答案。29、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选项A从题干引文中看不出来,排除。从引文中的“蔑视”等可以看出当时女工在社会上仍旧受到歧视,排除B项。从“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可以看出作者并未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而斗争,排除C项。只有D项符合题意。30、B【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活字印刷术,最早记录这一现象的是沈括的《梦溪笔谈》,故选B项;《几何原本》和《天演论》都没有记录活字印刷术,且出现时间晚于《梦溪笔谈》,《史记》出现于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排除ACD项。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1、示例:徐中约先生的折中方案有可取之处鸦片战争是引起中国社会内部变化的关键。从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走上殖民地化道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动,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开始中国近代史的历程。1600前后的中国外族入侵、西学东渐,但中国社会未能发生根本性转型。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思想上封建儒家思想仍为正统。但是中国社会已出现锐变前的端倪,政治上君主统治危机加深,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