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7 概括内容形象-钩玄提要因形悟神_第1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7 概括内容形象-钩玄提要因形悟神_第2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7 概括内容形象-钩玄提要因形悟神_第3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7 概括内容形象-钩玄提要因形悟神_第4页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 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7 概括内容形象-钩玄提要因形悟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语文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板块三文学类阅读散文学案17概括内容形象——钩玄提要,因形悟神复习任务1.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精准概括内容要点及主旨情感。2.掌握概括物象内涵、人物形象特点的方法。考情微观1.概括内容要点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新高考Ⅱ卷《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全文筛选概括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局部筛选概括2.概括形象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6分)分析概括人物心理①散文形象分物象与人物形象两种,后者为考查重点。②考查主要是“一象三考”:一个形象,考特点,考作用,考技巧。以前两者为主。③散文形象对于全国卷来说是个冷考点,但不排除未来考查的可能。2021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分析主要人物特点2019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分析次要人物特点与作用1.概括内容要点2.概括形象活动一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2)象征意义:象征着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解析作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取关键词语法。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第二段总共四句话,分别描写了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着两岸的生命。第二问考查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解答此类题要联系作品主题和前后文的提示。文章标题是“根河之恋”,暗示了作品内容主要是抒发对根河的赞美之情。文章第一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提示了根河对于鄂温克人的重要意义。从“母亲”的形象特征和根河与鄂温克人的关系入手,再结合作品主题,分析其象征意义即可。2.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节选自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文章二、三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解析作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取议论、抒情语句法。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二段写这家有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三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3.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节选自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们争论。解析作答此题主要采用合并法。答案要点主要集中在选文第二段5~8句。这部分可分为三层,第5句为第一层,第6、7句为第二层,第8句为第三层。分层概括即可。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内容重点和形象的概括能力(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①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②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③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④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⑤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⑥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⑦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⑧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⑨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⑩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⑪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⑫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⑬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⑭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⑮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⑯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⑰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⑱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⑲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⑳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eq\o(○,\s\up1(21))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eq\o(○,\s\up1(22))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eq\o(○,\s\up1(23))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eq\o(○,\s\up1(24))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eq\o(○,\s\up1(25))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eq\o(○,\s\up1(26))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1941年9月(有删改)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我”与弟弟在东京错过弟弟参加抗战,再次分别(说明:此文也是书信体散文,其文体特点有:①诉说对象具体,针对性强;②舒散情绪,畅达任气,精当简要;③自由活泼,更易于传情达意。)一、选择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答案A解析“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忧惧不安”错。根据第③段“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后的“奔去”一词可知,此时离家的“我”心中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希望,并没有表达前途未卜的意思,也没有“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二、概括内容要点(一)原因筛选概括2.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信件主要内容是追忆往事,时光流逝带来了恍惚感。(2)十年间,姐弟俩生活在漂泊中,世事无定带来了恍惚感。(3)弟弟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小战士”,“我”既牵挂又欣慰,多种感情交织,也产生了恍惚感。解析试题要求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恍惚感”在文本中共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第②段,这是对自“我”离家以来与弟弟聚散离合十年时间的整体回忆,“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世事”既有自己的离家出走、四处漂泊,也有弟弟后来的出外聚散,还有国家民族的动荡变化。第二次是在上海分别之夜,弟弟走后“我”的心理感受,“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这里既有时间久远,记不清楚了的因素,也有弟弟突然走了,给自己很强烈的冲击以及对弟弟的牵挂与思念等成分。要回答“这种恍惚感的由来”,还需要对全文内容进行综合、归纳和概括。所有的“恍惚感”都是在“我”内心产生的,所以“由来”就由内外两部分构成。外界因素有时间久远和生活漂泊多变两种,内部因素有“我”对弟弟的牵挂、欣慰等多种感情。关联高考·类题延练(202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和父亲万方[注][前文概要:爸爸老了,病了,一年到头在北京医院里,我经常去看他。]①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②他没有说话。那一刻在病房里,我忽然觉得他像个孩子,而我就是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安慰他。我劝他不要想了,因为这不是他的事。③“怎么讲?”他问我。④“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⑤“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爱的老孩子又问,心狠的女儿竟然再次反问:“你说呢?”⑥他沉默不语,我觉得他是理解我的,爸爸,即使我说了你想听的话,那些话也微不足道,不具有真正的意义。⑦这样想着,不觉已走出一段距离,我回身向父亲招手再见,可他的注意力已经被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吸引,不再看我。我一步步走远,忍不住回头看他,一个身穿病号服的老人,无声无息地坐在轮椅里,被高大的水泥门洞衬得那么小,孤零零的。⑧不过我愿意相信那个自信的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活着。(节选自《你和我》,有删改)注万方:作家,剧作家曹禺的女儿。曹禺23岁时创作《雷雨》。第①段、第⑤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雨》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原因筛选概括题答题要点:(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2)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中,这时就要适当地扩大搜索范围。(3)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可用“因为……所以……”这种形式组织答案。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二)情感与主旨概括3.该文情感丰富,试作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姐弟深情:有姐姐对弟弟聚少离多的思念与牵挂,以及恍惚感;有对弟弟成长为一名抗日战士的骄傲与自豪。(2)国家大爱:有对抗日青年的赞美和希冀,有对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心。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此法最适合于梳理全文情感变化题。(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点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3)关注抒情方式。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寓情,或直抒胸臆,或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来悟情、察情、明情。答题要注意以下三点:①直接情感,画句圈词;②委婉情感,仔细揣摩;③情感变化,配上原因。4.请概括本文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为一篇红色家书,作者通过与弟弟十多年间聚少离多的交往,展现了一代青年的际遇、心路历程及使命担当,表达了姐弟之间的深情以及抗日必胜的信心,充满着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概括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1.概括角度(1)从散文类型入手不同类型的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说理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于概括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3)从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大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4)从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5)从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2.规范表述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为: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三、概括形象特点(一)人物形象概括5.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弟弟与流浪在上海的年轻人,虽然充满力量,但前路迷茫,使“我”感到“慌乱”和“忧郁”。(关键词:“迷茫”可替换为“将流浪到哪里,漂泊不定,到处找工作,看不到希望,被迫谋业,前途未卜,没有目标,不知方向”;“慌乱”“忧郁”可替换为“紧张、担心、忧虑、担忧、忧叹”。)(2)山西前线的年轻士兵,充满热情和生命力,是国家的希望,因此“我”感到“开心极了”,即便没见到弟弟,“我”也感到“放心”。(关键词:“热情和生命力”可替换为“快乐、活泼、乐观”;“国家的希望”可替换为“中国不会亡,胜利属于你们”。)(3)“我”的感受既出于对弟弟的深切感情,也寄寓着“我”对年轻人群体的热望。(关键词:“感情”可替换为“思念、牵挂、想念”;“热望”可替换为“热切的期望、期待、期盼、希望、厚望”。)解析将弟弟的生活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是由个体到群体,由点到面,真实地再现了特殊年代青年群体的人生遭际和心路历程。分析“我”的感受,要重点抓住描写“我”心理的语句。文章第⑮⑯段写了弟弟在上海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我”看到了抗战时期流浪青年虽然“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充满了饥饿……打着寒战”,这里突出了青年群体生活没有着落、前途未卜的生活状态,而根据“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可知,“我”此时内心充满担忧。第eq\o(○,\s\up1(22))段写了弟弟在山西的生活和“我”的内心感受,“他们快乐而活泼……唱着歌”体现了革命青年富有朝气,生活充实、快乐;“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中国是不会亡的”,体现了“我”内心的欣慰和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6.文中的可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全文内容,对可弟这一形象的特点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身体羸弱但内心强大。可弟“从小就苍白,不健康”,但在“七七”事变发生后毅然决定到西北做抗日军。(2)贪玩。“我”离家时可弟只顾玩的场景表现了当时可弟的贪玩、天真。(3)重视亲情。作者通过叙述弟弟给“我”写的信件、急于和“我”相见,表现了可弟对“我”的牵挂。写祖父坟上的小树则表现了可弟的善解人意,既有对祖父的怀念,也深知“我”与祖父的感情深。(4)懂事乐观。“我”对信件内容的“怀疑”和后文对可弟“笑”的重复描写表现出可弟的懂事乐观。“傻里傻气”是“我”看到的可弟,“总是笑”体现了可弟怕“我”担心而有意表现出来的样子。(5)积极上进。到东京留学、热爱读书表现了可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6)能吃苦、有毅力。“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内心充满了力量”表现了可弟顽强的毅力。(7)敢闯敢拼。“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体现了可弟的敢闯敢拼。(8)爱国心切。可弟的孤身参军抗日与后文“我”看到不少和可弟一样快乐而活泼的小战士,体现了可弟强烈的爱国心。(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解答概括人物形象题需通读文章,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相关语句,全面辩证地认识人物形象,注意围绕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展开。组织答案时应注意有概括有分析。从“你从小就苍白……体力仍旧是坏的”等句可知,可弟身体羸弱。“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表明可弟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由此可得出第(1)点。“我”离家时可弟只顾玩却不管“我”的离开,这表现了可弟当时的贪玩与天真,由此可得出第(2)点。可弟多次给“我”写信,急于和“我”相见,在信件中描写祖父坟上的小树,这体现出可弟对亲情的重视,也深知“我”与祖父的感情深,由此可得出第(3)点。从“我”对可弟流露出迷茫情感的信件内容的怀疑,以及后文对可弟“笑”的重复描写,可见可弟已不是当年贪玩、不懂事的小孩子;而“傻里傻气”“总是笑”体现了可弟的乐观、善解人意,由此可得出第(4)点。从可弟到东京留学和“看到书就翻”等内容中可以看出,可弟是一个追求进步的青年,由此可得出第(5)点。“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内心充满了力量”等语句体现了可弟顽强的毅力,由此可得出第(6)点。从“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中的“诱惑”“禁果”等词能看出可弟的敢闯敢拼,由此可得出第(7)点。从可弟孤身参军抗日等内容可以看出可弟强烈的爱国心,由此可得出第(8)点。关联高考·类题延读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2021年天津卷《送一位远征的友人》第19题)答案热爱祖国、矢志抗日、投身革命、追求光明、隐忍坚毅、不恋安逸、不畏牺牲。散文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反映社会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加工提炼而成,是艺术的真实,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也更有普遍的代表性。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概括的途径有:(1)从记叙的事件中分析概括(类似于小说形象从情节入手概括)。(2)从正侧描写中分析概括(正面描写如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如环境、他人等)。(3)从文中议论抒情文字中分析概括(尤其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特点)。(4)结合文章背景和作者的情感倾向(主旨)概括。另外,关于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有:(1)主要人物形象作用①表达散文主旨。②作为线索,把众多材料组织在一起。(2)次要人物形象作用①对主要人物具有对比、类比、衬托作用,使主要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在内容主旨方面,充实内容,深化或丰富主旨。③在文章结构方面,有穿插、过渡、伏笔、悬念的作用。(二)物象概括7.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原文《窗子以外》见学案16“活动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解析文章题目为“窗子以外”,全文始终都在写窗子,“窗子”是文中最重要的词语。文章先从有形的实用窗子入手,写了窗外的生活情景,然后写到一种无形的抽象的窗子。虽然没有给窗子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分类细说窗子,但读完全文大体能体会到窗子有有形与无形两种,含义有表层与深层两类。作答时要答出“窗子”具体所指和作用这两点。关联高考·类题延读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017年天津卷《挺拔之姿》第19题(1)]答案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分析散文中物象内涵的方法有:(1)整体阅读全文,准确定位先整体把握全文,再对主要段落、关键语句进行筛选和提取、整合和概括。这里可以采用圈点阅读,勾画出那些点明事物形象特征的文字,以及与它有关的议论抒情文字。(2)抓住外形特征,分析内在情感散文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的外形特征往往比较鲜明,如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找准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以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3)仔细品读文本,提炼所言之志一般来说,作者所描绘的事物不一定是最终要赞美的,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另外,关于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有:(1)分析主体物象作用①内容主旨(主体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要载体):表现主旨,寄托作者感情。②艺术构思:线索,串联材料;象征,衬托(人物)。(2)分析次要物象作用①结构角度:开头结尾的策略,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②内容角度:充实内容,升华深化主旨,寄托作者感情。③主体形象角度: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体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对点练案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蜡炬成灰泪始干宗璞[注]①2000年春,我患目疾,好几个月都奔走于医院。在等待第三次手术的一个夜晩,我披衣坐在床上,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不会死,可是以后再无法写作。模糊中似乎有一个人影飘过来,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捻须,面带微笑。那是父亲。②父亲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自1915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哲学门,他从没有离开过哲学。③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父亲的哲学不是空谈哲理,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④他在1942年写的《新原人》中提出了他的境界说——他的哲学的灵泉。此书自序一开始就写了张载四句,接下去便说:“此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太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用乎?”听人说有哲学教师讲张载四句竟至泪下,可知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这种深情的人并非少数。⑤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人能写出这样的书吗?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好意对我说:“能不能不要写了。”我转达这好意,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这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吧!”⑥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刍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着,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不能行走也罢,不能进食也罢,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一次,因心脏病发作,我们用急救车送他去医院,他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说:“现在有病要治,是因为书没有写完,等书写完了,有病就不必治了。”他最后的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就是用他整个生命说出来的。⑦父亲久病后,偶然颤巍巍地站立,总让人想到风烛残年这几个字。烛火在风中摇曳,可以随时熄灭,但父亲的精神之火却是不会熄灭的。1982年,父亲写了一首诗:“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他要像浇了油的木柴一样,前面的木柴烧完了,后面的木柴便接上去,薪火相传,代代不息。⑧父亲那一代人责任感太强了,他们无暇逍遥。其实父亲心底是赞成孔子“吾与点也”那一句话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父亲是欣赏这种境界的。⑨父亲最喜写唐李翱的两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还有一首是“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父亲的执着顽强,那春蚕到死,蜡炬成灰,薪尽火传的精神,后面有着极飘逸极空明的另一方面。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霄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⑩父亲深知任何事都要用心血做成,谆谆教诲,不要为一点轻易取得的浮名得意,在寂静中也许会有更好的音乐。想到这些,常觉得父亲坐在那里,以手向上一指向下一指,在沉默中,让人想到“云在青霄水在瓶”的诗句,可是那含义,那境界,有谁领会。⑪我做了手术,出院回家,在屋中走来走去,想倾听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但是只有寂静。我坐在父亲的书房里,看着窗外高高的树。在这里,准盲人冯友兰曾坐了三十三年;无论是否成为盲人,我都会这样坐下去。(有删改)注宗璞: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开头和结尾分别写“觉得自己是这样不幸”“我都会这样坐下去”,互相对照,阐述了父亲的精神对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影响。B.文中重点记叙的事件是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是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的,最能体现父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C.父亲的思想中,既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也有“云在青霄水在瓶”的空明,两者互相补充,让父亲在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并有所成就。D.通过对父亲的回忆,可看出作者对人生和人世的观点态度:对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的行为的抵制,对蜡炬成灰精神、逍遥境界的认同及践行。答案D解析对“蜡炬成灰精神、逍遥境界的认同及践行”曲解文意,文中没有体现作者对“逍遥境界”的践行。2.下列对文本中引用的古诗文和父亲写作的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表现父亲甘愿为“薪”,实践薪火相传、代代不息的思想理念。B.引用“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明父亲虽有心欣赏这种境界,但无暇在现实生活中去实施它。C.喜欢“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诗句,表明父亲明白了真理就在青天云上、瓶水中的道理。D.喜欢“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诗句,表明父亲存在极飘逸的一面,像僧人看破世事红尘。答案D解析“像僧人看破世事红尘”错。原文只是说“一方面是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得起,一方面是佛、道、禅的‘云在青霄水在瓶’的看得破。有这样的互补,中国知识分子才能在极严酷的环境中活下去”,而不是说父亲“像僧人看破世事红尘”。3.作者在叙述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时,描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介绍父亲开始写作的时间和他的年龄。如“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2)叙述父亲在写作这部书时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热爱祖国。如“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3)记录下父亲最后十年特别是后两年写作这部书的相关事情。如“父亲最后十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一点一滴,一字一句,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都阻挡不了他的哲学思考”和他躺在病床上的言论等。解析本题要求概括作者在叙述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时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这是概括层次的内容,找到作者在文本中叙述父亲写作这部书的段落,主要是第②③⑤⑥段,筛选出内容,再加以概括即可。4.请概括本文的主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通过对父亲为人、治学、思想境界、教育子女等方面的记叙,表现了父亲学术研究怀有为国家致太平、为亿兆安身立命的思想,赞扬父亲不以写书为苦、勤奋执着的品格和富于担当、热爱祖国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继承遗志奋勇向前的决心。解析概括主题,可先对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如文章写了父亲的为人、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父亲对“我”的教育等内容,然后拓展其表现的内容、赞扬的内容,最后总结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这篇散文的开头和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作者在患目疾遭遇不幸时,想起父亲生前历经磨难、不改初衷,给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决心,抒发了女儿对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崇高精神影响的感激之情;(2)作者描写父亲历历在目,“他坐在轮椅上,一手捻须,面带微笑”“想倾听父亲卧房里发出的咳声”,抒发了作者对父亲逝去的伤心之情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文章开头、结尾段来概括作者的情感。首先要对开头、结尾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再体会作者要抒发的实际情感。6.《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文章的标题,也是“父亲”精神的主要体现。你觉得哪些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父亲这一精神特征的形成?请简要概括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坚持对张载四句话所蕴含精神的向往,历经磨难、不改初衷,就是为了能使国家太平、天下百姓安身立命。(2)浓厚的兴趣和苦中作乐的精神。他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不以写书为苦,反而能把对储备的知识进行细细咀嚼当作一种乐趣,对哲学专注、执着,有着不可更改的深情。(3)淡泊名利,用心血去做事。父亲安静地在家里坐了三十多年,不为取得的一点浮名而得意。解析本题要求概括哪些方面的原因促成了父亲“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这要结合父亲执着写书、淡泊名利和热爱祖国等几个方面来思考总结。7.文章第eq\o(○,\s\up1(10))段不再继续叙述父亲研究哲学、创作文学作品,这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章第eq\o(○,\s\up1(10))段不再继续叙述父亲研究哲学、写作书籍,而是转向叙述父亲教诲“我”做事做人,其作用有:(1)能从不同侧面表现父亲为人品质和思想境界崇高,并承接前面所述内容。(2)一方面从女儿受教育的切身感受写父亲,描写更细致,表达更细腻;另一方面从家庭的角度写父亲教育子女,给人以亲切之感,这增强了散文的感染力,能吸引读者。解析本题要求概括特定信息并分析其作用。先要概括出文章第eq\o(○,\s\up1(10))段写了什么内容,再从整篇文章来看,这段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可以看出第eq\o(○,\s\up1(10))段是从个人、家庭教育的角度写的。学案18理解赏析词句——紧扣语境,层层深入复习任务掌握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与赏析方法,提升理解赏析语言的水平。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1新高考Ⅱ卷《放猖》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赏析词语表达效果①理解与赏析并重。从新高考考查趋势看,越来越重视“赏析”能力。②题型有选择题与主观题两种。特别重要的词语、句子会以主观题形式考查。2020天津卷《线条之美》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分)赏析句子效果2017全国Ⅲ卷《我们的裁缝店》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分析句子含意活动一理解词义句意(一)理解词语含义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即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高考重在考查其语境义。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以下三种: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它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这里的“吞咽”,本义是“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情景因素都会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含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短时间内发生,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心理方面的意义,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从平沙千里的戈壁突然进入了万木争春的林带,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高考重点考查后两种语境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理解词义的方法。母亲是最亲近水缸的人。清晨,她在我们的睡梦里就出门挑水,一对洋铁水桶咯吱咯吱地唱着,渐渐远去。回来的时候是无声的,那是沉甸甸的水桶坠压着担杖钩子,沉重的压力使它们忘记了调皮和歌唱。唯一的声响是母亲沉重的脚步声和喘息声,是水桶落地轻微的钝响和倒水进水缸时巨大的哗啦声。单是听水入缸的声音我们就能判断出,缸里还需要母亲挑几担水才能满。水缸空洞的时候,水声响亮,水花甚至跳跃着喧哗着,而水缸里的水越多,响声就越微小。我在半梦半醒里就恨那水缸,你怎么那么能喝水呢,害得母亲天不明就去挑水,一直要挑五担水才停下担杖。那口曾经被我怨恨的老缸是深褐色的,安放在灶屋的西北角,有一顶盖垫遮盖着。那顶盖垫至关重要,每一次取水之后必须立即盖好,如果我们哪一次取水之后忘了盖,就会被母亲严厉训教。她虔诚地守护着一缸水的清澈,担心屋顶的落灰以及蜘蛛、壁虎、草鞋底等所有农家土屋里会有的东西污染了一缸甜水。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这是母亲的信条。大水缸里的水是从村北的甜水井里挑来的,去得早水就更清冽。在干旱的日子里,井里水位低,易浑浊,或者是农忙时赶着要出工,这时候,她常常是天不亮就挑满了一缸的水。只有一早把水缸装满,母亲的心才踏实。父亲在外上班,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有时候,水缸里还有半缸水,母亲也还是抄起担杖去挑水,她说,今天天气好,指不定明天下不下雨,要是吃空了水缸,还得踩着雨雪去挑水,这也会没谱气,她还说:“穷灶门,富水缸。”就是说灶门前的柴火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烧火做饭时,母亲总是把灶前剩余的草拿出去,然后将那些碎草连同土渣扫在一起,用小锹板推到灶口里烧掉。我学烧火,免不了有火蹿出来燃着灶前柴草的时候,在我惊叫时,母亲抄起水瓢,只需一瓢水就把火熄灭了。我们五口之家的水缸原先只能盛两担水,母亲用水总是算算计计,晚上刷碗的时候,常常要把水缸歪一下,刮净最后一瓢。那时候除了一家几口人的餐食,还要喂猪饮鸡,浇几棵花,一院子开口的不开口的都要水喝,最后干脆换成一个能盛五担水的大水缸。自从换了水缸,家里就再也没有用干水的时候。只是,母亲的负担更重了。水再甜再干净,母亲也要定期清洗水缸。她将水缸底的水舀进干净的菜盆里,缸里还剩下少许水,于是把水缸歪过来几近放倒,将身子探进里面,用一把专门清理水缸的炊帚蘸着水扫水缸。洗过一遍,她仔细地将有些浑浊的水清理出来,再舀进干净的水,如此洗刷三遍,才把水缸归位,抄起担杖去挑水。母亲对水缸有严格的律条,我们平时不能随意去碰它,甚至不能随意去掀开它的盖子。母亲说,一缸水是一家人的奶水,只能敬畏,不容随意,只有做饭的人才有权利动用水瓢去水缸里舀水。母亲曾经手把手地教我舀水:“蒸饭的时候,用水瓢舀一平瓢水就足够了,再多就浪费了。如果是冬天,炕上需要多一些火力,你就用两瓢水,下饺子的时候用四瓢水,一家五口人的饺子,还要有足够的饺子汤。”“蒸饭剩下的溜锅水呢?”“用来喂猪。淘米、洗菜、蒸馍、熬粥,哪一样都依靠水缸。”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自来水普及之后,我家灶屋的水缸依旧没有下岗,它安坐在水龙头下,总是被放满多半缸水。母亲说:“水缸里有水心里才踏实,那自来水万一不灵了呢。”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节选自张金凤《水缸》,有删改)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1)日子可以粗茶淡饭,但是水必须清澈无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层指母亲对水质的严苛要求,深层指母亲对家人照顾体贴、细致入微的关爱之情。(2)母亲站在水缸前,教给我的是严密的“日子兵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借用“孙子兵法”一词表示过日子的生活策略、智慧,包括对日子的敬畏、过日子的节俭以及过日子中物件的循环利用等内容。2.文中多次出现“谱气”,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所在句中的含义。(1)一家人过日子的谱气都在母亲的水桶里、水缸里。(2)这也会没谱气。(3)攒下一囤粮食,蓄下一缸甜水,攒下些养老防灾的钱,这是淳朴庄户人的谱气,这谱气就是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谱气”是一家人生活的依靠,表现出母亲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2)“谱气”是庄户人家生活的必需品、防火防灾的物资保障,表现出母亲既挑起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也肩负起了全家人的安全责任。(3)“谱气”是节约积蓄的养老防灾的生活物资,是庄户人的做事方式;它显示了庄户人淳朴节约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庄户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生活观念。1.理解词语含义要“一借三看四联”(1)“一借”,借助词语的本义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本义相去甚远,但大多数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与本义还是密切相关的。通常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本义,才能正确理解。(2)“三看”①看词语特点主旨词(体现作者情感或主旨的词语)——注意联系作者的创作意图。手法词(用了如修辞手法等表达技巧的词语)——联系手法,挖掘意义。指代词(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语)——结合语境,明确指代内容。特色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独具特色的名词、形容词、动词、特定虚词等)。②看位置标题(线索、主旨)→文首(开门见山、统领全文、阅读兴趣)→文末(点题、观点、主旨);段首(角度、对象)→段中(勾连上下文)→段末(承上启下)。③看效果实写(人物形象,景、物的形、色、姿、味等)→虚写(人物性格,景、物的质、貌、态)的修辞效果、描写效果、抒情效果。(3)“四联”①联系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应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对于某些关键词还要兼顾其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②联系手法揣摩。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揣摩词语背后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和达到的效果。③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时依据此法。④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创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2.答理解词语含义题要做到规范先说词语的本义,再说词语的语境义。重点说语境义,语境义包括指代义、修辞义、主旨义等要点,可结合语境,说其中一种或者加以组合。另外,答题要注意“一同”“一转”。“一同”,指答案组成最好与原词语的词性、结构相同;“一转”,就是要善于转换,即抽象词语具体化,具体词语概括化,形象词语平实化,手法词语还原化。(二)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般指对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的理解。它通常指含蓄句(语意含蓄、内涵丰富的句子),技巧句(运用表达技巧的句子),结构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主旨句(即文眼句)这四种类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清代以前,古人写西北的诗词中最常见的句子是:大漠孤烟、平沙无垠、白骨在野、春风不度,等等。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物志,也改写了西北文学史。三千里大道,数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湖、江南景的出现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上一笔重重的新绿,也给沉闷枯寂的西北诗坛带来了生机。一时以左公柳为题材的诗歌传唱不休。最流行的一首是左宗棠的部下一个叫杨昌浚的真实的感叹:“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杨并不是诗人,也未见再有其他的诗作行世,但只这一首便足以让他跻身诗坛,流芳百世。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文学反映现实,生活造就文学,这真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清代之后,左公柳成了开发西北的标志,也成了历代文人竞相唱和的主题。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史家对左宗棠或贬或缄之时,文人和民间对左公柳的歌颂也从未间断。如果以杨昌浚的诗打头,顺流而下足可以编出一部蔚为壮观的《左公柳诗文集》,这里面不乏名家之作。……一个人和他栽的一棵树能经得起民间一百多年的传唱不衰,其中必有道理。文学形象所意象化了的春风实际上就是左公精神。春风何能度玉门,为有振臂呼风人。左是在政治腐败、国危民穷、环境恶劣的大背景下去西北的。按说他只有平乱之命,并无建设之责。但儒家的担当精神和胸中的才学让他觉得应该为整顿、开发西北尽一点力。左宗棠挟军事胜利之威,掀起了一股新政的狂飙,扫荡着那经年累世的污泥浊水。西北严酷的现实与一个南国饱学的儒生,砥砺出一串精神的火花,闪耀在中国古代史的最后一章之上,绽放出一丝回暖的春意。……左宗棠性格决绝,办事认真,绝不做李鸿章那样的裱糊匠,虽不能回天救世,也要救一时一地之弊。他抬棺西进,收失地,振颓政,救民生,这在晚清的落日残照中,在西北寒冷孤寂的大漠上,真不啻为一阵东来的春风悄然度玉门。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节选自梁衡《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有删改)请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那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从字面上看,是写自左宗棠之后,在文学作品中,终于有了春风度过玉门关内容的诗句;“春风终于度过了玉门关”化用“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并反其意而用之,指左宗棠为开发西北所作的杰出贡献,造福了当地人民。(2)“绿柳”正是左公精神的象征:“三千里绿柳正是他春风中飘扬的旗帜”这句话彰显了左公精神的生命力及其影响,是对左公精神的赞美。解析(1)结合“杨昌浚的诗”可以得出其表层意思,结合“左宗棠和他的湘军……一笔重重的新绿”可以得出其深层意思。(2)这句话是形象化的表述,抓住“绿柳”“春风”“旗帜”等意象化词语即可理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幹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父亲不记得祖父手里是否存有家谱,他无法证明我们的祖上究竟是不是来自月洲村,剩下的故事只能由我自己来补充,但这个悬念并不重要。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谒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节选自南帆《张氏月洲村》,有删改)结合文本,阐述第一段结尾句“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的意蕴。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月洲村的张氏家族为张元幹刚烈不屈、疾恶如仇的精神而感到自豪;也因血性的家风得以传承而倍感庆幸,表达了作者对张元幹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家风传承的认同。解析抓住“庆幸”“血脉”等关键词加以理解。结合原文“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疾恶如仇……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可知,月洲村的张氏家族为张元幹刚烈不屈、疾恶如仇的精神而感到自豪。结合原文“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月洲村有一个刚直不阿的士大夫张元幹,这就是认祖归宗的理由。某个清凉的季节,我想必还会再返月洲村,经过芦川桥进村,重新拜谒张氏的前辈,不论驾车还是步行”可知,月洲村的张氏家族也因血性的家风得以传承而倍感庆幸,表达了作者对张元幹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家风传承的认同。1.认真审读句子及其语境(1)阅读句子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①句子的主语(陈述对象);②句子的成分与结构;③句子的重心(关键词,句子的重心通常放在尾部);④表达特点。注重对句子本身的解读,是理解句子的前提。正确解读句子,作答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阅读句子所处的语境①阅读句子所在的上下文。包括该句在段落中的位置,从相邻句子中寻找理解的层次及关键词语,以便“以文解文”。②对于题干中有“结合全文”提示的,则要着眼全文,看看全文写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文字与语句有关联,有着怎样的关联。2.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运用下列方法(1)抓住关键,由词及意这里的“关键”,是指句中的关键词语,如动词、形容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解句子含意,就是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把这些关键词语的含义解释透了,句子含意自然就清楚了。(2)剖析结构,分层理解对于一些结构复杂的句子,应分析其结构,抓住主干,梳理枝叶,合理划分层次,即可理解句子含意,理解时要特别注意修饰限制成分(或词)。(3)观察位置,把握联系在理解某句话之前,应先留意该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以及它与上下文的联系。一般而言,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如果是文眼句,就要结合全文作分析概括。(4)关注特色,由表及里把握文句的表达特色,是理解某些表达含蓄委婉的重要句子的关键。这类句子往往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能看出其中所用的手法,那么句子含意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5)抓住主旨,联系背景要弄清文中某个重要句子的含意,先要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理解句意,避免盲人摸象。另外,有些句子还要联系作者写作时的特定背景,才能挖掘其深层含意。3.规范表述(1)先说表面含意,再说深层含意。(2)先说关键词语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3)先说表达技巧,再结合文意理解。活动二赏析词语句子(一)赏析词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思考赏析词语的方法。1.故乡到处有五猖庙,其规模比土地庙还要小得多,土地庙好比是一乘轿子,与之相比,五猖庙则等于一个火柴匣子而已。猖神一共有五个,大约都是士兵阶级,在春秋佳日,常把他们放出去“猖”一下,所以驱疫也。“猖”的意思就是各处乱跑一阵,故做母亲的见了自己的孩子应归家时未归家,归家了乃责备他道:“你在哪里‘猖’了回来呢?”猖神例以壮丁扮之,都是自愿的。有时又由小孩子扮之,这便等于额外兵,是父母替他许愿,当了猖兵便可以没有灾难,身体健康。我当时非常羡慕这种小猖兵,心想我家大人何以不让我也来做一个呢?猖兵赤膊,着黄布背心,这算是制服,公备的。另外,谁做猖谁自己得去借一件女裤穿着,而且必须是红的。装束好了以后,再来“打脸”。打脸即是画花脸,打脸之后,再来“练猖”,即由道士率领着在神前画符念咒,然后便是猖神了。在练猖一幕之后,才是名副其实的放猖,即由一个凡人拿了一面大锣敲着,在前面率领着,拼命地跑着,五猖在后面跟着拼命地跑着,沿家逐户地跑着,每家都得升堂入室,被爆竹欢迎着,跑进去,又跑来,不大的工夫在乡一村在城一门家家跑遍了。我则跟在后面喝彩。放猖的时间总在午后,到了夜间则是“游猖”,这时不是跑,是抬出神来,由五猖护着,沿村或沿街巡视一遍。灯烛辉煌,打锣打鼓还要吹喇叭,我的心里却寂寞之至,正如过年到了元夜的寂寞,因为游猖接着就是“收猖”了,今年的已经完了。(节选自废名《放猖》,有删改)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形象地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③表现了孩子们对自由自在地奔跑的羡慕之情。2.几个月过去了,脑子里还时常记起那次在城市里听到的鸡鸣。春天,陪妻子在市里住院,打针吃药,生活懒懒散散,生物钟似乎都有点儿紊乱,整天迷迷糊糊的。一天夜里,睡梦中听到“喔——”的一声鸡叫,醒了。城市里怎么可能有鸡叫,大概是幻觉吧,不一会儿又睡着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耳朵里又听到“喔——”的一声,分明是鸡叫,这次妻子也听到了,她说好像是鸡叫,但是又不敢肯定;打开窗子向外面看,外面说黑不黑说白不白的,什么也看不到,大概是哪个市场上卖的鸡在叫吧?楼下不远有一个市场,整天熙来攘往的人流,鱼肉活禽都有卖,这样想着,迷迷糊糊又睡去。白天,打开窗子换空气,不经意间往窗外看了一眼,吃惊地叫起来:“哦,原来在这里!”只见对面居民楼的楼顶天台上,几只母鸡在悠闲地散步,不时低下头啄啄;一只大红公鸡站在一个高一点的墩子上,扑闪了几下翅膀,头快速地转动几下,然后把脖子伸开,分明是在叫。可是外面车水马龙的,根本听不到,但是看它叫的样子,显得那么高傲。(提示:下文主要是对农村鸡鸣的描写与思考)(节选自《城市鸡鸣》,有删改)文中两处写到“分明”,简述其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处,既写出了人在城市听到鸡鸣时的惊异感,在农村也难得听到的鸡鸣,居然在城市里听到了,感到惊喜,也是对前面睡梦中听到鸡鸣而以为是幻觉的否定,写出了“鸡鸣”已深刻地烙印在记忆中。第二处,呈现了大红公鸡鸣叫的高傲、卖力,声音的洪亮;构成了反衬,这“鸣叫”依然淹没在车水马龙声中,表明现今人们的生活远离自然的现状,为后文对农村鸡鸣的描写与思考做了铺垫。赏析词语,首先要理解并说明词语的意思,其次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一是分析用词特点,看该词词性和色彩(感情和语体)特点。有无临时借用或活用特点,如它是否为动词、叠词、成语,是否为褒(贬)义词,是否为反复词等情况。二是分析表达效果。分析时应注意几点:①结合词义。②结合词语特点。如使用动词、形容词,有生动形象之效;使用叠词,强化语意,增强音乐性;反复词语,突出某种思想,强调某种情感等。③从描写对象特点、主旨表达倾向及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答题可分为两步:①揣摩词义。理解词语的表层义和语境义。②分析言意。“言”:在语言上有何艺术效果。“意”: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二)赏析句子Ⅰ.赏析句子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赣南的瓦共泥一色,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称“青瓦”。瓦匠,在古时中原迁徙过来的祖辈当中,编入手艺一族,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选定坡地,刨开表层沙泥石土,精取纯净的黄泥巴,铲进粪箕,装上独轮车,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满半亩大的池子,引进渠水浸泡。两个昼夜后,池中浮现的球泡沉破,做瓦佬便将水牛牯灌饱米糠盐水、喂够青草,然后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条牵它进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随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环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样转来转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样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持续干到“八道犁九遍耙”为止。(节选自刘景明《青瓦流年》,有删改)读到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是否也有一种画面感?请从赏析的角度说说画面感从何而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画线句画面感十足,运用比喻、类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做瓦佬与水牛牯在泥池翻搅黄泥时艰辛劳作的场景。尤其对水牛牯的动作描写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修辞上,“耕耘稻田般”“推石磨一样”,把做瓦佬与水牛牯在泥池翻搅黄泥时艰辛劳作的场景比作“耕耘稻田”“推石磨”,使读者产生联想,画面感强烈。描写上,“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描写水牛牯辛勤劳作时运用了动作描写,使水牛牯的劳作场景如在眼前,画面感十足。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喜欢瓷器。她简直就是魔法师。来自大地的凡土,经过艺人的手和火焰的烘烧,成仙得道,变得光洁如水、晶莹夺目。总感到瓷在用这造化表达意味深长的哲理。2009年国庆,我在江西景德镇做了一个青瓷的瓶。之后,我回了北京,静静的等待中充满了惦念。常常想到这个瓶正在熊熊的炉火中修行,烈焰包绕,熠熠生辉。如同我们的意志,经过了磨炼和时间,才能与万物黏成一体。青瓷之中,凝固了大地的疆土,吞咽了江河的净水,吸附了一些古老手艺的染料,那里面有稀有元素的玄妙配方。还有动物皮毛扎束起的笔锋灵韵,那是狐狸的尾巴吧?我描画图案、书写姓名的时候,从笔尖看到了一点跳动的金红色。瓶身上有我和家人的名字,代表着我们的身心。奔突的炉火如炙红的绸,要围绕着它旋舞三天。它会灼痛吗?祈愿这个瓶没有砰地的炸裂,没有琐细的网纹,它从容轻巧安然涉险,不动声色地跨过火海,终于又重回云淡风轻的人间。想起明朝时的海船,载了万千的青花瓷器,遭遇风暴沉入海底,几百年波海翻滚环伺四周。一朝出水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