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名校联盟高三7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含答案_第1页
重庆名校联盟高三7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含答案_第2页
重庆名校联盟高三7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含答案_第3页
重庆名校联盟高三7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含答案_第4页
重庆名校联盟高三7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名校联盟高三7月第一次联考试卷语文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从未以“情节整一性”为前提,传奇剧本更是如此,它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卷轴手卷,具有典型的手卷式结构。戏曲中的传奇与绘画中的手卷最为直观的相似点,就是特殊的长度。正如手卷的长度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应该让欣赏者“一目了然”地完整欣赏的绘画应有形态,传奇的长度也和通常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不同,明显超出了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需要。明清传奇作为戏剧文本的长度,根本就不曾预设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演出,其前身宋元南戏的文本,就超出了这一要求,而从传奇之始祖——元末时期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始,传奇的文体更有如一匹脱缰骏马,戏剧的逻辑从未对其构成制约。值得特别提示的是,高则诚创作《琵琶记》之前,以四折为一本的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就风行天下。明清传奇均以数十出为常例。按《六十种曲》所收录的传奇,40出左右的剧本在传奇中比比皆是,明清传奇不仅没有如元杂剧那种只有4折的作品,20出以下的都极为少见。这是因为多数传奇作家创作剧本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本,他们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更缺乏作为“对立双方”之矛盾的戏剧冲突。从传奇的文本结构看,尽管一部传奇叙述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具有其完整性的,但是优秀的传奇作者,似乎都偏好于在故事发展过程的时间延展中,有意地点缀着几个间隙性的段落,就像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一样,时有枝蔓逸出,形成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这样的结构安排,古代戏曲理论家和昆曲表演者称之为“冷热相剂”,显然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它也强化了传奇的文本结构与绘画手卷相似和相通的特征。明代传奇的结构对昆曲的演出形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传奇作品动辄数十出,假如按一出演出半小时计,明代的多数传奇作品按全本演出超过20小时,如同一二十米的长卷一般,这样的长度,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赏者,显然都并不适宜。其实,恰因传奇的叙事逻辑与手卷构图方式相似,所以传奇这种戏剧文本的篇幅才会如此之长,正如手卷最适宜于创作长卷,传奇手卷式的构成更宜于较长篇幅的创作,这也是传奇动辄长达数十出的内在合理性之所在。明清传奇以折子戏为主的演出形态与传奇的文体结构特点,简直是天作之合。传奇剧本虽以生旦戏为主,但一直有不成文的惯例,即每部传奇要为所有角色安排其独立表现的出目,更导致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手卷式多中心的特点。一些次要角色主演的出目,有时会逸出剧情的主线,就像手卷的闲笔和留白,让作品增添了叙事中的弹性与变化。假如其中没有起伏变化,没有“冷热相剂”,欣赏过程将会显得非常乏味。戏曲尤其是昆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与传奇的体例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这是因为传奇不只关心作为主要角色的生旦,几乎是下意识地顾及所有的行当,在剧本中为他们设置可以展现其能力的段落。反过来也可以说,传奇的作家虽然不无对作品整体的把握,但是对局部的注意实不下于整体。传奇和手卷本质上都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其多中心的特点,赋予了演出和欣赏过程中的自由裁量空间,灵动又不随机。其实当我们说中国画的手卷多中心或者散点透视的特点时,还需要加以补充的是,在每幅手卷里,对具有相对完整性的局部的截取方式,并无固定模式,恰如折子戏一样,实际上是可以由表演者定义的。元杂剧相对篇幅较短,所叙述的故事和事件亦较集中,当然和动辄长达数十出的传奇没有可比性,不可能像传奇一样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元杂剧的文本相当具有严整性,一本四折,每折一套曲,由同一宫调的多支曲牌构成,结构规范。但这是音乐上的严整性,从戏剧角度看是松散和漫延的,文本结构仍有与手卷相似的特点,元杂剧末本的戏剧人物设置,更证明了这一点。元杂剧清晰地体现出讲唱的文本向戏剧文本的转化,其标志就是其代言体的特征,但这种转化并不能瞬间完成,从元杂剧大量末本中变换主唱者的现象,不难看到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还保留了讲唱艺术的若干痕迹。应该承认,本戏,尤其是剧场演出的本戏,对情节整一性的追求更符合一般的戏剧观赏规律。所以,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摘编自傅谨《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需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而宋元南戏的文本,则超出了这一要求。B.由于多数传奇作家竞相以长度争胜,致使传奇作者对故事的铺排方式与“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缺乏戏剧冲突。C.传奇结构的“冷热相剂”,类似于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也使观赏者的欣赏过程不至于太乏味。D.传奇作家重视作品局部,顾及所有角色,这样的传奇本质上可以被看成一个流动的整体,演出过程中保有自由裁量空间。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琵琶记》之前,一本四折、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已风行,但《琵琶记》之后,传奇的文体更加自由。可见,戏剧的逻辑并未对其构成制约。B.不只关心生旦,而且在剧本中为所有行当设置展现他们能力的段落,传奇的这一特点对提升戏曲各行当的表演艺术水平,有着一定的帮助。C.以四折为一本的元杂剧和动辄数十出的传奇之所以没有可比性,是因为元杂剧的篇幅较短,故事集中,不能追求典型的长卷式的铺叙结构。D.随着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向剧场演出转变,观众的欣赏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戏曲文本结构向更符合戏剧欣赏规律的“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3.下列选项,没有使用原文所讲的传奇剧故事的铺排方式的一项是(

)A.梁辰鱼的《浣纱记》中,伍员和吴国的恩怨这条线与越国献西施这条线并无实质性关联;范蠡和西施两个最核心的人物在全剧大部分出目里也分居吴越两地。B.李玉的《一捧雪》中,前一半的主人公是莫怀古,而从第15出开始,故事的主要人物就出现了明显变化,之前位居极次要地位的莫诚成为这一折的主角。C.关汉卿的《窦娥冤》,以全剧中心人物窦娥为代表的善良人民,和流氓恶棍张驴儿、楚州太守桃杌代表的黑暗势力,构成彼此矛盾尖锐的双方。D.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在《闺塾》《惊梦》中穿插《劝农》,在《骇变》《如杭》中穿插《淮警》,这些穿插与有迹可循的伏笔不同,粗看全无头绪。4.根据文本相关内容,补充完成下面的文本结构图。

5.结合文本,说说曹禺的代表作《雷雨》是如何体现戏剧的“情节整一性”原则的。一、现代文阅读Ⅱ文本一:

热闹的麦场

周大新每年的麦收时节,在我的故乡——小麦产区南阳盆地的乡间,最热闹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一个个堆着麦秸垛的麦场。麦场是种麦人一季忙碌的终点,是乡下人清点劳动果实的场所,是农家展示得意自豪和抛洒欢笑的舞台,它的热闹是应当的。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所谓摊场,就是在没有脱粒机的情况下,先用雪亮的铡刀把一捆一捆的麦子拦腰铡断,把下半部的麦秆扔开,把上半部的麦穗在场上平摊开以便碾压脱粒。摊场时小伙子们总是手按铡刀,中、老年汉子们则负责把麦捆送到铡刀下。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麦秆被抛扔场边,麦穗则被女人们用桑叉挑起在麦场上摊好。早先有生产队时,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过去是牛拉石磙打麦,通常是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隔上一阵,牵牛打场的男人吆喝一声:翻场了!场边树荫下的女人就扔下手中的针线,拿上桑叉进麦场将碾压过的麦穗翻弄一遍。打场人手中的鞭子在空中的炸响与吆牛的声音,和着石磙在麦场上滚动引发的呼隆声,构成一曲颇耐听的合奏。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这时场上的麦子多已经过五六遍的碾压,麦粒大多已脱落下来,麦秆也都已变成柔软发白的麦秸草,空气中开始漾着一种新麦的香味。场边附近人家的鸡们,也知道此时场上有美食可吃,开始悄悄地向场边运动,趁人们不注意时忙啄食几口新麦解馋。接着,伴随“起场了”的一声高喊,男男女女开始涌入麦场中,有的拿桑叉挑走麦草,有的拿木锨归拢夹有麦草屑和麦壳的麦粒,一时间场上草屑乱飞,木锨齐响,场尘飘荡。呼喊声此起彼伏,一片忙碌景象。人们会弯腰抓起一把带麦壳、麦草的麦粒在手上看麦子的成色,去感叹今年的收成终于到了手中。也有的小伙子会在此刻搞恶作剧,悄悄抓了一把带有麦草屑的麦粒突然放进哪位同伴的后领,麦粒顺着脖子向脊梁上滚去,麦草屑和断麦芒会扎得人呀呀乱叫,这自然会引发一场更加嘹亮的笑声。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男人们在测试了风向后,用木锨铲起带有麦草屑、麦壳、麦芒的麦粒向空中扔去,风把麦草屑、麦壳和麦芒吹向一边,只让黄澄澄的麦粒雨一样落到打扫干净的场上。一些光屁股娃娃见到那些澄黄的麦粒,常会嬉笑着扑上去,那麦粒在光滑的场上不住地滚动,偶尔会让一个娃娃摔倒在地,从而使其汗湿了的身子沾满了麦粒。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人们先用木箕把麦子灌进麻袋,然后开始过秤,过完秤便由赤膊的小伙子嗨一声扛走。最后一袋麦扛走之后,人们开始计算斤数,算出今年的总产和亩产,之后才让一个满足的笑容在脸上浮现。月亮也就在这时悄无声息地升起来,让银色的光辉把刚刚变得空旷的麦场一下子铺满。离麦场近些的人家,女主人这时会把做好的晚饭——面条或稀粥、白馍端到场里,一家人席地而坐围在饭盆四周开始响亮地吃喝起来。夏夜,也就在不知不觉间正式开始了。这阵子,有人家会拎了竹席来到麦场上准备露天而睡,同来的孩子们先是聚在一起在光滑的麦场上玩着各种游戏:扯羊逮、踢鞋楼、跳皮筋;末后当困倦袭来时,便个个回到自家的大人身边,一边打着哈欠听大人们笑谈着今年麦子的售价,一边慢慢向渺远而美丽的梦乡沉去。最后,大人们的议论也终于被倦意打断,满场里就都是鼾声了,热闹了一天的麦场这才归于安静。今后,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逐渐普及,麦子不需要在场上碾打,打麦场自然会渐渐消失,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但我想,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历史不是有许多劳动情景,已经永远脱离了人类的记忆么?

(选自1998年7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文本二:四时田园杂兴·其四十四

(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注】连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等,使颗粒掉下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言故乡麦场“最热闹最吸引人”,然后以一组排比句点明其原因,同时强调了麦场对农人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意义。B.小伙子摊场时“吐一口唾沫”“对掌一搓”,这些动作细节具有典型性,符合农人的劳动习惯,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C.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这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展现了农人的精神面貌,也表现了农村丰富的文化生活。D.作者对打麦场“渐渐消失”这一现象具有复杂的情感,他既肯定了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但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7.文本一颇具“层次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层次感”体现在哪些方面。8.文本一和文本二虽文体不同,但都赞颂了劳动之美。请简要分析两个文本蕴含了哪些相似的“劳动之美”。二、古诗文阅读Ⅰ材料一;时言事者请城绥州,屯兵积谷以备党项。边城互言利害,前后遣使数辈按视,不能决。时已大发丁夫,将兴其役,诏若水自大名驰往视之。若水上言:“绥州顷为内地,民赋登集,尚须旁郡转饷。自赐地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若复城之,即须增戍。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其地隔越黄河、铁碣二山,无定河在其城下,缓急用兵,输送艰阻。且其地险,若未葺未完,边寇奔冲,难于固守。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材木匮乏。城之甚劳,未见其利。”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遂罢役。(选自《宋史·钱若水传》,有删改)材料二:李继隆与转运使卢之翰有隙,欲陷之罪,乃檄转运司,期八月出塞,令办刍粟。转运司调发方集,继隆复为檄言:“据阴阳人状,国家八月不利出师,当更取十月。”转运司遂散刍粟。既而复为檄云:“得保塞胡侦候状,言贼且入塞,当以时进军,刍粟即日取办。”是时,民输挽者适散,仓卒不可复集,继隆遂奏转运司乏军兴。太宗大怒,立召中使一人,付三函,令乘驿骑取转运使卢之翰首。丞相吕端、枢密使柴禹锡皆不敢言,惟枢密副使钱若水争之,请先推验有状,然后行法。上大怒,拂衣起入禁中。上既食久之,使人视廷中有何人,报云:“有细瘦而长者,尚立焉。”上出诘之,曰:“朕所以擢任尔者,为贤尔,乃不才如是邪!尚留此安俟?”对曰:“陛下不知臣无状,臣当竭其愚虑,不避死亡,补益陛下,以报厚恩。李继隆外戚,贵重莫比,今陛下据其一幅奏书,诛转运使。虽有罪,天下何由知之鞠验事状明白乃加诛亦何晚焉?献可替否,死以守之,臣之常分。臣未获死,固不敢退。”上意解,乃召吕端等,奏请如若水议。(选自司马光《沫水记闻》,有删改)9.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天下何由A知之B鞠验C事状D明白E乃加F诛G亦何H晚焉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缓急,指紧急的情况,“缓”无实义,和《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B.阴阳人,即阴阳家或阴阳先生。旧时指以择日、星相、占卜、风水等为职业的人。C.尚留此安俟,即“尚留此俟安”,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忌不自信”句式不同。D.贵重,指身份显贵,地位重要。与现代汉语“贵重物品”中的“贵重”一词含义不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在绥州筑城屯兵一事,守边的将领同朝廷的使者意见不一,所以朝廷派钱若水前往考察。B.李继隆在出塞时间上出尔反尔,目的是陷害卢之翰,因为一旦后者筹集军用物资不及时就要被处罚。C.钱若水在皇帝做出杀卢之翰的决定后,以一人之力面折廷争,强调依法办事,不能随意杀人。D.皇帝对钱若水的做法很生气,但被他“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态度感动,最终听取了他的意见。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复诣阙面陈其事,上嘉纳之,遂罢役。(2)朕所以擢任尔者,为贤尔,乃不才如是邪!13.你认为钱若水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根据材料各归纳一件事证明你的观点。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西塞山①下回舟作陶岘②匡庐③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生。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注】①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之东,三国时为吴国要塞。②陶岘(xiàn):陶渊明后裔,开元末移居昆山。③匡庐:指江西九江庐山,九江为陶渊明故乡,据传其隐居在庐山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首联自明其陶渊明后裔身份,“吴越”句有安于此地的意味。B.颔联表明诗人暮年尚未能回到故乡,眺望青山,心中涌上思归之意。C.颈联与《琵琶行》中“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景物相似但意境不同。D.尾联表明诗人无处可去的心酸悲苦,只能在歌舞饮酒中度过余生。15.颈联“诗中有画”,结合诗句简析诗人是怎样形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的。四、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

”。(2)李白托月寄情,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写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可随君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

”两句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3)古人写诗文时常常使用借代手法,使所写内容生动形象,增添作品的感染力。如“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代汉语敬辞可分为两类:自用类和他用类。就动词性敬辞而言,自用类敬辞通过表敬意或自谦的措辞表述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在有明确、具体的话语接收方的情况下,这些措辞(含自谦性用语)都表达出对话语接收方的敬意;

,这些行为动作或思想情感等与说话人有某种关联。两类敬辞有大体相反的人称分布规律:在只涉及己方(第一人称)和对方(第二人称)的交流语境里,自用类敬辞只能用于第一人称,不能用于第二人称,如“拜读”“拜会”“拜谒”“敬奉”“敬存”“恭请”“恭候”等;在同样的语境里,他用类敬辞只能用于第二人称,不能用于第一人称,如“惠存”“惠赠”“惠顾”“光临”“赐教”“以及”“垂爱”“垂注”等等。①在“聆听”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②不宜用来指对方听自己讲话,③只能用来指自己听对方讲话。换句话说,这种语境里的“聆听”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而这符合自用类敬辞的人称分布规律。例如,可以说“我聆听了您的教诲”,但不能说“您聆听了我的汇报”。“感谢聆听”虽然整体上是以第一人称表达的,但其中的“聆听”实际却用在了(隐含的)第二人称上,违背了不能用于第二人称的原则,就如同“谢谢拜读我的作品”,或者写信人在信封上的收信人名字后写上“敬启”一样,属于选词时表达敬意的对象搞反了,都是误用。既然“感谢聆听”的说法不合适,那么在这类语境下该怎么表达?有人提出了一些替补方案,例如,在演讲等结束时用“感谢垂听”或“感谢垂注”。“垂听”“垂注”作为敬辞,属于他用类敬辞,因此用于第二人称在语用上是合适的。但笔者认为,用“垂听”“垂注”不够理想。其实,不用把简单的事弄得很棘手,不如(

),用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表述“谢谢”“谢谢大家/各位”即可。17.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A.死马当活马医

B.到什么山唱什么歌C.当面锣对面鼓

D.摸着石头过河18.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19.请在横线处仿照“自用类敬辞”的诠释补写“他用类敬辞”的诠释,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20.文段中笔者认为“垂注”“垂听”也不够理想,但并没有进行评论,请你补充两点评论,使论证更加严密。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30个字,句子简洁流畅。21.春晖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如何让自己的说话更得体”。请从下列三个表达中任选一个,借鉴文中对“感谢聆听”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感谢洗耳恭听

谢谢鼎力相助

感谢抛砖引玉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1.B2.D

3.C

4.①文本结构的特点

②特殊的长度

③作者通过篇幅和容量证明才情(“主要供案头阅读”也可给分)

④助推昆曲(或戏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

5.①在单位时间内(一天之内)讲述了完整的周、鲁两家相对完整的故事。②作为对立双方的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成为整部《雷雨》集中的戏剧冲突。③作者对周鲁两家故事的铺排方式,体现了“开端——冲突——高潮——结局”的整一性特征。【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于……致使……”逻辑失当。原文说,“多数传奇作家……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联。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戏曲文本结构向更符合戏剧欣赏规律的‘情节整一性’的改变成为必然”可能性与必然性混淆。原文说:“当剧场演出成为戏剧的主要表现形态时,观众的欣赏方式即与欣赏绘画中的长卷截然不同,戏曲文本结构亦必然随之改变,‘情节整一性’就是其最可能呈现的结果”。“戏曲文本结构”的改变是必然的,但向情节整一性的变化是“最可能呈现的结果”,而不是“必然”。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C.《窦娥冤》的特点体现了剧中有“作为‘对立双方’之矛盾的集中的戏剧冲突”,ABC均不符合传奇“情节整一性”原则。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①处,结合所给出的“冷热相剂”“多中心”,再结合原文“这样的结构安排,古代戏曲理论家和昆曲表演者称之为‘冷热相剂’,显然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它也强化了传奇的文本结构与绘画手卷相似和相通的特征”“导致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手卷式多中心的特点”可知,此处说的是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特点,故此处应填“文本结构的特点”。第②处,结合所给出的“冷热相剂”“多中心”说的是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特点;再结合“戏曲中的传奇与绘画中的手卷最为直观的相似点,就是特殊的长度”可知,特殊的长度是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另一特点,故此处应填“特殊的长度”。第③处,结合所给的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成因”可知,此处应填的是文本结构的成因;再结合“因为多数传奇作家创作剧本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本,他们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可知,作者通过篇幅和容量证明才情也是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成因,故此处应填“作者通过篇幅和容量证明才情”。第④处,结合所给的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影响”可知,此处应填的是文本结构的影响;再结合“戏曲尤其是昆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与传奇的体例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可知,助推昆曲(或戏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也是受传奇剧本文本结构的影响,故此处应填“助推昆曲(或戏曲)各行当表演艺术水平提升”。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在《雷雨》中,故事所发生的时间只有一天,从“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开始到“当天半夜两点钟”结束,周、鲁两家八个人、三十年的恩怨,都在这一天内展现了出来。故事的地点较为单一,主要是周宅的客厅(虽然出现了其他的场景,但不是主要的故事发生地)。在单位时间内(一天之内)讲述了完整的周、鲁两家相对完整的故事。②繁漪与周朴园的多年不和,繁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多角的感情纠缠,侍萍与周朴园的意外重逢,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鲁大海与周萍的冲突等等,作为对立双方的周、鲁两家两代人之间三十年的恩怨,成为整部《雷雨》集中的戏剧冲突。③《雷雨》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中国北方某个闷热的夏日。剧本从鲁妈(侍萍)来看望在周家帮佣的女儿四凤写起,牵出周家和鲁家30年的恩怨情仇。30年前在无锡,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爱上女佣梅妈的女儿侍萍。后来周家为了给周朴园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大年三十把侍萍赶出家门。走投无路的侍萍带着出生仅三天的第二个儿子投河自尽,被人救起,流落北方受苦受难。谁知30年后,侍萍的女儿四凤又进入已搬到北方、成为大矿主的周朴园家做女佣,并且与周家大少爷-正是四凤同母异父的哥哥——周萍相爱。而此时在周家,如同即将在沙漠里干渴而死的周朴园妻子蘩漪,拼命抓住她与周萍的“罪恶的爱”企图拯救自己;周萍却对与蘩漪的关系感到悔恨和厌恶,紧紧抓住与四凤的爱情来洗涤自己的灵魂;侍萍早年带走的周朴园第二个儿子鲁大海,作为周朴园矿上罢工的工人代表进入周家与周朴园谈判斗争。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由此展开。侍萍眼见自己的儿女相爱而呼天抢地,诅咒命运的不公。蘩漪抓不住周萍的爱随即发泄最不忍的恨,先是叫出也爱四凤的周冲意欲阻拦周萍和四凤的出走,继而当着众人的面揭开自己与周萍的关系真相,接着又报复性地喊来周朴园要他看看这个“体面的家庭”。周鲁两家30年的恩怨情仇终于真相大白。四凤痛苦万分,冲出门外,碰着漏电的电线死去,周冲跑出来伸手去拉她,也触电而亡。周萍走进书房开枪自杀。作者对周鲁两家故事的铺排方式,体现了“开端——冲突——高潮——结局”的整一性特征。6.D7.①文章的内容具有层次感:从早上开始,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过程使得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②文章的结构具有层次感:每一个段落都对应每一道工序,结构层次分明,完整协调。③文章的语言具有层次感:朴素的话语展现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

8.①劳动群众劳作时的爽朗,各种活动增添劳动乐趣,笑声弥漫在田野间的欢乐美。②劳动并不是突如其来,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程序,从早到晚的辛勤美。③劳动并不是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而是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D.“作者……也因会‘失去不少乐趣’而感伤”错误,“农家的人们也将因此看不到麦场上的热闹景致,会失去不少乐趣。我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便是备忘,供今后的农人们了解过去的种麦人经历的东西”表明是农家人会失去不少乐趣,而不是作者。“感伤”一词也不准确,作者录下这些场景的目的,是备忘。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文章的内容具有层次感:“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从早上开始,作者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从摊场、打麦、起场、扬场到把麦子运回仓房,整个过程的叙述和描写,按照时间顺序,使得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②文章的结构具有层次感:“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从第2段到第6段,每一个段落都对应每一道工序,结构层次分明,完整协调。③文章的语言具有层次感:如“常常是小伙子赤了上身把长长的铡刀从铡槽里哗啦一下拉起来,喊一声:来吧!就有人嗨地一声送上麦捆,执铡的小伙此刻先往两个手掌心各吐一口唾沫,再对掌一搓,便嗷地一声抓住铡把按下去,随着嚓啦一声,比人腰还粗的麦捆当腰两断”这一段描写摊场铡麦子的场景,运用朴素的话语,把铡麦的过程写得形象生动,也非常有层次,场景描写画面感强烈,展现了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8.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①劳动群众劳作时的爽朗,各种活动增添劳动乐趣,笑声弥漫在田野间的欢乐美。文本一“有那爱唱的小伙,也会在掀开铡等待续麦捆的当儿,高声来一句豫剧:老包我把铡猛一推,要铡尽天下陈世美——”写小伙子们在劳动时搞恶作剧、唱豫剧,这为枯燥的劳动增添了乐趣;文本二“笑歌声里轻雷动”写农民欢笑歌唱的声音,增添了劳动生活的乐趣。②劳动并不是突如其来,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程序,从早到晚的辛勤美。文本一“麦场上的热闹常从早上开始。天刚一发亮,人们便披衣来到麦场上摊场了”“摊完场人们回去吃早饭,饭后就开始打麦了”“起场通常是在半后晌”“场起完之后就是扬场了”“扬完场就是打麦的最后一道工序了:把麦子运回仓房”写从早到晚打麦场的全部流程,细致描写打麦场的各道工序,农村生活质朴的劳动情景,展现劳动的计划性和农人劳动的辛勤美。文本二“一夜连枷响到明”写农民整夜挥舞连枷打稻子,响声一直到天亮,展现农民劳动的辛勤美。③劳动并不是具有单一性和偶然性,而是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文本一“队里的麦场很大,摊场时常要十几口铡一齐开铡,那时嚓啦嚓啦的响声此起彼伏极是好听”“男人们牵了牛套上石磙在麦场上转着圈地碾压,女人们则坐在场边的树荫下做针线活”“扬场是男人们干的活儿,女人们这时开始相继撤出麦场回家做晚饭”展现了打麦过程中一起劳作的场景,大家分工明确,场面和谐,场景描写展现出劳作的壮观之美。文本二“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写家家户户趁着霜后的晴天打稻子,欢声笑语一片,展现出家家户户一起劳作的壮观美。9.BEG10.C

11.A

12.(1)(钱若水)又到朝廷面见皇帝陈述此事,皇上称赞并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停止了这项工程。(2)我提拔任用你,是因为你贤能罢了,你竟然像这样没有才能啊!

13.(1)材料一中,钱若水认为在绥州大兴土木条件不成熟,表现了他体恤民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2)材料二中,钱若水独自一人大胆为卢之翰说情,体现了他坚仗义执言的品质。【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天下人从哪里知道(卢之翰有罪)这件事,把事情审讯查验清楚,再诛杀他,又晚什么呢?“天下”作主语,“知”作谓语,“之”作宾语,故应在B处停顿。“鞠验”作谓语,“事状”作宾语,“明白”作补语,故应在E处停顿。“加诛”意为加以诛杀,句意完整,故应在G处停顿。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都是偏义复词。句意:紧急情况作战。/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B.正确。C.错误。都是宾语前置句。分别为“尚留此俟安”“忌不信自”。句意:还留着这人等什么呢?/邹忌不相信自己。D.正确。“贵重”,身份显贵,地位重要。/价格昂贵。句意:李继隆是外戚,身份显贵,地位重要,没有人能比得上。/价格比较昂贵的物品。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A.“守边的将领同朝廷的使者意见不一”错,原文是“边城互言利害”,可见,原文说的是边境各城将领的说法利弊不一,不是说守边的将领同朝廷的使者意见不一。故选A。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诣阙”,到朝廷;“嘉纳”,称赞并采纳;“罢役”,停止这项工程。(2)“所以”,表原因;“擢”,提拔;“为”,因为;“乃”,竟然。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材料一中“绥州顷为内地,民赋登集,尚须旁郡转饷。自赐地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若复城之,即须增戍。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其地隔越黄河、铁碣二山,无定河在其城下,缓急用兵,输送艰阻。且其地险,若未葺未完,边寇奔冲,难于固守。况城邑焚毁,片瓦不存,所过山林,材木匮乏。城之甚劳,未见其利”概括:钱若水认为在绥州大兴土木条件不成熟,表现了他体恤民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2)根据材料二中“丞相吕端、枢密使柴禹锡皆不敢言,惟枢密副使钱若水争之,请先推验有状,然后行法”“有细瘦而长者,尚立焉”“李继隆外戚,贵重莫比,今陛下据其一幅奏书,诛转运使。虽有罪,天下何由知之,鞠验事状明白,乃加诛,亦何晚焉”概括:钱若水以一人之力面折廷争,极力坚持为卢之翰说情,体现了他坚仗义执言的品质。参考译文:材料一:当时言事的人请求在绥州筑城,驻兵积粮以防备党项。边境各城将领的说法利弊不一,先后派遣数名使臣巡视,不能决断。当时已经大规模征发民夫,即将兴建这项工程,下诏钱若水从大名快马前去视察。钱若水进言:“绥州刚入内地,百姓赋税繁多,还需要其他州转运粮饷。自从赐地给赵保忠以来,人口户数大减,如果又重新在那里筑城,就必须增加守军。粮草的供应,全部依赖河东。那个地方隔着黄河和铁、碣两座山,无定河在其城下,发生紧急情况作战时,运输物资道路艰难。而且那里地势险要,如果修葺尚未完成,敌人迅速冲击,难以固守。何况城邑被烧毁,片瓦不存,所经过的山林,材木匮乏。筑城非常难,没有什么益处。”又到朝廷面见皇帝陈述此事,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停止了这项工程。材料二:李继隆和转运史卢之翰有隔阂,想要陷害他犯罪,于是写公文给转运司,说他军队约定八月出塞,命令转运司尽快准备好粮草。转运司调集粮草刚好,李继隆又送来公文说:“根据观测阴阳的官员建议,国家在八月出兵不吉利,应当改为十月出兵。”于是转运使卢之翰分散粮草。不久李继隆又写来公文说:“刚接到边关侦察兵的情报,说敌人将要侵入关塞,我军应当及时出兵,粮草近日要立即备齐。”当时,百姓运送的粮草恰巧发回各州县,时间仓卒无法再调集,于是继隆就上奏弹劾转运司卢之翰没有及时征集调拨粮草,错过击败敌军的时机。太宗十分生气,立刻召来将一名中使,交给他三封信函,下令中使乘快马取转运使卢之翰的首级。丞相吕端、枢密使柴禹锡都不敢说话,只有枢密副使钱若水仗义执言,请求朝廷先查清情况,然后再杀他不迟。太宗皇上非常生气,一甩袖子起身回宫。皇上吃了很长时间的饭以后,派人看看朝堂上还有什么人,回来报告的人说:“有一个又瘦又小的年长的人,还站在朝堂上。”皇上出来责备钱若水,说:“我提拔任用你,是因为你贤能罢了,你竟然像这样没有才能啊!还留着这人等什么呢?”钱若水回答说:“陛下您不知道我没有功绩,我应当竭尽我愚蠢的想法,不会躲避死亡,对陛下有好处,以求回报陛下的厚恩。李继隆是外戚,身份显贵,地位重要,没有人能比得上。现在陛下根据他的一纸奏章,就要杀了转运使卢之翰。即使卢之翰有罪,天下人从哪里知道他有罪这件事,把事情审讯查验清楚,再诛杀他,又晚了吗?大臣对君王进献可行的计策,死了也要守护,这是做臣子的本分。我没有获得死罪,坚决不敢回去。”皇上明白过来了,于是召来吕端等人,奏请按照钱若水的建议办理。14.D15.①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绘成一幅秋日晚景图,营造了清幽的意境,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②使用“翻”“动”“立”等动词,赋予景物动态感,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③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致优美,通过对色彩的渲染达到“诗中有画”的效果。【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从此舍舟何所诣”是在说诗人打算舍弃船只,不再浪迹于江湖,但不知去往何处,但这里并无“心酸悲苦”之意,因为后面紧接着又说看到“酒旗歌扇”正在迎接自己,这是一种放达的心绪。故选D。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从意象选择上,颈联画面感极强,“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在夕阳映照下,寒鸦翻飞,枫叶摇动,白鹭立于芦花丛中,秋水明亮清澈。选取鸦、枫叶、夕阳、鹭、芦花、秋水一系列典型意象,描绘出一幅秋日晚景图,诗中有画,表现力极强。从用词上,使用“翻”“动”“立”等动词,描写寒鸦、枫叶、白鹭的动作状态,赋予景物动态感,动中有静,通过动静结合描绘出动态的画卷。画面整体上,承接上联“青山一望”,描绘了枫叶之红、鹭与芦花之白、夕阳之橙红,色彩鲜明,景象的明丽、优美。16.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覆、樯、橹、焚、黔。17.B18.①改为:“聆听”在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

19.他用类敬辞通过表尊敬或尊重的措辞表述他人的行为动作或思想情感等。

20.首先,这两个词文言色彩很浓,从语体来看,对演讲、报告并不是很得体;其次,自谦色彩过浓,这与演讲、报告者和听众的身份关系往往并不吻合。

21.“洗耳恭听”是自用类敬辞,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感谢洗耳恭听”违背了不适于第二人称的原则,属于敬辞误用。【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语境是在提醒我们不用把简单的事弄得很棘手,要根据实际情况处理事情,应用“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死马当活马医: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救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说话办事要以具体情况为依据。当面锣对面鼓:比喻面对面地(说清楚)。摸着石头过河:比喻办事谨慎,边干边摸索经验。故选B。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①句介词位置不当,掩盖了整个句子的主语,将“聆听”放在“在”之前,使“聆听”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故应改为:“聆听”在只涉及己方和对方的语境里。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首先明确此处应仿照前文的“自用类敬辞通过表敬意或自谦的措辞表述说话人自己的行为动作或心理活动”进行构思。整个句子结构应为:“他用类敬辞通过表”+“××或××”(××为相关形容词)+“的措辞表述他人的”+“两个相关的四字词语构成的名词”。考生大体按照这一思路答题即可。20.本题考查学生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两者的意思:垂注是指请上级对下级关注,一般用做敬辞,例如:敬请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并垂注本报的相关报道。垂注一般是书信及公文惯用语,表示感谢之意。是很多应用写作里的客套话,一般是有求于人,比如敬希垂注为荷,意思是敬请麻烦您对此予以关注,非常感谢。垂听是指俯听;倾听。长辈听晚辈说叫垂听,用“谢谢垂听”“谢谢俯听”或“感谢倾听”最为合适,此词文言色彩很浓。垂,意思是东西一头挂下,如垂柳。故垂字也是一个敬词,用于指称长辈、上级、尊者对自己的行为。由此可知,“垂注”“垂听”这两个词文言色彩都很浓,不适合用于演讲。另外,自谦色彩过浓,这与演讲、报告者和听众的身份关系往往并不吻合,故用“垂听”“垂注”不够理想。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谦敬词,拟写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理解相关成语的意思。洗耳恭听:洗净耳朵,恭恭敬敬地听着,十分专心、认真地听。自用类敬辞,只能用来指自己,不能用来指别人,即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不能说“感谢洗耳恭听”。鼎力相助:指大力支持帮助。敬词,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因为是“请人帮助”,故应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不能说“谢谢鼎力相助”。抛砖引玉:扔出砖来,引来宝玉。比喻先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引起别人发表更高明的见解。只能用来指自己,不能用来指别人,即只适于第一人称,不适于第二人称,不能说“感谢抛砖引玉”。考生据此思路,结合文中第二段讲解方法描述即可,语言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