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第5讲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讲

三国至隋唐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课题1: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创新与演变(一)九品中正制:1、背景:(1)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2)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3)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一、选官制度2、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3、标准:家世、德才→家世。4、影响:初期:(1)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材料三: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二)科举制:

1、背景:(1)寒门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2)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发展过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官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

3、特点:(1)方式:由推荐品评变为分科考试、择优录取;(2)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3)原则:制度化、公平公开;

(4)延续性:隋朝开始,1905年正式被废除。材料一:“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材料二:“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顾炎武《日知录》一、选官制度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积极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传统的世袭模式,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繁衍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对“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影响世界文明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被东亚文化圈的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被近代西方国家所吸收,并改造成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消极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忽视了对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有消极影响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抵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制了科学技术的进步。【重点突破】科举制的影响“唐代的士人出身,可分为三种:一是生徒,出自学馆(此沿汉代博士弟子制);二是乡贡,出自州、县(此沿汉代郡国察举孝廉制);三是制举(此沿汉代贤良方正制,由天子亲自考核)。”“州、县贡举又分诸目,最著者有秀才、明经、进士……凡秀才,试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凡明经,先贴文,然后口试,问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亦为四等……凡进士,试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贡士的怀牒自列于州、县……贡士集试于中央。”关系:科举制沿袭了察举制考试选拔的办法。特点:选拔形式多样化;选拔范围具有广泛性;选拔标准具有一定公正性;选官权力集中到中央;既有传承,又有创新。能力:熟练掌握经典的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对时事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唐代科举制的发展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与汉代察举制的关系,概括唐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唐朝科举取士主要考查的士人的能力。(2023·重庆卷)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这一现象会导致(

)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A【聚焦高考】世袭制(夏商周)科举制(隋——清)军功爵制(战国)察举制(西汉)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血缘军功德行才能→家世考试成绩演变趋势选官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地方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选拔原则:

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知识总结】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选官基础:选官的范围和基础不断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选拔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发展历程:二、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成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隋唐时期,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二)运行程序及特点:1、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制衡。2、意义:①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②可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③一定程度上节制了君权。④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成熟。皇帝中书省门下省草拟诏令(决策)审核诏令(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古代王朝依据自己所颁布的法律向臣民征收的实物或货币(田税、人口税、户税等)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力役、军役、杂役等)三、赋税制度知识拓展——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国家土地私有制(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一)沿革:三、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唐初:租庸调制庸:纳绢或布代役租:粮食调:帛或布(二)从魏晋到唐的赋税制度演变:田亩税(租):粮食人头税(调):帛或布庸:用绢代徭役唐中后期:两税法基础:均田制(实施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意义:

①以庸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有了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②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春秋:(鲁)初税亩;(齐)相地而衰征秦汉:编户齐民三、赋税制度材料: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白寿彝《中国通史》思考:为什么唐中期租庸调制会被废止?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瓦解,租庸调制无法维持;②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人口逃亡,户籍减少,税收减少,政府财政困难。唐中期以后:两税法1、主要内容:(1)每户按人丁和资产规定户等,缴纳户税(纳钱,以资产为主),按田亩缴纳地税(纳粟);(2)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国家定两税,本意在爱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吏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白居易《重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消极: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现象增多,政府为保证财政又增加捐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社会矛盾加剧。评价两税法:积极:①简化了税收名目,减轻百姓负担;②扩大收税对象,增加政府财政收入。③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④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023·天津卷)表格反映了()A.减轻部分农民的负担 B.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C.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 D.增加政府的算赋收入A【聚焦高考】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课题2:三国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与中外文化交流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学道教佛教汉朝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东汉末兴起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魏晋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虽受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朝“三教并行”;韩愈提出复兴儒学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特点:思想活跃、多元共生;三教融合;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唐朝“三教并行”政策的影响:①三教并行,有利于儒、佛、道在各自独立的发展中相互争论、相互融合。②佛教、道教的发展,挑战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复兴运动日益兴起。①魏晋时期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佛教和道教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儒学并不关注人生终极目标)②儒学理论体系存在缺陷,不能适应现实需要。③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思考】佛、道盛行、儒学受挑战的原因【知识拓展一】佛教、道教的盛行带来的社会问题①佛教兴盛,广修寺庙,耗费钱财;②与封建政府争夺劳动力,严重威胁政府利益;③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民间反佛:范缜《神灭论》;韩愈主张复兴儒学统治者灭佛:三武一宗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在每次经受打击之后,佛教通过内外调整,又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败,社会黑暗。2、内容: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思想上“清谈”。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知识拓展二】魏晋玄学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02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启发了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3、韩、柳等人试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经由以“北宋五子”为代表的理学家们的发展,到南宋的朱熹正式实现。【知识拓展三】唐代儒学新发展(一)文学:

二、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类型代表特点时代背景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曹操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田园诗陶渊明逃避现实,归隐田园偏安江左南朝骈文《与朱元思书》间律和谐,词句华丽局部统一安逸北朝民歌《木兰辞》语言质朴、风格豪迈北方动乱、北民风俗唐朝浪漫主义李白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现实主义杜甫心系国事、凄苦哀思唐朝由盛转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二)书法:我国古代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金、篆、隶、楷、行、草特点:从实用转为审美、

从自发走向自觉。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书圣”隋唐: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筋柳骨”)。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形写神”)唐朝: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吴道子(“画圣”)。(三)绘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四)石窟艺术:莫高窟、云冈石窟:

深受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衣纹厚重凸起,表现出西域人的特征。

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佛像温和慈祥,衣纹飘动流畅,更多体现了中原文化的风采。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文化打破两汉文化独尊的文化模式,多元发展,不断创立文化新观念、开辟文化新领域。隋唐文化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将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等。【重点突破】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1)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等。(2)体现了民族大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释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知识拓展】隋唐文化的特点(1)辉煌灿烂,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术和火药;僧一行测量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2)博大精深,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唐诗使中国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3)兼收并蓄,充满活力。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外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4)泽被东西,影响深远。隋唐时期繁荣的文化,促进了亚洲和世界的文明进步。(5)重现实、不僵守古制。文学上创新诗风,史学修纂上重视人事,艺术创作重活跃自由。02(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聚焦高考】(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A稿定PPT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领域朝代人物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地理学西晋裴秀绘制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