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月光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2.通过复述课文,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感受《月光曲》

所表现的优美意境,深入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学习并练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

的情感。

【学生课前或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

力,都能找到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

想,在读课文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在阅读的过程中,都

能做到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在课文内容的思考上,课前学生们提出了

这样的问题:a.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为她再弹一曲呢?b.贝多芬

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c.

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出《月光曲》?课前下发导学案,让他们

借助导学案提前预习、思考,也是为了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深入

地理解课文。另外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资料,譬如对《月光曲》

的鉴赏,贝多芬的背景资料等等,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扩大了学

生的视野,让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再深刻一些,进而激发学生关

注和参与课堂的热情。

【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本节课,主要是教师引领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最终在

循序渐进的方法指导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首先是由欣赏音乐

引入,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

汹涌澎湃的意境。一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

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体会

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紧接着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对本节课的

学习任务有了清晰的了解。接下来在“探曲触心”环节,我改变了惯

有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模式,让学生根据提示,自析思路,自悟方

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

后在“谱曲抒情”环节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写实与想象结

合”“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方法对文中第九自然段的省略

号进行描写,最后学生在集体讨论交流中全班分享自己的作品。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体会人物

情感,把握文章内容;再以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方式总结归纳使生

动形象的方法;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能灵活运用所学技巧,钻研文本,

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听曲入文”环节

2

学生从优美的音乐入手,谈自己听完乐曲的感受,培养学生丰富

的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2.“读曲识人”环节

学生通过课前的课前的资料收集,经过课堂的交流讨论,升华了

对贝多芬人物的认识,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3.“探曲触心”环节

①通过不同问题的链接,及时思考和点拨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兄妹

俩对艺术的向往与追求,贝多芬是这样一个感性的人,这样一个善良

的人,这样一个用音乐给人带来幸福的人,他一生的音乐辉煌也基于

此,从而锻炼他们的收集、整理、归纳、运用的能力。

②通过交流讨论和再赏音乐,引导归纳出“写实与想象相结合”“动

态描写和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手法会使文章富有动感,使文章描写形

象,生动,借此考察自己分析、归纳、表达及技巧运用的能力。

4.“谱曲抒情”环节

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学到的动态描写和修饰词的方法

描写省略部分的内容,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

授之以渔的方法。

【评价方式】

(一)过程性评价

1.针对目标分析对文章内容把握的评价。

初读文章: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一

一月光曲。

3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的倾听,以及在全

班交流时的倾听。

评价标准:每个学生能够找出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

传世名曲一一月光曲的句子和词,找出表达作者的感情。

2.针对目标揭示出兄妹俩听完《月光曲》的感情变化的评价

评价目标:细读文本,学生能正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兄妹两

人的情感变化。

评价任务:细读文本,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的倾听,以及在全

班交流时的倾听,学生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价标准: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

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二)终结性评价

评价目标:学习运用写实与联想相结合,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的写

作手法。

评价任务:完成“谱曲抒情”环节

评价方式:纸笔测试

评价标准: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听曲入文

(一)直切文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你用心倾听,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一

4

下你听这优美的乐曲的感受,或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或是看到了什

么。(多媒体出示:月光下的海面,贝多芬的头像,播放月光曲。)

学生交流,老师点评

(二)出示目标,明确方向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月光曲》,再来欣赏一下文字描述下的月光

曲的魅力。(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人物

的情感变化。

2.通过复述课文,了解钢琴曲《月光曲》的创作经过,感受《月光曲》所表现的

优美意境,深入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深切关怀的感情。

3.通过品味词句,学习并练习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主题为“艺术的魅力“,把音乐引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一是培养学

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一是乘着音乐的翅膀,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先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

次二.读曲识人

★1.脱口秀《我心中的贝多芬》: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或许是对贝多芬人生最好的诠释。他一生挫折不断,其中有天

灾、也有人祸,可以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不幸的,但他的音乐中洋溢出来的是一种喜悦,

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他创作出来的作品也让世人惊叹,还有他那种坚强的

精神,带给人的是一种深深的震撼。

5

★2.想一想贝多芬创作的这首曲子为什么叫《月光曲》呢?

(1)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被人们说成是一个传说,因为他谱写月光曲

时一,借着清幽的月光,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执着,没有蜡烛的时候,

月光是清幽的,这也是贝多芬当时的心情,所以他按动了琴键,让思

绪跟着月光飞扬,所以创下了这首不朽的月曲一一月光曲。

(2)当贝多芬在莱茵河散步时,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盲

姑娘热爱音乐的情感感动了,受到了感染,于是按动了琴键,创作了

这首月光曲。

★3.那么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学生交流

明确:课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1.抓住“人物+做什么”概括

【设计意图: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

先让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然后教师归纳升华,让学生对贝多芬这

位伟大的音乐家有初步的感知,其二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

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

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探曲触心

(-)一番对话听心语

★1.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一一

月光曲呢?

预设:“要是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该有多好啊。”

★2.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家,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里

6

面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里听出了什么?

明确:(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

子。

(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盲姑娘对音

乐的痴迷。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4)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

心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

音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3.从哪些细节感受到盲姑娘家境贫寒?

明确:(1)我从他们点的是微弱的烛光,烛光很微弱,住的是茅屋,

而且钢琴是一架旧钢琴,说明他们的家境非常贫穷。

(2)一个男的说“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两个“太”字

让我感到了他家境贫穷。

(3)还有我还从男的正在做皮鞋看到他家境贫寒。

小结:贝多芬听出了这个姑娘虽然双目失明但依然热爱着生活,虽然

家境贫寒但从没放弃过对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他的心被触动了。

★4.“哥哥,你别难过”听到这里,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明确:(1)我感觉贝多芬又听出了姑娘的善解人意,因为他想听贝多

芬弹钢琴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但她后来又说随便说说,说明他想安

慰哥哥,她不想让哥哥为她听不到贝多芬弹的钢琴而难过。

7

(2)贝多芬实际上听出了盲姑娘十分热爱音乐,盲姑娘一直压抑

着自己的内心,真希望能听到贝多芬弹,但却说只是随便说说。随便

说说并不是指真的是随便说说,盲姑娘一直在压抑她内心的情感。

(3)贝多芬还听出了姑娘的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感,一方面是手足

情深的哥哥,另一方面是自己热爱的音乐,但是盲姑娘特别善解人意,

还是选择了哥哥,因为他们家境贫寒,不想再给她哥哥加重负担。(师

生分角色读)

教师过渡:贝多芬就是从这里听出了,盲姑娘不仅热爱音乐,而且非

常懂事,我相信他被感动了,所以他走进茅屋,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盲姑娘听完后,有什么反应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文字中搜寻信息,这既是课标要求,也是让学

生体会文字背后的秘密,体会精彩语言的魅力,进而学会运用语言。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通过抓住人物

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从

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

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

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

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

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二番对话悟真情

★1.为什么盲姑娘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

明确:从她说“弹得多娴熟啊”、“多深情啊”,感觉到她听得很认真,

8

而且她对音乐的酷爱以及执着使他认为这是贝多芬的弹的曲子

明确:因为盲姑娘热爱音乐,也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他能确定这个

音乐确确实实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弹的。

小结:盲姑娘熟悉贝多芬的音乐,所以说盲姑娘既热爱贝多芬的音乐

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难怪盲姑娘会猜到是贝多芬

为她弹奏的,也难怪此时此刻她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贝多芬没有想

到在一间茅屋里面遇到了自己的知音。我相信他和盲姑娘一样内心十

分的激动。所以他决定为盲姑娘再弹一曲,

(多媒体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

该是多么幸福)

教师过渡:最终他用月光曲,用音乐释放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就是用

文字把这美丽的画面定格下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语文的魅

多媒体出示: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

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

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小结过渡:乐曲跌宕起伏的旋律,正是月光照耀下在不断变化着

的海面。刚才我们读的那些美妙的句子,真的在茅屋外发生吗?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2.写实与联想结合

★3.作者是怎么把想象的文字写得具体、生动的呢?

9

多媒体出示:学法指导3.动态描写与修饰语连用

★4.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那么,贝多芬的创作激

情、创作灵感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归纳点拨:从听到兄妹俩的对话,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出

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出于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出于是当时的环

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

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

是那样的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

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

一夜工夫”,即兴创作了《月光曲》。“名曲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

们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优秀习作的产生是建立在扎实的积累和深刻

的体验之上的。

多媒体显示

景一一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溶溶、清幽雅静

情一一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感动,兴奋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要初步领悟作者

的表达方法,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

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

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用绘声绘色地朗读个

性化塑造文本的内容,再现文本的情境,是语言学习独有的魅力。让

10

学生反复读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内化语言的过程,就是积

淀语感的过程。】

藕四.谱曲抒情

师:贝多芬的技艺高超,展现了《月光曲》的音乐之美,而作者运用

了写实与联想相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语的写作方法,描绘了《月光

曲》,体现语言之美。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还用了省略号,省略了一些

《月光曲》所描述的景象,同学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我们刚

才学到的动态描写和修饰词的方法描写省略部分的内容。

(课件出示要求)

生写。师巡视。班级交流展示(教师相机结合动态描写和修饰词这两

方面进行评价)

师总结:所有美好的音乐都寄托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正是因为他们

这些强烈的情感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

结束语:同学们,贝多芬听曲,读曲,探曲,谱曲,他悄然而

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

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

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让

我们记住贝多芬,记住《月光曲》,记住这次美丽的邂逅。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学会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语言文字,学会阅读和表达。朱作仁教授曾说“大量读写,读写结合

是学习语文的规律:叶圣陶先生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借以训

练学生的语言能力设计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在习作时,不仅要把

11

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记事中恰当

地加进自己的联想,文章就会更加的充实,表达的感情就会更加丰富,

更加深刻!学生亲历了概括、表达、训练的过程,奠定了授之以渔的

方法。】

靠五、作业布置。

A层:搜集著名音乐家的音乐进行欣赏。

B层:根据所学,设计一份本节课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效

的作业设计,要力求层次性、多样性和可拓展性,以加强和促进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本堂课布置了AB两组作业,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丰

富多彩的作业中,感受到作业的乐趣、实践的充实、合作的收获、成

功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IIIIIIIIIIIIIIIIII

让语文课弥漫着独特灵性的“语文味”,让学生在对语言的把玩、

品味中发现“言语的秘妙”,并通过仔细揣摩、咀嚼,获得言语智慧,

培养语感,发展言语能力,幸福地栖居在言语的精神家园中。

——题

初一的语文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自己尽心尽

职、呕心沥血地苦战,期中期末考试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家长见面,

却引起家长一片惊呼:我们孩子小学时都考九十几分,现在书读多了,

怎么反而只考七、八十分,甚至五、六十分?上初中后,学生的语文

成绩明显下降,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探究其原因,连学生自己都会发

现,分数往往丢在现代文课外阅读上。据学生自己称,他们在小学四、

五年级时阅读一般只扣3~4分,相比之下,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确实

比小学时有明显“下降”。通过卷面分析,再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我

感到初一学生现代文阅读水平现状可表述为:对阅读材料所述内容最

初的、直接的字面意义的了解尚可,但不能深入到材料的字里行间去

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的深刻含义、词句

段篇的异同及其内部关系,也就是说解释性阅读水平欠缺,更谈不上

对阅读材料作出独立评价或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阅读水平现状应该

说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必然结果。

一、剖析学情现状,通晓优势不足

13

从中小学训练的侧重点来考虑,以课本为例的课内阅读训练,中、

小学训练的侧重点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小学语文课本《飞向月球》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月亮上的

足迹》,同是介绍美国“阿波罗11号”代表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分

别有四道课后训练题,《飞向月球》有二道字词训练题,一道阅读理

解题,还有一道题要求朗读课文。而《月亮上的足迹》课后只有一道

字词训练题,两道阅读理解题,还有一道要求快速阅读课文并画一张

登月示意图,同时做简要解说。两篇课文课后练习题设计在阅读理解

程度上所拉开的距离明显距离大。这固然因为中、小学属于语文学习

两个不同的阶段,即一个侧重”语言与文字”学习,另一个侧重“语

言与文学”学习。还因为中、小学语文在教学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

训练的点变化太大,学生一时不能适应,才会出现上文所说的阅读水

平“下降”,语文成绩“下滑”的现象。

从教学的重点来考虑,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经历

了从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跨越后,对教材的不适应是他们对语文学习

的最大困扰。初中和小学的教材在教学重点上有所区别,这也是个别

学生语文成绩不乐观的原因,经过半年的语文教学,对于初一上学

期的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学生们都有了简单的概括能力,都能找到

人物,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知道阅读课文时要边读边想,在读课文

上,大部分同学都能做到读正确,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积累一

些好词好句。但是学生在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想像能力、知识迁移

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在课堂,课

14

后在抓好学生基础的基础上抓学生的提高。这里说的提高有能力技巧

的提高、有课堂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有学生灵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

高、学生多方思维的提高、综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等。而在提

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开拓阅读视野,积淀人文精神,从而提高语文素

养,已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任务。

从学生学习思维的角度来考虑,初一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之小学有

了很大的提高,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能力也有了飞跃,个性化认知已

经开始形成,对文学作品中事件、人物都能有独特的认识,对文章中

所阐述的关注社会人生的主题感悟已经能从之前的感性认识向理性

思考过渡了。

从学生学习习惯方面来概括,经过小学的阅读训练,初一的学生

已经养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课前通过查阅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课堂上善于通过合作来解决疑难,同时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也掌握了一

定的方法,对文章的赏析也轻车熟路。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

文字平淡质朴,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障

碍并不多。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现在学

生生活优越,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可能理解不深,需要课前让学

生提前通过到图书馆、上网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构筑对那个

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的印象,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技能方面来思考,小学所学文本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

基础,小学已经学过《月光曲》,学生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对

文章中内容能比较容易地把握。

15

二、立足学情分析,设定适当目标

我班学生43人,文科成绩比较不错,对语文学习比较感兴趣,

只是升入初一后,但有一部分孩子变得较为羞涩,课堂上不能主动大

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时课堂气氛不太活跃。虽然大部分学生喜欢

学习语文,但阅读不够深入,不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的自主阅

读往往停留在表面,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还有些肤浅,阅读不会抓住关

键词句细细品味,仔细琢磨,读不透文字背后的深意。对文章内容的

理解有时思路过于狭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有欠准确贴切,因此课

堂上还需耐心引导。但也有几位学习素质较高的,如张煜,鞠欣雨,

刘雨璐等同学,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还比较到位,有他们的参与,无论

是小组合作,还是对其他学生的引领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预计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及文章主旨的理解应该是比较到位,

学生可能不会细挖文本中的字词句,并透过文字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也是今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透

彻地理解文章,可提前让他们了解社会背景,而学生对查阅资料比较

感兴趣,而且也是他们所擅长的,因此学生对文章背景的理解不是难

点。课前下发导学案,让他们借助导学案提前预习、思考,也是为了

方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另外课堂教学前让学生搜

集一些资料,也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

社会、人生的思考再深刻一些,进而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

热情。

三、依托学情分析,唤起学习兴趣

16

兴趣是步入创造大的台阶,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入迷,思

维才会积极开展,兴趣不是说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新颖的情景导入就完

事了,兴趣应该由始至终贯穿其间。

我由音乐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环节,我以脱口

秀的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阅读探究

环节,我通过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深意,进而分析人物形象,把握

作者情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旨让学生在兴趣中自

然而然地完成与文本的对话,完成与作者的对话,完成学习目标。

总之,阅读教学的确是一项长期漫长而又收效甚微的工作,需要

我们一线教师真正的俯下身来,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法,“路漫漫

且修远兮”,需要吾辈“一路磨探求索吧”!

《月光曲》效果分析

苏轼有这样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件作品的完

美展示,不但要看过程的艰难累积,更要注重结果的厚积薄发,这样

才能知其情理,明其要义。

——题记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

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回想自己

的教学生涯里,所上的课不可胜数,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一堂

17

课都不能复制。从平常的每一节课到学校的达标课再到市里的优质课,

每一堂课都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前总是信心满满但课后又总是难

免留下诸多遗憾。曾经无数次的困惑,无数次的纠结,也无数次的埋

怨,但今天真的静心心来想一想,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的不完美,

才倍加珍惜每一次的授课机会,所以才有了我们教学中更多钻研和改

进的动力,才有了那么多精品课例的展示,才无愧于学生作文中“我

最喜欢的语文老师”这一最高的殊荣。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怎样评价课堂上学

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呢?本节课设计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

合的方法,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

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

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

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已成为习惯。通过课后对学生课堂学习评价

量表的归总,发现本节课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两个环节

中都表现优异,其中85.6%的同学能做到认真学习、积极思考,有68.2%

的同学能做到读书时圈点勾画,自觉整理疑难问题,有着良好的学习

习惯。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格局。但在“交

流展示”环节中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如:有的同学可能是朗读水

平不够,有的可能是情感理解不到位导致朗读水平不能上移。发言方

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做的规范、得体、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但有个

别同学可能因紧张或个人原因导致颠倒重复、表述不清。

18

运用所学方法解读文本能力提高。经过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

阅读方法,在解析课文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尤其是在阅读探究“探

曲触心”一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从文中的关键词句入手进行品析,

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学生能够抓住“水田相接”、“波光粼粼”、

“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学生想象透过这些词

句,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

《月光曲》的魅力,他们能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比

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听《月光曲》

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再比较一下自己在课件中所看到的画面

是否一致,就这样,学生们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

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既

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

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一,在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

朗读这段话,学生都能体会到海面由平静一一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

由舒缓流畅一一高亢激昂。此时,学生即使从没亲耳聆听《月光曲》,

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

基本旋律了。

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能力增强。通过“探曲触心”环节的分

析探究,学生能够感知作者对生活细腻的感悟,能够从文字中感受作

者所表达的情感。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学生深

深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

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

19

观的态度,而且有很多学生有自己独到深刻的见解。在“谱曲抒情”

环节中,80%以上的学生能够根据本节课所学“写实与想象相结合”

“动态词语和修饰词连用”的写作手法,描写第九段省略的部分,其

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

1,;—.,-IE.4学到的动态把,■和将怖词的方法*•充捆七,〃它

;;当足虑e组上《奇:对与卷F讨电电超.映_总砺百苞宗云T

「<、)的*弱心匕,昆得容夕卜a武备.话j忆也逐附r一绒LF衣,

勺分大力岛方海因当浆诲:…海庭G3,可苞嫩-3,C心室也淅入玄

:।--叼1“是比J%■出的乎冷:4一用么洵&。

':丫”q・i.八1八一们B/’7:剂的,动W报”和施加间的〃法冲充挪¥;之,〃为

福延至良痛的翅1入.越指打有,济诬淳杷*嬴不£_

、《同,-缮目心通3不来-,建#7在外慎帕他,份份近,mJ峥,

回江赵会不引尤先用"国"3''、珞声.在3在-却心,屏函才x_耳备

K冬.T走漏忿、皿W龙头.迂时母沟■面像理清阴麻多一稼

卷一衽一一史翻J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unfJI<1miw.bdlKjfji).|«卜充/卅

射一星驰J左分气理更守,程2娄金97^^^。4^<虏

用一声逸叫,欢桂自勺亲海沧受《诩地芭於互通相互欠我/丛

躲黑

超欢麻封X

0内0寸旧发E

注重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学生在自主预习课文时,能够带着自

己的体验去解读文本,在读到“要是能听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该

有多好啊。”学生们读到里以下的信息:

(1)贝多芬从这句话听出了这个盲姑娘很渴望听到贝多芬的曲

子。

(2)他还听出了这位小姑娘她很喜欢音乐。

(3)贝多芬从这句话里感受到姑娘对音乐的追求。盲姑娘对音乐

的痴迷。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4)从“那该多好啊”这五个字当中感受到的,这表现出她内心

的渴望,这是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梦想。

(5)从这句话里还体会到盲姑娘之所以不能听贝多芬亲自弹的音

21

乐是有苦衷的,她在特别压抑自己的情感。

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而且思考有深度,能深入

到文章的骨髓了。

存在的问题:由于是录像课,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紧张,课堂上

许多学生没有听清问题,就起来回答,结果导致问题与答法大相径庭,

需要大量时间来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不够严谨,重复、用词

不恰当,今后在课堂上还要加大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力度,培养

他们注意倾听的习惯。

(附)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表

评评教

价价个人同学师

A级B级C级

项维评价评价评

目度价

认能认真读能安静读读书不认

真文、静心思文,但耗时真,注意力

自考。过长。不集中。

主积善于思考,能发现文读文圆1囹

学极善于发现问中的疑难吞枣,对于

习题,并能积问题,但不学习中出

极想办法解能积极主现的问题

决问题。动地寻求不能及时

22

解决的办发现。

法。

记读书时能圈在老师的没有意识

录点勾画重点提醒下,能采用圈点

词句,善于圈点勾画勾画的方

整理疑难问重点词句,式读文,也

题。整理疑难没有整理

问题。问题的意

识。

分组内分工明组内分工组内分工

工确,任务分不够明确,不明确。

配合理。只有基本

的任务分

配。

参服从安排,大部分成只有个别

与每个成员都员服从安成员服从

能积极参与排,能参与安排,参与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小组活动。

发挥自己的尽自己所

才能。能。

合每个成员愿大部分成只有个别

作意听取别人员愿意听成员愿意

23

的意见并发取别人的听取别人

表自己的看意见,发表的意见。

法见解。自己的看

法。

朗正确、流利、较流利地不能准确、

读有感情,能朗读,有一流利地朗

注重语速、定的情感,读,感情处

语调、重音、但有些朗理不当。

顿音的处读技巧掌

理。握不是很

好。

交发口齿清楚,能比较流声音小,举

流仪态大方、利地发表止不大方,

展得体,能有自己意见,不能准确

示条理表达自但条理性表达自己

己的意见。差些的意思。

创善于思考,能用老师思考能

新具有创造性提供的方力差,缺乏

思思维,能用法解决问创造性,不

维不同的方法题,有一定能独立解

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决问题

力。

24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近日,读到特级教师王秋舟老师观点,他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

具有“三味”,即语文味、人情味和书卷味。其中的语文味,就是表

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人情味,包括三层含义:一指语文

课要有情趣,二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指语文课要

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

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觉得这节课最成功之处还是学生的情

感全部被调动起来了,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主动、那么投入地学习,

之所以能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源于这节课有浓浓的语文味和人

情味。无疑,这就是语文老师应该具有的素养,也是语文课堂应该

回归的地方。只有这样,语文才会成为一块香馍馍,语文课堂,才能

成为孩子精神栖息的家园。

《月光曲》教学反思

25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

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题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素质,当我们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

全部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才是素质”这句话让我特别受益,也让我

一直以来不断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学生的阅读水平,绝非来自天然,

教师真的有非常重要的责任,系统的、专题性的阅读指导训练是非常

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站在这样一个高度再来审视我们的阅读教学,

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上下决心改革,从而使学生听说读

写能力“剩”在学生心底终生受用。这也就是“与人渔”“与人猎枪”

的教学理念。因此,站在这个角度思考,我设计了本节课。

《月光曲》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

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即兴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文章短小精悍,

无论是乐曲本身还是语言文字、人物情感都优美生动、感人至深,是

一篇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的好教材。在本次的教学活动中,如果说有

“闪光点”,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创设情境,聆听曲之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

了无数音乐爱好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曾三次让学生聆听

此曲,觉得对帮忙他们理解课文资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次听

26

《月光曲》是在揭题之前,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用心倾听,

用一个词,或是一句话,或几句话表达一下你听这优美的乐曲的感受,

或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或是看到了什么?”听曲子学课文,这样愉

悦的学习氛围是不多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倍增;二听《月光曲》,

是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段第九自然段时(“皮鞋匠静静地听

着……波涛汹涌的大海”),我在教学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

的同时,观看课文中所相对应的画面,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

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构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

比较,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描述兄妹俩在聆

听《月光曲》时所幻想出来的画面的句子,透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

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

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

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此时,让学生配

以时而徐缓抒情时而高昂激越的乐曲诵读,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

境:在水天相接的海面上,一轮圆月冉冉升起,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继而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巨浪,波涛汹

涌的大海格外壮观……这样,学生入其境而通情,朗读时也就真正到

达了声情并茂的效果;三听《月光曲》是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时,我

边播放乐曲边朗诵自己的作品,让学生在乐曲的旋律中再次感受音乐

的魅力。

二、精读课文,领略文之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

27

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优美。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能够

指导学生抓住“波光粼粼”、“一缕一缕"、“雪亮”等词句,让学生

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从而引导学生有表情、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到海面由平静一一

波涛汹涌,体会到乐曲由舒缓流畅一一高亢激昂。此时,即使学生从

没亲耳聆听《月光曲》,但是透过这充溢着优美意境的字里行间,也

能想象得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了。

三、细细品味,感悟情之美。

细细品读《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也不难感悟到作者在字里行

间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当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兄妹俩的对话而推

门进屋时一,当盲姑娘激动地认出贝多芬,贝多芬再次为她弹曲时一,我

都让学生想象:“当时贝多芬是怎样想的,是什么驱使他进屋并再次

为盲姑娘弹曲?”当课文最后讲到兄妹俩久久地被曲声陶醉时,我又

借此让学生练说:“为什么盲姑娘知道一定是贝多芬?”透过以上的

几次想象练说,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

兄妹俩带来的是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和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更让学

生感受到了这位大音乐家博大的同情心和高尚的情怀。

听曲、品文、悟情,《月光曲》这篇课文不仅仅让学生感受到乐

曲之美,领悟到语言之美,更让学生体会到了人的情感之美,使学生

从中获得了愉快的审美教育。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就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

地方,如描述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

28

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

急切情绪,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

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就应读出其中蕴

含的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时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

一字一句都不能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唯有这样,才能发掘

文章的蕴含,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词造句的好习惯。”少几

分花架子,多几分“嚼味”,让课堂朴实却不平淡,简单却不乏深度。

可见,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动情朗读,品味精彩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

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朗读者》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在节

目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我们当前生活在一个快时代,可能许多

人每天并没有太多时间读书。《朗读者》的开播,就像一把火,点燃

了人们内心里潜藏的阅读热情。当时在观看的时候,听到这段话时,

说实在的内心真的小小的感动了一把。我也暗暗庆幸和自豪,身为一

名语文教师,每天和身处学习黄金时代的孩子们能在一起读书是一件

多么幸福的事情。但在欣喜的同时也不得不慨叹现在我们的校园有多

久没有听到学生琅琅的读书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

把熟读成诵与死记硬背划等号,语文课堂上留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

少得可怜,学生成了循规蹈矩的听课机器,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一篇

29

课文学完后,学生仅记住泛泛的知识和抽象的概念,而对于优美而博

大精深的语言已无心赏悦。所以让琅琅的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中响起,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起来,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责任。

知道了肩上的重任,语文课堂上我们就更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

中动情、生情,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材料。朗读也是积累

语言的重要方法。通过朗读,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辞妙句、精美篇

章,不断充实语言库存,并从朗读中领悟体味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

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朗读是

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通过朗读,能使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抽象模糊的感情变成生动真切的体验,融情入境,引人入胜,获得丰

富的美感。

二、字斟句酌,培养语感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散文大多文情并茂、形象生动、富有艺术

魅力;所选古今诗词名篇大多情景相生、意境深远,表达又往往十分

含蓄:所选中外小说、戏剧名著以及神话故事,塑造了有血有肉、栩

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说明文、科技论文以及说明性较强的记

叙文,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材料。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

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读书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

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让他们对文

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含的滋味,感受文字

背后的精彩,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在语言文字提炼方而达到了脊峰

造极的地步。韩愈在听到贾岛吟诗,听到“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0

两句时,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

古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好,其实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

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这正如朱光潜所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

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

三、依托教材,注重积累

古人云:“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语言材料的积累是基础,只

有厚积,才能薄发。以课内文章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

过品味文章的语言使学生感悟到作者的情感,感悟到整个作品的风格

和情调,理解作者观察问题、描述现象、分析现象的视角和方法。由

于每个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角度不同,他们会个性化地感悟事物、

体察社会和人情,创造性地表达人生。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

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因此,品味语

文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可以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品味语言素材的

源泉,它更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素材的最佳事例。我们在钻研教

材时要做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我们

拿到一篇课文,要站到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

成长,又要从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发掘。对于中学生而言,进行语言训

练必不可少。为此,应该以课本为依托,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素材的习

惯,教他们品味语言素材的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运用语言素材的目

的,进而拓展到课外。

四、利用鱼占鱼效应,激活创新阅读

“鱼占鱼效应”运用到阅读教学中,就是培养阅读的领头兵,以自

31

身的阅读体验去激发其他学生乐读、善读的效应。具体来说,领头兵

以自己大量的阅读、宽广的知识面,对作品独特的见解,以及自己出

众的才华,激励那些懒于阅读的人,“愤然”而前行,这种潜移默化

的影响甚过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领头兵可以以自己对作品的切身

体会,绘声绘色的作品介绍,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总比教师呐喊式介

绍更具感召力;领头兵可以以现身说法介绍一些贴近学生知识层面的

阅读方法,总比教师“高屋建令瓦”式的指导,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大

家还都清晰的记得中国诗词大会上曾靠“飞花令”出口成章、圈粉无

数的00后美少女武亦姝,

更多的人在领略到诗词之美、诗词之趣的同时一,纷纷感到自己诗

词知识的匮乏,惊呼“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有一个叫郑好的女学生,她阅读量大,知识面

广,使班上许多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位同学在初三之前就把《红

楼梦》精透了五遍,还广泛涉猎其他古今中外名著,有良好的文学修

养和扎实的语文功底,在写作中能够引经据典,遣词造句挥酒自如,

行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每周的作文作业都能当成优秀例文在全

级同学中分享。在她的影响下,班上甚至是年级中,有一大批学生也

开始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热爱语文。所以在创新阅读过程中,“鱼占

鱼效应”应备受重视。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

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教学总是

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这节课,自然也不会例外。反思本节课,学生

32

的表现让我欣喜,但自身的素质还需提高。课堂精炼语言的锤炼,问

题的及时追问,与学生的倾心交流,这些都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学

生还不能正确把握品味语言方法;学生在实际练习时还不能熟练的运

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展开不能做到

平等、高效等。但我相信,通过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大胆创新地教学

实践,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还是借用于漪老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与其说我做了一

辈子教师,还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条学习的道路没有止境,

也必将渐入佳境。

《月光曲》教材分析

如果说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那教材就是指挥官。现代文阅读没

有固定的教材,更无固定的教法,所以阅读教学更难教。教材分析就

有如无源之水般难以落笔。以下仅是个人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教材的的

点滴实践与领悟,希望在求索的道路上能越走越远。

一题记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特色

L“部编本”语文的立意和眼界是比较高的。重视体现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指导思想明确,措施落实。价值观的体现注

意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化为语文的“血肉二这套教材处处都注意

立德树人,却又避免做表面文章,努力做到润物无声,不那么“说教”。

33

《月光曲》一文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

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

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

态度。透过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

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这些都是部编版新教材“立德树人”

理念的最好诠释。

2.教材在课文选取、习题设计、教学活动安排、编写语言、插图

和装帧设计等方面,都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

时代性。

3.更加强调4个标准: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和时代性。

部编版教材重新回到“守正”的立场,强调经典性、文质兼美和适宜

教学。大家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这次又回来了,尚未沉淀的“时文”

相对少了。《月光曲》第九自然段,作者运用“写实与想象相结合”

“动态描写和修饰语连用”的写作手法,生动再现哥哥在听到贝多芬

弹奏之后,月光照耀下大海不断变化的场面,让人身临其境,画面充

满了动感。

4.更加注重体现语文知识体系和能力点

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

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

以补白形式出现,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月光曲》根据课前导读,

重点学习“写实与想象相结合的手法”。

34

5.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

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

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

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

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

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

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

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特点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六单元,

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珍爱我们的家园,心灵之歌,人

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月光曲》隶属本单元)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L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从“知识

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提出了语

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

的依据。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

目,如《詹天佑》《穷人》《只有一个地球》《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

迅先生》《月光曲》,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35

2.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祖国在

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心灵之歌”专题)、环境保护(“珍爱我

们的家园”专题)、艺术情操(”艺术的魅力”专题)等方面的专题。

本册涉及到的读写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

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

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其

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

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的学习重点。

3.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

分组编写,注意加强整合。每一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

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