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高一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单元主题】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中国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曲折探索中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逐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25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名师导学课程标准学习重点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核心概念: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抗美援朝战争、三大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关键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有何伟大意义?(2)新中国是如何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巩固新生政权的?(3)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哪些外交方针政策?取得了哪些重要外交成就?(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有何历史意义?【重要概念】1.过渡时期总路线:

,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主要内容:一是实施

,逐步实现国家的

;二是逐步实现国家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建立

的总纲领,具有

并举的特点,其提出顺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进入社会主义的意愿,对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决定性意义。1953年“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2.“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

上为了应对

的干扰破坏而提出来的。“同”,一是指亚非绝大多数国家的遭遇相同,即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

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二是都面临着

的任务。“异”,是指不同国家的

等有所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

的差异,为了

加强团结和合作。亚非万隆会议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共同的利益必备知识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核心任务筹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会议内容确定国名、国旗、代国歌;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

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地位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

的作用新民主主义临时宪法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举行

。3.意义(1)革命意义:结束了

、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2)社会意义: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

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3)世界意义: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开国大典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易错辨析]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二、人民政权的巩固措施效果意义剿匪镇反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安定了社会秩序,保证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建设等工作的顺利进行到

年底,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向

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土地改革

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从

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

扫除了障碍稳定物价“

”“米棉之战”;统一财政经济物价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信任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开赴朝鲜战场,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

;英雄事迹汇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1950封建土地制度工业化银元之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地位1952社会主义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三大外交方针各自的对象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2.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首次提出,1954年6月,将其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3.外交会议: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项目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时间与地点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内容与结果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中国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朝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地位与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会;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中国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会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知识点拨]影响外交的因素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制度建立制度措施结果意义经济制度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

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②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的确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政治制度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社会主义类型宪法,体现

原则和

原则)确立了

(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公有制工业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知识点拨]1.从1949年到1956年,我国实现了两个历史性转变,即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再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2.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即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地位。“一五”计划属于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指导思想:

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教材史料导读】1.阅读本课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在“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这两场经济战役中,中央政府采取的手段有何变化?[提示]从行政手段到经济手段。2.阅读本课教材第三子目“学思之窗”,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具备可见、可行、可依循性,蕴含着平等、合作、共赢的精神,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落实时间轴】主题探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一、新中国过渡时期政权的性质[结论]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加人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②国旗、国徽、代国歌的内容均体现出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③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现阶段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问题]过渡时期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请阅读本课教材第一子目,从中找到可以体现这一国家性质的依据。(至少三个)[深化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长轴看(1)结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被列强侵略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族革命)(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民主革命)(3)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未来发展)2.从20世纪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看(1)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3)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二、人民政权的巩固视角1土地改革材料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问题](1)根据材料,阐述土地改革的内容、实质和影响。[结论](1)内容:变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发生转移。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影响:①使农民摆脱了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视角2稳定物价[问题](2)阅读本课教材第二子目第3自然段及“历史纵横”(第一则),回答下列问题。①概括指出新中国稳定物价的措施。[结论](2)①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②毛泽东评价这两场战役的作用不亚于一场淮海战役,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结论]②平抑物价,稳定局势;巩固了人民政权;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政府的政治威信。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材料一

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只把它们的外交官当作外侨来看待,享受法律的保护。他们犯了法,我们一样照法办事。它们对我们没有办法。——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年11月8日)[问题](1)材料一体现出周恩来哪些外交思想?阅读本课教材第三子目“历史纵横”,新中国实行了哪些外交政策,体现了哪些特点?[结论](1)外交思想: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等。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特点: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三大外交方针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革命性。三大外交方针体现了与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过渡性。从“一边倒”向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材料二

由于历史问题、社会制度等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仍持恐惧或怀疑的态度……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适用于处理国家间交往的“新方针”应运而生。——摘编自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新方针”,说明其历史意义及外交实践。[结论](2)“新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意义: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外交实践: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视角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初步建立材料一[问题](1)阅读本课教材第四子目第1、第2自然段,分析造成上图中经济成分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有何影响?[结论](1)原因:三大改造。原因:分散、落后的个体农业和手工业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求。资本主义工商业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其资本主义的性质具有剥削性。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满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的需要。影响: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视角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材料二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2005年)[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和根本特征。[结论](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深化拓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加强国防的需要:面临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2.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3.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4.借鉴了苏联的经验: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课堂小结】[逻辑表达]对上面图示内容做出合理阐释。[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通过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人民政权得以巩固,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同时,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堂训练1.下面是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比例分配表,这说明此时的中国(

)类别共产党员非共产党员民主党派工人、农民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百分比/%443026A.新生政权具有广泛的民主性B.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D.资产阶级在政权中占据主导地位√解析:A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会代表分配比例,其中共产党员占44%,民主党派占30%,工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