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高考生物人教版第九单元第48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含答案第48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课标要求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2.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情分析1.“S”形和“J”形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分析2023·山东·T192022·全国甲·T52022·山东·T192021·山东·T192021·河北·T182021·河北·T222021·湖南·T42021·广东·T62.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2023·广东·T62022·广东·T202021·湖北·T142021·天津·T132021·海南·T182021·海南·T243.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2022·江苏·T92020·江苏·T102020·海南·T24考点一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建构方法和实例(3)表达形式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2.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提醒①“J”形增长曲线中,λ>1且恒定。注意辨析λ的含义:当λ>1,种群数量增长;当λ=1,种群数量稳定;当λ<1,种群数量下降。②区分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含义:增长率即单位时间内增长的数量/初始数量×100%;而增长速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增长的数量。(2)种群的“S”形增长提醒①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并不是种群数量达到的最大值。②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阻力,所以K值会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如图,由于环境阻力变大,K值由K2变为K1。③“J”形增长曲线中不存在K值,“S”形增长曲线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增长率或增长速率为0时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3.种群数量的波动(1)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2)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3)当一个种群的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醒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调节种群数量。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生物因素,如捕食、寄生、食物等,对种群制约的作用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加强,种群的密度制约调节是一个内稳态过程。非密度制约因素相当于气候、地震等非生物因素,其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本身的制约。判断正误(1)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物种就会出现“J”形增长(×)提示物种不一定出现“J”形增长,还取决于这种生物是否适应新环境,是否满足“J”形增长的理想条件。(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内竞争最小(2021·河北,18)(×)提示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越少,种内竞争越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为K/2,种内竞争并非最小。(3)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2021·湖北,14)(√)(4)负反馈调节与正反馈调节是典型的循环因果关系(×)提示正反馈调节不是循环因果关系。(5)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均会对种群数量变化造成影响,且后者造成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考向一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分析1.(2023·山东,19改编)某种动物的种群具有阿利效应,该动物的种群初始密度与种群增长速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其中种群增长速率表示单位时间增加的个体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B.初始密度介于a~c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D.若自然状态下该动物种群雌雄数量相等,人为提高雄性占比会使b点右移答案B解析初始密度介于0~a时,即种群密度小于种群生长的最适密度,对种群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因而种群数量最终会降为0,A正确;初始密度介于a~c时,应分两段来分析:在种群密度介于a~b时,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当种群密度介于b~c时,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表现为种群数量上升,B错误;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同时在种群密度高于c时进行捕获并使捕获后的种群密度保留在c,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C正确;自然状态下该物种雌雄数量相等,从性别比例上看最有利于种群繁殖,此时人为提高雄性比例,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性别比例失调,不利于种群密度增长,使种群增长速率减小,即此时b点右移,D正确。2.(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B.bC.cD.d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之前,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b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表示该种群数量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B正确。考向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及应用3.(2023·广东,6)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答案C解析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选项解释合理。4.(2022·山东,19)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B.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C.亲体数量大于1000个时,补充量与亲体数量相等,种群达到稳定状态D.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答案B解析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该种群的补充量等于亲体数量,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是K值,根据种群的增长率变化可知,捕捞后种群数量处于K/2时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A错误;种群数量处于K/2时单位时间内增加的数量最多,即亲体数量约为500个时,B正确;由图可知K值是1000,当亲体数量大于1000时,一个繁殖周期过后的种群数量(补充量)可能会趋近K值,不一定与亲体数量相等,C错误;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饲料是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密度制约因素,D错误。考点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实验原理2.血细胞计数板及计数方法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图1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mm3(1×10-4mL)。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2所示。计算公式: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eq\f(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3.实验流程4.结果分析(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S”形曲线增长模型。(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等。5.实验注意事项及分析(1)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估算误差。(2)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4)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6)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若先滴加样液,再盖盖玻片会使计数结果偏大,因为液滴表面张力的存在,使计数实际体积大于计数室体积。考向三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分析5.(2023·镇江高三期中)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血细胞计数板可以用于调查酵母菌、病毒、细菌等生物的种群密度B.需在盖玻片一侧滴加样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使样液充分渗入计数室C.防止观察细胞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影响计数,加样后需立即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D.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晾干并镜检,若有残留或沉淀物需要重新清洗答案D解析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而病毒无细胞结构,不能用该方法计数,A错误;先盖盖玻片,后在盖玻片边缘滴少量样液,让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底部再进行计数,B、C错误。6.(2024·大庆高三联考)如图1是某兴趣小组为了研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相关实验,并测得实验数据绘制的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摇床又称为自动振荡器,培养时需要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轻轻振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绘制得到图1的曲线图,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2)若制备装片时,将清洁干燥的血细胞计数板先在计数室上滴一滴酵母菌液,静置5min再盖上盖玻片,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_。如果用台盼蓝染液对酵母菌液进行染色,在计数时应只统计________色的酵母菌细胞。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此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多选)显微计数时发现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_。A.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B.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C.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D.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4)分析图1实验数据得知,在0~7d之间酵母菌的数量呈“______”形增长;超过7d之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5)该同学在某一时刻提取部分样液,并将样液稀释5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计数,观察到的计数室中酵母菌细胞分布如图2,则此时该样液的细胞密度为________个/mL。答案(1)振荡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抽样检测(2)偏高无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3)ABC(4)S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代谢废物的积累、培养液pH的变化(5)7.5×106解析(1)培养酵母菌时需要将锥形瓶置于摇床上轻轻振荡,目的是增加培养液中的溶氧量,有利于酵母菌和反应底物的充分结合。可采取抽样检测的方法每天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调查。(2)先将培养液滴加到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中再盖上盖玻片计数,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计数的实际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高。台盼蓝染液可以鉴别细胞的死活,若是死细胞则会被染成蓝色,故在计数时应只统计无色的酵母菌细胞。显微观察时在调焦清楚后,若发现只能看到血细胞计数板的横线而看不到竖线,说明对光不准确,此时应该调节反光镜和光圈,将视野调暗。(3)样液中酵母菌数量过少、样液稀释的倍数过大、样液取自未摇匀的上清液均有可能导致所选取的样方中方格内酵母菌总数为零;实验过程中部分酵母菌死亡,但是死亡的酵母菌仍然存在于视野中。(5)由图2的血细胞计数板规格可知,该血细胞计数板共25个中方格,取4个角和中央共5个样方,共有酵母菌5+6+6+7+6=30(个),血细胞计数板上酵母菌数量为5×30=150(个),又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体积为1mm×1mm×0.1mm,样液稀释5倍,故酵母菌培养液的细胞密度为150÷(0.1×10-3)×5=7.5×106(个/mL)。1.(选择性必修2P9)“J”形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2.(选择性必修2P9)种群增长的“S”形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形曲线。3.(选择性必修2P9)“S”形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4.(选择性必修2P9)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5.(2021·海南,24节选)为严格保护海南坡鹿,有效增加种群数量,保护区将300公顷土地加上围栏作为坡鹿驯化区。若该围栏内最多可容纳426只坡鹿,则最好将围栏内坡鹿数量维持在213只左右,超出该数量的坡鹿可进行易地保护。将围栏内的坡鹿维持在该数量的依据: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6.(选择性必修2P16)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细菌或病毒属于密度制约因素(填“密度制约因素”或“非密度制约因素”)。7.(2022·广东,20节选)荔枝是广东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与荔枝园B相比,荔枝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低(填“高”或“低”),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荔枝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少。8.(2023·全国甲,31节选)若要了解该城市某个季节水鸟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请围绕除食物外的调查内容有环境条件、天敌和竞争者。(答出3点)9.(选择性必修2P17“思维训练”)以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为循环因果关系,即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2024·重庆高三月考)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变化,设置了Ⅰ、Ⅱ、Ⅲ三组实验,测得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J”形表示在理想状态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实验目的可知,每组接种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应该相同B.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D.图中a点以后,Ⅱ、Ⅲ组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缺乏食物、种间竞争答案D解析题图中a点以后,Ⅱ、Ⅲ组种群数量都会下降是因为培养液中的食物缺乏、种内竞争加剧,D错误。2.(2024·韶关高三上学期期中)λ表示某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某研究小组绘制了种群甲、乙一段时间内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甲呈“S”形增长,K值为1.8B.种群乙在0~t1期间呈“J”形增长C.t3时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大于种群乙D.种群乙在t1~t4期间种群数量持续减少答案B解析种群甲在0~t4期间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不是呈“S”形增长,λ值为1.8,K值不是1.8,A错误;种群乙在0~t1期间,λ值为1.8,种群呈“J”形增长,B正确;由于初始种群数量未知,因此无法比较t3时种群甲和种群乙的种群数量的大小,C错误;种群增长率=λ-1,种群乙在t1~t2期间种群增长率大于0,种群数量持续增加,在t2~t4期间种群增长率小于0,种群数量持续减少,D错误。3.(2024·泉州高三质量检测)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等,短吻鳄会捕食鲈鱼。当地渔民为提高鲈鱼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至几乎绝迹后,鲈鱼种群数量却下降了。下列解释最不合理的是()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猎物以鲈鱼为食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答案C解析短吻鳄会捕食鲈鱼,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会导致鲈鱼种群数量增加,C不合理。4.(2024·柳州高三检测)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B.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不变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会出现类似“J”形增长答案B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种群呈“S”形增长,A错误;自然状态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环境容纳量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B正确;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在K值(环境容纳量)上下波动,C错误;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若适应新环境,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会呈类似“J”形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种群数量就会发生锐减,甚至消失,D错误。5.(2024·保山高三开学考)图1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2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2中曲线X增长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B.图1中最接近“J”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C.图2中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比较图2中两条曲线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的最大增长速率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答案C解析图2中的曲线X是“J”形增长曲线,该增长类型的特点之一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A正确;甲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比实际个体数高出很多,即此时甲种群的环境较为理想,故最接近“J”形增长模型的是甲种群,B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仍然大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比较图2中两条曲线的走势和斜率可知,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D正确。6.(2023·宜昌高三统考模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将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3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进行计数,观察视野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中存在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B.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C.酵母菌存活时或裂解死亡后释放到细胞外的酿酶都具有催化功能D.依据图示结果,可以估算出培养液中酵母菌密度为3.5×108个·mL-1答案D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A正确;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增加的个体数,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降低,所以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B正确;酶是细胞产生的生物催化剂,在细胞内外均能起催化作用,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中方格的16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总共有14个,此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是25×16型,即大方格内分为25个中方格,每一中方格又分为16个小方格,原1mL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每个小方格中的平均酵母菌数×400个小方格×稀释倍数×104,则该1mL样品中酵母菌数≈14÷16×400×103×104≈3.5×109(个),D错误。7.(2024·太原高三调研)已知香烟中的焦油能诱发细胞癌变,某科研小组设计了探究烟草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影响的实验。取香烟中的烟叶,称重后与蒸馏水混合后煮沸,制成烟草液。实验分为浓烟草液组、稀烟草液组、对照组,每组均加入等量葡萄糖,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并无限增殖B.三个曲线中各自的斜率分别代表该曲线对应种群的增长率C.对照组开始时加入酵母菌过多,使其快速达到K值后数量下降D.浓烟草液组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烟草对酵母菌产生毒害作用答案C解析癌细胞表面糖蛋白含量减少,使得癌细胞容易扩散,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后细胞周期不受控制,A错误;三个曲线中各自的斜率分别代表该曲线对应种群的增长速率,增长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除以初始的种群数量,B错误;对照组开始时加入酵母菌数量多于实验组,酵母菌基数较大,使其快速达到K值,由于资源、空间有限,其种群数量下降,C正确;浓烟草液组后期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空间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代谢废物积累等,D错误。8.(2024·济南高三质检)帽贝主要分布于布满岩石的狭长海岸,涨潮时会脱离岩石在海水中游走并以海藻为食,退潮后再回到原来的岩石上。科学家统计了某帽贝种群的相关数据并绘制了曲线图(如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退潮时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应采用五点取样法B.帽贝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在a点达到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帽贝个体大小与种内竞争激烈程度呈负相关,以此实现对种群生物量稳定的调控D.在b点进行渔业捕捞可获得品质较好的最大捕捞量答案C解析帽贝生活在狭长海岸,其生长环境决定调查帽贝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等距取样法,而不是五点取样法,A错误;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a点之后种群的生物量基本不再变化,而非种群数量,故不能说明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由曲线可知,密度越大,帽贝个体越小,帽贝以海藻为食,种内竞争激烈,这也导致了不同个体之间大小不同,从而制约了种群的生物量,起到了调控作用,C正确;在b点附近进行捕获,可以获得种群较大的生物量,但因帽贝个体较小,品质不好,D错误。9.(2024·萍乡高三质量检测)某生态小组对一废弃厂房的老鼠种群数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1月与3月,老鼠种群的年龄结构相似B.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老鼠种群数量时,可能会因被标记老鼠的死亡而导致估算值偏高C.若要控制鼠害,则应将老鼠种群数量维持在a/2左右D.1月到3月种群数量持续下降的可能原因是冬季食物缺乏答案B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纵坐标为Nt/N0,在N0为定值的情况下,可间接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在1月种群数量下降,种群年龄结构为衰退型,3月种群数量上升,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标记重捕法中,若标记的个体死亡会导致估算值偏高,B正确;据图可知,3月后,图中的a>1,说明此后种群数量类似于“J”形增长,将老鼠种群数量维持在a/2左右不能很好地控制鼠害,C错误;1月到3月Nt/N0先小于1后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D错误。10.(2024·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检测)r-对策与K-对策是种群适应环境的两种形式,r-对策生物通常个体小、寿命短,产生多而小的后代,且对后代缺乏保护,K-对策生物则与之相反。如图所示为两种对策生物当年种群密度Nt与下一年种群密度Nt+1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蝗虫属于r-对策生物B.当种群密度小于N1时,K-对策种群将会灭亡C.K-对策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N2D.当种群密度为N3时,r-对策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D解析当种群密度为N3时,r-对策生物的Nt+1与Nt的比值大于1,种群数量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11.(2021·山东,19改编)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升高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答案D解析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竞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错误;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增长率接近30%,增加量约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为20%,增加量为1.6,C错误;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时,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竞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12.(2024·达州高三联考)某研究小组用100mL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定期取样测得种群增长速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c段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d~f段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B.若c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3.2×108个/mL,则b时刻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1.6×108个/mLC.若将100mL培养液加无菌水至200mL,则酵母菌种群K值将增大至原来的2倍D.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计数时,若计数室中酵母菌过于密集,可先稀释再进行计数答案C解析若将100mL培养液加无菌水至200mL,由于营养物质总量没有变化,种群K值受营养物质的限制而不能增大至原来的2倍,C错误。13.(2024·湖北部分高中高三联考)非人灵长类社会群体的最终大小受到被捕食压力和食物资源的双重影响。在没有人类干扰状态下,猴群大小的范围多数在15~50只之间,当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会发生分群(由一个猴群分流成两个猴群,新的猴群将寻找新的领地)。研究人员对野生猴群大小变化展开相关研究,建立相应模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群前,种内互助逐渐增强,觅食竞争压力随之减弱B.野生猴群增长至一定大小时,由于种间竞争加剧因而发生分群C.人与猴群的互动可能导致猴群向人传播传染病,应限制游客的行为D.游客投食降低了景区猴群的被捕食压力,导致猴群超出正常范围仍不分群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曲线可知,猴群较小时,抵御天敌能力弱,被捕食压力大,随着猴群的增长,被捕食压力下降,觅食竞争压力逐渐增强,A错误;导致野生猴群分群主要原因是随着猴群增长,觅食压力增大、种内竞争加剧,B错误;人类与野生动物的互动可能导致传染病的传播,C正确;游客投食行为降低了景区猴群的觅食竞争压力,进而影响了分群现象,D错误。二、非选择题14.(2024·石家庄高三模拟)北美车前种群在入侵地急剧增长,反映出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具体体现在生理、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的可塑性等方面。北美车前在繁殖阶段其地上、地下部分形态参数及繁殖分配均受种群密度的制约。与低密度种群相比,高密度北美车前植株过氧化物酶活性、可溶性糖及脯氨酸含量较高,叶绿素a/b则较低(叶绿素b吸收光能,叶绿素a吸收和转化光能),使高密度种群可较好地适应郁闭群体环境,并通过抗氧化酶的调节形成一定的抗逆能力。北美车前形态可塑性强,其个体形态学指标随种群密度增加呈现规律性变化,但形态、生理和生殖分配等特征对种群密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表型可塑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北美车前作为入侵物种,其进入新地区初期表现为“________”(填“S”或“J”)形增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随着北美车前种群密度的增加,其个体变小,单叶重下降,叶绿素a/b的值减小,这对于北美车前的生存是有利的,请列举出两点有利因素并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生物量比例出现这种变化对于北美车前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J入侵初期,北美车前可利用的资源丰富,且缺少竞争者和天敌(2)个体小、单叶重下降,细胞总体呼吸减弱,有利于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密度增大,单个植株获得的光减少,吸收光能的叶绿素b比例增加,能够转化光能的叶绿素a比例降低,有利于保障光能的转化效率(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繁殖器官得到的有机物的比例增加,叶和根得到的有机物的比例减少有利于北美车前将更多营养用于繁殖器官,保障产生后代的能力解析(1)物种入侵初期,由于环境资源丰富,缺乏竞争者和天敌等,该物种会保持较高且稳定的增长率,表现出“J”形增长的特点。(3)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北美车前个体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有机物的生产能力下降,只有通过将更多有机物分配到繁殖器官,北美车前的繁殖能力才能得到保障,进而维持整个种群的繁衍。第49课时群落的结构课标要求1.描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征,并可随时间而改变。2.活动一: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3.活动二: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考情分析1.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2023·北京·T182023·海南·T192023·海南·T62022·全国乙·T52022·山东·T112022·广东·T202022·重庆·T222021·江苏·T92021·辽宁·T112.种间关系的分析2023·湖南·T42023·海南·T62022·湖南·T82022·湖南·T202022·海南·T52021·全国乙·T302021·北京·T172021·天津·T132021·山东·T103.生态位2023·海南·T62023·江苏·T142023·新课标·T332023·天津·T132022·山东·T24考点一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提醒①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与群落都是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的生物成分,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之和=种群,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之和=群落。②群落并非是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各种联系建立起来的有机整体。2.群落的物种组成3.群落的种间关系(1)种间关系的特点与实例(连线)(2)几种种间关系的辨析项目数量坐标图特点互利共生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竞争数量上可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若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则如图a所示;若生存能力相同,则如图b所示捕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提醒①区分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原始合作双方离开仍可独立生活,而互利共生双方离开至少一方不能正常生活。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的双方生物数量变化是同步的。②区分捕食与寄生。捕食强调吃与被吃的关系,被吃一方一般会死亡,而寄生包括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寄生者只是从活生物体获得营养,一般不会造成寄主立即死亡。③竞争分为种内竞争与种间竞争。当两种生物以同一植物为食,若取食部位不同并不构成种间竞争关系。④捕食双方数量变化非同步,被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前,捕食者数量变化在后,一般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但也有例外,比如一棵树上的昆虫,昆虫的数量多于树的数量。4.群落的空间结构5.群落的季节性(1)原因: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2)结果: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例如:动物的迁徙、夏眠、冬眠现象。6.生态位判断正误(1)“竹林中的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提示同一物种竹子的分层现象,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提示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属于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4)“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反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5)大鱼吃小鱼体现的是捕食关系(×)提示若大鱼和小鱼为同种生物,则不是捕食关系;若大鱼和小鱼不是同一物种,则是捕食关系。(6)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提示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还包括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间作套种”的农业生产方式。据《氾胜之书》记载,在瓜田中“又种薤(xie,鳞茎和嫩叶可用作蔬菜)十根……居瓜子外。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又可种小豆于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这种生产方式就是立体农业的雏形。材料二依据植物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深度以及对光照强度的需求等特性,将不同植物合理搭配在一起,可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立体种植,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某林场据此进行了实践,在桉树林地中搭配种植了另一种植物。桉树是一种深根性的植物,幼桉树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其生长需要较强的光照。材料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传统的四大家鱼,最晚在明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将四大家鱼混养以提高效益。如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1)立体农业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什么?提示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季节性。(2)材料一中提到的“间作套种”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是什么?研究发现,在种植密度很低的情况下,一种作物的产量会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超过一定的密度后,该作物最终的产量不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对间作的启示是什么?提示提高农作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间作种植作物时应合理密植。(3)现有三种植物,它们的株高、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和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如表:植物板栗玉米菠萝株高3~4米2米左右1米以下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较深较浅较浅进行光合作用利用的光照强度较强光较强光较弱光据材料二,建议选择哪种植物与桉树搭配种植更合理?原因是什么?选择搭配种植的植物时,除上述植物自身的因素外,还需考虑的环境因素有哪些(答出2点即可)?提示菠萝;菠萝株高低于幼桉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较桉树浅,将桉树与菠萝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以及不同土壤深度的水与无机盐。作物对光照强度的需求、需水量、土壤中无机盐的种类、浓度、生长需要的温度等。(4)从群落角度分析,四大家鱼混养的生物学原理是什么?如果这几种鱼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它们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提示四大家鱼混养利用它们在池塘中的分层现象,及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当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可能会使各自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可能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有的物种消失,有的物种留存下来。考向一群落的组成及空间结构1.(2022·全国乙,5)分层现象是群落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分层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②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灌木层③垂直方向上森林中植物分层现象与对光的利用有关④森林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与食物有关⑤森林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⑥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层现象的形成是由动物种类决定的A.①③④⑤ 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③④⑤⑥答案A解析森林植物从上到下可分为不同层次,最上层为乔木层,其下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②错误;群落中植物因受光照的影响具有垂直分层现象,所以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对光的利用有关,⑥错误。2.水葫芦原产巴西,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如表是研究人员对某水域水葫芦入侵前后的群落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调查时段物种数植物类型优势种入侵前Ⅰ120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小叶眼子菜等多种入侵后Ⅱ28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水葫芦、小叶眼子菜Ⅲ12浮水植物水葫芦A.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它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形成明显的水平结构C.Ⅱ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不仅数量多,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也大D.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不会增加答案C解析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但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的是物种组成,A错误;Ⅰ时段,水域中不同植物分别利用不同的空间,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具有垂直结构,B错误;Ⅱ时段,水葫芦、小叶眼子菜数量多,而且此时沉水植物已经消失,因此水葫芦、小叶眼子菜对群落中其他物种影响很大,C正确;Ⅲ时段,对水葫芦进行有效治理后,群落物种数和植物类型会增加,D错误。考向二种间关系3.(2021·山东,10)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乙藻>甲藻>丙藻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D.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答案A解析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B错误;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引入了螺的捕食使数量下降,C错误;生态系统是由该区域所有生物和生物所处的非生物环境构成,甲、乙、丙藻只是该区域的部分生物,D错误。4.(2021·重庆,19)若某林区的红松果实、某种小型鼠(以红松果实为食)和革蜱的数量变化具有如图所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推测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B.通过曲线②与③的关系推断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C.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小型鼠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D.林区居民森林脑炎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答案C解析曲线③和①不能明显体现捕食关系,③的变化可能是小型鼠繁殖能力强所致,A正确;由图中曲线②与③可知,两条曲线不是同升同降的关系,可推测小型鼠与革蜱不是互利共生关系,B正确;曲线③在K值上下波动,影响K值的主要因素是环境,C错误;林区居民因革蜱叮咬而易患森林脑炎,因此可推测发病率会呈现与曲线②相似的波动特征,D正确。考向三生态位5.(2023·江苏,14)在江苏沿海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种动物甲、乙发生生态位分化,如图所示。甲主要以植物a为食,乙主要以植物b为食,两者又共同以植食性动物c为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其生态位重叠B.a、b中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C.生物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受生物因素影响,也与非生物因素有关D.生态位分化是经自然选择形成的生物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a为植物,c为植食性动物,因此a、c分别处于第一、二营养级,由于a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两者生态位并不重叠,A错误。6.(2022·山东,24节选)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频度分级标准如表所示。在植物种类分布均匀且稳定性较高的生物群落中,各频度级植物物种数在该群落植物物种总数中的占比呈现一定的规律,如图所示。(1)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____级,而调查发现该频度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则乙的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的特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某草地植物物种的频度级符合上图所示比例关系,且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______。(3)若研究植物甲的生态位,通常需要研究的因素有______(填标号)。A.甲在该区域出现的频率B.甲的种群密度C.甲的植株高度D.甲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答案(1)E种群密度小分布范围广(2)200(3)ABCD解析(1)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上最多、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而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因此若植物甲为该群落的优势种,则植物甲的频度最可能属于E级。调查发现E级中的植物乙不是优势种,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的数量较少,即乙的种群密度小,同时说明植物乙在整个群落中分布范围广。(2)由图可知,D频度级物种数所占百分比为8%,属于D频度级的植物有16种,则该草地中植物类群的丰富度为16/8%=200(种)。(3)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同时也要研究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考点二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实验原理许多土壤动物(鼠妇、蚯蚓、蜈蚣等)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2.实验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图A):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图B):该装置中纱布的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提醒①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既要统计物种丰富度也要统计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②记名计算法是直接数出各个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的种群数量。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③使用无底花盆是为了提供通气环境,便于小动物向下移动。使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既可以杀死小动物,也利于保存小动物。考向四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7.(2024·连云港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土壤小动物的趋光性可采用诱虫器对其进行采集B.为提高采集速率,倒入花盆的土壤需铺满花盆底部C.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D.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答案D解析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进入诱虫器,A错误;诱虫器的花盆壁和土壤之间要留有一定缝隙,便于空气流通,B错误;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C错误。8.下列关于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诱虫器采集B.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C.记名计算法能统计出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和小动物的种群密度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答案C解析对于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可用吸虫器采集,A错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1.(选择性必修2P22)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2.(选择性必修2P23)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在群落中,有些物种往往不仅数量很多,它们对群落其他物种影响也很大,往往占据优势,称之为优势种。3.(2022·广东,20节选)荔枝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荔枝产量高;荔枝园B与荔枝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荔枝产量低。与荔枝园A相比,荔枝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4.(2022·全国甲,31节选)某研究小组对某林地的动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林地中,植物对动物的作用有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答出2点即可);动物对植物的作用有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动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答出2点即可)。5.(2023·海南,19节选)在同一片海域中,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和未投放人工鱼礁的区域出现环境差异,从而引起海洋生物呈现镶嵌分布,这体现出海洋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6.(选择性必修2P25~2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植物地上分层的环境因素为光照、温度等,决定植物地下分层的环境因素为水分、无机盐等;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7.(2022·重庆,22节选)入侵植物水葫芦曾经在我国多地泛滥成灾,入侵前植物类型主要是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其中龙须眼子菜等多种为优势种,该水域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入侵后,沉水植物消失,可能原因是水葫芦入侵后争夺光照,沉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8.(2023·湖南,4改编)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油菜花开陌野黄,清香扑鼻蜂蝶舞”中蜂蝶与油菜的种间关系是原始合作。9.(2023·新课标,33节选)生态位: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要研究某湖区的一种水鸟的生态位,需要研究的方面有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该湖区水鸟等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之间充分利用环境资源。10.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甚至有的地方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从群落种间关系及形成原因分析捕食者的生态意义: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课时精练一、选择题1.(2024·襄阳高三模拟)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就是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空间范围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B.群落具有稳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结构特征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C.群落中的各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答案B解析由于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B错误。2.(2024·湖北武汉高三模拟)在一个群落中随机选取大量样方,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为该物种的频度,如图为某景区南坡和北坡几种植物的频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且样方数量和样方面积要合理B.马尾松是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但不一定是南坡群落的优势种C.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说明小叶栎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D.同种植物在南北坡的频度不同,说明物种占据的生态位与环境有关答案C解析小叶栎是北坡频度最高的植物,只能说明其出现频率较高,该植物的分布范围较广,并不代表其密度在北坡群落中最大,C错误。3.(2020·全国Ⅰ,6)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解析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丰富度,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土壤小动物通过代谢活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等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吸收利用,因此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正确。4.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在水平方向上有分层现象B.森林群落中不同生长型的植物分别配置在不同高度,形成垂直结构C.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不具有垂直结构D.“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B解析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呈镶嵌分布,A错误;荒漠群落植被稀疏,动物种类稀少,但也具有垂直结构,C错误;“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5.(2021·辽宁,11)辽河流域是辽宁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为恢复辽河某段“水体——河岸带”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员选择辽河流域常见的植物进行栽种。植物种类、分布及叶片或茎的横切面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注:右侧为对应植物叶片或茎的横切面示意图,空白处表示气腔。A.丙与丁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四种植物都有发达的气腔,利于根系的呼吸,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同位置上植物种类的选择,遵循了协调原理D.生态恢复工程使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答案A解析丙与丁的分布是由地形的起伏导致的,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6.(2023·辽宁,6)某些微生物与昆虫构建了互利共生的关系,共生微生物参与昆虫的生命活动并促进其生态功能的发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昆虫为共生微生物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B.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降低了昆虫的免疫力C.不同生境中同种昆虫的共生微生物可能不同D.昆虫与微生物共生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解析互利共生关系表现为互惠互利,因此,与昆虫共生的微生物提高了昆虫的免疫力,B错误。7.(2024·湖北高三高考冲刺模拟)某实验小组对戴胜(独居物种)独处时与和斑鸫鹛种群(社会性物种)共处时的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1、2所示。图3纵坐标表示戴胜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的比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据图可以判断出戴胜在和斑鸫鹛共处时获得的食物量比独处时多B.斑鸫鹛可能会与戴胜争夺树上食物C.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D.据图可以得出,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树上答案A解析戴胜独处时觅食时间所占比例较少,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增加,但觅食效率降低,不能说明其食物量一定增多,A错误;戴胜和斑鸫鹛共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减少,可能跟斑鸫鹛与其竞争树上食物有关,B正确;戴胜独处时觅食效率较高,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觅食效率降低,说明戴胜的觅食效率与是否独处存在一定关联,C正确;戴胜独处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很大,几乎为1;而和斑鸫鹛种群共处时其在树上觅食时间所占比例下降,这表明戴胜的主要食物来源在树上,D正确。8.(2024·宁德高三质检)捕食性瓢虫为农业和林业的益虫,主要以蚜虫为食,为有效保护和利用园林绿地中瓢虫的资源,研究了某园林绿地中瓢虫的发生规律及生态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园林存在多种种间关系,其中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之间存在竞争关系B.瓢虫种群数量增加有利于控制园林蚜虫,其中使用优势种菱斑巧瓢虫治虫效果最好C.不同种类瓢虫生态位不尽相同,其中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生态位重叠较高D.可推测该园林蚜虫种群数量存在多个高发期,其中5月底到7月底危害最大答案B解析该园林中有捕食、种间竞争等不同的种间关系,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均以蚜虫为食,二者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关系,A正确;由图可知,菱斑巧瓢虫虽然高峰期数量多,但蚜虫减少后几乎消失,过于依赖蚜虫为食,不适合用于控制蚜虫,B错误;不同种类瓢虫生态位不尽相同,异色瓢虫与红点唇瓢虫的数量有“此消彼长”的现象,可知二者生态位重叠较高,C正确;根据图中瓢虫的数量变化可知,蚜虫的数量有几次高峰期,其中5月底到7月底数量爆发最大,D正确。9.(2024·重庆高三质检)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变化往往呈现周期性的波动,如图示数学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一定相等B.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即为环境容纳量C.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总是此消彼长D.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存在循环因果关系答案D解析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对应不同的数轴,因而其种群数量一般不相等,A错误;图中a点对应的捕食者种群的数量为此时捕食者在该环境条件下的最大值,而不是其维持相对稳定的最大值,因而不代表环境容纳量,B错误;图中捕食者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数量也会表现出同时增长的时段,C错误;由于捕食者和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存在负反馈调节过程,D正确。10.(2024·阳泉高三调研)在一个群落中,当一个早到物种耗尽系统资源,从而抑制了晚到物种在该群落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抢占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环境,使另一个晚到物种受益的情况称为“促进生态位”;当一个早到物种改变了环境状况(而不是资源水平),以减缓或阻止晚到物种在该系统的建立,这种情况称为“抑制生态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在研究区域内出现的频率等B.“抢占生态位”可通过营养竞争、空间竞争等形式发生C.泡菜中,乳酸菌大量繁殖消耗氧气,迫使后续到达的细菌无法繁殖,这属于“抑制生态位”D.群落演替过程中,地衣分泌有机酸腐蚀岩石、增加土壤,此后到达的苔藓有了更高的存活概率,这属于“促进生态位”答案C解析乳酸菌为厌氧微生物,进行无氧呼吸,因而氧气的存在对其生长繁殖起抑制作用,C错误。11.(2023·海南,6)海草是一类生长在浅海的单子叶植物,常在不同潮带形成海草床,具有极高的生产力。某海域海草群落的种类及其分布如表。分布潮带海草种类中潮带低潮带潮下带上部潮下带下部海神草+++-齿叶海神草-++-羽叶二药藻++++二药藻++++海菖蒲-++-注:“+”表示存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餐出摊采购合同协议
- 母婴店合伙人协议合同
- 咖啡代加工协议合同协议
- 比赛赞助协议书范本
- 微景观订单合同协议
- 品牌酒店转让合同协议
- 吸烟室建设合同协议
- 正式版授权代理合同协议
- 票务处理外包协议
- 恋爱补偿协议书模板
-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案例1-5-国开-参考资料
- 百胜MYLAB-TWICE-彩超参数
- 2022年七年级安全教育下学期教案
- WS377.4-2013 妇女保健基本数据集 第4部分: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高危管理
- 作文素材----片段式作文
- 应用生态学PPT课件
- 家具厂首件检验记录表
- 《狐假虎威》(公开课)(课堂PPT)
- 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公司绩效制度范文
- 凝汽器灌水查漏方案及措施
- 【那个女孩歌词陶喆】陶喆那个女孩歌词分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