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 第十七单元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1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 第十七单元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2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 第十七单元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3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 第十七单元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4页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 第十七单元 第58讲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高考历史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版块五第十七单元第58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含答案第58讲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主题概览食物生产是人类重要的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得以延续的物质基础,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1.食物生产的产生与发展:(1)在原始社会,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促进了人类走向文明时代。世界不同区域的原始农业各具特色,孕育出各自不同的古代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2)工业革命后,食物的生产、储备逐步实现了现代化。(3)当今世界保障粮食安全与食品安全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2.物种交流与社会生活:(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多在大陆内部或相邻地区进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食物物种的交流在全世界范围内频繁进行。(2)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善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也推动了社会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但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知识点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1.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1)采集和渔猎:人们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从事采集和渔猎,过着迁徙的生活。(2)农耕和畜牧条件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出现大约1万年前意义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②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2.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①食物生产: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②社会生活:在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土地。(2)古代中国食物生产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社会生活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②战国以后:铁犁牛耕得以应用;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③秦以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④秦汉到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3)古代希腊:大麦和小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4)古代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土地国有。(5)古代美洲: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阿兹特克人的土地制度为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3.生产关系的变化(1)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退居从属地位。(2)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阶级和国家应运而生。1.思考·情境问题张同铸在《世界农业地理总论》中阐述的农业的形成,可概括为以下过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形成原因: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发展原因: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世界人口的增加;先民辛勤的劳动。2.阐释·核心概念[精耕细作]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的大量投入、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技术与制度的不断成熟和农田基础设施的兴修与维护等方面。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基本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3.图解·关键知识原始农业时期不同地区栽培的主要作物知识点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1.美洲物种的外传物种欧洲中国玉米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①明朝时传入中国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到鸦片战争前,遍布全国马铃薯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番茄①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栽培②18世纪末,经过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②清朝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辣椒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欧亚作物传入美洲①物种: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②影响: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欧亚禽畜传入美洲①概况: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畜禽传入美洲。②影响:禽畜在美洲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①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②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③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①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的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②玉米、马铃薯、甘薯也可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①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②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消极影响①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破坏。③中国引入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扩大了耕地面积,也导致了水土流失。1.图解·关键知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2.阐释·核心概念[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这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思想观念的突发性交流。在人类史上,这是关于生态学、农业、文化许多领域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3.拓展·思维点拨欧洲畜禽在美洲繁衍生息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畜牧业、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还推动形成了独特的美洲文化,如感恩节文化、西部牛仔文化等,甚至还影响了政治文化,如美国的驴象之争。4.思考·情境问题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摘编自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根据材料,概括食物物种交流对欧洲产生的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推动了欧洲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加强了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改变了欧洲民众的消费习惯知识点三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1.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的现代化①农业机械化原因20世纪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特点美国农业机械以大型为主;法国以中型为主;日本以小型为主;中国是大、中、小型相结合影响用大功率拖拉机牵引的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②杂交育种技术进步成就美国1930年,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玉米新品种墨西哥1941年,培育出小麦新品种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中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意义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2)畜牧业现代化①生产方式:养殖场和牧场的各个生产环节,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②生产规模:不断扩大。(3)渔业现代化①现代科学技术用于海洋捕捞,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②水产养殖向工厂化、机械化、集约化经营发展。③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2.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古代现代粮食储存利用地窖和陶器储存余粮20世纪50年代,美国采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食品保存采用腌制和风干等方法加工保存食品,还利用自然冰延长食品保藏期自20世纪20年代起,冷冻食品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冷链物流产业也发展起来。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大大促进了该项产业的发展3.粮食安全(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原因措施粮食安全人口激增;工业化、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各国政府都把保障粮食安全和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96年,中国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食品安全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禽畜饲养中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加工过程中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违法使用危害健康的添加剂各国政府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并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1.图解·关键知识现代农业2.思考·情境问题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阶段。其一般的定义是:利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通过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使得生产效率达到现代世界先进水平,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并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为龙头,实行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谢学军、王永清《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现代农业有哪些基本特征?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是农业发展的新阶段;以科技为核心,以现代管理理论为指导,以机械化、自动化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以商品化为特征,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以产业化为目标,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等等。3.阐释·核心概念[粮食安全]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这一概念主要涉及粮食的供给保障问题,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主题一食物生产的产生与发展视角1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材料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的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思考根据材料,概述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的深远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加速了人口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出现了剩余产品和贫富分化,进而产生了阶级和国家。视角2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材料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归纳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现代农业中科技和资本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和农作物的产量,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农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深化拓展历史解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项目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农具、动力手工和畜力工具;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等机械化工具为主;石油和电力等生产技术直接经验现代科技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商品化使用肥料天然有机肥料化学肥料,大量使用农药作物品种农家原有品种人工培育品种生产单元个体小农为主,生产单元也是消费单元,粗放经营为主家庭农场为主,集约经营为主,依赖大量外部投入,需要一个强大的科技和工业体系支撑物质循环内循环,农产品加工很初步外循环,农产品加工非常深入,产业链延长,农工贸一体化主题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视角1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材料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亚的物种小麦、大麦进入了欧洲。公元前100年至公元200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传到罗马。此后物种交流进一步发展,中国的粟传入波斯,越南的占城稻引入中国,棉花、水稻等从印度传入埃及和地中海世界。——摘编自《经济与社会生活》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及其原因。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特点:交流空间相对较小;以农作物交流为主;形成多个交流中心;以和平方式为主。原因: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丝绸之路的开辟;欧亚非有多个古文明中心。视角2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材料番薯(甘薯)种出海外吕宋(今菲律宾)。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坚硬不肥沃)之地遍行栽播。——摘编自[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清朝中期,百姓在福清、福州等地建立报功祠、“先薯亭”,以纪念陈振龙引进甘薯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摘编自《福州市政府志》思考根据材料,说明甘薯在我国得到迅速传播的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振龙引种推广甘薯的意义。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原因:商人陈振龙推动了甘薯的引种、推广;政府的倡导促进了甘薯的迅速传播;适应性较强的优良生物学特征是甘薯传播的客观原因。意义:甘薯易种植,产量高,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短缺问题;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土地开发与人口增长;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深化拓展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伴随欧洲的殖民掠夺进行内容具有丰富性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家畜家禽等范围具有全球性美洲的物种陆续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其他地区的物种传入美洲结果具有两重性不仅改变了人类的食物结构,也破坏了生态环境时间具有长期性新航路开辟后,伴随着殖民扩张开始了物种大交流。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2023·海南卷,11)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答案C1.生活情境——牧民生活与天气和季节变化(2023·承德模拟检测)在内蒙古磴口县有一幅距今约四千年的《拜日》岩画:一位牧民神情肃穆,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另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A.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B.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C.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D.受到原始农业起源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仲春”等可知,材料中的行为都与天气和季节变化有关,这反映了农业起源对牧民生活的影响,D项正确;社会贫富分化表现为不同阶层所有财产的不同,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手工业是指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包括纺织、制盐、陶瓷和矿冶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金属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2.学术情境——马铃薯传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2024·滨州模拟检测)有学者对原产于美洲的马铃薯进入世界其他地区后的影响展开研究,见下表,据此可知()西班牙水手在航行途中因食用马铃薯而避免得坏血病马铃薯传入中国后,人口增长导致大量山坡地森林被砍伐殆尽在英格兰,许多制造商尝试用马铃薯取代面粉制的面包,以降低生产成本,加快工业化进程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战争,大规模军事动员使马铃薯的食用遍及欧洲广大地区A.食物来源决定人口增长规模B.战争促进区域文化交流C.物种交流改变人类历史进程D.人口迁徙推动文化认同答案C解析题干显示马铃薯对西班牙、中国、英格兰、法国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对上述几个国家历史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故C项符合题意;食物来源增加一定程度上会促进人口增长,但是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A项;B项只能体现马铃薯在法国所起到的作用,没法体现在中国、英格兰和西班牙的作用,排除;题干提到的是马铃薯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用,与人口迁徙和文化认同无关,排除D项。3.学习情境——玉米产量高且用途广(2023·南京模拟检测)下面为1909年湖南《永绥厅志》中的一则与玉米有关的记载。据此分析,这一状况()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粑卖,村市熬糖做粉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千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A.推动了农民家庭副业的发展B.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C.阻碍了玉米的推广D.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湖南《永绥厅志》记载当地玉米产量较高,除作为粮食食用外,还可以加工成其他商品,这推动了农民家庭副业的发展,A项正确;仅凭玉米种植的优点无法断定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玉米的产量高且用途广,有助于玉米的推广,排除C项;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入缓解了清代日益紧张的人地矛盾,有利于缓解社会危机,排除D项。4.社会情境——工业时代的食品生产(2023·重庆北碚模拟检测)有学者在论及19世纪初英国食品生产者广泛使用化学染料的问题时说:“一种食品或饮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人经手……在工业链条中,个人并不用直接面对消费者,而原材料总是尽可能地被压到最低……”这一论述()A.体现了对科技进步的认同B.肯定了市场竞争的积极性C.揭示了社会分工的局限性D.剖析了餐饮业的暴利来源答案C解析这一论述明确指出了,随着工业化和社会分工链条的延长,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使用廉价甚至过期原材料,为制造食物“新鲜”的假象大肆使用化学染料,这体现了工业化早期社会分工过度细化的不利影响,C项正确,排除B项;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滥用化学染料并不是科技进步的表现,该学者亦不认同此行为,故排除A项;该学者论述的是食品工业,而不是餐饮(服务)业,故排除D项。1.清中期人口膨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解读]清中期统一与稳定,人口猛增,耕地面积增加,土地过度开发。[命题方向]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2.世界粮食安全问题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2020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材料解读]全球面临粮食供应困难的绝对人数、主要国家、集中地区、主要原因。[命题方向]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存在哪些严重问题。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2023·济南模拟检测)许倬云教授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是以人类获取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的。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A.天然火的运用 B.打制石器的使用C.群居生活的出现 D.原始农业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人类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变为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结合所学可知,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原始农业的兴起,故选D;材料强调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变化,未涉及天然火的运用,故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旧石器时代以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为分界线,而不是以打制石器的使用和磨制石器的使用为分界线,故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群居生活的出现是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故排除C。2.(2023·湛江一模)如图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间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时期的墓葬壁画《森尼杰姆夫妇在田野上》,壁画描绘了森尼杰姆夫妇耕地播种、收割稻谷、礼拜神灵的场面。这反映了当时埃及()A.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B.农业经营呈现多元化特色C.灌溉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D.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绘画反映了古埃及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而且体现了尼罗河流域灌溉农业的发展状况,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明起源和农业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农业经营多元化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百姓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排除D项。3.(2023·太原一模)下图是《诗经》中出现粮食作物词汇的诗歌采集地,据此可合理推知,当时()(备注:黍:大黄米;稷:干旱谷,有时也指黍或高粱;禾:即粟,小黄米,后也指水稻;秬:黑黍子,古人视为嘉谷;来牟:大小麦子统称;稌:糯稻)A.已经形成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B.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C.小农精耕细作主导农作物生产D.黍和稷开始成为主要粮食作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量粮食作物的采集地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由此可推知农业活动较集中于黄河中下游,B项正确;“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小农精耕细作,排除C项;“开始”一词表述错误,排除D项。4.(2023·聊城三模)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地区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意在强调()A.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国际交流推动历史进程C.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D.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答案B解析据材料分析可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与东南亚群岛之间有联系,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影响中非、中国和巴尔干地区,说明国际交流推动历史进程,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材料主要强调世界某些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区域一体化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虽提到白银,但是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白银流动催生价格革命的认识,排除D项。5.(2023·汕头模拟预测)以1492年为界,此前,地球上的动植物体系基本上被割裂为各自独立的生态领域;此后,全球生态系统开始走向交错融合,玉米、马铃薯、甘薯、辣椒等成为全球性产物。这说明()A.全球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B.农业商品化生产开始兴起C.洲际粮食运输业出现繁荣D.人类食物结构走向全球化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被带到欧洲,后来又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地,从此全球性物种交流出现,这使人类食物结构突破了原区域的限制,走向全球化,D项正确;全球生态系统走向交错融合,不等于全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动植物物种的交流,不是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物种交流,不是洲际粮食运输,排除C项。6.(2023·齐齐哈尔三模)牛、山羊、猪和马引入美洲后,为美洲印第安人提供了皮革和羊毛以及新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马和牛提供了重要的畜力,使人们第一次可以在美洲土地上开垦耕种;有轮子的车辆和更多种类的驮畜也提高了交通运输的可能性。由此可见,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A.导致了美洲人口数量的激增B.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C.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D.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旧大陆的物种传入美洲后,促进了美洲印第安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农业和交通的进步,影响了美洲地区的社会生活,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美洲本土人口锐减,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涉及动植物多个方面,并不是以动物物种交流为主,排除B项;材料强调物种交流对美洲生产生活的影响,无法说明导致美洲自然经济解体,排除D项。7.(2023·南通三模)18世纪初,小麦成为北美重要的经济作物,纽约率先成为小麦主产区,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北美小麦由船队运往中美洲销售,那里的劳工和奴隶都喜欢吃面食。19世纪初,伊利运河被疏通后,北美西部的小麦产量逐年递增。这说明()A.大西洋贸易促进非洲物种的传播B.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C.工业革命提高了粮食生产商品化D.现代交通工具助推小麦产业兴起答案B解析小麦在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成为美洲重要的经济作物,促进了美洲贸易的发展,这反映了物种传播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小麦在美洲的种植和交易,排除A项;18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没有爆发,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现代交通工具,排除D项。8.(2023·晋城三模)新航路开辟后,花生由南美洲传到旧大陆,但主要由种植者自己食用,种植面积和产量都不大。1900年前后,德国和美国科学家发现了花生和花生油的几十种工业用途,印度、西非和中国的花生产量和出口量由此大增。由此可见,花生的传播与种植()A.主要缘于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B.以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为前提C.迅速提高了农业的商品化程度D.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0年前后,科技的发展拓展了花生的用途,推动了花生种植面积的扩大,故花生的传播与种植受到了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D项正确;工业革命不是花生传播与种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前花生就已经传播与种植,排除B项;花生的商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主要出现在1900年之后,并不是迅速出现的,排除C项。9.(2023·长沙二模)1850年,美国引进的谷仓技术无须大量人力,收割机使几个人就能收获大量庄稼。1862年,林肯颁布了《宅地法》,人们通过极便宜的价格得到大片土地。随后40年里有5亿公顷土地加入农场行业。这说明美国农场业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A.《宅地法》维护农场主的利益B.工业革命助力粮食规模生产C.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日益壮大D.南北战争解放了黑人生产力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了机械化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在机械化和政府鼓励下,美国农业土地面积大幅扩大,可以助力粮食生产,B项正确;生产力的提升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政策是配合生产力的,排除A项;19世纪的美国尚未达到高度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水平,排除C项;黑人解放对农业生产有积极作用,但主要因素仍然是机械化,排除D项。10.(2023·长沙模拟预测)为了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最理想的收割时间是麦穗成熟的前一天和当天。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河南、山东草帽辫(原料是麦秆,即小麦生产的手工副产品)产区的农民常常会宁愿少收小麦而提前四五天收割以获得编草帽辫用的优质麦秆。这种现象反映出()A.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 B.农业现代化趋势明显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D.北方农业日趋衰落答案A解析河南、山东等地以麦秆为原料的草帽辫收益要超过小麦,这使得当地农民不再追求小麦产量而是追求麦秆的附加值,反映出农民生产观念的改变,A项正确;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经济科学来管理农业,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小农经济尚未解体,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河南、山东的小麦种植情况,不能代表整个北方农业发展状况,排除D项。11.(2023·潍坊质检)1945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成立。该组织早期着重于粮农生产和贸易的情报信息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将工作重点转向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农业发展政策和战略以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这一变化()A.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B.基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反映了发达国家已解决粮食问题D.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的帮扶,这有利于消除饥饿目标的实现,D项正确;材料与减缓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无关,且说法错误,排除A项;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正在形成之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发达国家,排除C项。12.(2023·石家庄模拟预测)《中国食物报》中的一篇文章写道:“在影响品牌公众形象的诸多因素中,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也是永恒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安全、口感好的食物越来越受欢迎。获得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物是每一位消费者最基本的权利。据此可知,我国()A.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B.消费者对食品质量要求提高C.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D.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口感好”“安全”“营养”“健康”等信息可知,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食品的要求不断提高,食品不仅要满足温饱,还要安全、口感好、营养丰富,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安全、营养和健康”的食品受到欢迎,不能说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众对食物的要求,而不是国家尝试构建食品安全体系,排除C项;仅从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我国粮食短缺问题已经基本解决的结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2023·珠海模拟预测)(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加之资本家投机,粮食供求矛盾尖锐,维护粮食安全成为人民政府的第二战场。严峻的政治局面与经济形势迫使我国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此时粮食安全的核心是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并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具体做法是:在粮食流通环节通过市场垄断,实施粮食统购统销;在粮食价格方面,实施压低粮价的政策;在消费环节通过计划定量分配,限制粮食消费。与统购统销和压低粮价相匹配的是与之适应的组织基础。合作社和人民公社通过农村经营主体的再造,从微观上为统购统销与低粮价政策提供了基础和组织保障。材料二1978年以来我国粮食安全政策演变表时间主要特征1978—1984年粮食购销政策不变,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计划调控方式初步转变1985—1990年废除粮食统购制度,建立价格双轨制,扩大市场对生产的调节1991—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政策,废除粮食统销制度,力图发挥市场作用1994—1997年通过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调节农民收入1998—2003年在供求改善的前提下,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2004年以来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庆元《建国以来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举措带来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为保障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努力。(6分)答案(1)影响:缓解了粮食供需矛盾,基本保证了国家粮食的供给;为国家工业化的起步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稳定的环境;统购统销、压低粮价等政策,剥夺农民生产经营决策权,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粮食扩大再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2)努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重视和发展农业生产技术等。(任答3点即可)14.(2023·承德模拟检测)(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17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等城市。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9世纪四十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和[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评价该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相应的结论。(要求:简要概括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准确全面,得出的结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答案示例现象:咖啡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刻影响人类的社会生活。评价:新航路开辟之前,原产于非洲的咖啡传入阿拉伯半岛。新航路开辟后,咖啡伴随着欧洲人的殖民扩张、商贸往来等逐步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加工与消费。除此之外,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由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等地,它们改变了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很多欧亚作物也伴随着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小麦、水稻成为了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极大地推动了美洲农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物种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传播。结论:以咖啡为代表的物种大交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缩影,促进了世界各地区文明的交流,推动着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示例不作为唯一答案,但必须按题目要求答题,应包含现象、评价、结论)阶段贯通16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总体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呈现出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两大趋势;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渐进性的特征;政治文明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人类各阶级、各阶段民主可以相互借鉴和影响;各国应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和发展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本国特色的政治文明等。

微专题1古代中国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的比较项目科举制西方文官制不同点制度内涵仅是一种选官制,是通过考试认定官员的任职资格是一个包括官员的考试、任职、考绩、待遇等所有有关内容在内的一整套的制度体系考试内容和录用程序有笔试和口试两种,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八股文风;录取程序一般是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