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讲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F/24/wKhkGWa62GSAYL1WAAIPm2DcHUU413.jpg)
![第8讲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F/24/wKhkGWa62GSAYL1WAAIPm2DcHUU4132.jpg)
![第8讲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F/24/wKhkGWa62GSAYL1WAAIPm2DcHUU4133.jpg)
![第8讲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F/24/wKhkGWa62GSAYL1WAAIPm2DcHUU4134.jpg)
![第8讲课内文言文阅读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1F/24/wKhkGWa62GSAYL1WAAIPm2DcHUU41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
2011年〜2015年安徽中考命题分析2016年安徽中考命题预测
年份考查篇目考查形式考杳知识点题型题号分值
2015年安徽中考文言
文言词汇填空155分
《生于忧
句子翻译简答164分
2015患,死于课内单篇阅读文命题依然体现“稳中有变”
把握文意简答174分
安乐》
把握主旨填空182分
的特点,阅读材料立足于课
文言实词填空145分
句子翻译简答154分
《爱莲内,考查范围为安徽考纲规
2014课内单篇阅读把握文意简答162分
说》
把握写作意
简答174分定的基本文言篇目。考查形
图
文言实词填空155分式以单篇阅读或比较阅读的
句子翻译简答164分
2013《三峡》课内单篇阅读
把握文意填空172分形式呈现。
内容理解简答184分
《曹刿论文言实词填空155分纵观安徽省近几年的试
战》与《邹句子翻译简答164分
2012忌讽齐王课内比较阅读把握文意填空172分题,发现考查的主要内容有:
纳谏》比
内容理解简答184分
较阅读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重
文言实词填空155分
句子翻译简答164分要句子的翻译;筛选并提取
把握文意,
简答173分
概括要点文中的信息;概括文章内容,
归纳文段主旨。但给句子划
分停顿,理解句子中的情感,
2011《马说》课内单篇阅读
分析表现手法以及感悟启
把握写作意
简答183分
图示、拓展延伸等类型的题目
也不可忽略。
预测2016年课内文言
文考查的重点篇目有:《桃花
源记》《陋室铭》《记承天寺
夜游》《醉翁亭记》《岳阳楼
记》《出师表》。
考试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
解并评析其思想内容。了解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等文学常识。”对文言文阅读
的评价建议是:“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
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2015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要求如下:
①知道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②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子。
③概括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④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考查范围
课标篇目:十六篇。包括:孔子语录、《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
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杂说(四)》(即《马说》)>
《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寺夜游》、《送东阳
马生序(节选)》。(其中《鱼我所欲也》、《出师表》、《三峡》在2015年考试说明中不列为必考
篇目)
第8讲课内文言文阅读
KAO(XANUXI
°1”—圆祈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考点一0考点一:文言词语的解释
(1)百里奚举于市()
【方法指导】1.文言实必司:(1)扩词法。即给
⑵必先苦多心志()
⑶曾益其所不能()
单个的文言字词组词,把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注
⑷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哂()
(5)也则无敌国外患者()意扩词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思路点拨】安徽中考文言文对词语
(2)积累法
解释题的考查一般设置五个小题,考查的词
。即注意积累教材中所学的古今异义、一词多
语多为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
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特殊现象。
殊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文言文阅读中新
(3)揣测法。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上下语境推
增了一个指示代词“其”的考查,须引起重视。
断语义。这种方法切忌脱离文本,随意猜测。
在解释文言词汇的时候,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2.文言虚词:(1)对常见的文言虚词,平时要注
如“举“喻”是古今异义词,“出”属于动词活用作
意积累归纳。【详见附录5】
名词,“曾”是通假字,“其”是代词。解释这些
(2)联系语境,结合上下文。如:“然后知生于忧
词,要联系具体语境进行具体分析。如“举”
患而死于安乐也'中的“然后”,很明显需要结合上下
的今义为,,举起,,,明显不符合“百里奚举于市”
文来理解。
这一语境。“出”一词,若解释为“出去”,也不合
(3)熟悉语法,能清楚准确地找出主语、谓语、
语境,解释为“在国外”较为妥当。“曾”在古文
宾语、定语、状语等。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
中多作通假字用,通“增”,意思是“增加”。联
“之”前面是“莲”作主语:出”作谓语,那么“之”字属于
系语境,可知“其”的意思是“他的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参考答案】(1)被选拔,被任用(2)
他,他的⑶通“增”,增加(4)了解,
明白(5)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
2.翻译下列句子。考点二。考点二:文言句子的翻译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方法指导】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原则:词不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离句,句不离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译。翻译时,不但要把握特殊句式,还要注2.文言文句子六字翻译法:
意抓句子中的关键词,它们往往是得分点。(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如第(1)句中的“故”“是”都是古今异义词,分别(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古今异义
解释为“所以”和“这”。翻译第(2)句要注意“过”等)。
属于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翻译为“犯错(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人名、地名等。
误(4)ffl,就是文言文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不译或
【参考答案】(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
重复的意思删去。
大使命给这样的人。(2)一个人常犯错误,
然后才能改正。(意思对即可)
(5)补,就是增补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与现代汉语规范不同的语序。
3.句子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信”就
是要忠于原文的内容,不随心所欲,抛开原文,凭
空编造。“达”就是要通顺流畅,不要使句子文白夹杂。
“雅”就是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在准确传达原意的
基础上,尽量使语句生动优美。
3.(原创)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节0考点三:划分朗读停顿
奏。考点三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朗读停基本方法:
顿与节奏的划分。答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动宾和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如“入”和“出”分别指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注:主语是单音节人称代词此
“在国内”“在国外”,很明显需要断开;文言断处停顿可忽略不计),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句和词性也有很大关系,如:“法家”和“拂士”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
是两个语义并列的名词,所以要断开;“者”夫”“盖”“且”等;
在这里是一个代词,含义是“……的情况”,但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
是可以省略不翻译。它要同时指代前面一句如“若”“而”“然则,,做,“是故,等.
的“法家拂士”和后面一句的“敌国外患”,所以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不能划分给后面一句,而应该单独划分出来。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
【参考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音词的,要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今/天下三
/则无/敌国/外患/者
分”;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
则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
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缢号、谦称、自称、
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
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用素4考点四:把握文意,概括内容
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考点四
【方法指导】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了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解全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信息。
能力。选文共两段,其中论述人才造就的句
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子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
第二,摘录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
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
的话回答(可联系原文中的有关词句)。
而后喻前一句主要从客观因素方面进行论
解答此类题目的一般步骤是:
证,分析艰苦环境的重要性;后一句从主观
1.审读题干,寻找区域。要认真阅读题干,明
因素方面进行论证,指明内心经受折磨是必
确题目要求,然后在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不可少的条件。
【参考答案】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
从原文中找出或圈定与要求相对应的所有段落、语
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句,再加以归纳概括。
2.理清思路,划分层次。即结合文章的写作思
路和层次结构来归纳内容要点。要分析段与段之间
的内在联系,特别要注意区别统摄段和支撑段,从
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倾向。
3.根据实情,准确表述。表述内容要点和中心
思想常用到的技巧有:摘录、拼接、分析。“摘录”,即
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特别要注
意抓关键词、中心句和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拼接'’,即
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分析”,即
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
5.本文的中心论点:烤点五。|考点五:感悟主旨,体会情感
【思路点拨】选文是一篇议论文,此【方法指导】把握主旨,首先要对选文的内
题考查中心论点的判断。判断论点,要注意容进行分析,归纳要点,概括文段,理解内涵;其
论点经常出现的位置:标题、开头和结尾。次要综合运用所学过的文言知识(主要观点、主要内
其实,本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分析本文容、中心句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
的论证思路不难发现,选文第一段列举事例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论证“生于忧患”的道理,第二段主要运用道理面来思考:
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论证“死于安乐”。有了上面(1)确定文体,把握特点。不同体裁的文章,表
的论述,结尾自然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现中心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阅读时可根据各自不同
也”的结论。的特点来把握文章的主旨。如果是写景状物的文言
【参考答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需要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有道是“一切景语皆情
语”;如果是叙事性文言文,注意了解事件发展的过
程,深挖事件的意义;如果是议论性文言文,则要
理清其论证过程,分析论证思路,得出结论。另外,
还可以找文中的议论、抒情成分的句子,这是最为
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
⑵精读首尾,体味主旨。人们常常说“开门见
山”“开宗明义”,还常说“卒章显志”“结尾点题”等,所
以文章的首尾往往蕊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着
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阅读时揣摩首尾,能体味题
旨,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3)揣摩标题,领悟内容。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大多能揭示文章的重点内容,暗示文章的主旨。
6.(2015•聊城)选文的观点对你的成长有何4考点六:感悟评价,拓展延伸
启示?垮点六
【方法指导】解答这类试题,应注意以下几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
个方面:
题,考查学生感悟主旨,拓展探究的能力。
(1)认真阅读选文。要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选文
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的主旨,并结合文章
(包括链接材料),理解文中内容、情感,再结合理性
的主要内容来答题,言之有理即可。要注意
的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的是:回答时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
(2)善于捕捉信息。要运用恰当的组合,对词义、
理由,有根有据。对于列举事例题,事例要
人物、事件、主题思想或文学形象等重要信息进行
具体典型,符合要求。
筛选,形成自己的理解。
【参考答案】只有经受住艰苦环境和
思想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否则将一事无
成。(言之有理,意近即可)
(3)联系生活实际。要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
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出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当然还
要考虑观点的正确性。
(4)调动积累,综合推理。这一类问题的答案,
在原材料中没有明确出现,可以通过分析,推断出
来。但是原材料中的语句可能是不够全面的,仅凭
这些有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这就需要考生既要
吃透原文,又要充分调动知识积淀,融会贯通,进
行推理,找出正确答案。
(5)综合分析,全面考察。要吃透题干要求,把
握内容要点,看看是否有字数限制,是谈感悟还是
描述画面或者补充事例,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
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例2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
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
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
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2015•南昌)邹忌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考点七:人物形象
文章内容分析。考点七
【方法指导】人物形象分析包括了对人物的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人物分析。人
性格特征的分析、对人物形象意义的分析和评价,
物分析首先要抓住文中人物的刻画方法,其
还有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次要懂得概括文中事迹,再从事迹中领悟人
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有:正面描写(通过描写主
物形象。
人公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表现其性格
【参考答案]邹忌是一个充满智慧、
有责任心、有自知之明的人。分析略。
的方法)、侧面描写(通过描写他人的语言、动作、神
态、心理等表现主人公性格的方法)、正面描写与侧
面描写相结合、对比衬托。
分析人物形象要全面、多角度,要把握两个基
本点:一是不拔高,也就是不用套话,要从文章出
发,不使用一些概念性的语言,这样才能保证形象
概括的准确。二是用语准确,符合人物所处的环境
和时代特点。
8.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0考点八:比较探究
考点八
【方法指导】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
⑴曹方!|指挥作战的结果:________。
⑵邹,5兴委婉劝谏的结果:________。
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
[思路点拨】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异同
在此基础上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
点的比较。比较阅读的关键要抓住比较点,
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
区分相同点和相异点,两文内容的相同点是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
“士”(或“谋臣”)勇于进谏而国王善于纳谏,所学进行探究。
“士”(或“谋臣”)运用他们的智慧,辅佐国王战认真分析题目要求和比较的内容,反复阅读相
胜了敌国。《曹刿论战》写的是曹刿运用智慧关文字,逐项进行“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
使弱小的鲁军战胜了强大的齐军《邹忌讽齐“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
王纳谏》写邹忌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使齐和提炼,找出两文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
王认识到自己所受的蒙蔽之深,因而广开言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
路,修明政治,在朝廷上就战胜了对手。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①
【参考答案】(1)鲁军打败齐军,克敌
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
制胜。(2)齐威王纳谏,燕赵韩魏来朝。(意
思对即可)
找出相应的内容;②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
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
悟“同工”之妙;③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
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④综合型,前一
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因此解
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
联系全文,整体分析,按题目要求,将比较阅
读的结果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答题时尽量用上
语段原句。
变式训练
1.(考点一)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
⑴百里奚举于利)(2)舜叁于吠亩之中()(3)忙于色发于声()
(4)入则无法家胡士()(5)方其筋骨()
2.(考点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3.(考点三)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三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4.(考点四、考点六)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
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2»4点精练反馈层级化
一、孔子语录
《论语》
【考情盘点】
考查时间考查形式
2006年课内单篇阅读
••…・■词汇积累〕
文言词汇积累卡
特殊用法词语例句意思
说不亦说乎
通假字
有十有五
日吾日三省吾身
三吾日三省吾身
古今异义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故温故而知新
可以可以为师矣
人不知而不愠
知
是知也
一词多义温故而知新
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既克,公问其故
人不知而不愠/不义而富且贵/学
虚词而
而不思/思而不学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其不善
者而改之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曲肱而枕之
2
(注:文段中部分词汇已在“文言词汇积累卡”中出现过,故在课文在线中不再解释。)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④子曰r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⑤子曰r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⑥子曰r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r《雍也》
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
而》
⑨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⑩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⑪子曰r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⑫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有出自远方来朋:
(2)人不知而不限愠:
(3)不亦看■于乎君子:
(4)吾日三省吾身省: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6谁不习乎传:________________
⑺学而不思则用罔:
(8)思而不学则给殆:
(9)四十而不哥惑:
(10)不逾矩逾:________________
(11)好之者不如不之者乐:
(12)不畲昼夜舍:
(13)博学而写志笃: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不亦谀乎(通“悦”,愉快)
B.为人谋而不忠乎(作为)
C.博学而写志(忠实,坚守)
D.人不承其忧(忍受)
3.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不不善者而改之基真不知马也(《马说》)
C.可以为师矣可"一战(《曹刿论战》)
D.于我如浮云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译文: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译文:
(5)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精题演练1
5.“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则语录强调
的重点是否相同?
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