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F/09/wKhkGWa60aGACcRoAAIaXebLosc169.jp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F/09/wKhkGWa60aGACcRoAAIaXebLosc1692.jp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F/09/wKhkGWa60aGACcRoAAIaXebLosc1693.jp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F/09/wKhkGWa60aGACcRoAAIaXebLosc1694.jpg)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8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2/1F/09/wKhkGWa60aGACcRoAAIaXebLosc16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12个生字,会写“楼、依”10个生字,认读生
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
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产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必备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关键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1.你认识上面的建筑物?(鹳雀楼。)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关于鹳雀楼的一首古诗,
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登鹳雀楼)板书课
题,齐读课题。
2.介绍鹳雀楼
鹳雀楼: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文化名楼(滕王阁、岳阳楼、黄鹤
楼、鹳雀楼)之一。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
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
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
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
诗章:《登鹳雀楼》。
二、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性格豪放不羁,
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
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主要作品:《登鹳雀楼》
《凉州词》。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整体认读音节“欲”,后鼻音“穷”等。
②识记。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楼、依”。
组词扩展识记:“欲”可以组词为“欲望、食欲”。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欲望食欲贫穷穷人
(3)学习多音字:更(g6nggeng)o
①读句子,找发现。
这个问题请你更正一下。
在这里,“更”读“g6ng”,意思是“改变、改换、;旧计时单位”,
还有一个读音是“g6ng”,意思是“愈加、再”,组词如下:
更geng(更好)(更加)
geng(更正)(三更半夜)
②读一读。
只要你坚持练习书写,你写的字会更(geng)美观。
(4)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苹果就被摘下。)
(5)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
通顺。
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提高学生积累字词的
能力。
四、学习“会写字”
楼依尽黄层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
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楼、依”,“木、彳”分别表意,右
半部分表音。
②组词扩展法识记:“尽力尽量黄沙黄山”。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云”加“尸”是“层”。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尽”,上窄下宽。“楼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黄”,
上中下结构。“层”,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楼、依”,学生练写。
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
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于横中线;“女”的撇
点的折点在横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依:左窄右宽,“彳”两笔在横中线上侧相接;“衣”的首笔点在
竖中线右侧,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d”侧,竖提的竖段在竖
中线左侧,末笔从竖中线起笔。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
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多元认字,是部编版教材强调的重点,书写的指导,规范学生的
书写习惯,使学生爱写字、会写字。
五、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题目《登鹳雀楼》,题目应该怎样断句停顿?
示例:登/鹳雀楼
“登”在这里指登上。
2.学习第一、二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在这里指的是傍晚落山的太阳。
依:靠着。入海流:指黄河最终流入大海。
尽:完。这里指太阳靠着群山渐渐西沉,最后看不见了。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
的景象?
预设: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靠着群山落下去了,黄河
的水正滚滚流向大海。
3.学习第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上两行诗写了景物,这两行诗写了什么?(登楼的人。)
欲:想要。穷:尽。
千里目:指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
什么?
预设:我们看到了有一个人站在鹳雀楼上,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
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4.诗人登上去以后看到了什么?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
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登楼所见:太阳落山黄河
入海)
5.作者在楼上想到了什么?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登楼
所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设计意图:学习古诗,品读词语和诗句,结合图片,想象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登鹳雀楼》这首诗虽然只有短暂的四行,却向
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交流读后的感
受)
3.当堂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
远的道理。
七、课堂拓展
1.推荐阅读《题西林壁》
听读《题西林壁》,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这首诗。
2.你能写出王之涣的其他诗句吗?
示例: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八、课文主旨
本文写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写了诗人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道出了只
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表现出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九、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这首诗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激励
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太阳落山(实景)
’登楼所见1黄河入海(想象)_融情于景
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博大胸怀)寓理于事
登楼所思-更上一层楼(包含哲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出示图片。
教师口述:你认识上面的景物吗?(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关于瀑布的一首古诗,看看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望庐山
瀑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
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主要作品:《蜀
道难》《行路难》《静夜思》《将进酒》等。
简介作者,了解作者生平成绩,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
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读生字,识记。
①注意读准:“瀑、布”的韵母都是“u",以“p”和“b”为
声母的两个字易混。注意“照、川”是翘舌音,“烟”是前鼻音。
②识记。
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照
识记。
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遥、烟”,“工、火”分别表意,右半部
分表音。
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瀑、烟”。
(2)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瀑布飞瀑棉布遥看遥远
(3)学习多音字:落(ludlalao)o
①读句子,找发现。
只有努力学习才会进步,否则就会落后。
在这里,“落”读“lu6”,意思是“掉下来,往下降”,另一个
读音是“匕”,意思是“丢下,遗漏”,还有一个读音是“匕。”,意
思是“用于一些口语词”。组词如下:
1UO(落后)(落叶)
落la(丢三落四)(落下了)
lao(落枕)(落炕)
②读一读。
小明经常丢三落(la)四的,今天又忘带课本了。
今天,我睡觉睡落(lao)枕了。
(4)识字游戏
放气球游戏,看谁放得气球多。(读对一个,就放飞一个气球。
(5)指名读古诗,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
顺。
四、学习“会写字”
照庐烟挂川
1.学生字。
(1)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
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多元识字。
①字源识记:“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以初始化甲骨文字形对
照识记。
②形声字构字特点识记:“烟”,“火”分别表意,右半部分表音。
③熟字相加的方法识记:“庐、挂、照,
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多元识字,交流不同的识记方法,用自己
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自我的能力和喜欢识字的兴趣。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照”,上下结构,“烟、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庐”,半
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照、挂”,学生练写。
“照”上下结构,“昭”窄、大,“八'、”宽、扁,“昭”日窄“召”
宽,“刀”在右上格,“口”上宽下窄,竖笔在竖中线右侧,顶部在横
中线;"八上合下开。
“挂”左窄右宽,提手旁横笔在横中线上方,“圭”,两“土”分
写横中线上下,竖笔垂直对齐,上“土”的底部在横中线。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
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品读释疑
1.揭题:指课题,齐读。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在
山前。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
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
吧!
2.学习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1)这两行诗写了哪些景物?(太阳、香炉峰。)
“紫烟”在这里指的是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
遥看:从远处看。
挂前川:瀑布看上去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川:河流。(遥看:
挂前川生紫烟)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前两行给我们展现了怎样
的景象?
预设:在阳光的照射下,庐山的香炉峰升起紫色的云雾。远远望
去,一条白练似的瀑布从青翠的山壁间跌落下来,好像挂在山前。
3.学习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流”:形容瀑布流得很快,像飞一样。“九天”:天
空的最高处。
“三千尺”,虚数,形容庐山之高,瀑布之长。(联想三千尺落
九天)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一下诗句的后两行,我们仿佛看到了
什么?
预设: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
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描写了壮观的庐山瀑布。)
5.作者站在庐山瀑布面前,想到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
景物?
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了人间。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
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方法指导:认识夸张
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进行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手法。
效果:增强感染力,烘托气氛。
运用:画出诗中的夸张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或者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和句
子。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过渡语: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指导朗读。
(1)注意诗句的节奏,作者的心情。
(2)朗读。先试读,在指名读,读后评议。
(3)感情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瀑布壮
观景象的赞美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
(交流读后的感受)
3.当堂背诵。
七、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望天门山〉〉。
听读《望天门山》,借助译文了解诗意,明白诗中阐明的道理,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跟着录音多读几遍,试着背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