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共238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共238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共238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共238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共238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4(共9套)(共238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1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1、教育目的标准答案:教育目的就是指培养人的质量规格,亦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般指国家对培养的人才要达到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遵守的总要求。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包含“为谁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功能的确定性指向,含有不同层次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之分,如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双轨学制标准答案:在18—19世纪的西欧,如英国、法国、德国等,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联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这种双轨制和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特别是和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时代的大生产的性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与工业技术革命所推动的普及初中教育甚至普及高中教育的发展趋势相矛盾,因而引起了双轨制向单轨制或者分支型学制的变革。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非正式群体标准答案: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志趣相同、感情融洽,或因邻居、亲友、老同学等关系以及其他需要而形成的学生群体。非正式群体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它有活力,这是学生进行学习、娱乐、生活和交往所必需的,可以弥补正式群体活动之不足。但是,非正式群体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其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是只要教育者真诚帮助他们,耐心细致地做工作,就可以减小其不良影响,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8题,每题1.0分,共18分。)4、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A、教育问题B、教育现象C、教育事实D、教育规律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目前在教育学界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个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考生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A、自然类比B、哲学思辨C、经验描述D、科学实验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近代科学产生以后,教育研究进入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即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到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这一时期的教育研究方法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重思辨轻实践经验。皮亚杰指出:夸美纽斯是第一个设想出一种全面完整的教育科学的人。这说明,夸美纽斯时代的理论并非根据实验、实践得来。具体而言,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夸美纽斯将教育现象与自然现象做类比,依据自然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因此,《大教学论》一书的理论论证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自然类比。故本题选A。6、“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A、《大学》B、《论语》C、《中庸》D、《学记》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A、教育观念的现代化B、教育内容的现代化C、教育管理的现代化D、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8、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以下哪一个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A、家教方式B、互联网C、教育D、价值观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三个代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认为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需要来确定的教育理论是()A、形式教育论B、实质教育论C、个人本位论D、社会本位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小明的爷爷当年就读于半工半读学校,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既学到了系统的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劳动技能。他接受的教育属于()A、正规教育B、半正规教育C、非正规教育D、业余教育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依据教育的正规化程度,可以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包括全日制和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13、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A、综合课程B、隐性课程C、国家课程D、校本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在一项课程计划拟定之前应首先了解社会或学生的需要,以作为课程开发的直接依据,这体现了课程评价的()功能。A、需要评估B、诊断修订C、比较选择D、判断成效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个别辅导D、布置作业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6、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的班级组织形式是()A、特朗普制B、分组教学制C、道尔顿制D、协同教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课外校外教育与课内教育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A、受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范的B、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C、师生共同参与的D、学生自愿选择的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A、语言说理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陶冶教育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9、社会学习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拉思斯B、迈克菲尔C、柯尔伯格D、班杜拉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丰厚的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1、学校关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A、教师与领导的关系B、师生关系C、学生之间的关系D、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2、教育受制于社会。所以教育要完全服从于社会需要。标准答案:错误。(1)教育受制于社会,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等对教育都有制约作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知识、模式、传统等都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模式和变革;科技不断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教育是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其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教育的发展还是要关注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的,尤其要尊重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考虑人的需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分。)23、简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标准答案:当代教育学发展迅速,表现出了一系列新的特征,并朝着以下趋势继续向前发展:(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扩大。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等等。(2)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当代教育学基础涵盖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管理学,等等。(3)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就教育学研究角度而言,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等角度;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而言,也出现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咨询研究、开发研究等多种层次类型。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推动,构成教育学研究的完整体系。(4)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5)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当代教育学实践的发展也日益呼唤着教育理论的指导,这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当代教育学研究者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等。(6)教育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教育学只有不断地开展、加强不同国家和地区教育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促成教育学的健康快速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标准答案:教育的本质问题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规定说”等。(1)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是传统派的观点,其论据: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2)生产力说。这是现代派的观点,其论据: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产和延续的手段。(3)多质说。这是折中派的观点,它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也应是多质、多层次的。(4)本质规定说。这是深化派的观点,这一派的方法论特点是力图从教育本身的质的规定性来揭示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共性问题的探索,对教育本质的探索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教育的理论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建立起符合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只有顺应了客观规律的教育学体系,才能高质量地培养国家的建设人才,更好地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从教育的实践意义上说:只有真正把握了教育的本质,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综观全局、胸有成竹地以不变的教育信念去指导万变的教育实践,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活动课程的优点和缺点。标准答案:优点: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学习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能使学校和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可以统筹学校各方面的生活,并能对各科知识以综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性学习。缺点:片面强调主体自发性;实施难度大;破坏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在传授知识的效率上不如学科课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简述教学的主要任务。标准答案:(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7、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标准答案: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学校教育的这种组织性、专门化等特性决定了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的一生当中,青少年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适合受教育的时期。他们的知识欠缺,经验不足,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且需要教育的正确引导。(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但学校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也不是偶然的、自发的,而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①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②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③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④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2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1、儿童发展具有顺序性的特点,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全面发展原则D、系统性原则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儿童发展的顺序性特点,要求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因此,正确答案为B。2、“白板说”认为,人之初就像一块白板,可任由人涂抹。这一论断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内发论B、外铄论C、遗传决定论D、成熟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白板说”是洛克的观点,强调的是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显然认为人的发展是由外部力量塑成的。C、D选项都属于内发论。因此,正确答案为B。3、“揠苗助长”式的教育违反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和顺序性B、稳定性和可变性C、不平衡性和差异性D、整体性和稳定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其中,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等;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揠苗助长”超越了人的发展的阶段,试图提前和加速人的发展,违反了人的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因此,正确答案为A。4、教育、教学要求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有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一刀切”,即对人统一要求,显然忽视了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正确答案为C。5、格塞尔的爬梯实验证明了A、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B、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C、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D、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差异性是指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在身心发展上存在许多个别差异。不平衡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格塞尔曾以单卵孪生儿的爬梯实验,来说明人的素质成熟程度同教育的关系。格塞尔(1880—1961)曾选定单卵孪生姊妹二人作爬梯训练。对姊妹甲从生后第46周开始训练爬梯,每天练习10分钟,经过6周的训练后,同姊妹乙比较,甲用26秒完成爬梯动作,乙则用了45秒。从第52周开始对乙也作爬梯训练,两周后再次测验,乙只用10秒钟就完成了爬梯动作。这个实验无疑说明遗传素质的成熟阶段是教育的重要条件,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超越人的发展阶段,提前教育和训练的效果是不明显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6、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人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成为什么样的人B、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C、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D、要改变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选项A、B、C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均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D。7、“个人之间的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得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这句话表明A、遗传素质是人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的根本原因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是分工造成了人们之间才能的不同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本题这句话是亚当.斯密的著名论断,旨在说明人的先天的遗传差别并不大,是后天从事不同的工作,即分工造成了人们的才能的差别。因此,正确答案为B。8、对“狼孩儿”进行的补救教育很难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特征的掌握程度。人的身心发展阶段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和同一年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不同的侧重方面。具体而言,人的语言、思维、记忆等发展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错过了发展的关键期,补救教育很难成功。因此,正确答案为D。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环境影响B、教育作用C、内在因素D、实践活动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把握程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有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离开人能动的实践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发展的现实,主体自身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正确答案为D。10、关于遗传决定论,不正确的是A、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种类来看,是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单因素论B、从个体发展的动因来看,是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铄论C、在心理学上,表现为成熟论D、代表人物是高尔顿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有单因素论与多因素论、内发论与外铄论、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都是片面夸大某一因素的独特作用,都属于单因素论。遗传决定论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属于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在心理学上表现为成熟论,以格塞尔为代表。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顿。因此,正确答案为B。1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下列不支持内发论的人物是A、高尔顿B、卢梭C、格塞尔D、桑代克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内还是源于外,可以将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分为内发论和外铄论。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代表人物有高尔顿、格塞尔;卢梭重视人的自然发展顺序,属性善论者,因此也属于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桑代克、斯金纳等都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都支持外铄论。因此,正确答案为D。12、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中,支持内发论观点的是A、白板说B、性善论C、环境决定论D、行为主义心理学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各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动因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主张性善论者、遗传决定论者以及成熟论者一般强调内在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被称为个体发展动因上的内发论;主张人的发展主要是由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学校的教育与行为训练等决定的,被称为外铄论。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在的环境和行为训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属于外铄论。因此,正确答案为D。13、把教育隐喻为“园艺”,把学生比作“祖国的花朵”,称教师为“园丁”。持这种观点的人在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问题上倾向于A、遗传决定论B、成熟论C、环境决定论D、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影响因素有关理论和观点,特别是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内因与外因交互作用论,也称二因素辐合决定论、双因素论、遗传环境决定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发展既不单由遗传决定,也不单由环境决定,而是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人的发展不是遗传和环境之和,而是二者的乘积;另一种观点认为遗传从怀孕起就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生后环境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在。遗传和环境在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明确区分。本题将教育比喻为“园艺”,教师是“园丁”,学生是“花朵”,既强调了园丁的精心呵护、因势利导的作用,也强调了花朵先天因素与自我生长的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D。1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反映的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因素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体现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正确答案为B。15、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一论断表明A、遗传素质最终决定人的发展B、遗传素质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C、遗传素质具有差异性D、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作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说:“搬运工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主要不是由遗传造成的,而是由分工造成的。这说明遗传并不最终决定人的发展,只是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正确答案为B。16、“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以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句话是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种主要的错误观点,分别是“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高尔顿,“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教育万能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题中这句话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的经典论断。因此,正确答案为B。17、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A、决定作用B、制约作用C、主导作用D、辅导作用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所起作用的掌握程度。影口向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A是主要干扰项,认为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用,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C。18、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活动D、个体主观能动性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的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遗传素质只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的影响;教育也不能最终决定人的发展。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精力。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正确答案为D。19、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环境B、教育C、主观能动性D、遗传素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旨在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A,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但不起主导作用。选项C,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选项D,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二、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0、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标准答案: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培养什么人或如何塑造人不是从个体的愿望出发的,而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的。当然,合理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一致。知识点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的对象是人,培养人当然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2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标准答案:错误。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起决定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三、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2、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及对教育的制约。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制约主要表现为:(1)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进行;(2)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3)发展的不均衡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4)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对策构理解与掌握程度。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当然,不同阶段之间是相关联的,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的全过程的意义。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的不平衡,以及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从身体的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以及交往群体的差别。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人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特点,就可以使教育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23、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及根据。标准答案: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再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基础性;最后,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之所以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因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4、简述什么样的学校教育和什么样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才能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标准答案:(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再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基础性;最后,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取决于学校教育内外方方面面的条件。从学校内部来讲: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基础性和专门性的实现程度;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取决于教师能否敬职爱业、能否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学校外部来讲: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一致性的程度;其次,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遗传素质、环境、学校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内、外部条件。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5、试用教育相关理论分析下列材料所反映出来的问题:(1)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金溪有一个叫方仲永的少年,5岁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2)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低下,但剑桥的博物学者汉斯罗在与达尔文的交往中发现他有很强的观察力,于是亲自推荐他作为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贝格尔舰的考察航行,后来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标准答案: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方仲永,5岁时就能作诗,这表明他是一个早慧儿童,智力发展早于同龄儿童,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智力超常,而达尔文从小被认为智力一般,没有具备良好的遗传素质。但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先天的遗传素质只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环境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方仲永因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而“泯然众人矣”,达尔文因为有后天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另外,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方仲永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比较突出,但在非智力方面的发展不尽理想,达尔文智力一般,观察力却很强。这既有先天遗传素质方面的原因,也有早期教育中单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的原因。总之,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个别差异性,对儿童的发展不能过早地下结论。对儿童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智力因素,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理应遵循的基本做法的掌握情况。材料中方仲永和达尔文的表现是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的体现。教育应理性地对待,不能盲目地一时以神童而广为宣传,更不能因一时的学习不适而被认为失去了发展的可能。无论是儿童过早地表现出了智力的发展,还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应合理地加以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教育策略。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3套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1、修养标准答案: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修养包括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运用修养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二、单选题(本题共17题,每题1.0分,共17分。)2、在中国,下列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B、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C、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D、凯洛夫的《教育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各种属性的统一的观点属于教育本质的()A、上层建筑说B、生产力说C、多质说D、本质规定说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以下对于人口状况与教育发展的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B、人口就业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部结构C、人口的地域分布制约着学校布局和办学形式D、教育的发展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教育规模和投资的最终决定因素。5、根据劳动力市场理论,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A、正向关系B、负向关系C、无关D、不确定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教育与工资有关系但并不确定是什么关系。6、我国古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说法,突出了()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有关多元智力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七种完全独立的智力B、智力是多方面的,我们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准当然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C、多元智力的本质在于承认智力是一种整合的能力D、多元智力理论是传统智力理论的代表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教育的根本目的是()A、发展生产力B、巩固社会制度C、促进人的身心发展D、提高人的科学人文素养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持有“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观点的教育家是()A、卢梭B、涂尔干C、夸美纽斯D、杜威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夸美纽斯提出“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的观点。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新学制的时间是()A、1949年10月B、1950年10月C、1951年10月D、1958年9月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体现出来的。A、课程计划B、课程标准C、教学内容D、教科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2、关于数学教育,中学教学要求应在小学阶段掌握数学运算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掌握方程的运算,这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特点。A、跳跃性B、层次性C、递进性D、完善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下列主张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是()A、温故而知新B、各因其材C、开而弗达D、上施下效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4、下列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A、讲授法B、演示法C、练习法D、暗示法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班主任在与小明谈话时说:“根据前段时间你的表现,虽然学习效果不很理想,但非常努力,如果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相信成绩会不断提高。”其中的评价属于()A、配置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鉴定性评价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根据学生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即时的反馈,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16、奖励和惩罚是德育工作的()A、比较法B、榜样法C、评价法D、自我教育法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人格感化是()的方式之一。A、示范教育法B、陶冶教育法C、自我教育法D、实际锻炼法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8、以下最能体现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的是()A、传道B、授业C、解惑D、排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辨析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19、试析“没有学过教育学,教了几十年的课一样能办好教育”这一观点。标准答案:错误。(1)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是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探索。教育工作者应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避免盲目探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难以取得成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0、在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所以是人类最好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1)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只是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进行的,教育也就没有阶级性,所有的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所以题干前半部分“在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是对的。(2)但是,在原始社会,不管是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还是教育形式等方面,都是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的,所以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人类最好的教育,故题干的后半部分是错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简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1、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标准答案: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这说明人的素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为人接受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点。标准答案:(1)将全部教学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这三个领域。(2)以外显行为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对象。(3)教学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4)教学目标是超越内容的。(5)教学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我国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标准答案: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条。(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可接受性原则。(8)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五、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3题,每题1.0分,共3分。)24、试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出发。分析我国目前的教育目的。标准答案:(1)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把促进个人个性的发展看作教育的目的,认为社会也要为人的发展而存在、延续,认识到教育培养人的职能,主张发展个性,提高人的价值,有可取之处。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文艺复兴以后的历史条件下,它高扬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旗帜,对于打破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对人的束缚、促进人的解放、使教育回归到人间,起了重大的历史奠基作用。但不正确地忽视或排斥教育为社会需要服务的职能,否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带有历史唯心主义色彩,具有片面性。激进的个人本位无视人发展的社会要求和社会需求,甚至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对立起来,导致个性、自由和个人主义的绝对化。(2)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的角度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把满足社会需要当作教育目的,认为个人应该为社会而生存、发展,同社会的共同生活相协调。这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是无法脱离社会的。但其过于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一定程度的保守性,容易导致人的本性发展被束缚和压抑,是一种机械决定论。(3)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其中心思想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第二,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第三,使受教育者具有独立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与“全面发展”的要求并不矛盾,“全面发展”指的是个体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独立性”是指德、智、体、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即全面发展的个性。(4)评析。从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可以看出,我们总结了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不完美的教育目的观,把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在培养社会需要的“劳动者”的基础上,倡导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使个体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相统一。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你从中得到的经验。以及对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重要启示。标准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多次学制变革,其变革主要表现为:(1)1951年的学制变革。1951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对原有学制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的新学制。1951年学制的组织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幼儿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青年和成人初等学校)、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工农速成中学、业余中学、中等专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专门学院和研究部)和各级政治学校、政治训练班等。此外,还有各级各类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及聋哑、盲人等特殊学校。(2)1958年的学制改革。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使学校教育制度适应这一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58年9月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随后,许多地区开展了学制改革的试验。(3)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变革。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行学制改革,其内容是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教育办学自主权,对学校实行分级管理。1993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行改革,其内容是“两基”“两全”“两重”。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改变办学的体制、改革高校的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完善投资体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制度。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行学制改革,其主要内容是调整现有教育体系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减缓升学压力。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到2010年,我国同龄人口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9%提高到15%左右。要在确保“两基”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在内的高中阶段教育。2001年,中共中央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深化学制改革。从中可以看出:现代学制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制改革要科学化、理性化,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当前学制改革的启示体现在:(1)学制的确立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有其确立的客观依据的。如果脱离这些客观依据,对其视而不见就会使学制陷入混乱。我国的学制改革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2)学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我国的学制改革。(3)学制具有继承性,而不是对原有学制的完全否定。我国的学制改革应注意学制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6、你如何认识和理解教师资格制度?在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何重要意义?标准答案: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实行的一种职业资格制度。教师资格是由国家对符合相应教师资格条件并提出申请的人员认定的资格,属于国家资格性质。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是公民获得教师职位、从事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第二,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必须依法实施。教师资格作为国家法定的职业资格,一经取得,在全国范围内不受地域限制,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教师资格的丧失和撤销,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办理。第三,教师资格是教师的职业许可,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第一,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有利于政府的有关部门依法管理教师队伍,严把教师队伍的“人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第二,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形成多渠道培养和聘任教师的重要环节和制度保障,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为社会人员从教开辟一条渠道;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真正实施教师聘任制,优化教师队伍奠定基础。第三,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调整优化教师队伍的制度性措施,是使教师的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第四,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是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标志,有利于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有利于全社会充分认识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和待遇,使教师地位、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第4套一、单选题(本题共19题,每题1.0分,共19分。)1、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特别强调这一观点的教育学派是()。A、实用主义教育学B、文化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D、批判教育学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性是其()。A、目的性B、社会性C、公益性D、阶级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3、主张“教育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一切生活条件的总和”的是()。A、舒尔茨B、杜威C、爱尔维修D、维果斯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其代表者是法国的爱尔维修。4、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A、教师素质的现代化B、教育内容的现代化C、教育观念的现代化D、人的现代化标准答案:D知识点解析: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教育观念、内容、条件等的现代化都是为人的现代化服务的。5、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环境。A、特殊的B、一般的C、间接的D、宏观的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动。学校教育不仅能使学校内部的各种影响有条不紊地进行,还可以抵制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6、新闻报道称有一个女孩出生之后就被患有精神疾病的母亲放在猪圈中生活。如今8岁的她不能跟人正常交流。时常发出猪的声音,动作行为等也出现猪的行为,之后虽进行了长期的补救却收效甚微。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A、关键期B、模仿期C、个别差异性D、顺序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关键期是指人在某一年龄阶段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比较迅速。错过此时期就比较困难或再也不能学会。这个事例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关键期。7、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目的的主张体现的思想是()。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教育无目的论D、社会效益论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即只有教育过程之内的目的。8、《学记》中的“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所反映的教育目的论是()。A、教育无目的论B、社会本位论C、个人本位论D、教育准备生活论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其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是一种社会本位论的思想主张。9、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包括()。A、家庭教育、学前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B、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C、普通教育、特殊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D、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23.3%。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观点,我国高等教育处于()。A、精美化阶段B、大众化阶段C、普及化阶段D、全民化阶段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1、学校规定在校期间的任何考试中严禁作弊,否则开除学籍。这体现了教育制度的()。A、强制性B、历史性C、客观性D、规范性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教育制度的特点是客观性、强制性、规范性、历史性,此题反映的是强制性。12、关于如何组织课程内容的问题,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3条影响至今的基本原则是()。A、基础性、顺序性和整合性B、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C、基础性、连续性和整合性D、基础性、连续性和顺序性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3、“综合几门有关联的学科,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的是()。A、活动课程B、经验课程C、综合课程D、分科课程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综合课程又被称为“广域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分科课程过细的不足。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14、将一个班的学生按能力分组,各组以不同的速度完成相同的课业。这种能力分组属于()。A、作业分组制B、活动分组制C、异质分组制D、混合能力分组制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5、提出范例教学主张的是()。A、布卢姆B、瓦根舍因C、皮亚杰D、罗杰斯标准答案:B知识点解析:1951年瓦根舍因提出范例教学的主张。16、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C、把道德行为放在中心地位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7、德育是()。A、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总称B、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总称C、道德教育D、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总称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制教育。18、通过谈话、讨论等方式进行德育的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C、实际锻炼法D、情感陶冶法标准答案:A知识点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谈话、讨论的方式进行。1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师劳动的()。A、示范性B、长期性C、创造性D、个体性标准答案:C知识点解析: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不断做出调整,体现了一定的创造性。二、辨析题(本题共1题,每题1.0分,共1分。)20、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标准答案:正确。教学是实施德、智、体、美育等各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任何时刻的教学都在进行着培养人的任务。因此,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三、简答题(本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分。)21、请简要列举20世纪纪以来教育学的主要变化。标准答案: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发展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由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教育学,包括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教育学派别和教育学著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1.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些欧美国家,主张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来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实验教育学》)。2.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出现在19世纪末的德国,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此学派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3.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此学派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苏联,是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现代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派别。5.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在当前的西方教育理论界仍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鲍尔斯与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的斗争》),法国的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此学派企图进行意识教育,以达到人们意识的解放,从而发现社会不公平的根源所在并进行反抗。6.制度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代表人物主要有乌里、瓦凯斯(《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及洛布罗(《制度教育学》)。制度教育学关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视教育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制度问题对教育的影响,关注公平,促进了教育社会学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标准答案:现代社会教育是伴随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社会虽然包括不同的政治形态的教育,即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但它们之间有许多共性,与现代社会基本特征与要求相适应。其主要表现有:(1)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有着紧密的联系。(2)学校教育既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也培养生产者。(3)学校教育体现着民主性和普及性等特点,不再为少数统治阶级所垄断,逐渐走向大众化。(4)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5)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逐渐被广泛接受。(6)学校教育走向多种形式办学,与社会联系紧密,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7)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基本的教育改革指导理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3、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定义及其一般规律。标准答案:(1)人的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部分。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发展,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2)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互补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4、简述我国的学校系统。标准答案:从纵向的施教机构来看,我国的学制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初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四个层次。(1)学前教育机构。就是指学前教育,又称幼儿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入小学前的幼儿所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属于学校的预备阶段,是学校教育的基础。(2)初等教育机构。初等教育就是指小学教育,是指使儿童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是学龄教育中的第一个阶段的教育。(3)中等教育机构。中等教育是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的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4)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之上,既强调通识性又重视专业性的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院,主要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学生。从横向类别结构上看,我国现行的学制包括普通教育系统、师范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和成人教育系统四个类别。(1)普通教育系统。我国普通教育系统包括初等教育阶段、中等普通教育阶段和普通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已形成了一个具有阶段性、系统性和持续性的教育过程。(2)师范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师范教育已形成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完整系统,承担师范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高等师范学院或者综合性师范大学以及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机构等。(3)成人教育系统。我国现行的成人教育系统是通过业余、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对在职或非在职的成人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4)职业技术教育系统。职业技术教育是给予学生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我国现行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包括职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专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或大学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5、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权利的规定。标准答案:教师的权利主要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得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四、分析论述题(必答题)(本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分。)26、试论述教育为什么可以适当超前于经济而发展。标准答案:(1)教育先行于经济是当代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使科学与人才结合,同时实现科学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科学知识广泛运用于生产过程的现阶段,教育对于生产以及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突出。(2)教育是为未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和教育工作的滞后性,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必然先于经济的发展,不能等经济发展了,再发展教育。只有教育先于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准备人才。(3)教育发展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教育先行并不意味着其可以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应当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经济条件,使教育先走一步,为经济发展做好人才准备。教育先行是经济先行的客观要求。总而言之,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推动作用和先导功效,所以,教育可以适当先于经济而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7、结合实际,试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因素。标准答案: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1.政治因素政治制约课程改革的多方面,主要表现在:(1)课程目标的确定,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与要求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2)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是为了实现统治阶段所确定的课程目标而选择的,渗透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3)课程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比如,我们所学的课程是在社会主义大环境中的。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制约主要表现在:(1)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2)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着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对课程变革有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几个方面。比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普通话得以推广,以使全国人民更好沟通交流,普通话由此成为一门课程。3.文化因素课程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课程来源于社会文化,但并非是对社会文化的简单复制。社会文化需要通过教育机制的筛选才能进入课程。文化对课程变革的影响主要有:(1)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文化模式是指民族各部分文化内容之间彼此交错联系而形成的一种系统的文化结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特征。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课程变革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内容、难度、编排、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不然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栽体。应该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在当代社会,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激烈、信息文化冲击着当代教育,学校课程经历着较大的变革,出现了核心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多元化课程。(3)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文化多元是指社会内部多种文化并存的状态,现代社会的文化呈现多元的趋势,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在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各社会阶层的同时,将主流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整合起来,是课程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4.科技因素当代的科技革新对课程变革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其主要表现有:(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学校课程的两大主题目标,在课程史上,这两大目标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始结合一注重传授知识一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并生一注重能力的发展。在这个演变过程中,科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成了课程的首要目标。(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一方面,科技革新影响着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课程系统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比如,近代学校课程的科目构成由单一的人文科学向与自然科学并重转变。另一方面,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也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相关。学校课程的门类与课程领域的门类几乎是一一对应的20世纪之后。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改变以往单纯教学科目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综合课与选修课等课程形式。(3)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不同的历史时期,课程变革的速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