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9(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学两条基本的矛盾或关系。标准答案:正确。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既能促进人的发展,又要受到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要更好地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人,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又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必然与其他社会现象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第四部分“教育与人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标准答案: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即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也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并最终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并不反对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培养学生的特长依然要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特长而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特长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理解。4、双轨制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标准答案:错误。这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观点。决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因此,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制,作为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是不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标准答案:正确。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德育过程的内部基本矛盾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德育过程正是在这一系列矛盾运动中展开的。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任务(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中各要素的关系。考生需要把握的是德育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要素既有对立关系,又有基于同一矛盾体的统一关系。6、“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的途径和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晏阳初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做起”。他认为,农民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农民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的最好公民。因此,他倡导乡村教育与建设。他主张:欲“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农民化”是针对知识分子而言的,要“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即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进行“化农民”。因此,“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而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恰恰是相反的,颠倒了、混淆了乡村建设的途径与目标。应该是“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中的目标与途径问题,即“化农民”与“农民化”的问题。考生在分析此题的时候要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的基础来分析此问题。平民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愚、穷、弱、私”四种弊病,且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因此,“化农民”是晏阳初理论的目标,而“农民化”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7、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四大教育”是指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三大方式”是指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标准答案:正确。“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是晏阳初在乡村教育实验中提出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由放大镜的聚焦作用联想到可以使用多个放射源对一个中心进行辐射,以减少非忠处的伤害的方法属于聚焦发明法。标准答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这种方法属于类比模拟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万能的。标准答案:错误。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教育能使人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但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他称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标准答案:错误。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说将智力分为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制度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会变迁,因此要进行制度分析。在研究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后,它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标准答案:制度教育学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变迁,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与学习者理解制约他们的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看成是“建立中”的制度。而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的工具,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源的观点,是批判教育学的基本观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多元文化教育旨在保证弱势儿童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促进多元文化社会中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平等与尊重。具体包括:倡导教育公平,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走出自身文化的局限性,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偏见的行动能力;对学生主体性和自主性的尊重,培养学生在面对不同文化时的抉择能力、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解程度。多元文化教育有其特定的含义。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集团群体、社会共同体、区域联合体等系统中共存的且有一定联系的诸种文化。它的核心原则是所有文化都应得到尊重,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并对其持一种宽容态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以反种族歧视、反性别歧视、反残障歧视和反传统课程设置等权力诉求为主要特征,旨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反对各种形式的歧视。因此,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致力于倡导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机会均等。3、人是教育的产物。标准答案:错误。这种观点夸大了教育对人的作用。(1)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但是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积极活动,同时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等的配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益,也就是说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2)这还是一种外铄论的观点,只看到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但是忽视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实际上人是内外因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教育只是提供主要的外部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新课改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活动化和选择性。标准答案:错误。新课改强调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按年龄入不同类型学校的情况。标准答案:错误。西周时期的国学依据学生入学年龄和程度高下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有人学年龄限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的途径和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晏阳初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做起”。他认为,农民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农民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的最好公民。因此,他倡导乡村教育与建设。他主张:欲“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农民化”是针对知识分子而言的,要“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即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进行“化农民”。因此,“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而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恰恰是相反的,颠倒了、混淆了乡村建设的途径与目标。应该是“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中的目标与途径问题,即“化农民”与“农民化”的问题。考生在分析此题的时候要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的基础来分析此问题。平民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愚、穷、弱、私”四种弊病,且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因此,“化农民”是晏阳初理论的目标,而“农民化”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7、对高中以上学生进行军训是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对学校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标准答案:正确。此种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非结构式观察就是非参与式观察。标准答案:错误。根据观察的情境条件,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将教育观察研究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根据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可以将其分为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按观察实施的程序和方法可将其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因此,非结构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是从不同的维度对教育观察的划分。非参与式观察是指研究者以旁观者的身份,采用公开或秘密的身份进行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或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缺乏明确的观察项目和固定的记录方式。二者不存在等同关系。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观察的类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不同维度划分的教育观察类型,其适用条件和划分目的是不同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两种不同维度的教育观察类型等同起来。9、费科夫用“一般发展”概念取代“全面发展”。标准答案:错误。一般发展指的是“人的发展问题的心理和教育学方面”,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一般发展”的概念并不取代“全面发展”的概念,它既不同于特殊发展(即数学、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发展)而言,也有别于智力发展。一般发展包括智力的发展、道德情感的发展、意志的发展、个性特点、集体主义和身体的发育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接受学习一定是没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标准答案:错误。(1)所谓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2)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织与转换。发现学习强调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3)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现为“呆读死记”“一知半解”“半通不通”;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通”或“融会贯通”等。总之,不能认为接受学习是低级的。(4)发现学习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低级的发现学习可能只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某些步骤,或只是表面上参与活动,高级的发现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的意义性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参与。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接受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的结构即教育的基本要素。标准答案:错误。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教育的内部结构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微观的结构构成,即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也称教育中介、教育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教育的外部结构是宏观层面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宏观的结构构成,也称教育系统的结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结构的理解程度。教育的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标准答案:正确。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另一方面,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正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情况。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3、智育就是教学。标准答案:错误。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教学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答案:这个观点是片面的。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的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而题中只提到教师的专业发展,把教师的专业化概念范围过于狭窄化,因而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私学是孔子首创的,这也是孔子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杰出贡献之一。标准答案:错误。孔子所创办的私学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弟子最多、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但私学并非孔子首创,有史料表明,孔子之前已有私学存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民国初期教育部在蔡元培的领导下,虽然机构简单,但建树颇多。标准答案: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蔡元培担任教育部长,在他的领导主持下,教育部制定了资产阶级教育方针、颁布壬子学制和课程标准,突出近代学科和资本主义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对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奥苏伯尔认为学校里的学习必然是有意义学习。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奥苏伯尔强调学校里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学习,但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1)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必须具备逻辑意义,即材料本身与人类知识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2)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联系起来的倾向性。(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已有的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使原有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即具有了心理意义。在奥苏伯尔看来教师应尽力使学校里的学习成为有意义学习。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的内容。奥苏伯尔提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认为学校里学习应该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因为只有这样学生学习的效率才是最高的,同时又要使这种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因此他强调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已有哪些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意义学习便无从发生。8、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标准答案:正确。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第一,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又能表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第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第三,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一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整体。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他认为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在概念教学中,实物直观总是优于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标准答案:错误。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因此,教学中要优先用模像直观,并结合实物直观和言语直观进行教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点估计比区间估计更为准确、可靠。标准答案:错误。点估计与区间估计是参数估计的两种基本模型,有不同的适用对象和特点,不能因为点估计具体到某一个点,而区间估计是一个区间,就说点估计比区间估计更为准确、可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的本原是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标准答案:错误。表面上看,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与教育有密切关系,扩充了脑容量的大脑和发音器官是人类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的基础。但是,脑容量的扩大和发音器官的发育恰恰是人类长期活动(实践)的结果。正如恩格斯所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因此,教育的本原是人类的实践活动。把教育的本原归结为人的生理器官或生理结构是生物起源说的观点。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的理解程度。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主要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或把教育的起源归结为神话,或归结为本能,或归结为心理,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相比较而言,劳动起源说较为我国学界所接受。2、教育本质的讨论没有最后的结论,说明这种讨论没有任何意义。标准答案:教育本质的讨论并没有最后的结论,但围绕着论争,学者们开始了深层的反思,开始了教育本质问题的元研究。从理论上,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从而建构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使教育实践按照教育本质的要求发展,使教育实践向着培养全面发展而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的方面努力,革除当前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及教育“目中无人”的时弊,对当前所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在黄炎培看来,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标准答案:错误。黄炎培是著名的职业教育家,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他奠定了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黄炎培对职业的本质和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是谋个性之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是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是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因此,命题说法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黄炎培是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奠基人,职业的本质和对教育功能的分析是其职业教育思想建立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一的为个人谋生之手段,而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目的。4、“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的途径和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晏阳初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做起”。他认为,农民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农民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的最好公民。因此,他倡导乡村教育与建设。他主张:欲“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农民化”是针对知识分子而言的,要“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即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进行“化农民”。因此,“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而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恰恰是相反的,颠倒了、混淆了乡村建设的途径与目标。应该是“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中的目标与途径问题,即“化农民”与“农民化”的问题。考生在分析此题的时候要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的基础来分析此问题。平民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愚、穷、弱、私”四种弊病,且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因此,“化农民”是晏阳初理论的目标,而“农民化”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5、抗战时期学校内迁虽是被迫的,客观上却也加强了内地和边疆的教育。标准答案:正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正确表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人们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都无好坏之分。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心理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全部活动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一般认为,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各有其长处和短处。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知识点解析:气质和遗传的关系更大,性格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大。要注意区分两者的含义。7、昆体良是西方世界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思想家。标准答案:正确。符合昆体良在西方教育史中的地位的正确表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卢梭认为人所受的教育应当以自然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标准答案:正确。卢梭认为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三种,即自然教育、人为教育、事物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卢梭看来应该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千习俗水平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标准答案:错误。前习俗水平分为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习俗的水平分为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归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人的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标准答案:(1)这个观点是正确的。(2)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人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行为的归因。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韦纳接受了前人研究提出的观点,认为可以根据“控制点”这一维度把对成就行为的归因划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他还提出要增设一个“稳定性”的维度,把行为的原因分成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根据“控制点”和“稳定性”两个维度,把成就行为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有代表性的原因。学生最终将成败归因为什么因素,受以下几种变量影响:①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即个体根据别人的行为结果的有关信息来解释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如班上大部分人得高分,则易产生外部归因(老师判卷松);少数人得高分则产生内部归因(能力、刻苦)。②先前的观念,即个体以往的经验或行为结果的历史。如果去努力后来成功了,则归因为稳定因素;经过努力还是失败,则归因为不稳定因素,如运气不佳。③自我知觉,即个体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自认为有能力者,易将成功归因为能力,将失败归因为老师的不公、偏见。韦纳的归因理论认为,一个人解释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会反过来激发他的动机,影响他的行为、期望和情感反应。例如: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归结为外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于内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归于外部原因,会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这个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能解释人的归因对学习动机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矛盾的。标准答案:错误。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全面和谐的发展,就不会显示出完美的个性,也不会有个性很好的发展。德、智、体等各种素质在个体身上的和谐发展,正是个性完美发展的表现。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并不矛盾。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即培养“劳动者”、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并不互相排斥。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指德、智、体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标准答案:错误。智育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对智力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兴趣、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智育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有机的统一活动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一种情意活动,教师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3、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标准答案:错误。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其他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定的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制度的范围比学校教育制度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标准答案:(1)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2)二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3)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而,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所以说此命题是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抗日根据地教育的重心在群众教育,而群众教育的重心又在成人教育。标准答案: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注重干部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贯政策。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教育更是出于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根据地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和党的未来事业发展的准备,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政策,突出了干部教育的中心地位。因此,上述表述认为抗日根据地教育的重心是在群众教育,是不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书院是学术研究之所。标准答案:错误。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构。早期的书院均不以参加科举考试为目的,而以研究、传播学问和道德践行为宗旨。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鸿学。他们在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不少研究成果也是在讲学的过程中完成并取得社会承认的。清代以前的书院活动主要是讲学、供祀、藏书三方面,到了清代以后,书院对藏书和刊印书籍尤为重视。有的书院还把师生的读书心得,记在日记册上,然后汇编刊印成书。教学、研究和出版三者的结合,对推动书院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命题说书院是学术研究之所,窄化了书院的职能,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书院的特点的掌握情况。(1)书院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机构。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2)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3)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4)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5)师生关系融洽。7、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培养绅士。标准答案:正确。洛克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体育,主要属于健康教育的范畴,健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基本要素,并把它放在全部教育的第一位。洛克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和绅士教育的灵魂。在道德教育方法上强调榜样、练习对行为习惯的作用,强调说理的作用。认为学问只有辅佐品德的职能,智育只能是德育的辅助品。洛克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育、智育、体育三育的教育思想体系。由于对当时英国学校教育中重视古典内容、轻视实际知识学习的不满,他对学校采取了否定态度。因此,洛克认为绅士教育的培养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因此,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洛克的教育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8、近代第一部由国家公布实施的学制是壬寅学制。标准答案:错误。癸卯学制是近代第一个正式由国家公布且在全国实施的学制,任寅学制虽由中央政府的名义正式公布,但并未施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的途径和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晏阳初认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改造中国就应该从改造农村、建设农村做起”。他认为,农民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农民是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的最好公民。因此,他倡导乡村教育与建设。他主张:欲“化农民”,必须先“农民化”。“农民化”是针对知识分子而言的,要“抛下东洋眼镜,西洋眼镜,都市眼镜,换上一副农夫眼镜。”即与农民打成一片,了解农民的需要才能进行“化农民”。因此,“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而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因此,题目中的表述恰恰是相反的,颠倒了、混淆了乡村建设的途径与目标。应该是“化农民”是乡村建设的目标;“农民化”是乡村建设的途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中的目标与途径问题,即“化农民”与“农民化”的问题。考生在分析此题的时候要基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理论的基础来分析此问题。平民教育理论的终极目标是改变中国的“愚、穷、弱、私”四种弊病,且解决问题的核心是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因此,“化农民”是晏阳初理论的目标,而“农民化”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已。10、康有为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标准答案:错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是严复,而非康有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6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及高等教育。标准答案:错误。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所以题中各项的逻辑顺序不对。教育层次结构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教育是有国别的,教育总是要为本国培养各种人才的。我们只能说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意识、世界视野、世界水平和世界胸怀,但不能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程度。全球化确实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化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要受到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培养人首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3、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标准答案:错误。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证该体系的正常运行而确立的种种规范或规定。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隐性课程对教育目标具有促进作用。标准答案:错误。隐性课程也称为潜在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景之中,包括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情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预教育目标的实现。它既能对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又能对学生施以消极的影响,阻碍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学方法就是教的方法。标准答案:错误。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办法,既包括教师的教的方法,又包括学生的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具体而言,教学方法有:教学方法要具有合目的性、具有双向性、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本题所表述的命题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教学方法产生错误的理解,如将教学方法理解为教的方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理解为教师的责任。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不仅仅是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6、1840年鸦片战争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标准答案:错误。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设立,是我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标准答案:正确。十一二世纪以后,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城市学校应运而生。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同时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是同化和顺应。标准答案:正确。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来同化新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新知识的同化,原有的知识会因为新知识的加入而发生一定的调整或改组,这就是知识的顺应。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类型之一。标准答案:正确。品德不良分为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两种类型。过错行为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具有情绪性和不经常性的特点,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识和错误思想的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点表明了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目的和方式方法。标准答案:正确。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为行动而研究。这是指行动研究的目的,不是构建系统的学术理论,而是解决实践工作者所处的情境遇到的问题。研究目的具有实用性,问题的解决具有即时性。②在行动中研究。这是指行动研究的情境与方式,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实际工作者所在的工作情境,而非经过特别安排或控制的场景。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即是实际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种行动的表现,也是实际工作者学会反省问题,提高研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③由行动者研究。这是指行动研究的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而不是外来的专家学者。专家学者参与研究扮演的角色只是提供意见与咨询,是协作者,而不是研究的主体。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7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标准答案:错误。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部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教育学并没有达到科学化的程度。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学教育学的理解程度。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有几部标志性的著作:《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这部著作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的产生,赫尔巴特也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从此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化的道路,但并不能说这部著作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时至今日,教育学科学化的努力一直在进行,学界对于教育学是否是一门科学依然存在着争议。2、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标准答案:正确。(1)教育尊重人的天性,也就是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在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2)天性即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以及不平衡性,这些特点对教育的发展都有制约性,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应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量力性原则;顺应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每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应有所不同;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遵循因材施教原则:顺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讲授法就是注入式而谈话法就是启发式。标准答案:错误。(1)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的解释不同。启发式强调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互动性和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入式片面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从主观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被动学习,成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3)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指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或检查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较易于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4)讲授法可以是注入式的,也可以是启发式的,通过讲授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而谈话法可以是注入式的,例如老师一直占据谈话主导权,也可以是启发式的,例如孔子就是循循善诱。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唐代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标准答案:正确。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唐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之一。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监。唐代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负责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部门对其所办的学校进行对口管理。因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唐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特点为:(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化。(5)教育等级性加强。本题着重考查的是第一个特点。5、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标准答案:错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受到了裴斯泰洛齐和杜威的思想的影响。(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也经历了理论形成、发展、成熟的发展阶段。(3)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其中“活”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死活的活,其二是生活的活。(4)1927年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因此,题中所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是错误的,混淆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是“生活即教育”。在此题的回答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清楚题眼,这是答好本题的关键。6、抗战前期的苏维埃教育总方针指出群众和儿童教育是教育的重心。标准答案:错误。尽管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但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更指出苏维埃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创造大批领导革命斗争的高级干部”,所以其实际上突出的是干部教育,而群众和儿童教育是在中央扶持下依靠地方上的财力、物力兴办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校,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意义。标准答案: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最初是作为外语学校设立的,实质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活动日渐纷繁,培养多方面的外交人才,特别是外国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中都有两国交涉实用文种的规定,即以后在与中国的交涉中,只使用英文和法文,在三年内配送中文,待中国选派学生学习外文以后,即停附中文。这一歧视性的规定,迫使清政府做出了开办外语学校的决定。在同文馆的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汉文经学贯穿始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还向学生灌输殖民主义思想,帝国主义以宗教麻醉学生。在学校管理上,因经费来自英国操纵的海关拨款。因此,管理权由外国控制。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停办。1902年并人京师大学堂。因此,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性,是清政府在教育上和外国资本主义结合的产物,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开端,具有新的办学形式,且使科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之中,教育向前迈了一步,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其局限性、殖民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人们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都无好坏之分。标准答案:这种表述是错误的。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是人心理的动力特征,它使人的全部活动都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一般认为,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各有其长处和短处。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因此性格有好坏之分。知识点解析:气质和遗传的关系更大,性格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大。要注意区分两者的含义。9、写综述只要阅读二次文献即可。标准答案:错误。文献综述是文献分析报告的重要形式,是对某一学科、某一研究领域或某一研究问题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状况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概括与评论。它反映了作者对已有研究及未来研究的认识与判断,是作者利用大量文献对有关研究历史发展、现状与趋势之见解的论证。文献综述不仅是对文献的综合,还包括对文献的评价。即一是阐述已有研究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二是综述者的评价、建议、预测。因此,撰写文献综述必须直接阅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而不应只依靠二次文献,应对各种文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说明它们与研究者所研究问题的联系。因此,此命题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献综述的撰写以及对教育文献等级的理解。文献综述是就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文献综述的水平。10、在有意义学习中,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着关键作用。标准答案:正确。要进行有意义学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应当有相应的旧观念。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是机械学习。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起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也就是说,一来,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的;二来,材料应该是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学生可以通过理解去获得知识所具有的意义。一般来说,学生所学的材料(主要为教科书)都是对人类认识成果的一种概括的、精炼的反映,同时其在编撰时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因此,也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第一,学习者要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也就是说,面对有逻辑意义的材料,学习者必须想着要进行有意义学习。简单地说,学生必须想要通过理解,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去获得这些知识,而不是只想死记硬背。这一点对于教师来说实际是非常重要的,它引导学生理解而不只是让学生记忆,不论对掌握当前的知识,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没有相应的旧知识或适当观念,要想掌握这种新知识实际也是不可能的。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这种相互作用越是充分,越有利于掌握新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实际的意义,也就是使其具有个人的心理意义,把外在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可见,要做到有意义学习归根结底关键因素有两个:一是学生认知结构中有相应的旧观念;二是学生要发挥主动性,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系。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8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标准答案:错误。教育是有国别的,教育总是要为本国培养各种人才的。我们只能说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意识、世界视野、世界水平和世界胸怀,但不能说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世界公民”。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整体把握程度。全球化确实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化要求人们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等。但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归根结底要受到国家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教育培养人首先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国家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培养人的国际视野。2、课程标准就是教学大纲。标准答案:错误。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我国原来的教学大纲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得更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大纲就是课程标准。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而是关于课程、教学理念的深层次变革。我们应该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高度来理解课程标准。3、唐代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标准答案:正确。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是唐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特点之一。中央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国子监。唐代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专职官员长史负责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中央设国子监,负责统一管理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将一些专科性质的学校,如医学、天文学等划归到各个对口的部门中去,由各专职部门对其所办的学校进行对口管理。因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唐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的掌握情况。唐代的学校教育发展特点为:(1)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2)完善学校管理制度。(3)增添教学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学校类型和设置形式多样化。(5)教育等级性加强。本题着重考查的是第一个特点。4、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应该批判。标准答案:错误。韩愈生活的时代,一方面是崇佛之风大盛,儒家传统受到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人们往往以标新立异为师,不肯承认自己的师传,教师地位不高。在此情况下,韩愈倡导师道尊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昆体良认为家庭教育优于学校教育。标准答案:观点错误。昆体良认为,学校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场所。他反对当时罗马奴隶主子弟都在家里进行初等教育的习俗,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优越得多。原因在于:(1)学校教育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2)学校还可以养成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有利于克服儿童唯我独尊、自命不凡的状态,培养的学生在人庭广众面前能态度自然、举止大方。(3)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和与世隔绝的感觉,可培养发展儿童间友谊、合群的品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中国最早创办的的新式学堂是福建船政学堂。标准答案:错误。福建船政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设立的陆军军官学校,而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我国教育管理的历史很长,很早就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标准答案:我国教育管理的历史虽然很长,但却未曾建立起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唐代虽有礼部和国子监之设,但礼部并非管理教育事业的专门机构,国子监也非管理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宋代虽在地方设有提举学事司,但也是仅具行政管理之雏形。真正较为完备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在清末建立起来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标准答案:错误。智力差异可以分为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差异,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既可以表现在水平的高低上,又可以表现在结构的不同上,还可以表现在发展与成熟的早晚上。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它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社会阶层差异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学习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标准答案:错误。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而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编码与组织策略属于认知策略,不能全面反映学习策略的内涵。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撰写教育文献综述就是对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概括性的有系统的罗列。标准答案:错误。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在查阅文献搜集资料的基础上,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并使之条理化,最后形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研究报告中对选题领域的研究状况和主要问题作出的综合阐述与评价,以说明本研究的背景和基础。文献综述可以先写,整理出关于研究现状的明确述评。注意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反的资料,以便为不同的研究结论提供某些说明。因此,写文献综述时,反对述而不评,不能仅仅告诉别人“我读了什么”,而是要说明研究者对研究状况的见解,并使之成为自己更广泛或深入研究的导引,切忌只述不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9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阶级性是教育的本质。标准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是具有阶级性的,但在阶级社会中,很多事物都具有阶级性,阶级性并不是教育所独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特征。所以,阶级性只是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一种属性,并非教育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而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已经过时了。标准答案:错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面性是反映对生产力总和的全面占有;包括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和审美等多方面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也是和谐的,不仅是全社会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个体的全面发展,其本质内涵是人的身心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哲学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点在我国教育目的中体现得很明显,只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急剧膨胀,更需要综合型人才,终身学习理论。学习化社会概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也要致力于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并最终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并不反对培养学生的特长,但培养学生的特长依然要建立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不能为了特长而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能认为培养学生的特长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知识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当前我国教育实践领域正在全面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工厂房屋租赁的合同
- 2025软件知识产权合同格式
- 二零二五年度新材料企业股权收购合同3篇
- 2025年度森林资源保护合作造林协议3篇
- 2025年度生态小区车库租赁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材料研发企业员工2025年度聘用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单位员工劳动合同续签与薪酬调整方案2篇
- 2025年度公寓租赁合同电子签名及备案服务合同样本3篇
- 2025年度温室大棚租赁与生态旅游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高新技术产业公司合并协议2篇
- CJJ 169-2012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
- 现代机械工程图学 课件 第10章-装配图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1-72课测试题
- 天猫售后工作总结
- 国赛一等奖经验分享
- 2024年试验箱行业未来三年发展洞察报告
- 江西省萍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性格决定命运》课件
- 音乐行业商业计划书
-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
- 结节性痒疹护理查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