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1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2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3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4页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共90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2(共9套)(共90题)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1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析“没有学过教育学,教了几十年的课一样能办好教育”这一观点。标准答案:错误。(1)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有教育实践是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探索。教育工作者应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避免盲目探索,更有效率地实现教育目的。(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重大。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缺少理论的指导,教育实践难以取得成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标准答案:错误。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是社会。培养什么人或如何塑造人不是从个体的愿望出发的,而是从社会的需要出发的。当然,合理的教育应该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一致。知识点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以及对教育目的的有关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教育的对象是人,培养人当然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但是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人是社会性和个性的双重统一体。教育就是要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3、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社会等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标准答案:错误。学制确立的依据有:(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需要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学制的制定,不仅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成长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关系到人的身心成长的教育活动在规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确定教育的层次结构时,不可避免地要以人的身心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为依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确立的依据。学制确立的依据有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4、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标准答案:错误。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我国原来的教学大纲存在许多弊端,在这次课改中,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教学大纲即课程标准,两者有所不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课程目标的来源是对学生的研究。标准答案:错误。课程目标就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尽管在课程目标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有关学生的各种研究,尤其是有关学生兴趣与需要、认知发展与情感形成、社会化过程与个性养成以及学习发生条件等方面的研究,但还应包括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以及对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逻辑架构、探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的掌控水平等的研究。因此,将课程目标的来源窄化为对学生的研究的观点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目标来源的知识点。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在回答的过程中,需要交代课程目标的含义以及课程目标的来源确定的依据。6、双轨制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标准答案:错误。这种观点脱离了经济条件来评价和区分教育制度。(1)学制是具有客观性和历史性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和演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双轨制是在18—19世纪社会经济、政治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并且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双轨学制正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演变,所以双轨制并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2)学制性质由多种因素决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本国学制发展历史和所借鉴的外国学制经验等,并不能单从表面是否是双轨学制来区分学制性质。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东晋时期创办国子学的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标准答案:错误。国子学是在西晋时期创办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的重点是加强职业教育。标准答案:错误。《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是1968年法国议会通过并颁布的。这部法律的主要精神是确立了法国高等教育的“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的三条办学原则。在法国的教育法案中旨在加强职业教育的是《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由法国议会1975年通过。为加强职业教育,《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对普通中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又称《富尔法案》)和《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又称《哈比改革》)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考生切忌将各法案的内容混淆。9、生成性学习是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的学习模式。标准答案:正确。生成性学习是精细加工策略常用的学习模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过错行为是品德不良的类型之一。标准答案:正确。品德不良分为过错行为和品德不良两种类型。过错行为是指学生经常会产生一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性、有意性差,具有情绪性和不经常性的特点,它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和集体活动,是品德不良行为的开端和基础。品德不良行为受不良道德认知和错误思想的支配,动机是有意的,目的是明确的,出现的频率高,次数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直接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有较严重的扰乱性和破坏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2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的结构即教育的基本要素。标准答案:错误。教育的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教育的内部结构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其微观的结构构成,即教育活动的结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也称教育中介、教育措施)等基本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教育的外部结构是宏观层面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宏观的结构构成,也称教育系统的结构。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人口等其他系统共同构成完整的社会结构。教育与其他社会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结构的理解程度。教育的各基本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2、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标准答案:错误。智育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对智力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兴趣、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智育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有机的统一活动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一种情意活动,教师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3、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标准答案:错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的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后行。标准答案:正确。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此段论述中包含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孔子的论述看,人口、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人口、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教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三种,即先行、并行、后行。“庶、富、教”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因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关系的认识。孔子认为,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5、荀子教育言论的基础是绝对的“性恶论”。标准答案:错误。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是恶的,但他同时也认为人通过后天的人为(即“伪”)能够改变先天的人性,因此荀子的人性论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性恶论”。绝对的“性恶论”是法家的观点。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孔子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是《诗》《书》《礼》《乐》。标准答案:正确。孔子编订“六经”,并以《诗》《书》《礼》《乐》作为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教育实验纯粹是与共产党争农民,无积极意义可言。标准答案:错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和思想,是探索拯救中国的“第三条道路”,既不同于国民党,也有别于共产党对农村问题的解决思路。在当时的条件下,注定会成为一场不成功的实践。但是,该实验并非毫无积极意义。他认识到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农村问题,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社会的改造,是有识之见;他对农民的生存状况深表关切,并身体力行来到农村,其精神可嘉;将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带入了落后的农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状况。因此,该实验虽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却也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婆罗门教出现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在这种学校中,学习内容主要是《吠陀经》。标准答案:正确。是符合史实的正确表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古罗马的文法学校是一种外国语学校。标准答案:错误。古代罗马的“文法学校”属于中学性质,它本来是一种外国语学校,即希腊语学校,但到了共和末期,由于罗马(拉丁)文化的发展,又出现了拉丁文法学校,所以其已经不是单纯的外国语学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德国实科中学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标准答案:正确。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3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遗传基因”,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标准答案:正确。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通过对人的培养实现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从而不断地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的文化功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教育是传递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人类文化的保存不是靠种族遗传的,而是靠教育这个社会“遗传基因”的作用。2、教育发展要先于经济的发展。标准答案: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教育的发展之所以要超前于经济发展,是因为教育的周期性长,十年树人,百年树木,未来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提前培养。在现代化的生产中,知识是生产体系的心脏和大脑,没有科学的知识,就不能从事生产和发展生产,而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因而,经济要腾飞,教育须先行。为了发展经济,必须先考虑教育的发展,办教育要有战略眼光、要有预见性、要面向未来,根据若干年后经济发展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来安排当前的教育。要在不影响生产和人民生活温饱情况下,提高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使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并要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去培养人,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学生。提出教育先行只是为了突出教育在整个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忽视经济的基础作用。只有重视经济发展的战略作用,才能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标准答案:正确。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指一定社会对人的培养的总要求。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两者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规定着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属。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2)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的法纪要求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品德包含的范围很广,道德品质只是其中一部分。广义的德育是涵盖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的总称,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设计教学法的木质是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标准答案:该观点是正确的。克们屈创立的设计教学法的核心是有目的的活动,本质是儿童自动的、自发的有目的的学习。他将“设计教学法”定义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有目的的活动,重视教学活动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因素。他主张放弃固定的课程体系,取消分科教学,取消现有的教科书,把学生有目的的活动作为所设计的学习单元。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维新变法失败后,所有新设学堂均被顽固派废除。标准答案:错误。维新办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万能的。标准答案:错误。亚里士多德对教育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教育能使人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但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2)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否则,就只是机械学习。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也就是说,有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①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②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说,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3)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因此,接受学习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斯腾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包括内容、操作和产品。标准答案:错误。斯滕伯格提出了智力三元理论,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将智力区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真实验是相对于假实验而来的。标准答案:错误。真实验是与前实验、准实验相对应的。前实验是一种规范性不够强的实验。实验前缺乏清晰的假设,实验中往往不设对照组,对实验环境控制不够严格,干扰实验的因素很多,结论一般只具或然性。但是前实验的实践意义很大,一些优秀教师在自己岗位上所作的探索性尝试均属于前实验。准实验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库克和坎贝尔于1979年在其著作《准实验法》中提出来的。准实验是一种接近实验法而又不十分合格的实验,从其要完成的任务和目的来看,接近于实验法;但从控制要求上看,由于控制过程不是十分严格,又不足以称为实验法。真实验是一种对所有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控制的实验。如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等组分配;对实验环境进行有效控制;无关变量彻底排除与抵消等。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4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这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标准答案:正确。教育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但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并非完全同步。一方面,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以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消亡;另一方面,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正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知识点解析:本题出自《大纲》第三部分“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条“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理解情况。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2、教育目的提出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标准答案:错误。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但必须明确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首先,教育目的所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人们提出教育目的是希图引起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的变化,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一定个性的社会个体。这是以承认受教育者有其接受教育、获得发展的潜能为前提的。其次,人们既然希图将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受教育的个性,这就不能不考虑受教育者的认识发展、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的规律和过程。再次,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各级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的。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不能不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第四,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对象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对象区别于其他活动对象的特点。教育目的提出不能不考虑到这个特点,为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与发展留下广阔的余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培养目标的制定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标准答案:正确。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的制定当然要考虑到教育目的,但制定培养目标还要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特定的社会领域的需要。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班级上课制是现代课堂教学中的唯一有效的组织形式。标准答案:错误。班级上课制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此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还有分组教学、特朗普制、小队教学、合作学习小组等组织形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部分组成。标准答案:正确。符合西周教育体制的正确表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指教育无目的。标准答案:错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无目的就是这个缩略的说法。他区分了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杜威所言的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是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合而为一。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教育目的论(即脱离儿童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一种纠正。在他心里,教育有内在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杜威是从其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7、在古埃及的学校中,体罚被认为是一种正当合理的教育手段。标准答案:正确。在古埃及的学校教育中,教学方法简单粗暴,主要采用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体罚被认为是一种正当合理的教育手段,学校中体罚盛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与斯宾塞相比,赫胥黎更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标准答案:正确。赫胥黎在其《科学与教育》中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古典主义进行了犀利的反驳。他还进一步指出,科学教育首先应当包括自然科学,其次是道德伦理,再其次是历史,尤其是英国史。在竭力提倡科学教育的同时,赫胥黎对忽视人文学科的倾向提出批评。他把知识分为科学和艺术两类,认为忽视任何一方都会造成心智扭曲,只有受过两方面教育才能算是受过自由教育,才能从事多方面的职业。因此,与斯宾塞相比,赫胥黎更重视两类学科的平衡。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耶稣会的教育活动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取得了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个不小的进步。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2)耶稣会的教育作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独有的特色,为天主教的教育带来进步,但从历史角度看则不然。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进行,罗马天主教会一方面镇压各地的反抗,另一方面又忙着改革自身来适应变化了的世界,“耶稣会”就是这种改革的产物。其创始人是西班牙神学家罗耀拉,他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稣会教育的特点就是用人文主义精神来改革学校和教学。出于培养精英以控制未来的统治阶层考虑,耶稣会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视初等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耶稣会教育的教学内容也依据中、高等的区别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文法、古典文学等人文学科为主;高等教育则主要是哲学和神学。此外,耶稣会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稣会章程》和1560年的《教学大全》这两个纲领性文件为标准和尺度。高水平的师资也是耶稣会学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耶稣会十分重视师资的培养和训练,其教师均受过宗教、知识及教育教学方法三个方面的训练。耶稣会的教学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依成绩分班,采取班级授课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讲授、阅读、写作、背诵、辩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学校提倡温和纪律、爱的管理,强调师生间的亲密关系,很少使用体罚。(3)可见,耶稣会在外界的影响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这并不代表它在历史上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不管它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组织管理多么周密,师资水平多么高,这些都服从于一个目的——企图重建教皇和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这一目的是逆历史潮流的。因而,题中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外在效度是一致的。标准答案:错误。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必要条件,但具有内在效度的研究结果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外在效度,两者相互影响,但并不总是一致。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5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学就是教育经验的汇编。标准答案: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社会等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可以不考虑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标准答案:错误。学制确立的依据有:(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需要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学制的制定,不仅要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必须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成长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关系到人的身心成长的教育活动在规定入学年龄、修业年限以及确定教育的层次结构时,不可避免地要以人的身心成长的阶段性规律为依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确立的依据。学制确立的依据有四个方面:(1)学校教育制度受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2)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是影响学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3)学校教育制度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接制约。(4)学校教育制度的确立,还经常吸收原有学制的合理成分,借鉴外国学制建设中的有益经验。3、教师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其知识的丰富程度。标准答案:教师的素质高低取决于其知识的丰富程度。这种说法是片面和错误的。教师应该具有以下职业素养:(1)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要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主要包括:第一,忠诚教育事业;第二,热爱学生;第三,自身的道德修养。(2)现代人的素养。(3)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4)掌握教育科学和教育能力。知识的丰富程度只是教师素质高低的一个方面,因此上述方法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卢梭的“消极教育”是对儿童有消极影响的教育。标准答案:错误。“消极教育”并非完全“消极”,也需要有所作为。成人既要观察出于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们的自然倾向和特点,还要抵制和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由于儿童的天性存在个体差异,因此,给儿童以自由,让儿童自主发展也要求因材施教。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在儿童教育上,朱熹强调对儿童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王守仁强调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兴趣。标准答案:正确。朱熹强调从儿童幼小时,就要进行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训练,小学“学事”,最好是从具体的行为训练着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与生长发育融为一体。朱熹编写《小学》一书,又撰有《童蒙须知》,对儿童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礼仪、行为一一作了具体规范。王阳明对当时束缚儿童、摧残儿童的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抨击,认为当时的儿童教育,对儿童一味要求约束而不知正面引导。有鉴于儿童教育中的严重问题,王阳明提出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强调一定要注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保护儿童的学习积极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6、综合化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标准答案:正确。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有:(1)教育科学研究的自然化、生态化。基于教育研究的独特性和教育设计需要,产生了在自然情境中、在学校现场进行研究的趋势。所谓的自然化、生态化趋势主要是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场景和情境方面来说的,强调在真实的生活和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外部效度及其应用价值。(2)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研究方式出现了多类型化趋势。第二,研究工具使用的多样化;第三,教育科学研究中重视多变量设计。(3)教育科学研究的跨文化趋势。(4)教育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因此,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教育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育研究的趋势代表着教育研究未来发展的方向,也使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理念、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为寻求更严密的研究结论,教育研究呈现出了综合化的趋势。因为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是利弊共存,因而,必须打破不同方式之间的范例,针对研究任务、目的和对象的特点,灵活选择并综合运用多类型研究方法,如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合,基础研究和行动研究的综合等。7、文法学校和公学是英国富家子弟升人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标准答案:正确。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中等教育性质,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为英国培养了不少政治、经济领袖人才,因而总以天才教育为目标,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只要具有创新性,就是好的教育研究选题。标准答案:错误。问题本身是否新颖和富有创意直接关系到课题的价值,只有那些现有的教育知识体系不能涵盖或无法揭示的疑惑,才可能成为研究问题。选题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在内容上是前人未触及或探讨不深入的。第二,课题中不同问题的组织框架与线索是新颖的,即研究的角度不同于前人。第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但一个选题,除具有创新性外,还应该:第一,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即既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同时选题必须以教育科学基本原理为依据。问题的科学依据和事实依据决定着选题的方向和水平。第二,问题表述必须具体而明确。第三,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即要符合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和时机。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选题的基本要求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选题要具有研究意义,还要基于一定的事实基础和基本的教育科学的原理,且问题的标注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研究还要具有可行性。9、“返回基础”教育改革否定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标准答案:正确。“返回基础”教育改革于1976年开始,在美国基础教育委员会提倡和推动下进行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返回基础”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出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薄弱而言的。实际上,“返回基础”是一种恢复传统教育的思潮。它否定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严格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负强化就是运用惩罚消除不良行为的过程。标准答案:错误。这种说法混淆了负强化和惩罚的概念。首先,要弄清惩罚的概念: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叫作“惩罚”。其次,再看负强化的定义:斯金纳认为,强化有两类,一类是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积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错,受到学校或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时,这里的“表扬”和“鼓励”就是一种正强化。另一类是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或减少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消极强化)。比如,当学生表现不好,受到学校或教师的处罚时,一旦处罚解除,对学生也会产生一种刺激,这种刺激就是负强化。可见,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消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比如,某人因为犯罪被判处终身监禁,这里的“判刑”就是一种惩罚,目的是抑制或阻止此人不好的行为表现。假如,经过改造,犯人的不好行为得到了抑制或消除,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那么法律可能会对他进行减刑,或者“解除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犯人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这就是一种强化——负强化。因此,题中说法不正确,应该说: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惩罚,鼓励积极行为的过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6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趋势。标准答案:正确。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普通中学增加职业性课程,为普通中学毕业生做就业准备,在职业教育中增加普通教育课程,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结合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将生产劳动引进普通教育中。二是在职业教育中加大普通教育的力度。三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基础训练防止过早专业化。2、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前后衔接完整的教育体系。标准答案:正确。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前后衔接完整的教育体系。从母亲受胎怀孕进入人本院接受胎教时起,到出生后进育婴院,直到进入小学院、中学院和大学院。其中,人本院是孕妇学校,康有为集成了中国古代的胎教思想,主张对人的教育应在其“未成形质之前”。要求人本院必须有优良的环境条件,居室要宽敞清洁、通风祛湿,外景也应与孕妇身体适宜。且院内应有品种丰富、内容健康的书画、音乐,随时供孕妇阅读欣赏。在婴儿断乳后,应将其送往育婴院抚养,3岁以后送往慈幼院,进行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6~11岁入小学院,小学教育应遵循以德育为先,养体为主而开智次之的原则。11-15岁入中学院。中学阶段的人生关键是人生学问之通否,德性之成否,皆视此年龄。因此,应在重德育时兼重智、体。16岁以后进入大学院学习至20岁。大学的主要任务是于育德强体之后,专以开智为主。大学教育应注重实验,校址的选择应结合专业的实际。同时,《大同书》中还涉及了男女平等的教育思想。因此,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设计了前后衔接完整的教育体系的观点是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维新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康有为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在于他设计了前后衔接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强调了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的教育任务。因此,在回答本题的时候除需要判断正误外,还需要具体陈述各教育阶段的核心主张。3、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标准答案:错误。根据原始人群时期教育产生的事实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原始社会后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但教育的专门场所和专职人员尚未出现。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心理发展是自发的,与教育关系不大。标准答案: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结构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标准答案:错误。结构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起,布鲁纳把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结构发展理论应用到教学和课程改革上,创立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结构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强调教育和教学应重视学生的智能发展,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提倡“发现法”,主张教师是结构教学中的主要辅助者。以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是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因此,此命题错误。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结构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的掌握情况。结构主义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6、简要评价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标准答案:主要从积极方面评价,教会学校促进了中国从传统教育过渡为近代教育。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促进了西学的传播。②传递了先进教育理念、制度、方法。③扩大了国人的教育视野,如女学、幼稚园等。④培养了新式学堂急需的教师。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有人说“摘要就是序言的精缩品”。标准答案:(1)错误(2)标题、内容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六个主要部分。内容摘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的简介,并略加评论。序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序言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①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②简要介绍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③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序言部分的写作要求开宗明义、条理清楚、据理分析。因此,序言和标题是学术论文的两个不同的部分。摘要和序言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题中的“摘要就是序言的精缩品”的观点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术论文及其构成。学术论文一般遵循“绪论一本论一结论”的逻辑顺序。规范的学术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内容摘要、序言、正文、结论与讨论、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内容摘要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的简介,并略加评论。序言写在正文之前,用于说明写作的目的、意图及研究方法。序言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三个方面:(1)阐明研究的背景和动机,提出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2)简要介绍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手段;(3)概述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序言部分的写作要求开宗明义、条理清楚、据理分析。正文是学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论点、论据、论证,是作者研究成果的表现,在整个论文中占据重要地位。正文要注意事实材料的可靠性以及理论运用之逻辑性,论据要丰富充实,论证要遵循一定逻辑思维的要求,分清主次,条理清楚。结论是围绕正文所作的结语,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确概括。结论的措辞要严谨,逻辑要严密。讨论往往用于自然科学的学术论文。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列出直接提到的或利用的资料的来源。学生要清楚每一部分的含义和主体内容,切勿混淆各部分的主体内容。8、成功智力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方面。标准答案:错误。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智力三元理论包括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方面。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一个好的选题应该是应用价值与学术价值兼备。标准答案:错误。问题的意义是确定选题的重要依据,它制约着选题的根本方向。衡量选题有无意义或意义大小,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选题是否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等;二是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如是否有利于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创新教育理论等。教育课题有的强调应用价值,有的强调学术价值,或二者兼而有之。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使用访谈调查法容易产生偏差。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访谈调查是调查者和被调查者的言语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从访谈双方来说,都可能产生偏差。例如,双方的个人特征、言语、表情、语调、经验等等,都会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7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标准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题干中的说法无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2、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标准答案:错误。智育是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对智力活动具有积极的作用。智育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感觉、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还要发展兴趣、动机、需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知识点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学生对智育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包含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有机的统一活动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智力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非智力活动是一种情意活动,教师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果。3、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方针。标准答案:错误。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方针是阶级和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教育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两者在出发点、指向对象、实际功用和隶属范畴等方面有所不同。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4、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教法。标准答案: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教师的教法,而且还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力法,是教授法和学习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但不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法,否则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学评价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答案:错误。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堂评价。依据教学评价的作用、标准、所处地位不同,教学评价的类型具体有:(1)依据在教学活动中所起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自评和他评。(3)根据评价标准的不同和解释方法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决定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相对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从评价的主体上看,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属于他评,但也包括学生的自评。因此,本题的表述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教学评价的理解产生误区,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他评,而教学评价不仅仅包括他评,还包括自评。自评可以分为内隐性评价和外显性评价。6、《论语.子路》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说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教育后行。标准答案:正确。影响教育发展的社会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此段论述中包含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从孔子的论述看,人口、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在人口、经济发展良好的基础上,才能发展教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三种,即先行、并行、后行。“庶、富、教”的论述反映了孔子关于教育与人口、经济发展关系的思想。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因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孔子“庶富教”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庶富教的思想反映了孔子对人口、经济和教育关系的认识。孔子认为,在发展生产以满足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一定要抓好教育,这是国家安定的前提。因此,在三者关系中,教育在人口、经济发展之后。是教育后行。7、墨家的“素丝说"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发展起主要作用。标准答案:(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墨子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在他看来,人性不是先天形成的,生来的人性如同待染的素丝,下什么染缸,就成什么颜色的丝,有什么样的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因此必须慎其染,他从人性平等立场出发去阐述教育作用,较之孔子的人性论在社会意义上更进一步。但很明显这是一种“外发论”,强调环境的重要作用,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3)题目中的说法是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指教育无目的。标准答案:错误。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说”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什么目的。杜威的原意是教育除自身之外无目的,教育无目的就是这个缩略的说法。教育当然有它的目的,他区分了教育过程以内的目的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目的。前者主要指由儿童的本能、冲动、天性和兴趣等决定的教育历程的目的;后者主要指家长或教师给予儿童以教育目的,从外面硬性插入教育历程。所以,杜威所言的教育无目的说,主要是指教育历程以外无目的,真正的教育目的内在于教育历程。它和历程合而为一。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对于传统教育目的论(即脱离儿童由成人决定教育目的)的一种纠正。在他心里,教育有内在的目的。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需要注意的是杜威是从其教育即生活的理论中引出他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用教育的术语来说就是:(1)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2)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这就是他的教育无目的说的主旨。9、对高中以上学生进行军训是南京国民政府当局对学校实施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标准答案:正确。此种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所以它与婆罗门教的教育主张没有多大差别。标准答案:错误。尽管佛教是根基于婆罗门教的宗教,其二者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及社会作用等方面有诸多共同之处。但是,在教育主张及实施上,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均为婆罗门弟子,故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生制;而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佛教僧侣担任,佛教反对“婆罗门第一”,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所以教育对象较为广泛,在教育方法上则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相结合。所以教育主张也有较大的差异。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8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标准答案:错误。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有多种因素影响到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夸大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无视遗传、环境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知识点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重点考查考生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诸因素中,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不是起决定作用。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是“教育万能论”。2、双轨制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标准答案:错误。这是一种脱离经济条件来观察和评价教育制度的观点。决定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1)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2)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依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4)依据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因此,把学制在形式上是不是双轨制,作为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学制的标准是不正确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3、颜元主张培养“实德实才”。标准答案:正确。颜元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因此,主张培养“实德实才”的人才。教育要培养那种积极改造社会和建设社会的人,即教育要培养实用的人才,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经世”的人才,即各级政府的管理人员,既要懂治国之术,也要了解社会现实,能够为国家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封建官吏,但在才能和道德上都应该有较高的要求,即“实才实德”。第二类人才是“百职”人才,就是各种各样的专业人才,能工巧匠。因此,命题正确。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颜元的教育思想的掌握情况。颜元是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颜元一生主要从事教育活动,晚年曾受聘主讲漳南书院。培养了众多学生,形成了著名的“颜李学派”。他深刻批判传统教育,尤其是宋明理学教育,竭力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创立了以“实”为特征的教育理论体系。颜元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独放异彩,对我国近代教育也曾产生一定的影响。4、德育就是道德教育。标准答案:错误。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所以简单地把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观点是片面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5、教会学校促进了我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标准答案:错误。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具有复杂性。一方面,它是列强文化教育侵略的结果,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知识点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教会学校与教育近代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在这里,我们需要对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进行辩证的分析和审视。6、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标准答案:错误。乡学是设在王都郊外地方行政区内的学校。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由司徒负责领导。教育内容是“乡三物”——“六德:知、仁、圣、义、忠、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小学一级,但是学习优秀者可选拔到国学中的大学学习。故说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是错误的。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7、唐朝初年科举制度的创立,实现了选士制度由推荐录用向考试录用的大转变。标准答案:错误。科举考试创立于隋代,而非唐初。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8、智者是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标准答案:正确。智者又称诡辩家,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到公元前5世纪后期,“智者”一词被专门用来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云游各地,授徒讲学,成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出现使得职业教师已逐步取代原有的“大众教师”,教育工作已开始职业化。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9、1947年,法国《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方案》虽然没有实施,但提供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依据,对法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标准答案:正确。《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的主要内容:(1)提出了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项基本原则,包括社会公正、学科价值平等、方向指导和职业指导等;(2)实施6~18岁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方向指导阶段和决定阶段进行;(3)对义务教育后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设想;(4)对教育中注意学生的特点、采取小组教学、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责任感等提出了要求。该方案虽然由于“二战”后初期的历史条件未能实施,却成了“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依据。在它的影响下,法国开始大力扩充初等教育,同时把较好的初等学校升格为中学,在这一方案的影响下,欧洲其他国家也逐步将中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一种类型加以规划和发展。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10、人格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标准答案:错误。人格发展理论包括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则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知识点解析:暂无解析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辨析题)模拟试卷第9套一、辨析题(本题共10题,每题1.0分,共10分。)1、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标准答案:正确。教育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与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社会依存性。此外,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